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户研究的用户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方法:
访谈法(用户访谈、深度访谈)
背景资料问卷
目标:
目标用户定义;
用户特征设计客体特征的背景知识积累; 方法:
验前问卷/访谈、观察法(典型任务操作)
有声思维、现场研究、验后回顾
目标:
用户细分;
用户特征描述;
定性研究;
问卷设计基础; 方法:
单层问卷、多层问卷;纸质问卷、网页问卷;
验前问卷、验后问卷;开放型问卷、封闭型问卷
目标:
获得量化数据,支持定性和定量分析 方法:
常见分析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描述性统计、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另:主观经验测量(常见于可用性测试的分析);Nols操作任务分析仪、眼动绩效分析仪;
目标:
用户模型建立依据;
提出设计简易和解决方法的依据 方法:
任务模型;思维模型(知觉、认知特性)
目标:
分析结果整合,指导可用性测试和界面方案设计
2. 超实用的用户研究方法
真实的用户可能是个圆形,但是产品经理对用户的定义可能进行了一个变形,可能是个椭圆形,但是产品经理了解到的定义已经开始变形了,到最终我们实现开发之后的效果可能和真实的用户差别很大。那么用户研究的意义就是最大限度的接触到真实的用户,最大限度的还原我们的用户。让产品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下面介绍三种比较常用的用户研究方法,把需要注意的问题,实际操作的步骤跟大家分享,这些都是在项目中很通用也很大概率遇到的使用方法。
态度类信息:满意度调研、内容偏好调研
行为类信息:行为习惯调查、使用情况调查、需求挖掘
意见类信息:产品功能、服务、售后等意见反馈
Q : 为什么一定要包含被访者的基本信息问题?划分人群,核心用户是什么人口学信息的
Q : 为什么要把基本信息题放在最后?
建议放在后面,在用户填写问卷的时候,调研产品满意度,但是开头就让填写年龄、性别、收入、职业,突然就觉得像是在查户口,明明调研满意度,为什么问些不相干的问题,用户警惕心就起来了,所以建议开始做一些简单的行为类的问题,然后把基本信息放在最后面。把前面的所有信息都填完后,他会觉得我知道你是干嘛的,再放一些基本信息题,用户就会更容易接受。
行为类的、事实类的问题(APP的使用频率/时长)放在前面,主观类的放在中间,基本信息放在后面。由浅至深,再到隐私问题。
1.APP使用频率/时长
2.APP常见功能和使用场景
3.APP使用体验评价
4.APP新增/优化建议
5.用户基本信息
问卷的题目最好不要超过 30 个!15-20个是合适的题目数量,人口学信息要3题,主体问题占10个左右。
询问有没有这种需求?需求的频率和深度是什么样的?需求强烈不?如果需求强烈,愿意花多少钱解决这个需求?目前这个需求有没有被别的竞品满足?如果没有满足,是哪方面没有满足?这一些列问题投放出去,可以帮助我们衡量商品投放出去,他能够买的几率有多大。但是如果直接问买不买偏差会非常大。把需求拆分成不同的细节去验证。
满意度梯度很明显,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非常不满意,用户看起来会很顺。会知道自己会属于什么程度。
问答题回收率会很低,选择题思考成本会低。调研10几个用户,基本能覆盖大部分问题,把问题罗列出来,让他选择,如果没有包含到的加一个其他。
基本上每个问卷前都建议大家做个访谈,如果没有充分的调研,有50%的人都选了其他,根本不知道其他是什么,如果其他占比很多,说明事先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去做这个问卷。然后不得不再做一个调研和访谈,来问问这个其他是什么。所以不如把访谈前置,把所有的选项列举出来,避免让太多的用户去选其他。当你发现把很多问题都列举出来,选其他的可能只有百分之几的时候,就说明你对用户足够的了解。
用户会懵,会思考,第一到底和用户没有建立新人关系,会关掉。
每个流程都需要跟业务方反复去对,包括做项目之前小组之内要讨论的非常清楚,现在有什么问题我们是不知道的,这次问卷要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可能影响因素,先去做几个访谈,先去看一看。比如做新项目,对背景人群都不太了解,直接去设计问卷可能不知道是为什么。问了之后,选项也不知道怎么设置。
选项超过 6~7 个的时候,可以考虑设置选项随机排列
Q:您使用过哪些导购类的APP?
A.拼多多B.折800 C.返利网D.什么值得买
E.卷皮F.一淘网G.蘑菇街H.其他
在选项不能完全列举的情况下,需要添加“其他”选项
Q:您在使用分期的时候有哪些不满?
A.申请麻烦B.申请额度低C.分期利息高D.担心忘还款E.商品价格比市面高F.其他
选项超过 10 个,需要设置先选个数,一般设置为3个或5个。
Q:您在使用分期的时候有哪些不满?
A.申请麻烦B.申请额度低C.分期利息高D.担心忘还款E.商品价格比市面高F.其他
当出现“以上都不是”“我不知道”“没有我想选的”等选项,当出现这类选项时,需要设置互斥选项
Q:您在网上缴过哪些生活费用?
A.电费B.水费C.燃气费D.宽带费用E.都没在网上交过
当问题只针对选择了某个选项的部分用户,需要给题目设置出现条件或跳转逻辑
Q:您使用过以下哪些产品?
Q:您认为拼多多有什么优势?
1.初稿完成后,需要使用问卷至少对1-2个用户进行试访谈
2.试访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
• 问卷问题有歧义
• 缺少选项
• 题目逻辑不对
投放合适的人群
•投放群体与目标群体一致
•抽样需要配比
回收多少份问卷才能代表整体?
1.看总计数据,确定总趋势
2.对比、对比、对比,找差异
•不同人群之间
• 不同机型之间
• 不同竞品之间
•……
Q:用户升级系统的动力是什么?
A:新版本要有更明显的更新和性能的超越
开发版VS 稳定版
发现稳定版用户更担心卡顿、不稳定的问题
为什么?对比机型内存,发现稳定版用户配置不如开发版用户,容量较小
用户访谈的小技巧
先让用户主动回答潜意识的答案,
如果用户不知所错,再给出参考选项
提前准备每个问题可能的假设答案,直到挖掘出用户本质需求
然后呢
用户访谈之后可以做什么
人物角色
在各大互联网公司,被认为是最具价值的研究方法
可用性测试是指让用户使用产品(服务)的设计原型或者成品,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用户的行为和感受,并加以 分析,用以改善产品(服务)可用性的一系列方法
可用性测试提供了这样一种简单直接的沟通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用户反馈,并以此为设计依据迅速调整产品功能乃至产品方向。
小到一个图标的辨识,页面导航,功能使用,大到某项业务的办理,都可以拿来做可用性测试
• 影响任务完成的行为
• 导致用户“偏离航线”的行为
• 用户表达出来的挫败感
•没有看到本该看到的内容
• 用户自己说已经完成任务但实际未完成
• 导致任务偏离成功完成的操作
•对内容的错误理解
• 使用网页导航时,点击了错误的链接
5-8 个
明确这是这是一个定性研究,根据尼尔森关于可用性测试的数据研究,5-8人便可以找到产品80%以上的可用性问题;
任务成功率=(完全完成的用户数+求助后完成*0.5)/用户总数
版本改进比较:优化前用时VS优化后用时
不同任务的效率水平:用户的平均用时/熟练用时所得的倍数
产品规划: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设计开发:kano模型、可用性测试
上线效果:NPS、可用性测试
3. 用户调研的定性与定量方法
笔记: 用户调研方法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产品设计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
产品的理想迭代过程:
定性和定量、行为和态度
探索性研究,确定用户的需求。定性方法是非结构化的、主观的、科学性较差的研究方法。样本量较少,用户直接收集用户的某些行为和使用习惯。
了解用户的核心需求,访问者应该具备相应的同理心、社交技巧和自我意识。
找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与受访者进行访谈,让受访者放轻松,这样让受访者分享真实的想法。
用户访谈分为:
在进行用户访谈的时候建议选多一名成员作为记录员。
用户访谈优点:
不仅能从受访者的语言中获得信息,还能从他们的肢体语言中看出他们对产品的使用感受。
情境访谈是一种半结构化访谈方式,访问者在用户的工作或者生活环境中与受访者交流,以确定受访者使用产品的操作行为和感受。(如一些纪录片在受访者家里进行访谈)
情境访谈遵从以下四个原则:
情境访谈优点:
在用户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实际操作中,观察用户的使用习惯、需求和痛点。
卡片分类法是建立信息架构的有效方法。卡片分类法由把单词或短语写在不同的卡片上而命名。注意确保卡片顺序打乱,确保不会对用户行为造成影响。让受访者单独或集体地将卡片进行逻辑分组。通过要求受访者命名各个分组,可以发现用于导航标签的单词或同义词。尽管有在线工具支持线上的卡片分类练习,但观察和倾听用户的辩论分组可以给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让你了解用户的思考方式。
测试、验证假设,需要大量样本,间接收集用户的行为和态度。
访问者与受访者缺少互动,容易遗漏用户的行为。
Google Analytics
A/B测试实践总结
一个项目做出两个方案,让一部分用户使用A方案,另一部分用户使用B方案,记录用户使用情况。
比如手机的某个功能的按钮是红色还是蓝色,放在上面还是下面,使用A/B测试比传统的讨论更有效。
不同的用户在他的一次浏览过程中,看到的应该一直是同一个方案。比如他一开始看到的是 A 方案,则在此次会话中应该一直向他展示 A 方案,而不能一会儿让他看 A 方案,一会儿让他看 B 方案。
A/B测试核心思想:
不过AB测试并不能说完全靠谱:
为什么大多数的 A/B 测试都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