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方法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3-07-13 01:34:02

㈠ 现代文学史的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大纲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编号】070354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数】4 【适用专业】中国语言文学
【学时数】72 【编写日期】2008年9月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文学史上发生的重大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本阶段出现的文学社团流派以及不同类型作家的文学创作等。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熟悉了解作家作品等的基础上,整体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鉴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和洞悉文学发展原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绪 论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 学时:2
主要内容:掌握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包括分期时间、阶段性特征、代表作家作品。
教学要求: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及主要特征。
重点: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及其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
难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章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学时:4
主要内容:[识记]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倡导的白话文运动。
[理解]“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说法。五四文学革命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应用]分析晚清小说的繁荣对五四新小说的发展的具体影响。分析晚清白话文运动对五四新文学兴起的推动作用。
教学要求:让学生认识到五四新文学运动与晚清一系列文学运动有着重要关系。
重点:晚清文学运动是如何推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生的。
难点:外国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影响。

第二章 五四新文学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 学时:4
主要内容:[识记]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人的新文学观念。新文学运动与文化保守主义者之间的论战。胡适对白话诗的尝试,自由诗,新月派的诗。“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周作人的“美文”,《语丝》杂文。春柳社与“文明新戏”。五四时期兴起的社团名称、成立时间、代表作家及作品、创作特点、文学史价值等。
[理解]白话新诗的尝试最重要的价值。白话新小说的现代意义。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特点。
[应用]分析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在整个新文学运动中的理论意义。
教学要求:掌握五四新文学初期的重要理论,以及各种文体的创作实践。
重点:如何评价胡适等人的文学尝试。
难点:新文学观念与传统观念的分歧。白话新小说的现代意义。

第三章 鲁迅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学时:6
主要内容:
[识记]鲁迅生平与思想发展阶段。《呐喊》、《彷徨》小说集中所包含的篇目,以及人物形象分类。《阿Q正传》的深刻性。鲁迅杂文创作阶段及主要代表篇目、作品集。
[理解]理解《呐喊》、《彷徨》小说集的重要意义。阿Q形象的不朽意义。《野草》主要抒发了鲁迅怎样的心绪与感情。
[应用]鲁迅前期与后期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教学要求:掌握鲁迅创作阶段。小说、散文、杂文等代表作品的思想意蕴及艺术特色。
重点:《呐喊》、《彷徨》的思想意义。
难点:理解鲁迅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后期杂文创作的独特成就。

第四章 茅盾及文学研究会 学时:4
主要内容:
[识记]文学研究会成立时间、地点、发起人、文学主张、代表作品。掌握以下作品的创作时间、主要内容:茅盾的《蚀》三部曲、《子夜》、等长篇小说,“农村三部曲”等短篇小说;叶圣陶的小说集《隔膜》、《潘先生在难中》。“乡土文学”代表作家和作品。
[理解]文学研究会诸作家所呈现的总体风格。《子夜》标志着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冰心与许地山在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的独特之处。
[应用]茅盾从理论到创作实践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哪些重要贡献。
教学要求:掌握文学研究会的主要理论主张,及代表作家的创作情况。
重点:茅盾长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朱自清散文风格。
难点:叶圣陶教育小说与教育题材小说的异同。

第五章 郭沫若及创造社 学时:4
主要内容:
[识记]郭沫若生平及其创作概况。郁达夫及其代表作。郑伯奇及其代表作。后期创造社倾向于法国象征派的三个诗人是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
[理解]《女神》真正开创了现代新诗的格局。《屈原》代表了现代历
史剧的最高成就。郁达夫小说在文体上的独创之处。
[应用]分析郭沫若创作诗剧合一的重要特色。创造社诸作家的创作在总体上体现了什么样的审美追求。
教学要求:掌握郭沫若创作特色及其突出贡献。创造社主要代表人物的创作情况。
重点:郭沫若《女神》诗集的独特意义。创造社作家共同的审美追求。
难点: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文学主张及审美追求的不同之处。

第六章 “新月”与“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 学时:4
主要内容:
[识记]语丝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散文创作为主的作家群体。《语丝》主要撰稿人。沉钟社及其代表人物。冯至及其代表作。“新月诗派”的构成及其创作概况。
[理解]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及主要贡献。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理论主张。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风格。李金发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得失。
[应用]语丝社及语丝文体在现代散文创作中的重要影响。分析废名小说散文化和诗化风格。早期象征诗派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现代新诗的发展意义。
教学要求:掌握“新月”与“语丝”等社团流派的创作情况。
重点:徐志摩及“新月”诗人对新诗格律化的贡献。周作人小品散文的主要特色和独特魅力。
难点:“语丝”社及“语丝问题”对现代散文发展起到的作用。周作人小品散文对现代散文创作的影响。

第七章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 学时:4
主要内容:
[识记]革命文学运动。蒋光慈及其代表作。瞿秋白、华汉、洪灵菲、丁玲及其代表作。
[理解]分析瞿秋白散文创作的风格特色。“左联”成立的积极意义和创作上的主要贡献。
[应用]理解并把握蒋光慈创作对早期革命文学的主要贡献和历史局限。分析“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与革命文学的分歧和论争。
教学要求:掌握左翼文学创作的成就及局限。
重点: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显示了现代文学发生了怎样的深刻变动。
难点:“左联”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如何评价左翼文学创作的思想和艺术。

第八章 巴金与老舍等人的创作 学时:4
主要内容:
[识记]巴金生平及创作概况,老舍的生平及创作概况。
[理解]无政府主义对巴金思想和早期创作的影响。第一部小说《灭亡》的思想内容和主人公杜大心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意义。《家》对封建大家庭罪恶的揭露和控诉。《老张的哲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寓言体小说《猫城记》思想的复杂性。老舍创作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骆驼祥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应用]结合《家》分析巴金小说的创作特色和审美追求。分析祥子形象的典型意义和虎妞性格的复杂性。把握老舍小说创作的总体特点。
教学要求:掌握巴金文学创作的整体风格,掌握老舍文学创作的整体风格。
重点:理解《家》在巴金创作及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骆驼祥子》为代表的反应北京底层社会的小说,如何体现老舍对底层市民命运的思考。
难点:从《家》到《寒夜》,巴金创作的风格显示了怎样的变化。老舍作品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京味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九章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创作 学时:4
主要内容:
[识记]沈从文生平及其创作概况。30年代京派批评家朱光潜、李健吾、梁宗岱的文艺批评言论。
[理解]“边城”世界的理想色彩。《边城》的艺术特色。
[应用]以《边城》为例,分析沈从文小说的审美追求。
教学要求:掌握沈从文创作的美学意境。“京派”作家的整体风貌及文化品位。
重点:理解“湘西世界”与沈从文的文化选择之间的关系。
难点:沈从文“外乡人”的创作心态。

第十章 新感觉派及其他小说作家的创作 学时:4
主要内容:
[识记]“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概况。李劼人“大河小说”、张天翼讽刺小说,和沙汀、艾芜小说的创作情况。
[理解]“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的特征。李劼人“大河小说”的思想意蕴。
[应用]“新感觉派”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文学渊源。
教学要求:掌握“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及其创作,评价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重点:“新感觉派”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沙汀与艾芜的小说创作的异同。
难点:“新感觉派”小说对西方文学思潮的借鉴和中国化发挥。

第十一章 曹禺与现代话剧地位的确立 学时:4
主要内容:
[识记]曹禺的生平及其创作概况。左翼戏剧的创作概况及在思想艺术上体现出的总体倾向。“左翼戏剧家联盟”。欧阳予倩、洪深、田汉、夏衍、丁西林、李健吾的创作概况。
[理解]曹禺剧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雷雨》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日出》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分析曹禺剧作成功的主要原因。
[应用]举例分析并总结曹禺剧作的总体艺术特色。
教学要求:掌握现代话剧发展成熟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剧作家及其创作实践。
重点:《雷雨》在曹禺乃至整个现代话剧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难点:从《日出》、《原野》到《北京人》,曹禺剧作所显示的发展和新追求。夏衍剧作的戏剧冲突与曹禺相比有何不同。

第十二章 诗歌与散文的新发展 学时:4
主要内容:
[识记]30年代中国诗坛概况。杂文、小品散文、报告文学发展概况。
[理解]戴望舒诗作《雨巷》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特征。卞之琳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周作人创作倾向的转变。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价值。
[应用]作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戴望舒及其诗作对现代新诗的主要贡献。杂文在20世纪30年代再度兴盛的主要原因。
教学要求:掌握30年代的社会环境,以及诗歌、散文发展变化的原因、影响。
重点:中国现代派诗歌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原因。
难点: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何其芳《画梦录》的艺术价值。

第十三章 抗战文艺运动与解放区文艺运动 学时:4
主要内容:
[识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理解]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特点。把握抗战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的根本性变化。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解放区文艺出现的新面貌。
[应用]国统区抗战文艺运动的主要特点。解放区文学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教学要求:掌握抗战文艺运动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重点:抗战文艺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延安文艺座谈会对其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难点:国统区与解放区两大不同区域的文学中存在哪些共同的审美追求。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学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及特色。

第十四章 艾青及现代新诗的又一次高潮 学时:4
主要内容:
[识记]艾青、田间、臧克家、胡风、穆旦等诗人的创作情况。
[理解]艾青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思想蕴涵。田间诗歌创作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的思想内容。胡风诗歌理论的特点。
[应用]分析艾青诗歌何以成为五四以来现代新诗的又一座高峰。分析田间及街头诗歌运动的历史意义。臧克家诗作在表现农民方面的特色。
教学要求:掌握艾青、田间、臧克家、胡风、穆旦等诗人各自的创作特色及历史价值。
重点:关注以上述诗人为代表的一群诗人的生存状态,比较贴切地理解他们诗歌中的心声。
难点:胡风及“七月派”对中国新诗理论和实践的贡献。“中国新诗派”在新诗发展中的地位。

第十五章 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学时:4
主要内容:
[识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创作概况。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的思想内容。《白毛女》中喜儿、杨白劳形象的艺术特征。
[理解]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思想主题。孙犁《荷花淀》的思想价值。《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色。
[应用]结合作品论述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风格。分析孙犁小说体现出的独特审美追求和鲜明艺术风格。
教学要求:掌握解放区重要作家的创作背景,及其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重点:理解赵树理创作的民族特色,孙犁创作的审美意蕴。
难点:比较赵树理和孙犁小说创作风格上的异同。比较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暴风骤雨》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异同。

第十六章 沦陷区与国统区的文学创作 学时:6
[识记]国统区文学的创作概况。张爱玲、钱钟书、路翎、陈白尘、张恨水等在40年代的创作概况。
[理解]结合作品分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分析钱钟书在《围城》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路翎《财主底女儿们》的思想主题。陈白尘《升官图》的思想主题。理解《马凡陀的山歌》等政治讽刺诗的思想意蕴。
[应用]总结“孤岛”文学的突出成就。归纳东北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成就。论析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内容。分析陈白尘《升官图》的讽刺喜剧特色。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沦陷区和国统区的创作概貌,并掌握重点作家的创作情况,及其作品的思想、艺术蕴涵。
重点:重点作家作品的分析。
难点:将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创作环境与作家创作情况联系起来,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结 语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学时:2
主要内容:总结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教学要求:让学生理解现代文学发展的经验价值,感受其对当下文学潮流的影响。
重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经验总结。
难点: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经验与当下文学发展的关系。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
[教材]
刘勇、邹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学习资源]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程光炜、刘勇等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刘勇主编:《插图本百年中国文学史•中卷(1917-1949)》,2002年。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个十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1935—1936。

四、必修课要求及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本课程属于中国现代文学基础课,建议开设于大学本科一年级,用两个学期进行讲授。
在教学上应着重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整体发展脉络和几个具体阶段的主要特征,这是准确把握具体文学现象的根本参照系。此外,还要让学生多读作家传记、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家创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可以开展课堂讨论课,观看改编自作品的影视剧,也可以参观作家纪念馆。
考试不宜以机械的概念术语为重点,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谈出对作品的真实体会,建议以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为主。
131

㈡ 论述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及基本情况

文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然而,同时又受到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因素的有形与 无形的制约。50年代,陆侃如、冯沅君在《关于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的商榷》中提出了 文学史分期的“文学标准”与“历史标准”:“没有人否认文学有它自己的发展过程与 发展规律,所以文学史的分期首先应该以文学本身演变情况为标准,这是没有问题的。 ”同时指出“认为文学史的现象仅仅受制于文学发展本身的规律,企图把文学的发展看 成为孤立的东西,那是反科学的。”[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比如“抗战文学”、“ 文革文学”和“新时期文学”这些名称明显地带着政治的痕迹;然而,这种抱怨也并不 仅仅来自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乌·韦斯坦因同样抱怨:“近百年来大多数重要 的文学运动的名称极少是从文学本身来的。”[2]不仅如此,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往 往潜伏着甚至直接反映了政治意识形态的规划。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曾经奠定了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解释结构。“新时期”伊始,既成的文学史的解释结构受到了明显的 挑战。由“文学回到自身”和“把文学史还给文学”最终形成了“重写文学史”的激流 。
洪子诚说:“在谈到20世纪的中国文学时,我们首先会遇到‘新文学’、‘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等概念。这些概念及分期方法,在80年代中期以来受到许多的质疑和 批评。另一些以‘整体地’把握这个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或视角),如‘20世纪中国文 学’,‘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近百年中国文学’等,被陆续提出,并好像被越来 越多的人所接受。许多以这些概念、提法命名的文学史、作品选、研究丛书,已经或将 要问世。这似乎在表明一种信息:‘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概念, 以及其标示的分期方法,将会很快成为历史的陈迹……为着‘展开更大的历史段的文学 史研究’,从一种新的文学史理念出发,建构新的体系,更换概念,改变分期方法,这 些都很必要。但是,对于原来的概念、分期方法等加以审察,分析它们出现和被使用的 状况和方式,从中揭示这一切所蕴含的文学史理念和‘意识形态’背景,也是一项并非 不重要的工作。”他从“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探讨出发,说明了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 不断转变而发生的文学史哗变以及概念内涵的转换。“‘当代文学’概念的内涵,在它 产生的过程中,就一直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在文学‘一体化’时期,另外的理解不可能 获得合法的地位。不过,在‘文革’中,文学的激进力量显然并不强调1949年作为重要 的文学分期的界线。在他们看来,‘十七年’是‘文艺黑线专政’,无产阶级文艺的‘ 新纪元’,是从‘京剧革命’才开始的。江青他们还来不及布置‘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学 史’(或‘新纪元文学史’)的编写,但在有关的文章中,已明确提出了他们的文学史( 文艺史)观。他们很可能把‘京剧革命’发生的1965年,作为文学史分期的界限,把196 5年以后的文学,称为‘当代文学’(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另换一个名称)……‘文革’ 后,人们的用以判断社会和文学的标准也遂四分五裂。因此尽管‘现代文学’、‘当代 文学’的概念还在使用,使用者赋予的含义,相互距离却越来越远。这种变化也有一些 共同点,这就是在文学史理念和评价体系的更新的情况下,重新构造文学史的‘序列’ ,特别是显露过去被压抑、被遮蔽的那些部分。40年代后期那些在‘当代文学’生成过 程中被疏漏和清除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张爱玲、钱钟书、路翎、师陀的小说,冯至 、穆旦的诗,胡风等的理论……)被挖掘出来,放置在‘主流’位置上。‘现代文学’ 与‘当代文学’的等级也颠倒了过来;‘现代文学’不再是‘当代文学’的学科规范、 评价标准,成为统领20世纪文学的线索(这为20世纪中国文学和‘重写文学史’的命题 所包含)。‘现代文学’概念的涵义,也发生了‘颠倒’性的变化。在写于60年代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唐tāo@①主编)中,‘现代文学’是对文学现象作阶级性的‘多 层等级’划分、排除后所建立的文学秩序。而在80年代,‘现代文学’在一些人那里, 成了单纯的‘时间概念’,或者,成为包罗万象的口袋:除新文学之外,‘尚有以鸳鸯 蝴蝶派为主要特征的旧派文学,有言情、侦探、武侠之类的旧通俗文学,有新旧派人士 所作的格律诗词,还有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口头文学,台湾香港地区的文学以及海外华 人创作的文学’,还应该装入作为‘五四新文学逆流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文学、沦陷 时期的汉奸文学,“四人帮”横行时期的阴谋文学等等’。”[3]
徐源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孕育、诞生、转化的初步探讨》是较早对现代文学的起讫 和分期提出疑问的:“中国现代文学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端的,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 题。其实不然。”他指出,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北京大学等九所院校编着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在阐述现代文学的开端时说:“以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为开端 ,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文学史,习称中国现代文学史。”又说:“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文学革命是‘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方面,是我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文学运动的开端。”[4]在同一本 着作中,现代文学的开端就有1915年、1917年、1919年三个时间。邢铁华在《中国现代 文学史研究述评》中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从它的起始的时间到它的分期都存在着问题 ,作为一门学科仍然是不成熟的。他说,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根据社会形态的演进把文 学发展的阶段区别为近代和现代,还是把文学自身形态的演进作为区别近代和现代的标 准,抑或是二者兼顾;由于标准不一,因之就产生了分歧”。[5]
哈若蕙在《现代文学历史分期之我见》中指出:“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需要确立一个 什么原则为划分标准,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巡视以往的文学史分期,不外是以政治事 件划分(即文学史的分期完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分期所代替)及以政治标准为依 据、兼顾文学标准这两类。显然,如何理解文学史的历史分期,牵涉到文学观念问题。 ”“作为文学史,其发展和演变无疑与社会革命的推进有密切的联系,但并不完全等同 ,而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不能将文学视为图解民族史或社会史的文献。”[6]由于 新的文学史视角的确立,因此对于现代文学史的发端和分期产生了新的看法。周音指出 :“在我们中国,所谓现代文学就是指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一九四九年第一次文 代会召开,这三十年间的文学。这种提法是根据中国革命历史阶段划分而来的。”他提 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年代应在一九一七年。”[7]
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他们所合着的《文学理论》中指出:“大多数文学史是依据 政治变化进行分期的。这样文学就被认为是完全由一个国家的政治或社会革命所决定。 如何分期的问题也交给了政治和社会史学家去做,他们的分期方法通常总是毫无疑问地 被采用。”[8]他们说:“不应该把文学视为仅仅是人类政治、社会或甚至是理智发展 史的消极反映或摹本。因此,文学分期应该纯粹按照文学的标准来制定。”“如果这样 划分的结果和政治、社会以及理智的历史学家们的划分结果正好一致的话,是不会有人 反对的。但是,我们的出发点必须是作为文学的文学史发展。这样,分期就只是一个文 学一般发展中的细分的小段而已。它的历史只能参照一个不断变化的价值系统而写成, 而这一个价值系统必须从历史本身中抽象出来。因此,一个时期就是一个由文学的规范 、标准和惯例的体系所支配的时间的横截面,这些规范、标准和惯例的被采用、传播、 变化、综合以及消失是能够加以探索的。”[9]韦勒克和沃伦的观点20世纪80年代在中 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初对新文学加以历史的评价的是文学革命的发动者胡适,他在1922年3月写的《五十 年来之中国文学》的第十节“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使用了朴素的描述 方法。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则把文学史视为“载道的文学”和“言志的文学 ”的对立与循环。陈独秀也许是最早明确地用外部的因素来解释文学革命,并且是针对 胡适的文学史解释而提出针锋相对的质疑:“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陈独秀 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 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10]1929年出版的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也强调了文学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这个运动不是偶然而有的,也不是全然由几个人凭 空捏造起来的,自有其历史的时代的意义。”[11]
1935年出版的王丰园的《中国新文学述评》从社会背景入手来叙述文学变动,把社会 政治事件作为文学史分期的依据。吴文祺的《新文学概要》突出地标示了“五四运动与 文学革命”、“五卅运动在文学上的影响”。他在导言中明确地把文学变迁视为政治变 迁的结果。他说:“文学的变迁,往往和政治经济的变迁有连带的关系的。因此,我们 要研究五四以来新文学,一方面要知道五四以前的文学的演变,一方面还要从政治经济 的变迁中,去探究近代文学的所以变迁之故。”[12]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 来中国文艺思潮论》,把1917年-1937年文艺思潮的变迁以“五四”、“五卅”、“九 ·一八”这三个中国现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为界划分为三个段落。
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周扬及时地把它应用到新文学史的研究上, 而且实际上已经开创了后来新文学史叙述的基本格局和框架。他说:“新文学运动作为 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分野,是在一定的新经济新政治的基础上,且应新经济新政治的要求 而产生,是反映新经济新政治,而又为它们服务的。”周扬将五四以来的文学按照毛泽 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有关论述分为四个时期:1、1919年-1921年,“五四”运动到 共产党成立,新文学运动形成的时期;2、1921年-1927年,从共产党成立到北伐战争, 是新文学内部分化和革命文学兴起的时期;3、1927年-1936年,共产党所领导的新的土 地革命的时期,革命文学成为主流的时期;4、抗战时期,新文学运动力量的重新结合 。本来把文学附属于政治是周扬30年代以来对于文学的一贯的理解:“在广泛的意义上 讲,文学自身就是政治的一定的形式,关于政治和文学的二元论的看法是不能够存在的 ……所以,作为理论斗争之一部分的文学斗争,就非从属于政治斗争的目的,服务于政 治斗争的任务之解决不可。”[13]
李何林、王瑶、老舍和蔡仪等四人在1951年制定的《<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关于 “学习新文学史的目的和方法”中强调“新文学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14] 1951年出版的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直接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作为理解和 描述新文学史的依据:“中国新文学的历史,是从‘五四’的文学革命开始的。它是中 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十年来在文学领域上的斗争和表现,用艺术的武器来展开了反帝反 封建的斗争,教育了广大的人民,因此它必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一部分,是和 政治斗争密切结合着的。新文学的提倡虽然在五四前一两年,但实际上是通过了‘五四 ’,它的社会影响才扩大和深入,才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底有力的一翼的。”
陈思和在《一本文学史的构想》中指出,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把一九一 七——一九三三年的新文学运动分作前后两期,以五卅为界,开了以政治事件为文学史 分期的先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阶段,文学史着作有多种分期,大多数是以历 史政治事件来划分。王瑶的着作最为典型,其分别是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一 九二七年大革命,一九三七年的抗战以及一九四二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来划分,其他文 学史着作基本沿用这一分期标准。”[15]新文学史研究兴起的30年代,正是文学社会学 和阶级论流行的时候,西方和苏联的文学社会学理论着作和文学史着作大量翻译出版, 而新文学界又得风气之先。因此,这种文学史描述的方法自然影响和渗透到新文学史的 研究中。由于把文学视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认为文学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把社会的 发展变化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最重要的原因,那么,文学史分期与政治史分期的重叠与 接近就是必然的了。
支克坚《从新的思想高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最早明确地否定了文学与政治标准的 同一性,揭示了文学史与革命史之间不可弥合的裂痕:“长期以来,我们的现代文学史 研究工作,花费了许多精力来说明新文学在三十年里,怎样不停地追随着中国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步伐前进,文艺思潮和文学运动因此不断出现新特点,作品因此不断获得新思 想、新题材……但这里有一个矛盾,就是有些现在大家已经公认为优秀和重要的作品, 恰恰并非出自追随革命最紧的作品。这就使得我们的现代文学史着作出现了‘破绽’… …这种情况无可辩驳地表明,我们研究现代文学史的指导思想存在着缺陷。问题究竟在 哪里?看来,是在于一种比较狭隘的文学观念限制了我们的眼光,以致我们不能从应有 的思想高度,对现代文学史进行研究。”[16]
80年代以来文学史分期的变化无疑是同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相联系的, 反映在文学史研究中就要求把文学从政治的附庸中解放出来,要求把文学史的分期从革 命史分期的附庸中解放出来,“把文学史还给文学”,建立纯粹的独立的文学史的秩序 。80年代韦勒克和沃伦合着的《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观念的转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尤其是其“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区分,文学史的研究者要求摆脱文学史的外部 的缠绕,还原为“内部研究”,也就是说还原为“文学研究”。1985年,刘再复在《文 学研究思维空间的拓展》中归纳“近年来文学研究方法表现出来的趋向”时就把“由外 到内”的趋向放在突出的位置:“由外到内,即由着重考察文学的外部规律向深入研究 文学的内在规律转移。我们过去的文学研究,主要侧重于外部规律,即文学与经济基础 以及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例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生活的 关系,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等,近年来研究的重心已转移到内部规律,即研究文学 本身的审美特点,文学内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文学各种门类自身的结构方式和运动规 律等等,总之,是回复到自身。”[17]罗宗义在《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反思》中说:“ 现代文学研究,在新时期发生了一场裂变。”[18]
王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问题》中强调:“文学史分期应当充分重视文学 本身的历史特点和实际情况,而不能生硬地套用通史的框架。”“从理论上说,作为意 识形态的文学,当然要为社会存在所影响所决定,每一时代的文学,都不能脱离当时经 济和政治。因此,文学史的分期是不能不考虑与之相应的历史分期的。但文学也有它自 己的特点,经济和政治对文学的影响究竟何时以及如何在文学上反映出来,要受到文学 内部以及其他意识形态诸因素的制约,因此,它的发展过程并不永远是与历史环境同步 的……经济基础之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到文学的历史进程,使之与历史环境发生 或前或后的异步关系。总之,文学史分期应当充分重视文学本身的历史特点和实际情 况,而不能生硬地套用通史的框架。”[19]1982年,唐tāo@①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近况》中提出:“许多人指出,有些现代文学史好像是政治思想史,或者是思想斗争史……其实,文学应当首先是文学,文学史应当首先是文学史。”[20]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编写问题》中说:“文学史就应该是文学史,而不是什么文艺运动史,政治斗争 史,也不是什么思想斗争史。”“简单地讲,文学史就是要讲文学现象的发展变化。” 陈思和说:“文学创作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它既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有其自身的历史继承性与发展逻辑。根据社会发展史或者 政治史来划分文学的时期,无法准确地体现文学发展规律。现代文学史的分期不一定要 与现代政治史的分期一致,文学有自己的道路,它的分期应该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 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的结果。”[21]
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他们指出:“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 ,意味着把文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从‘内部’来把 握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有机整体性,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就是阐明艺术形式(文体)在整 个文学进程中的辩证发展。”同时,他们指出:“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 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 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一 道)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 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22]他们一方面 强调要从文学内部来把握文学史的进程;然而,另一方面实际上“文学现代化”和“汇 入世界文学”等概念却又是一种非文学的历史价值标准的预设。

㈢ 语言学概论试述外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文档介绍:民族地区高师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法探讨“语言学概论”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知识水平,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语言学方面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该课程涉及到不同语系的语言,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多,如语音学、音系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文字学等等; 另一方面,由于本课程是一门概括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抽象, 一时难以理解。加上教师授课一般以口授为主, 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 一份讲义讲到底”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手段单一, 课堂教学缺少互动, 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 总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昏昏欲睡, 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 甚至产生厌倦情绪。针对此种情况, 笔者根据多年的“语言学概论”教学实践, 在借鉴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基础较差、少数民族学生占一定比例的现状和教学实际,就“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一、运用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学,把教材内容化难为易“语言学概论”虽然是对不同语系语言的高度概括, 理论性很强、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 但其内部也有很强的系统性。在教学设计中, 我们可以把理论性强、内容繁多的教材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以我们目前所使用的《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着,王洪君、李娟修订, 2010 ) 为例, 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分为 4 个模块: 第一块是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包括导言,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和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本模块是基础, 但比较抽象。第二块是语言的结构, 包括第三章语音和音系, 第四章语法和第五章语义、语用。本模块是在现代汉语的基础上, 由汉语拓展到其他语言, 由语音、语法拓展到语义、语用, 共时层面的知识较多。第三块是语言的发展、演变, 包括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和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本模块主要考察语言在遗传的过程中, 不仅保留了某些共同的特点, 还会产生变异, 历时层面的知识也比较多。第四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包括已消失的中国古文字和少数民族文字, 本模块主要考察作为符号的符号――文字的发展演变情况。不仅每一个模块内部具有系统性、层次性, 不同模块之间也具有相关性、连贯性。针对不同的模块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重点就可以很好地突出, 教学难点较容易把握。语言学课程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就语音和音系一章来说, 知识点多、难度大、基础性强。因为本章内容既与现代汉语“语音”一章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之处。在教学中, 我们既要注意本章内容与现代汉语“语音”一章的联系, 又要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可以结合汉语普通话, 从学生最熟悉的言语交际开始, 采用传统的也是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肌肉紧张说”以现场表演的方式给音节下定义,由音节进一步扩展到音步; 根据音节的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组成部分, 学习声母与辅音、韵母与元音的关系,理解韵母的结构:介音+ 主要元音+ 韵尾; 通过介音, 并结合古代汉语的有关知识, 理解“四呼”的概念, 了解开音节和闭音节、舒声韵和促声韵等有关概念,掌握音节结构中主要元音的作用,熟悉普通话的辅音韵尾和元音韵尾; 通过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关系,掌握普通话的声韵配合规律; 通过普通话声母表和舌面元音舌位图, 掌握语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发音特点,进而理解语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由语音的自然属性引出音素的概念, 把握语音的 4 个要素: 音质、音高、音强、音长, 理解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的区别, 了解造成不同音素形成的 3 个方面的原因: 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形状. 同时, 由音素引出国际音标, 由社会属性引出音位的概念; 由音位引出音位的区别性特征、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音位的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 理解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的区别及作用; 结合学生实际理解常见的几种语流音变现象,并由汉语普通话引发到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整个语音学知识结构经过这样的重新整合,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授课也具备实践性、可操作性,学生理解比较轻松,就会对语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语言学概论”也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二、运用引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采取的是讲授法, 教师单方面、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式的、填鸭式的讲授, 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积极性无法调动, 使得学生感觉语言学抽象、枯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灵活掌控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讲授语言的组合规则时, 汉语一般是“我买书”而不能说成“书买我”或者“书我买”, 从语义角度来说, 汉语的句子一般是施事者对受事者发生行为动作。但是有的学生就提出他们的语言可以说“书我买”或者“我书买”, 这就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思考。因为在整个汉藏语系语言里,汉语、壮侗语族语言、苗瑶语族语言都是“ SVO 型”语言, 其基本语序是“主语+ 动词+ 宾语”, 而藏缅语族语言除白语、土家语以外, 都是“ SOV 型”语言, 其基本语序“主语+ 宾语+ 动词”。汉语属于典型的分析型语言, 其语序要求比较严格, 而藏缅语族的绝大多数语言属于黏着型语言, 其有很多的格范畴, 可以通过格的形式确定哪一个是主语、哪一个是宾语, 主语、宾语的位置要求不那么严格。由此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寻找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与汉语不同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热情。他们不仅找出主谓句的很多例子, 还找出很多与汉语偏正结构、述宾结构不同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 鼓励他们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 从而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课程论文, 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打下基础。这样就会大大增进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就会进一步加深。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乐中有得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有关语言学方面的热点问题,或引入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精彩范例。例如在讲授语言的发展演变时, 首先让同学们回忆一下他们所看到的自己家族的家谱, 通过家谱再来理解语言的谱系分类就比较容易。整个汉藏语系语言的人群最早由华夏、百越、苗蛮、氐羌等几个大的部落发展演变而来, 不同的部落又分化出不同的族群, 不同的族群再分化出不同的支系, 其语言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化, 同时也会有接触和融合的现象, 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还会有层次的不同。因为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会有发生学的共性, 同时在遗传中还会出现变异, 就形成现在汉藏语系的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语言。在人们日常的生活、经济、文化交往中, 因为语言的接触, 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类型学共性, 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语言特点。通过具体的语言和言语社团, 才能进一步考察语言的发生学共性和类型学共性, 了解语言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关

阅读全文

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喉骨软化有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浏览:633
贵州中元节新式写包的正确方法 浏览:877
做沙包的步骤带有说明方法 浏览:720
万圣手机壳制作方法 浏览:500
常用的浸提方法包括超滤法 浏览:663
惠普笔记本开机密码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36
投篮瞄准方法和技巧 浏览:741
马粟乐使用方法 浏览:314
食用油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675
食用油哪些方法 浏览:120
健身地胶点训练方法 浏览:746
透明手机解锁方法 浏览:990
2021年智慧树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答案 浏览:706
测量铺贴瓷砖平整度的正确方法 浏览:363
如何确定齿轮的制造方法 浏览:612
公路涵洞测量方法 浏览:639
对数方程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87
导泄作用的研究方法 浏览:95
生态建设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573
职位评价技巧和方法 浏览: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