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反思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
“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地探索,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积极创设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二、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还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辅以情境的创设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好奇心引领疑问去寻求答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
很多学生或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因为重语、数、英而轻其它学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就必然懒得思考,也就很难提出质疑。所以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采用趣味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知识感到十分新奇,纷纷质疑“怎么回事?”
三、尊重学生,使学生敢问、愿问、乐问。
尊重学生的提问,让学生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中敢问、主动问。对于学生的提问不论大小、难易、对错,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和表扬、修正和指正,切不可轻易否定而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及求知欲。
四、如何质疑。
李政道说过:“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学会质疑,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乐思、敢问、善问的习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充分利用课题,让学生看课题提出问题。这样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突出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随即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这样,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但获得了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兴趣。
(二)引导学生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通过批判、推断、概括、抽象化思维活动,将新知识在头脑中进一步完善、丰富和系统化。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解决一个问题后作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刚才这种方法正确吗?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种方法能不能用于解决其他问题?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在充分交流与共享中生成、修改的“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因此,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设反思情景,旨在训练学生自我质疑,培养其内省能力。
例如: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以学生自问的形式作为结尾。问:“我今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习了什么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三)合作互动,拓宽质疑渠道。
在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质疑问难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交流得出解题方案。“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环节,并在多向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不断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达到解疑释疑的目的。
(四)强化课后延伸,使学生善于质疑。
质疑是教学的开始,质疑是教学的主线,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疑问小学数学教学,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疑问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疑问。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质疑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质疑走出教室。这些新疑问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我国一位着名科学家说过:“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问、乐问和善问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要在保持教学过程中具有较高思维活动的质和量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思维素质有显着的提高。
要求学生愿意质疑、敢于质疑、能够质疑、善于质疑,教师自身也要具备质疑意识,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指导诱问;少些批评斥责,多些鼓励表扬;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些让学生质疑尝试。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不仅不怕学生质疑,而且为能被学生质疑倒而高兴,这样才说明我们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取得成功了。
‘贰’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 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 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 能力呢?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
一、营造质疑氛围,增强质疑勇气,使学生敢质疑
教师要营造质疑氛围。学生有没有强烈的质疑意识,能不能提出质疑,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鼓励学生有不同于课本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我们要加以保护,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让学生以问倒老师、课本为一种光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宣讲故事,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想质疑
在中外的名人中,有许多是因为对前人的学说提出挑战,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比如陈景润就对华罗庚的学说提出了质疑,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建立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天动说的质疑上等等。另外,有很多的发明创造就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的,如牛顿的地心引力就是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开始的,瓦特的蒸汽机就是从“壶盖为什么会往上窜?”开始的。这些故事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和每一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无例外。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学生明白了这些,才能激起质疑的兴趣,进而主动质疑。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氛围,使学生质疑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还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根据我们的前期诊测,发现主要是学生存有“三怕”心理:一怕质疑浅,同学会嘲笑;二怕质疑偏,老师责怪;三怕质疑多,老师厌烦。
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我们要注意在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用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亲切和谐的笑容,为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创设良好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质疑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质疑的勇气;(2)当学生在提出质疑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时,教师也要认真倾听,不能打断学生的发言;(3)当学生提出的质疑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也不能嘲笑、讽刺、指责。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三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质疑。
另外,课前、课间教师要常抽些时间待在班上,师生间身体距离的缩小,带来心灵的贴近,即使你没说什么,也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可能只是微微一笑,拍拍肩膀,摸摸脑袋,聊聊家常。不经意的小动作,带给学生的信息是强烈的——老师很喜欢我!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就为学生有问题、敢质疑奠定了基础。
3、健全评价机制,提高质疑的积极性,使学生好质疑
小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特别强,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竞赛、评比等激励措施,提高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提高效率,我在每堂课的最后,都要公布下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预习的重点,并要求学生设计好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本人进行两项处理:一是掌握预习的质量;二是筛选。由于精彩的质疑可以到黑板上去“亮相”,这就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既调动了很多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思,拉近了跟学生的距离,而我在讲课时也可以直扑重点和难点,减少了“无用功”。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争强好胜,我还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上下桌四人为一组,优、困生搭配,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并给予表扬。为了能在小组中当个最佳质疑能手,他们就得读熟、读透课文。为了能提出疑问,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学生也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总之,营造一种宽松、包容的提问氛围,可以教会学生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
二、教给质疑方法,寻找质疑的来源,使学生善于质疑
“敢问”、“好问”、“勤问”,仅是“质疑”的初级阶段。如果学生面对一篇文章却不知从哪些角度去提出问题,那么质疑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关键还是“善问”。就是说,要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思路和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1、找题眼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提出质疑捕捉文章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课一开始,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质疑,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就问:“同学们,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之后提出许多质疑,如文章讲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事?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题?等等。这样,不仅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我们经常说:“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在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不仅仅在于引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还在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的思维在上课一开始,就积极运转起来了,他们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学习,自觉感悟,效果非常不错。
2、抓重点词句
小学课文大都是文质并茂的佳作,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值得我们细细的揣摩品味,以期借鉴,对这些词句的学习可以通过质疑的方式加以确切的领会。
如《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用“静、清、绿”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的特点,能否用其它字来代替?通过质疑,学生马上会明白,这三个字分别概括了漓江水的特征,没有哪个字可以来替代。
在教学课文《威尼斯的小艇》时,有一句“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新月的样子”。教师引导学生这样质疑:“这里为什么用‘新月’,而不用‘月亮’?”学生有了疑问,有的学生问:“什么叫‘新月’?什么样的月亮称为‘新月’呢?”通过对“新月”这个词的质疑,学生体验到用词必须形象、准确。
可见,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常常会成为理解一篇课文的突破口。它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养成准确的语言表达习惯。
3、抓住课文首尾段质疑
有的文章的首、尾段带有总起或总结作用,抓住它质疑可以使学生把握全文的内容或写法。
如《詹天佑》一文,引导学生从首段去发现质疑: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生通读课文后,知道了这是课文的总起段,全文围绕这个意思来写的,通过通读课文,学生不仅对这个质疑有了深入地理解,而且对詹天佑这个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总结,有了收获。
4、在课文内容看似矛盾处质疑
有些课文的内容看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着力用笔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在这地方提问并为他们解决疑难,可以让他们把握文章的精髓,把文章理解得更透彻。
例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提问:“鲁迅救助了车夫后本应感到欣慰,但为什么他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呢?”经过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释疑,学生就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黑暗旧社会的痛恨……这些“自相矛盾”的文句,造成了文章跌宕起伏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质疑的能力。
除了上面的,到了高年级,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文的详略得当、布局谋篇、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质疑,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质疑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质疑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质疑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质疑。
三、创设质疑情境,以疑促学
上课时要精心设计提问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提问创设一个积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起认知的冲突
像教学《烟台的海》一课,以让学生讨论是否可以改换课题为《烟台》,从而产生疑难,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进行整体的感知。结果发现课文主要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色,改动课题显然不好。
2、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引起相互的争论
有关理解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各自认知矛盾过程中知识与思维的差异。通过争论,澄清发现,能增强学生对质疑的意识。像《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中先出示错的题目《第一个发现麻醉剂的人》,让学生提出质疑,接着讨论:发明与发现的不同用法。就能驱使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各执一端,高涨探究问题的热情。
3、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对学生有质疑启示作用的范例
如《秦陵兵马俑》的外形一段教学,教师设计板书“将军俑身材魁梧,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问学生:“这样写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这样写不够具体,显然缺少将军俑自身的外形特点。此时,学生的质疑意识自然转向质疑情境:将军俑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外形特点?从而既理解了课文怎样描写,又领悟到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课堂形态中的质疑情境创设,要能揭示认知困难,能吸引学生去积极地乃至独立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作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实践,进行主动的探求,教会学生与无疑出生疑,有难而生疑。其可贵之处不在于排难解困,而在于探理求源,既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
‘叁’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途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一步追究,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1.生疑——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没有疑惑,也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也就不会有长进。课堂上如
何引导学生“生疑”呢?关键是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其次,教会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生疑”,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疑惑.“生疑”应面向全体。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大胆地假设,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并要求学生能大胆地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生疑”是课堂教学中的基础性工作。
2.择疑——分析问题
阅读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点被激发后.所提的问题往往很乱,很琐碎,甚至很古怪,往往抓不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判断、分析、辨别出值得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初步让学生学会提问。然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追问、反问,把问题引向纵深与本质。同时教师应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疑点,分清主次,融人教学预案,在课堂上解决主要问题。
事实上,教师的“择疑’’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导学生学会提问,这是“疑’’的量的积累。“择疑”的第二阶段是将学生的提问引向纵深.这是在量的基础上的质的提升。
在这两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各种提问既不能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思维的火花,又不能对学生的问题一味地予以褒扬,而要帮他们学会如何把握课文中本质的东西。通过反复练习,学生的问题慢慢会提到点子上,这就是“择疑”的作用。“择疑,,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性环节。
3.追疑——追究问题
追究问题,旨在培养学生不能满足于已有问题的篇决,而要把问题引向文本的深层,去探究事物的本质。通过“追疑”,进一步训练学生探索、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限于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局限.解决了一些初步的问题后,不善于进一步去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潜心读书,精思寻疑,启发他们在看似平凡之处,读出曲折波澜;在无疑之处见疑,进而深入质疑。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留给他们求
异的机会,发展他们的创见性,鼓励他们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追疑”还要分层次迸行,要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对优秀学生更多的是引导,激发其作迸一步地追疑;对学困生,只要发现他们有一点值得肯定的疑问都应该及时地予以赞赏,并在其能力范围内作适度地追问。“追疑’’是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张扬的增长点。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方法
1.寻找因果关系质疑
“好问”或“好奇”是人的天性。学生遇到或见到某种现象,问“为什么”,这是想知道事物的原因;问“怎么了”,是想了解事物的结果。至于问“为什么会如此”,是想知其
所以然,要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因果,寻规律,这是每个学生认知发展的起始。
如在学习《桂花雨》一课时,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学生发现了一个不解的现象:“浸”字一般表示把东西放在水里,而村子怎么会浸在桂花香里呢?经过老师和同学的集体解疑,对事物现象的再探索,明白了:盛开了的桂花香气浓郁(这是“因”),村子里处处都能闻到桂花的香气,村子就像浸浴在香气里面(这是“果”)。
经常进行这样的因果训练,学生独立质疑问难的能力会逐渐提高,对一些自己不理解的事物,也会问“为什么”,从而去寻找它的因果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一些现象开动脑筋,问一问“为什么”“怎么样”,探索事物本身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
2.发现前后矛盾质疑
疑自矛盾始,有了矛盾也就有了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中看似矛盾处质疑,不但能抓住明显的矛盾来质疑,而且也要学会抓住不那么明显的,要通过前后对照,联系比较才能发现的矛盾之处来质疑。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一位教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在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让学生提问的环节。一位学生发话了:“课文第二小节说‘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第五小节又说‘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头一看,哎呀啊!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 ’我的问题是,前面说必须‘纹丝不动’,后面怎么能‘扭转头一看’,这样做会不会被敌人发现昵?” 1
“你很会提问题。”老师先称赞了这位提问的同学,然后转向全班同学说,“她这叫从上下文联系中发现问题,值得大家学习。谁能回答她的问题?”教师一脚把“皮球”踢给了全班同学。此后,同学们埋头看书,想从书上找到答案。
下面是学生间的对话.
生:“我是这样理解的,野外有风,风一吹草就动。我扭转头一看就相当于风吹草动。”提问者:“风吹草动是自然的动,我扭转头是人为的还是可能被敌人发觉的。”
生:“扭转头一看,动作是很小的,敌人不会发现。”
提问者听了后摇头,表示不满这种看法。
生:“燃烧弹烧着之后有烟雾,在烟雾的掩护下我扭转一下头,敌人是看不到的。”
学生在课文看似矛盾之处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其他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读懂了课文。我们不禁为提问的学生叫好,也为解答的学生拍手称快,更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智慧称道。 、
3.抓住课文中心质疑
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抓住主要的或关键性的问题来研讨,便于掌握课文的精神实质。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围绕课文中心,问一词或问一句带全篇.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思考文本最基本的内容。
如教学略读课文《一夜的工作》,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中心句进行质疑问难。
(1)什么叫“劳苦”?课文哪些句子写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理解“劳苦”,整整一夜审阅了“一尺来高”的文件)
(2)什么叫“简朴“?课文哪些句子写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应句子集中
这样:课堂教学围绕这个概括课文中心的语句展开.牵一发而动全身,脉络清晰,结构简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会支离破碎,并且从课文的整体结构上深刻地感知周总理的高尚人格与高贵品质。
4.针对教学目标质疑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阅读教学时让学生针对教学目标进行质疑问难,为学生反思课堂研读所得,深入探究全文,把握文章深层内涵铺设有效路径与通道。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课始,教师出示了教学目标。
在研读课文时,一个学生对教学目标申的“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质疑。他认为课文中的严监生是一个非常节约的人,而不是吝啬鬼。老师夸赞说:“你真会读书,能对教学目标质疑,不简单!”然后让全班学生畅谈对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严监生节约,只有少数学生觉得他很吝啬。究竟是节约还是吝啬呢?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节约”与“吝啬”这两个词进行了辨析、比较,明确了两者词义的异同点,再引导学生研读课前的导语,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语句.并作旁注,写上自己的阅读感悟。然后,全班交流研读心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语段。
交流中,教师适时提示:“严监生的神态在变化,可始终不变的是他的手。学生朗读比较“总不得断气”与“登时就没了气”这两句话,让学生谈阅读感受与体会。再提示学生思考,一般人临死前会挂念什么,严监生却挂念什么?从课前导语中得知,严监生家中十分有钱。这“监生”也是用钱捐来的。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渐渐领悟到作者是借一茎灯草讽刺严监生的吝啬。这位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质疑展开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明晰了问题,纠正了错误,同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品析语句,掌握了阅读方法,还让学生认识了讽刺手法,领悟了词义的差别,很好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途径和方式还有许多,教学时,要从文本及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师应细心研究学生,不仅要潜心钻研文本,而且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研读文本,同时尽力做好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依据教学内容,拓展质疑思路,训练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多角度选取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自主质疑问难,追本溯源。并且做好思维方向的引导和思考范围的控制,从而取得质疑问难的高效优质,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和探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肆’ 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与释疑解难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巴浦洛夫说过:"猜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质疑问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将来"自我发展和创造发明"奠基,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性人才的需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让学生"敢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前提
1、营造"敢问"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幼稚肤浅的还是超越要求的,教师都应适当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生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
2、留给学生"敢问"的时间。教学时,凡是学生想问、敢问、能问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发问。不管是开始上课、课后练习,甚至是课中老师讲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学生要提问,都可以让他发问,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空间和时间。
3、创造"敢问"的条件。要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改变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应摒弃呆板的"师生对答"现象,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敢于提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教授《一片树叶》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让学生自学"课文主要讲了哪几种动物?他们在爱护树木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然后再让学生提出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困难,根据这些情况,再组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按着读懂课文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使课堂变成学生乐学的"学堂",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的"讲堂"。
二、使学生"好问"——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基础。
1、首先要树立学生"好问"的信心。小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在课堂中难以"生疑"的原因有很多,如:胆小、紧张、受知识经验的限制,难以生疑发问。因此,老师要针对不同情况,运用各种方式,帮助、引导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
2、激发"好问"的兴趣。从本质上讲,学生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相机开展"生疑发问"比赛。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质量高。然后,号召全班学生向这些"好问大王"学习,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
3、创设"好问"情境。为了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使学生"好问"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学看图写话《小白兔迷路》时,我先给学生讲述这个故事,讲到小白兔找不到回家的路,大哭起来时,我停下来,学生马上有人问到:"那小白兔后来怎么样呢?她是怎么回家的呢?"对于这类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我不是简单地让个别学生解决,而是设法使问题成为全班性的信息,引导学生带着各自所提的问题集体研讨、集体解决。这样,不论是基础好,或是基础落后的学生,他们都能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获取成功的机会。
三、教学生"会问"——增强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关键
当学生"敢问"、"好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质疑问难"不能只停留在幼稚肤浅的水平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会问的方法,提高质疑问难的素质。
1、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的质疑方法。如:课文《一片树叶》,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知道小动物爱护树木。"可椿树为什么到最后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呢?"马上就有学生问起,"对啊,他们为什么知道这不对,还这样做呢?"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直入课文内容。后面还可引导马上联系到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明知道不对,可我们还经常做着就是同样的道理。
2、抓住关键词句的质疑方法。如《一片树叶》这一课中,让学生理解小动物们爱护树木的环节相对来说还是不容易理解的。我就紧紧抓住动物们摘树叶的关键词句,让学生边想象边质疑:"小兔子小心地摘下一片叶子当书签;小猴子仔细地掐下一片树叶做纪念;小熊捋下一片树叶尝尝滋味。"先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词,并作出记号,然后让学生自己质疑发问:为什么这边要用这些不同的词语,他们代表什么意思等等。随后老师再让学生思考讨论,突破重难点。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很多,如从已知知识中去找问题,从自己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找问题等等。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自我力量的存在,从而有效地增强学习的自我意识和信心,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