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排序在生态学研究中有什么意义
早在30年代,前苏联学者Ranensky就提出了排序的概念,并发展了一个简单的排序方法(见Sobolev和Utekhin 1973),但只限于在前苏联传播(Greig-Smith 1980),Ramensky当时应用一个或两个环境因子梯度去排列植物群落,他用的名词是德文“ordnung”。直到20世纪50年代,排序对大多数生态学者来说仍是新名词。排序最初的概念是指植被样方在某一空间(一维或多维)的排列,这里空间指植物种空间或环境因素空间。它是随着“植被连续体”概念的提出而诞生。50年代许多学者强调植被的连续性,认为分类是确定植被间断性的有效方法,但不能用于揭示植被的连续性。因此对排序方法才开始研究而得以发展。当时的排序是用于分析群落之间的连续分布关系。到50年代后期,排序概念已趋完善,其不仅排列样方,也可以排列植物种及环境因素,用于研究群落之间、群落与成员之间、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排序的过程是将样方或植物种排列在一定的空间,使得排序轴能够反映一定的生态梯度,从而,能够解释植被或植物种的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排序是为了揭示植被-****环境间的生态关系。因此,排序也叫梯度分析(gradient analysis)。简单的梯度分析是研究植物种和植物群落在某一环境梯度或群落线(coenocline)上的变化,也就是一维排序。复杂的梯度分析是揭示植物种和群落在某些环境梯度(群落面coenoplane或群落体coenocube)上的变化关系,这相当于二维或多维排序。只使用植物种的组成数据的排序称作间接梯度分析(****indirect gradient analysis****),同时使用植物种的组成数据和环境因子组成数据的排序叫做直接梯度分析(direct gradient analysis****)。间接梯度分析完成后,研究者需要通过再分析找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再用其解释植物群落或植物种在排序图上的分布。而直接梯度分析因为使用了环境因子组成数据,排序轴的生态意义往往是一目了然的,在结果解释上比较容易。
从数学上讲,排序基本上是一个几何问题,我们要把样方(实体)作为点在*****P*****维种类(属性)空间排列,使得排列结果能客观地反映样方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用属性(种或环境因子)来对实体(样方)进行排序的过程叫做正分析(normal analysis****)或者正排序(normal ordination****);如果反过来用实体去排列属性则叫做逆分析(inverse analysis****)或者逆排序(inverse ordination****)。由于排序的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群落间的关系,所以它可以与分类方法结合使用,而检验分类的结果,就是先用某一分类方法对样方进行分类。比如用传统的定性方法或某一数量方法进行分类,然后再在排序图上圈定群落的界限,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出各植被类型间的关系,以检验分类的合理性,并且可以用排序轴所含的生态意义来帮助解释分类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有些学者也将排序归入植被数量分类方法中(阳含熙等 1981)。
❷ 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在这个概念中,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举个例子,比如说pm2.5对人类的影响,这就是研究环境某个因子(pm2.5)对人类(生物)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单方面的,那么人类对pm2.5的作用,体现的就是人类对pm2.5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导致大气pm2.5增加,而pm2.5的增加导致人类健康严重影响。这就是生态学的观点,一种干扰(人类生存活动,对自然就是一种干扰)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反馈作用这个干扰源本身,来抑制干扰程度增加。由于这个推论,我们可以猜测,加入人类继续不加控制的制造各种污染,那么最终丧失的是人类自然的性命和健康。
生态学的常用方法,主要就是系统的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目标的作用和反作用。
❸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如下:
野外的研究方法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很多理论和生产实践都来自于野外或田间的实际观察携让枣与调查。实验的研究方法能够进一步完善来自于野外或田间的实际观察与调查的结果。
实验研究的优点是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可靠,重复性很强,但也有缺点,也就是在实验室环境中得到的实验数据和自然环境中得到的数据可能会有差别。
生态学重要性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滑核与生物圈相互作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与其环境间的关系的学科。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在其对环境的选择力,分配力和调节力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的科学。
人类生态学就是运用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