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武汉品牌研究报告方法

武汉品牌研究报告方法

发布时间:2024-07-26 10:56:19

A. 调研形式有哪些

1.问卷,可以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设计几种问卷。

2.走访,建议深入看守所等地采访特殊群体。

3.咨询,主要是向相关专家咨询。

4.座谈,召集各方面代表,请大家畅所欲言。

5.体验,反对闭门造车,建议去相关部门采取挂职研学的形式去亲身体验。

调研就是对大量一手市场调研数据的深入分析,全面客观地剖析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进出口情况和市场需求特征,以及行业重点企业的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各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各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分析与预测。

调研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是调查研究人员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客户需要的最重要的书面结果之一。

它是一种沟通、交流形式,其目的是将调查结果、战略性的建议以及其他结果传递给管理人员或其他担任专门职务的人员。因此,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准确分析调研结果,明确给出调研结论,是报告撰写者的责任。

(1)武汉品牌研究报告方法扩展阅读:

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事实,主要的表现方法是叙述。但调研报告的目的是从这些事实中概括出观点,而观点是调研报告的灵魂。因此,占有大量材料,不一定就能写好调研报告,还需要把调研的东西加以分析综合,进而提炼出观点。

对材料的研究,要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用科学方法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找出起支配作用的、本质的东西,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运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并合理安排,做到既要弄清事实,又要说明观点。

这就需要在对事实叙述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议论,表达出论文的主题思想。议论是“画龙点睛”之笔。调研报告紧紧围绕事实进行议论,要求叙大于议,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如果议大于叙,就成议论文了。所以要防止只叙不议,观点不鲜明;也要防止空发议论,叙议脱节。夹叙夹议,是调研报告写作的主要特色。

报告种类:

1、按服务对象分,可分为市场需求者调研报告(消费者调研报告)、市场供应者调研报告(生产者调研报告)。

2、按调研范围分,可分为全国性市场调研报告、区域性市场调研报告、国际性市场调研报告。

3、按调研频率分,可分为经常性市场调研报告、定期性市场调研报告、临时性市场调研报告。

4、按调研对象分,可分为商品市场调研报告、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金融市场调研报告等。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B. 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研究报告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我们面临着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双重历史重任。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将直接影响整个21世纪武汉在全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格局中的地位。顺应全球城市发展趋势,把城市化作为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城市化进程,将为我市在城市竞争中赢得新优势、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迈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武汉市城市化发展历程�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及其它非农业人口,分散的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和不断产生新的城市,从而使城市人口增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体系形成和完善的过程。目前城市化水平主要以城市人口集中度的指标来衡量,即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建国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的城市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28%提高到2001年的59.2%,小城镇发展到118个,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38.7%。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缓慢曲折的发展历程。�

1、 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1949-1957年)。

这一阶段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协调发展时期。我市非农业人口由105万增加到213万,城市化率由28%上升到50%,年均递增2.8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处于经济恢复阶段,工业化处于发展初期,工业化率(限于数据原因这里指非农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平均增长1.7个百分点。没有农村人口进城定居和就业的政策限制,城市化发展与国民经济恢复及工业化建设大体同步。

2、城市化发展波动时期(1957-1978年)。

这一时期我市的城市化发展受国家宏观政策失误的影响,经历了较大的起伏,可分为三个阶段。

“大跃进”导致的过热阶段(1958-1960年)。三年内城市人口增加27万,城市化水平由1957年的50%上升到53.4%,年均递增1.1个百分点。此时国民经济的增长无力支撑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农业的掠夺式经营已严重地损害了农业生产条件。从1961年开始,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重衰退,使城市人口明显下降。

限制城乡人口流动后以停滞和衰退为主的波动阶段(1960-1978年)。为了应付国内的严重经济危机,动员城市人口回乡参加农业劳动,强制性地减少城市人口,同时减少市镇设置。从1960年到1962年,我市城市人口净减少25万,城市化率由53.4%下降到49.5%,年均下降2个百分点。随着1964-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适度放松了人口管制,到1965年,城市化水平回升到50%。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经济濒临崩溃,大量城市居民被遣返农村,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批干部举家下放农村,到1969年城市化率下降到45.8%,之后城市化水平徘徊在46%-47%之间。

“文革”后的政策调整造成的城市化水平恢复阶段(1978-1985年)。大量下乡知青、下放干部回城及大学招生等,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46.4%上升到1985年55.4%,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这一阶段是强制性向农村疏散人口而出现的反弹现象,相对应的是工业化水平下降,非农就业没有明显增长,并不具备支持城市化增长的经济基础。

2、城市化水平缓慢增长时期(1985-2001年)。改革开放后,稳定的政策环境使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80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使农村非农就业大幅增加。再加上这一时期出台的降低设镇设市标准、放宽农民进镇落户条件等政策,提供了加快城市化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户籍管理体制仍然限制着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尤其是受“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我市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率仅由55.4%提高到59.2%,年均增长0.24个百分点。

二、武汉市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2001年我市城市化率高于全国水平15.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9个大中城市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但是城市化水平仍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一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一般来说,在工业化时期,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发展趋势。据发达国家的数据测算,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97。1985年到2001年,我市工业化率由81.2%上升到93.7%,增加12.7个百分点,而同期城市化率仅由55.4%上升到59.2%,增加3.8个百分点。二是城市化滞后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2001年我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非农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34.5个百分点,低于非农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18.5个百分点。城市化滞后,不仅影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升级,而且加剧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扭曲。�

2、城郊小城镇规模偏小,档次不高。我市城市化发展缓慢,小城镇规模普遍偏小,缺乏人口在15-20万左右的中等规模的小城镇,难以形成与主城区相对应的人口和产业规模,导致主城区产业难以向小城镇疏散。2001年全市小城镇118个,平均每个镇人口6440人左右,约每70平方公里有一个小城镇,呈分散化等距离均匀分布,近郊和沿长江密度稍大。常住人口8万人以上的小城镇仅4个,5-8万人的8个,3-5万人的27个,常住人口3万人以下的小城镇有79个,占67%。我市小城镇不仅规模偏小,而且建设标准低,缺乏特色,不少小城镇处于沿路一字拉开式的"马路经济”的低级阶段,“镇不像镇,村不像村”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时,大量基础设施达不到合理规模,各项服务水平较低,致使小城镇难以吸引人口与产业的快速集聚。�

3、主城区人口布局有待完善。主城区人口密度偏高,尤以二环线以内最为突出。2000年全市常住人口831万,主城区常住人口481万,人口密度为5417人/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市947人/平方公里的水平。主城区人口80%左右居住在181平方公里的二环线以内,人口密度高达2.2万人/平方公里,人均用地面积不足50平方米。而纽约人均用地为110平方米,东京为82平方米,香港为150平方米。二环以内人均用地与我国100平方米的建设用地标准相距甚远。人口密度偏高带来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污染加剧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

4、产业同构情况突出,未形成互补型的结构优势。武汉市城市化进程中,城镇体系缺乏科学规划,功能布局不合理。主城中各区之间未形成互补型的产业分工体系,缺乏关联度强的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没有大规模强有力的产业链作支撑,作为主城的带动和辐射功能不强。小城镇各自为政,缺乏从全市角度和长远角度出发考虑产业布局和发展,相互之间未形成有机联系的合理功能分工,产业同构情况严重。大量小规模重复建设产生了资源浪费、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市场恶性竞争、污染环境等问题,致使小城镇之间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土地集约使用等方面比较效益不明显,影响集聚效益的发挥和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

(二)制约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1、国家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控制大城市,多搞小城镇”;“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等城镇化方针。这些政策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转移。多头管理和职能分割也是我市城市化缓慢发展的主要障碍。公安局和计委负责人口迁徙和户籍管理政策,民政局负责设市和设镇审批,规划局负责城镇建设用地的指标,建委负责城镇建设和规划,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核定等等。至今仍然没有从城市化进程和转移农业人口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制定人口转移的目标、途径、投资、用地以及相应的城市管理、新体制下机构设置和规划问题。

2、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城市相对完善的服务管理功能和基础设施条件对农业人口有很强的吸引力,大量农业人口拥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群。据估算,我市每年的流动人口为100-120万人,其中约有60万人为居住一年以上的常住人口。这些人口受城乡户籍制度的制约,很难在城镇落户,即使安家,其子女教育、家属的社会保障等问题很难落实,使其具有暂住性和流动性的特点。此外,我市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大城市特有的“城中村”现象,如洪山的井冈村等,全村已没有一分耕地,没有一个从事农业的人口,村民生活方式也已经与市民并轨,成为事实上的城市居民,但他们没有城市户口。这些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给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3、土地政策的制约。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土地承包权三十年不变的政策,农村二轮承包已基本完成。一些农民尽管已长期从事非农产业,所承包土地也早已由他人耕种,但在转户中要他们完全放弃承包权及其收益,则感到难以接受。农民转户后只能购买商品房,失去宅基地对其来说是利益上的损失。因此出现了大量“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现象。目前,各地正在探索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收益兼顾的路子,但尚待进一步规范和获得法律的确认。目前的土地政策不仅制约了农业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和聚集,同时也导致土地转让和置换困难,使得小城镇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4、投融资体制的制约。城市的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政府的财力有限,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而投融资体制改革尚处于起始阶段,缺乏有效的手段吸引企业和民间资金的介入,依靠乡镇政府自筹和向农民、企业集资解决,操作不规范,法规依据不足,易在企业和农民中引起矛盾。政府本身投入不足和投融资体制不畅的矛盾,严重制约着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以及城镇形象的转变,影响武汉的城市化进程。

三、未来五年武汉市城市化发展的初步构想�

(一)指导原则:�

1、尊重规律,积极稳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市情和未来城郊农村人口转移趋势。�

2、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体制障碍,放开城乡要素市场,塑造各类城镇发展的公平竞争环境。

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结合城郊各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特色优势,区别制定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扶持,梯度推进。�

4、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注重与经济社会进步、农村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总体思路:

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调整完善主城布局和功能分区,高起点建设一批卫星城,积极发展小城镇,加速形成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适度、布局合理、产业优化、城乡优势互补的主城——卫星城——小城镇为轴线的多层次、网络状城镇体系,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

——2007年城市人口810万左右,非农业人口由目前的449万增加到550万左右,城市化率达到68%。�

——2007年主城常住人口控制在480万,与目前水平持平,发展人口规模15万人的卫星城8个,转移农业人口60万。�

——2007年发展人口规模5万人的中心镇30个,转移农业人口30万。扩大80个小城镇规模,转移农业人口10万。

空间布局:城镇体系由三级构成,各级城镇主要沿长江、汉水、京广铁路、318国道、轻轨等主要发展轴展开,呈轴射状圈层分布格局。�

第一级:主城。发展三个核心功能区和一个环城居住带。发展汉口地区金融商贸服务业核心区,武昌地区教育科技产业核心区,汉阳地区文化旅游和现代制造业新城核心区。在二环和三环之间开发建设由8个居住新区形成的环城居住带。�

第二级:卫星城。重点发展距主城15-25公里左右的阳逻、吴家山、蔡甸、常福、纸坊、前川、邾城、纱帽8大城市型卫星城。�

第三级:小城镇。发展金口、滠口等中心镇30个。扩大80个小城镇的规模。�

(四)制订城市化发展目标考虑的几个因素:�

1、充分考虑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对城市化的要求。我市“十五”计划提出,“通过10-15年的努力,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文明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武汉市要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并在未来15年内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最初由工业化引起和推动,但两者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当城市化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市聚集,城市经济逐步从工业化拉动转变为城市化拉动,促使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所以,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必然选择。�

2、充分考虑强化武汉区位优势对城市化的要求。我国城市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了一个菱形空间结构。京津作为政治经济中心一直是中国北部增长极,80年代实行的沿海开放战略使穗深成为南部增长极,90年代长江流域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东部增长极,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成渝成为西部增长极。菱形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距离,在其心脏区域需要一个中心城市作为支撑点和连接点,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呼应西部大开发的作用。武汉位于连接南北的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干线与连接东西的沿长江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上,位于菱形空间结构的心脏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个区位优势是武汉最大的优势,也是21世纪武汉抢占全国城市竞争制高点,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要强化武汉的区位优势,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这是发挥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作用,提高城市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必然要求。�

3、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我市城市化率目标为2007年达到68%。如果仅从武汉市城市化水平发展的趋势来分析,未来五年我市城市化水平不会高于“九五”年均增长0.32个百分点的水平,而达到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国内外城市化经验表明,一个时期的城市化速度直接受经济增长和产业布局调整的影响。从“十五”开始,我市经济已全面进入转型期,经济发展重点将转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推进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未来五年,我市GDP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2%,远高于国家7%的水平,这将对我市城市化水平以高于全国水平0.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构成基础性支撑。�

4、充分考虑体制创新对城市化发展提供的制度保障。未来五年,我市围绕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化水平,将在体制和政策上有所突破,解除制约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如逐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体制障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活保障,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等。我市目前59.2%的城市化率是以户籍非农业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来测算的,近郊聚集的大批有稳定职业的“准市民”和“城中村”的“农民”都未计算在内。如果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化率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未来五年的体制和政策创新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我市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充分考虑主城经济、人口和环境的承载力。期望通过主城来吸纳农业人口是不现实的。一是因为主城人口密度偏大。目前,主城区已有常住人口480余万,二环线以内人口密度高达2.2万人/平方公里。二是主城就业已呈超饱和状态。目前下岗职工中仍有22.5万人未实现再就业,每年还有数万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三是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所需政府支出较大,政府财力无法支撑大量新增人口对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要求。四是文明素质较差的外来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必然会对城市的环境、卫生和社会治安等带来较大的冲击,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因此,主城人口宜控制在目前的水平。�

6、充分考虑卫星城和小城镇的人口容量和发展潜力。郊区小城镇相对于主城区来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本较低,传统体制包袱较轻,与农民的“距离”较近,人口密度不太大,市场经济发展较具活力,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的潜力较大,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依靠力量。2007年城市化率提高到68%,非农业人口由目前的449万增加到550万人左右,约有100万农业人口需要转移。发展人口15万人左右的8大城市型卫星城,可容纳人口120万,转移农业人口60万;发展人口5万人左右的中心镇30个,可容纳人口150万,转移农业人口30万;扩大80个小城镇的规模,可转移农业人口10万。卫星城和小城镇转移农业人口100万是可行

(四)武汉城市化发展的重点:�

1、主城。主城建成区面积275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2%,集中了全市53.4%的人口,是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城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重点,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控制主城规模。改变过去向外围摊大饼蔓延式扩张的城市发展道路,严格控制主城用地规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以主城内部空间结构调整为主。主城的空间布局应采用集中的“建高层、低密度"形式,腾出大量绿化休闲等公共用地空间,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功能。二是调整主城人口布局。在今后的较长时期内,应逐步疏散主城人口,未来五年以疏散二环线以内人口为主。到2007年,在181平方公里的二环线以内,按人均用地50平方米考虑(2020年目标为80-100平方米),人口宜控制在360万以内,约需疏散25万左右人口,年均疏散5万人左右。考虑到目前我市汽车拥有率低,公共交通系统不够完善等条件的制约,主城区人口主要向10公里以内、二环线与三环线之间的近郊疏散。未来5年开发建设后湖、古田、王家墩、四新、南湖、徐东、罗家港、关山8个环城居住新区,引导二环线内居住人口向外围疏散。同时加快居住新区的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和社会公益设施的配套与改善,增加近郊居住新区的吸引力。三是优化主城功能和产业布局。在主城形成分工明确、协调合理的产业圈层结构和功能分区。沿长江、汉江自然地理分割强化功能分区,形成汉口地区金融商贸服务业核心区,武昌地区教育科技产业核心区,汉阳地区文化旅游和现代制造业新城核心区,重点发展汉阳新城,从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武汉。完善产业圈层布局,引导产业从内向外的产业梯度转移。二环线以内以第三产业为主,重点发展高层次的商贸、金融和服务业,构筑中央商务区,工业企业实行“退二进三”,搬迁到二环线以外;在三环线沿线以第二产业为主,形成几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群,重点建设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三大核心增长极为依托的新经济增长带。�

2、卫星城。未来5年实施以建设郊区卫星城为突破口,带动郊区小城镇发展的点面结合战略。重点发展距主城15-25公里左右,人口规模15万人左右的阳逻、吴家山、蔡甸、常福、纸坊、前川、邾城、纱帽8大城市型卫星城。主要承担疏散主城人口,容纳农业转化人口、联结主城和一般集镇及乡村等功能,成为主城产业转移和乡镇企业发展的基地。卫星城在建设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与主城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卫星城应与主城之间形成互补型的产业分工,可将不宜在主城发展的工业迁到卫星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加强与主城之间共用基础设施的合作共建,如共建连接主城区的轻轨等。二是处理好与其他卫星城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各卫星城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地理区位特点,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城市。如阳逻可发挥长江的水运优势,建设集装箱转运枢纽,发展为现代化港口城;常福可发挥邻近沌口汽车城的优势,发展与汽车相关配套的机电工业,形成工业新城。要避免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同化现象。三是处理好与周边小城镇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卫星城可与周边小城镇形成垂直型的产业链分工体系,提高城镇之间的分工效益,扩大区域聚集规模经济,通过卫星城引导和带动周边小城镇的发展。

C. 姝︽眽钃濈毊涔︼细姝︽眽缁忔祹绀句细鍙戝𪾢鎶ュ憡(2011)锲句功鐩褰

涓绘姤锻



缁煎悎绡



缁忔祹绡



绀句细绡


D. 关于如何写调研报告

文秘写作 在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写作能力与职业技能两条主要线索,既要强调文秘写作与 其它 文体写作的不同,认识文秘职业的独特性,从文秘职业出发进行写作教学,同时由于写作过程的综合性特点,又要强调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 逻辑思维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是文秘的工作职责之一, 调研 报告 也是其中之一,下面是关于如何写调研 报告 范文 ,仅供大家参考。

调研报告是指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 经验 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讲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本质,寻找出规律, 总结 出经验,最后一书面的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与调查报告的区别及写作技巧

说到调研报告,就不能不先说调查报告,有许多人把这两种文体混为一谈,在写作中不加以区分,其实是错误的。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调查研究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的使用范围很广,制定方针政策,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弄清事情真相,扶植新生事物,推广典型经验,都离不开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反映具有普遍意义或带有关键性问题的情况,内容比较复杂,深度广度的要求比较高。广义上说,所有的调查报告都或多或少带有某种研究性质,都是调研报告。而狭义的调研报告指的是以研究为目的写出的调查报告,它不包括反映特定情况、介绍工作经验、揭露特殊问题的专题报告,但它又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

说调查报告与一般的调研报告并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调查报告与调研报告的侧重点不同。调查报告侧重调查过程,而调研报告侧重于研究与结果,是以调查为前提,以研究为目的,研究始终处于主导的、能动的地位,它是调查与研究的辩证统一,充分反映调查研究的结果。以前的应用写作只讲调查报告,调研报告成为应用写作的专门体裁和热门话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21世纪,我国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不仅党政机关需要大量的调研报告,企业集团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形势,也需要更多的调研报告,因此,调研报告在应用写作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调研报告的写作要抓好三个主要环节:调查、研究、报告。这三个环节中,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调研报告的写作是把调查获得的材料所形成的观点,通过布局安排、语言调遣组织成 文章 。这里,调查与研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不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贯通。调查的目的,在于掌握大量、真实、全面的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对基本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研究的目的是对已经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报告则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说明结果。因此,可以说“调查”是“研究”的事实基础,“研究”是“报告”的理论依据,“报告”是调查、研究的具体体现。

一、调研报告的特点

1.调研报告——目的明确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注重事实调研报告讲求事实。它通过调查得来的事实材料说明问题,用事实材料阐明观点,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引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调研报告的基础是客观事实,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确凿的事实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是调研报告的最大特点。写入调研报告的材料都必须真实无误,调研报告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背景介绍、资料引用等等都要求准确真实。一切材料均出之有据,不能听信道听途说。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 方法 ,研究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如果调研报告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3.调研报告——论理性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事实,主要的表现方法是叙述。但调研报告的目的是从这些事实中概括出观点,而观点是调研报告的灵魂。因此,占有大量材料,不一定就能写好调研报告,还需要把调研的东西加以分析综合,进而提炼出观点。对材料的研究,要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用科学方法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找出起支配作用的、本质的东西,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运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并合理安排,做到既要弄清事实,又要说明观点。这就需要在对事实叙述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议论,表达出论文的主题思想。议论是“画龙点睛”之笔。调研报告紧紧围绕事实进行议论,要求叙大于议,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如果议大于叙,就成 议论文 了。所以要防止只叙不议,观点不鲜明;也要防止空发议论,叙议脱节。夹叙夹议,是调研报告写作的主要特色。4.调研报告——语言简洁调研报告的语言简洁明快,这种文体是充足的材料加少量议论的,不要求细腻的描述,只要有简明朴素的语言报告客观情况。但由于调研报告也涉及可读性问题,所以,语言有时可以生动活泼,适当采用群众性的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同时注意使用一些浅显生动的比喻,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但前提必须是为说明问题服务。

二、调研报告格式

1.调研报告的标题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 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2.调研报告的正文。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1)调研报告——前言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2)调研报告——主体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3)调研报告——结尾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今后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写调研报告时,要注意克服四种问题:一是观点与材料脱节;二是材料不充分,不能说明观点;三是堆砌材料,没有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缺乏分析与研究;四是表述不当。写作调研报告,应尽量避免枯燥无味的语言,力争写得通俗、朴实、生动。

范文

党的xx大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下大力气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直言之,就是要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将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于农村。我市要实现锦涛“314”总体部署,加快城乡统筹实验区建设,解除农村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问题十分迫切。

按照市局机关党委的统一安排,我于xxx月22日至28日深入xx区铁锋乡的边远农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进三同”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通过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劳作、共谋发展思路,深切地感到广大农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欠缺的无奈和迫切需要。

自xx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各地也相继取消了“三提五统”,基层组织运行经费问题随之凸显,成为制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问题。

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面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职能职责,但没有明确确保其正常运转的经费来源。根据第八条“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和第三十七条“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开展工作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需要经费的,由委托部门承担”,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公益事业所需的经费,由村民会议通过筹资筹劳解决;经费确有困难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给予适当支持”等规定,法律允许的资金 渠道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的提留,二是政府补助,三是接受政府委托而获得的经费资助,四是筹资。但是,在绝大部分地区,除乡镇政府可能给予有限的资助(铁锋乡每年给予每个村资助3000元)外,其他三个方面的规定基本属于虚设。

首先,绝大多数村社没有集体企业。由于效率和管理问题,曾经存在的集体企业要么通过摘“红帽子”而还原为私营企业,要么因为管理不善、破坏环境而改制或关闭。如我所驻的桐元村,先前曾经有一家小煤窑,在市政府关闭整顿小煤窑的过程中第一批被关闭。至于集体土地,牵涉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在拆迁中矛盾十分突出,村委会如要“染指”,势必导致稳定问题;其次除了大型公共工程外,一般的村社难以获得政府委托。即便获得委托,也只能是“一过性”的,难以持续。第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规定的筹资筹劳,只限于特定的公益事业,不能用于日常运作。

基层组织运行经费缺乏,首先导致基层组织公共服务

功能弱化。我们在铁锋乡看到,一些先富起来的村虽然建起了居民新村,户户别墅,宽大敞亮,但周边垃圾遍地,水电气基础设施薄弱。据铁锋乡陶荣乡长介绍,铁锋民风淳朴,治安尚好。但在周边乡镇,相当一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黑恶势力和宗族势力强大,“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风头一过,又有抬头的趋向。正气不昌,老百姓意见大。而导致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日常经费欠缺,基层组织可支配资源少。

运行经费缺乏,也迫使部分基层组织在国家的“三农”扶持资金上打主意,使国家转移支付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为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国家每年安排了巨额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改水改厕、水利设施和道桥建设、种养殖业扶持、扶贫济困等。这些资金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不仅不会考虑基层组织的运行成本,并且往往需要各级政府和村民拿出配套资金。而区乡财力有限,基层组织向村民筹资极为困难,只能在国家拨付的资金上做文章。因此,这些资金普遍在使用过程中被不同程度的挤占。据陶乡长估计,相当一部分资金根本没有用于项目,直接变成了基层组织的运行经费。

运行经费缺乏,也导致部分基层组织公共性弱化甚至异化。村民委员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本属公权机构,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向全体村民提供公共服务。而由于缺乏运行经费,村委会往往仰仗本村的“大户”、“望族”。如“新农合”制度规定村民参加“农合”,需每年缴费20元。由于医疗定价不合理,农民对“新农合”认同度不高,催缴成为村干部十分头疼的事。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只好想法筹款垫付。长此以往,村委会在发生纠纷或利益冲突时难以秉持公正,压抑弱势群体,成为乡村治安恶化、恶性案件上升重要原因。

如何解除农村基层组织经费匮缺的问题,关键在于完善制度。我市于xx年7月1日实施的《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保留了“村提留”的表述,但随着“三提五统”被取消,这一制度名存实亡。解决基层组织运行经费问题,不能走回头路,不能恢复提留制度,但可以作必要的修改。

首先,要承认村级组织发挥作用需要经费保障,要允许村级组织以适当的方式向村民筹资,确保日常运转。只要规定严格的监督制度,农民负担问题不至反弹;其次,明确规定各项专项资金应当考虑基层组织的运行经费,专项列支,专门审计;第三,规定村级组织可以在一定的比例内提取村集体企业利润弥补日常经费;第四,规定政府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后,应将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返还村、社组织,用于善后事宜的处理;第五,明确乡财政扶持村级组织的资金比例。

阅读全文

与武汉品牌研究报告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无器械美背训练方法 浏览:344
快速夹子制作方法 浏览:245
手机进盐水了怎么处理方法 浏览:957
怎么养蝴蝶兰浇水方法视频 浏览:756
水产用敌百虫使用方法 浏览:691
快速长个子的方法16岁 浏览:313
人脸门禁安装方法 浏览:876
阴茎硬结的治疗方法 浏览:467
水晶字安装方法 浏览:276
古代三更计算方法 浏览:743
跳减肥绳的正确方法与技巧 浏览:775
宜兴紫砂壶的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27
催花王的使用方法 浏览:304
解冻母乳正确食用方法 浏览:499
dc面膜的使用方法 浏览:758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图表分析题 浏览:961
华为手机快捷键拍照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89
低头颈椎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浏览:168
住楼房如何冬储大白菜的储存方法 浏览:403
黄金马桶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