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师教学方式方法
1、 大脑风暴教学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并对其意见的正确 性或准确性教师不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它是一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企业管理和科研工作中。在职业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通过大脑风暴法,讨论和收集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也称为建议集合),通过集体讨论得出结论。
这几种常见的教师教学方法,你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2、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 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通过—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去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他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他真正重视的是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课堂上,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
3、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 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及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许多情况下,参加项目教学工作小组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种,不同的职业专业领域,目的是训练他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和对参与的整个项目完成的能力。
这几种常见的教师教学方法,你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独立的获取知识,培养自 我学习能力的方法,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参考书,指导学生预习,复习、使用工具书以及阅读相应的课外书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需要他们自己的阅读和领会,因此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是十分必要的,读书指导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可以弥补教师讲授的不足;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学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5、实习作业法: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或校外进行 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该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书本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对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和实现劳动技术教育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这几种常见的教师教学方法,你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6、发现法:发现法也称解决问题法,该法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心理特点出发,以发 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沟为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发观、回答和解决问题。运用这种方法,可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充分发挥认识能动性,发展对掌握知识的探究和创造精神。运用发现法的一般程序是:
(1)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或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并探究问题的要求;
(2)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对课题进行分析、思考,提出解答的假设;
(3)引导学生展开争论,验证假设;
(4)对争论做出总结;得到原理或概念并检验核实。该方法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靖神,使学生学到科学认识的方法。但也有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弱点。
⑵ 在实际教学中怎样选择教学手段与教育方法的关系
如何选用教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可分为普通教学方法和分科教学方法,我们这里主要谈对普通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随着教学实验的发展,教学方法的百花园将万彩纷呈,争奇斗艳。目前,教学方法多达几十种。除我国中小学常用的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外,国内外新出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八字”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研究教学法;发现法、掌握学习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动用都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究竟选用什么样的方法好,我们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模式。这里仅就选用教法时一般应遵循的原则和技巧作一简要论述。备课中,教师在掌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之后,还必须进而解决如何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才能,以及思想观点等问题,链晌即解决教学方法的问题。备课中,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准备,必须首先在掌握本单元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找到学生的知与仔唤简不知的矛盾焦点,知学生之所不知,及向知的方面转化的条件。要着重抓学生认识上的难点、重点和疑点,以及“难”和“疑”之所在——为什么难,为什么会有疑难问题。特别要着重于重点问题上的难点与疑点的研究和解决。在抓住矛盾问题所在后,就要研究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条件,促使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获得转化。首先,选用教法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总体把握原则,即选用教法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总体把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师生共明原则,即教师即要把握教学对象的可接受性,又要把握教师自身对各种教学方法驾驭的可能性,力求使师生双方在对某一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运用的可能性与教学方法的高效果达到完美结合。三是“双效”统一原则,即教师选用教法,一要考虑能否取得最佳效果,二要考虑能否取得最高效率,力求使效果与效率达到完美统一。
其次,选用教学方法要做到:①必须把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三讲里详细论述)。②必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教法的选用,既要掌握“教必有法”的原则性,又要领会“教无定法”的灵活性,力求做到使二者完美结合。教学必须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方法,但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要因不同的教学情境灵活地按教与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根据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而随机变换,此即教学艺术的真谛所在。但这必须在备课时充分估计到并做好准备。③必须做到最佳选择和优化组合。对众多的教学方法,每个教师应该分析各自利弊认真选择。各种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服务的,因而都是相对的和有局限性的,并无所谓“最佳教学方法”可言。教师应认清各种教学方法优缺点,把握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因此,对每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精心驾驭,将每一方法的优点充分发挥出来,学会以彼法之长补此法之短。一般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用几种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才有生气,学生才会学得生动活泼。为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应从多方面考虑。例如:如何提出问题,创造情境,激起疑问,引起动机,启发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利用直观教具,搞好演示实验,为学生感知新教材创造条件;如何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学生经过思考,推导出新的结论,获得新知识;如何通过剖析,解释,类比,辨异等方法,使学生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如何通盘设计好整个教学活动过程,遵循教材内容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事物的序列,安排好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备课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充分考虑此时此刻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可接受情况。每次教学,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是发展变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是发展变化的,切勿墨守成念裤规,千篇一律。
2.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手段是指教师用以运载知识、传递教学信息的物质媒体或物质条件,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所必不可少的辅助用具。教学手段大体上可分为常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常规教学手段主要指目前学校经常使用的直观教具,包括图表、板书、板画、实物、标本、模型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指幻灯机、投影器、电影机、录音机、录像机等。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计划和准备好所使用的教学手段,并力求做到:运用的目的要明确;要从实际出发制作教具;运用前做好充分准备;出示的时机要选择好;要准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等.
¥
5.9
网络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如何选用教法和教学手段
如何选用教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可分为普通教学方法和分科教学方法,我们这里主要谈对普通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随着教学实验的发展,教学方法的百花园将万彩纷呈,争奇斗艳。目前,教学方法多达几十种。除我国中小学常用的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参观法、实习作业法外,国内外新出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八字”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研究教学法;发现法、掌握学习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纲要信号图示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动用都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第 1 页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究竟选用什么样的方法好,我们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模式。这里仅就选用教法时一般应遵循的原则和技巧作一简要论述。
备课中,教师在掌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之后,还必须进而解决如何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才能,以及思想观点等问题,即解决教学方法的问题。
⑶ 如何找准切入点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什么是教学的切入点呢?教学的切入点即阅读教学中的突破口,它与教学导入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是作用相同,都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区别是切入点高于导入点,是解决文章内容和教学重点的一个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感悟力以及应用、整合和探究的能力,也是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一个体现。它的存在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不但教学思路明晰,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发挥主体作用,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对语文教学切入点的研究也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中心句分解
中心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有时需要学生自己概括,有时存在于文章中,是文章议论性的语句,或在文章开端开门见山,或者在文章结尾卒章显志等等。中心句作为文章切入点的选择可以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主题有机结合。这样不但可以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而且还可以帮助进行思维的整合,形成知识的系统性,顺利完成教学重点。如《行道树》一文的新授,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寻找文中的中心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有这个大问题立刻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牵引出许多小问题,如神圣的事业指什么?痛苦是什么?深沉又是什么?一点揭全篇,直接解决文章的教学重点,即理解本文的主旨。再例如:《珍珠鸟》一课中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从“信赖”和“美好的境界”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升华主题。以中心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特别适合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和论点鲜明的议论文。
二.人物串接
重在写人的文章,比较适合以人物的特点为切入点。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开课伊始,可以分析于勒人物特点:命运坎坷,然后以于勒的经历为主线,围绕这他的时浮时沉,引出周围人物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进而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爱财如命、冷酷无情、趋炎附势等等,从而达到对文章主旨的分析,即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非常严整。学生目的明确,接受效果很好。所以,分析课文时,找准关键人物,理清任务之间的联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三.题目引领
很多高明的作家总是在题目下一番功夫,有中心型的标题,这类标题通常概括全文的中心事件和中心思想。如:〈杨修之死〉、〈范进中举〉等,还有对象型的标题,这类标题往往具有明确全文的中心人物或刻画、介绍的主要对象,如〈孔乙己〉、〈藤野先生〉〈我的母亲〉、《中国石拱桥》 等,还有一类线索型标题如:〈羚羊木雕〉、〈我的第一本书〉等;更有情感性标题、体裁性标题、杂和性标题等。标题是人们阅读的第一视觉停驻点,是人们阅读文本时获得的第一信息。所以,在我们教学的实践中,围绕标题做文章,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切入新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对学生正确语文思维的形成大有裨益。例如:在《曹刿论战》一文的讲解时,教学重点定为理解文章内容,所以我就以题目为切入点,由战字理出文章的思路,战前----战中----战后,又由一个论字引出了战前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把握时机的重要性,战后论战的必要性,不但梳理了全篇的内容,而且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了人物在论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气质。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作为教师,应在学生对标题无意主义转瞬即逝的当下,利用学生对标题的无意注意,结合标题的类型,通过合理的课堂组织活动,联系学生对课文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挖掘标题富含的主要信息,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从而充分利用学生进入新课之时第一次无意注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四、背景激趣
这种切入方法通常适用于跨时代题材的纪实文章和外国作品,特别是诗歌。例如在讲
授《最后一课》时,我给他们讲法西斯的暴行;在讲《雪》的时候,我给学生介绍鲁迅先生在白色恐怖下的奋臂呐喊;在讲《威尼斯商人》时,我为他们以课件的形式展示高利贷商人的冷酷剥削;在讲《出师表》时,我让学生们讲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赤胆忠心。一系列背景的切入,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但我在教学中也发现,不应将史实照本宣科,应力求变化,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情节带梳理
我曾听过这样一堂课《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运用了很多记叙的顺序,初看时很乱,但授课老师巧妙地以爸爸住院的情节切入新课,围绕这件事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找出其他事,文章一下打开了缺口,学生也饶有兴致地进行了阅读。这个情节的切入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所以我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例如《斑羚飞渡》一课,我抓住主要情节飞渡,引导学生复述,在复述的同时注意关键词语的运用,很快就进行了教学重点赏析词语的环节,可谓一举两得。所以,我认为以情节作为切入点,优势在于内容形式两丰收,使形散的文章一下子得到了主线的贯通,学生可以尽快地理解内容,解决教学重点。
六、词语显神通
切入点的选择尽量要小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便于师生集中有的时间突破重难点。我在〈范进中举〉的教学中也尝试使用以一个词语为切入点,突破文章内容。开课初,结合教学重点---了解讽刺艺术手法,于是使用了“变”字,让这个词语作为全堂课的突破口,引出了一系列问题“由什么而变”?-----范进中举;“谁在变”?-----胡屠户在变,邻居在变,张乡绅也在变。透过这些变化,我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性格,进而体会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对比。真是一字值千金,一个“变”字的设置不但疏通了文章内容,而且深入了解了写作手法,可谓一字多得。
所谓“一篇课文可以有一千种教法”,教学切入点的选择方法也是林林总总。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切入点的选择深刻,有较强的辐射性,真正的切而全入,事倍功半,实现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相信,语文课堂教学在“历尽千帆后”,将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参考资料:http://honghu.eact.com.cn/yanxiu/group/TeacherBlob.aspx?articleid=1834
⑷ 教学设计的方法有哪些
一、导入的方法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首要的一环。
很多教师非常重视新课“导入”的改计,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力求使导入自然、合理,符合学生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处于协调、和谐的状态。
导语设计的一般方法如下:
1悬念导入法
教师精心设计一个紧扣学生心弦的情境或问题,造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欲罢不能,顿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然后自然引出所讲内容。
2抒情导入法
开讲前以饱满的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通过朗读、讲故事等简短形式,先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这种情感平稳转移到所讲内容上来。
3诱思导入法
这种导入一般采取“设问”的方式,提出疑问,促使学生去思考,探求答案,从而引出所讲内容。
4类比导入法
有的新课与己学课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由此及彼,产生迁移,从而引出所讲内容。
5励志导入法
讲述古今中外有志之士的成才经历,或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或采用名人轶事、格言、警句等形式导入新课。
6目标导入法
其特点是开门见山,点明课题,明确本节的教学目标,然后自然进入“达标”教程。
7音像导入法
有些课文,用录像、影片、图片、录音等导入新课,令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大增。
8实例导入法
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与实践中的素材作引子,不仅使学生感知 书本知识和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兴趣。
9提问式导入法
所提问题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能触发学生的思维,忌搞“是不是”、“对不对”式的简单化提问。
二、提问的方法
1引趣法
这种提问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而是要通过提问,激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
2诱发法
通过一个实验,一次演示,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等,阐发一个道理或结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发散法
即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发问,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4引申法
设计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按由易到难的原则排列,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破疑明理。
5联系法
即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实践经验,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6分解法
即采用化整为零、分解难度的办法,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给学生“辅台阶”,便于学生回答。
7破题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解读课义的“钥匙”,以课文为突破口,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8探究法
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探究性设问,以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三、启发的方法
1激疑启发r> 其要点是在“无疑处生疑”,从而使一堂课沿着“无疑一一有疑一一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激疑启发适用于课题导入和讲课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分解启发
每节新课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把知识分解为学生已知的、半知的和未知的三部分:
己知的知识一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半知的知识一一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索求结论;
未知的知识一一由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
分解启发适于讲授密集知识内容时。
3设问启发
根据教材的逻辑关系,可以把讲授内容组织成环环相扣、发人深省的“问题链条”,逐一提出,让学生回答,从而不断地诱发学生思考。当学生把这一“问题链条”弄清搞懂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
根据教学需要,有时这一连串的问题也可由教师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只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思维线索,指明思维方向。讲授逻辑性强且逐层加深的教材内容时,适于用设问启发。
4反面启发
对于学生反复出现的错误,教师可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肤浅性,有意识地让学生“跳陷阱”,以暴露问题,在学生“碰壁”和“跌跤”后。
再用事实使他们恍然大悟,认识到自己原来错了,错在哪里?该怎么纠正?纠正学生常犯的顽固性错误、澄清似是而非的问题,用此法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5类比启发
是在立足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同类知识归纳整理,突出两类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启发学生认识规律、区别异同、变未知为已知的一种启发方法。
当抽象深奥的知识的性质与某一浅显事物的性质有相似之处时,可用此法使问题直观化和简单化。
6对比启发
有些知识易于混淆,采取对比的方法容易弄清它们的本质差异,从而启发学生分清异同点。
7比喻启发
即利用相同或相似的道理,用打比方或举出通俗易懂例子的方式,来讲述抽象难懂的知识。突破教学难点时,此法可以深入浅出地说明其道理。
8演示启发
即通过实验演示,启发学生获取有关知识。演示启发适用于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而妨碍他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细致分析时使用。
9操作启发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既启发学生掌握某些科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10情境启发
给学生创设学习某种知识的特定情境,使之身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进而引发思考。
11图示启发
运用图示启发学生思维,无论是讲解概念、法则、定律,还是讲解应用题,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四、语言表达的方法
教学语言的表达方法复杂多样,最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说明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某问题的含义、原因、理由、结果等解释
清楚,或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叙述出来,通常采用此法。它可分为诠释说明、分类说明、比喻说明、举例说明和图表说明等。
2论证法
通常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断的正确性或不正确性时运用该法。
3推导法
通常在根据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定律等,经过演算和逻辑推理而推求新结论时运用该法。
4联系法
在使理论与实际、本学科知识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未学的知识与已经掌握的知识之间彼此接上关系,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时,采用该法。
5比较法
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似的或不同的事物、概念等联系起来辨别其异同时,运用该法。
6强调法
在课中,当某一重要的知识或问题,要提醒学生特殊注意时,采用该法。
7提问法
即使用疑问句式或设问语气,向学生提出问题,以促使注意,启发思考,加深印象。
8委婉法
在课堂上,有些话不直言,而是通过迂回婉转的方式去说。
9借助法
为了说明某一问题,借助其它事物、实物、理论、概念、词语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10综合法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把两种或几种语言表达方式综合使用,这种方法,称之为综合法。
五、结尾的方法
1归纳式结尾
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归纳概括本节所讲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2回应式结尾
所谓回应,是指与教学的起始阶段提出的教学目标相呼应。
3发散式结尾
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另起波澜,发散开去,引发学生广阔的思考,这种结尾方式一定要讲究自然熨贴,运用得好,可以诱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但不要搞成画蛇添足。
4迁移性结尾
提供与讲授内容相仿的训练材料,让学生举一反三,在新的训练中巩固新知识,并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
5推测式结尾
有些课文是言已尽而意无穷,在讲读结束时可引导学生进行推测性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6延伸式结尾
根据讲授内容,将学习任务适当延伸,既有助于本课的学习,又能将课内学习拓展到课外。
7悬念式结尾
有意设立悬念,使学生急于得知下面的内容,能起到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功效。
8铺垫式结尾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课后进行认真复习,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做好铺垫。
六、练习题设计的方法
1迁移型练习
在讲过例题之后,仿照例题的形式,稍作更换,另拟题目,让学生练习,以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
2诱导型练习
进行新课前,估计学生会碰到的困难,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些诱导性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得到启示,减少理解新知的难度。
3发散型练习
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求不同的解法,这种练习,对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好处。
4对比型练习
对一些貌似质异问题,学生在解题时,稍有疏忽便会发生错误。为区别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教师可设计对比型练习。
SPAN>题组型练习
将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设计成题组,让学生集中练习,使学生从练习中发现知识间的联系与规律,进而强化所学知识。
6纠错型练习
建立纠错作业,要求学生抄出做错题,划出出错点,注明出错因,写出正确答案。
7探究型练习
布置有探究价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课下查资料、搞社会调查、问老师、与同学合作攻关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探究性自学能力。
8综合型练习
在单元或期中、期末复习阶段,注意设计些综合性的题目,尽可能多地覆盖已学知识点,使他们通过综合练习,发现漏洞,及时补救,并通过综合训练,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七、板书的设计方法
板书讲究内容美、结构美、书写美,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的需要,板书设计要别具匠心:
1线索式
这种板书是根据课文内容的内在发展流程而设计的,它能清晰地展示作者的思路。
2阶梯式
这种板书状如拾级而上的阶梯。这能形象地表现教学内容的层次以及层次间的递进或递升关系。
3总分式
这类板书往往是教学内容的外显形式。呈“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总——分——总”结构的教学内容,适于用总分式板书。
4图表式
把教学的内容要点,科学地填入设计的表格中,能起到简洁明了,一目了然的作用。
5提纲式
编写所讲内容的结构提纲,以提纲作为板书内容。
6对比式
通过对比分出异同,有利于认识共性与个性。对比的方式主要有:概念对比、正反对比、交叉对比、纵向对比、横向对比等。
7图示式
就是在板书中,辅之能代表一定意义的线条、箭头、符号等组成某种方案图形的板书方法。它的特点是形象、美观。
8标题式
即把所讲内容各部分的标题(包括小标题),作为板书内容。
⑸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问题教学法是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打破按课文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面广量大,教师应予以归纳整理,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课文重点、难点有关的问题提交学生讨论。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方法。这里所说“以问题为中心”,就是以创造的开始——问题为纽带来组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把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构建创新素质 。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他们或用提问法,直接将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或用激情法,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或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错法,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再反思其中的乖谬等等。
二是讲究"布白"艺术,追求启发思维的实效。布白"艺术,即指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因此,这种"布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一般说来,教学中过于"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惟有化实为虚,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
新兴的“问题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主动性行为为特征的,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马克思说过: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主观性便是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揭示人由受动变为主动、能动的特征。新兴的“问题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新兴“问题教学”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的。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1)提出疑问,启发思考。(2)边读边议,讨论交流。(3)解决疑难。(4)练习巩固。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我们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 第一环节: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
“六步”为: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应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1、适时原则。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要求教师当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达,急需教师启示开导的时候,适时而教,便如"时雨化之",可收到良好效果。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的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思维时,要掌握好精到的教学艺术辩证法。
2、因人循序 。教师启发思维应注意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启发思维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等必须因人而异。教师启发思维的这种个别追求,正是使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紧密结合,增强其针对性的关键措施。另外,教师启发思维还应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可以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不过,有时故意打破顺序,使学生超越知识空白而跳跃前进,大胆设想猜疑,然后小心实验求证,也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必需。
3、反馈强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各种途径和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时,也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接收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控制调节。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才能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所作出的反馈信息,教师还应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思维操作,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相反地,教师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会使学生及时改正思维的错误。
新兴“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的,但是学生敢不敢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问题?会提出怎样的问题?问题是否有价值?怎么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为人们关注,对此笔者采取以下策略。
1、鼓励质疑,养成良好习惯一个人在小时候有问不完的问题,可为什么从小学到高中问题却越来越少了呢?是不是我们的学生什么都懂了,不需要问了呢?当然不是!查究原因,除了学生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原因外,主要原因还在教师身上,在教师为自己、为书本树立的“权威”上。我们有些教师常常扮演把原本活生生的生命变成僵尸的角色。为了改变这种压制学生的局面,焕发学生的生命力,我们教师要积极认真做好质疑引导工作。首先,要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如可先做几个性格开朗的同学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主动发言,进而带动更多的人提出问题;同时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使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其次,要不断训练,形成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促使学生质疑,如可采取激励机制。几十年以前,茅以升在教结构力学课程的时候,采用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方式,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评分。难度最高、最有创造性,且能难倒老师的就得高分。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各种疑难问题、有创造价值的问题、意义深远的问题接踵而来。在教学的开始阶段,也可采取强制手段,如作为作业,要求学生针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提出一定量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质疑的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2、教给方法,提高提问质量质疑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些抠字眼、钻牛角尖之类的问题不是教师所期待的。这关键在于教师要先教给学生方法。比如,语文课如何选定思考点,可以对不同体裁的文章确定不同的设疑出发点:对散文着重分析立意和灵活的表现手法;对说明文着重在说明顺序及方法的掌握上下功夫;对议论文则紧扣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及论证方法进行教学;对小说则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主题等,不必纠缠文章的细枝末节。我们除了教会学生如何选思考点外,还应教会他们遵循思维规律来提问,采用搭桥式、递进式、比较式、因果式、转换式、逆向式等方式来提问和质疑。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大多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
3、优选教法,凸现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曾经作过这样几个步骤的尝试:
①自我感悟,发现问题这一步是让学生在深入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自主提出问题。当学生质疑问难提不到点子上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的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也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使学生思维既不跑偏又能体现自主性。当学生有了问题之后,我们要在致力于训练学生思维广度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加强求异求佳策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意点:凡学生问的教师不问,见疑则喜,坚持无错原则。
②梳理问题,突出重点。在这一步,教师教会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一般分三个过程:小组交流,归纳;大组交流,划去重复;再读课文,梳理出先后解决的问题。这一步骤进行得好,能防止问题问得支离破碎及教师跟着学生走。注意点: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分类,看看哪些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就能解决,哪些问题涉及到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解决,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学会提问,提高提问的水平。要让学生养成非“疑”不质、是“难”才问的习惯。问题设计可以采取先大后小,先同后异的方法。
③师生互动,尝试解答这一阶段要尽量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要让学生尝试解答,凡学生能解答的教师不答,教师在必要时给予点拨,教师的点拨常常有拨云见日的效果,但一定要用在学生山穷水尽之时。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直接把答案抛给学生。
④及时总结,引发深思通过师生互动,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从而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传统问题教学和新兴问题教学各有特点,一个侧重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学答”;另一个侧重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学问”。无疑,新兴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但传统问题教学运用得当,也可取得与新兴问题教学一样的功效。
1、创造从问题开始。而问题的产生,要注意事物的“特点”与“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设问与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既不能过于暴露、直接,又不能过于隐蔽,使学生难于发现问题,要做到“暗示”。在“问题意识”培养中,对问题产生的相关因素要加以注意:如知识的积累、心智技术发展、动机与情绪状态和个性思维习惯等。为使学生把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倾向,克服胆怯和从众等表现,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2、问题教学在理念上,不要为问题而问题,要从创造性教学培养问题意识、科学精神和构建创新素质的宗旨出发,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不能只限于“呈现型”问题,要注重“发现型”问题与“创造性”问题。要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的“智力探险”。教学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上。对于问题答案只要有合理性,就要肯定,不搞惟一的标准答案。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平等首席”,而不是问题解决的“裁判”和知识的“权威”。
3、问题教学为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无疑要大力进行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同时也要注意归纳、综合,进行集中性思维,使二者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同时,做好知识的建构与积累。学生思维的培养是离不开问题的。因此,问题教学从根本上讲是“问题源”的开发,即左右脑的潜能的开发与和谐发展。科学研究表明,其中右脑的开发与利用,极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正是问题教学的本质所在。
4、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关系与作用。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学习为前提,但是学生主体性能否在参与中极大地发挥出来,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要把教师教学的主导落在学生的主体的活化与能动性的发挥上。为此,问题教学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不是削弱而是更高了。为使学生成为“理解”和“发现”客观世界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努力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在参与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具有探究心;“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更好的发现问题;“启发”认知冲突,大力发掘创造潜能;“点拔”问题的关键处,使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现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引导”问题定向,在自主探究中分析、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总之,要使问题充满教学过程,不止于学生的头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