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它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认识客观现象数量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
由于统计学的定量研究具有客观、准确和可检验的特点,所以统计方法就成为实证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广泛适用于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的分析研究。
(1)古希腊的实证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在统计学中,数据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数据”是指信息的载体,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的概念也越来越灵活多变。
但万变不离其宗,“由数据探索事物内在规律”依旧是统计学的核心思想。
数理统计学是统计学科的基础理论,包括观察和试验数据的收集以及数据分析的理论基础;统计推断和决策中的统计思想、理论模型及样本结构等。
具体而言有统计推断、统计建模、数据分析方法、统计计算等为核心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统计学的核心课程主要有统计学基础、应用概率论、高等统计、应用随机过程、回归模型、非参数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抽样调查、试验设计、统计计算、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保险精算;
不完全数据分析、生存分析与可靠性、纵向数据分析、定型数据分析、运筹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质量控制、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数学规划理论与方法、高级时间序列分析、博弈论及其应用等。
② 伽利略的科学方法的特点和影响是什么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大自然中进化、生存和发展。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奥妙,以及对绚丽多彩而又复杂多变的自然界,不断地在进行探索,不断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释,包括用诗歌、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用哲学、宗教和各种假说等。但是,科学的解释与它们不同。科学的语言是基于实证的,有推理和经过归纳的,科学上力求用定量而简明朴素的语言来描述事实,表达概念和规律。
例如,在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自然界的现象,这之中包含了一些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我们松开手,石头就会落到地上”。古代的人们试图去描述这个过程,石头和其它物体是怎样落向地面的。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首先把对这类现象的描述归纳成为规律,他认为,体积相等的两个物体,较重的下落的较快。他又认为,在物体下落的过程中,下落的速度是恒定的。直到伽利略以前,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没有人对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提出疑问。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发生了怀疑。为此,伽利略设计了试验。传说他在二十多岁时,爬上位于意大利比萨城的比萨斜塔,做实验来证实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的快慢精确地与它们的重量成正比的论断是错误的。他经过推理,对物体下落是否速度恒定也产生怀疑,为证实他对亚里斯多德主张的疑问,他用一块近十一米长的木板。木板中间刻画出一个宽为两个多厘米的沟槽,并用非常光滑的牛皮纸覆盖它,让一个光滑的铜球沿着斜面滚下,用一个带有阀门的蓄水器计时。在做了球从不同高度滚下斜面的百次左右试验后,他发现距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非常近似于z = Kt2,而不是如亚里斯多德所总结的 z = Kt ,式中K是常数,z是距离,t是时间。当时还没有可以精确计量时间的仪器,为了计量时间,伽利略在一个水桶的底部装上一个很细的管子,在做实验时,在物体沿着斜面下滑的过程中,水同时经过这根细的管子流入一个杯子,精确地称出杯子里水的重量,就可以知道不同运动时间之间的比例。
伽利略用了定量的方法来进行测量,用实证的试验方法证实了他的假定,归纳出了规律,证明物体落下是加速度不变的加速运动,而不是速度不变的匀速运动。这种因怀疑而提出问题,用具有精确定量的方法来做试验,并从事实中归纳出定律和数学模型的过程,集中体现了近代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所以,人们一般认为近代科学从伽利略开始。
伽利略解决了物体是怎样落向地面的问题。为什么物体会落向地面,而不是远离地面呢?这个现象人们都很熟悉,但是很长时期里没有人问为什么。直到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Newton,1642-1727)进一步研究了石头为什么会落向地球,为什么是加速运动。他力图归纳出不仅适用于地球与地球上物体之间的作用规律,也适用于宇宙大千世界的规律。在观察了许多在自然界发生的过程以后,他从直觉的假想出发,利用数学模型归纳出适用于世上万物间作用的万有引力模型。许多不同的试验为牛顿的假想提供了实证,他的假想就成为了公认的万有引力定律。
直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Einstein,1879-1955)认为牛顿的定律在描述宇宙的某些现象时有局限性,他又在牛顿的基础上发展了相对论。这种对客观世界的研究进程会继续不断地深入进行下去,科学就是这样不断地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依靠实证来不断逼近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真理。
总之,科学知识就是指人类经过科学研究而积累的,系统的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这个认识在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科学知识的表现形式有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理论和科学模型等。科学知识并不是客观不变的真理,更不是绝对的真理。通俗地说,科学知识的得来是有道理的,经过实证证明的,但是,它又是有局限性的,它在科学家不断地探究之中发展和深化。无限的客观世界是如此复杂,而且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我们人类主观的认识能力与之相比是十分有限的,人类对客观真理的探究总是不断地在曲折中前进。
③ 什么是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指要求任何科学必须以可感觉到的事实作为出发点,并限于描述这些可感觉的事实及其规律的哲学观点。“实证”一词(Positive)的意思,按孔德的解释有四种意义:一是与虚幻相对立的真实,二是与无用相对立的有用,三是与犹疑相对立的肯定,四是与模糊相对立的精确。据说,“实证”一词直接来自圣西门的着作。孔德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证哲学”,其目的在于表示他的哲学是依据近代实证科学为基础的一种“科学的”哲学。“实证”一词,无非就是要为他的哲学增加一些科学色彩。
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这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孔德却由此出发,进而认为一切科学知识必须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而且否定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只不过是感觉与感觉之间的某种“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科学的任务就在于从经验中发现这种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他以傅立叶为例,认为他只研究热扩散的现象,而且得出许多最重要的严格的定律,但他从不探讨热的本质,不像他的先辈那样在关于产生热的物质上争论不休,这就是按照实证的方法去处理自己的课题。所以,从表面上看,孔德是在坚持知识的实证性和科学性,实际上他反对去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他认为这些问题应交给形而上学家,也就是哲学家或神学家去论证,这就完全把科学的真正任务搞错了。科学的任务不仅要总结出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发现现象后面的本质,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必然的联系,从而反过来指导实践。
孔德自认为他的这种实证方法是处理问题的有效的方法,它不仅能处理物理现象,而且能处理社会现象和政治现象。他的这种方法,可以用他的一句明确的陈述来表示,即:任何不能最终还原成特殊或一般事实的简要阐述的命题是没有实际或理智上的意义的。他认为除了现象以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知识,现象的规律就是我们关于现象所知的一切,现象的本质和最终原因不论是有效的还是最终的,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知和不可思议的。这就是孔德及其追随者所说的实证方法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实质。这种思想在西方形成了一股很大的反对理论思维、反“形而上学”的思潮,实际上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反对真正的科学的理论思维,宣扬不可知论。
孔德自称发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也就是人类智力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发展通过三个阶段:①神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现象被解释成是神的力量造成的;②是形而上学阶段,在这阶段上,神的似人的概念由非人和抽象的力量所代替;③是实证主义的或科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只考虑现象之间的连续的关系,所有想用超出经验的存在来解释事物的企图都被放弃了。
孔德认为这种进化三阶段的规律,在思想中是如此,在科学中也是如此,甚至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发展也有效。如思想开始是宗教神学观念的统治,然后让位于一些抽象的实体如动力因、目的因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实证主义阶段则是他的实证哲学统治人们的思想,放弃一切对终极原因和现象本质的徒劳探索而专心致志于现象间定律的发现。
科学在神学阶段,天文学表现为占星术,化学表现为炼金术,中期受形而上学支配,力求寻找现象背后的本质,近期进入实证时期,则力学、物理学、化学相继成为实验科学。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早期是神权社会,中期科学知识形而上学化,政治上则由“民主、平等、自由”等抽象的原则所取代,未来的社会则是一个实证的社会,应按孔德拟定的实证政治的原则来办事,如“人人平等”的抽象原则要由明确的事实,即人是不平等的所取代,要有效地处理这些政治秩序就需要在社会学方面进行细心的工作。所以孔德着手创造社会学。与此三阶段相适应,在宗教上是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在哲学上则是神学哲学、形而上学哲学和实证哲学,处处把实证哲学放在最高位置。
孔德这套三阶段发展模式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其实,早在古希腊,那时就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形而上学也相当发达。到了中世纪,随着神权的统治,各种神学式的经院哲学才发展起来。孔德把他的实证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只能说明他的不自量力而已。有人指出,圣西门就曾说过类似三个阶段的话,认为古代是宗教神学统治的时代,后来是“假设体系”或“自然神论”的时代,近代则是实证的时代。孔德的三阶段发展模式不过是将其实证主义的方法硬塞进去,并把它扩展应用到所有的方面。
孔德关于科学分类的思想是比较有名的,将科学分成五类:①天文学;②物理学;③化学;④生物学;⑤社会学。基本上是把学科按发展的时间先后来排列。他有机械论的观点,并用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现象。至于数学,则被认为只是一种工具,可以放在第一,也可以放在最后。其实,在圣西门的着作中也有类似的思想。他的这种分类法曾经影响了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