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两种社会研究方法

两种社会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3-08-04 04:12:55

‘壹’ 请问社会调查报告怎么

调查研究的步骤
一般在执行一次实际的研究计划时,要遵循五个步骤:
(1)对要研究的问题作出详细的阐述并形成要调查的假设。
(2)作研究设计:就是一个与事先的假设有关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评价的计划。
分析的的结果:
(3)根据调查设计搜集资料
(4)根据假设与分析资料。
(5)说明结果并作出结论
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社会学使用的方法性质上讲主要有两种:定量、定性。
定量:用于研究那些能用数字度量的变量。例:收入、年龄。
定性:用于社会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以准确的词语形式,而不是数字的度量的形式来描述现实。
具体方法有:
1、调查研究法
这是社会学常用的社会研究方法,对人们的观点、态度和行为进行系统的提问,以发现大多数人是怎样思考、感觉和行为的。
它具体分为:(1)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描述(2)确定研究总体(3)选择样本(4)提供研究手段(5)资料分析
2、实验法:用于检验关于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假设,在实验过程中,以引入一个变量—“自变量”,看它对另一个变量—因变量产
生的影响
3、观察法:即对社会相互作用进行即时观察并作出记录,它即
可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在实地现场进行。
4、二次分析
我们可以叫它是二手资料分析。就是把以前的研究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对他们进行提炼、再组合以便回答新的问题。
5、比较分析:对一个以上社会体制之间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
依靠二手资料。
例:国家之间、国家某些部分之间、同一社会体制中的不同时期。以上就是社会学从事研究时使用的一些方法——调查、实验、观察、二次分析、比较分析
范文
陈友华:百姓眼中的社会与发展——来自中国八大城市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一)调查目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社会发展中的某些问题也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必将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甚至社会稳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为了及时地了解与掌握全国城市居民的生活现状与关注焦点,广泛听取普通市民对政府各项工作的看法、意见与建议,以便对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执行情况与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其成效进行科学的评估,努力改进政府工作作风,使政府的各项工作更加贴近百姓实际,从而更广泛地赢得全国广大城乡居民对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理解、支援与配合,进一步提高政府各项工作的成效。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于2004年2月21日─22日对全国八大城市的居民进行了主题为“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的电话调查。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重点是想了解城市各阶层居民的生活现状、烦恼与关注焦点,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失业、贫富差距等突出社会问题的看法,以及对政府各项工作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态度与效果等的评价等。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这方面的参考资料。

(三)抽样方法与调查物件

本次调查所使用的具体抽样方法为:首先从上述八个城市的黄页电话号码簿中获得各城市的电话局号,然后按照各城市电话号码位数(n )与电话局号位数(m )之差(n-m ),由电脑生成0-10n-m 之间的乱数,最后由局号×10m +乱数即组成电话号码样本。

本次电话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居住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渖阳、西安、武汉八座城市的城区居民。

(四)调查时间、地点与人员

本次调查由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晓虹教授主持,南京大学社会学系陈友华与朱虹具体负责进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2与2003级的二十六名硕士研究生承担了电话问卷调查工作,电话问卷调查于2004年2月21-22日在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进行。

(五)对电话问卷调查结果的评价

本次调查由电脑随机生成的电话号码组成样本,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南京、渖阳、西安与武汉八大城市共成功访问了1,223户家庭,样本分布如下:北京152户、上海153户、广州153户、重庆152户、南京154户、渖阳153户、西安154户与武汉152户。在整个电话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被访问家庭对本次电话问卷调查非常理解,并积极给予支援与配合,从而使我们顺利与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电话问卷调查任务。

二、样本分析

在本次电话访问的1,223户家庭中,被访问者的性别分布为:男性648人,占53.0%;女性575人,占47.0%.

被访者中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15岁,平均年龄为40.65岁。样本中20岁以上人口的年龄分布与实际人口的年龄分布比较接近。

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分别为:党政机关公务员占2.9%、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12.2%、经理人员占1.2%、私营企业主占1.9%、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占12.3%、个体工商户占7.0%、企业工人/商业服务业人员占27.6%、下岗失业人员占7.0%、学生占13.6%、农林牧渔劳动者占2.0%,其他占7.4%,拒绝回答占2.7%.

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分布分别为:不识字或很少识字占2.3%、小学占5.6%、初中占17.7%、高中占33.4%、大专占17.4%、本科及以上占21.4%,另有2.0%拒绝回答。

从被调查对象的民族来源看:汉族占96.6%,少数民族占3.4%.

从被访者的婚姻状况看:已婚有偶与未婚两者占绝大多数,其中未婚占27.7%、已婚有偶占68.0%、离婚占1.6%、丧偶占2.2%、同居占0.2%,拒绝回答占0.3%.

从被访者的家庭规模看,3人户所占比例超过一半(51.8%),以下依次是4人户(15.8%)、5人及以上户(15.6%)、2人户(11.9%)与1人户(3.8%),此外,还有13户(占1.1%)拒绝回答,平均家庭规模为3.38人。

八城市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091.54元。从收入分布看,低收入户占近四成(39.1%),其中不足300元与300─599元的分别占13.9%与25.2%.中等收入者不足50%(49.4%),其中600-999元、1,500-1,999元、2,000-2,999元分别占20.9%、21.6%与6.9%.高收入者超过10%,其中2,000-2,999元与3,000元及以上分别占6.9%与4.6%.

分地区考察,北京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最高,而广州的受教育程度最低。从居民收入情况看,北京居民的收入最高,重庆居民的收入最低。从家庭规模看,北京家庭人口规模最小(3.18人),而西安家庭人口规模最大(3.68人)。本次调查所得到的上述结果与这八座城市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以上样本分析表明本次电话问卷调查抽样科学、资料准确,从而为报告的分析和研究结论提供了详实、客观、可靠的实证资料。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失业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尽管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千方百计增加百姓就业。但与以往相比,只有30.1%的被访者认为失业形势有所好转,37.6%的被访者认为失业形势与以往差不多,另有32.3%的被访者认为失业比以往更加严峻。如果用3级量表的赋值方法求取结果,即1分表示“有所好转”,2分表示“与以往差不多”,3分表示“比以往更加严峻”,排除回答“不知道”后求取均值,则被访者给城市失业形势的平均分值为2.02分,这说明失业形势与往常差不多。

(二)教育

1师德

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与教师的师德成为目前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次调查对目前有孩子在上学的家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询问。调查结果表明:被访者对教师的工作总体上持比较肯定的态度,认为老师尽责和比较尽责的分别占20.2%与67.1%,而认为不尽责的仅占12.8%.总体得分为1.93分,介于“尽责”与“比较尽责”之间,靠近“较尽责”一方。

2教育乱收费

教育乱收费是近年来社会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次调查专门就该问题对有孩子正在上学的家庭进行了询问。调查结果显示:明确表示遇到过教育乱收费的占28.7%,而未遇到过的占62.5%,另有8.8%的人表示不清楚/记不起来。

在目前有孩子正在上学、而又遇到过教育乱收费的被访者中,有29.0%的被访者认为教育乱收费的情况有所好转,37.6%的被访者认为与往年差不多,另有21.9%的被访者认为教育乱收费情况比以往更严重了,另有11.4%的被访者认为不好评价。

3教育费的承受力

当对有子女上学的家庭询问是否能承担得起子女的教育费时,有38.7%的被访者表示家庭能承担,另有53.0%的被访者表示家庭基本能承担,但值得注意的是有8.2%的被访者表示家庭已无力承担子女的教育费用。总体得分为1.70分,介于“能”与“基本能”之间,偏向“基本能”一方。

(三)百姓权益保护

1房价

房价是近年来百姓普遍关心的话题。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有高达77.39%的被访者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房价上涨过快或较快,而认为房价上涨速度适中或较慢的仅占被访者的22.6%.总体得分为1.86分,介于“太快”与“较快”之间,偏向“较快”一方。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去年房价上涨速度还是较快的。

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房价上涨过快或较快的被访者中,认为政府在抑制房价上涨方面措施有力或较有力的占18.0%,而认为措施不力的占58.6%,另有23.4%的人认为不好评价。

2民工工资拖欠

最近这些年,每到春节将近,民工工资遭拖欠始终是各大媒体的关注焦点,2003年甚至惊动总理亲自过问此事,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这一方面表现出本届政府“执政为民”的执政目标;另一方面,虽然百姓之事无大小,但要总理花费大量的时间亲自处理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可见这背后折射出的一系列问题已严重到何种程度。

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强力干预下,在清理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上已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17.1%与65.7%的被访者认为在过去的一年里,政府在清理民工工资被拖欠方面的成效显着或较为显着,而只有17.3%的被访者认为政府清理民工工资被拖欠的工作没有甚么成效。总体得分为2.00分,处在“较显着”状态。

3房屋拆迁

在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大面积改造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屋拆迁过程中的百姓权益受损情况日益突出,部分城市甚至为此而引发了严重的恶性事件,并成为城市居民关注的焦点是一。中央政府发现并采取了措施,使得这一问题有所好转。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4.9%)的被访者认为在过去的一年里,百姓在房屋拆迁过程中的权益受损情况有所好转,28.1%的被访者认为情况未发生甚么变化,而认为情况比以往更加严重的仅占17.0%.总体得分为1.62分,介于“有所好转”与“与往年差不多”之间,略偏向“与往年差不多”一方。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去年在房屋拆迁中百姓权益受损情况略有好转。

(四)对困难群体的社会关注

1对困难群体数量的估计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与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失业与部分民工为主体的城市新的贫困群体已经形成,并且其队伍有逐渐扩大之势。本次调查资料表明:有近半数(49.3%)的被访者认为在过去的一年里,城市困难群体增加了,而认为持平的占不足四分之一(23.7%),认为减少的占四分之一强(27.0%)。总体得分为1.78分,介于“增加”与“持平”之间,偏向“持平”一方,也即被访者认为城市困难群体数量还是比以往有所增加。

2关注度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被访者认为社会对城市困难群体还是关心与比较关心的,相比较而言,只有30%强的被访者认为社会对困难群体不很关注或不关注。总体得分为2.27分,介于“比较关注”与“不很关注”之间,偏向“比较关注”一方,也即从总体上来说,社会对城市困难群体还是比较关注的。

(五)对生活费上涨的看法

1百姓眼中的农产品价格上涨

粮油副食品等农产品价格的高低必然牵涉到社会的每一个家庭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2003年9月以来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乡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至于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否合理,百姓自有自己的想法。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三分之二(67.7%)的被访者认为2003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上涨是合理或比较合理的,而只有三分之一(32.3%)的被访者认为是不很合理或不合理的。总体得分为2.35分,介于“较合理”与“不很合理”之间,偏向“较合理”一方,这说明城市居民对这次农产品价格上涨还是比较能够理解与接受的。

2百姓眼中的水电气价格上涨

水电气价格的高低也牵涉到社会的每一个家庭与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因而受到普遍的关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觉得近年来水电气价格上涨合理或比较合理的被访者约占一半(51.0%),明显低于近几个月来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理解,而认为近年来水电气价格上涨不很合理或不合理的也占近一半(49.0%)。总体得分为2.63分,介于“较合理”与“不很合理”之间,偏向“不很合理”一方,这说明城市居民对近年来水电气价格上涨还是有点微词的。

3百姓的生活承受力

目前农产品与水电气价格上涨是否对百姓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普通百姓对农产品与水电气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如何?这是由农产品与水电气上涨而自然引伸出来的一个问题。本次调查资料显示:90%的被访者表示对农产品与水电气价格上涨能够或基本能够承受,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10%的被访者明确表示农产品与水电气价格上涨已超过了其家庭的承受能力。总体得分为1.74分,介于“能”与“基本能”之间,偏向“基本能”一方,这说明城市居民对目前农产品与水电气等价格上涨还是能够或基本能够承受的。

(六)百姓的烦心事

1家庭境遇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成员中有下列情形的家庭占35.90%,这些情形是: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医疗保险、工资被拖欠、求职中被骗、权益受到执法者或老板的侵害与创业失败,其中家庭成员中没有养老金的家庭占18.15%,家中有“没有医疗保险”的长病号家庭占15.70%,而权益受到侵害的占12.34%.而上述七种情形都没有的家庭占64.10%.

2百姓的烦心事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只有三分之一(32.87%)的被访者或其家庭中没有甚么烦心事,三分之二(67.13%)的被访者或其家庭多多少少都受到一些烦心事的侵扰。位列百姓烦心事之首的是收入少,这在退休工人家庭中比较普遍,占被访者家庭总数的四分之一多(26.41%)。其次是就业难,占被访者家庭的近四分之一(23.71%),其中本人/配偶就业难的家庭占13.16%,子女就业难的家庭占10.22%,而父母就业难的家庭占1.80%.位列百姓烦心事第三位的是子女的学习,占被访者家庭的10.79%.百姓第四至第十位的烦心事依次是:没有社会保障(9.81%)、没有住房或住房太小(9.32%)、生活费高(7.77%,某种意义上也是收入少所致)、家人身体不好(5.64%)、子女就业难(5.64%,主要是民工子女的就业难)、没有安全感(4.50%)与教育乱收费(3.35%)。

(七)社会问题

1百姓眼中的暴利行业

由于房地产业牵涉到许多百姓、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百姓的切身利益,同时近两三年时间内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多,因而使百姓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房地产业是一个暴利行业。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房地产业位列百姓眼中的暴利行业之首,有一半多(54.37%)的被访者中将房地产列为暴利行业,其次是电信,占被访者的31.30%,位列第三位的是医药,占被访者的30.18%.百姓眼中的第四至第十位暴利行业依次是:电力(15.96%)、娱乐业(14.53%)、IT产业(12.80%)、教育(11.59%)、金融保险业(11.59%)、手机业(7.93%)与汽车行业(7.52%)。

2百姓眼中的突出社会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百姓眼中的突出社会问题首推失业问题严重,有三分之一多(35.1%)的被访者认为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是失业问题严重,其次是贫富差距过大(30.9%),百姓眼中第三至第十位突出的社会问题依次为贪污腐败严重(28.6%)、社会治安差(18.6%)、大学生就业难(13.3%)、社会保障不健全(11.3%)、房价上涨太快(10.9%)、教育乱收费(8.4%)、环境污染严重(8.2%)与生活费上涨(7.2%)。

(八)对媒体的看法

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愈益突出。但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百姓对媒体宣传的信任度较低。如对媒体的宣传明确表示相信与比较相信的分别仅占被访者的9.2%与29.5%,两者合计仅为38.8%,而表示不太相信与不相信的被访者比例分别为42.9%与10.6%,两者合计超过50%(53.6%),另有7.7%的被访者认为“不好说”,这实际上也是不太相信的意思。因此,如何避免假大空与如何做到取信于民,是今后媒体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九)对改革成效的评价

1改革成效

近年来中国改革进程加快,而百姓对改革的评价又如何呢?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被访者所在的城市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时,有超过一半(53.56%)的被访者认为在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以下依次为城市改造(48.00%)、环境整治(32.79%)、住房条件(21.59%)与经济建设(20.93%)等。

从总体上讲,被访者对近年来改革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约有90%的被访者认为中国近年来的改革成效显着或比较显着,而认为不很显着或不显着的仅占被访者总数的10%.总体得分为1.91分,介于“显着”与“较显着”之间,偏向“较显着”一方。

2谁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那么,究竟谁是中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受益者?本次调查资料显示:中国改革成果前五位的最大受益者分别是私营企业主(57%)、党政机关公务员(52%)、个体工商户(37%)、经理人员(27%)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9%)。

(十)生活质量

1生活水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与2000年前后相比,有58.7%、27.8%与13.5%的被访者认为其生活水平分别提高、差不多与下降了。总体得分为1.55分,介于“提高”与“差不多”的中间。这说明从总体上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上述八座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是提高了。但这里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有超过八分之一(13.5%)的被访者认为与2000年前后相比,其生活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这说明尽管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很快,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排除在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之外。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使社会的全体成员共用经济增长的成果,是摆在中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十分严峻的任务。

2生活满意度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13.5%与57.5%的被访者对目前的个人生活状况分别感到满意与比较满意,两者合计占被访者总数的71.0%,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另分别有16.5%与12.5%的被访者对目前个人的生活状况感到不很满意与不满意,两者合计占被访者总数的29.0%.总体得分为2.28分,介于“较满意”与“不很满意”之间,偏向“较满意”一方。这说明总体上人们对目前个人生活状况还是感到较为满意的。

*本文为“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组长为周晓虹教授,课题组成员是陈友华与朱虹博士。本文是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劳动成果。

陈友华1962年生,德国马尔堡大学哲学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贰’ 定性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贯穿社会研究的两条主线,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理清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以使我们能更深刻地了解这两种研究方法,准确地把握其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促进社会研究方法向更深层次发展。
自赫尔巴特以来,社会科学理论得以提出并成为可能。但饶有趣的是,社会研究者从那时起扛起的社会研究这块牌子至今仍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安插地。于是,有这么多年历史的社会研究面临着这样一种尬尴的境地:它一方面被指责为名为科学研究,实际上是严重脱离实践的哲学思辩研究,缺少应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它又被反唯科学论者们说成是受社会科学化的影响,开始逐步成了其他学科的试验场,社会理论因而有被殖民化的危险。
持前一观点的人认为,社会理论之所以缺乏对社会教学及社会管理实践应有的指导作用,是因为它的基本概念及由之所形成的理论系统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差,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多年始终没有找到或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这是造成社会理论“空洞化”的根源,于是主张社会研究要大胆引入其他学科,尤其是心理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形成自己的独特研究方法;提出后一看法的人则公开反对社会科学化这一口号,认为社会科学化是一有害的口号,并强调除科学方法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有效地认识世界的方法——人文方法或哲学的方法。
以上两种看似相互对立的观点表现出社会研究方法中的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综观社会研究的整个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贯穿社会研究的两条主线: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的、可定量化的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另一种范式是从人文科学推演而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通讯说明的方法。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也无所谓孰好孰坏,它们只是一种研究方法。但由于过分偏重于定量研究,缺乏对定量研究局限性的了解和忽视对定性研究的关注,以致对社会研究方法的研究有过偏之嫌。

‘叁’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有哪两种

是: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或主观主义)

早期的方法论观点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K.马克思
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因为社会现象同自
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
因果决定性,它们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并且可由普遍
规律来说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第一次
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列宁语),使社会
学与哲学和历史学相分离,并且使社会研究摆脱了传统
的思辨哲学方法。
另一创始人A.孔德主张,社会学应当是一门类似自
然科学的、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学科,这门学
科应当采用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实证主义方法。他在
社会领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学形成时建立的基本假设,即
知识的经验性或实证性、研究的客观性和世界的统一性。
孔德还具体论证了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和历
史方法对社会学的适用性。
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
他最先系统、详细地论述了社会学方法论问题。在《社
会学方法的规则》(1894)一书中,他把社会现象界定为
普遍存在于群体间的、由外界的强制力施加于个人所引
起的社会行为、社会思想和社会感受。他认为社会现象
既不能归结为个人行为,也不能归结为生物现象和心理
现象。社会现象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和观念,它是可以观
察的社会事实。通过这种界定,社会学就能够采用自然
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与实证主义观点相对立的是
源于哲学、历史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潮。19世纪末期,德
国曾发生一场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论战,德国社会哲
学家W.狄尔泰指出,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对象与自然科学
有本质的不同。他认为,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研究离不
开价值判断,社会科学的任务不仅是客观描述社会,还
必须涉及伦理、宗教、艺术等价值观念。此外,人具有
自由意志,人类行为既没有规律性也无法预测。社会历
史现象都是独特的、偶然的,对此无法采用自然科学的
“规范”方法加以研究,而只能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加以
阐述和记录。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主张社会学研究的对
象是个人及其行为,而人的行为是受“合理化”的理性
支配的,与行为者的价值是相关的,但同时受环境的制
约,理性行为并不是绝对的意志自由,它受着具体的必
然因果律支配。因此,他建立的理解的社会学既反对人
文学派的主观唯心论,也反对机械的实证论,主张“价
值相关”和“价值无涉”(见价值中立和价值参照)是
研究社会现象的两条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基本原则。
三大方法论倾向 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各个流派及其
关于方法论的不同观点,大体可以区分为实证主义(自
然主义),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或主观主义)两大倾
向;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则独树一帜。
实证主义方法论 西方社会学家大多在某种程度上
坚持由孔德和迪尔凯姆所开创的实证主义方向,其中包
括各种理论流派。尽管各派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他们
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张社会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社会学
不是探讨“应该如何”,而只是客观地阐明社会“究竟
是如何”,它不关注于独特的历史事件,而主要关注于社
会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坚持认为社会研究的逻辑方
法是假设演绎法,科学假说的陈述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
验,理论仅当它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接受
的。获取经验证据需要采用实验、系统观察、调查、访
问、文献考察等方法。虽然社会科学在方法、技术的运
用上有其特点,但它在理论构建、证据搜集、证据分析
与评判、理论检验等方面所运用的方法,与自然科学方
法并无本质区别。实证主义者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
己的基本原则,把自然科学当作科学的范例,在他们看
来,社会学是符合科学的逻辑的。
在实证主义方法论流派中,较极端的派别是定量主
义和数理社会学派。定量主义受心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
物测量学的影响,强调在任何科学中都必须使用测量和
计量的方法。定量主义的倡导者、美国社会学家G.A.伦
德伯格主张,任何概念都可以测量,由于定义不明确而
无法测量的概念在科学研究中是没有用处的。20世纪40

‘肆’ 社会研究方法四大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的四大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分析、实地调查。

1、调查研究适用于社会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学术性调查。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是2009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风笑天。1、该书结合国内外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高等学校社会学研究方法教学的实际,对社会学经验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进行了通俗简明的介绍。全书体系科学规范,内容取舍得当,语言简明,适合高等学校的教学需要,也适合实际研究部门的人员自学及参考。

‘伍’ 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 的区别

第四章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展现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内容、实质和规律,为我们具体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一、 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一)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东西,最终都要在历史上消亡。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正是这种有限的、无始无终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那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那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如历史不具有最终的性质一样,人类的认识也不具有最终的性质。“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一样,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恩格斯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一论述,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二) 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即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在量变阶段,社会面貌总的说是稳定的,表现出自身发展的连续性;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质变、飞跃,新质代替旧质,渐进性过程“中断”,表现出发展的非连续性。发展史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只有不间断的量的积累,才有间断性的质的飞跃。
坚持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历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联系和区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阶段的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毛泽东说:“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三) 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行和曲折性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否定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有所抛弃、有所发扬,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辩证的否定。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为新事物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周期之后,第三阶段的食物击中了前两个阶段食物各自的积极因素,成为更高级、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然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矛盾双方斗争此消彼长或次长比的复杂性,由于人们认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复性,决定了事物的前进运动并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迂回的,表现为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列宁说,历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样笔直又笔直。毛泽东说:“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
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历史观,既要反对历史循环论,又要反对历史直线论。坚持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历史辩证法,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同时在实践中自觉走曲折前进的道路。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历史活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是因为:
第一,“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动的产物。人们拥有的生产能力决定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第二,历史是一个合力。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需索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于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自然界的发展是自发的、盲目的、无意识的;社会发展则是自觉地、有意识的。二者的区别,集中表现为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包括选择“做什么”和“怎么做”,即包括选择实践目标、实践手段、实践方法等。主题选择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实践活动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种选择并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确选择或错误选择,还包括最优选择、次优选择等。同样是正确选择,是最优的还是次优的,对于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
(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主体选择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就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人们只有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当人们没有认识必然性的时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于人的;当人们认识并把握了必然性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
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统一性,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多样性。社会历史过程作为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科学的、辩证的决定论。
三、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一)历史主义的方法
认识社会历史,离不开现代人的眼光。但是,后人在认识既往的社会历史时,必须从特定的历史时代、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出发,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认识。列宁说:“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离开历史过程和历史条件,用个人的好恶、主观的模式等,去剪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我们要求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
历史的真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真实,二是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真实。我们要把这两种真实统一起来,离开了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真实,无从发现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而仅仅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又远远不够,还必须透过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把握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
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既要反对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肯定一切的历史复古主义。对于历史遗产 要采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
(二)科学预见的方法
对未来的预测、关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活动的表现。研究社会过程、认识社会规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来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历史课题,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过程和阶段,确立和设计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宣召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和路径,从而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动型,做到在某一时间和过程发生之间未雨绸缪,掌握主动。
科学预见之所以可能,在于社会历史过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现,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着某种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说:“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透过偶然认识必然,便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前程。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马克思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会历史过程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客观进程,逻辑则是对这一进程和历史顺序的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过程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社会历史进程在人类思维中的再现。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于“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因此,逻辑对历史的反应不是机械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学抽象基础上对历史进程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逻辑反映历史又高于历史,只有上升
到逻辑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以科学抽象和逻辑的方式把我社会历史进程,就其实质来说,依然是历史的方式,它“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既要反对把历史碎片化、否认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从逻辑出发剪裁历史、用逻辑统一历史的错误倾向。

‘陆’ 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1、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孙羡
2、社会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2)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3、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及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4、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方法论与研究方式之间、研究方式与具体方法和技术之间,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
5、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不同的方法论主张在经验研究中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求知识的方法。其一是科学主义的;其二是自然主义的。而定量研究方式与定性研究方式则可以说是这两种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们是我们在社会研究过程中可以采取的两条途径,两者之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在社会研究者认识胡镇社会现象的过程中,它们发挥着各不相同的作用。社会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这就裤凯粗是:(1)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2)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3)资料的收集(4)资料的处理与分析(5)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有哪几部份构成?不同的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答: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三大层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法论是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其中哲学方法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最基本的方法论。方法论决定和影响着在社会研究中如何去观察研究社会现象,以及采用什么具体方法和专门的技术工具。同时,具体方法和技术、工具的发展将促进方法论本身的发展。不同的研究方式与不同的方法论之间存在某种内在 联系,各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与不同的研究方式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比如,调查研究的方式往往需要运用抽样的方法、需要设计问卷的技术、需要运用计算机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阅读全文

与两种社会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恒冠15l钓箱天窗安装方法 浏览:903
台式机电脑截图方法 浏览:457
dj水果机如何破解方法 浏览:160
里美鸡蛋面膜使用方法 浏览:778
怎么变双眼皮天然方法 浏览:394
霉菌性鼻窦炎的最好治疗方法 浏览:903
油锯链条连接的方法 浏览:328
魅族魅蓝5返回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270
感应电笔使用方法 浏览:665
说明方法的准确性是什么 浏览:974
常用宝石镶嵌方法 浏览:564
数据连接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263
研究理性的历史和现状的方法 浏览:469
难度凤凰的折纸方法视频 浏览:294
腰间盘突出术后腰部屈曲锻炼方法 浏览:133
改善痘印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303
安联电线安装方法 浏览:292
两个数据差异计算方法 浏览:700
皮蛋简单减肥方法 浏览:991
无痘痘美肌训练方法 浏览: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