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进行教学
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认知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方式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具体型和抽象型。
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的线索为依据,行为常以社会标准为定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会活动,适合于强调“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如善于听老师讲解,喜欢与别人讨论。
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影响和干扰,倾向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喜欢独处,不适合“社会敏感性”的教学方法,更喜欢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学习。
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不习惯进行全面思考,认知问题速度快,错误率高。这类学生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
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谨慎全面检查各种假设,确认无问题后给出问题的答案。认知问题速度慢,错误率低。这类学生在解决高层次性问题中占优势。
具体型儿童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否则容易造成对问题的偏见。这类儿童在结构化教学方法(演绎法,讲解法)之下,成绩会更好。
抽象型儿童在对事物进行认知时,能够看到问题的众多方面,可以避免刻板印象,能够进行抽象程度较高的思考。这类儿童在非结构化教学方法(归纳法,发现法)之下表现会更好。
(1)认知教学策略中具体的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教学反思
(一)正确认识差异与公平的关系
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差异与公平的关系,教师必须认识为了更好的公平,差异是必要的。进行差异教学,与传统的教学在观念上和行为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相当于进行一场改革,改革必然会遭到不理解的人的抵触。孩子在学校能否接受到优质的教育,公正的对待,就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而实施差异教学,必然在表面上会存在对学生要求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会在同一时间做着不同的事情,按不同的进度学习,有的学生分到了小组学习,有的学生单独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的不同等都是容易引起家长和学生质疑的事情,问题的焦点同时又集中到了评估上来,教师要尽量的和家长和学生交流,以消除家长和学生对差异评价偏见和不理解。
告诉家长和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爱好和学习需要,而进行差异教学评估的目的也是要更好的了解学生,以使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使帮助学生在学校取得成功。
(二)改变现有的评估观念,实施差异评估
差异教学的评估是十分重要的,是差异教学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差异教学评估,就没有成功的差异教学。传统的评估的唯一方式是考试,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差异评估不同与传统的评估,差异评估还要测查学生的准备状态、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考查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各方面发展的情况。
特别要注意考查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的能力。差异的评估要提供多种教育信息,更注重对学生平时的经常测查,强调通过考试进行及时的反馈、矫正。
必要时要采取非正式的评估方式,教师可以用随身携带的记事本随时记录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为后续教学提供科学依据,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以及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同时也可以校正学生的最后评分。
⑵ 教学策略有哪几种
教学策略有如下五种:
1、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2、情景教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幼儿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幼儿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让幼儿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
3、活动操作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供物质材料,引导幼儿在操作物质材料的活动中充分动手、动脑、动口,从而获得经验的方法。
4、暗示教学法。
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精神病治疗学有关知识和规律,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学习的方法。
5、发现法。
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⑶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主张“发现法”。布鲁纳虽然不是第一个提出发现法的人,但却注重对发现法的研究和运用。发现法具有四种特征:一是强调学习过程。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二是强调直觉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是根据仔细规定好了的步骤,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直觉思维对科学发现活动极为重要,其形成过程一般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文字。所以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防止过早语言化。三是强调内在动机。布鲁纳充分肯定动机对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认为与其让学生之间展开某种竞争,激发其学习行为,还不如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其不断挑战自身的能力。四是强调信息提取。布鲁纳对记忆过程持比较激进的观点。他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提取。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知道信息储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所以,应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好效果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217页。。具体而言,发现法的实质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者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发展自己“发现学习”的能力。
⑷ 常用五种教学策略是什么
常用五种教学策略是:
策略一:对比组合,对比两个事物的不同点。
例如,把做得好的作业和不好的作业进行对比。
策略二:找到错误,从错误中学习效率优于正向学习。
例如,从错误案例中找到其错误的原因。
策略三:进行类比,比就是利用学生所熟知的信息。
例如,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类比学科知识。
策略四:认知攀升,梳理层进式的认知路径以昭示于人。
例如,梳理认识某个事物所经历的几个历程。
策略五:分类归纳,分类是最符合大脑认知习惯的策略。
例如,从多个维度对于一些概念进行分类。
教学策略的种类
1、先行组织策略
源于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主要实施步骤为:准备预备性材料、设想学习进程、呈现预备性材料和新材料、从预备性材料中抽象出新信息,运用活动加以强化。
2、认知发展策略
是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建立起来的,运用时的主要原则为:儿童从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教育活动以儿童为中心;教学是个别化的;社会交往在教学中起重要作用等。
3、概念形成策略
包括选择性策略和接受性策略两种。源于布鲁纳等人的研究。主要实施步骤为:呈现实例、确认概念、强化练习、发展思维技巧。
4、随机管理策略
多用于各种复杂行为的学习。对强化刺激进行系统地控制,使之在特定时候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反应。
5、行为练掘虚裂习策略
意在建立一系列的模式化的教师行为。实施步骤为:明确课程的目的、环节和内容:呈现新誉悄信息;控制练习时间,使学生掌握和运用新技能、新结构;个别指导;提供机会使学生独立练习。
6、自我管理策略
教给学生改变行为方式的方法。主要步骤为:教给学生行为的原则和技巧;教给学生自我估计的步骤;制定自我管理、自我决断、自我判闭指导的计划;实施和修改自我管理计划;避免不良的随机行为。
⑸ 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法、方式、媒体的总和。
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而采用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4. 要做好归纳、小结
三、 讨论法(中学适用): 生生之间,探讨、辨明是非真伪。
• 要求 :
1. 提前做好准备,问题要有吸引力
2. 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诱导
3. 做好讨论小结
四、读书指导法:培养自学能力
• 要求:
1. 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
2. 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
3. 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五、演示法:教师展示事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试听手段。
• 要求:
1.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 使学生明确要求
3. 感知演示对象,并能进行综合分析
六、参观法: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
形式: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七、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
按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
按掌握的进程分: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 要求:
1. 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
3.
4. 有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
5. 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
6. 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八、实验法: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
• 要求:
1. 明确目的,制定实验计划
2. 重视语言指导和教师示范
3. 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
九、实习法:又叫实习作业法
校内外、实际操作能力。
比如:数学课测量练习、生物课植物栽培
⑹ 在学科教学中有哪些训练学生认知技能的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启发和渗透,以及应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多种信息,并提取相应的条件,解决相应的生活数学问题。而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才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思维方法呢?下面我就结合平时教学例子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出各种有问题情景和故事情景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心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教学“概括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我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问题:下面那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同学们一看到题,就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去寻求答案。结果两分钟后,有的同学还没做完,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说:“你们可以随意说出一个分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说出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信不信?”这时,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纷纷举手考老师。当我把这些分数板书并且一一正确对答之后,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完全激发出来,很想知道老师迅速给出答案的奥秘,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学生就会自主地去探究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甚至学生之间还会合作共同探究。这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主动探究,难点不攻自破,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精设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教师在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放手,注意启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展开讨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维能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通过媒体课件展示一群兔子(白兔8只,灰兔2只),让学生自己根据白兔和灰兔的只数,利用分数除法的意义进行质疑:由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在已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白兔是灰兔的几分之几?灰兔是白兔的几分之几?白兔比灰兔多几分之几?……,将学生的问题通过黑板展示出来,然后问学生哪些是你已经学会的,那些是不明白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弄懂它,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一些具体材料的发散性质疑,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整节课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质疑、提问中探究。我们只有让学生充分放开,才会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才研究出多种解答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和谐课堂,创设数学思维氛围。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我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2:4=1:2,6:12=1:2,11:22=1:2这组比的前项、后项、比值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合作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的学生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地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地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她,脸涨得通红,低着头不时把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这时,我走过去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了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一字一字的把你观察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即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地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立刻想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把赞许投给学生,“说得好!”这样,有力地培养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情感,和谐了课堂的思维氛围。
四、巧设练习,渗透教学思维方法。
重复的模仿性练习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记住教学知识,很难渗透教学思维和方法,只有科学的有层次地设计练习,才能有效地让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练习的设计首先是设计模仿练习,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是变式练习,让学生理解知识和发展思想;最后是应用练习,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设计解答9-口>5,17>口+6这类题目的时候,从表面上看学生填方格,并且答案不唯一,但是教师应该深刻领会教材。这里的“口”起着“位置占有者”的作用,应引导学生解决一些比较深的数学问题,如:“口”内最多能填几个数?其中最大的数是几?初步渗透了符号化思想,并为方程的教学和学生知识结构的推进做好了初步的准备。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法有极限,看不到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