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美术研究方法

美术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30 05:45:45

‘壹’ 有小学美术课题研究的方案和结题报告吗

“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梁山县第一实验小学 陈峭岩

摘要:随着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现代美术教学正朝着求立体、多层次、重效果、讲效益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对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以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出发点,把受教育主体能力的提高作为归宿点,从本质出发分析影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原因,提出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创设民主、平等氛围,创设探究式学习环境,学生自主选择操作,运用多种评价机制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愉悦。
关键词:自主 探究 成功 体验
一、“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一)正在进行的新的教育改革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目的,重在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和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是我们教育者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具有时代性与挑战性的课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跨世纪的新一代具有自主探究精神,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善学者。
(二)尽管当前广大美术教师针对各种教学实际也探索出了各种有效的手段,也用各种新鲜的组织形式丰富了课堂,但是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并未发生深层次的变化,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角色投入太多、学生自主发挥太少的问题,大多数美术课堂仍处于指令性、灌输式等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中。
(三)当前,小学评价制度虽然已经从“百分制”改为“等级制”,但是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依旧未出现较大的改变,评价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分出“高低优劣”,评价的结果照旧是制造出一批“失败者”。
在“自主探究·体验成功”研究领域里我之所以选择了教学模式研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推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归根结底是个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教学迫切需要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而眼下各地尚在探求之中。教育家朱绍禹教授说:“为什么研究教学模式?因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的一切,它包含教学的所有内容。教学目标只有通过一定的模式方能完成,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某种模式才能体现出来,教学方法只有在一定的模式中才能得到运用,课本只有放在一定的模式中才能发挥特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把握了教学模式就把握了教学的整体,就把每一局部纳入了全部之中。总之,我们进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教育实验,构建美术教学新模式,是为了扎实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当然,建立模式是为了最终超越“模式”,摆脱“模式”。
二、构建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哲学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强调人的认识的能动性,认为主动性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学只有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将知识内化,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才能求得主动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理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三)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的思想可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的个别化教学以及杜威“做中学”思想。其基本理论是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尊重学生自主性。后来米勒等人总结了自主探究的一般特征:(1)自主学习是基于学生的一种个别化学习。(2)自主探究要适用于中小学的各科教学。(3)自主学习是一切距离教学的本质特征。(4)自主学习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我国进行自主学习已很长一段时间了,认为广义上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实现自主性发展。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要以课内学习为主,同时强化学生在课余的选择性学习,给学生留有更多的选择性学习机会和空间;学生要以书本知识学习为主,同时要强化对实践的学习,不断地把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产生活的体验相结合;学生要以接受学校教育为主,同时要强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生要以知识学习为主,同时要强化技能的训练和实践的锻炼,在学习掌握“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的同时,要强化“怎么做”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技能的训练转化为素质,通过实践的锻炼升华为素质。
三、教学模式研究目标及应用范围
“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教学模式研究,从微观领域着实于研究教学策略。旨在探究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突出体现对人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艺术实践,艺术体验,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在交流中架起连接师生情感、传承美术文化和审美思想的桥梁,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愉悦的体会成功的情感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构建的教学模式。此模式适用于小学美术课堂,应用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究”四个学习领域。
四、“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教学模式特点
本模式的特点:以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出发点,把受教育主体能力的提高作为归宿点,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条件为前提,以教学活动为中介,以探究研讨为关键,以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主动发展为结果。
五、操作要领与评估标准
(一)遵循的原则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艺术学科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教学目的性原则,美术教学活动要明确教学目的,师生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而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美术文化素质和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目标。
民主开放原则,高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和谐友爱。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激发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审美性原则,突出以美育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美的能力。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原则,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与思想,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原则,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互动作用而实现师生在各方面双向得到发展。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发展和创造。
(二)操作流程
“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景——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反馈调整——体验成功五个环节。
“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流程图

六、 教学模式应用显现的效果
(一)教师方面
1、.创境导学目标明确引发学习动机.运用语言与非语言调动学生参与.尊重学生的见解使人人都能加入,给学生之间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2、初步积累了经验,在美术教学中,不但重视知识形成,而且十分重视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自主探索和自觉反思的学习能力,努力寻求一条美术教学的新路子。
3、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并使实验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二)学生方面
1、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质疑、自主交流,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从多种解决方案中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2、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完成作业情况很好作业完成质量较以前有了很到提高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的态度是可有可无,经过一学期后,试验班已经没有这种态了。由于自主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到美术课有意思,实验班的学生对课的兴趣高于对照班,可见该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对美术课兴趣上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其次在课堂教学上,试验班的学生绘画积极性和表现欲远远大于对照班的学生。特别是两个班的“后进生”比较,试验班比对照班表现出更大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并能积极主动参与思考,自已主动提出总题,主动参与讨论,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后进一步探索。作业的完成率和质量上,试验班明显的高于对照班。
七、模式结论
1、“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的美术学习中生理、心理的需求的,运用于美术教学中是可行的。
2、“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课堂模式,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意识、自主探究能力和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3、“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自主探究·体验成功”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并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践,从实验的理论依据到应用,从模式的流程到教学评估标准,提供了具体的方法,便于教师操作和发挥。充分体现了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和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相信在贯彻实施美术课程标准和深化教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性。
主要参考文献:
《走进美术》尹少淳 主编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儿童美育概论》 杜卫 等 主编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教育 的 智慧》 林崇德 主编 开明出版社
《创造性思维论》 何克抗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研究与实践》 徐芬 赵德成 2001年第4期

‘贰’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凸显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课题的研究方法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课程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的新的美术活动课程。

在当前高等师范院校专科美术教学中增设综合性的美术活动课程,能有效提高师范生在美术教学上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使之能自觉地将美术与生活相结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及美术与教师职业相结合,以适应未来新的幼儿园和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笔者针对当前高等师范专科美术课程设置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系统阐述了在现有美术课程中增设综合性美术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结合国内外教育者所开发的综合性美术活动案例,以及笔者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所开展的综合性美术活动案例,进一步论证了该课程开设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叁’ 幼儿园美术课题研究方案

应该是先自由幻想,在按自己的幻想画,最后看美术作品 哈哈 课题研究方案:幼儿园创造性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背景分析 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二十一世纪,给我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努力的方向。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基础教育改革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人的创新精神、创造性人格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儿童喜欢画画、手工,就如同喜欢游戏一般,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想象之大胆是成人所不及的。给儿童一个相对自由的时间,创设一种能激起创作欲望的艺术空间,让儿童能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表达情绪和认识……,儿童的创造潜能、审美表现愿望和能力、创造型人格是可以在美术活动中得以充分挖掘、激发和培养。新《纲要》更强调儿童主动的发展,关注儿童终身受益的品质的培养。要落实《纲要》精神和“创造”的教育宗旨,需要对幼儿园现行的美术活动进行改革,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的独特优势,探索能使儿童的创造力可以自然流露的方法和途径。 (2)、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儿童美术活动的内在价值,使美术活动成为儿童爱玩的“游戏”;成为儿童表达自己情绪和认识的一种“语言”;成为启迪儿童创造力思维的摇篮;成为懂得欣赏、自信的小“艺术家”。 1、创造性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儿童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以及评价指标体系。 2、创造性美术教学活动的艺术环境营造、美术材料提供、作品表现内容、个性表现方式、多元组织形式、有效指导方式和作品展览赏析等。 3、不同类型儿童美术活动中的学习策略、表现策略,探索有效指导策略。 4、儿童美术活动“档案式”发展评价。 5、创造性美术活动与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关系。 二、分析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以及与本课题的关系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给儿童自由发展的空间较大,注重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在艺术教育方面有独到之处。重视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强调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突出艺术活动的实践性和创造性,让艺术和生活紧密联系。从儿童作品可以看出儿童用他们的表达水平、表达方式,表达对真实生活的理解和自我情绪的再现。他们更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能力。这一点正是我们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在发展儿童审美创造力的探索过程中所要借鉴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开始越来越重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重视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性发展的独特作用,上海、珠海、苏州等城市的许多儿童美术教育者和幼儿教师都在发掘儿童创造潜能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促进了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也形成了一些派别,儿童开始敢想了,敢画了,开始从作品中看到儿童自己了,但是教师的影响在儿童作品中的显现也是明显的,仍然没有走出模式化倾向。随着国外先进的美术教育思想的引入和儿童心理学、创造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国内新的教育理念的确立,必将给儿童美术教育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新的《纲要》也明确提出“幼儿的创造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这一切都说明未来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前提下,以儿童审美创造力发展为核心的。 (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本课题旨在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发展方面,和国内外美术教育者有着同样的追求。我们将围绕儿童审美创造力发展为核心的美术教育目标,在创造学和儿童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下,在实践层面上探索方法,打破美术教育的模式化倾向,借鉴和引入先进教育方法,希望在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发展的前提下,保持中国美术传统优势,探索儿童美术多元评价的方法,建立一种新型的美术教育优化机制,充分发挥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在创造心理学理论和儿童美术创造规律的基础上,认真领会《纲要》精神,进行具体的教育实践探索,在教育行为中调整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新观念指导下,重新认识在美术活动中的儿童,达到既开发儿童美术创造力,又提高儿童审美表现力,同时促进儿童创造性人格形成的目的,建构一种方便可行的、新型的儿童美术教育优化机制,即创造型美术教育。 2、研究过程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在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发展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儿童则在一次次的自我创造中,实现想法,张扬个性,发展技能,体会成功,促进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3、将创造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美术创造的规律、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于儿童美术教育实践,使美术活动成为儿童爱玩的“游戏”,成为儿童表达自己情绪和认识的一种“语言”,成为启迪儿童创造力思维的摇篮,成为懂得欣赏、自信的小“艺术家”,更好地发挥美术活动独特的内在价值。 四、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此课题的核心理论为创造性教学、儿童心理学以及皮亚杰的建构论。艺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用自己的生命心态的独特体验以及创造性的表达能力表明他对宇宙万物的感受。艺术学习要顺应自然,顺应人的发展规律,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儿童的知识体系是在自己的探索操作中自我建构的。 《创造型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是将创造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方法和美术创造的规律、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于儿童美术教育实践。解决当前美术教育的核心问题即如何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型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是以儿童运用美术手段创造性地通过感受,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美为目标的,是重在发展儿童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其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主体发展的发展性教学。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创造型美术教育活动能给儿童愉快的情绪体验,让儿童感受和体验“创造安全感”和“创造成就感”;重视儿童这一学习主体的自我成长,关注儿童的学习策略和操作态度,强调在实践操作中建构美术技能,强调运用启发式教学,在开放而丰富的环境条件下,在师生双方积极探究、积极实践、积极思考和大胆表现中,实现师生双方“自我价值”,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充分相信儿童,为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耳朵、嘴巴、手脚,调动各种资源优势,提供和创造条件,帮助儿童实现想法,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认知于情意能力的儿童,如:自信心、合作、创造性思维等,奠定未来做人、求知的基础。让美术活动成为儿童爱玩的“游戏”,成为儿童表达自己情绪和认识的一种“语言”,成为启迪儿童创造力思维的摇篮,成为懂得欣赏、自信的小“艺术家”。 具体研究内容: 1、制定创造型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儿童不同层次发展目标、以及评价指标体系。 2、探讨创造型美术教学活动的艺术环境营造、美术材料提供、作品表现内容、个性表现方式、多元组织形式、有效指导方式和作品展览赏析等。 3、探讨形式多样的美术工作室或美术活动区的建立,为儿童个性化的自主艺术创造提供空间和条件。 4、研究不同类型儿童美术活动中的学习策略、表现策略,探索有效指导策略。 5、创造型美术活动与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关系。 子课题:《音乐欣赏与美术创作的同构》、《创造型儿童

‘肆’ 《传统革新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一》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传统革新》([美] 巫鸿)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密码:3zmq

书名:传统革新

作者:[美] 巫鸿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7

页数:288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古代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本书为文集的第一卷,收录作者1979年至1987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2篇论文和讲稿 。

一砖一瓦重建古 代美术史的结构,让世界看见中国艺术,通过对考古材料的整体解读,拓展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与视野,将美术作品的材质、形态、社会背景和中国文化的特性紧密联结起来,严谨的考究中充满想象力与人文情怀,使作品走出博物馆的玻璃柜,还原了在历史某处曾经扮演的鲜活角色。

·

【内容介绍】

巫鸿美术史文集计划收录作者1979年至今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八十余篇论文和讲稿,按照年代编排,展现作者的研究轨迹,打破西方研究中国古代美术的传统范式,通过探索新的观念和方法,使这个学科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复杂。

本书为文集的第一卷,收录作者1979年至1987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2篇论文和讲稿。由于有在故宫业务部工作的经历,他早年的几篇文章涉及玉器、青铜器、度量衡器等研究,显示出对古代器物强烈的兴趣。对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器物的形式分析虽然还比较简单,但已由博物馆藏品研究发展到对于考古材料的关注。《早期中国艺术中的佛教因素(2—3世纪)》一文,对有关母题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细密分析,成为后来学者们研究这个课题必读的一篇文章;他对于四川汉代石棺空间结构与题材关系的分析,可以看作《武梁祠》的预演;《汉代艺术中的“白猿传”画像》表现出他对文学与图像关系的兴趣。在对马王堆汉墓的解读中,“原境”已不仅意味着一种物质性的结构关系,还包括丧葬礼仪以及观念的语境,而“礼仪中的美术”(art in ritual context)这个概念也从中产生了。

·

【专业评论】

他的着作打破了按照材质分类,按照西方概念讲述中国故事的传统,从基本结构上改变了西方中国美术史传统写作的范式,正在构成一种具有历史关怀的、生动新鲜的叙事。不仅如此,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代学者甚至在对世界范围内整个美术史学科的走向产生重要的作用。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

巫鸿教授有关中国美术的相关研究,跨越上古与中古时期的墓葬美术、宗教美术与传世书画艺术,兼及史前时代的玉器文化与当代实验艺术,其开拓领域之广、研究力度之深,可谓前所未见。他在研究方法上,引入了当代人类学的思维与视角,创造性地将绘画、雕塑、器物与建筑有机整合为一体,从而发展出一套适用于美术史学科的、能够打通微观研究和宏观叙事的“中层研究”方法论体系,使图像、器物与建筑空间的研究能够与人和时代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相联通。

——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教授、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

巫鸿希望的,是通过分析美术材料本身找到一条可以跟随的线路,寻找视觉材料内在的演变路径。换句话说,也就是把美术演变的轨迹从这些概念中剥离出来,在美术中说明一个精神性的“中国”。

——胡一峰(《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

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

——朱志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

【媒体评论】

巫鸿认为作为处理历史材料的研究者,最终能够改变西方中心格局、建立全球性美术史的途径并不是以抽象思维的方式推演出一套理论话语,而是通过对于历史的具体的作品,通过考古材料,通过历史上的书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提炼出多元性的美术史的概念和叙事方式。

——雅昌艺术网

·

巫鸿是一个有着特定的视角和兴趣,并将这种视角和兴趣沿用到极为多元的研究对象之中的学者。

——《燃点》

·

在如今更趋多样化的美国学界,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可谓是最活跃的一个中国艺术学者。他的研究领域跨越了古代与现当代的壁垒,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并互为借鉴。

——《艺术新闻(中文版)》

作者简介:

巫鸿(Wu Hung),着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 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被遴选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大学艺术学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2016年获选为英国牛津大学斯雷特讲座教授,2018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201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美术馆梅隆讲座学者,并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些荣誉的第一人。

其着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空间”的美术史》(2018)、《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2019)等。

·

编者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唐美术史与考古学,主要着作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逝者的面具》等,合着有《山东佛教史迹》《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庵上坊》等。

‘伍’ 如何进行美术教学课题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和享用价值。而评价,就是人类发现价值,揭示价值的一种根本方法”.在课程研究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的,是美国着名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名着《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课程评价问题作为课程开发的四个基本问题之一,从而使课程评价研究成为新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自泰勒之后,课程评价领域从价值取向到操作模式,已经历了几代嬗变与演化,每次嬗变和演化都直接体现了整个课程领域的变化;每一次的嬗变和演化也都体现了人类不断摆脱盲目被动而走向自觉能动,同时间接地折射出了时代精神的发展轨迹。

近观历史文化,自20世纪后半叶起,世界文化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呈现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艺术教育改革的焦点集中于一种具有开放、互动、多元特征的,能不断扩展的艺术课程,而作为小学艺术教育的主干课程-美术与这一趋势相对应,其研究方向也向这一方向聚焦。21世纪中国的艺术教育在继承全世界艺术教育成就的同时,也必须保持本国艺术教育特色,同时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艺术教育新格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一条重要枢纽,新课程更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美术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美术教育评价也面临新的挑战,立足于素质教育的美术教育也更应重视对每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作出积极的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二、研究动因

要提高美术教学活动的质量,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的落实,就离不开评价。评价不仅是个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手段,而且也是群体间交流的一种必要手段。无可否认,美术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边的交流活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这种学习反馈形式-学业评价会促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完整地、准确地体现出美术教育思想。因此,如何进行作业评价成为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从评价标准看:美术作业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往往采取当堂评价的方式,如学生、师生共评,教师点评等,作为美术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当堂评价美术作业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作业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心理等意识问题,更难以做到深入的恰当的分析,只能泛泛地点到为止。尤其是面对一些大班额的具体情况,仅凭有限的课堂上三五分钟的作业评价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除了在课堂上的当堂评价外,在办公室批改学生的美术作业,是大多数老师所采用的对学生美术作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属于静态的对于学生学习实践结果的评价,由于离开了学生本人,多少带有一些教师的主观意识,因此在评价时,教师如何通过学生的作业来和学生进行客观的平等的意识上的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从评价结果上看,发现很多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往往重改不重批,有的甚至不改不批,打上一个分数就算完了,至于那个分数是怎么打的?为什么那样打,大多数老师都没在等级分数之外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交待,更有甚者,对一些自认为不好的作业竟一撕了之,有的甚至当着学生的面。毫无疑问,这种行为更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以这种缺乏沟通、缺乏理解、缺乏情感因素,缺乏明确指导的作业评价方式,是对学生劳动成果和学生本人的不尊重,是与《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相违背的。

三、课题界定

就当前情况看,提到“评价”,人们大都把它与“判断”
“价值”等概念联系起来。本课题所提出的学生作业评价,就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学生学习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但要想把握它的准确涵义,还要结合几个具体问题,其中包括:学习计划、活动以及结果,即评价内容的问题;学习主体及其心理,即评价对象的问题;关于价值或特点的问题,即将涉及评价的标准;关于评价的方法、途径问题等等,而其中的具体问题既相互关联又互相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提出了“评语+等级学业评价体系”这一概念。

鉴于美术教学跨年级段多,我们主张应该视具体的学习任务评价,与其他的学习评价模式相互补充。事实上也是对当前学生美术学习评价领域发展趋势作一种全面的、整体的、合理的概括和总结,同时通过实践与研究诞生新的评价模式和方法等评价元素。

(一)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这是美国认知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突出了多元化,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7种要素组成,不同组合使每人的智力结构各具特点,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2.教学论指出:评价是构成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布鲁姆曾对评价做出过精辟的论述:A评价是一种获得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的教育有效性的论证方法。B评价包括了一般期末考试更多种类的证据C评价用于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倡导把评价的过程与结果作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

3.乌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每个孩子都有归属、尊重、实现自我的需要。儿童的这种认同感来自于各方面对他的评价。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最优秀,如果他们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失望、情绪不振。

(二)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本课题提出和建立,也是基于四种不同的需要:学生心理的需要、家长认识的需要、学校教学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认为:它的现实意义具体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用“评语+等级”评价学生作业,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同时便于家长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美术学习情况。

2. 课题实践和研究过程,能促使我校美术教师在积极参与教改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教育、科研等各种能力均得以提高。

3.在此过程中,运用“评语+等级”评价学生美术作业的实践与研究,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可操作性的依据。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经查阅大量文献等资料表明;教育界这对于“学业评价”“课程评价”等资料方面略有着述,但显现出“大教育”的迹象,对于“美术学业评价体系”的研究目前还未领略。因此,关于新课程中小学美术学业评价体系的建构与研究方面的课题及论文专着在国内尚属冷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具体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分别是:

(一)研究内容

1.构建多元化操行评语模式

操行评语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评价本身是一种操作过程,当然不可能方法单一,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正确性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多元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评语的改革与发展,评语的功能日渐突出。因此,在科学、正确的“指挥棒”的导向和推动下,对受教育者的评价不再是以往的学期末一段简单的生硬的定性文字,而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①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

所谓主观评价也叫做自我评价。学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学习、个性特长、与人交往等各方面进行主观的评估,完成相应的评价任务。主观评价应当是最重要最常用的评价手段。学生的主观自我评价是进行积极的自我反馈、自我鉴赏、自我总结、自我调整的有效手段。其次,主观评价没有外界压力,是在高度自觉、积极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保护和激发被评价者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学生的主观评价往往是比较深入、贴切的,但是自我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的同一性的局限,对评价的观点、内容、标准和效果,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缺少客观标准,如果主客观差异比较大,就难免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因此,老师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基础上应组织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小组评价或老师综合评价,这样就弥补了自我评价的局限,使学生的操行评语既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又有同学及老师的客观评价。

②相对评价与标准评价

相对评价指在接受评价的一个群体中,按照一定的评价要求,将每个学生的情况与评价的要求相比较,来确定每个被评价学生所达到的水平,实现评价目的。这种评价受益面大,能全面地评估每一个学生达到的高度,并确定其在群体中的位置,同时使学生可以客观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激发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此种评价方式可根据不同年级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但是,该评价是有相对性,有很大的“相比较而言”的弱点。

标准评价是一种相对绝对评价,它告诉学生明确的客观标准,例如:“你是一位美术爱好者,美术成绩优秀,懂得在美术作品中如何表现自己的情感,懂得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标准评价使被评价者只能知道自己有没有达到某种标准,而并不清楚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③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其特点在对学生学习的表象进行全面的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进而揭示一个学生的基本特点、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学习效果。定性评价多用评语的形式表述,反映学生学习的质的既定性。好处是方法较简捷,由评价者根据平时学习的直觉和理性分析予以评定,但它完全局限于评价者的教学经验和洞察力,主观性强,客观依据不足。

定量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主要运用统计学原理,考察学生的学习有个量的搜集和积累。虽然操作起来较复杂,但有具体的数据作基础,作为分析、评价依据,就比较客观,也比较科学。

④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评价,指的是不单纯依靠对学生结果的测定来进行评价,而是重视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进展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来评定每个学习时期或学习步骤本身的优缺点。如某位学生,刚开学一段时间学习很努力,且学习效果很好,但后期学习松懈,效果较差,这样在评价时应体现他的这一学习的过程体现

结果评价主要依靠学生的最终的学习效果的测定成绩,这个测定结果虽然很重要,但不能作为我们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因为我们要考察学生好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同时,也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所获得的结果如何。在实践中,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为了提高评价质量,使学生的操行评语是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各种情况,就必须建立科学、公正、多元的现代评价体系,我们必须用好评价这一杠杆,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如何就学生的受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解剖、收集和运用有关信息,对他们的学习效能和质量作出准确判断和评价,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深感任重而道远,我愿在此课题不断探索和研究。

‘陆’ 对西方美术史研究方法为内容的书籍,有哪些

如果是入门级的话,推荐《剑桥艺术史》,我手里有94年版,最近有再重新出版过,还是北大历史学教授、英国史研究专家钱乘旦等人翻译的,新版据说又作了些修改。该书文笔生动浅显、可读性较强,既可以面向美术专业生,也可以给非美术专业的普通人阅读。遗憾的是该书将俄罗斯近代美术,尤其是巡回展览画派给排除在西方美术史之外了,没有只言片语提及。同时,傅雷的《傅雷谈美术》也可以看看,不过一些名词你要会对照,比如翡冷翠,其实就是佛罗伦萨。读美术史的同时,建议连西方通史一起读了。本人比较推荐民国才女陈衡哲的西洋史,我国西方通史的作品,至今无出其右者。更深入的话,可以再读各个时期的专述,比如宗白华的《欧洲现代派画论》、《文艺复兴》等以及一些大师的传记。这些是后话。纯手工输入,希望给分。

‘柒’ 美术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均是它的主要内容。美术学要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鉴赏、美术活动等美术现象,同时也要研究美术思潮、造型美学、美术史学等。此外,美术学还要研究本身的历史 即美术学史,就像哲学要研究哲学史一样 。美术学既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美术学的研究还可以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美术学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例如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市场学、美术信息学、美术管理学等等。这里,“美术”二字的涵义有时会扩大到书法及摄影等造型艺术领域。通过这一界定,美术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构成了对“美术”这一现象的研究,这在我国已经形成美术学的基本框架。
20世纪80年代,一个新词“美术学”在中国学术界开始使用。在90年代初,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和美术研究机构原有的“美术发展历史及其理论”专业被改为美术学,90年代中期国家有关部门又将美术学定为艺术学一级学科下属与音乐学,戏剧学等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所以到90年代,美术学正式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在中国诞生,并得到很快的发展,对美术学学科的研究及时美术学的研究对象的探讨也开始进行,本人于1997年在《美术学研究》丛刊第一集(长江文艺出版社)以发刊辞的形式发表“加强美术学学科建设”一文,该文并于1997年第4期《美术观察》上发表,引起讨论。在该文中本人对美术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作了一个初步的界定: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研究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研究美术理论及其批评的科学,换句话说,美术学要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鉴赏、美术活动等美术现象、同时也要研究美术思潮、美术理论、美术美学、美术史学。此外,美术学还要研究本身的历(即美术学史,就像哲学要研究哲学史一样。美术学即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美术学的研究还可以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美术学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例如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市场学、美术管理学等等。
在这一界定中,美术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学可以作为美术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加以研究,当然在批评学领域,美术批评学也可以作为批评学的一个分支,与文学批评学、音乐批评学等并列。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学科,什么是美术批评呢?美术批评是由批评家、哲学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及美术家等人,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原则,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语言、风格、题材、内容进行品析、评判,揭示其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或者对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美术家群体及美术流派,美术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揭示其内在规律和美术发展趋势,这种活动就是美术批评或者叫美术评论。美术评论和当前的创作实践活动联系比较紧密,批评家要参与美术活动,及时了解创作动向,推动创作活动的发展,美术批评家有时还可参与策划美术展览,组织创作研讨等活动,因此美术评论也是一项操作性、现实性比较强的活动。而美术批评学则是从理论上总结批评规律,提出批评观念、批评标准和方法,或者总结历史上的批评成果,建立理论形态的批评学科。
美术史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探讨,发掘、研究,客观地揭示一定的美术作品在材料、时间、内容、形式上的特征,考证和发现新的美术史实,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美术史着作是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写作的《历代名画记》,宗白华先生称赞此书是:“亘古不朽的着作”,这部书产生于公元九世纪,共十卷,结构恢宏、内容博大精深。卷一至卷三,共十五篇文章,卷四至卷十为历代画家小传和品评,包括自轩辕至唐代会昌年间372位画家,这部分内容属于绘画实际评论,记录了唐代会昌以前画家的生平、艺术作品和风格,同时还引述和评论了唐代及以前的重要的画评、画史及画论作品,包括顾恺之、谢赫、姚最、窦蒙、张怀璀、孙畅之、李嗣真、裴孝源、朱景玄等人的作品,《历代名画记》开创了系统的中国美术史先河。西方美术史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写作的《大艺术家传》。这部书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雕家的生乎、活动和创作,为后人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首次出版于1550年。西方艺术史学科的真正建立应在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出版《古代艺术史》的时候。中国的《历代名画记》建立美术史学科早于瓦萨里约七百年,早于温克尔曼约九百年。
美术理论是对美术问题的理论探讨,通过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及设计艺术等作品及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的功能与作用、美术的基本特征、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语言、风格、美术鉴赏活动、美术的审美特征、美术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点等内容的研究,揭示美术的普遍特点与规律,美术理论主要是对美术的基本原理进行探讨,美术理论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美术基本原理,在广义上则可以包括美术美学,美术哲学、美术心理学、美术社会学等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批评理论也是美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鉴于美术批评理论和美术评论活动有一定独立性,美术批评和美术理论可以分成二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进行探讨。
美术批评与美术史、美术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科。它们构成美术学的基本内容。关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西方当代存在不同的意见。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艺术批评家文杜里在其《艺术批评史》中曾谈到,当时法国响起了一阵权威的声音,坚持三种学科的分立。艺术史应该提供所有的艺术作品,对这些作品无须去批判它们,也无须加以评论,而以尽可能丰富的文献说明实事;艺术批评应以符合美感要求的原则对艺术作品进行批评;美学则就普遍意义上将艺术的界说加以体系化,文杜里反对这种三科分离的观点,他还引用康德的原则,即任何脱离了直觉的概念都是空洞的,任何脱离了概念的直觉都是盲目的。文杜里还认为将艺术的历史和艺术的批评分离,是把“艺术史推向谬误的最严重的情况”,他还进一步认为“如果一件事实不是从判断作用的角度加以考察的,则毫无用途;如果一项判断不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则不过是骗人。”实际上艺术史和艺术批评,我们认为是紧密相关的,在对艺术史的研究中,当然最重要的是客观地揭示作品的创作年代、材料、作品的题村内容等,但当艺术史家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探索时,也必然要与用一定的批评方法和艺术观念及价值标准对作品做出评判,而在这一过程中,批评或明或暗地在起作用。固此艺术史不可能完全离开艺术批评。艺术批评还是联系美学、艺术理论与艺术史,艺术作品的桥梁,美学与艺术理论是对艺术普遍特点与规律的抽象,他们提供艺术观念、美学价值标准及艺术的普遍原则,通过艺术批评而运用到艺术史与艺术作品的评判中。当然在艺术批评的实践过程中,也可以总结、发现、创造新的批评观念、批评原则与方法。同时艺术批评还可以为美学与艺术理论提供新的批评理论材料及新的有关艺术史与作品的研究成果,激活美学与理论思维,促进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发展。艺术批评也可以从对作品的批评过程,对艺术活动与想象、思潮的关注中,了解艺术动态,总结艺术经验,从而上升到艺术批评理论建设的高度,由此看来,艺术批评与艺术史、艺术理论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关于美术批评与美术史及美术理论的关系,我们还可以从文学批评、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关系中得到相应的启示,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与文学理论家雷内·韦勒克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一文中转引他在其专着《文学理论》中的意见,呼吁这三门学科有进行合作的必要。“它们互相蕴涵的彻底程度使人不能想象有脱离文学批评或文学史的文学理论,或者有可以脱离文学理论或文学史的文学批评,或者有可能脱离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文学史。”韦勒克甚至想过要取消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区分,他主张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不可能完全分开,相互之间有着包容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与美术评论文献中,常常将美术批评、美术史、美术理论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例如南齐谢赫的着名批评着作《古画品录》就是这样,从“画品”的标题来看,和南朝梁代钟嵘的《诗品》,南朝梁代庾肩吾的《书品》一样,都是艺术批评着作。谢赫在这部着作开头,就对画品即绘画评论做出概括,“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接着对绘画的功能和作用发表见解:“图绘者,莫不明劝戒,着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览。”这段话是他受到孔妇儒家哲学观的影响,认为绘画的作用也是兴成教化、劝戒贤愚,这可以说是他的美术观念和绘画理论的表述。接下来,谢赫提出绘画六法,即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六条标准后来被推崇为“六法经沦,万古不移”,成为此后绘画批评中的根本原则,也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批评理论和美学与美术理论是相通的。《古画品录》分一,二、三品,共评价了自三国以来,两晋南朝宋齐时期的十七位画家,如评陆探微,将他放在第一品第一人,说他“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但价重之极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谢赫将六法作为批评原则运用到批评实践中,认为只有陆探微与卫协于六法“备该之”,将陆探微列为上上品,还觉得委屈了他,而卫协则虽不该备形妙,但颇得壮气,“凌跨群雄,旷代绝笔。”这都是典型的中国古代绘画评论文本。今天我们来看谢赫对这三品十七位画家的评论,不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最重要的资料吗?对我们了解研究三国至南朝宋齐的绘画史也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由此看来,在中国古代,绘画评论与绘画史也是紧密相联的。

‘捌’ 如何在美术拓展性课程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策略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欣赏的策略研究方案及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美术教研组确定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欣赏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小学美术欣赏课业在美术教学中占用的课时虽然最少,但教与学的矛盾却常常比较突出,因此也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所在。美术欣赏教育能全面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课标》中指出“美术教育在于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美术欣赏是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美术作品、生活环境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达到以美促知,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促能的教育效果。从而获得终身的、可持续的审美创造力。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二、课题界定、理论假设
(一)小学美术欣赏的概念界定
欣赏:欣赏就是从一个作品中发现有意义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种很愉快的感觉,是个看似简单却十分深奥的东西.
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
(二)理论假设
1、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叫产生的愉悦: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变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欣喜 …… 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即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学生获得知识是一个主动发现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2、莎士比亚在《风月通鉴》中曾经写道:人们齐心赞赏新玩具,不理会他们是用旧物捏成,宁愿歌颂镀金的劣货,不愿欣赏盖了灰的金泊。
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教师把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并以情感为主导因素,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欣赏其内涵。
2、通过研究,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孩子提升美术欣赏能力
3、通过研究,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灵活运用教材,善于结合实际培养、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四、研究的对象、方法及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小学五年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美术课堂教学及美术兴趣活动课为载体进行研究。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0.3月至2010.4月.
(1)调查美术课堂现状,了解学生美术欣赏兴趣
(2)收集资料、学习理论
(3)撰写课题申请报告
(4)尝试研究
2、具体实施阶段:2010. 4月至2010. 9月.
(1)撰写开题报告,调整课题实施计划。
(2)继续收集文献,充实理论基础.
(3)进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
(4)撰写中期报告,调整实施方案.
3、总结成果阶段:2010.9月至2010.12月.
(1)全面总结,归因分析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资料
(三)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访谈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现场观赏法、案例分析法等开展研究。
五、研究内容
1、在欣赏课中凸现人文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新的教学理念,对相关资料进行调查、整和与研究。在实践教学中提倡要注意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欣赏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开发学生智力。
3、课堂教学整体优化,重视多媒体等等不同教学方式的相关资料的调查、研究。
4、在直观教学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探索,加强直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同,增强学生对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视。
5、美术第二课堂的确立。如:美术兴趣小组的建立;校园文化对美术教学的重视;家庭美术学习氛围的创造;
六、实验研究保障 :做到了研究任务,制定了学习研究制度,每学年都走出去,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
七、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反思。
我们所提出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研究中虽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但也有必须努力加强与改进的地方:
(一)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美术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同时也忽视学生创造个性的培养,有时会埋没了部分学生个体的创造思想。
(二)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会忽略作品的背景及创作的社会生活。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 “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对艺术形像的审美感受能力。
(三)如何将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及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还需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通过一年时间的实验和研究,教师和学生都欣喜地感受到了其效果的显着,特别是对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丰富了学生的视觉语言,受到了学校各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一)学生方面
1、逐步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一个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小学生自身要加强美学知识的学习,增加审美知识的积累,明确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为什么审美,努力把这些基本的审美知识弄清楚了,才能为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欣赏教学中,看、讲、辨、谈这四种教学方式在作用过程中有一种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渗透的关系,,高年级欣赏评述教学则以“辨”、“谈”为主,“看”、“讲”为辅的教学形式,着重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要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在平常多加强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比如说音乐、舞蹈、歌剧等等,还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只有积累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才能逐步积累自己的审美经验,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平常生活中要注意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观察中要善于用眼用心用脑去观察,使审美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提高起来。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更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欣赏课在教学时唤起了学生的生活联想,补充了必要的审美经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2、运用提高美术欣赏评价的能力。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通常的美术欣赏可缺少切身的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因而在校园宣传窗开辟美术欣赏专栏,展示学生优秀作品,组织学生观看画展和有关美术方面的录象等等。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性到艺术性的欣赏评价的能力。
美术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3、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我们的学生由于有着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因此他们的想象思维和绘画水平也各不相同。课后,我会尽可能多地去接触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画画习惯,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不足。例如,当我发现有个学生的造型能力比较弱时,我不会对他的作品,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因为这样不仅增加了他的学习负担,更会让他因此厌恶绘画。所以在平时的美术课上,我让他在一段时间内只要完成事物的基本形状便可。除此之外,我还会再找一些简单易学的图片资料,让他欣赏、临摹。这样他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绘画领域也能找到属于他自己的那片天空。等到时机成熟以后再对他的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造型能力相对弱的学生,我不仅要耐心进行个别指导,尽可能多地鼓励他们,还要提供一些适合他的图片资料,拓宽他们的思维。
在平时的美术课上,我也注重增强学生绘画的灵活性。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地画大,或适当的画一些弯曲幅度特别大的线条。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也能将学过的知识用起来,这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能。
4、渗透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新课程标准注重对美术语言以及美术界的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的学习;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美术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的多样化,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自我提升鉴赏能力打下基础。
美术鉴赏活动是对美术作品的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美术作品本身通过外在的现象、色彩等画面因素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作用于人的可感因素共同传达着丰富的信息。美术作品所包含的信息层次异常丰富且有一定深度,鉴赏者因个人阅历、文化层次、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鉴赏者主观上的好恶、艺术上所持观点及与原作者创作时想法的差异也影响着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多样性及鉴赏者的差异性要求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重在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灌输。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学生的一些观念,培养他们勇于开口、敢说真话的良好品格及敢于向权威提出疑问的精神。并且结合每个人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美术作品作初步的评价,老师所要做的是继续丰富充实他们的经验世界,并且给他们一个衡量艺术的天平。在我们创造的这个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他们自我感觉到了对美术作品也有自己的鉴赏能力,这为深层次的鉴赏做好铺垫。
(二)教师方面
美术欣赏课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进而创造美的重要环节。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水平,并且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尝试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上好小学的美术欣赏课。
1、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水平。
美术欣赏课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几乎涵盖了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是科学等学科;而且欣赏课可以欣赏的作品种类繁多,如国画、油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园林等。面对如此丰富的内容,教师必须博览广学。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应平时就注重广泛收集查阅资料,对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性、作者的生平、主要事迹等都要进行认真的提取、融于作品介绍之中,在此基础上,若能在教学时选择一些适当的音乐来烘托课堂气氛,创造美的意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将更能使学生对美术欣赏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认为欣赏课富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2、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的艺术。
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的引言所带出的艺术魅力既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是使学生对美术欣赏产生兴趣的办法之一。“万事开头难”,一堂出彩的美术欣赏课,首先就是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地吸引到所要欣赏的作品上来。在此,就必须要求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句开场白上进行仔细推敲,既要符合学生的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与所要欣赏的作品联系起来。所以,美术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美术及美术教学能力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美术素质,同时也必须精心准备教案,并且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积极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在此,教师应该积极运用自身的语言、教态、知识和各种形象的手段(如投影、范画、故事、音乐以及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等)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欣赏中国美术作品时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进入状态:这节课,我们将有一个机会去了解我国的稀世珍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以及规模宏大、被世界称为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另外我们还将欣赏到着名的云冈石窟大佛。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欣赏、分析,去了解一下我国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美术作品,去认识祖国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这样启发,使学生对新课和教师要讲的内容产生兴趣和好奇,可以增强学生们求知的愿望。
3、改变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优化欣赏课的办法之一。
通常的欣赏课,全靠教师讲解,教学方法呆板,效果并不佳。现在,教师可以结合新的教学理念,采取一系列的新教学措施来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例如:让课堂与平时相结合,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也就是让学生在业余课后自行搜集美术资料;可以这样来操作:让学生任选一幅自己最喜欢的画,要求学生加上自己对这幅画的简单评语或是自己的理解,内容和形式可以不限。这样既能教会学生学会自己欣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对美术欣赏产生一定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一举两得。另外在学生为美术作品写评语时,必然会使学生的审美与评价相结合,这样可一通过评价美术作品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脑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教师的给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玖’ 什么是美术学

美术学是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美术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均是它的主要内容。美术学要研究美术家、美术创作、美术鉴赏、美术活动等美术现象,同时也要研究美术思潮、造型美学、美术史学等。此外,美术学还要研究本身的历史 即美术学史,就像哲学要研究哲学史一样 。美术学既可以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借鉴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文艺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对美术学的研究还可以同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美术学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例如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美术市场学、美术信息学、美术管理学等等。这里,“美术”二字的涵义有时会扩大到书法及摄影等造型艺术领域。通过这一界定,美术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包括美术史、美术批评与美术理论,构成了对“美术”这一现象的研究,这在我国已经形成美术学的基本框架。

‘拾’ 小学生美术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可以通过以下这几种方法来选择一个适合你课题的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

1、调查研究法: 了解目前学生美术问题的现状。通过分析进行调研。

2、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促进研究的深入。

3、行动研究法: 运用这一方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采取相应措施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4、经验总结法:把研究过程中的事实资料和依据通过理性归纳,将局部的、个性化的经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性认识。

有关具体的课题研究细节问题不妨来亿百出版网看看。

阅读全文

与美术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补胎工具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408
桃花运鉴定方法视频 浏览:802
三七花泡茶的正确方法 浏览:591
空调线管隐藏安装方法 浏览:410
索赔的利率计算方法 浏览:727
房间砌体方正度测量方法 浏览:645
弹簧鱼钩的使用方法 浏览:446
pc肌的锻炼方法女 浏览:279
约克夏犬训练方法 浏览:191
玛卡能泡酒的功效与食用方法 浏览:705
苹果电脑设置一键还原方法 浏览:289
天正钢筋安装方法 浏览:227
101乘87简便运算方法 浏览:335
小米搜狗输入法快捷键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65
锅底清洗有哪些方法 浏览:848
柠檬水怎么制作方法 浏览:468
peikko螺栓连接方法 浏览:752
真空压力表使用方法 浏览:616
插花中可以采用哪些颜色搭配方法 浏览:742
双控开关灯管连接方法 浏览: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