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质性研究方法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什么是质性研究方法
第二节 质性研究方法的不同的理论范式
第三节 质性研究在西方社会的发展历史
第四节 质性研究的伦理和政治
第五节 质性研究与社会工作及心理咨询实务的异同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活世界与默会知识:诠释学观点的质性研究
第二节 扎根理论研究法:渊源、原则、技术与涵义
第三节 象征互动论与语言的社会涵义
第四节 实践取向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质性研究设计的主要模式
第二节 选择研究主题
第三节 质性研究设计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 资料收集的方法
第一节 质性研究的抽样策略
第二节 参与观察
第三节 深入访谈
第四节 焦点团体访谈
第五节 不同的质性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第五章 资料分析的方法
第一节 质性研究中资料的整理与初步分析
第二节 质性资料分析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质性资料分析的方法、手段及思维方式
第四节 质性研究方法的不同资料分析
第六章 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一节 什么是质性研究中的“写作”
第二节 质性研究报告的成文方式
第三节 质性研究报告写作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 质性研究报告的写作风格
第五节 撰写质性研究报告的具体步骤与诀窍
第七章 质性研究的检测:严谨性与关联性
第一节 质性研究的质量评价与研究效度
第二节 质性研究的严谨性问题
第三节 质性研究的效度检验:增进严谨性的策略
第八章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争议及未来的出路
第一节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争议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未来走向与出路
第三节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结合
附录1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伦理守则
附录2 美国心理协会(APA)伦理准则及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与注释
后记
2. 质性研究方法的介绍
《质性研究方法》是2009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该书作者是(澳)利亚姆帕特唐、(澳)艾子。该书将系统阐述质性研究法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的类型及其具体应用,并附辅导练习。在目前国内研究者还不太熟悉质性研究方法的情况下,该书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人文学科类的研究生是非常好的教材,对研究人员则是非常好的研究工具书。
3. 质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质性研究方法如下:扎根理论、现象学、认识论、批判理论、女性主义、个案研究、实地勘察调查法、参与观察法、视觉分析和论述分析。质性研究,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
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范式。质性研究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质性研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意义理解、交互影响、生活经历和现场情景,在自然状态中获得整体理解的研究态度和方式。
质性研究以描述的方式实现意义的理解,根本的问题,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与思辨的研究、科学的研究不同研究传统,具有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和特色。
4. 质性研究方法
1. 哲学研究:
特点: 哲学研究也称为思辨研究或者理论研究。该研究方法主要关注的是“是什么”或“为什么”,偶尔也关注“有什么”或者“怎么办”。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哲学研究可以分为演绎法,归纳法和类比法。哲学研究包括:本质研究,即“是什么”;价值研究,即“为什么”;三是对策研究,即“怎么办”。
价值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价值”,与之类似的主题还有“论…的意义”、“论…的作用”、“论…的地位”、“论…的意义和作用”。
本质研究的主题一般表述为“论…的本质”,与之类似的主题还有“论…的特征”、“论…的关键特征”、“论…的本质特征”、“论…和…的本质差别”、“…的定义”。
批判研究也可称为“元研究”(meta-study)。布列钦卡将“教育学”划分为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和实践教育学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是哲学研究(或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和实践研究。同时,他又将有关教育学的批判和反思称为“元研究”(与之相应的学问可称为“元教育学”)。
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哲学研究就是首先解释一个研究是什么,然后分析为什么会是这样,最后得出怎么做的研究方法。
代表文献: 陈明选 走在十字路口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教育技术的研究反思与转型 [J] 电化教育研究 2017(2)。
选择理由: 首先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教育技术学研究转型的背景包括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持续催化,面向学习的发展机遇。这些原因导致了教育技术研究的转型,也就是哲学研究中的“为什么”。其次文章的第二部分描述了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的研究现状,即“核心理论体系的缺失”,“学科方法论需要创新”以及“研究成果转化亟待加强”等问题,这一部分属于哲学中的“是什么”,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教育技术学研究需要转型。文章的第三部分,就教育技术学转型的方法做了描述,包括“重视顶层设计,加强核心理论体系建设”,“更新方法论基础,深化研究内容和方法”,“产学结合,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以及“言行一致,先改变自己,在改变别人”这四个部分的具体方法做了论述,即对于之前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做了描述,有对未来的转型方向做了引导。综上所述,这篇文章我认为是一篇典型的哲学研究文章。
2. 实践研究:
特点: 实践研究主要显示为日常的教育改革、经验总结和教育对策。实践研究往往“以口头语言为基础”,大量采用“纲领性定义”、口号和比喻来叙述事实。也因此,实践研究是非学术性的研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践研究是低级的或不重要的研究,恰恰相反,实践研究事关“实践智慧”,它比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研究或科学研究更复杂也更艰难。
实践研究共有三种呈现方式:①教育改革类似教育实验,也可称之为“问题解决”或“变革型实验研究”、“实践的行动研究”。②经验总结也可以称为“教育反思”。③对策研究,即呈现为某种对策研究或教育理想、方案设计。
代表文献: 梁林梅 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与反思—由南国农教授报告引发的思考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 (1)
选择理由: 这篇论文是基于南国农在2009年的11月在江南大学召开的“新世纪教育发展前沿问题高层论坛”中做的报告,而引发的思考。南先生在报告中谈到了两个重要问题:什么是学科前沿?新时期中国教育技术要寻求新发展,路在何方?南先生对于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现状及重要问题高屋建领的分析和阐释,在与会者中引起强烈共鸣,大家不但从历史的视角,更从整体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和反思自身所处的学科领域,在与会者心目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并且这篇文章对于我国新时期教育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与反思,分析了①建构主义不是一种学术时髦,更不是一剂万能良药。②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应该多元而开放。③自主与依附的抗争: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发展本土化的思考,三个方面的教学对策。符合实践研究的基本特点,因此我认为这篇文章属于实践研究的论文。
3. 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
特点: 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研究者对数据的敏感程度,主要采用数字和量度来提交研究报告。量化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法与测量法,内容分析法和元分析法。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就是在研究过程中利用数据实现的论证方式,用数据的变化,以及使用数据来支持研究。
代表文献: 赵建民 张玲玉 高校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实证研究——基于 DTPB 与 TTF 整合的视角 [J] 现代教育技术2017
选择理由: 这篇论文是针对高校教师对混合是教学接受度的实证研究,在基于理论基础的前提上,设计了研究假设,然后进行了量表的设计,进行了数据的收集与样本描述,信度与效度的检验以及模型验证,最后依据数据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论文的整个过程符合量化研究的要求,严格依据数据说明问题,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实证研究中的量化研究的文章。
4. 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
特点: 在实证研究中主要采用文字叙述的方式提交研究报告。质的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人类学研究(主要包括访谈法、观察法和档案法)、现象学研究(主要是体验研究)和自传法。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我认为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是与量化研究截然相反的一种研究方式,前者更倾向于利用文字的方式来描述研究过程,而后者主要依据的数据,对于研究中的很多情况,我们没有办法利用数据来说明很多的问题,所以利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描述,以此来说明研究的准确性与可行性,以及研究最后的结果。
代表文献: 赵呈领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设计研究 [J] 2011(1)
选择理由: 文章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和框架结构设计了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明确教学目标,设定总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及学习者,设定并实施分任务以及具体任务。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中的教学设计的研究,画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框架图,通过对图的描述结合教学实践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学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操作灵活、实施流程简单,设计的任务也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的信息也表明通过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学习他们既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该文章利用相关理论设计出的一套教学设计并运用于课堂最后得出结论,属于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
5 .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
特点: 与哲学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哲学研究止于思辨和教训,容易“徒托空言”,而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着明”的效应。与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历史研究所面对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稳定的文本。它既不像实验研究那样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也不像调查研究那样因缺乏资料而无话可说。而且,从历史研究的视角来看,“现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见得调查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的而历史研究的对象就一定是“过去”的。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思想史研究、制度史研究(或改革实践史)和学术史研究三种。而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历史的考证研究、历史的叙事研究和历史的解释研究。
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就是通过叙述历史来说明其显着的效应,根据历史,在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时间的过去与现在,并且通过实证研究来预测事件的未来,与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比这个研究的方法因其具有历史这一铁证,更容易被人理解和支持。
代表文献: 李艺 谈教育技术研究中文化传承、理论溯源和学派精神的缺失 [J] 电化教育研究2012(4)
选择理由: 这篇论文就改革开放已来,我国的学课建设取得的成绩,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教育技术研究的学术品质却在一定程度上落后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需要。教育技术研究中,在文化传承、理论溯源和学派精神三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失,这种情况正在制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这篇文章以历史为角度,说明了教育技术学文化传承的缺失包括“思想引进‘食洋不化’”和“理论建设缺乏本土意识”两个方面的问题;教育技术研究理论溯源的缺失包括“基础理论研究的缺席与忽视”和“理论引进的简单‘拿来主义’”;教育技术研究学派精神的缺失包括“对‘学派’朴素的误解”和“学派精神及其缺失的表现”等问题。最后说明中国教育技术问题必须由中国学者来解决,必须怀着一颗“中国心”深入生活,面对中国客观存在,关注研究解决中国教育技术的实际问题。历史赋予教育技术以重任,然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技术研究学术品质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这篇文章以历史为角度分析了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问题,我认为属于一篇实证研究中的历史研究论文。
5. 2 质性研究的基本特征 | 质性研究方法笔记
每个研究者都有自己的:前提假设、思维定式、和价值倾向(价值倾向于个人积累)
因此,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推理依据和过程: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个东西,会得到某个结论?看到一个具体的现象,会得到某个抽象的观念?看到同样的东西,为什么我的结论和观念会跟你的不一样?我们是怎样不一样的呢?
——理论和概念给了我们看待世界的观点和角度。
要求研究者:
整体探究——研究一个人就是在研究她所处的时代。
尽量可能靠近
考虑脉络情境:在真仿坦实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研究——阐释是在脉络情境中展开的。
典型的方式:访谈——但要注意是:双主体式互动
不要把提问/追问变成“质问”。过程性的问题,又是比直接追问为什御大哗么要有效得多。更可以找到话外之话。
意义是追问出来的,要学会理解、主客体之间,要学会换位。如果我是他,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么做、这么想。
还要考虑:情境的价值、镇行文化民族身份差异、内生经验与外生经验。
要有反思日志!——才有研究者的视角
你到底想到了什么?调用了什么样的人生经验?可以怎样使用人生经验?
搜集的资料能够回答你的研究问题吗?资料是能搜集得到的吗?搜集的资料跟你脑子里想要的东西是一致的吗?
你的资料分析是足够的吗?
成为你自己,并且说出你所相信的。
6. 《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建构扎根理论》(凯西·卡麦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HWxfAJbhxgBsNhKsxu0xvw 提取码:1b0i
书名:建构扎根理论
作者:凯西·卡麦兹
译者:边国英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3
页数:268
内容简介:
《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讲述了扎根理论是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处理质性资料的方式,其创立于1960年代,被西方社会科学界公认为是过去四十多年中,质性研究发展中最重要的,却也是最受争议的方法论基础之一。
在《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中,作者引导读者接触在社会研究中使用扎根理论的技术,为那些对这个领域还陌生的人提供了清晰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通篇使用了许多精选的例子,描画出了扎根理论的奠基人格拉泽和施特劳斯所提出的扎根理论图景之外的另一种景象。作者认为,扎根理论必须从其实证主义源头那里继续发展,把过去20年来由建构主义者所提出的很多方法和问题融人进来,使其成为一种更加细致和更具反思性的实践。因而《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对于学生、研究新手以及经验老道的社会科学家,都是一种基础性的阅读。
作者简介:
Kathy Charmaz was Professor Emerita of Sociology and the former director of the Faculty Writing Program at Sonoma State University. She joined the first cohort of doctoral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where she studied with Anselm Strauss. She wrote in the areas of social psychology, medical sociology, qualitative methods, and grounded theory, and over her career wrote, coauthored, or coedited 14 books, including two award-winning works: Good Days, Bad Days; The Self in Illness and Time, and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
7. 质性研究方法的内容简介
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非常复杂,涉及多个研究范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研究方法总称,如果把质性研究方法的全貌作呈现,则显得十分繁杂,不容易理出思绪,本书努力将复杂的问题简洁化,以便读者能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本书是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丛书之一,主要针对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人员而编写,针对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展开,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够了解质性研究方法的具体研究过程和程序,以便能够在实际中具体应用。
本书主要针对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人员而写,共分八章,对心理咨询研究的质性研究方法作了系统并深入浅出的阐述。包括:质性研究方法简述、理论基础、研究设计、资料收集的方法、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质性研究的检测、严谨性与关联性、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方法的争议及未来出路等。是从事心理咨询研究的工作人员身边必备的指导性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