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别进行总结,自然地理原理相对多一些,人文地理在一定程度上和自然地理结合研究对这一纬度的自然带和人文进行比较,会记得快些。地理的研究方法很多,因人而异,要学好地理必须看透地图,吃透课本。脚踏实地。
地理教学方法有: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实物展示、直观教具(如模型)、示范性实验等,使学生通过观察而获取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供展示的对象有很多,而且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演示的范围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
地图法。地图法是指在地理教学中,老师运用各种地图,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技能、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成为地理学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纲要法。纲要法,又可以称为“思维导图”法,是一种利用由字母、文字、数字或者其他符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辅助工具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简单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途径进行探索,发现并掌握相关原理或结论的教学方法。
生活教学法。活教学法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③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与教法探讨】
湘版新编初中地理教材给人以清新朗目之感,它在内容编排、形式结构等方面都与以往所使用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侧重探讨根据该教材的特点,采用相适应的教法,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从整体编排来看,湘版地理教材按“先总后分”的原则编写,即“世界一大洲一地区一国家”。初一上册安排的是关于全球的知识: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初一下册则是分区地理: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进国家。初二中国地理的编写也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初二上册学习的内容有: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及中国的区域差异;下册内容的第一章为中国的主要产业,以后的各章则主要是分省地理,教材把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按沿海(第二章沿海万里行)、沿边(第三章陆疆万里行)、沿江(第四章黄河万里行和第五章长江万里老老蔽行)的位置特点分别加以介绍,区别于以前的教材按东北、西南、华南、西北等方位编写的方法,这也是湘版地理教材的一大特点。
从结构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采用大字正文和辅助文字混排的形式,重点突出,版式新颖。大字正文一般叙述地理事实,讲解地理概念,解释地理成因,说明地理规律。辅助文字主要包括富有特色的两个栏目:“活动”栏目侧重安排富有启含余发性、思考性的地理问题,密切配合课文的重点、要点以及关键内容,以加深理解,启迪思维,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良好习惯;“阅读”栏目侧重选编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阅读材料,与课文所讲内容密切配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学能力。而且在每一章的前面,都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该段文字不但概括了本章的主要内容,还起到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 从形式上看,湘版地理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生动形象。在课本的封面、封底、以及课文里面,增加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彩图,在课文之中穿插了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种类多样的地图、速描图、示意图、模型图、统计图、漫画图以及卫星图片等。这些图像与课文紧密配合,以图引文、以图释文、以图补文、以图代文,形象直观地反映和说明地理问题,把繁、难和语言不便表达的地理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不仅改变了地理教材的面貌,也增强了地理教材的吸引力,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
从内容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选材典型,知识量适当,不求全不求深,表述生动活泼;围绕环境、资源、人类活动这些主题,选材上注重体现人地关系,地理知识的时代性、实用性、教育性以及科学性;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删减了难教难学的有关内容;注意减轻学生负担,删减单纯记忆性知识,如国家减少为七个有代表性的、区域特征典型的国家来讲授,这七个国家,既包括了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课文表述不但简洁、明了、准确,而且主要还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读图思考、启发设问、引用实例等多种方式,提高教材的智力价值和可读性,引导学生去探索地理知识的新天地,切实使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从要求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重点明确,知识面宽,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和加强能力训练。正文一般为必学内容,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正文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重要的地理名称、地理数据、侍州地理分布、地理过程、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规律;辅助文字为阅读材料、思考、练习等,这部分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思想教育和能力训练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例如,活动栏目主要训练识图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等。结合湘版地理教材的特点,我在教学和教法上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地理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古人曾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湘版地理教材本身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含有丰富的激发兴趣的素材,所以要充分加以利用。
第一,重视每节课的引入过程。“万事开头难”。好的引入过程是成功教学的开始,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迅速进入求知状态。课堂的引入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设计,可以是故事、音乐、谜语,也可以是提问,引起学生的质疑。例如,在学习《俄罗斯》一节时,我用音乐作为引入方法,利用自身擅长弹琴的特点,用手风琴演奏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曲。手风琴是俄罗斯人广泛喜爱的乐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传唱世界的俄罗斯民歌,将二者结合引人新课显得自然,学生有新鲜感,学习兴趣也被激发了,接着启发学生谈谈他们所知道的有关俄罗斯的情况,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争相发言。
第二,结合时事和现实生活。时事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中发生的,因此也就与地理有密切的联系。西亚是世界的热点地区,时至今日,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仍在继续,为西亚一节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材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西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含义,更理解了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讲到我国的季风气候特征时,则和我们广西冬季吹北风、夏季吹南风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知识;分析冬、夏季风性质,一句本地俗语“北风是贼,南风是客”。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北风势力强,南风势力弱”的性质差别,这样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具体,自然就会对地理产生兴趣。
第三,巧设疑问,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提问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是促进师生交流的有效手段和形式。湘版地理教材的教学过程已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应该积极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之间共同的讨论,老师从旁加以引导,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湘版地理教材中大量的读图思考、读表读资料设问以及“活动”栏目等,都为提问设问提供了方便。例如,介绍完世界的人口以后,教材安排的问题有:“一个国家是不是人口越少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请谈谈你的看法。”以及读漫画“处境艰难的地球”回答“你能说出漫画所表达的含义吗?”等等。这些设问含义深刻、恰到好处、耐人寻味。
二、注重讲清重点知识
湘版地理教材的内容层次和头绪已经减少,重点比原来课本更加突出。因此,对于重点基础知识,要讲得充分具体。在内容上,要加以透彻的分析和清晰的说明,也可以适当补充和展开;在形式上,课本中的插图、引言、活动栏目、阅读材料,都要围绕重点充分利用,不能忽略;在方式上,要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多举生动的实例、作形象的比喻。例如,关于“世界的人口问题”一节,不仅要利用好课本,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重点段落和概念,仔细分析插图插画等,还要启发学生联系当地的人口现状进行思考,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利用学生的亲身感受和所见所闻,进一步使其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世界性及严峻性。
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虽不都是要求老师讲授的内容,但有的材料有助于重点内容的理解,有的则可以利用来说明正文内容,可以作适当讲解。例如,在“世界的人种”一节里,有关于人种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阅读材料,有力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巨大影响,可以提问和略为展开。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有的要求细读,有的可以朗读和齐读,有的在课后阅读,也可以提示或提出一些问题,若放任自流则形同虚设。
三、充分利用课本插图
插图多、插图种类多、表达形式新颖、图文结合密切,这是湘版地理教材的特色,教学中要结合这些特色,充分发挥插图的功用。
一是课本中的地图、统计图、示意图、模型图、剖面图。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数量差异、因果关系以及地形起伏状况等,一般是文字表述的形象化,文图结合来共同说明地理内容。这些图像一方面可以利用来讲课,如讲到地形对美国天气变化的影响,就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读地形与气流图,分析西部高大山脉对温和湿润西风的阻挡作用,东部低缓山脉、高原对北部吹来的干冷风不造成阻挡,纵贯南北的中部平原方便强烈的极地冷空气长驱南下等因素,使学生明确地形对天气的影响在冬季的具体表现。尤其是以图代文、以图引文的插图,教师更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图。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教会学生读、用上述图像,掌握运用图像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对图像的分析观察,训练学生读图、观察和思维的能力。
二是课本中的彩照、速描图、漫画图等,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形象或对重点内容起夸张强调的作用,应围绕课本正文灵活运用。例如,有的彩照,可以启发提问,作为新课引入,引发学生思索的兴趣;有的各国名胜古迹图,可以指出其注意内容;有的图像包含内容很多或者能一目了然,则可以略而不讲。
四、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湘版地理教材不仅内容丰富、脉络清楚,而且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其中“活动”、“阅读”栏目都为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条件。因此,多数栏目安排的活动要指导学生认真去做,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活动中,既巩固加深知识,又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还应提倡多种教学形式、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形式上可以联系学生实际,围绕主题展开议论、讨论,或者是学生向教师质疑等等;在教法上应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传统的板书、版画、板图与现代的电视、投影、幻灯、模型、挂图等直观手段相结合,不断变换刺激,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较长时间的集中和稳定,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后的湘版地理教材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再沿用老一套教法就不能适应新的教材。深入研究新教材的编写宗旨及其具体特点,把自己的地位从直接传授向间接指导学生逐步转化,是我们地理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
④ 地理教学的教学方法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地理学科作为“+3”中的一门,地理学习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但与此同时,在中小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尤其是“六多三少”问题特别突出——课程多、教材多、教辅资料多、考试多、作业多、补课多,活动少、娱乐少、睡眠少,一直摧残着广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提升教学有效性便显得更为迫切和具有实际意义,笔者就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一、地理教学方法:
1、减少理论灌输,增加技能培养
虽然地理属于文科,但如果教师直接把书上的概念、规律等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妥当,最终只会让学生对课堂越来越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笔者认为应减少对书本上一些知识内容的死板教授,而增加以提升学生地理技能为目的的趣味式教学,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地理素养,大大地提升了教学有效性。
例如,较大的地震灾害近几年来在我国频繁发生,2008年“5·12汶川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等灾害的发生,震醒许多人,整个社会开始意识到这方面的教育是多么重要,而学校教育在这方面非常欠缺。笔者作为地理教师也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课堂教学,仅仅只关注了课本上关于地震的基础知识,将它们一股脑儿灌输给学生,但日后如果学生真遇到地震,这些书本上的知识毫无帮助。虽说身处上海的我们很少经历地震,但是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分布影响范围十分广阔,而我国又地处这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另外学生们去国内外旅游留学甚至生活的话,仍有可能遇到地震灾害,他们需要了解一些地震后的求生技能。于是经过充分备课后上《板块运动》这个专题,当介绍到地震时,笔者会花上近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了解地震发生前的先兆,知道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自救方式和应对突发状况的策略,以及在地震发生后还要学会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受困者。每次上完这样一堂课,学生们参与讨论的热烈程度及脸上认真的表情告诉笔者,他们喜欢学习这样的知识,而且相比于课本上的内容,他们也更需要这样的地理技能。
2、减少空洞说教,增加直观演示
地理空间能力是具有学科特色的地理能力,同时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主要包括地理空间定位能力、空间格局观察能力等,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如果一味地使用讲授法,纯粹用语言解释各种地理问题,很难提升学生的空间能力,往往会造成他们听不懂或不理解的状况发生。所以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课堂中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将生涩难懂的地理知识利用直观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轻松愉快地掌握这些知识,唤起他们的思维共鸣。
例如在《地球的伙伴-月球》这一专题中,有一个重点难点内容为解释“我们在地球上为何始终只能看到月球正面”,书本上的解释是由于月球本身的自转与公转周期方向都一致所导致的地理现象,但这样讲授的结果往往是大部分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这一原因,甚至有的学生会将地球自身的运动联系进去,最终得到了错误的答案。于是总结经验,经过思考和设计后,笔者在教授这一内容时使用了演示法:让两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地球和月球,要求扮演地球的学生完全不动,并强调这个问题的答案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无关,而扮演月球的学生则以“地球”为中心绕其旋转,同时还要保持始终面对“地球”,并且为了让学生观察得更加真切,笔者还让演示的学生放慢旋转动作甚至做四分之一周期的分解动作。演示时,台下学生全都目不转睛地观察两位演示学生的活动,而在演示过后,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说对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相信他们脑海中肯定映射出地月之间空间运动的影像,这样一堂课对他们空间能力的提升帮助一定是巨大的。
3、减少被动接受,增加开放讨论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提倡不能把学生看作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要看作知识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则主要在引导学生向正确的学习方向前行,而不是限制他们将来要走的道路。所以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将开放式讨论作为研究地理问题的主要方法,让学生拥有开放的可以开展积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
例如,产业的区位条件是高一人文地理部分的重点内容,但不论农业、工业还是商业都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要让他们通过这些产业的特征去理解区位条件是非常困难的,于是笔者就尝试在教学中贴近他们生活,联系到在上该内容前曾带领他们去青浦采摘草莓的事例,让他们分小组进行关于“生产草莓需要哪些条件”的开放性讨论。通过一组组热烈探讨,“气候”“地形”“土壤”“市场”“科技”这些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条件一一被学生提出,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通过讨论,群策群力,学生就能得到较为全面的答案和结论,语言也更加严密、科学、准确。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实践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作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点,巩固课堂中已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但是传统地理作业往往存在题量过大、题目形式单一、作业评价单调等弊端,导致作业效率低下,对课堂所学起不到应有的巩固作用。笔者认为,不妨去除大量机械重复练习,而是以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主旨,对作业各环节进行重新设计,这样才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1.调整练习时间,从课后入课堂
教育部门明确规定,高中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八小时,作业时间不超过两小时。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每天完成各门学科的课后作业用时远远超过两小时,有的学生甚至做到凌晨都完不成当天作业,但如果不布置课后作业,那么学生将很难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所以笔者采取的对策是,在课堂上讲完某一知识点后,都会将一部分原本准备布置的课后作业转化为随堂练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课后作业量,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就能很快了解学生的真实接受程度,及时弥补缺漏,及时讲评,让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正确认识,澄清模糊的概念,真正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2.改变作业形式,减书面增趣味
传统的地理作业往往为书面形式,要么是机械抄记,拘泥于课本的重复练习,要么是封闭单一的题海战术。这样的作业对学生来说,成了一项艰苦的劳作、沉重的负担,以致部分学生“望作业而兴叹”,产生“作业恐惧症”,甚至最终让他们放弃作业乃至放弃学业。笔者认为,只有改变这种作业形式,才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喜欢上并会认真地完成地理作业。例如每年寒假里笔者几乎不布置书面作业,而是会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来制作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课题内容,并不限定作业类型及框架,最终学生们呈现的成果也是主题不一、形式多样的。有些学生用PPT展现了宇宙的奥秘,有的用FLASH制作了气象气候知识,有的则用电子书和视频形式描绘了国外的风土人情,等等。只要和地理有关系的内容,不管是自然部分还是人文部分,都能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要完成这样一份作业,学生不但需要用到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地还要通过课外书籍、报刊、网络等去获得课本以外的内容。这样一份作业的完成,是学生们将自己真正喜欢的地理课题呈现出来,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最终掌握的、真正能运用的知识是靠自己学得的,而不都是教师教给的。我们说教学“所教是学”,就是指教学首先要教学生如何主动学,使学生有渴望学习的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他们将来就能适应社会,适应科技的千变万化,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人。
3.倡导综合评价,变被动为主动
作业是学生和教师间的一根的纽带。在对作业进行评价时,教师要做到准确无误,并对部分学生的作业适当地写一些简短的评语,而学生渴望看到的也是教师对自己作业的正确评价,就像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说,“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完成作业后想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后阶段的学习也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现在有不少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非常机械和单调,只有对错,没有任何评语,而且对于错误的答案还会惩罚学生机械地抄写,这样最终就会导致学生越发丧失对作业的兴趣,最终甚至不愿意去完成作业。所以笔者在批改作业时,只要时间允许,都会给予其细节上的修改和评价;此外对前文提到的一些自主性开放性作业进行评定时,还会进行班级展示,并让每一组组长也参与到对各组作业的评价中来。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不但能够对比出自身作业的不足之处,思考并改进学习方法,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且在评价过程中,巩固了自身所学知识,并提高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