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药剂学研究方法
1、观察药物对动物行为影响,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基该方法之一。最常用正常动物。如将动物的行为分级,对用药组和对照组动物进行细心观察,并按分级法打分,求出平均数,进行显着性测验,从而可判定新药是中枢抑制作用还是中枢兴奋作用。
用转棒法观察动物的协调运动,是测定新药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和对骨骼肌松弛张作用的最简单而经典的方法。观察药物对记忆力和影响,以及测定药物的依赖性实验都是用正常动物。
⑶研究镇痛药物时:常用热刺激法,如小白鼠热板法,电刺激小白鼠尾部法以及化学刺激法,如用酒石酸锑钾腹腔注射造成扭体反应,从而观测镇痛药的作用。
3、用整体动物实验时,常用麻醉动物,但应注意麻醉深度的控制和麻醉药物的选择。如在研究评价镇咳药物时,麻醉过深则明显抑制咳嗽反射,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在研究药物对子宫影响时,最好不用乙醚和氯仿,而选用戊巴比妥钠。
❷ 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具体方法
1 血清药理学方法学研究
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药理活性实验和作用机理是在体外进行的,而利用中药粗提物直接进行体外实验,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响。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是指给动物经口用药后一定的时间采血,取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提出,95年前后国内即陆续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曾于1996年资助重点项目:中药复方体外实验的方法学研究,在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关系研究、给药方案研究、反应体系中含药物血清加入量的确定、采血时间的确定及时效关系研究、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对效应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含头风饮(川芎、天麻为主)药物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HT和阻滞内皮细胞钙通 道作用为指标的实验中证实:在一定范围内,动物给药量与吸收入血的药物量及含药血清的体外药理效应呈正相关〔1〕;含药血清的药物浓度除与给药剂量有关外,还与给药方案 (如一日内给药次数及给药天数等)直接相关〔2〕;体外实验体系中含药血清加入量 的多少对药理效应产生明显的影响,因而对最佳反应体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3〕 ;在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实验前,进行时效关系研究,找出给药后最佳采血时间是十分 必要的〔4〕;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可能对药理效应产生明显影响,应以使 用新鲜血清或保存时间较短的血清
为宜〔 5〕。鉴于目前多数中药或复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确,成为制约中药现代研究的瓶颈,近年 进行了中药血清药化学与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的尝试,以揭示产生药效的物质基础。提出在 建立血清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并测定相应含药血清药理效应强度后,进行药物效应成分分析, 如果含药血清的药理效应强度与其血清指纹图谱中某成分指纹峰大小相一致,则说明该成分 与所观察药理作用密切相关〔6〕。中药血清药理学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复杂多样的化 学成分的特点,结合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手段,将有可能成为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种新的方法体系。
2 单味药药理研究
常用单味中药药理研究是中药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仍以对整体动物 药理效应观察及对器官、组织、细胞的影响等为主,现代生物技术如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也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研究的药味相对集中,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居多,不少常用中药 的新药理作用机理被揭示。
研究发现黄芪对自然衰老大鼠脑皮质、海马、纹状体3个脑区降低的M胆碱受体和M1亚型受体密度有显着的上调作用,并可调节老年大鼠血浆环核苷酸含量〔7〕;衰老大鼠心肌 β受体密度及T3、T4、皮质醇含量均降低,黄芪、人参、枸杞子可 升高之〔8,9〕;对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脑血管加压素系统异常有改善作用 〔10〕;可以明显提高肾病综合征大鼠血浆白蛋白水平,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钠排泄 〔11〕;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细胞毒活性有显着增强作用,并可能
通过调控巨噬细胞C1q的分泌功能来增强免疫和抗肿瘤作用〔12,13〕;还发现 黄芪煎剂及含黄芪小鼠血清均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及IL-2的产生有促进作用〔14〕。冬虫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细胞内Ca2+ 的浓度,减轻缺氧再给氧时细胞内Ca2+超载现象,并明显减轻缺氧再给氧时细胞 内脂质过氧化〔15,16〕。红参在预防高血压性视网膜动 脉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内皮细胞膜的光整性、细胞器的结构及内皮细胞分泌各种血管舒缩 物质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生,还有扩张血管、减少外周阻力及调节血压的作 用〔17〕。生地黄可明显抑制皮质酮致“阴虚”模型小鼠巨噬细胞Ia抗原 的高水平表达,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18〕。丹参注射液可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脑水肿,减少脑皮层及海马组织丙二醛含量,提高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19〕。
3 有效部位、有效单体药理研究
随着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的进步,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化学学科结合更为密切, 中药 有效部位、有效单体的药理研究日益增多。近年研究涉及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有数十种, 研究较多、较深入的有人参皂甙、雷公藤多甙、三七皂甙、淫羊藿总黄酮、川芎嗪、天花粉 蛋白、牛膝多糖、地黄多糖等。有效部位、有效单体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 治疗疾病的机理。研究发现,人参皂甙对辐射引起的细胞膜损伤有防护作用〔20〕 ;人参二醇皂甙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21〕;人参根总皂甙 具有明显抗DNA损伤及抗突变效应〔22〕;人参皂甙Rb1对应激性性行为低下有保护 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应激动物血浆皮质酮升高和提高睾酮水平有关〔23〕。雷 公藤多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显着降低人工晶体表面、虹膜和睫状体的炎症反应 〔24,25〕;对哮喘豚鼠肺组织的磷脂酶A2有明显抑制作用 〔26〕。三七总皂甙显着提高心肌细胞内肌浆网膜钙泵活性,减少心肌细胞Ca2 +〔27〕,对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28〕。天花粉蛋白能 明显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S期DNA合成,通过抑制瘤细胞分裂增殖以及诱导瘤细胞凋亡而 抗肿瘤〔29〕。
4 复方药理研究
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古方和现代经验方进行多指标的系统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层次揭示方剂的治疗原理,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和中药新产品研创。近年来,中药复方在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分子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近年古方的药理研究有数十首,其中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大承气汤、 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研究较多。在古方研究中较多地探讨了方剂的作用机制,给方剂 的传统功效描述赋予现代药理学内容。如桂枝汤可能通过影响兴奋胃肠运动的胃泌素、胃动素、P物质以及抑制胃肠运动的生长抑素、 血管活性肠肽等在下丘脑和胃肠道中的含量来调节胃肠运动〔30~33〕;桂枝汤 对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10株病毒致细胞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含 药血清能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等4株病毒对Hep-2细胞的增殖〔34〕。当归补血汤 含药血清随给药剂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细胞集落数明显增多〔35〕。将六味地黄汤 方视为一个整体,以活性评价为导向,从六味地黄汤中定向追踪分离 ,获得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该部位对TH及TC的功能有调节 作用〔36〕。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方剂的作用原理。经验方的药理研究 开展得更为广泛,其研究内容多结合新药研究的有关要求,着重于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不少 方剂已经或即将开发为新药。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点和优势所在,用药理研究方法观察方剂配伍与药理效应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仍然是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虽然还是以方剂药味加减 、正交设计等方法为主,但在应用中也有明显提高,采用一些新方法来更好地分析方剂的配伍问题〔37〕。关于复方配伍规律的基础研究99年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 项目,强调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探讨方剂的物质基础,综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 应三者之间的联系,阐明配伍内涵,成为新的探索方向。生脉散复方化学动态变化与药效关 系研究表明,各药配伍后药效的变化可能与产生新物质有关〔38〕。以方剂的物质 基础研究为核心,注重方剂配伍理论与现代药理交互作用理论结合,物质基础分析与药理效 应观察相结合,从组成方剂的单味药、方剂的化学部分以及化学成分三个层次探讨方剂的配 伍与物质基础的变化的关系,在整体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四个水平上 探讨方剂的配伍、物质基础的变化与药理效应间的联系,已成为复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39〕。
5 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代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理规律,对于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制定适宜的用药方案等均有重要意义。中药药代动力学尤其是方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 无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采用体内药物浓度法、药物累积法(动物急性死亡率法)、药理效应法、微生物指标法等,但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尚待进一步完善。近年进行了黄 芩 甙、葛根素、苦参碱、芸香甙、绿原酸、钩藤碱、马钱子碱、千金藤素等成分在动物体内的 药代动力学研究,但单一有效成分的药代参数显然还难以反映含有该成分的单味中药或复方 的药代动力学过程。1991年黄熙等提出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假说,将中药复方看作是一个整 体的药物,研究方剂效应成分在体内的命运。认为所谓“复方效应成分”可以是母方中的原 形单体,也可以是母方中不含有的新成分,既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化学成分(组成); “效应”既可以是活性效应,也可以是毒性效应〔40〕。有人提出综合运用中药有 效成分药动学-药效学同步分析统一模型、血清药理学方法及高效毛细管电泳、二维及三维 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或质质联用技术等,进行中药及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4 1〕。
❸ 銆夹HM銆嬬患杩帮细钻鐗╄嚜缁栾嵂绯荤粺--鍒嗗瓙璁捐°佹瀯寤虹瓥鐣ュ强鐢熺墿搴旂敤
钻鐗╄嚜缁栾嵂绯荤粺(Drug Self-delivery Systems, DSDSs)姝e湪闱╂柊钻鐗╅挜侀嗗烟锛屼綔涓轰竴绉嶅垱鏂扮殑瑙e喅鏂规堬纴瀹冭祴浜堟不鐤楄瘯鍓备富锷ㄦ带鍒剁殑瑙掕壊锛岃岄潪琚锷ㄦ帴鍙椼傝タ鍖楀伐涓氩ぇ瀛︾殑鐢颁纻鏁欐巿浠ュ叾镫鍒拌佽В锛岃仛铹︿簬DSDSs镄勬渶鏂拌繘灞曞拰链𨱒ュ彂灞曡秼锷匡纴鐗瑰埆鏄阃氲繃鍏变环阌鍜岄潪鍏变环阌镄勫垎瀛愯捐′笌鏋勫缓绛栫暐銆傝繖涓ょ被DSDSs鍒嗗埆灞旷ず浜嗙嫭鐗圭殑鍖栧﹀拰鐢熺墿搴旂敤娼滃姏銆
鍏变环阌瓺SDSs</
锘轰簬鍏变环阌镄凞SDSs浠ュ叾镫鐗圭殑缁撴瀯鍒嗙被锛屽傜嚎鍨嬭仛钖堢墿鍓嶈嵂銆佹爲鏋濈姸钻鐗╁拰钻鐗-灏忓垎瀛愬嶅悎浣掳纴阃氲繃绮惧瘑镄勫寲瀛﹁繛鎺ワ纴瀹炵幇浜呜嵂鐗╂憾瑙fу拰鐢熺墿鐩稿规х殑鎻愬崌銆傚浘1灞旷ず浜呜繖浜涚郴缁熺殑缁撴瀯绀轰緥銆傜嚎镐ц仛钖堢墿鍓崭綋钻鐗╅氲繃锅惰仈鐤忔按钻鐗╀笌浜叉按锘哄洟锛屽傚浘3镓绀猴纴瑙e喅浜呜嵂鐗╀翰姘存т笉瓒崇殑闂棰樸傛爲鏋濈姸钻鐗╁垯锲犲叾涓夌淮缁撴瀯鍜屽氩姛鑳芥э纴濡傚浘6镓绀猴纴鎴愪负鏀瑰杽钻鐗╂ц兘镄勭悊𨱍抽夋嫨銆
闱炲叡浠烽敭SDSDSs</
闱炲叡浠烽敭SDSDSs鍒椤埄鐢ㄨ秴鍒嗗瓙鍖栧︼纴濡傁-蟺鍫嗙Н銆佹阿阌鍜岄槼绂诲瓙-蟺鐩镐簰浣灭敤锛屾瀯寤哄姩镐佷笖鍝嶅簲镐х殑绯荤粺锛屽傚浘9镓绀恒傝繖浜涚郴缁熺粨钖堜简钻鐗╅挜佺殑楂樻晥镐у拰瓒呭垎瀛愬弽搴旂殑𨱔垫椿镐с
鐢熺墿搴旂敤镄勬洐鍏</
DSDSs鍦ㄧ敓鐗╅嗗烟镄勫簲鐢ㄥ箍娉涳纴浠庤嵂鐗╄拷韪鍒扮簿鍑呜偪鐦ゆ不鐤楋纸锲14-17锛夈佹姉凿岋纸锲18锛夈佹姉镣庯纸锲19锛夊拰鎶楃梾姣掞纴鐢氲呖鐢熺墿鎴愬儚锛埚浘20-21锛夛纴灞旷ず浜嗗叾鍦ㄦ不鐤楅嗗烟镄勫箍阒斿墠鏅銆傝繖浜涘垱鏂版妧链涓烘湭𨱒ヨ嵂鐗╄捐℃彁渚涗简鏂版濊矾锛屽傚浘13镓绀猴纴棰勭ず镌DSDSs鍦ㄤ复搴婂疄璺典腑镄勯吨澶х獊镰淬
鐢颁纻鏁欐巿镄勭爷绌惰烘枃"Drug Self-delivery Systems: Molecule design, 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Biological Application"鎻绀轰简DSDSs镄勫墠娌跨戝﹁繘灞曪纴寮鸿皟浜嗗垎瀛愯捐′笌鐢熺墿搴旂敤镄勭揣瀵呜仈绯汇傝繖涓镰旂┒涓崭粎鎺ㄥ姩浜呜嵂鐗╅挜佹妧链镄勫彂灞曪纴涔熶负链𨱒ョ殑娌荤枟镓嬫靛紑杈熶简鏂扮殑鍙鑳姐傞殢镌绉戝︽妧链镄勪笉鏂杩涙ワ纴DSDSs链夋湜鎴愪负钻鐗╄緭阃侀嗗烟镄勪竴涓閲岀▼纰戯纴瀹炵幇楂樻晥銆佺簿纭镄勮嵂鐗╄緭阃侊纴涓烘偅钥呭甫𨱒ユ樉镢楃殑娌荤枟鏁堟灉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