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组织一次理论教学
孩子们很喜欢信息技术课,每一次上课都表现得很积极。很多孩子在上机操作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可上到一部分理论课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孩子不感兴趣,不愿听老师讲解,甚至在课堂上,还有人说话,有人写作业,有人开小差……,老师教的累,孩子学得差,课堂效率低。我带的是七年级的一群孩子们,他们很可爱,很认真,很爱探索,他们也很特殊。刚刚从小学毕业转入中学,在知识的衔接上还有一个适应过程。我经常在想如何在枯燥、乏味的理论课教学中,让孩子们彻底爱上这个“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为依据,集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切合学生的理论课教学,并进行了大胆的实践:我决定改变原有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下一些方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活过来!
1、 运用多媒体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材中涉及的有些事物、现象、情景、过程等,学生无法看到,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法。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有效地解决了由于不易观察或操作不够规范而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基于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引入flash动画、教学小游戏、热点新闻等来激发学生热情,让原本枯燥的课堂顿时活起来。
在“计算机安全与防护”这一节课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含义及特征,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观看电脑中毒的有关视频。由于病毒有很多种类,我选择了“熊猫烧香”病毒来进行教学。孩子们通过眼、耳等感官刺激来了解计算机病毒。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能更形象、更生动地揭示授课内容。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孩子们既学到知识又减轻负担,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设置情境,注重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环节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兴趣。我在授课中导课常常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入手,选择他们身边的事例或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导入。比如在上《信息与信息技术》时,要让孩子们能正确甄别信息。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多媒体上展示了一条手机短信:×××,恭喜你,你已经获得了×××活动一等奖,奖金10万元,请立即给×××账号充值500元(手续费),我们将立即帮你办理相关领奖程序!原本枯燥的理论课顿时活跃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辨别信息。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利用情境导入,老师轻松地教,孩子愉快地学
3、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为了每一位孩子能够积极参与我的课堂,我大胆创新,努力寻找适合孩子们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常常采用辩论赛、抢答赛等形式,让每个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长期坚持下来有了一定的成绩。课堂气氛变活跃了;学习氛围变浓郁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丰富了,思维激活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养。
在学习网络知识的时候,为了能让孩子们正确认识网络,我采用了辩论赛的形式。在课堂上我先提出观点“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是利是弊呢?”组织学生分成两组,一方是正方:是利。一方是反方:是弊。一堂课就在孩子们激昂的辩论声中结束了。孩子们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锻炼了口才。教学中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挖掘孩子们的潜力,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研究精神。
4、 努力创造实践机会,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鼓励学生放手做,在“做中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深挖教材,在理论课的教学中要多为孩子创造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结构的时候,我将一台电脑搬到教室,一边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成,一边向孩子们展示对应硬件。通过展示实物,加深孩子们的印象。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计算机各部件间的连接,我将硬盘、光盘、数据线的接入到主板上的方法一一展示给他们,还邀请了几个孩子当场尝试着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组装。通过实践操作增强了孩子们的学习信心,锻炼他们的胆量,课堂效果不错。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用心备课,精心准备素材,精彩设计课堂,孩子们会喜欢上信息技术理论课的。
② 如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在于教师的政治信仰和坚实的理论功底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更多时候需要教师启发和主动引导。个别教师由于理论功底欠缺,无法正确分析和解释课程中的知识点
③ 小学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具体应该怎么做
小学体育理论课的教育办法,详细应该怎么做?
1.做好课前导入,培育体育爱好
教师能够依据学生所处阶段的性情特点,运用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来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能够使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教育来活跃讲堂气氛,多规划一些教育活动让学生参加进去,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节成功的讲堂教育离不开杰出的讲堂导入环节,教师要在讲堂上介绍的过程中作出巨大努力,并选择合适学生的导入办法,让学生们经过在类的开头,这也有利于学生对国家实施教师深深的吸引参加课程。
④ 理论课都用那些教学方法和手段
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为根本目的,为学生迈入社会打下基础。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说到底,就是要把关注的目光转到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发展的途径上来。本人拟就新课标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新课的引入要立因颖标新。
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时常变换角度,设计导入语,或设置悬念,或复习旧知,或联系学生生活,以吸引、激发学生兴趣。
实践证明,适度、巧妙、新颖、多样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角色,主动地学习。
第二,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
历史是古人活动的遗迹,这个遗迹是由古人的思想、情感或被动或主动地作用于社会、自然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就是古人思想、情感的凝固,历史又是过去了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对现实的认识、理解和把握都难于全面、客观、正确,更何况对已过去了的现实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而全面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充当历史当事人,“身临其境”地进行角色体验式自学。
实验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回归到历史情境之中,才能感触历史的生动,才能更牢固地理解历史,因而将学生带入所上的课的历史氛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进程,也是进行创新教育、开放教育的一种很好方式。
第三,问题的设计须多维化。
教师的导演角色扮演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设计的是否精巧,同时也直接影响着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问题设计模式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笔者认为,为进一步扩散思维,历史问题的设计应沿着这样一条主线发展:是什么?不是这样会怎样?你会怎么办?
当然,问题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又要具有启发性,教学中应兼顾历史课堂的具体内容,精心准备、周密设计,真正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第四,回归自然,关注社会,感悟人生。学生生活在精彩的现实世界中,教学中事例的选取、数据的使用宜多联系身边的实例,贴近学生生活,切勿拿教材当作神圣的教条。历史的教授不能将它与现实割裂?只有联系现实、联系社会、回归自然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历史与现实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历史、体验社会、感悟人生,使学生的思想不断得到升华。
二、改进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引入历史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以其直观性强、信息量大而灵活便利等特点,可以再造历史景象,使历史教学突破时空限制,把千百年前以至上万年前的中外历史现象“重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时间距离。让学生在视听刺激下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形成较为深刻的历史表象;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将丰富而零乱的历史知识综合起来,形成鲜明的历史观念,从而牢固地掌握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规律。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克服传统历史教学中的不足。
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历史知识表象更能直观地跃入学生的脑海,还能使学生获得明确的历史概念和清晰的记忆,将学生从对历史的”死记硬背”“背多分”“师讲生听”“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形成完整而又全面的知识体系,这样,历史在学生心目中才能成为立体的、活生生的、充满神秘而又引发人们探索的学科。(作者系凯里市赏郎中学教师)
⑤ 理论课,如何教如何学
其实我本来觉得,这几周来的课准备得都是非常充分的,自己对上课的过程和处理方式也比较满意,感觉应该不错,有时上完课再回想还会自我得意一下呢。现在看来我不得不重新思考了。说实在的,在看到这些留言时,自己确有一丝的不快,毕竟任何一位老师,都希望得到全体学生的认同。不过,回想一下,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信息吗?课堂上和学生说过希望多提意见和建议,我应该感谢学生们的直率,否则,自己还一直处在“感觉良好、自我陶醉”之中呢。网络和博客的确是交流的好工具,如果是面对面交流,学生们可能不会说这么多真话。
现在得剖析一下自己的课了,或许受自己听过的大学课程影响,印象中的理论课就是这样上的:老师讲,学生听,好似在作学术讲座,但我们经常听得也津津有味。不过问题还是在这里,我应该是太专注于“讲”了,很多时候可能忽视了学生的活动,看来讲得再好,学生没有预期的反应,那也是失败的。学生的意见反映了他们的需求,整理一下他们的留言,主要反映有:1、上课时提问一下,或者一起讨论;2、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3、多给案例,多点实践机会;4、理论联系现实情况,贴近生活;5、搞不清重难点内容。
这些发自学生的心声,正是以后改进教学不得不注意的方向。其实这些问题我也有考虑的,备课时会尽量多找适合的案例和拓展资源,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尽量做到理念能联系实际。不过有些方面确实要改进,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活动较少,重难点内容不清唽等。教学之路是不断探索的过程,有这样磨历,我想对我来说是宝贵的财富。
我知道其实学生们所说的“枯燥”,并不都是指我上的课,而是有点针对“理论课”而言的。很多人都认为教育理论是一种枯燥令人厌烦的东西,缺少应有的重视,然而,无论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或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都无处不涉及到教育理论知识。人们有时把它看作模糊不切实际且无关紧要的东西,部分学生不喜欢也不愿意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但是,没有理论作指导,深入研究只是空谈,学习理论不像实际应用那样让人察觉,因为它的重要作用常常在无形中得到发挥。教育理论的重要作用在于,指出在进行教育实践时,该研究哪些内容及怎样研究。
所以我想说,作为学生也应该收起那份或多或少的浮躁,静下心来学习一些基础的理论,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和研究打好基石。我想既然是理论,基本的东西还是应该讲清理顺,很多时候还是不得不靠“讲”,对比于以操作为主的实用性课程,这不免会让人觉得枯燥些。但是,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是否也应给自己多一点点的耐心,适应一下理论课的学习呢?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法和研究法这两门课程,其实并不是单纯的理论,它们更应该是实践性课程,所以在讲完基本的理论后,后面的课将会有更多的实践,同学们是不用担心没有实践机会的。
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如何进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有一下方式:
1、组织学生外出社会考察、市场调研
2、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组织教师进行参观、访问
3、在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活动(利用周六、日对校内不文明情况或不良学习风气或学习雷锋情况进行调研),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汇报调研情况
4、所有实践教学活动要和学生的考核(成绩)结合起来
⑦ 如何在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下面谈谈我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我的教学策略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是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三、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是: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3、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四、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1、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起点行为而定的,如果不清楚学生的起点行为,那就会出现学生不要“听”或“听”不懂的现象。只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提问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提问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课堂上“为何要问”,“问什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以及学习目标而定,必须注意“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解决问题”等目标的融合,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本节课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自始至终都应围绕教学中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漫无目的频繁提问不仅淡化了教学的重难点,而且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3、提问必须注重过程的调控教师提问要从容自然,应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不宜操之过急,更不能.包办代替,应合理地候答与理答。候答的时间不宜过短,过短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点名回答应注意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同学。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如果提问后缺少停顿也是导致只有少数优秀学生参与课堂。4、提问必须注重表达的灵活语言表达是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它具有灵活、多变、不受条件制约、教师掌握性和支配性很强等优点.。通过讲述能引起悬念,由悬念产生思维,思维的矛盾和冲突,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落实,在设计教学整体时,对设疑内容解答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也应作充分准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教材的内容和难点、重点认真挖掘其广度、深度,适时适度、有针对性、有艺术性地灵活应用,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抛砖引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总之,在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它不仅能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质量,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必须自身知识广博,教学富有启发性,语言生动。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充实自身,提高教学能力,才能深受学生欢迎。
⑧ 如何构建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一 以科学原则为指导,明确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教学评价指标对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要能体现出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教学过程信息。
1 导向原则。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评价指标要既全面要求,又要突出重点,要能体现适应科教兴国战略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现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教学观念,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化时代培养学生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要求。
2 独立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能起到诊断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的作用,必须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各评价指标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分度,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制定评价指标时,首先要科学地分解目标,然后再逐层合并,防止指标重叠,使各项指标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要主次分明。
3 实效性原则。评价的实效性就是要使评价体系能有效地反映评价的情况。评价时要以全新的观念,克服过分强调规范性和客观性,使本来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变得僵化和死板,且评价结果也不能反映出时代的要求。实效性原则应是评价的基础,评价指标不仅要反映社会对教学的要求,又要反映学校的要求和学生内在发展的要求,同时还要体现出学生的个性。
4 容错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评价信息的偏差,影响评价的准确性。这就要求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设置较好的容错性,即使信息不完备也能得出较准确的结论。
二 以新的教学理论为依据,确立评价指标
为了体现创新精神,符合现代教学规律,必须以现代教学理论为依据,全面反映现代教学要求。
1 构建新的教学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现代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现代的教学在强调知识掌握的同时,更强调能力和完善人格的和谐发展,在课程设计上由追求系统性和严密性向课程形式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课程内容注重科学知识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使学生由单纯学习课本知识转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养成,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形成新的学生观。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3 阐释新的教学质量观。新的教学质量观不以学生知识的积累为唯一标准,而是知识结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看教师的教,还要看学生的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三 以客观事实为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
1 确定评价主体。课堂教学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评价过程是评价主体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过程,在教学评价中要对教学过程有一个合理的评价,就必须根据不同主体的评价结果来综合评价教学质量。其中学生评价最具合理性,专家的评价则比较客观公正,领导的评价能从整体上宏观把握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效果,社区评价则更具有开放性。
2 确定评价范围。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还取决于学生的学,以及学校社会所提供的环境资源,因此,确定合理的教学评价内容和范围是制定评价指标的前提。教师因素主要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素养等方面;学生则测重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学校和社区则要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水平等。学生的评价侧重于描述性评价,指标比较客观,判断比较准确。专家评价侧重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研究能力方面内容,指标偏向于概念化,领导侧重于评价教学素质、敬业精神、课程建设方面。总之,教学评价要体现研究性学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并科学分配权重。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前提,要在一定原则指导下,以新的教育理论为依据,多主体评价为特征,做到评价指标体系科学,使教学质量评价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