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战略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战略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发布时间:2024-10-09 05:53:38

Ⅰ 简述swot分析法的基本思路

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0-12-0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Ⅱ 有哪些研究方法

有哪些研究方法如下:

1、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2、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3、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培盯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资料拓展:

研究方法,哲学术语,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

根据研究活动的特态戚征或认识层次,可以分为经验方法和理论研究;根据研究帆中陵对象的规模和性质,可以分为战略研究方法和战术研究方法。

以研究方法的规则性为依据,可以分为常规方法和非常规方法;按方法的普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根据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Ⅲ 战略是什么

战略
解释一: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
解释二:有关战争全面的。
解释三:比喻决定全局的策略。
以下是有关战略的文章:
不同的思想家对战略有不同的定义,而战略的内容亦与时并进,定义亦随之而改变。最理想的做法是由你自己的思维,经过思考,再由你自己定义什么是战略。

毛泽东的解释是: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战略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国内外形势的估量和对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分析;对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战争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方向、战略阶段和主要作战形式的确定;战区划分;战场准备;武装力量的建设;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的研究;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战略后方建设;国防工业的布局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更新;动员体制的确立;国防工程的计划和实施;战略指挥系统的组建和完善;作战序列的确定;战略协同的组织;战略预备队的使用;战略后备的调配,以及如何抓好有关全局的枢纽和环节,适时实施战略转变,夺取战略主动权,等等。

中国古代常称战略为谋、猷、韬略、方略、兵略等。西晋曾出现司马彪以“战略”命名的历史着作。英语中与“战略”相对应的词strategy,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原意是“将兵术”或“将道”。近代,战略在世界各国先后发展成为军事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现代战略涉及的范围日趋扩大,西方国家陆续提出了“大战略”、“国家战略”、“全球战略”等一类概念。“战略”一词现已被各个领域所借用,诸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 ,外交战略,人口战略,资源战略,体育战略,等等。

战略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依赖于社会物质生产 、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人的觉悟程度,为国家或政治集团所规定的基本政策服务。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主观指导,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决定作用。战略同国家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资源、交通运输,以及作战地区的地形、水文、天候等,也有密切关系。

战略和战役、战术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战略对战役、战术起指导、制约作用。同时,战略企图的实现,又有赖于战役、战术的胜利。

战略的基本类型是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许多国家把正确确定战争目的和作战目标,及主动权、灵活性、统一指挥、集中兵力和节约兵力以及机动、突然和快速反应等问题,当作战略的一般原则 。这些都反映了战略思想的某种共同性。但是由于战争的性质不同,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民族、宗教、军事传统等条件的不同,以至统帅个人素质的差异,又使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战略,具有不同的特色。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和民族、不同性质的战争的战略,应该着眼其特点 和着眼其发展。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统一战线,依靠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它经过长期战争实践的检验,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战争和战略的原理、原则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基本理论原则是:①实事求是地研究战争,指导战争,使战争指导符合于客观实际。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立足点。②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以解放人民、建立和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为目的,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根本出发点。③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基础。④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⑤积极防御,持久作战。这是统管革命战争全局的指导方针。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的主要方法。

革命战争战略的全面实施,还有赖于其他许多指导原则的正确运用,诸如巧妙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3种作战形式;适时正确地实施战略转变;掌握决战时机;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和稳定、高效能的战略指挥,以及按照“平战结合”、统筹兼顾等原则 ,周密而充分地作好战争准备,等等。革命战争战略这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必须按照不同的历史条件加以具体的发展和运用,依据新的情况,制定战略行动的具体指导方针,才能引导战争走向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按照现代战争的要求,不断改革部队的编制、体制和教育训练,加强军种、兵种建设,发展高新军事技术和研制新式武器,把自己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力求有效地解决战争指导上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作好一切准备,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古时代的军事战略关键,在于支配财富的经济基础,因为后者意味着届时能有多少兵力可用在战场上。在中古初期,由于所有的财富均来自于农田和牧场,所以乡间都是主要的攻防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透过贸易和工业,逐渐演变成重要的控制点,俨然成为财富的中心。

城堡的攻防往往是战争的重要元素,因为它们护卫着农地。居住在城堡中的战士会控制邻近的地区。随着城镇的发展,它们也需要防御工事的修筑。防卫与攻取城镇,逐渐地比争夺城堡变得更为重要。

在战场上的军队会用计取得重要的防守点并攻掠乡间地区,或制止敌军采取同样的军事行动。野地战通常会持续到粉碎敌军的侵略行动为止。例如在1066年的杭斯丁之役,就是由英格鲁撒克逊人群起作战,制止诺曼人的入侵。不过,英格鲁撒克逊人失败了,而诺曼人在威廉的领导之下,则在随后数年的征服战中,逐步确立在英格兰的控制权。955年的莱区菲尔德之役,日耳曼人与来自东方的马札儿侵入者作战。在奥图一世的带领下,日耳曼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终结了马札儿人的入侵。在732年,铁锤查理打败了摩尔人,终止了回教徒的入侵,并把势力扩展到西班牙。

克里斯、波提耶和亚琴科特等战役,是法军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力图阻止英军入侵的抗战行动,但是法国人在这三场战役中均告失败,使得英国得以入侵不断。不过,在这个案例中,英国人的入侵并未能让他们建立永久的控制权,而法国最终却赢得战争。

十字军企图在圣地夺取并保有重要的据点,借以维持这个地区的控制权。十字军东征期间的诸多战役,都为了互相突破彼此的控制权。萨拉森人在萨拉丁的领导之下,于1187年赢得哈丁之战,为夺回耶路撒冷铺下成功之路。

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即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战略产生于战争实践,长期使用于军事领域,本义即军事战略。战略可按 不同的标准划分类型。按社会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为古代战略、近代战略、现代战略;按作战性质划分,有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按使用武器的类型划分,有常规战争战略和核战争战略(见核战略);按军种划分,有陆军战略、海军战略和空军战略;按作战持续时间划分,有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等等。

凡属有关战争准备与实施,军事力量的建设和使用的全局性的内容,都是战略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为制止和推迟战争而进行的斗争;为对付战争而进行的长远准备和临战准备;战争爆发后的战略领导与指挥;结束战争的战略决策与处置等。

人类社会有了战争,就逐渐形成了战略。在中国古代,有关战争全局的筹划与指导曾使用兵略、谋略和方略等特定的术语表述战略。汉成帝于公元前26年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任宏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四类,其中兵权谋讲的就是战略。战略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西晋初史学家司马彪所着《战略》一书,后屡见于《三国志》、《廿一史战略考》等史籍中。这些术语,其核心含义与现代战略意义有类似之处,但与战役法、战术区分不严格,有时还含有政治、外交谋略和战法之意,使用也不统一。19世纪末,中国开始用“战略”翻译西方的“strategy”一词。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毛泽东关于战略的论述,奠定了现代中国战略定义的基础。英文“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ia”。古罗马军事理论家弗龙蒂努斯早在公元84~96年间就撰写了《谋略》(The Strategems)一书,

分析战略上成功的战例,以供将军们提高运筹和指导战争的能力。东罗马(拜占庭)皇帝莫里斯于公元580年前后写了一本训练高级将领用的军事教科书,名为《将略》(Strategicon),意为将道或统帅艺术,与战略名异实同。18世纪末,普鲁士的A.H.D.von比洛在其所着的《新战争体系的精神实质》中,将战略与战术加以区分,并赋予其定义:“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火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在上述范围以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第3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普鲁士C.von克劳塞维茨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战争论》第1卷第175页,商务印书馆,1978)瑞士A.H.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战争艺术概论》第87页,解放军出版社,1986)美国经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的军事战略的定义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一门艺术和科学。”《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对战略的定义是:“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日本《世界大网络全书》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运用力量的科学与策略。”《苏联军事网络全书》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古今中外对战略的称谓繁多,性质不同,定义各异,但有其相同之处;即都是指在一定时期,建设和使用以军队为主体的军事力量,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准备与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为一定的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的利益服务的方略。随着战略理论的发展,西方有的国家出现了更高层次的大战略、国家战略、国防战略及有关的发展战略。战略这一概念,已扩大延伸到军事领域以外,为其他许多领域所借用,泛指对全局性重大的、高层次决策的谋略。

战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国家根本性的军事政策,是军事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运用军事力量支持和配合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外交斗争的重要保障。它既指导战时,也指导平时;既指导军事力量的使用,也指导军事力量的建设;既指导准备与实行战争,赢得战争的胜利,也指导遏制战争,维护和平。战略正确与否,决定战争的胜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战略对战役法和战术具有指导作用,同时战役法和战术对战略也有着重要影响。

制约因素 战略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

政治因素 政治对战略具有统率和支配作用,决定战略的性质和目的,赋予其任务和要求,影响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调整。战略服从并服务于政治,满足政治的要求,完成政治赋予的任务。制定和实施战略,强调注重政治,充分考虑敌对双方的政治情况、战略的政治目的和政策要求,并善于运用政治手段。

军事因素 主要是军事力量和军事思想的因素。军事力量的强弱,对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活动方式及其结局有重大影响,对能否完成战略任务,达成战略目的,起直接的作用。军事思想先进与否,对能否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战略,取得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制定和实施战略,要运用先进的军事思想,力求正确估计敌对双方的军事情况,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地增强军事实力,为完成战略任务、达成战略目的创造条件。

经济因素 战略是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能推动战略的发展,提高战略对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作战手段的选择性。经济制约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重点和战争规模的选择与确定。制定和实施战略,必须考虑敌对双方的经济情况。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是爆发战争和发生军事冲突的基本动因。战略所追求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或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战斗力。敌对双方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当代高新技术与新式武器装备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使战争的爆发方式、 规模、强度、过程、阶 段、持续时间和结局,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而引起了战略思想、作战方式方法、作战手段和战略理论的发展变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更新武器装备,为实现战略提供可靠的物质条件,并预见科学技术发展对战略的影响,以适应战略的需求。

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与国家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国家的地理位置、幅员、人口、资源、交通等状况影响军事力量的强弱及效能的发挥。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象、水文和周边的地理环境,对军种兵种建设、武器装备发展方向、战场建设、作战形式、作战行动、战略指挥和战略思想都有重大的影响。制定和实施战略,强调重视敌对双方的地理因素,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力求使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方法与战场地理环境特点相适应。

构成要素 战略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战略目的 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战略目的是根据战略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确定的。不同性质的国家和军队,其战略的目的不同。对于奉行防御战略的国家来说,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特别是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和统一是战略的基本目的。确定战略目的,强调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符合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国家的总体目标和国力相适应,满足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维护自身利益的基本要求。

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它是在分析国际战略形势和敌对双方战争诸因素基础上制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不同的作战对象,不同条件下的战争,应采取不同内容的战略方针。每个时期或每次战争除了总的战略方针外,还需制定具体的战略方针,以确定战略任务、战略重点、主要的战略方向、力量的部署与使用等问题。

战略力量 战略力量是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支柱。它以国家综合国力为后盾,军事力量为核心,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战略目的和战略方针的要求,确定其建设的规模、发展方向和重点,并与国家的总体力量协调发展。

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为准备和进行战争而实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实行战略的保障,是战略决策机构根据战争的需要,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学技术和战略领导与指挥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全局性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

基本特性 战略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全局性 凡属需高层次谋划和决策,有要照顾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性质的重大的、相对独立的领域,都是战略的全局。全局性表现在空间上,整个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战区、一个独立的战略方向,都可以是战略的全局。全局性还表现在时间上,贯穿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战略的领导者和指挥者要把注意力摆在关照全局上面,胸怀全局,通观全局,把握全局,处理好全局中的各种关系,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同时注意了解局部,关心局部,特别是注意解决好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局部问题。

阶级性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任何战略都反映一定的阶级、民族、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体现它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对抗性 制定和实施战略都要针对一定对象。通过对其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确定适当的战略目的,有针对性地建设和使用好进行斗争的力量,掌握斗争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多种斗争形式和方法,对敌抑长击短,对己扬长避短,以取得预期的斗争效果,是战略谋划的基本内容。

预见性 预见性是谋划的前提,决策的基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全面分析、正确判断、科学预测国际国内战略环境和敌友关系以及敌对双方战争诸因素等可能的发展变化,把握时代的特征,明确现实的和潜在的斗争对象,判明面临威胁的性质、方向和程度,科学预测未来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样式、方向、规模、进程和结局,揭示未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是制定、调整和实施战略的客观依据。

谋略性 战略是基于客观情况而提出的克敌制胜的斗争策略。它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制强,乃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方法。运用谋略,重在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制定战略强调深谋远虑,尊重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多谋善断,料敌定谋,灵活多变,高敌一筹,以智谋取胜。

历史发展 自有战争以来,战略便出现于人们的战争实践活动中。随着战争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经历了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古代战略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战略开始形成的时期。早在氏族社会末期,如传说中的黄帝部族与蚩尤部族的涿鹿之战,以及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的夏启伐有扈的甘之战、商灭夏的鸣条之战、周灭商的牧野之战等,有关战争的谋略已略具雏形,初步涉及到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认为有德不可敌,哀兵可吉,师出有律,失律凶也;强调运用谋略、战法和阵式,如争取与国,剪敌羽翼,乘势而动,量力而行,伺隙击弱,机动进退,车徒配合等。这在《尚书》、《周易》以及《军政》、《军志》等古籍中皆有记述。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战略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持续时间的延长,在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时,重视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对战争的作用,强调义兵、义战,注重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并从战争的长期性上着眼战略指导问题。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晋文公的“联秦制楚”,吴国的“三分四军”等,都是这一时期战略运用的典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诸侯国“合众弱以攻一强”和“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联盟战略,如合纵抗秦、连横破纵、远交近攻等。秦为统一六国,还实施了一系列进攻战略。这一时期产生了《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一大批着名兵书,奠定了中国古代战略理论的基础。其中尤以《孙 子》为最。《孙子》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论述了驾驭战争克敌制胜的许多原理原则,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军事战略理论。

秦汉至清朝是战略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秦朝以墙(长城)制骑,“用险制塞”(《史记》),实行军事筑城安边设防的防御战略。汉高祖刘邦文武并用,治国治军,富国强兵,重视基地建设。汉武帝由单纯防御转入攻势防御,实行“以骑制骑”之策,注重发展骑兵集团,采取长驱千里出击、远程奔袭、正面冲击、翼侧迂回的骑兵进攻战略,并实行兵农结合,军屯实边,强边固防政策。秦汉修驰道,疏江河,重视全国性的交通网建设。兵书《黄石公三略》论述了民本思想,认为:“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淮南子》中的《兵略训》阐明了政胜、众胜、谋胜之道。三国时期,在多极斗争中,联盟战略运用最为出色,如诸葛亮的“联吴抗曹”、孙权的“联魏击蜀”。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古代料敌审势,因情定策制定战略的典范。马谡的攻心战,运用惑敌、诱敌、动敌、误敌等计谋均收良效。隋唐时期,在用兵上更多地表现为军政兼行,恩威并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采取中外相维、重首轻足、内重外轻、居重驭轻和扼制要地的战略布局,居关中,以临四方,便于机动和控制;对据险养威,建立基地,坚守城邑,围城打援,轻骑急袭的运用也很成功。着名的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阐明夺取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用兵原理原则,发展了古代兵书中的奇正观,探讨了一系列战略理论问题。宋朝为抗击骑兵攻击,利用江河坚城为屏障,并在筑城防御中增加了火力要素,使城市防卫战法颇有创新。宋朝坚持办武学,培养高级军事谋略人才,颁布了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并有《虎钤经》、《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守城录》、《历代兵制》、《百战奇法》等汇辑性和专题性的军事名着,论述了战略理论问题。元朝攻打南宋时,采取骑兵和火器相结合,实行远程战略迂回和步、骑、水军联合多路进军的进攻战略。明朝实行防御战略,沿长城一线因险制塞,以点制面,以墙制骑,精兵机动与城守结合;在沿海地区,则陆海结合,分区分要点设防。明朝的着名军事着作有《武备志》、《登坛必究》、《筹海图编》等,论述用兵要则、军事地理、海防理论等战略问题。清朝前期采取了徐图渐进,长期消磨的战略,削弱和破坏明朝的战争潜力。从康熙帝开始,一改历代“墙守”观念,提出以“蒙古为长城”的战略思想,在安边固防中取得重大成就。

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农民战争,在战略上也有其特色。主要是:利用时机,揭竿而起;除暴安良,广收人心;飘忽不定,流动作战;乘虚蹈隙,以战养战,等等。

在西方,古代希腊、马其顿、罗马、迦太基等进行的战争,对西方古代战略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当时战略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训练和装备军队,组织远征,组织协同,规定作战线,实施机动,争夺交通线,筹集人力、物力,支持持久战争等。5世纪之后,欧洲各国先后进入封建时代,战争长期在骑士制度支配下进行,战略发展缓慢。15世纪之后,欧洲一些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火药、火器的运用使西方各国军队装备编制及战略随之发生了较大变革。意大利N.马基雅维里的《战争艺术》等军事着作,在西方军事学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改革军队编制,运用炮兵,实施一翼突击的机动作战等战争实践活动及其战略思想,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近代战略 16世纪之后,是欧洲资产阶级近代军事战略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一系列被迫处于内线作战的战争中,善于有节制地使用兵力,运用频繁的机动和翼侧攻击的战法。英国的H.劳埃德论证了基地、作战线、地形、战场面积、军队数量等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战略上的运用。18世纪,拿破仑一世在长期战争中,创造了许多新的作战方法。他强调选定主要作战方向,快速机动,集中优势兵力,以突然迅猛的进攻,出其不意地袭击歼灭敌人,并建立强大的预备队等原则。C.von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经典。A.H.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是西方全面论述战争和战略理论的着作。这些着作,对资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以使用坦克、飞机、军舰等新式武器装备为基础的战略理论相继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德国H.K.B.von毛奇的速决进攻战略;德国A.von施利芬的速决和歼灭战略;美国A.T.马汉的以海权论为中心的海军战略。20世纪初期,爆发了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初期交战双方都信奉速决进攻战略,企图通过强大兵团的机动作战,迅速结束战争。然而,在绵亘的阵地上实施攻防战和持久的消耗战,使战争陷入长期僵持局面。战略指导落后于战争现实的情况甚为明显。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战略理论。他们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创立了关于组织城市工人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学说,提出了人民战争、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原则。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以后的国内战争和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中,全面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战争思想并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提出了建军原则。这些先进的战略指导原则,奠定了无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基础。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师夷制夷”的主张,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倡办兵工船务,模仿西方军制,移用西方操典,建立新式海军,编练新式陆军。清朝政府在战略上内外并重,注意边防、海防要塞建设。但由于政治上的腐败,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遭到惨败,“师夷制夷”的战略主张未能实现。这一时期魏源编着的《海国图志》叙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政情,提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之道。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战争,采取略城堡,舍要塞,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的远程奔袭战略,长驱湘鄂,直取南京,建立了天朝,后因内讧和战略指导失误而归于失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为目的,采取团结海内外爱国力量,筹集款械,联络会党,组织武装起义,先在一二个省举事,尔后张势于全国的战略,终于取得了胜利。中国近代的战略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点。

现代战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G.杜黑的空中战争理论,德国E.鲁登道夫的总体战争理论,英国J.F.C.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对世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产生过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些参战国的军事战略。德国A.希特勒承袭了施利芬、鲁登道夫和富勒等人的歼灭战、总体战争和机械化战争理论,采取以闪击战为核心的进攻速决战略,发动了

阅读全文

与战略研究的方法和技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流转换电压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555
360流量助手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60
如何跟客户沟通方法 浏览:413
碳素线和pe线连接方法图片 浏览:656
em菌液使用方法 浏览:643
眼底结石的治疗方法 浏览:214
乐视手机提速设置方法 浏览:195
34说明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733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方法 浏览:727
恒塑浴霸正确安装方法 浏览:857
诊断性黄疸的最佳方法 浏览:314
固定电话的安装方法 浏览:568
马油面膜使用方法 浏览:669
医院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526
手机打开hd两种方法 浏览:572
风机玻璃钢修补方法视频 浏览:220
黑燕麦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浏览:894
钓浮头的最佳方法 浏览:71
血流成河的方法图片 浏览:545
蝙蝠飞机简单的折纸方法 浏览: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