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旅游资源评价及其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指按照某些标准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在全部旅游资源或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也就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和开发价值。
旅游资源评价及其理论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评价方法分为两类:
1、经验分析法。在大量调查、考察的基础上,凭经验进行评价;
2、定量评价。将评价指标数量化,建立量化模型,采用旅游资源质量等级加权,即评价值为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ai分别加权后的数值和。
旅游资源特性
具体来说,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地形,动植物、海滩、自然风景等,而人文资源则包括:民族、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博物馆、饮食菜肴、工艺美术、文学音乐、舞蹈、电影、电视,及众多的娱乐设施等。
1、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既有自然形成的,又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和当代新建的,它与旅游目的的多样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2、旅游资源的垄断性,即不可转移性:大家常常称旅游业为“无形贸易”,“风景出口”,实际上就是凭借着这些千姿百态的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把旅游者从世界上每个角落吸引到旅游地来的。旅游资源不同于其它各种资源,它有强垄断性。
正如世界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奇观之一的万里长城,是在别的国家看不到的。正像许多游客讲的那样,“到了中国,没有去北京,等于没有去中国,到了北京,不去游长城,等于没有到北京。”
3、旅游资源的季节性:除了会议、商务等形式的旅游以外,观光旅游受季节的制约最大。这特别表现于海滨城市,每到夏季,前来避暑的游客蜂拥而至,以至于出现了超饱和现象吃、住、行、游、购、娱乐等都出现了问题,以致有人发出“花钱买罪受”的怨叹。
而到了10月份至次年5月份来这些,旅游胜地的游客就寥寥无几。因此,旅游的季节性造成旅游业的淡旺季。旺季越长,旅游业的收入就越大,反之亦然。
4、旅游资源的民族性: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状况不同,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服饰装束、风土人情、住宅建筑、风味小吃等等也不同,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如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西南地区的竹楼,北方的四合院,以及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浴佛节,侗族的花炮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歌圩等等。在这些盛大民族节日和盛会里,各族人民身着艳丽的服装,载歌载舞,兴高采烈,气氛非常热烈。这些盛会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来讲,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以上几个特性来看,旅游资源犹如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艺术、物质和文明水平。通过它们不仅可以看到过去,还可以展望未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 地质旅游资源研究的一般方法
地质旅游学的特点之一是综合性强,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实用性也很强,属于应用性学科。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就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保证本学科的科学性、实用性。地质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不但囊括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还具有其特有的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查法
旅游环境系统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尤其是复杂的地质旅游环境,因此要揭示其内在机制,探寻保护地质旅游环境的途径,其研究必须要建立在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实地调查法是通过直接的观察、访问、记录、问卷调查和测量等手段搜集和积累大量准确翔实的感性资料作为理性分析依据的研究方法。对地质旅游环境进行实地调查要在具体的旅游区域中研究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资源及环境状况、居民和游客的满意度、旅游设施状况等问题。实地调查法要结合归纳法和统计分析法,将对地质旅游环境的监测、观察、实验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归纳、统计分析等理性的加工,把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本质及运动规律抽象出来,然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接受进一步的检验。在实地调查中要实事求是,以唯物辩证观作为指导思想,保证所获资料的准确性、客观性,为之后的综合分析研究提供科学的基础,以便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孙克勤,2010)。
二、比较分析法
地质旅游环境系统中各要素的特征大都是相对的,通过比较而存在的,即所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法有区域对比和分类对比两种。区域对比是指依据区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比较研究,如对两个自然保护区进行研究,比较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相互借鉴环境保护措施,促进各自的地质旅游环境保护;分类对比是对地质旅游环境进行分类,进而正确地对其进行定位,这样就可以对不同类别的地质旅游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更有利于地质旅游环境的保护(蒋素梅,2009)。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区域间的可比性,主要是类型的可比性、范围的可比性、结构或水平的可比性等,如果对比的条件不一致,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近年来采用类比法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可以预见,类比法将是地质旅游学研究的有效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数学方法
以数学方法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数学方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工具之一,是地质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地质旅游学在进行有关定量分析及旅游的环境效益等问题的研究中,数学方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数学方法在地质旅游学中的应用一般包括统计法、统计预测法、线性规划以及一些数学模型等。地质旅游学研究内容广泛,不可能获得所有的第一手资料,这就导致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并不完整,因而需要通过数学方法,如统计预测法,对不完整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经过构建分析、检验假设、理性分析等过程,最后得出结果(傅广海和殷继成,2009)。例如,地质旅游资源环境容量评价,由于其影响因素较多,且很多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它是一种半定性半定量的评价,这就要用到数学中的灰色建模系统。地质旅游资源容量包括旅游自然容量、旅游社会容量、旅游经济容量、旅游心理容量和旅游管理容量等,其各个分容量的计算也需要用数学公式。可见数学方法在旅游环境保护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使这一学科的一些研究朝着精确的定量方向发展。
除以上方法外,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科学抽象法、统计分析法、专家预测法等也都是地质旅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为地质旅游学研究创造了基本条件。地质旅游问题不仅涉及自然生态环境,而且涉及人文社会环境,因此,在研究中要将自然科学方法(如利用仪器设备等手段,对旅游自然资源、文物古迹等进行监测、观察和实验等)与社会科学方法(如比较分析、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和专家预测等)相结合,这样,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客观、更科学。
⑶ 旅游资源评价的客源市场分析
包括旅游资源对各层次游客的吸引力,确定目标市场、潜在市场及市场的地理区域。
旅游资源评价及其理论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评价方法分为两类:
①经验分析法。在大量调查、考察的基础上,凭经验进行评价;
②定量评价。将评价指标数量化,建立量化模型,一般采用旅游资源质量等级加权,即评价值为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ai分别加权后的数值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复杂性,给定量评价带来许多困难,纯粹的定量评价往往带有机械性,而单纯的定性评价包含主观成份,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科学评价。
⑷ 旅游景点评估方法
旅游景点评估方法
1、评价指标的甄选
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实践中,很难构建符合所有资源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许多学者都根据具体的操作实践来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卢云亭(1991)、郭康(1995)和宋剑霞(1994)根据他们在北京、河北、陕西的实际调查和归纳分析,提出了“八度”评价指标体系,即规模度、古悠度、珍稀度、奇特度、保存度、审美度、组合度、知名度。郝晓兰、李兰维(1994)在对呼和浩特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过程中,将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划分为旅游资源价值和旅游区位条件两个评价综合指标层,在每个综合指标层下又设若干个评价因素指标层。其中,旅游资源价值综合指标层包括四个评价因素指标层,旅游区位条件指标层包括三个评价因素指标层。每个评价因素指标层又可以山若干个评价因子构成,这些评价因子是最基本的指标单元,例如,观赏价值这一评价因素就由美感度、奇特度和规模度三个评价因子构成。这样,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就由评价综合指标层、评价因素指标层和评价因子指标层三层构成。
需要提出的是,2003年出台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GB/T18972一2003)以国家标准的形式确定了旅游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其分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及可以计算附加值的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三大评价项目,每一评价项目又设若干个固定的评价因子这样做看上去显得统一而权威,实际上它对许多旅游资源,尤其是价值类型相对比较单一的资源来说就显得很不公平。实际上,在很多时候硬性地对资源评价规定一套评价指标是徒劳的,因为旅游资源的类型、价值和开发利用途径是如此丰富,很难用某个单一的万能指标体系去适应这种多样和丰富,这也是现行的国家标准为许多学者所批评(黄远水,2006;刘益、黄向、刘家明等,2006;朱竑,2005;王建军,2005;王良健,2006;杨振之,2006)的一个重要原因。
2、确定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
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并非所有指标都同等重要。这些要求根据策划或规划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通常,各指标的地位通过对它赋予的权重来进行表达。而在资源评价中经常谈论的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就是根据权重计算方法的差异进行划分的。
确定权重有很多方法,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灰色模型法、五点记分法等。其实,无论哪种方法,都或多或少掺杂主观因素。其是否客观与科学,与评价者和专家团队的学识和经验关系很大。
3、确定评价分级
评价分级的作用是比较同一种资源的相对地位。傅文伟(1994)对资源的评价指标用计分方法分为5级;张国强(1998)将风景资源分为5个等级,即特级景源、一级景源、二级景源、三级景源和四级景源,分别相当于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本地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和评价》(GB/T18972一2003)也将旅游资源单体评价划分为5级,并规定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而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4、评分
按照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资源进行单项评分。然后根据资源各单项指标得分以及该项指标的权重,根据加权求和算出资源的总得分,最后按照起初拟定的评价分级对资源进行评价总结,从而确定该资源所处的等级。
⑸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和技术
(一)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资源的评价一样,也可归为两大类:一类为定性评价,一类为定量评价。
定性方法是描述性的,有些标准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例如对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等的评价,与评价人的感觉、素养有直接关系。定量评价方法更科学和客观一些,但其评价数据的来源必须可靠。定量评价工作是基于人类价值判断的统计性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比较法则。
目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已趋向于以定量评价为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融合了较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
(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技术
在研究技术上,因特网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评价研究中。这些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分析手段,为旅游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与数学分析模型的集成发挥空间分析功能相结合,建立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旅游开发条件模型、风景区环境容量模型、旅游需求预测模型、旅游经济效益模型,可辅助旅游管理部门做出合理的开发决策。
国内外近年来也越发重视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技术的应用。姚长宏(2002)在贵州六盘水市白鹤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中,完成了基于ArcView的白鹤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信息系统,建立了包括地质地貌、水系水文、土地利用等图层,以及人口、经济等方面资料的数据库。此外,还有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评价方法,如崔越(2002)基于UML建立了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骆华松(2000)利用遥感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等。王建军和郑进军(2004)应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针对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的实际工作的需要,研究开发出“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信息系统”;庞淑英等(2004)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了评价模型的自动评分功能,开发出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以具有很强的可视化开发能力的Delphi5.0为语言工具的、以Access2000为后台数据库的自动评分子系统;Jafar等(2008)对伊朗波斯湾南部海岸的生态旅游潜力进行评价前,运用已有卫星图像对海岸线以及周围环境进行调查,这对于一些地势险要的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工作也是值得借鉴的。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一)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内容
1.地质旅游资源个体价值评价
对旅游地某一地质体或某一地质现象特色或特征的定性评价。如:旅游地的山体、湖泊、水体、气候、交通条件等。地质旅游资源个体的价值评价,要以旅游地的地质特点为依据来进行,以便使评价结果具有客观真实性,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科学价值
地质旅游资源包含地质科学内涵,如地球的形成、地球的物质及结构、地球的发展、地球的现状和未来、地球及地球生命的演化发展、地质构造、地质作用及地质景观等。而科学价值主要指地质旅游资源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科学知识普及与教育功能和所反映的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地质科学构成了地质旅游资源科学性的核心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品位,因此,地质旅游资源通常具有很强的科普科考旅游价值。在现有的世界级和国家级相关评价标准中,可以看出对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多以科学价值为主。如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①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②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③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中国建设部于2005年4月提出的《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标准》与世界自然遗产的特征大致相同,但具体规定了以下标准: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如冰河作用、火山活动等的突出例证;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如河流、山脉、瀑布等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
中国于1994年11月通过的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标准如下:①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质遗迹;②具有国际或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剖面、化石及产地;③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2)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指地质旅游资源能为旅游者提供的美感种类及强度。凡吸引力大的地质旅游资源,首先要有很高的审美观赏价值,所以观赏性在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中占有首要的特殊地位。观赏性的强弱往往决定了地质旅游资源的品级和旅游价值。
对美学价值的分析强调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四个要素,强调多样性、奇特性、协调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以地质景观造型、景观色泽、景观要素组合,并依附于地质环境的植被、生态,构成地质旅游景观的观赏价值,诸如名山大川、峡谷峻岭、湖河泉瀑、奇峰异洞、雪山冰川等千姿百态的地质景观,大多景色秀丽、造型独特、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地质现象千姿百态,特殊的地质构造条件加上相应的近代自然地理环境,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地质奇观,能吸引旅游者旅游、观光、考察、鉴赏,满足旅游者愉悦要求,从而显示地质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
(3)文化价值
标志地球沧桑巨变的地质景观,具有神秘感、奇特感。地质奇观的认识,地质现象科学内涵的揭秘,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以及景观鉴赏、增长知识的需求。优美、奇异的地质景观通常都是人们游览观赏的风景名胜区,多有历代游客、文人、名家的旅游人文资源的积淀。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美的协调,形成自然与人文地质旅游资源的复合旅游景观。
(4)特异性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异性指其稀缺程度,包括在同类地质资源中和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稀缺程度。独特性高意味着该地域该类型的地质资源少、吸引范围大、级别高,因而开发价值就大。世界性和全国性的地质旅游资源特别是世界自然遗产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特定地域、特殊地质条件以及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特殊的地质奇观,这是地质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征。这种地域性特征不仅决定了地质资源本身的独特性,还决定了当地生态、人文景观的独特性。特定的地质环境,常常会有特定的生物和生态类型,构成特定的综合自然景观。如果某项地质旅游资源有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别能满足人们追新猎奇以及某些特殊需求,这项地质旅游资源就在某种意义及程度上具有垄断性,人们只有身临其境才会获得真正的满足。由此可见,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异、珍稀价值是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一项绝不能少的因素,既是一般地质资源所共有的,也是地质旅游资源所应有的。
(5)康体价值
一些特定的地质资源以及地质体构成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地,可供疗养康体的温泉、开展体育与探险活动的登山、滑雪、攀岩等旅游项目,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
2.地质旅游资源系统评价
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地质旅游资源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仅仅对地质旅游资源个体品质的评价,还难以考察各种地质旅游资源在整个区域内的组合关系和该区域所具有的总体特色,应强调旅游地的综合地质特征和多种地质景观的定性评价,将地质旅游资源集中分布的空间范围作为一个评价对象,进行整体的、综合的评价,主要分析评价以下内容:
(1)多项综合性定性评价
着重对一个地区的综合地质特征、多种地质景观的定性评价。对地质旅游资源系统评价的定性描述首先要考虑其级别(多用于地质现象评价)。除级别特色和特征定性评价,应还有其他定性评价,如面积(区域综合地质体)、体积(单一地质体)等,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和地区级三个级别。
世界级:指具有世界性意义,在全球都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例如全球少有的典型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层序列、古生物群落、岩石组合、地貌特征(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此外还有首次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种群、矿物岩石等,在地质构造方面如世界罕见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安德列斯大断裂”(未来洋壳孕育地带)。
国家级:国内典型地质现象、地质景观,在国内具有研究价值,可与世界典型地质现象对比,国内具有对比意义,成为国内其他地区研究的重要参考地,在地质构造方面如中国典型的山东—安徽的“郯庐大断裂”(山东郯城到安徽庐江)。
地区级:可作为国内同类地质现象、地质景观进行对比、研究的典型代表。在本区域内保存完好、发育齐全,出露良好,交通区位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地质构造方面如区域典型的鄂西北地区的“青峰大断裂”(房县、保康、南漳、谷城)。
(2)资源类型组合
地质资源要素是相互有机结合还是处于分离状态,分布是相对集中还是分散,这些都直接影响地质旅游资源质量的高低。最佳的风景区都以地质资源要素组合完美和谐而见长,并且在分布上各景区各有特色。
扩大范围来看,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互相补充和要素组合的协调程度等方面,包括地质旅游资源所在区域内的各类旅游资源是否构成优势组合和最佳配置,是否具有种类众多、聚集度高的整体优化结构。凡环境质量优、组合状况佳的属区位环境价值高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质资源个体同区域内其他地质资源个体的关联性与功能互补性也影响开发的价值。
(3)地质背景条件
地质旅游资源特征、展布、景观结构、景观的旅游价值等都决定于地质背景条件,依附于地质构造的复杂多样和地域特色。有些地区的地质旅游资源环境脆弱,其旅游开发的适应性不大。例如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既是精品旅游资源的高度富集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文化、景观多重脆弱区。生态环境稳定性差,加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频发,较小的扰动就可能造成极大的环境灾难,而且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从而在较长时期影响该区的旅游资源环境。
(4)旅游吸引力指向
主要指地质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源地指向性,包括国际、国内及地方三个级别。根据地质旅游资源的个体品质评价和资源系统评价结果来确定其吸引客源的类别。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性评价方法
1.“三三六”评价法
此方法由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提出。所谓“三三六”是指“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的评价体系。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三大价值”的定性评价从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和吸引力进行评价,是旅游区确定开发方向的基础工作。
“三大效益”指旅游开发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主要考虑旅游地社区和服务接待业创造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主要考虑旅游活动给当地社区带来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影响;环境效益则主要是研究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破坏程度。
“六大条件”是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观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资源容量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旅游开发投资条件、施工条件等六方面。“六大条件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实质上涉及了旅游活动中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环境背景条件。
2.“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黄辉实根据旅游资源本身和其所处的环境提出了“六字七标准”评价法。该方法从资源本身和资源所处环境两方面评价旅游资源,虽然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较少,但可以作为分析问题的参考方法。
对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采用六字标准:“美”: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古”:具有悠久的历史;“名”:具有名声或与名人有关;“特”:特有的或少见的稀缺资源;“奇”:给人新奇之感;“用”:有应用价值。
对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方面采用七个评价标准:包括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等七项标准进行评价。
3.地质旅游资源的五级评价法
该方法在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中被提出。从三个方面、八个要素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最终根据得分的高低将旅游资源划分为五个等级。旅游资源评价的三个方面为旅游资源的要素价值、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旅游资源的附加值等。这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又可细分为八个评价因子:旅游资源的观赏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大小、完整性、知名度、使用范围以及环境安全等。
在五个等级的旅游资源中,五级旅游资源称为“特品级旅游资源”;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三、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一)定量评价步骤
1.根据评价对象选取评价指标
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及旅游开发需求,地质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共性选取评价指标,这些要素的确定尽可能具体、全面,并且在所涉及的内容上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
对诸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不管是采用哪种数学模型,都涉及旅游资源的比较和重要性排序问题,所以评价模型中评价因子的选择必须遵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①代表性和重要性;②非兼容性;③区分判别性。
2.组织合适的评价者
由于价值观和文化等差异,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评价结果不同。但从实验统计学规律得出,不同人群或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现象的价值判断趋向一个相同的结论,对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也不例外。对地质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可依据价值判断的统计学规律来进行。在进行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时,应尽量选用不同专业背景和尽可能多的人员来工作,以提高成果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由于每一评价体系只能是客观状况在一定层次上的主观反映,所以应建立一个由多个评价角度组成的综合评价模式,才可科学、完备地反映地质资源质量,通常由专家和旅游者两者结合来进行评价。
(1)专家评价
根据层次分析法技术要求,邀请一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实业部门和旅游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评估组成员来自旅游行业各个部门,这可以保证较大的评估面。
具体方式可组织地方高等院校、旅游行政管理、旅行社、国土、环保、园艺等旅游各部门专家,对地质旅游资源区域进行实地考查,考查工作应细致全面,主要以填表方式进行各评价指标的分值评价与权重判定。
(2)旅游者评价
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结果是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旅游开发效益密切相关,最终为旅游者服务。因此评价结果应当与旅游者对地质旅游资源的选择相吻合。
由于专家对资料收集更全面,因而与旅游者的感知有差异,使评价结果具有非大众化的倾向。旅游者的选择也应该注意其全面性,最好是随机抽取。有些评价者为同一群体,其内部一致性较高,不具有代表性。评价主体应为存在着生活地域、年龄和文化层次等方面差异的旅游者。
3.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由于各项评价因子对评价项目的影响作用有大、小之分,在对各因子的指数分配中不能按均权处理,而应视其在评价项目中的作用大小来确定其权重的大小。评价权数的确定,来自于地质学、旅游学等专家的经验和地质旅游资源的基本事实。
能用测量数据计算出其对于各评判等级隶属度的,属于显数值因子;难以直接测量或用数值描述的,属于隐数值因子,可通过问卷调查统计,用经验法获得,也可以通过在特尔菲咨询系统支持下的层次分析法获得。这一过程工作量颇大,而且相同的评价要素在不同的旅游地其权重值也有差异,应因地制宜。
4.建立评价模型
基于对专家或旅游者体验的深入分析后,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得到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和数量值。
把每项评价指标评估系数的平均值,乘以该项要素的权重系数,计算出地质旅游资源在该项要素上的单项权重得分。其基本数学模型式(蒋素梅,2009)为:
地质旅游
式中:Q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P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分值;n为评价因子的数目。
由此,可以完成地质旅游资源的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地质旅游资源中的各项因子价值高低,用总分值也可以与其他资源进行横向比较。
(二)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
目前旅游资源综合量化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综合价值评价模型、模糊数学评价法、综合评分法、价值工程法等。
定量方法最为常用的是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这些方法相结合通常用于地质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各个方面。如Liu等(2006)认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纳斯景区具有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潜力,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张捷(1997)以九寨沟喀斯特为例,构造比较和评价矩阵,运用根法推算各因子的权重,从地学角度和游客角度阐述了喀斯特旅游资源在九寨沟旅游业中的地位;陈诗才(1993)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旅游地学资源进行了评价。
在这些方法中,层次分析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表示为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并能将数据、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直接有效地结合;特别是它能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对目标结构复杂且又缺少必要数据的情况时更为实用。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着名的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塞蒂(T.L.Saaty)于1973年提出的一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能解决资源分配的重要而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参与旅游资源指标权重的设立,可使整个评价过程在定性指导下定量比例尽可能大,从而得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点是通过人们较易进行的两两相互辨别而达到整体比较的目的,一般可以分为总目标层、评价综合层、评价因素层和评价因子层。评价因子层是最基本的层次,指标的权重和分值计算从该层开始自下而上逐层进行。
图4-1为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树。采用了保继刚(1996)《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中建立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因子权重,其主要思路如下:
(1)将旅游资源评价分成若干层,构成旅游资源评价模型树。
(2)邀请专家以填表方式按重要、稍重要、明显重要等评判级别,分别以1,3,5,7,9或其倒数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间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某项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经计算,排出最后的结果。
(3)最后根据其权重排序,按权重赋予各个因素分值,得到表4-2。
利用该表可以用一定的给分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分项评价打分,得到综合结果。
图4-1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
表4-2评价因子权重表
2.特尔菲法
特尔菲法又称专家意见征询法,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数学家赫尔默和达尔奇(OlafHehner和Dakky)首先提出并投入应用。主要方式是,通过问卷的形式集中一些专家的意见(一般为20~50人),通过沟通—统计—再沟通—再统计,直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被集中确定为止。利用特尔菲法对评价综合层、评价因素层和评价因子层三个层次中的具体资源价值体现,邀请专家进行评分,据此计算出各层内部之间的权重值作为评价参数;在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模型中,合理地确定各评价层中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是衡量一个评价模型优劣的关键。
将特尔菲法引入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是使旅游地评价由定性转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地质旅游资源评价中,运用特尔菲法获取资料,最后能相对客观、有效地确立各评价因子权重。由于特尔菲法相对来说比较省时间、省财力、省人力,可靠性高,各国在旅游地评价、开发中,越来越多地采用这一方法。
3.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农林、气象、地质勘探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以模糊推理为主,定性与定量结合,各相关因子划分为不同等级,分别为每一个等级赋一个初值。最后,对区域景点或景区进行分项打分,再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各景点(区)的得分值,由得分的高低评判资源价值的大小。
模糊综合评判法利用模糊隶属度理论把定性指标合理地定量化,较好地解决了现有评价方法中存在的评价指标单一、评价过程不合理问题。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化程度较高的浮标方法,已广泛应用到资源与环境条件评价、生态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各个方面。
4.地质旅游资源的计算机评价系统
庞淑英等(2003)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以面向对象的具有较强开发能力的Delphi软件为开发工具,以Access软件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能有效地、合理地为地质旅游资源自动评分。
将上述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并运用计算机的辅助,可完成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流程,如图4-2所示:
图4-2地质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