❶ 如何防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
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和谐,防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
曾勇翔
[内容摘要]
新一轮的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提倡政治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但是,如果不论条件,每一节课都使用多种教学方式,这就演变成教学模式的“形式化”。因此,我们要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和谐,防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就应该注意指向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三原则。
[关键词] 教学方式 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 高中政治
新一轮的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提倡多种教学方式,这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但是,如果不论条件,每一节政治课都使用多种教学方式,这就演变成教学模式的“形式化”,这肯定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我们要注意防止。
一、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含义
所谓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模式则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
二、新课程提倡多种教学方式
新课程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在教学结构的设计上:必须体现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组合,必须体现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兼容并存,构建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必须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非常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视频音频链接、小品的表演、多媒体动画的引入等等应有尽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无疑对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三、教学模式“形式化”的表现
如果不管什么类型的课,也不管在什么地方都采用上述多样化教学方式,就会演变成为教学模式的“形式化”。每一节课都用尽多种教学手段,都上得“热热闹闹”,会把政治课变成大杂烩,其实效性会如何呢?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
的关系。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再好的形式没有实效性就不能用。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应该从教学的效果出发,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和谐”,防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
例如,在讲《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这一内容时,一会儿是多媒体动漫,一会儿是视频音频的播放,一会儿是小品的表演;一会儿进行合作讨论,一会儿又进行小组辩论。整个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师穷尽了各种方法,想给学生展示一节完美的优质课。无疑这些形式对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每一节课都这样做,会让教师疲于应付,也会让学生久而久之心生厌恶,从而降低学习效率。我们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优势,把多种教学形式统筹起来,和谐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防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要注意“三原则”
要防止教学模式的“形式化”,教师应该注意指向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三原则:
第一,指向性
。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评价最好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例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时,则不宜采用分组讨论、小品表演等教学方式,而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哲学史的角度,通过对比性分析
,指导学生初步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里所采用的对比性分析引导就体现了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其次,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例如:对于农村的学生,如果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丰富性的图片,进而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性。这样做,显然背离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三贴近”原则,其可操作性显然比较弱。
最后,灵活性
。作为并非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现某种理论或思想,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操作的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微的方法上的调整,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如果每一节课都把教学模式固化,而对于
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冒出的创新思维置之不理或置若罔闻,这肯定有违“灵活性”的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对必须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立足于当前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立足于师生实际,不要盲目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把教学模式“形式化”。我们应该统筹各种教学资源、各种教学方式,构建有利于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查有梁.“整体融合”教育模式建构(上)[J].课程·
教材· 教法,2000,(6)
❷ 教与学的方法——三个层次
得到大学2019夏季开学典礼上,马徐骏老师做了一场演讲《我为什么关掉公司加入得到大学》,提出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样的知识算是你的?
答案是只有穿过了身体的知识,才算是你的。意思是亲自实践、感受、沉浸其中。
进而怎么才能让知识穿过身体呢?
拆解为三个阶段:
学过- 教过-用过
学过是输入,教过是输出,用过是实践。
我理解,用过就是大量重复、打磨、刻意练习。
从事教学行业多年,了解学习的真实状态。大多数时候,学习仅停留在第一层——“ 学过 ”的阶段。
例如,上课听讲,平时看新闻,看电视,听音频,等等,这个环节都是最初级的阶段。
这个阶段,大量知识仅仅头脑中擦肩而过,没留下任何痕迹,这就叫 记不住 。
例如,你听了一节课,或听了一个报告,如果让你复述出来,你能记得多少呢?学习金字塔体现了这一数据,即能记住的仅有5%!
而 教过 ,即把学过的知识给别人讲一遍,教给别人,复述给别人,这种方法效果要好的多,能够固化学习成果,好于听课,记笔记 。学习金字塔也体现了这一数据,能记住的竟然有95%!
对于老师,得到的启发就是:在上面教的人,其实比在正面学的人,得到的收获要大的多。这是因为,学的时候,可以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但教的时候,必须彻底弄懂,还要以逻辑清晰、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不就是备好课吗?所以,教的人学到的更多。
这一规律用于实践,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教老师,前提是有压力,有考核,进而形成一种全心投入不偷懒的环境。让学生有输出,大量输出,持续输出。
这一过程,就是让知识穿过身体,进而逐步内化吸收。
这种重复做,得到称之为打磨,《我懂个P》课程主讲阿文也说,要想学好PPT,先做1000个再谈吧,这也是打磨。
结合前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坚持几个秘记住就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