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的几种新法
新课改下如何选择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不当之处,权当抛砖引玉:1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第一,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语文教学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或绝对坏的方法。即每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但都可能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
第二,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对象和特点,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往往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就越能找出适合特定情况的教学方法,就越能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媒体的多样化、现代化也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可能。
第三,具有综合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综合体。教师教的方法,在于示范、启发、训练、辅导和指引;学生学的方法,在于观察、仿效、体验、运用和创造。
第四,具有多样性。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目的多样性的呈现,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诸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研究法、观察法、练习法、复习法、独立作业法、媒体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以及交流与合作、自主与探究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难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要求。
2 新课改下选择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依据?要适应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可谓“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从文体上说,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等。就记叙文来说,还可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种。这样,选择教学方法就要考虑教材的内容、体裁特点等。此外,小学语文教学的每节课都要体现总的教学要求的具体教学要求,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脱离了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就失去了服务的针对性。
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教育和言语训练为主,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基础工具学科。但它又不是一般的工具,人们凭借它思维,运用它交际,依靠它传播文化,利用它建设精神文明与民族文化。特点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一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根本点。语文学科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间接地将品德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以优美的语言、美好的形象、真挚的感情、引人入胜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的必要。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林林总总,数量可观。然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与短处。例如讲授法在传授新知识时较有效果,然无助于学生的自主性与实践性的培养;思路教学法适合中、高年级的阅读与习作教学,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无法适应。
从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来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一节课里不可能由一种教学方法演独角戏,肯定要运用其他的办法。
从教学方法的运用者而言,擅长各种教学方法的“全面教师”为数显然不多。大多数老师擅长、熟悉若干种教学方法,但面对丰富多采的课程内容,面对多元智能的当代少儿,教学中运用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有的教师可能醉心于某种教学方法,而在实际教学中,是不课能“一把大刀舞到底”的。
从上述三个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实施教学的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所以,我们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对教材的承受能力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就必须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学生情况包括其知识基础、思维感知基础、个性爱好、生活学习习惯、家庭情况、班级环境情况,前任教师的教学情况(包括前任教师的施教方法及习惯,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情况等),还有学生对外界影响的反映情况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和必须了解的。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应是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的。因为不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习惯、思维、感知、技能以及受影响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景象。我们要了解这些情况,要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寻找出他们共有的感知规律,以便为我们选择适宜灵活的教学方法做好准备。
㈡ 新课改下如何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学好语文
新课改下如何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学好语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步伐渐进, 语文 课堂教学的方法也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和变化。过去的教学中,大家往往注重的是学生能了解各种方法,记住公式,考一个好成绩,结果导致学生明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质量不高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人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很重视直观感知类的方法,它指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新课教法问题教学
在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启发法和实习法。而小学课堂经常使用的是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如何在课堂上合理运用某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简单地说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在一起,考虑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下面简单的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一、新课改下的 语文 教学策略
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学,老师把课本的内容讲述给学生们听,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给学生传授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这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一种的主导作用。教师每上一堂课都不只是在用一种教学方法,而都是几种方法一起使用的。在上课时,教师会提问学生引导课文,这叫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常用谈话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来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例如,在小学二年级“大海睡了”这一课,上课时,老师提问学生到海边玩的时候见到的事物是什么,接着老师又进一步问见到事物的形状颜色等,这就是谈话法。淡活法的作用是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过程和品质,便于教师训练,优化学生的思维,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在每天早上都有的一门早读课,由老师来带领学生读书,以及每星期一节的阅读课,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即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二、小学 语文 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1.何谓“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思维方式层面上的解释是,“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一种敏感,产生这种敏感的动因是人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而也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意识,才产生了创新。在教育层面“问题意识”是“表现为孩子在学习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一心理状态既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表现,又再一次促进了学生去积极思考,扩展思维、提出问题和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在学习中问题意识的产生,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如何在小学 语文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好奇心很强,因此在我们的 语文 教学过程中用 语文 学科的人文性等特点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多用激励的手法,多创设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自主求知,在成就感和对知识的满足感中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全方面发展。
其次,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 语文 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往往能够将学生们带进学习的良好状态。教师要从班级本身学情、班情、生情等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开放性强的问题,难度适当,和已有的知识储备联系有启发性的链接要学习的新知识,生活气息强,能够外延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发共鸣。具有探索性,是小学生能够理解,能解决的,“跳一跳摘苹果”的教育学原理在此极为适用。
再次,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够使得学生们敢于提问,敢于尝试解决问题。允许学生犯错误,促进师生的平等良好互动。
最后,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倡教学方式的转变。要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满堂灌”、“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肯定是不能够满足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与平台。
总之,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每位教师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才能驾轻就熟,在教海中自由地航行。虽然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大的作用,但教学方法也必须在合理的情况下使用。在小学 语文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仅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问题,还有利于强化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思维能力和实践与创新能力。 ;
㈢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方法有哪些
一、创建和谐环境,为创新课堂奠定基础
小学生对老师的授课一般是一种严肃对待,敬畏的心理。很多小学生在授课过程中要么就是不敢发言,不能积极地融入到授课氛围中去,要么就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写什么就记什么,目前这样的教学现状,很难为小学语文老师开辟一个创新的课堂奠定基础。
所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有足够的意识去创立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有利于为创新课堂教学打下坚定的基础。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尝试在上课前给学生讲一段小笑话,问问学生们今天发生什么重要的事情等,让学生喜欢上老师,愿意与老师沟通,让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更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二、实行生本教学
从很多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往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上面教授,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老师提问的时候,有想回答问题的就举手,没有想回答问题就不作声,从来没有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学生从来不去向老师反映一下自己是否能接受老师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学速度以及向老师反映自己的疑难点。
小学生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学习者,应该是课堂的主体,而不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一切知识的传授都应该以小学生的情况为主。所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尝试着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来,多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多媒体以其特有的生动性能够更好地将一些知识进行诠释,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以及更加准确生动地传递教学内容。
四、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中,因为语文是学生的母语,很多学生就会产生不重视的心理,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容易散漫,注意力不集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永远都是那几个学生,爱讲话做小动作的也永远有几个典型,同时这也告诉我们,高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只有几个学生参与,而是应该找到一种方法,用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带动消极参与课堂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这样的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安排一些任务,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这样子,在整个小组的合作过程中,学生都会为了集体荣誉感而积极参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会拘谨,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创新,在此过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配合默契以及集体荣誉感。
最重要的是,在小组合作这样的创新教学中,能够保证学生都参与其中,没有人思维脱轨,跟不上节奏,以及让一些一开始不参与的学生,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也更容易随之参与进去,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所以说,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新时代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㈣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够围绕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2阅读教学法
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而言,阅读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3竞赛教学法
竞赛教学法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既定的教学目标在学生们开展趣味竞赛,当然这种竞赛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分出胜负来,而是通过这种较为特殊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还有很多教学方法,如让学生们坚持写读书笔记、过程性评价以及分组讨论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能够将学生真正视作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能为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㈤ 小学语文教学改进好方法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改进好 方法 ,希望对你有帮助!
1小学语文教学改进好方法
小学语文的基础性地位不容忽视,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努力改进传统的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
一、读书读书,贵在读熟
书声琅琅是古人传统的教学形式之一。因为它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是理解和记忆的先导,是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试想,一个人读起书来,结结巴巴,吞吞吐吐,它能对课文内容心领神会,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吗?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要使课文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内部语言”,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深刻的沟纹,一般要经过20遍以上的朗读实践。
在反复读,把书读熟的同时,学生眼睛看,心里想,嘴里念,耳朵听,许多器官同时并用,就容易把课文记得牢固,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由情感产生思考,从而受到品德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在讲读课文中,我们都以读为先,将读贯穿教学始终。
二、熟读精思,心知其义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我国古代大 教育 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这充分说明读书一定要勤于思考,二者不可分割。为此,我们总是在学生做到了对课文能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进一步地读,不过这时是带着问题而读,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再读,哪是重点词,哪是重点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呢?通过一读再读,从而加深印象。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这篇课文以情感人,催人泪下,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周总理无限爱戴,无限怀念的思想感情。但对于学生年龄小,了解总理 事迹 不多,所以总有一种隔靴搔痒之感。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首都人民为什么不分男女老少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长安街两旁迎送总理的灵车?他们等了多长时间?为什么用“焦急而耐心”这样的一对 反义词 哪?作者在向我们说明什么呢?周总理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日理万机,艰苦朴素,关心下一代的高大形象随之跃然纸上,也肯定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一下子把自己同总理的感情拉近了,原来总理就是这么一个为国为民操碎心的人。学生对周总理的爱戴,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三、方法科学,形式多样
多读固然知其意,但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的、重复地读,要讲究方法,形式多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感。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提出要求,有目的地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不达。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而且还应认真的备好每一课的朗读要求,也就是为什么要读,读后要达到什么目的。
2、教师以身作则,范读引领。“打铁还要榔头硬”,一名语文教师要使学生钟爱朗读,那么自己还真需是把硬硬的榔头,不然怎么能使那一位位试与天公比高的调皮小子们信服呢?教师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唤起学生的感情,把学生带入文本之中,让学生达到忘我境界,从而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3、创设氛围,进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
4、边读边想,再现情境。 文章 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观情境,要让学生理解课文,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大脑中再现这种情境。通过读,学生不断调动自己的表象积蓄,按自己的 思维方式 设计出作者所表述的情境(画面),通过读,又不断调整,使之更清晰、更准确。
5、重点地方反复读,品词品句,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重点地方一般指课文中的关键性、主导性的词、句、段。
6、自读批注,边读边悟。读书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安排学生在课前或课中进行边读边想边批注的练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阅读批注应先交给学生方法,然后让学生反复实践练习,练中提高批注的质量。
7、读写结合,相互渗透。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则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在语文教学,“读”实际上是作者“写”的逆向活动过程。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打开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外在语言材料入手,像剥竹笋一样,层层进取。读一次有一次的认识、所得、进展。教学生朗读和熟读了许多课文以后,课文里许多词句,许多语言的表达方法,以及课文的篇章结构等,不断地被学生吸收、积累和掌握,说话、写作就能够做到出口成章、信手拈来,熟读了课文,词汇多了,语言丰富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了。从读学写,以写固读,强化练笔。借读之力促轻松习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小学语文教学改进好方法
一、让学生具有质疑的 学习态度
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多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具有质疑的学习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学习作风,才能使其具备学好语文的问题意识和 创新思维 ,并在课堂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努力营造出一派平等祥和的课堂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才能有效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不安感,使他们在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情境下自由大胆的学习语文;
二、使学生获得群组交流机会
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各项综合因素和个体差异,在课前进行自由分组,使学生获得各种不同的群组交流机会,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 经验 交流,获得同龄人之间的肯定或启发是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巧妙启发和引导,或者由浅入深,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 辩论 式的讨论等,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让他们在各抒己见的活跃气氛之下进行自主学习。此外,小组讨论还可以扩展到全班讨论,让小组讨论的成果在班级整个集体中得到肯定或者交流,从而在最大可能上提高整个班级的 语文学习 效果;
三、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
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因为正如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所示,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学习情绪有着某种直接的联系。因此,老师必须注重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注重学生的情绪变化,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情绪的教学情境,使其学习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才能在学习的时候表现出踊跃的态势。因而,语文老师应该加强自身知识能力的修养,并结合使用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使得语文教学体现出美与智慧的完美结合,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四、重视直观性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需要更多记忆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记忆模式,而是应该通过直观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说使用简明扼要的板书把课堂内容呈现给学生,并通过口头讲解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换句话说,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视觉和听觉并用,且重视书面的内容质量,以高度浓缩的板书内容来归纳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要点,使知识具有直观性,系统性和结构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内容具有内在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就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以清晰的脉络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培养一定的语感
小学语文虽说属于基础课程,但是仍然属于语言范畴,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一定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一定的语感,使学生能够从心灵上走进语文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当中去,从心灵深人体会到语文文字的美感与魅力所在,从而使得学生真正理解文章,身临其境的朗读课文,感悟文章之美,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加强对于语文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不是单纯的学习,更是体会语文之美的艺术再现;
六、创建融洽的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尽快转变角色,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努力创建融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并且,语文老师要尽快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工作,即突破课堂,突破书本,突破单一,突破共性,从而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综合,走向个性,在这种“突围意识”的指引下,运用教学的智慧和热情走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重视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这样,可以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或者触类旁通,激活学习的思维。
此外,语文教师还要重视对于学生综合朗读能力的培养,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和面临的困难进行正确对待,要认真细致的给予学生学习评价,切不可随便从事,那样,很可能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因而,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谨记,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具有励志性,真诚性和动态性,一切以学生为根本教学目标,才能写出具有内涵的教学评语来。
3小学语文教学改进好方法
一、质疑中提高教学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战场,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疑、解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针对“到处是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质疑:“翠色怎么会流?怎么会流到天边云际去呢?”
我就此问题设置思维 热点 ,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上述问题抓住主线,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整个草原只见浓绿的草色连成一片而分不清界线,望不到边际,像绿色的海洋。”进而引导:“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但由于绿的鲜亮,微风吹来,绿草随风摆动,形成层层草浪,给人什么感觉?书中用了哪四个字?”学生回答:“翠色欲流。”教师又问:“好像绿色在流动。草原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地向远处延伸,你会看到什么?”学生答:“看到草浪轻轻流入云际。”教师小结:“作者仅以12个字写出草原的美。”让学生体会意境,这就是要紧的地方,不能表层滑过。打擦边球,教师找准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结合点,一点点地引导,从而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础。
二、启发中改进教学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终生赖之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开启思维闸门,深化思维过程,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寓言《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体裁相同、情节相似、文章结构类同。在学第一篇寓言时,我让学生 总结 出 学习方法 :①抓关键问题解决;②读议词句促理解;③联系实际知理,运用三步法,知识迁移。学第二篇寓言时,学生就可以自己阅读体味,揣摩词句,适时反馈,展示思维过程,从而“求大同,存小异”地学会了这两篇寓言。课后,我帮助学生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总结其他寓言的学法,形成自学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中融进教学
语文教学尤其讲究教师真情实感的传送,教师富于感情地朗读能架起作者心灵与学生情感的桥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读的优势,以读为主旋律融声音、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作用于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良好课堂情感效应,使师生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精神交流,使情感共鸣,达到思想情操的提升,使学生受到人格美的洗礼。
四、运用多媒体拓展教学
语言文学是思维的重要工具,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例子。在教学课文中,教师首先从字词入手释疑,带领学生揣摩字、词、句的含义,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中碰到许多不能异懂的问题,恰当选择多媒体课件,能深化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如《小池》课始,为了使学生了解“小池”这首诗所描绘的初夏荷花池的美景,教师设计制作了动画片,画面中有细流从泉眼中涌出,树阴映照在水面上,小荷叶刚露尖角,蜻蜓在飞舞。
学生的审美感被激发起来,进入情景中,情不自禁地赞叹,夏天的荷花池真美啊!课文中的“惜”“爱”两字,有“爱惜、喜爱”之意,从字面上可解释为泉眼爱惜细细地流,树阴喜爱初夏柔和的风光。进一步挖掘内涵,不难看出,这是作者托物抒情,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融入到景物之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是历代受人称道的绝妙佳句,蕴含着活力和生机,使全诗富有生气。课件形象地演示了小荷清新可爱的形象,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诗句,陶然于美景之中,如身临其境,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4小学语文教学改进好方法
一、范例展示法
西德教育家根舍提倡“范例教育”,认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隐含着基础因素和本质因素的典型范例的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使学生掌握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其做法是以典型带一般,由特殊见普遍。我们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先具体地指导学生学习一个重点语段,并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把它作为范例,然后要求学生在学习大体相同的语境时去运用。如低年级《小猴子下山》一文,课文是由结构相似的几部分内容组成,叙述的形式也基本一样: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扔下了什么?摘了什么往前走?教师应抓住这一教材特点,先精心地教学第一、二段,从中总结了学习方法。第三、四段就可放手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己去学,教师只要适当的指导、点拨。在中年级的 作文 教学上,我们可遵循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由教师先行“下水”,然后用自己切身体会作范例来指导学生写作文,学生有了借鉴,容易学到行之有效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二、归类演绎法
归纳是学生在接触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在教师引导下认识、理解这些材料而获得的可一般应用的某种学习方法。演绎,就是要求学生把归纳中刚学到的学习方法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重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形成新的技能,然后独立地运用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到新的语言情境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如第十一册课文《学弈》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古文,不仅读起来拗口,词语的古今意思也相差甚远,学生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中,我在学生基本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学习古文的方法。第二天学习《两小儿辩日》前,再一起复习学习古文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运用刚学到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篇的古文就显得得心应手了。整个渗透过程沿着“发现―内化―运用”这一程序进行,不断反复,不断拓展,不断应用,学生新的学习方法不断积累,能力也就不断提高。
三、相机点拨法
叶老说过:“方法的指导不全盘给予,而在相机诱导。”所谓相机是指这种方式不是事先设计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偶然出现的、需要点拨的即时给予点拨,因为它不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需要教师很高的机智,善于发现、把握并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例如,当学生学习一时陷入困境时,教师“雪中送炭”指点迷津,学生可能会茅塞顿开,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一旦获解还会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愉悦感。这样的相机点拨,既把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浓厚兴趣激发出来,还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勇气。
而在学生学习“一帆风顺”时,教师宜“引而不发”。如学生在阅读诸如《苦柚》、《小音乐家杨科》一类可以一目了然的浅课文时,会学得 很顺利,似乎没遇到什么障碍。教师则不应该满足于这种表面现象,而应有针对性的提出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在坦途中设置一点奇险,引而不发,留有充分余地给学生思考探索,会收到掌握知识与学法双重效益。当学生“学有所得”时,宜采用“寻根溯源”,让做得最好最快的学生谈谈他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然后师生共同研讨、整理,删除枝节,用尽量准确的几个词语概括解决问题的程序,得出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由教师的教到用不着教师的教的教学过程,对他们今后在学习相类似的语言情境中,能够自我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让学生“会学”比只要学生“学会”重要得多。因为知识如汪洋大海,一个人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应在小学阶段就重视培养学生学海泛舟的能力,使他们能驾驭知识的风帆,在浩翰无边的大海中航行。学生有了这种本领,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掌握探索的主动权。
四、师生互动
教学本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传授活动,所谓“双主互动”,实质就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种教学是一种双向式的自学――质疑――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它是一切教学模式的核心。《纲要》指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说明,构建“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当务之急。课堂要互动,就要使教与学形成共时、多向、分层、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自己的知识为学生引路、搭桥,学生则以表情、动作、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程度。可见,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是跛足的,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