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做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重庆
1. 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对教学实践经验的反思,美国着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一个公式,经验 + 反思 = 教师的成长。如何促进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议题。本研究分析了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历程,旨在进一步探索教师的教学反思规律和寻求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
(一) 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学者Collier与Lewin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 [1] ,主张教师以“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分,针对日常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证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可以改进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 。
(二)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个体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省的过程,是教师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为依据的解析和修正,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 [3] 。研究发现,教学反思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反思的内容、反思的方法和反思的影响因素等议题 [5] 。
(三) 教学研究与教学反思的关系
研究发现,教学研究是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重要形式,能够提升教学反思的质量和教师的反思能力。张德锐和李俊达的研究发现,教学研究在教师的反思态度、反思内容、反思策略等方面均有显着作用 [2] 。
综上所述,教学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学规律的研究活动,能够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大量文献证明,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教学反思活动,包括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反思内容即反思历程,为此,提出以下具体研究问题:
1) 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教学反思包含哪些内容?
2) 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反思历程为何?
2. 研究方法
(一) 资料收集与研究对象确定
本文研究者受中国南方某高职院校之托,为该校28名教师设计并实施以提升教学能力为目标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研究者以“教师即研究者”为理论基础,为该校设计了一个为期半年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本研究为上述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一部分,在此部分的课程中,研究者让研究对象尝试撰写教学研究计划(研究计划1.0),并在课程中向其他老师分享此研究计划1.0,其他老师及导师对此给出建议;研究对象根据以上建议及课程中学到的内容,修改教学研究计划,形成研究计划2.0;导师在研究计划2.0上批注修改意见,在课程中重点点评三位老师的研究计划,并就每位老师的研究计划进行单独辅导后,老师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形成研究计划3.0。部分老师因为个人原因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整上交以上研究计划1.0,研究计划2.0和研究计划3.0,本研究将研究计划1.0、2.0、3.0全部上交的15位教师及其上交的45篇研究计划为研究对象。
(二) 资料分析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上述研究对象编号为T01~T15,相应地,将研究对象撰写的研究计划依次编号为P1-1、P1-2、P1-3,P2-1、P2-2、P2-3...P15-1、P15-2、P15-3,并对此45篇研究计划进行内容分析。
3. 结果
(一) 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教学反思主题
研究者通过对15位研究对象提交的45篇研究计划进行内容分析后,从中所抽取出4个教学反思主题和9个子主题。
大部分研究对象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A)作为教学研究的出发点,他们首先看到问题的表象(A1),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学生学业成就低”等,接着部分老师进一步探索这些表象背后的根源(A2),如“传统授课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少”、“手机游戏的实时反馈效应”、“课程内容都是老师事先决定,不符合学生需求”、“教材内容碎片化”等等。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研究对象提出新的教学方法(B),在对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致描述后(B1),部分研究对象进而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这种新教法的具体实施细节、利弊、在相关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及在本课程中的适用性等(B2)。如T11在P11-1中提出拟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来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持久的问题,在P11-2中通过查阅文献进一步阐述了合作学习教学法的定义,并分析了合作学习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的做作用。T10在P10-1中提出拟在《市场营销》科目中采用翻转教学法后,进一步分析了翻转教学法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与效果。
课程设计(C)是研究对象将上述新方法与课程内容的结合,也是研究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看到两种情形,一种是比较初步的课程框架(C1),包含课程内容、进度安排及对应的教学方法等,另一种是较为详细的课程设计,体现为具体教学环节和实施细节(C2)。
效果的验证(D)是教学研究的核心,研究对象大多会先确定评估课程效果的指标,如“学习成绩”、“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满意度”等(D1),接着探讨这些效果和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法(D2)以确定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然后在部分研究对象提交的研究计划中已经涉及了具体的试题或量表(D3)。图1显示了以上教学反思的主题及这些主题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
(二) 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教学反思历程
通过对研究对象提交的研究计划1.0、研究计划2.0和研究计划3.0的对比发现,从研究计划1.0到研究计划3.0的过程中,研究对象的教学反思呈现出两个趋势。
1) 反思主题增加。
如表1所示,在研究计划1.0中,研究对象提及的教学反思点为51人次,研究计划2.0中为89人次,研究计划3.0中为108人次。以教学问题的原因(A2)为例,研究计划1.0中,只有4位研究对象提到此问题,而在研究计划2.0和3.0中,关注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人数分别增加至8人和10人,在其他反思主题中也都出现这种增长的趋势。这说明,随着教学研究的推进,研究对象考虑到的教学问题越来越多。
㈡ 第三节 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的含义与特点
1.观察法的含义
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直接观察、记录、分析的一种方法。观察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来认识教学现象。通过观察来积累关于所研究的教学现象的具体资料是教学研究中普遍应用的方法,它可以为教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观察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也可观察教学的某些部分,此外根据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还可以通过多次观察去完成。
2.观察法的特点
观察法的主要特点∶(1)适用范围较广,研究课题较小;(2)直接、客观,有表面性;(3)有目的,有计划,不能控制条件。
3.观察的作用
观察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方面∶(1)观察是假设、观点和理论产生的手段。(2)观察是解决特殊问题的手段。(3)观察是提供真实具体信息的重要途径。(4)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学生的行为和个体差异。(5)观察是基础教育较为有效的评估方法。
(二)观察的类型
教学观察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可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这里主要介绍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观察一般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两种。参与性观察是观察者参加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之中,在共同的活动中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最容易得到真实的、有价值的材料。非参与性观察是观察者不参加观察对象的活动,以某种方式把自己或自己的观察目的隐蔽起来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成功的关键是不让观察对象发现有人在对他们进行观察。
(三)运用观察法的要求
科学地观察要求研究者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1.具有一定的知识准备
2.目的明确
3.严密的组织计划
4.保持观察情境的自然性
5.克服观察中的主观倾向
6.正确记录,科学解释
(一)调查法的含义与特点
1.调查法的含义
调查法是指研究者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做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建议的研究方法。
2.调查法的特点
调查法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有以下特点∶
(1)调查对象的广泛性。
(2)调查手段的多样性。
(3)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4)调查结果的延时性。
(二)调查法的类型
根据调查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不同可分为四类∶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
1.现状调查
也称常模调查,主要用以调查、研究某一类教学现象目前的基本情况或特征。这类调查目前在整个教学调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如小学生错别字的调查;中小学生学习负担的调查;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情况调查等。
2.相关调查
这是指调查分析研究两种以上教学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目的是寻找相关因素以便探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关系的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态度的调查等。
3.发展调查
发展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对象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的特征变化进行的调查。目的是了解研究对象前后的变化和差异情况。如了解儿童的学习行为的年龄特征,就可以利用发展调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学习行为的变化情况。
4.预测调查
预测调查是指调查未来某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趋势和动向,目的是为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况进行预测。如对我国办学体制的发展前景调查,就可以通过对当前社会力量办学等有着问题的调查,结合经济情况,做出预测调查。
(三)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1.确定调查课题
调查课题一般是根据教学研究或教学实践的需要提出来的。课题提出来后,要对调查课题作准确的界定,明确课题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同时还应对调查课题的核心概念做出准确的界定,对课题中的有着变量要下操作性的定义,准确操作指标。
2.选择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选择主要受制于调查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同时还受调查类型的制约。
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
教学调查包括多种调查方法和手段,在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时,要根据课题的不同情况,针对各种方法和手段的长处和不足,恰当地选用。
4.制定调查计划
制定凋查计划是整个凋查工作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用于制定调查计划的时间要占整个调查研究的1/3。调查计划一般包括∶调查课题和目的;调查对象和范围;调查手段和方法;调查步骤和时间安排;调查经费预算;调查人员(包括课题负责人、调查员、协作者或协作单位)的组织。
5.调查的实施
调查的实施是整个调查研究的中心工作,它是调查者根据计划运用各种调查方式,借助各种调查工具收集资料的过程。这是调查的主体工作。研究者应尽量使收集的材料真实可靠、完整和系统化。调查者在收集材料时不能带有主观性和倾向性,切忌用自己的观点去寻找材料。同时要注意将事实和意见区分开来。事实是客观的,而意见则往往有主观色彩。对事实要进行核对,去伪存真。
6.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一般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概括叙述调查课题的背景、本次调查的目的和任务、调查的对象和范围、调查采用的手段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正文。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调查者根据调查的事实,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分析、解释,并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见解。第三部分是结论。即根据第二部分的分析得到的结果以及有关的建议均是第三部分的内容。除此之外,要把有关参考资料附在报告的尾端。
(四)教育观察的基本途径有:
1、上课
亲自为学生上课,是观察学生最普遍、最经常、最方便、最理想的观察途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观察,获取信息之准确、丰富是其他途径不能比的。很多教师已深有体会和备受其益。
2、听课
听课的目的是观察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情况与学生学的情况,可以直接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表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技能;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特征。此外通过听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见解了解教师的备课情况。这是教学研究人员或管理人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评价课堂教学优劣经常采用的途径。
3、参加有关活动(参与观察)
如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身临其境”,考察师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了解校风、学风的情况。在参与观察中,不能让观察对象知道和察觉观察意图,这样才能观察到想要知道的本来面目。
4、实地参观考察
观察学校的自然环境、校舍建设、设备仪器和清洁、卫生、纪律制度、校风教风等,并观察学校教学、生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运转情况,这是参观学习的外地人员或上级领导者经常采用的途径。
列席学校各种会议或召开座谈会,倾听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以及班主任、教研组长和学生的发言,观察会场气氛和大家的情绪;查看反映学校以前运转情况的各种资料,如计划、教案、作业、档案等,可以了解该校办学思路、办学水平、教改情况和团结情况等,这是教育督导人员经常采用的途径。
5、访谈
与观察对象访谈,可以直接观察和了解对象的个性心理特征、思想倾向、仪表神态以及身体状况等。访谈包括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访谈时研究者要善于察言观色。
(1)访谈法的含义∶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调查对象面对面、有目的地谈话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2)访谈法的特点∶访谈的优点∶一是灵活性。它可以向不同类型的人提问不同的问题,以了解不同类型人的材料。当调查对象不理解问题时,可以重复或进行恰如其分的解释。谈话中发现新的问题疑点,可以深人了解,持续追问。二是范围广。既有调查对象的广泛性,同时又有涉及交谈方面的广泛性和深人性。三是真实有效。访谈时,调查者还可观察调查对象的表情与行为,以判断回答的可靠程度。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费时费力,另外调查结果还受调查者的能力、水平态度等思想束缚的影响。
(3)运用访谈法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调查,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事前准备好访谈计划、访谈提纲;二是要尽量取得调查对象的合作;三是要作好详细记录。
6.调查表法
(1)调查表法的含义∶调查表法又叫报表法。它是调查者按照一定的组织关系,把设计好的调查统计表格请被调查的单位或个人填写,以便了解某一地区或单位的工作现状及发展情况的法。
(2)调查表法的特点∶它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机构向下级进行调查的常用方法。它具有格式规范、有比较统一的标准,可广泛的收集资料等优点。但是所获得的资料只能限于一般隋况,很难深人事物的本质。
(3)编制调查表的基本要求∶一个好的调查表应符合三个要求∶一是适用;二是规范;三是美观。
7教育观察法的优点是:(1)最大优点是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获取教育事实资料;(2)不干扰观察对象的自然表现,可以获得客观、真实的资料,适用范围广;(3)花费少。
8教育观察法局限性1、取样小。由于受感官和仪器的局限,观察的范围不大,观察样本小,使教育观察法一般限于小样本的研究,在研究对象数量多且分散的情况下难以应用。
(一)实验法的含义和特点
1.实验法的含义
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教学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学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学实验是教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外的教学研究都很重视实验,并已取得了多方面的实验成果。
2.实验法的特点
(1)教学实验是有意识、人为地控制与实验无关的变量,但在实验中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2)实验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实验结果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因此,必须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对实验产生的不良后果,应有弥补的有效措施。
(3)教学实验会产生所谓的“实验者效应”,即实验者的期望会影响实验的结果。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实验者的期望,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实验班发生了偏向,影响了实验的结果。
(二)实验法的类型
从不同的方面或按照不同的标准,可把教学实验分成不同的类型。从性质和目的上划分,可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推扩、验证性实验三种;从手段上划分,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从组织形式上划分,可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循环实验三种。
1.确认性实验
实验的目的在于收集事实材料,确认所研究的对象是否具有研究假说内容的基本特征。特点是∶研究问题来自实际,在现场情境中进行,研究方法带有很大的试探性,操作程序是开放的不太规范的,内外效度均不高。
2.探索性实验
包括有预测作用的超前实验,是以探索某种教育现象以及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规律为目标,通过探索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及问题解决尝试建构某种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特点是∶有科学的理论假设,严格合理的条件控制,比较规范的实验程序以及对资料数据的统计处理,寻求尽可能大的内在效度,并以科学理论解释实验结果。探索性实验一般研究教学理论体系中的根本性问题,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改革。
3.推扩、验证性实验
是以验证已取得的实验成果为目标,是对已取得的认识成果用再实践的经验来检验、修订和完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重复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不仅对实验条件有明确分析,而且实验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关注实验结果应用的普遍性,追求较高的外在效度。
4.实验室实验
这是在特设的心理与教育实验室进行的。实验室内采取各种实验仪器和现代化技术,在人为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外界条件而进行实验研究。由于实验室内条件完善,便于控制,得到的结果较为准确。
5.自然实验
这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按照实验研究的目的,适当地控制某些条件,有计划地变更某些条件,以便观察或测试研究对象发生的变化的实验方法。自然实验法是在教学实际情况下进行的,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教与学中的各种问题。教学实验一般采用自然实验法。由于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学实验的条件控制较难,给分析研究带来一定困难。进行教学实验必须认真考虑以下因素∶班级的基础、学生年龄、知识基础、业余爱好、智力水平、生活经验等;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事业心、责任感;学生的家庭条件(家长的知识修养、职业爱好、学习条件、对子女的教育);教材的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和练习时间的长短;学校设备、环境等。
6.单组实验
这是指向一组研究对象施加某一个或数个实验因子,然后测量其所产生的一种或数种变化,借以确定因子的效果如何。这种单组实验法比较简单易行,条件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上面介绍的单组实验法,其实验效果只能证明试验的新教材和新教法是否可行,却无法进行比较,如要想证明新教材是否优于普通教材,就需要采用等组实验法。
7.等组实验
这是指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分别施行于两个或几个教学条件基本相等的组,然后比较其所产生的变化,得到比较科学的结论。
采用等组实验法最关键的问题是,除了实验因子(如教材)不同外,其它教学条件(如师资水平、班级基础、教学时间等)要求基本相等。在等组的条件下,采用比较的实验方法,能较科学地确定一种新教材或新教法的优劣。但要选择教学条件完全相等的几个组是不容易的,而且要保证实验过程中除实验因子外,其它因素的影响也相等是很困难的。这点必须特别注意。
8.循环实验
它是把不同的实验因子,按一定的排列顺序。轮换地施行于不同的班组,然后根据每个实验因子所发生变化的总和来决定实验的效果。循环实验法与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相比较有两大优点∶其一是在循环实验法中,两种教学方案(两个实验因子)都被每个教师实施过,都在每一班学生中实验过,所以,即使教师教学水平有高低,学生班级基础有好差,由于循环实验的结果,把这些差异的情况所产生的影响平均分配给各个实验因子,对于实验因子都无所偏向其二是在循环实验法中,由于各个实验因子的实验次数增多,因而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但增加了实验的复杂性。
4.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
实验进行前,根据实验的目的,拟定测验题目,准备教具、仪器、记录表格、统一标准,拟定记录方法、符号等,设法控制实验因素,使重要因素不变或少变。
5.实验的实施
在实验过程中,要控制无关变量。要作精确、详细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准确的测验。为了排除偶然性。可进行重复实验。
6.对实验结果进行测定和统计
研究者要编好测试题,测试时的指示语要统一,不要给学生任何暗示。统计时要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的客观结果。
7.验证假说,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对实验的假说进行验证,对实验的探索结果、实验中提出的问题、今后还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等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议。
8.撰写实验报告
这是对教学实验工作的总结。实验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学实验的课题、目的、意义;教学实验方法;教学实验的结果;讨论;结论,最后还可以列出参考资料。
(四)运用实验法的要求
运用实验法进行教学研究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教学实验要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这是进行教学实验的关键。
2.认真搞好实验设计,这是实验研究成功的基础。
3.进行必要的预备实验,为了保证教学实验的效度和信度,在正式实验前可选择少量被试进行预备实验,为正式实验提供必要的资料。
4.做好实验的抽样、分组、调控、统计等工作,重视检查实验结果。
5.实验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时,为能在教学中得以广泛推广,还需进行验证性实验或纵深研究。
(一)个案分析法的含义和特点
1.个案分析法的含义
个案分析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典型分析法”或“解剖麻雀法”,是指对单一人或事进行个别深入研究的方法。它通常是以一个典型的人物或事例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了解此人某事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个案分析法往往需要借助其它方法。如个案分析必须进行详细调查,占有大量材料。要通过谈话、观察等方法,了解情况,搜集材料。对学生的个案研究还要经常使用各种测验量表。
2.个案分析的特点
(1)研究对象容易确定,简便易行;
(2)个案分析容易得到个案对象和有关人员的支持;
(3)研究的时空范围较大,研究的持续过程较长。
(二)个案分析的一般步骤
1.进行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
2.进行个案现状的观察、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
3.理出个案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初步的判断及因果分析;
4.根据判断结果,提出个案发展的意见;
5.总结、撰写个案分析报告。
(三)运用个案分析法的要求
1.选择对象要恰当,要有代表性、典型性;
2.要在详细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3.要善于抓住必然性、本质性的材料,运用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
4.要考虑相关因素,综合地加以分析;
5.要善于通过特殊事物和现象,从中探索规律性的东西个案法在于通过特殊事物、现象探索共性、一般性,不能停留在具体材料、具体经验的描述上,只有从中探索出规律性的东西,才具有科学研究的意义。
6.个案发展的教学意见,要注意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一)行动研究法的含义和特点
1.行动研究法的含义
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2.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1)教师和研究人员结合,是一团体互动的过程,形成优势互补;
(2)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
(3)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研究;
(4)在计划和实行的循环中不断前进;
(5)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即时性。
(二)行动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行动研究的第一步,教学中可能存在着许多问题,到底确定哪一个,一般来说,所确定的问题应是教学实践中迫切解决的,有一定理论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者能够解决的。
2.收集资料
发现和确定了研究问题,就要广泛收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首先要通过查阅文献来了解此问题的过去和现状;其次要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方法对与问题有关的人员和部门进行调查,征求他们对问题的意见;第三征求专家的意见。然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和分析,以准确地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
(三)应用行动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运用行动研究法的前提条件。
2.认真制订严密、科学的行动方案是行动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3.行动研究过程是一个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
4.研究结果不能轻易推广。
(一)比较法的含义和作用
1.比较法的含义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教学现象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教学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质,力求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的研究方法。运用比较法的条件∶一是必须存在两种以上的事物;二是所要比较的事物必须有共同的基础;三是所比较的事物必须有不同的特性。
2.比较法的作用
(1)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教育的普遍规律;
(2)能促使人们正确认识本专区、本单位的教学状况;
(3)能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现,促进教学研究的发展;
(4)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比较法的类型
比较法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按时空的区别,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按目标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按比较的性质,可分成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
(三)比较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1.明确比较的问题
比较研究首先要明确比较什么,这是比较的前提。这一环节包括以下细节∶(1)选定比较的主题。(2)确定比较的内容。也就是确定比较的项目。(3)确定比较的范围。要明确是班内的比较,校内比较或是跨校学区甚至跨国比较。
2.制定比较的标准
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比较。比较的标准可据实际情况制定,但要求明确化、具体化,即具有可操作性。
3.搜集资料并加以分类、解释
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的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鉴别,保证资料的权威性和客观性。然后,对各种资料按比较的指标进行归类,并列,最后,对这些归类好的资料作出解释,即赋予资料以现实意义,为下一步的比较分析奠定基础。
4.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常采用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定性比较主要比较事物间的本质属性,而定量比较事物的数量差异。
5.结论
做出比较的结论,就是对比较对象的材料、比较过程和比较结果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从而作出结论,论证说明预先确定的比较主题,揭示教学的规律。
(四)运用比较法的要求
1.资料的可靠性与解释的客观性
2.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比较
3.比较事物的本质
4.比较法要与其它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克服其不足
㈢ 教育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1. 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首先,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通过教育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手段,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教育研究既能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又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其次,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教育研究是充实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前提,它在理论开拓与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径。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研究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广大教师来说,通过教育科研,能够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勇于探索,由单凭经验向依靠理论过渡,通过认识、学习和运用教育规律,掌握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成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家。
中学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
中学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
比较教育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
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对什么是比较教育,说法不一,大多数比较教育学者认为,应从各国实际出发,研究世界教育发展中的重大国际性教育问题,而不是从抽象定义出发,构思现实意义不大的形式上的理论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说,比较教育学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综合利用有关的新科学和新技术,研究当前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在探讨其各自的经济、政治、哲学和民族传统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教育的某些共同特点、发展规律及其总的趋势,并进行科学预测。以便根据本国的民族特点和其他的具体条件,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育的最佳作用,为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民的文化科学水平服务。
比较教育学的基本特征 ①国际性。比较教育至少要对两个以上国家的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它是跨国家的,具有国际性的特征。②可比性。在国际教育方面,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可能探索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结论作为本国的借鉴。③综合性或跨学科性。比较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集中几门社会学科的成果应用于对各国教育的研究,它跨越了几门学科的范围。因此,需要有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 并熟习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对各国教育进行历史的、社会的具体分析和综合比较。
比较教育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17~1917)这个阶段以 “借鉴” 为主要特点。1817年法国教育家M.-A. 朱利安首次提出《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他对比较教育研究提出了四点创造性的建议:①组织一个国际教育协会,聘请常任公务人员,承担比较教育资料的搜集工作。②采用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以便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适当的教育改革建议。③建立师范学校网,用最新的方法培训师资。④发行各种语言的教育定期刊物,传播教育改革的经验。这些建议对比较教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第二阶段(1917~1945)。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对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进行国际性的对比研究,探索支配各国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美国教育学家I.L.坎德尔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于1933年所着《比较教育》一书对当时比较教育的教学与研究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中国曾把该书译成中文,作为大学的比较教育课的教科书苏联教育理论与活动家..克鲁普斯卡娅'" class=link>;..克鲁普斯卡娅也研究了美国、德国、奥地利、法国、比利时和瑞士的教育经验,这对苏联教育的发展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三阶段(从1945至今)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国际教育经验为基础,加深和扩大研究成果。表现在:①扩大与新建研究机构。195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汉堡教育研究所,1956年成立了国际教育成绩评定协会等机构。1970年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理事会成立。到80年代该学会曾分别在渥太华、日内瓦、伦敦、东京,召开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②比较研究方法多样化。在前一阶段,坎德尔等人的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占优势;在这一阶段,除历史法外,许多教育家把社会科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引进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从各国的实际出发,应用多种比较研究的科学方法。常用的方法分两大类:①以区域研究为主进行比较。②以问题研究为主进行比较。此外,还可辅之以描述法、历史法、社会学法、统计法等。在研究中,要根据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灵活使用各种方法,使比较研究的成果具有普遍的意义。
比较教育的研究虽然已取得很大的成绩,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但由于各国的教育制度不同,指导思想各异,如何解决比较教育研究中的统一对比标准”问题,还需要比较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闯出新路。
教育学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关于教育学的研究方向,有各种各样的观点,有人认为是“教育现象”,有人认为是“教育事实”,有人认为是“教育规律”,有人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还有人笼统地认为是“教育”或“人”。这些观点大多模糊不清,似是而非。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其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联系,以服务于教育实践。
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及其派别。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防止“虚假问题”的出现,不断地深化问题。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近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化教育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如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生产、经济、文化、人口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内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学教育中教育目标与教学、课外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教学活动中智育与德、体、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与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存在着规律性联系。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理论体系。
对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有什么看法
《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在本学期只有十次课,每次课是2个学时,另外有4个学时是撰写开题报告,实际上只有八次课而已,我认为课时是有些短,因而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显得仓促了,学生需要在短时间把握较多内容,学习起来有些困难。
这门课程分为九个专题进行讲授,从第一专题教育科研方法绪论、第二专题研究规划、第三专题查阅文献、第四专题文献综述、第五专题定量研究方法、第六专题定性研究方法、第七专题开题报告撰写、第八专题撰写开题报告到第九专题毕业论文的撰写。鉴于课时限制,老师进行重点教学,同时也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如将第四章选择抽样、第五章实验研究、第六章调查研究作为第五专题定量研究方法的内容,将第八章个案研究、第九章行动研究作为第六专题定性研究方法的内容。
在讲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老师突出教育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首先让我们初步了解教育研究方法概述,然后才讲授研究规划的内容,而选定研究规划的基本程序:一是发现研究课题;二是分析相关课题的研究背景;三是明确课题目标;四是确定研究方法;五是制定研究计划;六是撰写课题论证报告。老师根据后面的教学内容——查阅文献、文献综述、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撰写,首先讲述研究规划的教材内容符合我们的学习特点,具有科学性。
而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我们本科师范生来说至关重要,开题报告的撰写有选题依据及意义、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参考文献目录、文献综述等几方面内容。学习《教育研究方法》,从短期目标来看具有实用意义,为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作好理论和初步的实践准备;从师范生今后从事教师岗位来说,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准确掌握相关教育科研和理论,逐渐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掌握一定的科研程序、方法与技能,形成主动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素养,具备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等方面也具有长远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