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发布时间:2023-08-02 19:07:09

‘壹’ 高分悬赏:请教育技术学达人帮忙解答以下2个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麻烦详细解答)在线等!!!!

1. 利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教育技术领域的问题,弄清教育技术的发展规律和应用效果,有助于我们更了解教育技术、更好地更有效地应用教育技术。
2.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观察法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作为手段。观察法的步骤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所需的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等﹔并考虑如何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等等。②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不为无关现象扰乱﹐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③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文献法的步骤是﹕收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使用这一方法须注意﹕查阅文献之前﹐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否则难于从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确的结论。
3、调查法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调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①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②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收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③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4、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可用于对教育行政效率的检验﹐对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对课程分量规定的测定﹐对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比较等等。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还可进一步使用推断统计法﹐即利用描述统计取得的信息﹐通过局部去推断全局的情况。近几十年来随着统计学的发展﹐提出了实验设计﹐要求在较严谨的实验研究中检验设计中所列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统计法一般分为两大步骤﹕统计分类。整理数据﹐列成系统﹐分类统计﹐制统计表或统计图。数量分析。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找出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从中找出改进工作的措施。掌握统计法﹐必须学会科学的推理方法和掌握统计计算的技术。
5、行为研究法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观察和访问﹐了解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关于儿童行为的规律﹐从而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儿童修改他的行为﹐故也称为行为修改法。现代行为修改派的主要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主张控制情境﹐采用褒奖和强化的方法﹐来修改儿童的行为。这种方法进行的步骤如下﹕①把儿童行为的表现作详细的观察和记录。②根据观察的结果和记录﹐对儿童行为进行具体分析﹐确定行为修改的内容和程序。③按计划帮助儿童改变行为。④进行过程中要注意强化是否及时﹐物质强化是否伴随言语的赞赏﹐强化方式是否多样化﹐强化是否恰当﹐给予强化的人是否为儿童所信任等。一般不用惩罚的方法。
6、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分析研究﹐去认识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今天的教育工作。历史研究须广泛地查阅文献﹐它同文献法有关﹐但不能等同文献法。文献法不一定研究某一现象的全部过程﹐历史研究法也不限于只查阅文献。历史研究法的步骤是﹕史料的收集。要尽可能地收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史料﹐如政府的教育法令﹑规章制度﹑决议﹑规划﹑条例等材料﹔还要收集反映当时教育情况的论着﹑报告﹑小说等有关材料。不仅要有文字的史料﹐还要有非文字的史料。史料的鉴别。要用各种方式对收集的史料鉴别其真伪﹐也要区别长期为大家所公认的史料中史实的真伪。史料的运用。史料鉴别后﹐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7、比较法比较法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采用比较法﹐要考虑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历史传统﹑科学和技术以及文化发展的水平﹑教育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映﹐明确可比较的指标。这样﹐才能正确掌握某一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明确可以借鉴和学习什么。进行步骤﹕①描述。把所要比较的国家的教育现象的外部特征加以描述﹐要求准确﹑客观﹐为进一步分析﹑比较提供必要的资料。②整理。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如作出统计材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设立比较的标准等﹔必要时须研究某些材料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以便深刻地理解所分析的教育对象的现状。③比较。对资料进行比较和对照﹐找出异同和差距﹐提出合理运用的意见。比较法的使用离不开其他方法的配合﹐比较法本身还要求科学化和定量化。
8、分析法或称逻辑分析法﹐即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本身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具体方法。分析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分为各个组成要素﹐抽出它的各种特点来﹐单独地观察它们﹐剖析每个组成因素的性质和特征。分析之后﹐又必须进行综合。即根据分析的结果﹐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要素联成一个整体来认识。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抽象是对某种教育现象抽出基本的﹑本质的东西﹐撇开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集中注意力去掌握事物的本质﹐概括则是从某些教育现象中抽取出其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将所研究的同类教育现象概括出该类现象中的一般特征来。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分析法对研究成果的关系甚大﹐分析工作必须慎重地进行﹐特别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方法论作为指导。
9、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个条件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进行。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前者基本上是在人工设置的条件下进行﹐可采取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现代技术。后者在日常教育工作的正常条件下进行。教育实验法多数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但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也需要应用实验室实验法。不论采用哪种实验法﹐都要保证受试者处在正常的状态中。实验法一般分 3种﹕单组法。就一个组或班进行实验﹐看施加某一实验因子与不施加实验因子或在不同时期施加另一实验因子﹐在效果上有何不同。等组法。就各方面情况相等的两个班或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因子﹐再来比较其效果。循环法。把几个不同的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排列次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实验法进行的步骤是﹕①决定实验方法﹑组织形式﹐拟定实验计划。②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实验进行前﹐根据实验目的﹐拟定测验题目﹐准备教具﹑仪器﹑记录表格﹑统一标准﹐拟定记录方法﹑符号等﹐设法控制实验因素﹐使重要因素不变或少变。③实验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要作精确而详尽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准确的测验。为了排除偶然性﹐可反复实验多次。④处理实验结果。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对结论﹐力求排除偶然因素作用。与实验法有关的还有模拟法﹐即创设专门类似物(模型)或情境的办法。科学模拟便于进行精确分析﹐把所得结论用于现实环境。如外语教学中创造语言环境和外语演剧教学﹐直接教学法的试验等等。
10、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研究的人或事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不是典型的。可以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工作。个案研究一般常同典型调查结合进行﹐进行的步骤﹐与调查法类同。一般为﹕进行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写出分析报告。

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指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达成疏理、解释或评价、预测任务的一种方法。

‘贰’ 儿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题:什么是经验总结法,联系实际说明经验总结法的目的与操作要求

儿童教育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
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
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从教育科研工作本身和中小学教育工作实际来看,教育经验总结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经验总结是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按科学的方法来总结这
些经验,那就必然可以正确地认识教育规律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二是教育经验总结
是提高中小学办学、管理水平的可靠保证。

(2)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试题扩展阅读:

教育经验总结具有以下特征:

1、新颖性。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是从教育实践中产生和提炼出来的,对当前的教育实践活动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作用。

2、普遍性。运用类似方法的实践活动都可以获得成功。

3、实践性。教育经验都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力图解决的课题。

‘叁’ 2011小学教育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比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着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网络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桐液乎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局悉,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埋判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肆’ 教育研究方法计算题

我不懂那么多统计学原理,觉得有意思帮回答下,就当抛砖引玉了。
由标准差分辨是政治60.12,语文62.8,数学65.1,教育理论68.7.可知各门科目所占比重从高到低应按下列顺序排列:
教育理论 数学 语文 政治
所以应该录取甲 因为他的教育理论和数学都比乙高

‘伍’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 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 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 17-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 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 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 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 年的 《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壬寅学制 及 1903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 《五经》 。 考点: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 《书经》 《诗经》 《易经》 《礼记》 《春秋》 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 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 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 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 供了物质基础。 4.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 二战以后,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b。 a。 教育的群民化 c。 教育的民主化 d。 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 代化(简答)
2 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填空)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 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 (选择,填空) 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有教无类” “克己复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战过后期, 《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 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 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提出: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 。 。 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 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 《学记》 主张启发式教学,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主张“学不 足邋 等” ,即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着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 (1632)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米尔》 (1762) ,洛 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835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 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于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 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 教师中 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人物。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在做中学” 。 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 主义着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1939 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 ,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教育对政 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2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 。人力资本理论的 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好似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 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 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 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考点: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3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 星的发明与应用;第三次是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标志。
$4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考点: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考点: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 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 2.学校文化的特征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的传统为己任 d。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物质化有二中表达方式:一,学校环境文化 二,设施文化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规章制度,三,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的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一、认知成分;二、情感成分;三、价值成分;四、理想成分 考点: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三)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特征:1.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 渡性的产物。 2.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 3.多样性 4.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像 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 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考点)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个体身心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的个别差异性
$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 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的意义: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 环境的范围 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a.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学校对个体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意义和作用 考点: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 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考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
$2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 一方法。
$3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意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 (考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 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 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 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第五章 学生与老师 $1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事教育的课题。 (辨析)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 年 11 月 2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 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 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
人身权、受教育权。
$2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 。传道者角色 (2) 。授业、解惑者角色 (3) 。示范者角色 (4) 。管理者角色 (5) 。朋友角色 (6) 。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 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六章 课程 $1 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 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 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 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 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 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 4.课程理论
$2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 教学结果、标准。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3
课程设计
一、什么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课程设计)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 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计划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 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一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文本部分。
$4
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5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该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成果评价
教学( 第七章 教学(上) $1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简答)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 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简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3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 , “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 , , , , 范围。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法 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 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学生特点 d。教学时间、 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谈话法
教学( 第八章 教学(下) $1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备课:包括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课题计划 c。课 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 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二、上课 1.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单一课 综合课 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考点) 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学业的检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了结果。
$2
教学

阅读全文

与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试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致病菌分析方法 浏览:523
点赞操作方法视频 浏览:559
缺牙如何处理方法 浏览:101
水果盒的简单制作方法 浏览:855
不锈钢宣传牌安装方法 浏览:446
解决黑鼠最好的方法 浏览:464
台式电脑机箱无线连接方法 浏览:293
雌鸽下软蛋的治疗方法 浏览:268
对公司财务分析的方法 浏览:748
手竿玉米钓草鱼技巧和方法 浏览:524
a4纸折篮子简单的方法 浏览:6
淼淼瘦腿霜使用方法 浏览:812
红包使用方法 浏览:55
怎么添加微信最简便的方法 浏览:736
愈膳坊食用方法 浏览:138
智能家居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浏览:311
优她美使用方法 浏览:246
电视机180度挂架安装方法 浏览:387
快速成型的好方法 浏览:395
社会过程中的研究方法 浏览: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