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方法技术研究现状
1.调查方法技术
长期以来,地质、农业、水利、环保、气象等部门从不同专业角度出发,形成了岩、土、水、气、生物等介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相应的规范规定。如地质系统的区域地质、区域地球化学、区域水工环地质等调查规范规定,为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方法技术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以往调查和研究工作多从部门与学科专业角度出发,调查研究的介质要素相对单一,分析测试指标较少,不少方法技术主要适用于局部性、专题性研究目标。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覆盖范围大、涉及指标项目多、服务应用领域广,包括示范区—重点片区—全省范围的多尺度调查任务(工作比例尺变化于1:5万—1:25万—1:50万),涉及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生物、农产品、浅海沉积物等多种介质,迫切需要形成包括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加工、分析测试方法、数据处理和综合分析、成果表达、质量保证体系在内的一整套方法技术体系。
随着现代分析仪器、方法及测试技术水平的发展,土壤沉积物、植物、水等介质中元素全量分析测试方法已比较成熟,但有一些元素特别是痕量超痕量元素的分析测试方法及质量监控体系仍有待完善。如,土壤沉积物中元素的活动态组分对动植物具有更直接的作用,元素和有害物质的赋存形态研究可以为土壤营养分级、污染物危害评价提供更为直接的证据。然而,至今土壤元素相态提取与分析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主要表现为部门之间、实验室之间提取方法、流程不统一,不同实验室、同一实验室不同批次间分析偏差较大。因此,各种提取方法的科学性、实验条件的标准化是相态、有效态分析方法研究的重要内容。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农业地质调查和评价的重要手段,GPS、RS、GIS等新技术手段迅速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和研究中推广普及。由于这些新方法和技术的应用还只是刚刚开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并扩展其应用前景。
系统全面地将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如何针对农业科学和生产的特点,采取生动、形象、直观的成果表达方式,满足政府决策层、基层技术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士以及普通公民等不同层面的需要,也是当前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评价方法技术
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项目,着重于开展与农业环境、农业生产、农产品安全性密切相关的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采取多学科合作、多部门联合的方式,广泛收集、综合集成地质、地球化学、环境、农业、生态、气候等学科专业成果资料,建设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数据库,以弥补以往工作的不足。开展全省或重点地区的区域尺度、县(市)级尺度的多尺度多层次农业地质环境评价和规划,是充分发挥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实现调查资料转化利用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环保、地质、水利、气象等部门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从部门需要出发,从各学科专业角度对中国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岩、土、水、气、生物等环境要素成果资料,并开展了解释评价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全国土壤背景值、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全国区域化探扫面等。然而,总的来说,由于部门间壁垒的存在,学科专业过细分割,受研究思路、方法手段以及经费等限制,多学科综合研究、多部门协作配合差,以往相关调查与评价成果集成程度较低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使大量资料开发利率低,综合效益较差。
与传统的单学科研究、实验室试验、小范围局部调查评价有所不同,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是一项包括区域和局部多尺度、水土生物多介质、调查研究相结合、基础性和应用性兼顾的复杂系统工程。不同层次的农业地质环境评价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理论支持,同时需兼顾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资料特点,充分考虑农业地质背景条件,形成一套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的评价方法技术体系。这样的部门联系广、学科跨度大、技术层次高的高度综合性评价工作是前所未有的,很难有现成的方法技术特别是综合性评价方法供直接借鉴。尽管如此,长期以来环境地球化学、农业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农业规划、环境卫生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评价模型与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土壤元素主要来自于成土母质,部分来自人为污染的叠加。元素三维分布模式,表层与深层土壤元素含量比值及其分散富集系数,成土母岩或母质、沉积环境(相)、土壤理化特性、污染源空间分布关系的分析,元素组合特征研究,元素存在形态、同位素组成测定、同位素定年技术等,污染元素分布的时空变化,以及典型污染源组分特征等,为污染源追踪、污染程度评价、异常成因分析提供了基本方法技术。
研究表明,岩土地质背景、气候、地形条件、植被生物等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及其质量状况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岩、土、水、气环境与作物的生长、产量、品质,以及家禽畜牧健康间的关系是农业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的科学理论依据。众多农作物尤其是一些名优特产往往依存于特定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条件。根据农业地质环境区域分异规律及农作物适生地质地球化学模型,科学规划、合理种植,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地区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这是农业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技术依据,其中的内在问题,就是调查研究地质地球化学环境同农产品生长之间的联系。
污染生态学研究认为,污染生态效应研究应综合考虑污染物产生和释放机理、不同环境条件下存在形态与转化规律、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规律及作用于生物体的毒害机理。同样,这也是农业地质环境评价的基本指导原则。
土壤、水、农产品等现有的农业地质环境单介质评价方法、标准依据及其评价成果,是综合评价规划的重要基础依据。在数十年的环境毒理学、土壤环境容量、水质基准、人体安全摄入量等研究基础上,已建立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及饮用水质标准、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等一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形成了环境质量分级、污染指数评价等比较成熟的评价方法模型。多要素综合评价、生态系统层面的综合评价框架思路、指标体系、标准依据、方法模型是当今生态环境科学的热点研究课题,诸如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评价系统、专家信息系统、神经网络系统等方法模型均具有一定的试验应用前景。
近十年来,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野外调查、快速高效地采集三维动态数据资料提供了技术条件。现代分析测试技术使多介质样品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发展和成熟,为海量数据资料的管理、统计处理、空间分析和解释评价提供了技术平台。现代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多要素、多指标因子的农业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和研究提供了方法手段与技术平台。
3.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
农业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是一项研究内容丰富、跨越多学科、多部门的技术性系统工程,迄今为止难以找到类似先例,综合评价的理论基础、方法思路、指标标准还有待研究探索,其中还面临诸多问题:
(1)理论依据与方法思路有待进一步理清
传统的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研究与评价,多考虑部门自身需要,从学科专业优势出发,针对单一环境介质或某些要素进行,从而获取生态系统的部分信息,不可避免地带有学科专业性质,影响到评价研究的综合程度和生产规划的实用性。农业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是以地学为主线,以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系统考虑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环境、作物适宜性、气候条件、农业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及市场导向等,综合程度更高,以求评价规划成果更加切合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
显然,这样的多因素综合评价面临着一系列方法技术问题。如果说,相对单一的土壤、水、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农产品安全性评价,作物适生地质地球化学模型,农业地质环境的预测预警等评价思路和方法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综合评价在概念理论、方法模型、指标体系、标准依据等多方面存在更多不确定因素。如何发挥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生态、农业等多学科理论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资料成果,建立多学科、多信息、系统全面的评价方法和规划,兼顾开发、利用、保护,促进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需要在本项目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科学合理的评价工作要求有专业理论的指导,建立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数学模型。例如,目前多以单因子污染指数为基础,进行机械的叠加处理以计算综合污染指数,进而评价总体环境质量及总体污染程度,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污染物毒性差异、存在形态及生物有效性、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很难反映真实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生态效应。
科研部门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环境行为、生物毒性及在各种环境介质含量水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如何表征、判定自然环境条件下低浓度有机污染物如PCBs的长远生态效态,还存在相当大的技术难度。再如,由于土壤重金属的生态效应受到土壤环境、生物属性、元素间相互作用等影响,并且具有延滞效应,单一地根据调查取得的土壤元素含量资料评价其生态效应,本身就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
(2)基础数据资料的局限性
农业地质环境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地质环境及其相关自然要素,包括基岩、土壤沉积物、水、气以及地形、生物、气候等地球表层多介质环境要素构成的自然环境体系,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农业地质环境评价需要根据不同评价目标,以地质、地球化学、农学、环境、生态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以土壤、水、农产品、岩石、滩涂、浅海沉积物等多介质采样分析、非点源污染状况、名特优特色农产品立地背景、农业经济和农业发展调查资料为依据,综合集成农业地质环境资料信息,取得符合客观实际的农业地质环境评价成果。
受部门分割的影响,已有的农业地质环境评价规划所依托的基础数据资料在系统性(介质、测试指标)、覆盖范围、数据质量(采样和分析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到整体评价规划成果的水平。由于综合研究深度有限,多信息综合程度低,评价规划结果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如在环境污染调查评价方面,已有工作一般是根据调查资料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受资料的限制对于异常成因、污染源追踪、污染物活化迁移、富集累积及其生态效应的预测研究比较薄弱。
(3)方法技术须进一步完善
污染源追踪、存在形态测定、迁移转化规律等方法还缺乏系统全面性。例如,形态分析方法,或对采集的样品保存条件要求极高,或提取分析流程过于复杂,或分析测试成本过于昂贵,分析测试重现性差,而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难以适应批量样品生产研究的需要。再如,不同景观条件下土壤元素存在形态的提取与测定方法,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同时有必要建立系统健全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可喜的是,近年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领导下,元素存在形态的提取、测定、质量监控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得到显着改善。又如,单源或双源影响下的污染,利用典型污染源元素组合或同位素组成特征,就可比较有效地判别污染来源及其贡献大小。但多源污染的识别难度则显着增加,各种方法有效性大大下降。
(4)指标体系、依据标准不够系统
在环境标准方面,考虑自然背景、环境要素与动植物健康的关系,以及经济技术条件,确定的环境标准系列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农产品安全和卫生标准等,涉及的环境介质包括土壤沉积物、水(地表水、地下水)、植物、大气等,农产品则分门别类制定了极为详细复杂的安全或卫生标准。这类法规标准虽然数以千计,但总体来说,现有的农业环境质量标准、农产品安全和卫生标准涉及的环境要素、介质因子及指标定值不够系统,仍不能满足当前多信息、多指标评价的需要。如中国土壤环境质量仅对8种重金属元素作了规定,而地球化学调查元素指标一般达50多项,由于标准不完备,多数元素的数据资料难以利用。随着中国加入WTO,农业部、科技部已将农业环境标准、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工作列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大量新标准正在形成,标准体系迅速完善,需及时跟踪、收集并利用。
现有的评价方法模型多采用传统的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总体环境质量及总体污染程度,即采用各种数学模型将单因子指数进行机械地叠加处理,而忽视了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行为、生物有效态、生物效应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各种组分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如拮抗作用与协同效应。常常导致评价结果与事实产生明显的出入。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的环境介质、指标参数复杂多样,要求以科学准确的方法、简易可行的技术加以测定、量化或描述。由于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毕竟是资金、人员、技术、时间投入都受一定限制的项目性工作,在力求全面系统的同时,相对于农业环境、农业发展这一庞大复杂系统,所获取的指标参数、资料精度及其研究深度必然带有时代局限性。因此,农业地质环境评价应切合生产实际,侧重于现有数据资料的开发利用,形成实际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5)信息综合集成程度低
过去的农业发展规划多从部门优势出发,侧重于农业生产的少数要素,基于有限的信息资料进行,未能将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调查、综合评价。已有评价规划模型大致可分为:①针对不同环境介质的评价。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大气环境质量评价;②针对不同应用目标、单学科角度的评价。如考虑土壤立地条件、肥力条件的种植适宜性规划,考虑地质背景条件的种植适宜性规划,考虑气候环境条件的种植适宜性规划,考虑土壤污染程度的土地质量分级利用规划,考虑农村经济水平、地理条件、市场导向的农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评价,等等。这些环境质量、农业评价规划模型虽然对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多学科综合研究程度低。科学全面、多学科、多信息综合的评价方法和模型并不多见。这种局面显然已不能满足当前绿色农业、优势农业发展,以及建立农业生态环境长远保护体系的需要。兼顾开发、利用、保护的原则,建立综合多信息的农业发展评价规划体系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角度进行综合研究、评价与规划还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的评价标准还不够系统,不同学科专业对各种评价指标的权限看法不一。虽已提出了多种综合评价模型,如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灰色)评价系统、专家信息系统等,但效果好的应用实例并不多见。
(6)成果表达方式经验不足
不同于传统的学术理论研究,农业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以其重要的社会应用服务性为特色。因此,评价工作不仅要以翔实准确的数据为基础,以科学先进的方法为途径,还要以标准化、社会化、大众化、科普化作为评价和规划成果表达考评原则,以满足各级政府、专业技术管理部门、科学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等不同层次的需要。
新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服务对象,要求放弃传统的思路和观念,加强和突出成果表达方式的研究。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网络传播技术,也是改善成果表达方式的重要途径。
❷ 研究方法的具体分类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❸ 现状分析方法是什么
现状调查法是在一个确定的人群中,在某一时点或短时期内,同时评价暴露与疾病的状况,或在某特定时点(如参加工作前,入学或退休时)所做的体检等调查。
现况调查是通过完成某特定时间该人群健康经历的一个“快照”,提供某病频率和特征的信息。
查明当前某地区某种疾病的流行强度和该病在该地区的分布特点,以便分析患病频率与哪些环境因素、人群特征以及防病措施的质量等因素有关,有何关系。这些资料对公共卫生管理人员估价某人群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的需求有很大价值。
现状调查法使用规则:
分析市场现状应该从三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1、市场需求预测分析。包括市场需求量估计和预测未来市场容量及产品竞争能力。通常采用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和相关分析预测法。
2、市场需求层次和各类地区市场需求量分析。即根据各市场特点、人口分布、经济收入、消费习惯、行政区划、畅销牌号、生产性消费等,确定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及用户的需要量以及运输和销售费用。一般可采用产销区划、市场区划、市场占有率及调查分析的方法进行。
3、估计产品生命周期及可销售时间。即预测市场需要的时间,使生产及分配等活动与市场需要量作最适当的配合。通过市场分析可确定产品的未来需求量、品种及持续时间、产品销路及竞争能力、产品规格品种变化及更新、产品需求量的地区分布等。
❹ 什么是现状调查法
(1)现状调查——是针对调查对象的当前状况、特征及规律而展开的综合性的专门调查研究。 另补充(2)发展调查——是根据一定目的,研究一定对象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它也可分为二种形式:一是纵向发展研究。目的是研究调查对象在不同时间阶段的特征和规律。 (3)访谈调查——是以谈话为主要方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态度的一种调查方法。 (4)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5)个案调查——是指在对象总体中只选择一个单位、一个人来进行有关教育内容的全面调查分析,即以解剖麻雀的方法,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
(6)抽样调查——是指以对象总体中抽出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考察,并由样本情况推断总体情况的调查方式。该方法根据需要,还可以区分为随机抽样调查与非随机抽样调查。
(7)全面调查——指对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调查形式。
51调查网,让调查更简单方便!
❺ 现状研究可以用什么方法
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直接关系到调研工作开展。笔者结合调研工作实际,将常用的九大调研方法进行介绍分析,供大家调研时参考。
1.实地观察法。调查者在实地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的、生动的感性认识和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但因该法所观察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且受调查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不能进行大样本观察,需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共同使用。通常适用于对那些不能够、不需要或不愿意进行语言交流的情况进行调查。
2.访谈调查法。该法是比实地观察法更深一层次的调查方法,它能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适用于调查的问题比较深入,调查的对象差别较大,调查的样本较小,或者调查的场所不易接近等情况。包括个别访谈法、集体访谈法、电话访谈法等。但由于访谈标准不一,其结果难以进行定量研究,且访谈过程耗时长、成本较高、隐秘性差、受周围环境影响大,故难以大规模进行。
3.会议调查法。这种方法是访谈调查法的扩展和延伸,因其简便易行故在调查研究工作中比较常用。通过邀请若干调查对象以座谈会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社会问题。最突出的优点是工作效率高,可以较快地了解到比较详细、可靠的社会信息,节省人力和时间。但由于这种做法不能完全排除被调查者之间的社会心理因素影响,调查结论往往难以全面反映真实的客观情况。且受时间条件的限制,很难做深入细致地交谈,调查的结论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调查者自身因素影响等。
8.统计调查法。通过分析固定统计报表的形式,把下边的情况反映上来的一种调查方法。由于统计报表的内容是比较固定的,因此适用于分析某项事物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走势。如通过党员统计年报表,可以分析出某地全年党员的发展、转接、流动等情况,并能分析出比上年同期增减情况,还可对下一步趋势作出预测。运用统计调查法,特别应注意统计口径要统一,以统计部门的数字为准,报表分析和实际调查相结合,不能就报表进行单纯分析。如对某一个数据大幅度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报表中难以反映出来,只有通过实际调查才能形成完整概念。
9.文献调查法。通过对文献的搜集和摘取,以获得关于调查对象信息的方法。适用于研究调查对象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变化,研究角度往往是探寻一种趋势,或弄清一个演变过程。这种方法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大范围地调查,调查资料便于汇总整理和分析。同时,还具有资料可靠、用较小的人力物力收到较大效果等优点。但它往往是一种先行的调查方法,一般只能作为调查的先导,而不能作为调查结论的现实依据。
❻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中介绍的调查方法有____、____、____等
查阅书籍和报刊,询问身边的人,最后一个不会。
❼ 国内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曾掀起在黑色岩系中寻找“五元素”矿床及铂族元素的高潮,并在南方取得了进展和突破。初步确定在下列9个层位的黑色岩系中赋存有大型超大型矿床;①中元古代下昆阳群;②新元古代歪头山组;③早震旦世大屋组、南沱组;④晚震旦世陡山沱组;⑤早寒武世牛蹄塘组;⑥早—中志留世;⑦晚泥盆世;⑧早二叠世;⑨晚第三纪中新统等。矿床集中于早寒武及晚泥盆世地层中,形成了5个超大型和为数众多的大—中型锡、锑、重晶石矿床,并初步查明PGE含量比较高的层位出现在晚震旦世陡山沱组及早寒武纪牛蹄塘组。
陡山沱组广泛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及四川、重庆北部地区、该组中富有机质的黑色岩系厚达20余米,属潮坪相及沼泽相沉积并与石煤、磷矿、菱锰矿等相伴产出。目前在陡山沱组发现的矿床类型计有:沉积型银钒矿床(湖北兴山白果园);微细浸染型金锑矿床(鄂南崇阳县方山);接触交代型银铅锌矿床(安徽祁门县三堡);沉积改造型钼矿床(湘南安化张家岭)。经前人查证仅在重庆城口、四川万源一带见铂族元素矿化。
早寒武世黑色岩系是我国南方地史转折期大规模缺氧事件产物,具分布广泛、层位稳定特征,常由碳质页岩、碳酸盐岩、砂岩、磷块岩、硅质岩组成,部分地区还见石煤及基性-超基性火山凝灰岩。黑色岩系有机碳含量为5.6%~18.7%,同样还普遍含有以黄铁矿为主的金属硫化物。陈南生等(1986)根据黑色岩系岩相及成矿元素组合特征将该层位多元素矿床分为下列3类:①镍钼多元素矿床;②钒矿床;③沉积再造型铜钼钒铀多元素矿床。PGE查证成果表明具工业意义的矿化主要出现在镍钼多元素类型的矿层中(表3-4)。
Ni、Mo多元素矿层分布于贵州遵义,云南德泽、湖南大庸、慈利、浙江诸暨、富阳、桐庐等地,赋存于碳硅质、黑色岩系底部,呈层状、扁豆状产出,厚度不大(大庸为0.5~1.8m、遵义0.1~1m,最厚2m,织金0.01~0.14m),属陆架近滨-斜坡环境中局限滞流盆地沉积。Ni、Mo多元素矿层硫化物组合十分复杂,计有黄铁矿、白铁矿、硫钼矿、二硫镍矿、辉镍矿、针镍矿、辉砷镍矿、镍黄铁矿、紫硫镍矿、黄铜矿、黝铜矿、闪锌矿、银金矿、钛铁矿等,未见独立铂族矿物,推测为超微细颗粒或碳质吸附状态存在。矿层品位:Ni 1%~5%(平均3.01%)、Mo1%~20%(平均3.48%)、Cu 0.09%、Se 0.28%、Au 0.054~0.38g/t、Ag 7.2g/t,并普遍含Pt 0.2~0.4g/t、Pd 0.26~0.66g/t、Os 0.073g/t、Ir 0.043g/t(分选提纯镍钼精矿中Pt+Pd为1.84g/t)。据梁有彬等(1999)统计报道,∑Pt品位大庸0.602g/t、遵义0.70g/t、织金0.47g/t,最富的贵州天鹅山达1.295g/t(其中Pt 0.58g/t、Pd 0.50g/t、Os 0.19g/t)。
在成因上,过去认为镍钼矿是有机质参与下的沉积矿床,但近年经稳定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支持了海底喷气热水沉积观点;Re-Os同位素年龄为560Ma和541Ma(毛景文等,2002);包体测温黄铁矿形成温度115~185℃;有机质成热度推算成岩期温度为154~210℃;石英、方解石均一温度为130~200℃。成矿与沉积同时并受局限盆地控制。
我国黑色岩系PGE研究突出了低温地球化学条件下多组分体系的相平衡。在实验模拟中得出:在25~200℃条件下,Pt可以Cl的络阴离子搬运,其量可达×10-9级,而Pd可高一个数量级;在300℃N aCl/H2SO4溶液中,Pt可呈硫化物迁移沉淀。此外,在黑色岩系中,Pt、Ir常与自然金混合,呈超微细态出现。上述实验和测试解释了黑色岩系中未见独立铂族元素矿物的客观现象。
表3-4 中国南方黑色岩系矿床PGE查证成果表(wB/10-6)
尽管黑色岩系中PGE可以富集成矿的认识已经在理论上得到了确认,在经济开发的前景方面也得到了肯定,即早晚会被开采利用,但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
1.分析测试技术未过关.国外技术保密,国内没有开展对应的研究,严重地影响到勘查评价
黑色岩系中铂族元素矿床的勘查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卡林型金矿,30年前我国地质工:作者对于卡林型金矿还“一无所知”,后来通过国外实地考察、国内大量找矿工作的投入,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很快在我国西南部的滇黔桂3省交界地区和秦岭陕甘川3省交界地区确立了两个大规模的卡林型金矿成矿集中区,发现了一大批金矿,并且得到了开采。可以说,卡林型金矿目前在中国已经“全面开花”。卡林型金矿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分析测试技术取得突破,尤其是“痕金”快速分析技术过关,并且使类似技术“傻瓜”化,帮助地质人员在野外利用“痕金分析箱”就可以完成找矿“侦察”工作。
PGE目前面临类似情况,即适合于黑色岩系中PGE含量分析测试的技术不但在实验室未过关,更谈不上野外的快速分析。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过对比实验,对采自四川硫磺厂和三大湾的含矿黑色岩系样品分别进行了对比测试,每次测试工作的质量从标样的重现性及其与标样推荐值的对比可以看出是合格的,但前后两次测试之间的结果却有一定的差距(表3-5)。这说明,锍试金富集铂族元素ICP-MS法(孙亚莉等,1997)对于黑色岩系中的PGE来说并不合适,但目前还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
表3-5 三大湾和硫磺厂同一样品两次分析结果的对比
俄罗斯的科学家通过30多年研究,也明确指出,常规的方法和目前通用的火试金法对黑色岩系中PGE的分析是不适合用的,因为在试样加热过程中,PGE很可能随着C元素的挥发而“丢失”!尽管俄罗斯的科学家已经掌握了相应的分析技术,但他们严格保密,无论是刊物上还是网络上都没有公开相关的测试技术;尽管国内有关研究人员多次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专门的分析测试研究课题,但一直得不到批准,以至于野外找矿工作停滞不前。因此,我们建议,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其他有关部门还是应该立项开展黑色岩系中PGE的分析测试研究工作。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能不能从我国扬子地台周边及新疆东天山、西天山等地广泛分布的黑色岩系中找到铂族元素矿床的重大现实问题。
2.缺乏长期坚持不懈的研究和地质找矿工作
原地质矿产部孙大光部长曾经在1977年的全国地质工作大会上专门强调铂族金属是国家的急缺矿产资源,应该加强地质找矿工作。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掀起了全国范围内寻找铂族元素矿床的一个小高潮,并推动了四川杨柳坪和云南金宝山两个铂族元素矿床的成功勘探。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铂族元素矿床的地质找矿工作基本停止。21世纪初.随着地质大调查项目的实施,又一次开展了铂族元素矿床的找矿工作,曾经设立了重庆城口黑色岩系中铂族元素矿床的地质找矿评价等项目,但由于分析测试等方面的原因无果而终。
综观国内外铂族元素矿床的地质找矿经验,没有哪个矿床是在短期内查明其资源量的。即使是美国的斯提尔沃特(Stillwater),尽管在成矿模式的指导下只用了短短一两年时间就发现了矿,但用了10多年时间才初步查明其资源状况,而从查明资源状况到开发利用又花了20多年时间。即使是已经开采的矿床,由于综合评价等方面的原因也会给矿山开发带来波折。如加拿大的伊勒湖钯矿床,1993年开始开采,连年亏损,到1998年几乎关闭,后来在资料二次开发和成矿规律重新总结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评价大大地扩大了资源量,选择了类似于斑岩铜矿“低品位大矿量”的开采理念,从而起死回生(施俊法等,2005)。因此,对铂矿来说,短平快项目是不太可能取得找矿突破的。
3.采选冶研究严重滞后
黑色岩系中的铂族元素矿化以“低品位大储量”为特点,因此,采选冶就成为开发此类矿产资源的关键。但目前我们还没有此方面研究成果的报道,尤其是C质吸附PGE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次研究发现,三大湾地区含C质岩系中的PGE可能被C吸附,类似于“碳吸附金”的情况。如何查明PGE与“C”之间的“吸附”机制并把PGE从“C”中解吸下来,不仅仅是一个矿床成因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矿床开发的技术问题。建议首先开展PGE与C的联测研究,即同时测定样品中PGE的含量和C(包括不同类型的“C”)的含量,查明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研究C与PGE之间的吸附与反吸附问题,为黑色岩系中PGE的回收提供科学依据。
❽ 采用方法及研究现状
1.采用方法技术
成矿区带构造叠加晕预测法。
2.技术发展现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赵伦山、吴悦斌、沈镛立教授在1990年对牟乳金矿带的牟平段(304km2)进行了基岩地球化学测量研究[1],取得了中国第一个成矿区带基岩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找矿效果显着,出版专着《基岩地球化学测量方法》[1]。主要成果:以解决基础地质和找矿问题为目标,提出了以目标追踪采样为主体的基岩地球化学成矿预测新思路新方法;研究方法是:按1∶2.5万比例尺,将研究区划成1km2网格,每个单元格内采4~7件样品,其中采背景场1~2件,构造蚀变带3~5件,多元素分析后,形成两种图,即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场图和基岩地球化学异常成矿信息图,前者研究区域成矿地球化学背景与成矿关系,后者主要是构造地球化学研究与成矿预测;区域成矿地球化学背景研究,总结出区内反映区域上不同岩石类型元素组合特征,根据区域上元素异常分布可划分不同岩石类型的分布范围;构造成矿信息图反映了区域上的成矿规律,区域异常沿主构造分布,反映了金矿成矿信息,提出了控矿构造,圈定了金的成矿远景区和预测靶区,为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取得显着找矿效果,获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到2010年,经过近20年,还未见有更系统的区域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成果专着或论文,《基岩地球化学测量方法》成果仍处于领先地位。
该方法需进一步研究有三点:①逐一追踪区内主成矿断裂构造及对各构造系统采样,对区内各主要断裂构造进行地球化学研究;②确定同一断裂构造成矿相对较好的地段;③对各矿点进行评价预测。
3.构造叠加晕方法[2]
构造叠加晕方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李惠教授等在研究和发展原生晕找盲矿理论基础上开创的找盲矿新方法新技术。该方法是根据金受构造控制,金矿成矿成晕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的特点及金矿每一次成矿都有明显的轴向分带(即每次成矿形成的矿体都有自己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的特点,提出了原生晕叠加理论,研究不同成矿阶段形成矿体(晕)的轴向分带及其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建立矿床的叠加晕模式,确定盲矿预测标志,用模式和标志进行深部盲矿预测,提出预测靶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采用构造叠加晕法对50多个矿山研究-预测-跟踪,经统计,部分矿山对构造叠加晕预测靶位验证见矿,已累计找到金金属量278.6吨,取得了显着找矿效果。
成矿区带构造叠加晕研究为首次示范性研究。构造叠加晕法过去主要用于矿山深部找矿,还未见过成矿区带利用构造叠加晕方法进行成矿预测研究。
❾ 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运用比较广泛的是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等。
在介绍论文方法时,不是对方法概念的解释,而是要介绍如何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问卷调查法,就要阐述清楚问卷是自制,还是沿用的前人。在研究用,不要罗列一大堆的研究方法,主要提炼一两种研究方法,侧重研究就可以。
研究价值就这个部分,不能空而大或罗列许多根本解决不了的,比如有的老师说他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某某地区的教育质量等等,别人一看“提高”这个词就不相信,最多是“改善”。教育的质量不是一项科研就可提高的,另就本土文化的研究,是否具有良好的推广性,还有待实证。
研究的创新相对别人这方面的研究,别人没有的,自己总结提炼出来的新亮点,也是文章的亮点。研究的价值与创新应立足于自己的本研究,不能把自己无关的或自己根本解决不了的罗列上去。
(9)现状研究的方法扩展阅读
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
❿ 简述:什么是现状调查法
现状调查法是在一个确定的人群中,在某一时点或短时期内,同时评价暴露与疾病的状况,或在某特定时点(如参加工作前,入学或退休时)所做的体检等调查。
现况调查是通过完成某特定时间该人群健康经历的一个“快照”,提供某病频率和特征的信息。
查明当前某地区某种疾病的流行强度和该病在该地区的分布特点,以便分析患病频率与哪些环境因素、人群特征以及防病措施的质量等因素有关,有何关系。这些资料对公共卫生管理人员估价某人群健康状况和卫生保健的需求有很大价值。
现状调查法使用规则:
1、调查对象的选择
应精选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以此举一反三、推而广之。由于事物或调查对象的复杂性和各种条件的限制,毫无遗留地对研究对象的一切方面、一切过程进行调查是很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在全面性的基础上要坚持典型性的原则,要精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
如要调查一个城市的中学生上网现状时,可以从地域、年龄、性别、家庭特点、学校的现状等方面来选择一定的被调查对象,进行一个抽样调查。最后通过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来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2、提问的选择
应精练提问,不含糊,节省被调查者的时间。这主要是指对调查者的提问要求精练,这样既可以节省被调查者的时间,也有利于将产生含糊不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问卷设计时应尽量运用通俗的语言,内容要单一。
如被调查的父母,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工人,如你的问题设计成“你的父母是工人吗”,会使他无从回答,从而导致结果不准确。
3、调查的态度和方式
应客观、诚恳、灵活地开展调查,不要具有故意的倾向性。人们对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要受问题措词所表现出来的诱导性的影响,这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独立思考,进而会带来调查结果的失真。所以问题要客观、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