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范式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范式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23-09-30 23:05:49

A. 什么是范式

范式为数据库术语,是符合某一种级别的关系模式的集合。关系数据库中的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满足不同程度要求的为不同范式。

在创建一个数据库的过程中,范化是将其转化为一些表的过程,这种方法可以使从数据库得到的结果更加明确。这样可能使数据库产生重复数据,从而导致创建多余的表。

范化是在识别数据库中的数据元素、关系以及定义所需的表和各表中的项目等这些初始工作之后的一个细化的过程。

(1)范式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扩展阅读

另外范式也是一个科学哲学概念,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

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B.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社会学的解释

从 社会 整体出发,通过 社会关系 和社会行为来 研究 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 规律 的社会科学。社会学既要研究 实际 的 问题 ,又要研究理论的问题。诸如人口、 劳动 、 文化 、 道德 、 妇女 、 青年 、儿童、老年、城市、农村、 职业 分工等等问题,都在社会学研究范围之内。 梁启超 《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十八世纪之 思想 家盛称 自然 法之存在。及近世社会学上历史的研究大行,自然法之存在,久被 否认 。” 巴金 《 灭亡 》第 十二 章:“他 虽然 不能够像一般学者或 着作 家会从科学上、哲学上、社会学上得出结论来证实自己底 理想 ,但他却坚决地 相信 那伟大的日子 一定 会来。”

词语分解

社的解释 社 è 古代指土地神和 祭祀 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春社。秋社。社日。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 国家 )。 团体或机构:报社。结社。 笔画数:; 部首 :礻; 笔顺

C.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04

七、抽样 (风笑天第六章,袁方第七章,纽曼第八章)

总体: 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element):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

样本: 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即总体的一个子集。

抽样: 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或者说,抽样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样本的过程。比如,从3000名工人所构成的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出200名工人的过程;或者从1000户家庭 构成的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出一个由100户家庭构成的样本的过程,都称为抽样。

抽样单位: 指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抽样单位与构成总体的元素不一定相同。如元素是学生,抽样单位是班级。对比:分析单位即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也称为个体。

抽样框: 又叫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在一次抽样中,抽样框的数目是与抽样单位的层次相对应的。如有三个层次的抽样单位:乡、村、家庭,则

对应的抽样框亦应有三个:全部乡的名单、乡样本中所有村组成的名单、村样本中所有家庭的名单。

参数值: 也称为总体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在统计中最常见的总体值是某一变量的平均值。比如,某

市待业青年的平均年龄、某厂工人的平均收入等等,它们分别是关于某市待业青年这一总体在年 龄这一变量上的综合描述,以及某厂工人这一总体在收入这一变量上的综合描述。需要说明的

是,总体值只有通过对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进行调查或测量才能得到。

统计值: 也称为样本值。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随机抽样: 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入选样本,或者说,总体中每一个成员被抽中的概率相等,而且任何一个个体的入选与否,与其他个体毫不相关,互不影响(独立性)。

概率抽样: 就是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即原则进行的抽样,能避免抽样过程中人为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是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它是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

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它是把总体的单位进行编号排序后,再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个体的号码来组成样本的方法。它和简单抽样一样,需要有完整 的抽样框,样本的抽取也是直接从总体中抽取个体,而无其他中间环节。

分层抽样: 类型抽样,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在各个类型和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者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的样本的方法。

整群抽样: 又称聚类抽样,是指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子群体,每一个子群为一个抽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中抽若干子群,将抽出的子群中所有个体合起来作为总体的样 本。它的分群原则是使得群间异质性低,群内异质性高,适用于界质不清的总体。整群抽样的优点在于:①它可以通过转换抽样单位扩大抽样的应用范围;②它可节省人财、物力。它的最大缺点是样本分布不均匀,样本的代表性较差。因此与其它抽样方法相比,在样本数相同时,其抽样 误差较大。整群抽样分为等规模整群抽样和不等规模整群抽样,前者总体内所有的群规模都相等,而后者总体内各群大小不一。

多段抽样: 分段抽样或多级抽样,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成几个阶段。

户内抽样: 从抽取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以构成访谈对象的抽样过程。

PPS 抽样: 即“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其原理是以通过阶段性的不等概率抽样(按元素规模大小抽样)来换取最终的、总体的等概率抽样的方法。

过程:1.将各个元素排列起来,写出其规模,即在总体规模中的比例;2.将比例累加起来,根据该累计数写出元素对应的选择号码范围;3.用随即或系统抽样选择号码;4.从上述阶段的样本中进行第二阶段抽样,获取最终的样本。

偶遇抽样: 自然抽样,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或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的方法。

判断抽样: 立意抽样,调查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即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这种样本

的代表性取决于研究者对总体的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能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总体熟悉、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研究方法和技术熟练、经验丰富时使用。

定额抽样: 配额抽样,是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各种因素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元素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然后依据这种划分以及各类成员的比例去选择符合要求的对象的方法。其前提是要对总体中各种构成的比例有所了解。

雪球抽样: 滚雪球抽样是先从几个适合的调查对象开始,然后通过他们得到更多的调查对象,这样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当调查总体的个体信息不充分时,常采用这种方法。但是,用这种方法抽样最后仍有许多个体无法找到,还有些个体因某些原因被提供者故意漏掉不提,这两者都可能具有某些值得注意的性质,因而可能产生偏误。

空间抽样: 空间抽样是针对一个变动的总体进行抽样的方法,这种总体虽然是变动的,但在空间上是有限的。空间抽样最重要的是要在同一时间对整个总体进行抽样,以防止它的组成经历太大的变化。具体的做法是同时派出若干名经过训练的调查员,排成一排均匀分布在群体的一侧,每个调查者以他面对的人为第一个调查对象。然后按一定的步数间隔穿过聚集的群体,每一间隔停顿下 来时碰到的人均为调查对象。

置信度: 又称为置信水平,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或者说,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把握性程度。反映的是抽样的可靠性程度。

置信区间: 指在一定的置信度下样本值与总体值之间的误差范围。它所反映的是抽样

的精确性程度。误差范围越大,精确性程度越低;误差范围越小,精确性程度越高。置信水平与 置信区间通常成正比的关系,置信水平越高则一般所需要的置信区间也就越大。

抽样误差: 总体的异质性和样本与总体范围的差异性,在用样本的统计值去推算总体的参数值时总会有偏差,这种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大小是可以在样本设计中事先进行控制的。它是样本代表性大小的一个标准。抽样误差主要取决于总体的分布方差和抽样规模, 这两个因素都可以导致抽样误差的增加或降低。当样本规模增加时,样本统计量的随机波动程度 就会降低,从而使抽样误差也降低。这种偏差就是抽样误差。

八、实验研究 (风笑天第七章,袁方第十二章,纽曼第九章)

实验: 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试验的基本目标是决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其特征是控制情境和变量来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以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匹配: 指的是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在实际中匹配的方法基本上是无用的。

随机指派: 也称作随机化,即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来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它是研究者用来解决实验中两组对象相同性问题的另一种办法。

双盲实验: 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试验的观察人员都是未知的。

准实验法: 就是没有严格的进行指派和严格控制实验刺激的实验方法。它通常不是在纯粹的实验室环境中,而是在研究现场进行,他们常常依据现场的条件和可能性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纯粹的实验设计加以简化。准实验设计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①具有不等同组的仅有后测的设计②有前测和后测的单组设计③仅有后测的单组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也称趋势研究 ,一般用于研究较长时期内人们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是对相关设计的扩充,它也是一种交互分类设计,不过,它的前测和后测包括多个时点,由此组成一个较长时间序列的观测值,从这些因变量的变化趋势中可以发现自变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过程。

交互作用: 前测和实验刺激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另一种外加的影响。

因子设计: 多因素设计一般又称为因子设计,它是检验多个自变量(或一个自变量的多种取值)对因变量的影响。多因素设计的一种形式是考察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以及自变量之间 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它假定外部因素的影响等于零。

拉丁方格设计: 拉丁方格实验是一种多因素设计,但是与因子设计不同,它不是考察多个自变量与因变 量的关系,而是考察多个自变量的引入顺序对因变量的影响。这种设计可以引入多个不同自变量,但这些自变量只有一个取值。实验组的数目取决于引入的自变量,有多少个自变量就分派多 少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都依次引入各个自变量,但引入的次序各不相同。

九、调查研究 (风笑天第八章,袁方第八章,纽曼第十章)

调查研究: 称调查,是社会研究中一种最常见的研究方式。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总体)的样本那里系统地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兼顾描述和解释两个目的;信度高;能够迅速地、有效地提供有关某一种总体的丰富的资料和详细的信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特征: 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依靠调查问卷;巨大的量化资料,依赖计算机。

市场调查: 为拓展商品的销路,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服务,而围绕某类产品或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顾客的购买情况、产品广告的宣传效果等所进行的调查。

民意调查: 也称为舆论调查,即对社会中民众的意见、态度、意识等主观意向进行的调查。

问卷: 社会调查中涌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问卷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其用途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编码。

问卷调查: 利用设计好的问卷对大量样本进行调查以收集数据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社会调查研究方式。

开放式问题: 即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问题。a.开放式问题的优点。包括:第一,允许回答者充分自由地按自己的方式发表意见,不受什么限制;第二,所得的资料也往往比封闭式问题所得资料丰富生动得多。b.开放式问题的缺点。包括:第一,开放式问题要求回答者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这就大大限制了调查的范围和对象;第二,开放式问题要求回答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第三,开放式问题所得到的资料难于处理,尤其难于定量的处理和分析。

封闭式问题: 即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可能的答案,供回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一个作为回答。a.封闭式问题的优点。包括:第一,回答者填写问卷十分方便,对文字表达能力也无特殊的要求;回答者完成问卷十分容易,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要少得多;

第二,封闭式问题所得的资料十分集中,而且特别便于进行统计处理和定量分析。B.封闭式问题的缺点。包括:第一,限制了回答者的回答范围和回答方式,所得的资料往往失去了开放式问题所得资料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发性和表现力;第二,回答中的偏误难以发现,从而影响到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相倚问题: 所谓相倚问题就是指在前后两个(或多个)相连的问题中,被调查者是否应当回答后一个(或多个)问题,要由他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来决定。前一个问题作为“过滤性问题”。

自填问卷法: 调查员将问卷表发送或邮寄给被调查者,由其自己阅读和添答,然后由调查员收回或邮寄回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个别发送法、集中填答法、邮寄填答法。

结构访问法: 调查员依据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采取口头询问和交谈的方式,像被调查者了解社会情况、收集有关社会现象资料的方法,可划分为当面访问和电话访问法。它是一种对访问过程高度控制的访问。这种访问的对象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法选取,一般采用概率抽样。访问的过程也是高度标准化,即对所有被访问者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对被访问者回答的记录方式等是完全统一的。为了使这种统一性得到保证,通常采用实现统一设计、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访问。访问中所有调查员都必须严格按问卷上的问题发问,不能随意对问题作解释,当被调查者表示不明白时,只能重复一边问题或按统一的口径进行解释。通常这种类型的访问都有一份访问指南,其中对问卷中有可能发生误解问题的地方都有说明,这些说明规定了访问者对这些问题解释的口径。

重点访问: 又称集中访问,是指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其重点不是对调查对象的重点挑选,而是访问所侧重的内容。重点访问的具体做法是选择一定的情境,并把调查对象安 排到这一预先设置好的情境中去;再对调查对象进行访问,调查他们在情境当中的主观经验,这种主观经验即是重点访问的重点所在。研究者对被访者的回答进行分析与解释,从而获得信息。

深度访问: 又称临床式访问,是指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例如偷窃、吸毒、自杀)的过程及其动机和情感资料所作的访问。最初常用于个案工作的调查、囚犯的调查和精神病人的调 查,其目的是作出临床诊断,挽救罪犯和治疗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人,后来广泛用于对一般人的个人生活史及有关个人行为、动机、态度等的深入调查中。深度访问与重点访问相似,可以说 是一种半结构式访问,它选取研究问题的某些方面向调查对象提问题,访问是机动的或结构松散的,但重点与焦点是有的。

客观陈述法: 又称非引导式访问,是指让调查对象对他自己和他周围的社会先作一番考察,再客观地陈述出来,即调查者鼓励调查对象把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念、行为以及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客观地加以描述的方法。客观陈述法是一种能让被访问者发表意见的方法,一种能使研 究者直接接触被访人的信念、价值观或动机一类抽象概念的方法。它常用于了解有关个人、组织、团体的客观事实及访问对象的主观态度。

声望偏差: 声望偏差与某个有声望的个人或团体相关联。被访者可能会根据自己对这个人或团体的感觉, 而不是根据那个议题来回答。举例来说,“你赞同总统对科索沃的政策吗?”之类的问题,对于那些听都没 听过科索沃的人来说,将会根据他们对总统的看法来回答。

威胁性题目: 威胁性题目是自我形象与自我保护这个较为广泛主题的一部分。被访者通常会试着把自己较正面的形象呈现给他人。他们可能会因羞愧、不好意思或害怕,而未能提供真实的答案。他们觉得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行为,或独自向他人承认有这些行为是痛苦的。他们或者低报,或者有删节地报告自己希望隐藏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和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则高报那些正面的行为或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社会遵从性偏差)。

知识性问题: 大多数民众无法正确回答的问题或超出民众记忆范围的问题,比如某些基本的地理问题,或者某些重要的政治问题。知识性问题可能会给被访者带来威胁感,因为当研究者询问被访者对某个议题 或话题是否了解时,被访者不愿意表现出无知的样子。研究者可以使用试测或探测性题目来避免这个问题。

相倚题目: 相倚题目是一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的题目。这个问题第一部分的答案决定研究者接着将要回答的不同题目。相倚题目筛选出适合回答第二个问题的被访者。有时候,这类题目也被称为过滤 题或跳答题。根据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被访者或访问员依照指示跳到另一个题目或跳过特定的的题目。

标准题目: 不提供“不知道”这个选择,被访者要自动想到。 全过滤题目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相倚题目。先问被访者是否有某个意见,然后再要求那些表示有意见的被访者说明他们的意见。 准过滤题目: 提供了“不知道”这个选项。

游离者: 如果没有列出“没意见”的选项,或是如果直接问他们的话,他们会选择“不知道”的选项。 如果有这个答案的话,或者如果直接问他们的话,他们会说他们没有意见。这种被访者被称为“游离者”,因为他们游离在有答案与不知道之间。文字稍微变动都会影响到他们的答案,所以研究者用准过滤题目或全过滤题目将他们筛选出来。过滤题目不会消除对不存在议题的答案,但是可以降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近因效应: 被访者更有可能选择研究者所提供的最后一个选项。近因效应指出,最好以连续体的方式给出答案,带有一个中间的答案,或者把中立的立场摆在中间。

用字效应: 1)文献记载最为详尽的、有关于使用禁止与不可以之间差异的讨论,说明了用字差异的问题。这两个词有相同的意义,但是更多的人比较愿意接受不可以做某件事,而不是禁止做某些事。一般而 言,教育程度较低的被访者最容易受到极微小的用字差异的影响。2)某些字眼也会触发情绪反应,带有强 烈负面含义的字眼最好避免使用。3)有时候题目的用字与文字的含义令许多被访者大惑不解。

顺序效应: 研究者关心题目在问卷中的顺序可能会影响被访者的回答。这种顺序效应对以下被访者影响最大:缺乏强烈意见的、教育程度较低的和记忆力较差的老年人。例如,如果题目 1“支持单身女性进 行常规流产”,排在题目 2“已检查出胎儿后流产是可接受的”后面,则赞同题目 1 的人数会增加;如果只 问题目 1,或将题目 1 排在题目 2 前面,就不会有这种结果了。

上下文情境效应: 研究者注意到上下文对调查会产生有力的影响。上下文不仅仅包括一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影响。它包括访谈者的影响、访谈的设计甚至历史背景。可以做两件事来处理上下文效应。使用漏斗次序来安排题目出现的先后顺序。或者将被访者分成两部分,给其中一半的问卷根据某种序列的安排,给另一半的则根据另一种序列的安排。然后检验结果察看题目的次序是否发挥作用。

整体设计法: 迪尔曼发展整体设计法改善电话与邮寄调查,这个方法分理论和实务两个部分。理论部分是说,调查是个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个互动中,被访者以他们期望的收益作为给予给做的交换。当社会成本低、预期的收益超过已知成本时,以及当研究者建立起信任感时,被访者就会合作。实务部分重复了此处有关良好的用字措辞与问卷设计的忠告

D. 范式是什么意思能不能说的通俗点!

库恩认为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在1960年之后是指在科学领域和知识论行文中的思维的方式。

范式的特点:

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

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

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先例。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

(4)范式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扩展阅读:

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给出这个词语的现代用法,他指出范式是在某一个指定时间内一系列限定某一个科学学科的活动。他自己则比较偏好 exemplar 和 normal science 两个更有哲学意义的概念。他在其书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定义科学范式为:

那些被观察和被检查的 那些会被提出的相关问题以及其希望被解答的 问题如何组织 科学结论如何被解释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库恩思想的这一特征,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引述库恩的某一解释来阐述自己的问题。因而不免出现某些偏差。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margaret Masterman)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

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

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

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E.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02

理论: 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实际社会研究中通常指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这一定义指出,理论是一组逻辑相连的符号,这些符号表示现实世界中我们所思考的那些事物。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只是人们认识活动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想象和思考的产物。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中心和最终目的。理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理论来源于实践

②.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

③.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

宏观理论: 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它的体系通常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概念十分抽象。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尔文进化论,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它往往并不直接与具体的、经验的社会研究发生联系,它们更多是作为研究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理论视角或依据的一种理论背景。

中层理论: 介于微观、宏观理论之间,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它由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证伪的具体假设。如: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

微观理论: 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实际上是操作层次上的命题陈述,其特点是直接由经验材料或数据来证明或证伪。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由一组命题构成;2、这些命题在逻辑上相互联系;3、命题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大多数理论属于这种形式的理论。如:“高的受教育程度倾向于低的生育率”、“工业化导致人际关系疏远”等。

概念: 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概念的形式上常常是用语言、数字和符号来表示。概念由定义构成。概念是构成理论的“砖石”和“基本材料”。社会学研究中的概念可以是有形的社会现象或抽象事物如社会地位。

变量: 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自变量: 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 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改变的变量。

中介变量: 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的一些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与因果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途径或方式。

相关关系: 如果说变量x与变量y有相关关系,即若x有变化、y也有变化,反之也一样。在相关关系中,一般无法区分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两者是互为因果的。

因果关系: 在具有相关关系的两变量中,如果明确说明了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那么这种关系就可以称为因果关系。

虚无关系: 从某一个变量的变化很难预计到另一个是以怎样的方式发生变化的。即表明两变量不存在共变关系。是指统计相关而实际无关这种情况,即从统计上看有关系的两个变量实际上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并无有意义的联系。两变量间的对称关系用符号表示就是X—Y。

命题: 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命题具有不同的类型:公理、定律、假设、经验概括等,在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形式是假设。

公理: 处于理论的最高层次,它是高度抽象的陈述,可以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其他所有的理论命题都可由公理推演出来。公理的正确性是由定义或假定而来的,他无法直接被经验检验,而只能通过对他的逻辑推论的检验而得到部分证明。

定理: 是由公理推导出来的,它可被经验事实来检验。

假设: 是一种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检验的,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是对命题的操作化表达。假设是命题的特殊形式。假设中的基本元素是相对具体的变量,变量关系是经验可测的,即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的。一般而言,假设有条件式陈述、差异式陈述和函数式陈述三种陈述方式。

思辨理论: 并不关注于解释具体现象,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

分析理论: 侧重对人类社会做出类型学的划分,试图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和分类框架。其中,每一概念都用以指明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现象;分类框架用于把社会分解,使每一经验现象都在分类体系中有一个确定的位置。一个经验现象一旦被归入某一类型,就可以用这一类型的性质对它做出解释。

演绎理论: 也称为“形式理论”,是试图仿效自然科学的公理式理论而发展起来的。这种理论形式上是由一系列不同抽象等级的命题构成的,从高层次命题中可推演出低层次命题,他们可用以解释具体的经验现象。

模型理论: 一般是由经验概括而来的,抽象层次较低,社会领域中大部分模型是依靠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对经验变量的因果分析建立的。

个性解释: 对某一独特事件或个人行为的解释,即对其特殊性或独特性的解释。

共性解释: 这种解释方式是试图找出对某一类型的行为或现象都有影响的最主要的因素。旨在用最少的原因变量去最大限度的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模式。

功能解释: 不是说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发现一个现象对它所属的较大体系具有什么功能来解释该现象的存在。

因果解释: 科学的解释是以系统的理论来说明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科学哲学家亨佩尔指出,一个科学解释是由解释项和被解释项组成的。被解释项是研究者要说明的现象,解释项是一组关于这一现象发生的先决条件的陈述,即原因,是由一定规律决定的,因果解释指出某些普遍规律,由于这些规律,那些被称为原因的事项就成为被解释项出现的充分条件,因此,因果解释是演绎性的。

科学环:自己画

 

 

 

 

归纳推理: 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法则。

演绎推理: 是从一般到特殊,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

假设演绎法 : 是从理论推导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来检验假设,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做出有效的理论解释;假设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做出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论、发展新理论。

经验概括: 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是对一种有经验数据证实了的变量特征或者变量间关系的一般性阐述。它适用于所研究的整个一类变量,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具体情况。经验概括所阐述的是个一类变量的或然性,而非必然性。

扎根理论 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发展理论。这种较贴近于归纳式的方法,意味着理论是从资料中建构起来的,或者说是根植于资料。而且对理论的概念化和操作化,是与资料的收集和对资料的初步分析一起进行的。许多研究者使用扎根理论,因为它使定性研究具有弹性,而且使资料能跟理论进行互动。定性研究者对非预期的事物持开放的心态,他们愿意改变研究方案的方向或焦点,并且能在方案执行中放弃自己原来的研究问题。

F.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03

四、选题与文献回顾 (风笑天第三章,纽曼第五章)

研究问题: 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回答的问题,与日常生活的“问题”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体、集中、明确。主要来源: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特定经历、各种文献资料等。如生活实践、社会问题、新的社会现象、他人的研究、社会政策的需要等。

研究主题: 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与研究问题相比显得更广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社会流动等。

研究问题明确化: 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通常是将主题变为问题。

文献回顾: 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后设分析: 是研究者在综合回顾或更经常的在方法论回顾中所使用的一项特殊的技术。研究者收集大量研究项目的细节资料,然后对这些信息加以统计分析。

五、研究设计 (风笑天第四章,袁方第五章,纽曼第六章)

研究设计: 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根据研究目的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多数研究是描述解释兼有,只是侧重点不同。

探索性研究: 是一种对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探索性研究通常采用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问等方法搜集资料,其所研究的对象规模通常都比较小。探索性研究的资料结果主要用于“探测”某类现象或问题的基本范围、内容或特征,“提示”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可能的途径。

描述性研究: 是一种对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类型。其关注的焦点通常不是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分布,而是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也可以说,其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应当注意两个方面:①准确性;②概括性。描述性研究中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以自填、邮 寄或结构式访问等方式进行的问卷调查。所得的资料必须经过统计处理,得出以数量形式为主的各种结果,并要将这些结果和结论推论到总体中去。

解释性研究; 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是回答“为什么”,是解释原因、说明关系,因而它的理论色彩往往更浓。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经过深入实地收集经验材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在内容上特别注重研究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

理论性研究: 指那些侧重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其关注点在于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主要目标是要增加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的理解,增加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

应用性研究: 侧重于了解、描述和探讨某种现实社会问题或者针对某类具体社会现象的问题。其关注点通常集中地体现在迅速地了解现实状况,分析现象或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建议,以帮助制定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评估社会后果等。

分析单位: 社会研究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中将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五种类型: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

层次谬误/区群谬误: 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或者说,研究者用一个集群内的分析单位收集资料,而用非集群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比如,当一个研究者所收集的是有关某种集群(城市工厂公司)的资料,然后从这些资料中抽出有关个人行为的结论时,他就犯了区群谬误。要避免犯区群谬误这种错误,关键的一点是要保证你做出结论时所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你运用证据是所使用的分析单位。

简化论: 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如,看重个人成就的个性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忽略了宏观因素)。导致因素:社会研究易获得关于个人的具体资料,而客观的单位运行比较抽象和模糊。避免这两种错误的关键是,保证作结论时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运用证据时使用的分析单位。

横向研究: 横剖研究。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各种内容的民意测验和全国人口普查。它是社会研究的最常见的形式。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纵向研究: 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关系。①纵贯研究的类型a.趋势研究; b.同期群研究;c.追踪研究。②纵贯研究的特点a.它能了解现象的发展过程,能比较不同时期的变化; b.由于各种变量的时间顺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逻辑上的因果判断; c.纵贯研究的调查范围较小,难以进行不同类型的比较。

趋势研究: 趋势研究是指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趋势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一般总体在不同时期的态度、行为或状况进行比较,以揭示和发现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实际上,对某一总体的趋势研究,就相当于利用对这一总体所进行的若干次横向研究的结果,来分析和探寻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

同期群研究: 同期群研究是纵向研究的一种,同期群研究又称为人口特征组或共同特征组研究,它是指对

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中,每次研究的样本并不相同,即每次 研究的具体对象可以不一样,但他们必须都同属于这一特殊人群。这种特殊人群通常都与时间或年代相关。

同组研究: 又称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与上者的区别在于始终都是同一样本。同组研究主要用来探讨人们的行为、态度或意向的改变模式和变化过程,分析影响这种改变的各种因素。由于同组研究每次进行研究时都使用同一个样本, 但被研究者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 各种变化有时是难以预料的。困难是后续的研究难以获得这些样本。

三角校正: 从不同的角度或观点观察事物,他们就能确定它的实际位置,这个过程被称为三角校正。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测量的三角校正,即研究者对同一现象进行多重测量;②观察者的三角校正,即多个观察者或研究者则会增添多个视角、个人背景和社会特征;③理论的三角校正,即使用多种理论视角去构思研究方案和解释数据;④方法的三角校正,即混合定性和定量类型的研究和数据

双重负载假设: 把两个独立的关系置于一个关系之中,这类假设表明研究者思路不清、制造混淆。研究者应该避免使用它。例如,地区贫困与青少年人口高度集中会导致盗窃。

同义反复: 是一种循环论证,它发生在某人好像是在说一些新的东西,但实际上却是在重复已说过的话,或叙述某些“就定义来说是正确”的话。同义反复无法接受经验证据的检验。例如某人是保守主义者,因为他相信应该减少政府的管制,但这些态度并不是造成某人是保守主义的原因。

目的论: 源于最终的目的和目标,它有多种形式,一件由上帝或神发起的事件,预先决定着它一定会发生。目的论无法被经验所验证,它违背因果论的暂时性时间顺序要求,并且缺少一个真实的自变量,因为“引发因素”极其不明确。很多人将目的论与目标动机相混淆,首先一个人的意识状态可以做经验上的测量,其次意识状态目前是存在的,最后意识状态可以与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进行比较。

虚假相关: 意味着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错误的,是种幻觉。虚假相关发生在两个变量之间有关联,但不是因果关联之时,因为实际上尚有未被察觉的第三个因素,可能才是造成这个关系的真正原因。/第三个变量同时是看似明显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原因,它能为观察到的关联做出解释。以因果关系的条件来说,未被察觉的第三个因素代表一个更强有力的解释。例如,头发长短与电视节目,隐藏变量(性别)。

六、测量 (风笑天第五章,袁方第六十章,纽曼第七章)

测量: 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具体地说,测量是指根据一

定的规则将数字或符号分派于研究对象的特征(即研究变量)之上,从而使社会现象数量化或类型化。

定类测量: 也称为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测量层次最低。本质是一种分类体系,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数学特征是(不)等于。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如性别:男、女。

定序测量: 也称为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其取值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数学特征是大于和小于。具有区分类别的对称性和不等于的非对称性及传递性。如城市规模: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定距测量: 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不仅能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其结果可以相互进行加减运算。比如温度的测量。

定比测量: 也称为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除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具有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绝对的零点,其数据可以加减或乘除运算。如出生率。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的非中介性质的零点的存在,是定比与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

概念: 是对现象的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概念是构造理论的砖石,它是对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的概括性表述。概念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思维相互作用的产物。概念 可分为实体概念和非实体概念。实体概念是指可直接观察到的物体、事物或现象;非实体概念则是无法直接观察的概念。

变量: 是指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说,就是包括一个以上范畴的概念。变量是概念的

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具体化而转换来的。变量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状态或属性,它反映了概念的可变动性,它说明了现象在规模、重量、密度、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或现象在程

度差异上的变化方式。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上可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指标: 指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的事物,称为这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指标是反映社会现象变异特征的范畴。是对社会范畴的变异方面的规定性加以具体化。它把现象的质的方面与量的方面密切的结合起来,以便精细描述社会现象的某一特征。

操作化: 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或者说,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是社会研究过程中最困难、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具体化: 从抽象下降到经验层次,使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的事物。1.概念的形成,对抽象的概念加以精确化;2.概念的界定,包括降低概念所指内容的维度、基本单元的分类、给出概念的描述性定义;3.选择测量指标,即对概念的具体度量方案;4.编制综合指标。

指数: 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是由一组有关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然后按照某种标准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该回答者对这一事物态度的量化结果。

量表: 用于测量人们的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内容的一种量化工具。是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全部陈述或项目都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以反映出所测量的概念或态度具有的各种不同程度。

总加量表: 由一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意见,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并进行计分。然后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在一起,就得到了他的态度得分。

李克特量表: 总加量表的特殊形式。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在原有的总价量表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里克特量表也有一组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但与总加量表不同的是,回答者对这些陈述的回答被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类,或者“赞成、比较赞成、无所谓、比较反对、反对”五类。由于答案类型的增多,人们在态度上的差别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来。

社会距离量表: 鲍格达斯量表,又称社会距离量表。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鲍格达斯于1925年创用的。定量测量人们相互心理距离、相互关系的程度或人们对某一群体所持的态度及所保持的距离的量化工具。由在内容上具有某种趋强的逻辑结构的一系列陈述构成,不同陈述代表人们在态度上的不同程度。

语义差异量表: 用于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由处于两端的两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构成,研究者通过对被调查者在适当位置标下的记号所代表的分数,来研究人们对某一概念的看法或态度,或进行个人或团体间的比较分析。用于文化比较分析、个人与群体的差异,人们对环境和事物的态度等的研究。

社会计量法: 社会计量法又称社会交往计量,是“评量某一群体、组织中的人际吸引或拒斥关系的工具”,或更进一步说是“用以决定个人在群体与组织中被接受的程度,发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现存关系,并揭示组织本身的结构特征的工具。”社会计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等人1930年所 创用的,主要用于小整群体的人际关系与群体结构的研究。

信度: 即可靠性,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测量结果能否稳定的测量所测得事物或变量。包括: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

再测信度: 不同的时间对同一对象采取同一种测量,根据两次测量结果计算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即为再测效度。这种信度能表示两次调查结果有无变动,反映了测量的稳定程度,故又称作 稳定系数 。使用这种方法时,两次测量所采用的方法、所使用的工具是完全一样的。再测信度的缺点是容易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即在前后两次测量之间的某些事件、活动的影响,会导致后一次测量的结果客观上发生改变,使两次结果的相关系数不能很好地反映两次测量的实际情况。

复本信度: 复本是相对于原本而言的,它是原本的复制品。对一项调查的问题,让被调查者接受问卷测量,并同时接受这份问卷的复本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复本信度。使用复本求取信度可以避免重测信度的缺点,但使用的复本必须是真正的复本,即在题数、形式、内容、难度及鉴别度等方面都与原本一致,仅在问法与用词方面与原本不同。复本调查可连续或相距一段时间进行,连续实施的复本信度又称等值系数,相距一段时间实施的复本信度又称稳定与等值系数。

折半信度: 折半法是将调查来的结果,按题目的单、双数分成两半记分,再根据各个人的这两部分的总分,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折半信度。它可检查出问卷或量表中所询问的各项问题是否都针对同样的研究内容。

评分者信度: 检查评分者信度,可计算一个评分者的一组评分与另一个评分者的同一组评分的相关系数。

若信度低,则说明测量工具不标准,不客观,且易于受评分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减少这种影响的方法是删除极端的评分或评分者,由多人评分并计算平均值。

效度: 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是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即测量标准或所用的指标能够如实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义的程度。含义是内容性质与程度重合的统一。

表面(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又称表面效度或逻辑效度,是指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 和逻辑相符性。也可以说是指测量所选择的项目是否“看起来”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检查内容效度即检查由概念到指标的经验推演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有效。对此只能凭借人们的主观判断和共同定义,因为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但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以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概念定义为标准。

准则效度; 实用效度或预测效度,指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标为准则,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相比,将二者的相关系数来反映测量工具和手段的效度。准则效度三种形式:预测效度,共变效度,实用效度。

结构效度: 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比如两种具有一致方向的变量,是否在测量的结果中表现出一致的方向性。

预测效度: 预测效度是指效标或准则依据将来实际发生的情况建立的准则效度。预测效度是将已经得到的测量结果与未来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以检查两者的一致性。例如,设计一种预测学

生学习成绩的量表或测验,用它来测量学生毕业时的学习成绩。如果在学生毕业时,实际的学习成绩确实与预测值相一致,那么这一量表或测验就具有预测效度。

共变效度: 如果效标识于某种测量方式同时被证明为有效的,则称之为 共变效度 。共变效度是用来判断其他的测量工具是否可以取代作为效标的测量工具。

实用效度: 如果效标是以实际经验判断为准的,则称为 实用效度 。实用效度通常用来检查测量工具的实际效果。由于对某些现象的测量过去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只能依据实际经验来检验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测量都是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对具体的调查对象所作的观测。如果在一项具体研究中,对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建构效度的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的话,就可以认为这一研究具有 内在效度 ,它的资料和结论可以有效的解答所研究的问题。可以说, 内在效度 是指一项研究的资料和结论的有效性。而 外在效度 是指这种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对外在效度的检查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以及研究时间、地点、情境和研究内容的普遍意义。

G. 研究范式和方法论的区别

区别:
研究范式这个词哲学上用的比较多,而方法论实用的范围要宽很多。至于具体的名词解释,方法式较多。

研究范式:
美国社会学家里尔茨区分了社会学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社会事实范式、社会定义范式和社会行为范式,这种划分主要是表明社会学家看待社会现象的不同方式或不同的观察角度。
范式:是指某一特定学科的科学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观,它是由其特有的观察角度、基本假设、概念体系和研究方式构成的,它表示科学家看待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
(1)社会事实范式(结构功能学派、冲突学派、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以杜尔克姆的方法论思想和现代的结构功能理论为代表的,强调社会现象的客观性,认为社会现象是客观的事实,他们不能还原为个人的事实。强调对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规范进行研究,在社会结构层次和文化层次探讨社会的本质属性。
(2)社会定义范式(符号互动论、现象学、民俗方法学)。以韦伯的思想为代表,强调社会现象的主观性质,认为一些宏观的社会现象(如国家、制度、阶级等)都不是有形的实体,它们是由人们的主观定义建立的,因此社会现象是不可能与个人的动机、态度和行为相分离的。这也是个体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论点。社会定义范式强调在微观层次研究人们是如何建立社会、如何在社会中行动的。
(3)社会行为范式(行为理论、交换理论)。以行为科学的方法论为代表,强调对个人的社会行为进行客观精确地分析,主张用经验的或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只有通过对人的外部行为进行经验观察,才能认识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地解释社会现象。
以上几种研究范式都只是强调社会现实的某一侧面,但他们对于全面认识社会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这几种范式使用的基本假设、概念和研究方式各不相同,不过在实际研究中,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的。各种范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着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阅读全文

与范式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贵州省2021年公需科目电脑快速学习方法 浏览:125
一般的电路连接方法 浏览:323
冬天割中蜂最佳方法 浏览:71
热水器正确连接方法 浏览:601
手工制作方法大全书签图片 浏览:441
初中函数的概念教学方法 浏览:864
治疗动脉硬化方法 浏览:538
运动性疲劳的常用方法是 浏览:68
高中政治必修四学习技巧与方法 浏览:33
简单自制芦荟胶方法 浏览:722
急行跳远成绩的测量方法 浏览:426
手工快速毛巾装袋方法 浏览:574
中药紫砂壶的鉴别方法 浏览:680
家用康宝消毒柜怎么使用方法 浏览:498
感应自动门钢梁安装方法 浏览:101
单独腹肌锻炼方法 浏览:852
强制传唤包括哪些方法 浏览:369
杂物收纳盒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229
素描明暗的训练方法 浏览:759
壁挂折叠椅安装方法 浏览: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