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教育研究方法系列单选考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系列单选考试题

发布时间:2023-06-29 20:21:18

Ⅰ 求教育学历年考研真题

统考还分什么学校啊?统考都是一样的。不过太多了,这里先给你发一个2007年年内的吧,剩余的你去看一下这个链接吧。这个是2008年的http://www.kaoyan360.com/viewthread.php?tid=201&extra=page%3D1
这是1996——2006年北师大教育学考研试题http://www.kaoyan360.com/viewthread.php?tid=204&extra=page%3D1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
A.教师中心 B.学校中心 C.学生中心 D.活动中心
2.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3.只要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依据这种思想建构的教学模式是( )。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4.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 )。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5.按照柯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准习俗水平
6.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7.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据。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D.差距评价模式
8.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作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 )。
A.描述性定义 B.纲领性定义
C.解释性定义 D.规定性定义
9.“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社会性和历史性
C.相似性和差异性 D.现实性和潜在性
l0.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条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11.“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12.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是( )。
A.分斋教学 B.自由讲学 C.注重考试 D.藏书读书
13.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其中“小学”以( )。
A.识字为主 B.读书为主 C.学事为主 D.穷理为主
14.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班级授课制的官办新式学堂是( )。
A.京师同文馆 B.湖南时务学堂
C.福建船政学堂 D.上海广方言馆
15.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
A.政治家 B.学术人才 C.新国民 D.实业人才
16.近代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法定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7.“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体现了蔡元培主张( )。
A.教育独立 B.教授治校 C.思想自由 D.文理沟通
18.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的教育工作政策是( )。
A.国民教育第一 B.群众教育第一
C.干部教育第一 D.儿童教育第一
19.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一些着名大学西迁并进行合并。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 )。
A.浙江大学 B.复旦大学 C.天津大学 D.南开大学
20.集中体现我国新文化运动民主追求的教育思潮是( )。
A.平民教育思潮 B.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C.科学教育思潮 D.职业教育思潮
21.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智者派所确立的“三艺”是( )。
A.音乐、修辞学、几何学 B.文法、辩证法、几何学
C.文法、修辞学、天文学 D.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22.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
A.学校教育 B.家庭教育 C.社会教育 D.教会教育
23.贯穿在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性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教育性教学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24.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所提出的个别教学制度被称为( )。
A.道尔顿制 B.葛雷制
C.昆西制度 D.文纳特卡制
25.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是( )。
A.儿童对母亲的爱 B.儿童对父亲的爱
C.儿童对全人类的爱 D.儿童对上帝的爱
26.20世纪20年代,苏联普通学校“综合教学大纲”取消了学科界限,将全部知识按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其中心是( )。
A.活动 B.自然 C.社会 D.劳动
27.1810年,洪堡创办的对德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学是( )。
A.哈勒大学 B.柏林大学
C.哥廷根大学 D.慕尼黑大学
28.在法国教育史上,有“技术教育的宪章”之称的法案是( )。
A.《阿斯蒂埃法案》 B.《费里法案》
C.《富尔法案》 D.《教育改革法》
29.在美国公立学校发展史上做出杰出贡献,并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教育家是( )。
A.约翰•杜威 B.本杰明•富兰克林
C.贺拉斯•曼 D.亨利•巴纳德
30.现代欧美教育史上,主张古典学科在学校课程中占中心地位的是( )。
A.永恒主义教育 B.改造主义教育
C.存在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教育
31.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
A.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B.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
C.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
D.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32.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B.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D.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
33.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个体,其思维发展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4.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的基本观点是( )。
A.教学跟随发展 B.教学与发晨并行
C.教学促进发展 D.教学等同于发展
35.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这种学习是( )。
A.连锁学习 B.辨别学习 C.概念学习 D.规则学习
36.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37.体现“身教重于言教”思想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社会学习理论 B.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C.认知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8.“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学习理论基础是( )。
A.认知发现理论 B. 认知接受理论
C.认知目的理论 D.认知建构理论
3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社会交往动机 D.自我提高动机
40.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的知识属于( )。
A.描述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条件性知识
41.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 识对新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重组
42.阅读、写作、运算等技能主要是( )。
A.运动技能 B.动作技能 C.策略技能 D.心智技能
43.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控制,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差,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的阶段是( )。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44.学生用“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主义呜呜地哭”来记忆马克思是“1818年5月5日”出生的这一历史事实,其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属于( )。
A.注意策略 B.复述策略
C.编码组织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45.在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中,班杜拉(A.Banra)等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46.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47.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48.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49.简述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50.简述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
51.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52.简述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53.教育文献综述报告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54.列举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不少于5个)。
四、分析论述题:55~57小题。每小题30,共90分。请将答案写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55.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56.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其中蕴涵的教育思想,并围绕这种思想论述教育应如何主动回应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需求的挑战。
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业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争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
57.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I.试述维纳(B.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并阐述如何根据这一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Ⅱ.如要确认某地区是否存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可能有以下三种研究思路:(1)称书包;(2)课堂观察;(3)问卷调查。试分析这三种研究思路的优劣,并提出你自己的研究设想。

Ⅱ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 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 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 前制度化教育 到 制度化教育 再到 非制度化教育 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 17-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 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 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 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 年的 《钦定学堂章程》 ,又称壬寅学制 及 1903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 《五经》 。 考点: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 《书经》 《诗经》 《易经》 《礼记》 《春秋》 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 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 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 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 供了物质基础。 4.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考点: 二战以后,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b。 a。 教育的群民化 c。 教育的民主化 d。 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 代化(简答)
2 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填空) 一、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 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 (选择,填空) 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有教无类” “克己复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战过后期, 《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 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 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提出: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 。 。 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 层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 《学记》 主张启发式教学,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主张“学不 足邋 等” ,即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着作《政治学》中。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梅纽斯的《大教学论》 (1632) 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米尔》 (1762) ,洛 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835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 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在于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 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 教师中 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的特点,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人物。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在做中学” 。 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 主义着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考点:1939 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 ,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教育对政 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2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 。人力资本理论的 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好似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 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 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 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考点: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3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 星的发明与应用;第三次是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标志。
$4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考点: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考点: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 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 2.学校文化的特征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的传统为己任 d。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物质化有二中表达方式:一,学校环境文化 二,设施文化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规章制度,三,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的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一、认知成分;二、情感成分;三、价值成分;四、理想成分 考点: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三)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特征:1.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 渡性的产物。 2.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 3.多样性 4.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 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像 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 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考点)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洛克、华生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个体身心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的个别差异性
$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 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2.遗传素质的意义: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c。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 环境的范围 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a.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学校对个体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意义和作用 考点: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 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考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
$2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体现人们的教育理想)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础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 一方法。
$3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意 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 (考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 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 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 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第五章 学生与老师 $1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事教育的课题。 (辨析)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 年 11 月 2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 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 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
人身权、受教育权。
$2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 。传道者角色 (2) 。授业、解惑者角色 (3) 。示范者角色 (4) 。管理者角色 (5) 。朋友角色 (6) 。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 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 师生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六章 课程 $1 课程概述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 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分类 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 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 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 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 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 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受性 4.课程理论
$2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 教学结果、标准。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3
课程设计
一、什么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教学计划(课程设计)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 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计划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 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一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文本部分。
$4
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5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该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成果评价
教学( 第七章 教学(上) $1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简答)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 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简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3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 , “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 , , , , 范围。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法 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 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学生特点 d。教学时间、 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谈话法
教学( 第八章 教学(下) $1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备课:包括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课题计划 c。课 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 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二、上课 1.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单一课 综合课 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考点) 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学业的检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了结果。
$2
教学

Ⅲ 2018教育学考研之“教育研究方法”考情分析

2018考研交流群 586254585
为帮助备考2018教育学考研的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教育研究方法”,猎考考研心理学教研室的老师准备了“2018教育学考研之“教育研究方法”考情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前言
教育要改革,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要进行科学研究,就要有正确的、科学的、现代的教育研究方法。近几年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对人才研究的重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广泛深入的发展,从而也引起了方法论上的深刻变革。教育研究方法变革的中心是使方法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
二、教育研究方法章节分析
研究生之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就是学会如何去做研究,如何科学地做研究,因此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学考研学生必学科目,对于已经步入教育学研究生的学生衣已经深刻体会到掌握好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总桐迟中体难度为中等,在311教育考研综合中分数为60,占20%,但对于跨专业考研的学生来说,学好这门功课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与精力。本门功课共有9个章节,首先在宏观层面,从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开始讲述,逐渐过渡到中观层面理论性较强的研究过程、研究原则的介绍,最终落脚于微观层面研究方法的介绍、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及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实践性较强的实用性知识的讲解。其章节结构图如下:

除第一章节教育研究概述从宏观和中观论述外,其余八个章节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其学习方法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和运用。
三、教育研究方法考情分析
经过对08-17年教育学统考题目总题量的分析及总结,其中第二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为重点章节。其中第二章为考题比重占17%,第五章所占比重为16%,在题量上属于重点考察章节。然而在分数比例上则有所不同,第五章和第六章为重点章节,而且多以论述题的形式出题,所以所占分数比例较高,第一章、第三章、第八章、第九章多以选择题或是辨析题的形式出题,其题量虽然多但分值相对不高,但是经过这07-17年的可以看出,教育行动研究由加重考查的趋势,去年和今年在论述题中都涉及到了教育行动研究,所以希望同学们对这一章节要有高度的重视。
第一章节中所包含的重要知识点有教育研究方法的原则(其中客观性原则和伦理性原则为考察重点)、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教育研究的类型(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定义为考察重点),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题,偶尔也会有简答题的出现,如2011年全国教育专业知识综合就以简答题的形式考察了教育研究的伦理性原则(教育研究为什么要遵守研究对象的伦理原则?简述该原则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节为重点考察章节,其中包含的知识点有研究假设(研究假设的分类和基本要求为重点)、抽样方法,(多以应用题和理解题出现)、选题的基本要求、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等。其题型比较复杂,历年来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都曾经出现过,(列举教育研究假设的三种分类方式,并简述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教育文献检索内容相对简单,其中知识点主要有教育文献的三种等级、文献检索的方法及分布,且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为重点考察章节,知识点主要有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观察记录的方法、教育研究观察的实施程序、观察研究的类型及研究方法的判断。其考察形式有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简答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
第五章节为重点考察章节,其中知识点有问卷中答案的格式、问卷中问题的设计要求、问卷指导语、问卷的优缺点访谈调查的优缺点、访谈法的判断、访旦扮谈提纲的编订测量调查的类型、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等,其考察形式多以论述题的形式出现,其次为选择题和简答题。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是最重点考察的章节,其知识点主要是实验设计、实验内外的效度、准实验与真实验的区别等,主要以论述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考察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
第七章教育行动研究相对简单,知识点主要包括行动研究的特点、教育行动研究的代表人物、教育行动研究的发展及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其考察频率不是太高且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第八章节教育演技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为重点考察章节,考点主要有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标准分数的局山计算方法、相关系数、标准差和方差、归纳分析的方法、中位数,其考差形式多以选择题出现。
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内容相对简单,其考察形式以客观题为主。
对于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更侧重与知识运用的考察,所猎考考研以建议考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这为以后研究生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第一篇 择校择专业
注意啦!这3类院校毕业薪酬水涨船高
不敢报考985、211?这些院校实力一样强劲
2018考研34所自主划线高校汇总
研究生毕业薪酬高的10所综合性大学汇总
2018考研10个冷门高薪专业推荐
这些牛逼院校,每年都有很多专业招不满
2018年推免率低又好考的985院校盘点
2018年考研热门专业研招院校排行榜
第二篇 备考安排
2018考研需要知道的20个时间节点
2018年考研基础阶段备考方案---走进考研
2018年考研基础阶段备考方案---择校择专业
2018年考研基础阶段备考方案--基础资料准备
2018年考研基础阶段备考方案--基础阶段备考规划
以上是猎考考研为大家整理的2018教育学考研之“教育研究方法”考情分析的相关内容。另外,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战2018考研,猎考考研推出了全年集训营、OL乐学、名校推免培训班、精品网课,以及考研直播课堂,针对每一科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指导,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本文为猎考考研教育学教研室老师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2018年考研基础备考专题
2018年考研择校择专业专题

<br研究生考试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考研考点内容、不清楚考研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yjs/

阅读全文

与教育研究方法系列单选考试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治疗扁平疣土方法 浏览:468
珍嗖啦跟米昔使用方法 浏览:204
如何学会拉筋方法 浏览:755
回忆技巧与方法 浏览:940
怎么快速补血方法 浏览:164
p型管连接方法 浏览:396
训练胯下击球的方法 浏览:118
声音调整方法有哪些 浏览:355
食用香菇种植方法 浏览:5
插座箱套的安装方法 浏览:640
如何用复利的方法辨认金子 浏览:571
怎样治疗肝病的最好方法 浏览:411
唯唯诺诺的教学方法 浏览:50
腐蚀防锈方法有哪些 浏览:626
水笼头管子快速安装方法 浏览:147
加快网站被百度收录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422
渔获快速获得方法 浏览:683
ps水果人物方法步骤 浏览:888
oppo手机换主题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51
怎么检验醇基的准确方法 浏览: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