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脑梗如果出现了肌张力过高的情况,是比较正常的。脑梗塞主要是因为脑血管在各种原因下造成的堵塞,造成外周的功能障碍。所以对肌肉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可以注射肉霉素,这样可以起到缓解的效果。若出现了肌张力过高,那么可以及时的进行按摩或者是针灸,这样都可以有效的控制。平时要注意合理的饮食,尽量多吃水果蔬菜。
1)为预防关节挛缩和变形,家属应将瘫痪侧肢体保持功能位置上。让病人取仰卧位置,使瘫痪肢体的肘关节微曲、手握纱布卷,上肢垫高过肩。膝下放一小枕头,腿侧放砂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脚底放板以防脚下垂,并需常变换体位。
2)按摩与被动运动。因肌肉长期不活动易引起肌萎缩,所以应每天定时给病人的瘫痪肢体进行被动的运动和相关部位的按摩。在操作时用力要适中,切忌动作粗暴,以免关节韧带及肌肉损伤。
3)随着肢体功能的恢复,康复锻炼也应随着更改,先是做一些坐前准备动作,如用健侧肢体做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用健侧下肢去活动患侧下肢,也可练习翻身等等,但这些动作基本上仍在床上进行。锻炼强度和时间应按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一般为每天两次,每次15分钟即可。然后可让病人取半坐位,背部安放靠背架,上半身由三十度逐渐增大到七十度坐角。若病人七十度的半坐位能坚持坐三十分钟时,即可让其练习坐位了。坐起的动作可这样练习,健侧手握患侧手于胸前,健腿伸到患腿下面,以健侧肘关节为支点,健腿用力蹬床的同时转上半身至健侧卧位,这时患肢朝上,身体前屈,用力坐起。患者坐起后,家人可用手扶病人肩部左、右、前、后摇晃,同时嘱病人用力对抗以保持不倒,待坐稳后再开始练习坐床边、下床坐椅子等。然后再帮助患者练习爬、跪等活动。为防止肩关节脱位,当病人能坐后应用三角巾固定肩部至患肢能举过头为止。
4)病人能坐后就应开始锻炼其站立功能,这要先由家人从坐位上用力扶着站立片刻,以后逐渐延长站立时间和减少扶他的力量,锻炼其下肢力量,直到病人自己能用拐杖从坐位站立起来。能站立后就应锻炼其平稳功能,首先将两脚分开,健肢与患肢轮换持重,直到能站稳时,家人可扶其患侧上肢,左、右、前、后摇晃 (摇晃时应严防跌倒),若病人仍能站稳时即可锻炼走路了。
5)走路的锻炼。先是用健侧手向前扶杠棒,然后患侧下肢向前迈步,再健侧下肢紧跟上,这样一步一步的向前移动。当独立步行稳定后,再进一步锻炼较复杂的步伐,如绕圈走、上下台阶或楼梯、跨越障碍物.
⑵ 婴儿肌张力高怎么办
郑州第三附属人民医院,治疗就很好,我小侄子就是在哪里治疗的。
⑶ 小孩子肌张力高怎么办
小孩子肌张力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治山数疗:逗培首可以进行康复训练以及肢体功能的训练,但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可以通过按摩等方式来进行缓解。可以通过针灸、电针等方法来进行治疗。第四、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服用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中局来进行治疗。小孩儿肌张力高,通常情况下需要采取综合治疗的措施,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⑷ 如何通过康复训练改善肌张力
如何让小儿脑瘫患者恢复肌张力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我们一直强调小儿脑瘫康复应该及早开展,这是因为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神经细胞约有140亿个,但有些神经细胞在一生中并未全部使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大量的突触。正常情况下,只有部分突触经常受到刺激,阈值较低,呈易被使用的活化状态。而相当一部分突触的阈值很高,不易被使用,处于"休眠"状态。受到反复刺激后,这些突触和神经环路,会重组一个神经细胞功能集团的网络系统。
另外,人体有些部位的脑组织具有多重功能特性和许多神经环路,它们和中枢神经各部同时参与活动,一旦承担某种活动的主要脑区受损,其功能可由未受损的其他区域替代和代偿。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脑组织各部位功能尚未专一化,一般约到6岁后,神经系统各位功能才发育分化完善。这些为脑功能康复的潜在基础。
在小儿脑瘫早期运动康复过程中,应加强增强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肌张力的训练。因为脑瘫患儿运动障碍、关节活动减少。日久发生组织粘连或肌腱痉挛,使关节活动范围进一步缩小。关节周围有致密的韧带和疏松结缔组织等组成成分,在关节制动的情况下,韧带因受不到牵拉会自动缩短并失去弹性,疏松结缔组织则发生增生变性而成为致密的结缔组织,从而可造成挛缩。临床上常见预防挛缩比治疗挛缩容易得多也重要得多。
在脑瘫康复治疗中,首先要保持良好的肢位并保持关节的正常活动度。此法可分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训练。
1、牵张方法:牵张法适用于肌张力增高和痉挛肌群,张力低下者忌用。由于纤维组织具有粘滞弹性,当组织被牵张时,牵张应力逐渐增大,使组织延长;如维持其长度不变,组织内受牵张而提高的肌张力随时间延长就逐渐下降。根据以上特性,纤维组织的牵张宜采用恒定的中等的力量进行长时间持续牵张,或重复多次牵张。
这样,牵引力去除后,纤维组织不完全恢复原长,从而可获得较好的牵张效果。缓慢牵张的手法又称慢拉法,对痉挛肌有抑制作用。对轻度挛缩和肌痉挛者可采取持续的、缓慢的、小力量的牵张。
2、医疗体操:治疗师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编制相应的肢体活动,指导患儿进行徒手操练或手握哑铃、体操棒操练。医疗体操有助于保持和增强关节活动范围。但对关节的牵张作用较弱,只能缓解较疏松的粘连和痉挛早期组织,矫正和牵张体操是治疗师按所需牵张的痉挛组织而设计的体操动作。
例如,若要牵张一侧大腿内收肌群时,可令患儿侧身对墙而立,需牵张的腿靠近墙壁并间隔一定距离。可令患儿一手握住墙上扶手,或治疗师扶持他两侧髋部,然后患儿身体慢慢倒向墙壁一侧,使身体重心移向该侧大腿外展肌上(注意另侧足外缘不能离地),然后再回复原状,反复操练。
⑸ 怎样能快速的降肌张力啊
对于肌张力的降低的方案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防伤害性刺激:比如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焦虑,气温突降等等各种因素都可能诱发/加重痉挛。
二、对患儿行正确体位摆放、关节被动运动和牵伸技术。
三、1、进行治疗性的主动运动训练;2.理疗、针灸、推拿等;3.矫形器的使用。
⑹ 痉挛型脑瘫如何提高肌力、降低肌张力
痉挛型脑瘫是临床上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踮脚尖、剪刀步、足内外翻是这类患儿最典型的外面表现,而原因就在于过高的肌张力及肌力异常。所以,痉挛型脑瘫患儿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就是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而要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借助于康复训练及外科手术综合进行。
1、提高肌力重在康复训练
在对脑瘫患儿进行肌力提高的康复训练中,患儿本身的主动运动相对由康复师或家长起主导作用的被动运动来说,更为重要。康复师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给予负重,以达到理想效果,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患儿取侧卧位,使髋充分伸展,治疗师辅助上面的一侧下肢主动抬起,不能屈膝,必要时可以负重,如人为的阻力或沙袋负重。
2、患儿取仰卧位,膝屈曲双足底着床,治疗师固定此姿势,嘱患儿主动抬起臀部做搭桥样动作。
3、单双膝跪立位训练,患儿取跪立位,治疗师固定其骨盆处,防止屈髋,达到一定能力后就可进行单膝立位训练,一侧下肢跪于垫面,另一侧下肢屈髋屈膝足底着垫固定,两侧下肢交替
训练,以训练骨盆周围肌力及双下肢的交替运动。
4、患儿取手膝位姿势,治疗师辅助患儿骨盆处使骨盆向患儿前方充分伸展后再复位,如此反复多次,以训练患儿的伸髋能力。
2、降低肌张力重在外科手术
踮脚尖、交叉步等是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典型表现,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患儿肌张力过高,导致肢体肌肉发生痉挛,而且这种肌肉痉挛往往不是局限于单个肌肉,而是表现为多个肌肉或肌群痉挛,所以靠单纯的康复训练达不到降低肌张力的作用。
FSPRS术(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离断术)则可以在先进的多导联电生理技术的监测下,科学决定脊髓神经后根的切除比例,使切除感觉神经的范围和比例更客观更准确,通过这种术中切断脊神经后根,可明显地降低患者的肌张力,其痉挛状态在术后能得到解除彻底,不会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对感觉功能影响很小,还可以起到预防肢体畸形的发生与发展,有明显的总体功能改善和矫正动力性畸形。
当然,除了手术治疗之外,康复训练同样不可或缺,术后仍需坚持长期正规的训练,以防术中达到的效果不能稳固长期地保持下去。
⑺ 肌张力高怎样缓解
作为一名康复医师,从康复治疗理念上说: 一、 物理疗法 1 去除促使痉挛恶化的因素(如寒冷、疼痛、泌尿系统感染、便秘、关节挛缩、被动活动时用力过度等)。采用适当的体位,避免肌紧张发生。早期采取床上或轮椅上适当体位,是控制痉挛的重要措施。 2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这是处理痉挛最基本的方法。每日最少应进行2次,每次20 min左右。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都可防止发生关节挛缩及活动受限。活动过程应轻柔、缓慢、稳定,并达关节全范围。 3 站立负重训练 站立可对髋关节屈肌、膝关节屈肌及踝关节跖屈肌产生良好的静态牵张,可使早期的挛缩逆转并降低牵张反射的兴奋性,从而缓解肌痉挛。站立训练每日最少进行2次,每次30~45 min。 4 水疗法 包括全身电动浴缸、Hubbard槽浴、步行浴、水中运动池训练、水中步行训练等。 5 冷疗法 根据治疗的部位不同,可以选择应用冷水、冰袋等方法,作用时间需持续10~30 min,一旦肌肉被冷却到足够解除痉挛状态,这种效果可持续1~1.5 h。 6 热疗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蜡疗法、热蒸汽疗法、湿热疗法等。对于感觉迟钝或感觉缺失的病人,治疗时需特殊防护,防止烫伤。 7 功能性电刺激(FES) FES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力。常用的FES有治疗性电刺激、脊髓电刺激、低周波、间动电及各种低频脉冲电流[3]。常用的刺激强度通常为20~50 Hz,每次20 min,2次/d。 二、 药物治疗 临床上可用于抗痉挛的药物很多,可分为如下几类:(1)神经递质抑制剂,如巴氯芬、吡拉西坦、甘氨酸等;(2)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安定、氯硝安定等;(3)影响离子流的药物,如丹曲林钠、大仑丁等;(4)作用于单胺的药物,如替扎尼定、可乐定等; ⑤其他,如环苯扎林、妙纳等。临床上常用的有骨骼肌松弛药妙纳及神经递质抑制剂巴氯芬。 三、 传统中医中药治疗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痉挛是由于筋脉失于濡养而形成的病变。督脉受损,瘀血内停,阳气不得输布肢体以柔以养筋。故目前大多认为,脊髓损伤后的痉挛主要由督脉受损所致。传统的经验方有:解痉合剂、止痉汤等,使用时可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加减,从而起到较好的解痉作用。另根据经络原理,采用督脉取穴法,行针灸治疗,适用于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痉挛。传统的推拿、按摩术可舒筋活络、行气活血、放松肌肉,因而亦可有效地缓解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