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电影研究方法

电影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2-03 23:37:26

㈠ 电影拍摄手法

1、麦格芬手法是一种电影的表现形式,它表示某人或物并不存在,但它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是希区柯克最常用的一种电影表现手法。比如《房客》中的复仇者、《蝴蝶梦》中的丽贝卡、《迷魂记》中的玛德琳。有时又利用虚化的事件,比如《后窗》中的推销员谋杀案。

2、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包括室内设计和艺术涂料领域。

3、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 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

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通常用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例如文场戏的演员内心描写、武打场面的真功夫等。

(1)电影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立体电影拍摄技术特指用两台摄影机同时以一定间距和夹角来记录影像的方式。

立体特效可采用正投、背投,平面、环幕,主动、被动等多种实现方式。

目前大多数立体电影制作还停留在电脑三维的虚拟绘制状态,实拍因为两台摄影机云台的同步对焦,同步变焦,同步角度调整需要几个人同时同步作业,非常难以协调,这也是观众最终在电影荧幕上看立体效果时间长会导致双眼疲劳和难受的原因.此问题目前已有得到有效解决,甚至在后期剪辑时也可以校正。

㈡ 电影的理论综述

电影是人类知道其确切产生时间和成长历程的艺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影响巨大的媒体,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创意产业。从19世纪末开始,法国、美国及其他地区的电影发明家们相继发明了能摹拟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声记录和还原的技术和机器,这种电影技术从一诞生,就被企业家发展成为电影生意,被政治家发展成为意识形态,被艺术家发展成为电影艺术,被研究者发展成为电影理论。一部电影发展史同时也是电影人探索电影规律的历史。
商人首先看出电影是一项有利可图的发明,迅速建立了最初的电影公司。到20世纪早期,电影公司集中资金建立制片基地,购买昂贵的制作设备,筹资进行故事片的生产,依靠大量观众集体买票观影来牟利。这就形成商业电影生产与销售模式的雏形。梅里爱的明星影片公司、爱迪生托拉斯和比沃格拉夫托拉斯是早期电影公司的代表。而电影语言及电影艺术的诞生和发展,与导演实践和理论探索息息相关,最初西洋镜杂耍的制作人是导演的雏形,随着对电影表现方式和电影特性的探索,相继出现了卢米埃尔兄弟、乔治·梅里爱、埃德温·鲍特和格里菲斯等早期的电影艺术探索者,这些电影先驱拓展了电影语言和电影创意的可能性。早期的电影创作、电影经营和电影探索是三位一体的,此时,电影制作者同时也是电影语言的探索者,还是电影的经营者,是具有完备职能的电影人雏形。
华尔街为追逐电影工业垄断经营所蕴含的巨大利益而介入电影业,电影业之间兼并、收购并形成垄断,迅速掀起了一股兼并浪潮。到20世纪20年代初,好莱坞只剩下八大制片厂,即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克斯、雷电华、环球、联美和哥伦比亚公司。八大公司不仅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国内市场,而且迅速取代了法国电影业当时在欧洲市场的霸主地位。制片厂的主要制度特点包括类型电影的配方式生产、流水线配比、大规模制造、明星制营销和首轮影院体系。由于制片厂强调集体的智慧和细密的分工,最初电影人的完备雏形被消解在集体的合作之中,电影的创作和经营等关键职能也被分解,这个体系需要统一的指挥和调度职能,特定电影的控制权被集中到制片人手里,形成了制片人中心制。大量的拍片机会造就了大批业务娴熟的职业导演,支撑了好莱坞的大规模生产以及技术升级后带来的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美国电影的强大竞争力迫使欧洲电影寻求突破;19世纪末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也对电影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形成一系列欧洲先锋电影活动,其发端于1910年代末期,于1920年代达到鼎盛,活动中心主要是德国和法国,大批学者和艺术家成为导演。欧洲先锋电影一般包括印象派电影、抽象电影、纯电影、绝对电影和超现实主义电影等具体流派,代表流派、人物和作品包括印象派德吕克的《狂热》、抽象电影费尔南德·莱谢尔的《机器的舞蹈》、纯电影谢尔曼·杜拉克的《第927号唱片》、超现实主义电影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等等。这种突出个体风格的电影加强了导演对于影片的控制权。
世界另一边的苏联,自立国起就特别重视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积极培养了一批具有才华的电影人,由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提出了第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导演创作理论:蒙太奇理论,并用之于创作实践,实施导演中心制原则,不朽之作《战舰波将金号》等就是这一理论的实践成果。
“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同样深刻地影响了电影。“二战”的创伤以及战后的政治幻灭,使得整整一代青年人以创作等方式尽情倾吐自己的失望和愤怒。以1945 年罗西里尼拍摄的《罗马,不设防城市》为发端,在意大利兴起了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并以艺术创新为特征的电影运动,这次电影运动后来被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而1956年,格里高利·丘赫莱伊,根据鲍·拉普列涅夫的同名小说拍摄了电影《第四十一》,拉开了苏联诗电影的序幕,苏联开始迎来斯大林后的一个电影创作的春天。
在法国,巴赞开始通过《电影手册》聚集起一些对电影叙事和电影本体进行深入研究的年轻人,巴赞对蒙太奇思维与表现方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着名的“长镜头(景深)”理论。《电影手册》还专门研究经典好莱坞,从好莱坞商业片导演中发掘出了电影作者。法国涌现出一批处女作导演,1958年,法国《快报》周刊专栏记者法郎索瓦兹·吉鲁首次使用“新浪潮”来描述新涌现的电影现象。新浪潮电影如《四百下》和《精疲力竭》,既反映了整个时代,也充分反映了创作者个人的认识、思索与风格。新浪潮是一次制片技术与制片方法的革命。从新浪潮电影的实践来看,新人们普遍反对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主张电影作者论。如戈达尔认为“拍电影就是写作”,与此同时,部分新浪潮电影实现了独立制片,这对美国和其他国家制片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电影作者论是导演研究的重要理论,对导演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该理论由法国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等人提出,主张电影像小说、音乐、绘画一样是一个人的作品,即电影作家——导演个人的作品。不是所有导演都能称为“作者”。电影作者资格包含:⑴在一批影片中体现出导演个性和个人风格特征,把个人的东西带入题材,导演不是一个执行者。⑵影片应具有某种内在涵义,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⑶电影作者是对电影制作全面控制的人,无导演、编剧的区分。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希区柯克等人是电影作者的代表人物。具备电影作者论资格所拍的电影才是“作者电影”。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相对,也称艺术片。作者论的实质是强调电影导演是主要创作人和最终定稿人,其判定依据是导演对作品的控制。
可以说在电影百年的历程中,创作启发理论,理论推动创作,成为一个交互发展的过程。电影理论的发展和各次重要的电影创作运动紧密相关。苏联学派的探索、法国和德国的先锋派实践以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分别启发了蒙太奇理论、先锋派理论和真实美学的建立。法国新浪潮运动与法国电影手册派交相辉映,享誉世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和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深化了我们对电影的认识;电影作者论则强调了导演的核心作用,加强了对电影实践的指导。而好莱坞的制片厂体制、类型片模式及后来的新好莱坞独立制片是电影产业化的典范。完全导演论则在电影作者论和制片人中心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导演的完整职能以及与投资人的关系,建立了从新好莱坞、新浪潮到新生代的导演模型和导演资本制的应用原则。

㈢ 电影类的研究生学什么啊,有前途吗

我听说研究生基本上不学什么,只是研究,另外帮导师研究,写论文发表什么的.
大部分是理论,大学理论和研究生的理论是不一样的,大学是基础,研究生理论是分枝,比如英语专业毕业的考上之后有研究外国的文学的,还有研究语言学,语义学,词汇学什么的.如果你的大学不是很知名或者不好,我看还是读一个好的研吧.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要求,主要看你了解不了解那所大学,能否找到好的备考材料还要了解那所大学的出题方向,评分标准等等然后再备考就有所准备了.

㈣ 电影理论的理论阶段

电影理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传统电影理论阶段和五六十年代以后的现代电影理论阶段。在传统电影理论阶段,电影的社会功能、电影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等问题,就已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西方,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就有一些着作探讨与戏剧组成元素有所区别的电影作品的基本组成元素(演员表演、造型处理等),以及电影的社会学。在十月革命前,俄国也已经有人提出了电影艺术的特性、电影表现手段、电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问题。20世纪20年代,与各国电影艺术家在电影语言上的紧张探索同步,各种电影理论学派接踵出现,其中,以路易·德吕克(“视觉主义”)、杰尔曼·杜拉克(“完整电影”)为代表的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以汉斯·里希特(“电影即节奏”)为代表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理论,以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谢尔盖·爱森斯坦和弗谢沃洛德·普多夫金(“蒙太奇理论”)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最引人瞩目。除此之外,法国的乌尔班·哈特、让·爱浦斯坦、莱昂·慕西纳克,苏联的亚历山大·沃兹涅先斯基、维克多·史克洛夫斯基,英国的埃里克·艾略特,德国的弗里德里克·塔尔鲍特等,都在电影还是无声和单色的时期,对于如何理解电影的课题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电影进入有声时期后,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带来的复杂的诗学问题,使30年代出现的许多电影理论着作都带有偏重于阐述艺术技巧的特点,如声画蒙太奇、电影表演、电影剧作等,这个时期,匈牙利的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精神》以及后来的《电影美学》),德国的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以及苏联的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都为电影理论的系统化做了大量工作。英国的雷蒙·斯波梯斯伍德(《电影文法》)、保罗·罗沙和约翰·格里尔逊,则被人们称为电影理论的“普及者”。以罗沙和格里尔逊为代表的英国纪录电影学派,既推动了世界纪录电影运动,也为尔后西方电影中“纪录主义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意大利的温别尔托·巴巴罗、路易吉·契阿里尼和基多·阿里斯泰戈,则在1939年至1945年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奠定了理论基础。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杜甫仁科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进入30年代后,突破了“蒙太奇就是一切”的狭隘概念,使蒙太奇既与辩证思维原则又与影片各组成元素联系起来,从而把蒙太奇理论提到了新的水平。传统电影理论尽管有多种不同形态,但其注意力主要摆在探讨电影自身的特性上面。五六十年代,随着电影研究进入各国大学的课堂,其他学科的学者对电影艺术感到兴趣,以及电影艺术本身的发展从传统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电影理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传统电影理论注重自身特性的探讨相比,现代电影理论更多地是把电影放在整个人类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使电影理论具有了人文科学的性质;与传统电影理论封闭式的研究方法相比,现代电影理论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特点,运用其他人文科学学科的方法论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电影研究;与传统电影理论通过传统的艺术学和美学概念来探讨电影的一般规律相比,现代电影理论通过一系列逐步形成的特有概念来探讨电影的一般规律。这些都使现代电影理论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然而,现代电影理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各国理论家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也有较大的分歧。例如在西方,从50年代开始,在电影理论的创立上,就明显地表现出两种趋向:1?以经验归纳法为基础,企图从电影艺术本身去确定电影艺术的特性;2?着重于推理演绎法,突破传统艺术学方法的框框,把电影作为社会现象,作为特殊的沟通系统,作为独特的语言来解释它的本性。前一种趋向给予电影批评的发展以强有力的推动,在其基础上产生了各种经验的概念;后一种趋向则产生了各种非电影专业的概念,如语言学中心主义的、社会学的、信息论的及其他概念。前者以法国安德烈·巴赞的影像本体论和德国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为主要代表,后者则反映于电影符号学、社会学电影理论以及以信息论原理为主轴的各种论着之中。

㈤ 要写一篇电影研究方面的论文,谁能给个网址或什么建议吗谢谢

《英美电影》
[摘要]本文分析了英美电影在英文教学中的优势和特点,并阐明了英美电影在大学英文教学中的作用。作为英文语言文化的有效导入途径,它们在英文课堂中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英美电影 英文教学 导入

一、引言

“语言必须在情景中呈现和练习”——这是英国语言学家Palmer等提出的情景教学法的主体特征。它强调在英文学习中,必须通过真实的交际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语言使用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情景。因此,用英文电影辅助英文教学,不仅保证了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的真实性,而且还生动地把文化知识、社交技巧、商业策略等展示出来,促使学生在跨文化的意识中培养语感,提高英文听说能力,拓展自己的交际视野。

二、英文影视教学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电影通常被称作“第七种艺术”,兼容着其他艺术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弹性。它在视觉和听觉背景下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不容忽视。研究显示,在以英文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影视教学正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Herron,Hanley和Cole(1995)的研究发现:带有描述性画面的电影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听力有极大帮助。在同等听力材料下,那些在课堂上观看电影的学生,比以声音为媒介来提高听力的学生理解力更好,尤其是当电影中的对白配以夸张的动作,或者电影与相关的图片和背景性文字结合运用的时候。这表明电影蕴含的视觉信息越丰富,学生听觉能力就越高。而且,由于影视语言的外延性与内涵性处于一种常在的关系之中,它的所指和能指信息就为言语活动对象提供了一定的场景与语境,增强了感性认识。
影视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摆脱母语羁绊,调动学习者眼、耳、口、大脑甚至整个身心做出反应的立体式学习语境。影片中的信息通过视觉、听觉、话语动觉的一连串运作,传输给大脑中枢,建立起信号联系,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语言能力。那些在观赏中定格在记忆里的电影对白,一旦和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生活场景相吻合,就会诱发大脑迅速做出反应和加速记忆,形成语言深化后的语感。
由此可见以电影作为英文教学辅助手段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三、英文影视教学中交互作用的发挥

英美电影课不是教师放映、学生观看的单向学习过程,而是教师、学生、活动、设备相互作用,构成网络状的交互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选取适当和系统的视听材料后,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这种交互作用,丰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1.教师与设备的交互
英美课上教师面对两个对象,一是学生,一是设备。教师与设备构成操作与被操作关系,合理的操作设计取决于充分的备课工作。教师针对教材认真备课并熟悉设备,从而保证课堂上教材播放与师生讨论穿插衔接合理,播放时段划分控制得当,操作熟练。教师在向学生提供自然习得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应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将生词、难点、背景介绍和练习题做成幻灯片或机上操作文件,并将其合理编插到教学程序中,以便利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

2.教师与学生的交互
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正确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处理好相互关系。在英文电影课上由于一些心理因素,如对所学语言有畏难心理、缺乏自信,再加上学习时需要多感官共同运作,学生常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克拉申在其情感过渡假说中认为这些不良因素会产生屏蔽效应,阻挡信息的输入,影响正确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平等、和蔼、亲切的态度,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影片播放前,教师应进行内容简介,引导学生关注焦点,调动参与积极性,并将人物形象和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猜测或描述角色的职业、个性、相互间的关系等。播放中穿插相应指导、答疑。观毕以问答形式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与学生共同讨论重点内容。

3.学生与教材的交互
英美电影课上学生与教材是输入与被输入的关系,根据输入假说,语言学习首先要保证输入是可理解性输入才能产生效果,输入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稍高于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让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进步。在视听中,学生进入了一个真实的英文交际环境,要积极聆听,并努力理解说话人的感受,感知和接受不同文化风俗与角色共鸣。对一些经典的、简练的对白还需仔细研读,模仿地道的音调,学习正确的语用表达。

4.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英美电影课丰富多彩的内容输入必然会引起接收者丰富的联想和感受。教师要适时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积极引导他们表达出对片中人物、内容、情节、寓意的感受,与学生共同探讨片中语词句运用精彩之处和西方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体现。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就播放的某些内容,交流彼此的看法、感受,以训练学生表达流畅、用词准确、灵活应变等能力。

四、英美电影在大学英文教学中的运用

下文以《阿甘正传》为例,探讨英文原声电影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方面的效果。

1.最大限度提高学习兴趣
影片创造了轻松的英文学习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习趣味性,从而使学生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研究表明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和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要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消极态度,而电影恰恰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轻松的氛围。片中男主人公的生活有一段就在大学校园里度过,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因此他们很感兴趣,加上该片的语言纯正、发音标准,学生不由自主产生了学习动力,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个个聚精会神。

2.全方位促进语言输入
影片有益于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促进地道的、口语化的英文的输入。放映前教师可讲解一下影片中的语言难点和要点。放映时,学生会着重注意这些语言点,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应用。这部影片中有很多典型的英文口语范例,如:Lifewas like a box of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goingtoget.生活就像不知道下一块会吃到什么味的巧克力一样,只能顺其自然。We'regonnagetyou!我们会抓住你的。I can run likethewind blows.我可以跑得象风一样快。这些句子很简单,但都是生活中典型的口语,学生通过大量的听力训练,不仅加深了听力理解,而且促进了真实、鲜活的语言的导入,有助于他们适应真实的语言环境。

3.有效导入英文国家文化
影片有助于学生对美国文化的深入了解。电影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它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学生加深了对美国文化的认识。例如阿甘在描述珍妮父亲时用到了Kissin,and touchin,herand her sisters.似乎他是个慈爱的好父亲,可后来珍妮却离开了他。这里很多同学看的有些迷惑,其实阿甘那时作为一个孩子,也只能理解到这一步。这里实际暗指珍妮父亲对她们姐妹的性虐待。大家可以从她父亲的酒瓶、她破烂的衣服看出珍妮所受的非人的对待。所以她才想变成一只鸟飞走。童年的阴影直接决定了珍妮在以后人生中安全感的缺乏以及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深爱她的阿甘多次受到她言语的伤害,她只是把阿甘当做一个傻子,竟然在阿甘表达对她的爱时指责阿甘不懂什么是爱。经过多年的挫折后,阿甘无数次的包容和帮助才让她看清谁是可以永远依靠的人。影片中后来珍妮拿石块猛砸她父亲的老房子的镜头使观众充分体会到苦命的童年给她带来的伤害之深。而这也是美国乃至整个人类的悲哀。
欣赏完影片后,师生可一起剖析一下这些社会问题的现状和起源。教师可以从儿童虐待的概念入手,通过数据陈述该现象在美国存在的广泛性,进而透视其存在的个人、社会及文化根源,最后延展到儿童虐待给孩子造成的身体和精神伤害。这些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美国。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

4.趁势强化语言输出
影片放映后写影评可以有效提高写作能力。观看完此片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学生的写作热情会非常高,从不同视角度抒发自己的感受。比如有的同学由衷钦佩阿甘的美德:诚实、守信、认真、勇敢和珍视感情,而有些同学针对珍妮和阿甘的爱情展开讨论。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教学是英文课堂教学多元化的有效尝试。它不仅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听力理解,而且还促使学生去充分了解英文世界里的风俗民情和人生百态,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起到了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教师必须意识到,学习英文并不能仅仅依赖于电影本身所传递的信息,还要借助于学生主体的动机和兴趣,把语言的输入、输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英美优秀影片导入英文语言和文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对之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学习。

㈥ 电影与方法怎么

“重要的并不是一个学派,甚至也不是一种运动,也许仅仅是一种倾向。这是一种意识的觉醒,是电影的某种辩护,是未来的某种可能,以及我们促进这一未来早日来临的愿望。” ——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 一、 割不断的联系:结构主义语言观 谈及电影符号学,就无法对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观避而不谈,事实上,日后对西方电影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电影符号学起初正是随着法国结构主义思想运动兴起,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诞生的,而其对于电影结构的分析研究也借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说,二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关于结构主义思想的正确认知,无疑是深入理解电影符号学内核的题中之义。 语言历史的研究共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现代语言学和当代语言学四个阶段,其中,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研究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研究对于语言自身认知起到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正是索绪尔的语言研究为其后的语言研究和符号学带来了创造性的启发。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却超越了后者,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成为影响深远的结构主义思潮的源头。”【1】他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和符号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在其代表性着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他提出了着名的公式: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其中的语言系统是针对社会全体成员的一种规范,言语则是个人的言语行为,二者密不可分又相互区别,因而他提出,应该分别建立语言学和言语学进行研究。而针对时空关系,索绪尔又建议区别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理应从共时语言学着手,因为他认为,语言系统是共时性的。 同时,他又敏锐地体察到符号,认为语言就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应该专门设立一门符号学,因此又被后人称为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针对语言符号,索绪尔提出了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两个原则,在关于任意性的阐释中,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概念,即符号的能指,一个是音响形象,即符号的能指,二者的结合则为符号,能指是符号的表示成分,所指是符号的被表示成分,两者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此外,索绪尔还提出了价值理论、句段关系等语言理论,主张系统的研究。在他的理论基础上,诞生了布拉格音位学派、哥本哈根语符派、日内瓦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几个结构主义学派。“结构主义思想对一般文艺理论和电影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电影符号学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对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1】 二、电影符号学的发展及分期 作为一门研究符号意义的人文科学,因为其研究领域过于宽泛而又抽象,符号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直到结构主义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符号学乘着‘结构主义’的东风在欧美人文领域大行其道,并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顶峰。【2】一批符号学家受结构主义尤其是法国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有感于电影这个异质综合媒介提供的复杂而广阔的研究空间,而纷纷把目光投向电影领域。电影符号学是电影理论也是符号学的组成部分,是当代符号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既产生于符号学,又反过来推动其发展。一般认为,电影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即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1964年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发表的《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标志着其正式诞生。此外,重要的电影符号学家还包括意大利的帕索里尼、安贝托.艾柯,英国的彼得.沃伦等人,在本文下一节中将会对这些代表性的符号学家及其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详尽的论述。正是这些学者的努力,使电影从古典电影理论迈入到现代电影理论的阶段。从总体上讲,以语言学为模式的电影第一符号学主要集中在三大研究领域:其一是确定电影的符号学特性;其二是划分电影符码的类别;其三是开始分析电影作品(影片本文)的叙事结构。【3】当然,第一符号学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病,它过于依赖结构主义语言学,过分关注电影的形式,走向了僵化的趋势。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麦茨等人逐渐从形式化研究过渡到对于影片文本的研究,同精神分析学结合,加入了观众深层心理的研究,从本体进入文化研究,这就是电影第二符号学,它以1975年麦茨的《想象的能指》一书为标志,拉康学说成为这类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关于电影符号学的评价,历来重说纷纭,对此曾经在麦茨生前与其有过数次交流的着名学者,国际符号学会(IASS)副会长李幼蒸的评价较有参考价值。他认为电影符号学的影响不限于电影理论,它密切地与一般符号学、一般文艺理论,美学,乃至人文科学全体有关。虽然偏重形式研究,它实际上所研究的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问题,表面上重形式分析的结构主义和重思想内容的存在主义相互对立,但结构主义者都曾是存在主义的热心读者,在人生观上他们都是法国启蒙主义精神的后裔。【4】不同于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运动,与其把结构主义和电影符号学当做一个“流派”或是“学潮”来对待,不如当做一种工具和方法论倾向。它的研究方向一直在发生着改变,所以,对于它的影响与意义也不是一时间能够定义与概括得确切的,我们也不能因为其影响与势力的一时消长来评判它的成就与价值,而应该按照学术内在的标准。可以说,麦茨等人开创的这种研究方向还有待于后来者的进一步挖掘与深化对其的认识。 三、代表人物及经典理论 ①克里斯蒂安.麦茨 电影符号学的理论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法国,其次意大利和英国方面也有显着的代表人物及论成果。一一道来的话,那么麦茨无疑是其中的领袖式人物与电影符号学的宗师,被誉为“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的电影理论家 。 他对于电影符号学永久贡献就在于他把20世纪西方的人文科学成果最大限度地运用于电影研究中。前文提到他的《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和《想象的能指》分别标志着第一符号学和第二符号学的产生。过去,麦茨的研究重点虽有了数次改变,但她始终未变的是有关于“电影艺术品”内外结构的基本和深层条件。即电影结构的语言分析、观众心理构成分析。种种制度机构分析及叙事结构分析。简言之,他总是注意于电影和电影文化的决定性制约因素,从而一贯使电影研究维持在元理论的层面上,麦茨理论本身,实际上,它是跨学科策略和自主性策略交相并用。结果,我们看到语言学、精神分析学、文学批评和社会学对麦茨电影理论形成的积极影响。【5】在这里,不可能详细地介绍麦茨的所有理论成果,本文仅以其八大组合段理论为例简要说明其理论方向。 八大组合段列出了镜头与镜头,段落或段落之间的形式氛围,虽然这个理论被证明存在着缺陷,简单地按语言进行类比是条死胡同,但是却提供了一个初步的理论依据,为后来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叙事学方向。下面具体阐明一下八大组合段,参照王志敏与杨远婴的图表。 独立语义段 (自主语义段) 1、自主镜头(具有独立性的单个镜头) 组合段 非时序性组合段 2、平行组合段(两个或多个主题交替出现) 3、插入组合段(通过照明、摇镜头等手段连接) 时序性组合段 4、描写组合段(共时性事实的镜头系列) 叙事组合段 5、交替叙事组合段 线性叙事组合段 6、场景 段落7插进式段落 8普通段落 尽管有着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但是麦茨在访谈中表示自己从未考虑过建立学派或是争取(实质上已然是)领袖或导师地位,他表现出一种难得不“党同伐异”,不攻击不僵化的难得的理论品质。他满怀感情地提起他的导师罗兰.巴特,表明自己虽然关心理论,却并未把自己栓在理论上,而是按需要不断改变,没有把其当做竞争的武器,这个特点正是来自巴特。他自己也意识到符号学并不是万能的,或许很实用于某些任务,却不适用其他任务。这样一位兼有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电影理论家于1991年提前退休,本意做一些关于风趣话和电影陈述作用的研究,但是难以置信的是,1993年他饮弹自尽。原因不详,有人推测是个人生活不幸(婚姻破裂、母亲病危、常年眼疾)又或是在学术领域,电影符号学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间经受欧洲电影哲学和美国实用电影理论的双重挑战。不管原因如何,随着麦茨的陨落,电影符号学的辉煌岁月也一去不复返了。 ②安贝托.艾柯 意大利着名学者、哲学家、符号学家,其研究领域广泛,其中就包含着符号学。 1967年在彼萨罗电影节艾柯提出《电影代码的分节方式》一文,由此提出了电影分节理论,他提出了构成电影影像并表达各种特定含义的可互相包含的十种代码,代码分类渗透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精神。【6】这十种代码分别是1、传输代码 2、知觉代码 3、识别代码 4、情调代码 5、肖似代码 6、肖似化代码(含蓄一直更复杂和更被文化了的因素)7、感觉和趣味代码 8、修辞性代码 9、风格代码(只被实现一次,确定的、独创性代码,标志某位作者特点或富于情绪性场面或某一美学理想、技术与风格学实现)10、无意识代码。此外,他还提出了三层分节理论,他认为天然语言有双层分节,第一层是音素的连结,第二层是语素的连接。艾柯认为当开始研究视觉形象时,需要假定三层分节。第一层节是修辞元(知觉条件)的连结,第二层分节是记号的分节,(通过一层城里的识别音素或抽象模型、象征符号概念图式),第三层分节是意素的连结。同时,他还把诸画面组成的片段看做是引出了由姿势组成的新维度,后者甚至也有自己的三层分节(运动修辞元、运动元、运动素)。20世纪50年代,他将信息论引进电影符号学,主张用代码来代替语言,其倾向偏离了美学,而接近于信息论。其主要贡献在于使电影语言研究与其他有关学科联系起来,特别是皮尔士记号论、知觉心理学和信息论。使这一领域中的讨论从结构主义语言学扩展到一般符号学等。 ③其他符号学家及学说 除了上述两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家,还有部分国家的学者针对符号学及其相关方向做出了一定的研究与贡献,作为符号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成就亦不应忽视。 意大利现代派电影导演兼理论家帕索里尼于1965年在皮萨罗电影节提交了《诗的电影》论文,参照自然语言的双重分节方式,把电影语言分节为语素和影素,即镜头与现实中的客体和动作。 相对于符号学家普遍依据索绪尔的语言观,英国电影符号学家彼得.沃伦则从属于皮尔士符号学体系。相对于麦茨,他并非纯理论家,对理论的应用比对理论本身更有兴趣。他是将结构分析用于影片本文分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英国“作者结构主义”的倡导者之一),他并企图用美国皮尔士——莫里斯派的符号学来补充电影理论界主要采用的大陆派符号学理论,从而使自己的电影理论具有折中色彩。【7】 威名遐迩的法国《电影手册》也曾运用巧妙的方法论针对约翰.福特的传记片《少年林肯》做了细致的本文解读。电影语言学意义上的本文概念,并不是指作品,而是指构成作品的语言符号及编码程序。对影片的本文分析,并不同于一般的作品分析。它不从本质论的意义上研究电影的美学特性,也不研究某部影片的艺术风格,而是探讨影像编码的互动,探讨本文结构化的样式。电影的本文分析与文学的结构主义一样,着意建立的都是一种关于描述对象的‘关系学’。而且,这种关系的构成依据,不在作者的主观意愿,而在本文中的一系列相关因素。 【8】《电影手册》编辑部这篇引起广泛关注的文章首次载于1970年《电影手册》第233期上,他们宣称所采取的是一种特殊的“读解”法,即在作品的每一层次上寻找关键性的意指作用,并探索此作用城里的“书写作用”。同样运用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方法,美国学者尼柯斯也重点分析了《少年林肯》一片,读者可以把两文进行一个参照比较。 四、作为语言的电影 针对电影语言这一概念,我认为有必要重新做一个阐释。普遍意义上,人们提到电影语言,是把它当做一个比喻,就像阿斯特吕克提出的着名的“摄影机——自来水笔”。人们习惯于把电影当做一种艺术语言,更惯习性地不断读解着“视听语言”。可是,很少有人停下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电影是否是一种语言?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的电影语言学研究可以称之为电影语言学的“前史”,之后是“正史”。60年代中期以前的‘电影语言研究’更多地关注电影制作的具体程序和最后产生的银幕效果之间的关系,及为了使“电影语言”区别于“戏剧语言”和“文学语言”,而关注如何创作好的电影表现形式,这里的“电影语言”只不过是“电影技法”和“好的电影表现方式 ”的同义语【9】前文提到,第一符号学的理论基础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观(关于这一点在文章开头已经做了详尽的说明)。因而,这里所提到的电影语言已经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的比喻,而是以一种现代语言学对于电影研究的渗入,电影语言可以像我们用自然语言思维一样,为我们提供一种思维方式。经典电影理论致力于确立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地位,而由电影符号学开始的现代电影理论则更关注电影成为一种语言的问题。电影与语言学、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等多学科的跨学科交流与融合,使电影愈来愈趋向人文科学的本质。 五、关于电影符号学现状的思考 毋庸置疑,电影符号学在电影理论与批评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功利主义及美国实用主义电影理论的冲击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出于自身较为抽象、晦涩、易走向僵化的缺陷,电影符号学在今日,不能说走向衰落,至少也是趋于一个平缓的态势,昔日的风光不再,一代电影符号学大师级人物麦茨也撒手人寰,那么应该怎样认识电影符号学?它的出路又在何方呢?首先,应该认识到电影符号学与美国实用主义电影理论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理论学说,两者没有孰优孰劣之分。理论的成就不在于一时的得势或是失利。电影符号学,尤其是法国的电影符号学是一种内在的,学术性与知识性的理论。美国理论的外在成功是其在科技工商时代善于强化文教组织效力所致,它也是人文研究制度化和商业化的自然产物。法国电影理论是法国社会和人文科学自然变迁的结果。法国派电影理论参与人文科学整体发展命运,麦茨理论的“内在性和一致性”相通于此。而美国派实用性电影理论研究则外于人文科学整体状态,即外在于人文科学,也外在于电影理论的认识论探讨。【10】 总而言之,结构主义与电影符号学丰富与拓展了电影理论的研究空间与方向。具有着相当程度上的多元化,复杂性与思想深度。它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之处并不足以让我们忽视它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与重要的理论借鉴与研究意义,而是要求我们以一种更为清醒的、客观的态度去研究、继承与发展。 本文参考书目 -------------------------------------------------------------------------------- 【1】【6】【9】王志敏:《电影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2】杨远婴:《电影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3月 【3】许南明 富澜 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 【4】【5】【7】【10】克里斯丁.麦茨等着 李幼蒸译:《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2002年7月 【8】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㈦ 题目:姜文电影的镜头语言分析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发展现状 三、课题研究方法和步骤

我想姜文的代表作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了吧。
资料:从视听方面谈论《阳光灿烂的日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d5eb901009z6z.html

http://www.100paper.com/100paper/yishu/dianshidianying/20080513/48084.html

论文形式: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95440.shtml

㈧ 电影都有什么手法分别都是怎样的效果

蒙太奇

法文(montagemontage [mCn5tB:V, 5mCntidV]n.蒙太奇, 文学音乐或美术的组合体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他们的有关着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综上所述,可见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那么,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呢7我们知道,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实际上,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镜头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自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摄的镜头来说,效果也不一样。比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其效果就不一样。再者,经过不同的处理以后的镜头,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加之,由于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再说,由于拍摄时所用的时问不同,又产生了长镜头和短镜头,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时,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联接力法,例如谈、化、划、切、圈、掐、推、拉等。总而言之,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影片摄制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说画面和音响是电影导演与观众交流的“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镜头和用镜头的组接来构成影片的规律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导演的“语法”了。

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并不等于精通了“语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内容和美学追求中往往呈现着千姿百态的面貌。

蒙太奇对于观众来说,是从分到分。对于导演来说,蒙太奇则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后又由分到合,即组合。分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因此导演应写出分镜头剧本。作为观众,应当怎样从蒙太奇的角度来鉴赏导演的艺术呢?说到底,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扬、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校概。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现在,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

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就体现得更加清楚。因为每一个镜头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对形态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关系,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连贯、跳跃、加强、减弱,排比、反衬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团,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生动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未必能表达的新含义来。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于表现的尝试,就是将一个因在荒岛上的男人的镜头和一个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的实验,经过如此“组接”,观众感到了“等待”和“离愁”,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o又加,把一组短镜头诽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来连接,其艺术效果,同一组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来连接,就大不一样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手枪直指着;C、同一的人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结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会使观众感到那个入是个懦夫、胆小鬼。现在,镜头不变,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顺序改变一下,则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B、一把手枪直指着;A、同一的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是因为有一把手枪指着他。可是,当他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结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如此这样,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种连贯起来的组织相排列,就是运用电影艺术独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影片的结构问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排列和组合的结构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也就产生了正、反,深、钱,强、弱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A镜头加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而会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他明确地指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这一事实,以前是正确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数之积而不是二数之和,就在于对排列的结果在质上(如果愿意用数学术语,那就是在”次元“上)水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我们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妇人——这是一个画面,妇人身上的丧服——这也是一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可以用实物表现出来的。而由这两个画面的对列所产生的‘寡妇’,则已经不是用实物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了,而是一种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见,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关于这个向题,我们还可以从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得到极大的启发:众所周知,炭和金刚石这两种物质。就其分子组成来讲是的相同的。但一个出奇的松脆,一个则无比的坚硬,为什么附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是因为分子排列(品格结构)不同而造成的。这就是说,同样的材料,由于排列不同,可能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实在发人深思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同样指出:“上—个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使象电火花似地发射出来。”可见这种“电火花”似的含义是单个镜头所“潜在”的为人们所未察觉的,非要在“组接”之后,才能让入们产生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我们所讲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这种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关系,也包括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画面和色彩等相互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由这些组接关系所产生的意义与作用等。

总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整部片子有结构,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结构,在电影上,把这种连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实际上,也就是将一个个的镜头组成一个段,再把一个个的小段组成一大段,再把一个个的大段组织成为一部电影,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诀窍,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没有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蒙太奇的说明与阐述了。

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表现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其中又有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等。

蒙太奇学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他们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时代的革命电影艺术,而他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蒙太奇的实验与研究上,创立了电影蒙太奇的系统理论,并将理论的探索用于艺术实践,创作了《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土地》等蒙太奇艺术的典范之作,构成了着名的蒙太奇学派。

爱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论大师,1922年,他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杂耍蒙太奇》,这是第一篇关于蒙太奇理论的纲领性宣言。在爱森斯坦看来,蒙太奇不仅是电影的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他指出:两个并列的蒙太奇镜头,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1925年拍摄的,是蒙太奇理论的艺术结晶,片中着名的“敖得萨阶梯”被认为是蒙太奇运用的经典范例。

总之,蒙太奇是一种电影视频技术。

㈨ 写关于电影的论文前 研究一部电影应该从哪几个专业角度进行研究方法论又是什么呢

电影观后感 今天,我去电影院看电影。片名是《机器人总动员——瓦力》。电影还没开始,我们只是看预告片《大雄兔》。 开始了,片中的主角是一个垃圾清理机器人——瓦力。他在一次偶然机会,在“大卖家”公司的“公里号”宇宙飞船的救生艇在地球上降落的时候认识了“伊芙”——一个探测机器人,她是来自500年后的被污染的地球,寻找一株绿色植物。瓦力的唯一的朋友——一直蟋蟀见到伊芙之后,跳到他身上搔她的胳肢窝,逗得伊芙哈哈大笑,瓦力就想趁这个时候跟她说话。可伊芙的远红外线发现了他,伊芙迅速转过身来,把手变成火箭炮朝瓦力边上的建筑进行轰炸,瓦力就暴露在伊芙眼前了,瓦力开始是缩着脖子不敢出来,把手脚都缩了起来,只留双眼睛在外面打量伊芙,伊芙用紫外线看了一下瓦力,确认瓦力对自己没有用处,就走了。当伊芙发现瓦力身上有绿色植物,就和他玩了起来。过了几天伊芙便开始休眠了,当救生艇再次降落到地球时,瓦力冒着生命危险登了上去,到了宇宙公理号的所在地,他大吃一惊,自己身上的泥土竟成了外来污染物。当他找伊芙时没有按规定的路线走,被判为机器人逃犯。于是他和伊芙在公理号上的机器人打了一场仗。最后公理号上的人都回到了地球,然而他们不知道地球有爆炸的危险。于是,他们就种下了许多植物,使地球重返生机 看了这部电影,我知道了要勇敢不勇敢就不能实现愿望。如果不心细的话会把事情办砸了,还要有判断力,自尊心

㈩ 电影的具体创作手法

不要答这题了。。。。。。。。。。
答其他两道
电影的声画关系
(1) 声画合一。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画关系,有时是唯一使用的一种关系[3]。 (2)声画对位。对位概念借自音乐的对位法,原指复调音乐中两个以上的,有独立表现的旋律的同时存在。音调不同,节奏不同的若干声部可以结合,共同构成一首乐曲并形成复杂多变的对位。各声部的强音、高潮、终止都不同时出现,各声部动机长短不一,力度、音色各不相同,但在统一风格的统领下,多声部可以达到和谐[4]。爱森斯坦提倡声画对位的目标是建构理性蒙太奇以反对直接表现对话给视觉语言带来的灾难。因此,对位关系下的声画由于承载了同时进行的多种信息,它们的并置组合可以产生强烈的冲击力,触发观众思考超出画面和声音之和的新的意义。就人声而言,声画对位意味着它和形象的关系应是同质异构的,也就是说,人声的形式与画面内的形象运动并无必然性,但在隐喻的意义上,二者可以借助蒙太奇手段获得同质性。 (3)声画对比。指画面和声音性质相反,存在强烈反差。人声和画面内的声源对应关系不确定,依靠对比方式来联结。声音和画面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声音对比的价值正是在声音与画面的差异间显现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或实现对比的修辞效果。《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 Rex, 1979)将美军直升机对越南村庄的空中攻击配以瓦格纳史诗般的音乐,战争的血火冲天与代表文明和生命激恨的音乐同步而行。残酷的杀戮与轻松的游戏居然浑然一体,人类行为本身某种程度的荒谬在这样的对比面前撼人心魄;暴露无遗。
电影的特性
19世纪末,随着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诸学科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将活动的物像用摄影机拍摄 在胶片上,又能通过放映机将这些记录在胶片上的活动物像投射到银幕上。从此,这种被称为电影的“
第七艺术”问世了。到20世纪末的近百年时间内,电影已发展成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有着广阔的覆盖面 的与人类生活发生密切联系的崭新的艺术。 电影的发展是以与其相关联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先导的。一个世纪的时间中,电影由无声而至有 声又至立体音响,由黑白而至彩色,由单一银幕而至多种银幕。这种技术上的变革,使得电影在艺术上 不断变化,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及较大可塑性的一门艺术。 电影在逐步的发展进程中,吸收了诸多艺术的积累及创造,并逐步将这种吸收与自身特点尽可能完 善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其综合性,又有其独立性,使电影终于成为融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 雕塑、摄影等艺术于一身的崭新艺术,又成为覆盖面最广阔的传播媒介。 电影是兼有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特性的视听艺术,是兼有时间艺术、空间艺术特性的时空艺术,是 善于用分解和组合的方法,在运动中表现事物运动的艺术,是需借助于必要的放映设施、以群体性、“ 一次过”的方式进行观赏的艺术……。电影的这些特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电影经营管理、 电影艺术创作、电影技术工艺、电影放映发行、电影理论研究等系统,各系统内又有细致的分工,各司 其职。这种分工协作,保证了庞大的电影企业的正常运转,维持着兴旺的电影王国的繁衍发展,其涵盖 之广、分工之细、整体协调性之强,是其他艺术种类所不及的。电影的综合性是以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 和经营方式进行统筹,得以体现的。因之,也可以说,电影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在艺术领域的成果。 电影是一门群众性的艺术。电影制作是有组织的、相互依赖的群体劳动;与其他艺术相比,制作成 本巨大;影片以画面为主体,直观、形像,通俗易懂,便于多层次观众观赏;复制简便,易于传播,早 期无声片及有声片产生的配音译制方法,使电影能够超越语言障碍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种特点使得电 影始终是一门大众化的“俗文化”。电影只能在寻求与社会的同一性中生存及发展。影片既是精神产品, 有其艺术属性,同时,也是物质产品,通过传播渠道,进入市场流通,又有其商品属性。电影观众既是 艺术欣赏者又是商品消费者。成本巨大的电影再生产是无法依赖个人或集团承担的,而只能依赖于社会, 也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电影只能以各种方式求得尽可能多的群众的认同,方能生存,方能发展。 任何想把电影囚于“沙龙”和“象牙塔”内的想法和行动,都是难以成功的。电影只能偶尔充当“沙龙 ”及“象牙塔”中的匆匆过客,它生存的土壤仍在群众之中。近一个世纪的电影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电 影工作者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以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寻求社会容纳、群众认同的历史。 为寻求社会容纳、群众认同,电影必然要实现与人民群众、与社会进步的结合。电影问世之初,是 以新奇的技术满足、吸引群众的娱乐需要。然而,只具备纯娱乐功能的电影“杂耍”、“游戏”时期很 快就结束了,电影开始对现实生活进行能动地反映,逐渐具备教育、认识、审美诸多功能并努力将其寓 于娱乐功能之中。无声片时期崛起的天才大师C.卓别林的电影创作,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在近百年 的发展历史中,电影虽程度不同地出现过扭曲、变异的不健康成长状况,然而它终究要回到与人民、与 时代、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道路上来,这是电影发展的主流。不论是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苏联的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电影、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的新浪潮电影,或是正在勃兴的第三世界电影,都是 在这一主流前进中腾起的一个个浪潮。在这一主流中,电影几乎与20世纪人类生活的政治、经济、科学 、文化诸多领域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电影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变革,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 变革,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随着电子工业的兴起而诞生的电视,曾一度危及电 影的生存及发展,然而,现在它们已经日趋融合,走上了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发展道路。这是因为, 电影已在百年来与人民、与时代、与社会进步的结合中,产生了自身生存、发展的活力。当然,随着科 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还将面临着更新、更多的竞争和挑战,电影仍需在寻求社会容纳、群众认同中 汲取生命的活水。 电影是遍及全球的世界性艺术,它在现代大工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国家中首先兴起并迅速发展,在美 国好莱坞电影的鼎盛时期,曾以其为中心成散射状遍及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电影,在经过 短暂的对外来电影的单纯模仿阶段之后,便进入将电影在本国家、本民族中移植的阶段,即实现电影本 体与本土的结合,使电影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与本民族群众的生活风俗、伦理道德、 文化积累、欣赏习惯相适应,只有这样,电影才能在本土寻求到被社会容纳、群众认同的必要条件。几 十年过去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电影工作者,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实现电影本体与本土日趋 完美的结合中,各自从本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精华,创作出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的电影,形成世界电影 的丰富多样,并以多点散射的方式相互渗透、广泛交流,使得世界电影发展呈现出在宏观上异中求同、 微观上同中求异的局
官方答案,,,,,,其他自己发挥,,,,

阅读全文

与电影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做剪纸画的方法 浏览:802
布鲁氏菌治疗方法 浏览:409
初三数学复习方法和技巧视频 浏览:523
bmi检验用什么检验方法 浏览:730
血液中元素分析检测方法 浏览:404
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在哪里 浏览:600
教学方法实物 浏览:953
42除4计算方法 浏览:400
茶盘的保养方法视频 浏览:921
飘窗玻璃卷帘安装方法 浏览:481
幼儿肾积水治疗方法 浏览:210
显示主题栏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03
减肥方法快速减肥 浏览:658
定制衣柜侧板的处理方法图片 浏览:115
麻疹咽拭子检测方法 浏览:63
格林巴利的治疗方法 浏览:559
行政公文常用调查方法 浏览:892
除泥鳅用什么方法好 浏览:302
呼吸不规律测量方法 浏览:191
肚子肥胖的解决方法 浏览: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