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02-05 09:35:07

A. 初中政治课常用教学方法哪些

一建构特色教学方法体系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1、逻辑认知与直觉感悟相结合.
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是科学的方式,第二种是审美的方式,由此获得两种知识,第一种是事实性知识,思想性知识,科学性知识,第二种是评价性知识.价值性知识,规范性知识
2、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一类知识具有客观性,它应当主要以接受式方式学习获得,但这种方式有有致命的弱点,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缺少知识发展的历史叙述,忽视具体知识结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这样的知识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书本学习与社会学习相结合.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有调查研究,体察民情,观察模仿,实践反思.
二思想政治课各类方法的功能和适用条件
1、组织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明理导行方法
第一、直接传递信息和视觉感知信息的方法,即直观演示法.包括现场实物直观演示,形象性直观教具演示,象征性直观教具演示三种方法
第二、口头传递信息和听觉感知信息的方法,即口述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谈话法,讨论法
讲述法 主要用于叙述事件经过,描述人物和课堂举例.
讲解法 主要用于概念原理的教学
讲读法 主要用于关键性结论性内容教学
讲演法 主要用于范围较大深度较大问题的教学,适用于专题讲座或综合复习
谈话法问答法对话法 围绕某一课题,师生之间提问和对话的方法
讨论法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的方法,与谈话法不同之处在于,有同学之间的交流.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来传递和感知信息的方法,即实践活动法
它包括道德践行活动,生活交往活动,角色模拟活动,专题研究活动
第四、逻辑认知法.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所谓逻辑的方法,是撇开发展的曲折过程和偶然因素对事物进行研究的方法,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从历史的自然过程支研究事物的方法.
逻辑方法使用遵循的顺序
运用归纳法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和原理
运用分析与综合法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
运用比较法 帮助学生弄清相近相似及相关概念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运用论证 证明概念原理的科学性,消除学生疑虑
运用推理 使学生概念原理系统化深刻化
运用应用 加深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激发和形成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情感的激情促信的方法
(1)激发和形成学习兴趣的方法
提高教学内容的使用价值,满足学生需要
教学内容呈现生动直观,增强其刺激性和吸引力
改善师生关系,将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迁移到老师所教内容上去
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增强学生外显活动分量,实现对教学最大参与
运用情感的感染功能,加强情感交流,以情激情
运用情感的情景性特征,创设情境,以境激情
运用情感的强化和动力功能,帮助学生成功
(2)激发认知情感,振奋学习精神的方法
(3)激发学习义务和责任感的方法

B. 浅谈思想品德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倪焕之》十七:“她做这些事绝不随便,都运用无可加胜的心思写成精密的教案,先送与级任教师看过,得到了完全的赞许,还不放心,又斟酌再三,然后拿来实施。

C. 思品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哪些

太多了写不下,详见参考资料里面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每位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面临这样或那样的挑战,可能须要放弃我们先前熟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重新构建新的课堂教学形态。

第1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教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古今中外,“方法”一词用得非常广泛,无论对它的解释增加多少新的内容,总离不开它最基本的含义,即指向一定目标的“途径”,“道路”,“工具、手段”和“操作、步骤”。研究教学方法,同样要抓住这些要义。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其最终结果是学生按照预定的目标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能力和创造素质。教学方法的本质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学习)和教师相应活动(教学)的逻辑程序以及心理方面,即由教与学的协调一致的效果来决定。20世纪80年代以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则将教学法分为三大类,每大类又分为几小类。第一大类为组织和进行学习认识的方法,下分为:(1)传递信息和听觉感知信息的方法;(2)直接传递知识信息和视觉感知信息的方法;(3)通过实际活动和触觉、动觉传递与感知信息的方法。第二大类为激发和形成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下分为:(1)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2)激发学习义务感和责任心的方法。第三大类为检查和自我检查学习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下分为:(1)口头;(2)书面;(3)实验、实践。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学引不起学生兴趣或教学效果不佳,就是因为教师偏重于教,一些教师只知讲条条,让学生背条条,教学方法呆板、陈旧。全国着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曾在全国十省市搞了一个较大面积的理想、动机与兴趣的调查,中学生把政治课作为自己最感兴趣学科的只占1.67% ,再深入调查他们为什么喜欢政治课,回答却是共同的:“老师教得好!”所以,在思想品德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要真正重视学生的学,教的得法是为了学的有效。下面介绍国家级、省级实验区所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归纳教学法,与我们经常采用的举例说明相比较,虽然都涉及了引用实例,但两者毕竟存在着显着区别。很多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是一种直接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材料,经过人工处理过的例子,而不是真正的案例,案例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情况的记录。案例教学是一种稳定的或定型化的教学方法,具有特定的操作程序和要领,而举例一般是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辅助形式,不具备一系列详尽或定型化的操作程序。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其具体表现为:

1.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案例情境的“再现”,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学会运用理论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较好地激发自己创新思维,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讨论和相互交流,所以,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或有好的表现,就必须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并力争在讨论中说服对方。

3.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在已经经过实践的事件中充当角色,进行“实践”操演,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

4.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既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包含着问题。它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弄清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知识。而且案例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内容生动有趣,没有那么多抽象的、复杂的概念、理论。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容易产生学习兴趣,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类型

案例教学离不开案例。我们似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而一个优秀的案例总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的。教学案例的类型大致有:

1.依据案例的情境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语言情境案例和实际情境案例。语言情境案例是教师用语言呈现已发生过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分析的案例。实际情境案例是教师借助或设计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体验情境,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2.依据案例的性质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描述性案例和分析性案例。描述性案例一般是将事物整体或部分面貌,或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像讲故事一样原原本本、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给学生以亲临其境之感。分析性案例除具有描述性案例的特点外,还包含着可分析讨论的问题。

3.依据案例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专题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专题性案例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而编写的案例,供学生分析、理解某一问题时使用。这类案例的内容单一,主题鲜明。综合性案例是对事物的整体或全局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描述,供学生思考分析,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根据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不同,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1.案例讲授法。教师运用案例,通过讲解来说明课程内容,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方法又可具体分为以讲案例为主来说明理论知识,或者以讲授基本理论为主,引用案例进行论证。

2.案例讨论法。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

3.案例模拟法。它是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如小品、模拟法庭等,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

4.案例练习法。在课上、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入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和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法的操作过程

【案例24】一位老师在上“肯定生命,尊重生命”这一课时,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断:

既然每个人对国家、社会、他人都有价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呢?让我们来读一读下面的两个真实的故事。(媒体展示)

桑兰的故事

桑兰,一个美丽的女孩,一个前程似锦的女孩,然而,一场意外却改变了她的命运。那是1998年7月,桑兰在美国纽约参加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期间,在训练时不幸造成严重的颈椎脊髓损坏,使胸部以下完全瘫痪。从跌倒的那一刻起,她便不再是体操冠军,不再有平静的生活,甚至很难再行走,可17岁的桑兰却坦然擦去父母、亲友的泪水,她说:“别难过,我会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的左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吁吁,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 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 “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对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非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一只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不用说,你肯定知道了。他就是当年那个乞丐,他是来感谢我母亲的。

问题:

(1)母亲为什么不直接对那个乞丐给予施舍?

(2) “高贵”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母亲的施舍是“高贵”的施舍?

(3)母亲和桑兰分别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生命?(小组讨论)

在这两个案例中,教师是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从案例的类型来说,“桑兰的故事”和“高贵的施舍”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案例、分析性案例、专题性案例。从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来看,属于案例讨论法。那么,如何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呢?

1.精选案例

精选案例是顺利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而是用于揭示思想品德原理和规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案例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不但不能少,而且决定着实施效果的优劣好坏。所以,选用的案例必须典型、新颖、精致、简练、具体,富有时代感和贴近学生的生活,每个案例都要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案例1中的“桑兰的故事”和“高贵的施舍”两个案例选得比较恰当,突出了教学重点。

2.呈现案例

呈现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而选择合理的呈现方式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呈现案例既可以在讲授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块知识时呈现,也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之后呈现。既可以先“案”后 “理”,或先“理”后“案”,或“案”、“理”同步,也可以“例—理—例”组合,或“例—例—理”组合。

不同案例的特点不同,呈现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师(生)阅读、学案配合、图表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以最适合案例内容,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案例1中的两个案例是采用多媒体展示,采用先 “案”后“理”的组合形式。

3.据“案”析“理”

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就分析讨论的方式而言,教师组织学生采用的形式有:(1)个人思考;(2)小组讨论;(3)分组讨论;(4)情境模拟。

在分析讨论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教师应做好有关讨论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工作,使得学生能围绕中心课题积极发言,并且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触及敏感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在相互启迪中,寻求案例中的因果关系,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

4.点评总结

点评总结是指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和对案例本身的评价,以及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的归纳总结。

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应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应给予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应给予表扬,并指出他们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案例本身进行评价,使学生明确一个优秀案例的必备要素,以此来提高他们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的归纳总结,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工夫,可以是对原理和规律的纲要性概括,可以是对学生推理结论中存在问题的矫正,也可以是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强调,还可以是对学生分析案例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但由于教师总结的时间较短,因此,每一节课的总结都应有所侧重,而非面面俱到。

总之,实施思想品德案例教学,不仅能使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趣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而且将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经引起了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重视和关注。

二、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更是带有新质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主张,它已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活动教学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活动教学法的概念和特征

活动教学法是以主体参与为内容,以主体互动为过程,以主体构建为结果,通过主体参与来完成教学,实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传授与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性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活动式教学法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即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对象、活动的情境、活动的运作、活动的效果、活动的体验。它的主要特征为:

1.活动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和教学类型。它通过创造出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情境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从而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2.活动教学法以活动为基础构筑了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不仅成为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共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建立在民主氛围里,涵盖了课堂、课外的全方位、全时空的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的现代教学过程。

(二)活动教学的类型

1.认知性活动。认知性活动是一种基本的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思想品德课有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它们的形成是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判断的基础,也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但认知性活动不能等同于传授课,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它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核心,以讨论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体验性活动。一个人道德知识无论如何丰富,若无切身的体验和情感的介入,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认知,也不可能产生道德行为。体验性活动就是强调活动的开展旨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以获得直接的认知感悟和情意锻炼。这类活动可以是:①课前演讲;②小品表演;③模拟法庭;④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

3.制作性活动。它是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与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有关的作品,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这类制作活动可以是手抄报制作、课文插图制作、文献参考资料剪辑、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4.探究性活动。所谓探究性活动,就是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转换为问题形式,创设真实情境,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分组讨论或同桌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活动中提高能力。

认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制作性活动和探究性活动教学从不同的侧面构成了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整体框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活动教学的策略

1.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

学生主体活动及主体发展是活动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活动促发展”正是活动教学精髓的一种高度概括,是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主体性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部分,主体性的发展需要通过主体的活动来实现。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努力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促使他们自觉参与、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指导、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

关注主体全面发展,要求活动教学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是从教材出发,而是从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从解决融合了社会需要和学生兴趣的问题入手,切实把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准则。

2.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有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是活动教学价值能否实现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学生只有在师生交往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容,同时得到激励、鼓舞、指导、忠告和建议,才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无所畏惧的心态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人格的陶冶和自我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语言的使用必须符合规范,禁止使用一切有损于学生自尊和人格,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语言,提倡使用体现民主、平等、关怀、友爱的教学用语。此外,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合于活动的必要的时空环境,把活动教学过程视为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差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任务,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3.以教学问题为载体

从活动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看,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知识,使学生情意状态得到改组、重建与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与活动教学要求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问和辩论,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求。

4.以学生自主、开放和创造性的活动为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学习者,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看作一个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巨大的生命潜能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各种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活动中得到充分释放。活动教学从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都要体现出自主、开放和创造的特征。

5.以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为导向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活动教学中,学生既是评价的客体,也是评价的主体。活动教学的评价应体现出过程性和全面性。所谓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即强调评价的主要着眼点应在学习过程而非结果上,也就是说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看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和态度的变化。所谓全面性,即评价应从个体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着眼,而评价的标准是非统一的。评价多采用观察记录的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性质是动态的和形式性的。

【案例25】

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未来新规划”这一节课时,采用活动教学法,通过学生活动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规划,自我教育,将完善自我落实到行动上。

活动一:明确学习目标——设计理想形象,制定初中生活规划。

活动二:未来畅想曲——设计自己的理想形象。

教师提出设计的要求: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要求为自己设计一个理想形象,具体内容包括:十年后,我可能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样的成绩、能力和品质。

学生动笔思考,为自己设计未来的理想形象。然后,班内交流,把自己的理想告诉别人,也让自己了解别人的理想。

活动三:大胆规划,严格求证——制定自己的初中生规划。

学生议一议,说一说,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形象,然后听故事。故事的选择,可以是伟人的故事,亦可以是学生熟悉的周围人的故事,甚至可以是教师、学生自己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自己说说听后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规划未来的欲望。最后,学生制定规划,包括两部分,初中阶段的成长目标和具体的努力方向,并进行点评交流,修改补充,完善规划。

活动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制作誓言卡

让学生把初中阶段的成长目标和努力方向填到老师统一发下的卡片上,制作誓言卡。

这个案例抓住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触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认识和情感的发展产生强烈的积极影响。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听故事、制定规划、组内讨论、制作誓言卡等,体现了认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和制作性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活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的基本形态和方法,它有着自己的适用范围。活动教学法并不排斥或否定教学的其他形态和方法,而是强调各种形态和方法的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把它们统一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尊重学生的个性,精心设计与组织活动教学,认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教学就会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讨论教学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辩论等,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复习巩固旧知识;既可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讨论课。

(一)课堂讨论的形式

课堂讨论,按人数的多少,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有时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1.小组讨论。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或让前后桌的4名同学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这种讨论规模小,发言充分,使同学能更多地参与讨论。

2.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或大组讨论,人数多,能集思广益;教师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直接了解学生情况;讨论也容易深入,师生间相互启发,教学相长。

课堂讨论,按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辩论式、演讲式、对话式、咨询式、设置情境式和调查研究式讨论。

1.辩论式讨论

对一些有争论,需要有一段时间酝酿,而且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可采用辩论式的讨论形式。例如,“初中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事先,可让同学作一些准备,按不同观点推选出善辩者4—6名,组成对立面的正反双方。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辅导或提供必要的资料。这种形式的讨论,由于双方都作了认真准备,对自己的观点考虑成熟,论点清楚,论据充分。又因辩论具有对抗赛的性质,刺激性较强,所以辩论过程中可使大家思想集中,课堂气氛既紧张又热烈。

2.演讲式讨论

它适合于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并激励他们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例如,学完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节之后,开展“我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发掘自己的潜能”的短小演讲。但这种讨论形式对学生各方面要求比较高。

D. 思想品德教学如何落实学习目标

开放的教学目标,按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新的课程改革一大亮点就是学科教学要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要关注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下面我就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几个小片段,谈一谈自己在落实德育目标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提供给各位老师一起探讨研究,不足之处,敬请指教。
一、现身说法,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思想品德课程中最基础的目标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而在座的各位骨干教师的人格形成过程就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宝贵教学资源。我们经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学习过过程中,如果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点,相信离我们德育目标的落实也就不远了。关键是如何做到“亲其师”?我在这方面一个深切的体会就是结合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与学生一同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故事,也就是“现身说法”。每位老师都有过自己的中学时光,回想那时的我们,有着和学生们类似成长的快乐和烦恼,也有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那么就将自己的这些故事、这份感悟再加上成人的理性的思考来引导我们的学生,它比起一些名人的事例,来得更加亲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到平等、信服,。
比如在学习《生活处处有情趣》这一项目时,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雅情趣,摒弃庸俗情趣,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大部分学生此时对“什么是情趣”,只是从资料中查来的一些抽象语言,了解得不是很透彻,更不要说德育目标的落实了。针对这一难点,我想到了自己的一项兴趣爱好——收集树叶标本。于是就将自己这些年来收集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树叶标本以及利用这些树叶做的卡片拿到了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讲述自己在每片树叶和卡片背后收获到的快乐、亲情和友谊。但丁说“一看见花,我就放慢了脚步”,对于美的事物大家是相通的。看着一片片普通而又美丽的叶子,听着老师成长的故事,聪明的学生马上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情趣”,用学生自己的话来总结,那就是:通过做这些事情,让自己体验到快乐。学生们的思维也就豁然开朗起来:有的学生谈到了父母的生活情趣,有的学生说到了自己。在学生们的畅所欲言中,很多同学感受到高雅情趣的熏陶。最令大家感触的是,在谈到庸俗生活情趣时,有一名学生勇敢地剖析自我,也来了个现身说法。他讲道自己在小学四、五年级时沉迷于网络游戏,连续在网吧呆了三天,花费了两千多元钱,身心疲惫,自己的手也变成了“鼠标手”。在大家看着他的“鼠标手”发出笑声的同时,更发人深省,有些同学不自觉地偷偷看了看自己的手,相信那一刻“摒弃庸俗情趣”的课标要求已经深入到学生的内心。
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同样的,教师用自己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引导我们的学生,学生也会“随”老师的。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最喜欢老师给我们讲她小时候的故事,老师同我们交流的是表情,是心灵,我们感到可以敞开心扉与老师平等对话,也受到了教育。”
二、课堂教学与主题班会相结合,拓展德育空间
所谓主题班会,它主要是围绕一个专题,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组织领导、采取各种形式,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依靠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一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活动。一些有着班主任经验的老师或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很多时候,班级召开的主题班会内容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异曲同工,甚至于有时班会内容就是我们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所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就是一致的。有时思品课一个项目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课堂学习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较好地完成知识能力目标,可能就对德育目标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这时,与之相对应的一堂好的主题班会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提供了拓展的平台。
例如:“关于交往问题”“如何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是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迫切需要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的教材设计了《友谊伴我行》这一单元,其中《让友谊之树常青》这一项目着重从平等、尊重、真诚、理解、宽容、关爱、帮助这七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应该说这七个方面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大有文章可做,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还有很多话要说,还有一些困惑没有解决,产生情感上的迫切需要。抓住这个教育契机,一次名为“友谊之树常情”的主题班会召开了。首先是一段诗朗诵和小品表演,学生们以自己的各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明他们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交往中所遇到的具体困惑和烦恼;然后进入全班活动的中心环节——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大讨论,针对刚才呈现出的具体问题,寻找各种解决的具体方法,由学生主持人进行归纳总结;接下来的“我想对你说”,通过好朋友间的互相倾诉,巩固了友谊,化解了矛盾,使整个班会进入高潮;最后主题班会在周华健的《朋友》中结束。
这堂班会正是对我们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解决了学生们交往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取得了较显着的效果。
三、创设课堂情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优化德育环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部分。”让学生到广阔天地去,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提升生活经验,在宽松、平等、愉悦的情景氛围中去感受、去思维、去认识、去实践,是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的有效途径,这也是我们很多思想品德课教师所向往的教学方式。但是现实又往往制约着我们:到企业去参观访问吧,学生的交通安全问题、企业接待问题、时间问题等等,不是我们一名普通思品课老师所能决定的;布置一次社会调查活动,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做到,但很多学生以“作业多”为理由就搪塞过去了……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一方面在尽力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的同时,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将实践活动搬到课堂上来,进行模拟体验,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体验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探究,并通过有效组织和适时点拨,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如何创设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情境,在座的各位骨干教师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运用故事铺垫、音乐渲染、小品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情智,促进学生感悟,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角色,为他们创造选择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机会。曾经观摩过临沂三中孙桂松老师执教的一堂《模拟法庭》效果就很好。通过模拟对一件典型案例的审理,再现法院庭审的过程,使学生真实体验到正义战胜邪恶的力量,更加深刻体会到法律的威严,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感觉不只是这堂课本身,就是学生们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也是一次很好的德育教育,达到实践活动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
四、善于发现利用教育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如何让学生思想的火把熊熊燃烧?很多时候我们要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创设特定氛围,以唤起学生的热情。而教育资源的获得,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开阔思维,做一个“有心人”
1、关注学生
有人说:十几岁孩子的心扉是一扇玻璃做的门,里面的人在好奇的看着外面的世界,而外面的人也可以通过玻璃看到里面的人。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善于观察、关注学生,从正在发生、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资源,总结这个年龄段孩子共性的东西,提炼成典型的案例资料,结合教材内容,用于平时课堂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拨动学生的心弦,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
2、关注时政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仅是思想品德课的要求,同时也为优化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大的环境。比如八年级教材中的《养成亲社会行为》一项目,一直是学习的难点,但结合“汶川地震”中志愿者的行为,学生们自发为灾区捐款的行为,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每个学生联系实际真正理解,也做到了亲社会行为,接受了一次爱的教育。正在举行的北京奥运会更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3、善用资料
丰富的教育资源来自很多地方。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要用好教科书。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些操作性较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栏目不可丢,它可以让学生在动与练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要善于发现我们身边可以利用的材料,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拓展教材。比如说七、八年级的《实践活动》教材,里面的很多活动,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设计环节上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有很大启发。

当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中,有一些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首先是德育目标落实的长期性。众所周知,一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平时的每一节课中,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学生能够有所思、有所悟,心灵有所触动,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而这点滴的感悟终会汇总成涓涓细流,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其次,三维目标的落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加强理论素养;具备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具有广博的知识,平时要注意点滴的积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携起手来,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在新课标要求下,把思想品德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相信我们的学生终会成长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用之人。将来有一天谈论起我们,学生们也会由衷的说一句:那是一位好老师。

E. 浅谈怎样以人为本进行思想品德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角”,教师为“配
角”
数学课堂应以学生为“主角”。数学课堂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他们的潜能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团结协作能力等。课堂上应给学生创造适宜发挥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参与创造的机会。它体现在“创设情境、主题探索、辨析、反思”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我们认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视为一个探索的开始,解决了的问题意味着一个探索的结果。本次研究实践还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双边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经常使用这样的话:你能想到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给以证明或说明吗?你能举例吗?你能写出来或说出来么?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补充等,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语言,彻底扭转了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教师把讲述的内容转化成问题,用一定的情境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以设定学生的活动环节来实现教学。在这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了“人本教育”,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教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 “发展”学生。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特别是本班学生,学困生更多的情况更要“尊重”、 “保护”、“关爱”学生,“激励”、“发展”学生。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让学生快乐学习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容、规律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严格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在教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要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教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去发挥。这样,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到了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教学过程,重视过程评价,创造愉快和乐的课堂气氛,形成宽松和谐人际关系,力求达到学生与教师共鸣,学法与教法共振,知识与能力辩证统一,认识与情感的同步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数学教学如果有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突破,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就一定能“美梦成真”。

F.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表现有哪些

根据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不同,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1.案例讲授法。教师运用案例,通过讲解来说明课程内容,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方法又可具体分为以讲案例为主来说明理论知识,或者以讲授基本理论为主,引用案例进行论证。
2.案例讨论法。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
3.案例模拟法。它是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如小品、模拟法庭等,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
4.案例练习法。在课上、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入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和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G.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法与学法有哪些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从搞好课前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巧设导语,巧妙设疑,培养思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通过形式多样化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学。 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 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校、抽象、概括。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
1.2 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如讲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的课堂讨论等。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1.3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多做”。即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写预习提纲,编制试题,动手解答,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所谓“不动墨笔不读书”。在课前安排预习,课堂督促笔记,课后布置适当的练习,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课堂生动活泼,创设和谐气氛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品德理论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艺术。
2.1 语言表达要生动幽默。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风平浪静”,而应有抑扬顿挫,要生动形象。可选择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思想品德观点。
2.2 理论分析可借助例证名言。讲授理论观点时,可从有趣的例证讲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汉语中的许多成语、谚语、格言、诗词名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活生生的事例等,都包含着或直接表现着精深的道理。像“单则易折,众则难摧”有力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为恶小而为之”,包含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通过这些名言的分析,能将学生带入到一种理论情境之中。
2.3 教学手段应多种多样。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兴趣, 采用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通过讲故事、举事例、看图解意,图表分析、时事品德报告、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多种器官的并用中,学懂、记牢、运用品德知识。
3.在差异化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这种过于对思想品德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法。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思想品德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思想品德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个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比如,我讲到“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先让学生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变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
4.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思想品德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思想品德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思想品德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
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5.思想品德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思想品德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思想品德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思想品德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从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讲“多彩情绪”一课时,提出这样的提问:“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思想品德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懂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才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 ,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改观品德课教学的面貌,提高教学质量。

H. 思品课堂常用的教学策略有哪几种

第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挖掘新教材的思想性。“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思想品德课的首要特征,也是本课程的灵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本质上是德育课程,必须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教学中,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深挖其思想性,提炼思想品德观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方向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
第二,发挥教师的能动创造性,对新教材进行加工创生。教材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教师是有一定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教学实践者,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教师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如何使用教材(教科书)----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吉本均:《现代授业研究大事典》)。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和运用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道德认识出发,对教材提供的材料和信息进行合理取舍,对发生在学生身边有典型教育意义的鲜活资料给以必要补充,使教材更丰富,内容更充实,从而实现教材的创生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效果。

I. 谈初中政治的几种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1、逻辑认知与直觉感悟相结合.
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是科学的方式,第二种是审美的方式,由此获得两种知识,第一种是事实性知识,思想性知识,科学性知识,第二种是评价性知识.价值性知识,规范性知识
2、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第一类知识具有客观性,它应当主要以接受式方式学习获得,但这种方式有有致命的弱点,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缺少知识发展的历史叙述,忽视具体知识结论的相对性和条件性,这样的知识缺乏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书本学习与社会学习相结合.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有调查研究,体察民情,观察模仿,实践反思.
二思想政治课各类方法的功能和适用条件
1、组织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明理导行方法
第一、直接传递信息和视觉感知信息的方法,即直观演示法.包括现场实物直观演示,形象性直观教具演示,象征性直观教具演示三种方法
第二、口头传递信息和听觉感知信息的方法,即口述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谈话法,讨论法
讲述法 主要用于叙述事件经过,描述人物和课堂举例.
讲解法 主要用于概念原理的教学

阅读全文

与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搏击拳训练方法视频 浏览:20
分析力的变化方法 浏览:589
解决商品生产基本矛盾的方法 浏览:749
租用土地和征用测量方法 浏览:931
输送皮带裙边粘接方法视频 浏览:393
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用的什么方法 浏览:890
三星vpn使用方法 浏览:253
绝地求生如何训练狗的方法 浏览:809
转笔方法一分钟就学会视频教程 浏览:545
解决一类题的方法 浏览:2
沙棘籽油食用方法 浏览:178
论文中实证分析研究方法怎么写 浏览:467
小米qq录音权限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00
裤子怎么叠收纳方法视频 浏览:477
洗耳球使用方法图解 浏览:190
新冠检测标本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浏览:624
纸条保存方法视频 浏览:359
肌内锻炼方法 浏览:20
有什么方法可以克制吃手指 浏览:977
调查方式及方法有哪些内容 浏览: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