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如下:
(1)工程地质类比法
工程地质类比法,又称工程地质比拟法,属于定性分析,其内容有历史分析法、因素类比法、类型比较法和边坡评比法等。
该方法主要通过工程地质勘察,首先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如对有关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综合调查、分类,枣如颤对已有的边坡破凳败坏现象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其成因、影响因素、发展规律等;并分析研究工程地质因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然后结合所要研究的边坡进行对比,得出稳定性分析和评价。
块体单元法以块体形心处的刚体位移作为基本未知量,即用分片的刚体位移模式逼近实际位移场,在块体单元之间设“缝”单元,反映结构的物理性质。根据虚功原理求出各块体形心处的刚体位移后,由缝单元两侧块体的相对位移确定缝面的变形和应力。
SoilVision软件
是一款岩土工程和地质环境分析软件包,提供了二维和三维岩土工程的全面解决方案,是行业领先的知名极限平衡边坡稳定分析软件,可以用以分析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岩土问题。
SoilVision可通过在土堤、露天矿坑、河堤、路堤和防洪堤的土壤和岩石坡面稳定性方面对土壤结构执行数字建模和分析,解决复杂问题。SoilVision既用于基本设计,也用于高级非饱和分析,广泛用于在采矿行业中进行大型土壤结构工程的设计和评估。
Ⅱ 桂林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常用方法
在桂林岩溶区的岩土工程实践中,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分析的常用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方法。
1.6.1岩溶地基稳定性定性评价
影响含溶洞岩石地基稳定性的因素很多,有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构造发育情况(褶皱、断裂等)、结构面特征、地下水赋存状态、溶洞的几何形态、溶洞顶板承受的荷载(工程荷载及初始应力)、人为影响因素等,它们是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的重要依据。
1.6.1.1断裂构造
岩溶地基失稳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岩溶塌陷,可溶性基岩中的断裂、裂隙的力学性质、构造岩的胶结特性、裂隙发育程度、规模及其与其他构造的组合关系等,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岩溶地基的稳定性。断裂构造的存在,总体来说对岩溶地基稳定性不利。断裂构造的力学性质、规模、构造岩的胶结特征、裂隙发育程度及与其他构造的组合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岩溶地基的稳定性。
张性或张扭性断裂的断裂面较粗糙,裂口较宽,构造岩多为角砾岩、碎裂岩等,且多呈棱角状,粒径相差大,胶结较差,结构较松散,孔隙较大,透水性强,对岩溶地基稳定性不利,如桂林市西城区许多岩溶地基的塌陷失稳,均分布在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带上或其附近;而压性或压扭性断裂的裂面较平直、光滑、裂口闭合、胶结较好、结构较致密、透水性差,不利于地下水活动,对地基稳定性影响较小。
1.6.1.2褶皱构造
在纵弯褶皱作用下,较易在褶皱转折端处形成空隙——虚脱现象,同时在褶皱核部易形成共轭剪节理及张节理,这些部位的空隙及裂面粗糙,胶结较差,地下水活动较频繁,对含溶洞岩石地基稳定性不利;而平缓的大型褶皱,对地基稳定性影响较小。
1.6.1.3结构面
当含溶洞岩石地基中存在结构面,如节理等,对其稳定性不利。结构面的性质、成因发展、空间分布及组合形态,是影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次生破坏夹层比原生软弱夹层的力学性质差得多,如再发生泥化作用,则性质更差。若溶洞周边处出现两组或两组以上倾向不同斜交的结构面,就极有可能产生坍落或滑动。例如,2002年8月,位于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附近的屏风山,山体靠近建干路一侧,发育有一洞高约3 m 的溶洞,该溶洞顶部由于存在多组斜交的结构面,顶部突然坍落直径数米、重达数十吨的石灰岩块石。
1.6.1.4岩石
当石灰岩呈厚层块状,质纯,强度高时,并且岩石的走向与溶洞轴线正交或斜交,角度平缓,对地基稳定性影响较小;反之,对地基稳定性不利。桂林市区中心的石灰岩为泥盆纪融县组灰岩多呈厚层块状,质纯,强度较高,市区北面和西面分别分布有少量石炭纪泥质灰岩和石炭纪硅质灰岩,这两类岩石较少岩溶发育。
1.6.1.5溶洞洞体
当溶洞埋藏较深,覆盖层较厚,洞体较小(与基础尺寸比较),溶洞呈单体分布,且呈圆形时,对地基稳定性影响较小;反之,对地基稳定性不利。另外,当溶洞内有充填物时,也对地基稳定性有利。
1.6.1.6地下水
地下水是影响含溶洞地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地下水的活动将降低岩体结构面的强度。当水位变化较大或有承压水时,也可改变地基溶洞周围的应力状态,从而影响地基的稳定性。桂林漓江水位的升降变化,是影响漓江两岸一级阶地岩溶塌陷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1.6.1.7其他因素
人工爆破、人为大幅度降水、交通工具加载或振动、地下工程施工及基坑开挖等产生临空面而改变溶洞周围应力状态、地震(水库诱发地震)等,都有可能引起溶洞地基的塌陷失稳。
1.6.2岩溶地基稳定性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法是在取得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和岩土体分布情况、物理力学参数的情况下采用的评价方法,一般先由假定条件建立相应的物理力学模型或数学模型,再进行分析计算,依据结果对溶洞顶板稳定性作出评价和判断。
在工程实践中,目前常用的方法中,其一般力学机制,可认为是溶洞上部的岩土体整体往下塌陷,即为整体破坏型式。通过溶洞发育规律及溶洞塌陷体的形状分析还发现,其破坏机制除整体破坏型式以外还有溶洞洞壁内部破坏的型式。
假定溶洞岩石地基呈整体下塌失稳,稳定性评价计算,可按下面方法综合进行:
1.6.2.1根据溶洞顶板坍塌自行填塞洞体所需厚度进行计算[2]
洞体顶板被裂隙切割呈块状、碎块状,顶板塌落后体积松胀,当塌落向上发展到一定高度,洞体可被松胀物自行堵塞。在没有地下水搬运的情况下,可以认为洞体空间已被支撑而不再向上扩展了。设洞体空间体积为V0,塌落体体积V,此时塌落高度H 可由下式确定:
V·m = V0 +V 或 V0 = V(m -1)
式中:m 为顶板岩石的松胀系数,对岩石取1.1~1.3,视坍落后块度定;对土取1.05~1.1。
设洞体顶板为中厚灰岩,洞体截面积为F,洞高H0,假定塌落前后洞体均为圆柱形,则
V0 =F·H0,V =F·H
那么,自行堵塞洞体所需的溶洞顶板安全厚度为:
桂林岩溶区岩土工程理论与实践
如高度H 以上还有外荷载,则还应加以荷载所需的厚度,才是洞体顶板的安全厚度。
1.6.2.2根据顶板裂隙分布情况,分别对其进行抗弯、抗剪验算[2]
(1)当顶板跨中有裂缝,顶板两端支座处岩石坚固完整时,按悬臂梁计算:
桂林岩溶区岩土工程理论与实践
(2)若裂隙位于支座处,而顶板较完整时,按简支梁计算:
桂林岩溶区岩土工程理论与实践
(3)若支座和顶板岩层均较完整时,按两端固定梁计算:
桂林岩溶区岩土工程理论与实践
抗弯验算:
桂林岩溶区岩土工程理论与实践
抗剪验算:
桂林岩溶区岩土工程理论与实践
以上各式中:
M——弯距(kM ·m);
p——顶板所受总荷重p=p1+p2+p3;
p1——顶板厚为H的岩体自重(kN/m);
p2——顶板上覆土层重量(kN/m);
p3——顶板上附加荷载(kN/m);
l——溶—洞跨度(m)
σ——岩体的计算抗弯强度(石灰岩一般为允许抗压强度的1/8)(kPa);
fs——支座处的剪力(kN);
S——岩体的计算抗剪强度(石灰岩一般为允许抗压强度的1/12)(kPa);
b——梁—板的宽度(m);
H——顶板岩层厚度(m)。
适用范围:顶板岩层比较完整,强度较高,层理厚,而且已知顶板厚度和裂隙切割情况。
1.6.2.3根据极限平衡条件,按顶板能抵抗受荷载剪切的厚度计算[2]
F+G = UH S
式中:F——上部荷载传至顶板的竖向力(kN);
G——顶板岩土自重(kN);
U——洞体平面的周长(m);
S——顶板岩体的抗剪强度,对灰岩一般取抗压强度的1/12。
1.6.2.4递线交会法
在剖面上从基础边缘按30°~45°扩散角向下作应力传递线,当洞体位于该线所确定的应力扩散范围之外时,可认为洞体不会危及基础的稳定。由定性评价中的洞体顶板厚跨比(H/L)可知,当集中荷载作用于洞体中轴线,H/L为0.5时,应力扩散线为顶板与洞壁交点的连线,它与水平面夹角相当于混凝土的应力扩散角450;当H/L为0.87时,相当于松散介质的应力扩散角300。
1.6.2.5规范法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 50007—2002)的第6.5.2条和第6.5.4条规定进行判定。这也是当前岩土工程勘察中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
该规范第6.5.2条规定:在岩溶地区,当基础底面以下的土层厚度大于3倍独立基础底宽,或大于6倍条形基础底宽,且在使用期间不具备形成土洞的条件时,可不考虑岩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第6.5.4条规定:当溶洞顶板与基础底面之间的土层厚度小于本规范第6.5.2条规定的要求时,应根据洞体大小、顶板形状、岩体结构及强度、洞内充填情况以及岩溶水活动等因素进行洞体稳定性分析,当地质条件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考虑溶洞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1)溶洞被密实的沉积物填满,其承载力超过150 kPa,且无被水冲蚀的可能性;
(2)洞体较小,基础尺寸大于洞的平面尺寸,并有足够的支承长度;
(3)微风化的硬质岩石中,洞体顶板厚度接近或大于洞跨。
1.6.2.6含溶洞岩石地基局部破坏型式稳定性分析
上述岩溶地基的稳定性评价计算方法,都是假定含溶洞地基产生整体破坏为前提,且它们没有考虑溶洞断面形态、地下水等的影响。在工程实践中发现,许多含溶洞地基的破坏往往是由局部破坏进而发展到整体破坏,由溶洞内部破坏再发展到外部塌陷失稳。文献[16]利用弹性理论,推导了岩石地基中溶洞周围的应力状态,利用格里菲斯强度理论,对含溶洞岩石地基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计算判别。并且发现基础底面尺寸、溶洞顶板厚度、溶洞跨度(直径)、溶洞的断面形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很大,而地下水产生的“真空吸蚀作用”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很小,洞内充填物对地基稳定的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