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见论证方法有哪些
演 绎 法
根据已知的一般性原理、原则,推断证明某个具体的论点。(一般→个别)
———— 例句 ————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泰山还要重的。
归 纳 法
举出许多事实,经过归纳,证明一个一般性结论。(个别→一般)
———— 例句 ————
滴水有恒,能穿透有来头;绳子有恒,能锯断木头;海浪有恒,能冲垮堤岸。所以恒心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分 析 法
对所论述的问题进行剖析、分解,以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 例句 ————
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因此就造成了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一天天扩大,一天天激烈的混战,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发展起来。
反 证 法
揭露和批驳对方的谬误,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观点。
———— 例句 ————
言多必失,祸从口入。话过多,把自己底牌亮出,让自己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暴露自己的隐私与弱点,陷入被动的境地,极易破财。所以话多不是金。
类 比 法
用与论点在本质属性上基本相同或相似,且又知道其结果的事物做论据,通过类比证明论点。
———— 例句 ————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糟糠也;荆有长松文梓榆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引 证 法
以理论性论据证明论点。
———— 例句 ————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不朽的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文天祥过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飞发出“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谭嗣同面对刀俎,引颈就戮时,面不改色,“我自横刀向天笑”,他想到的还是祖国。
归 谬 法
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以之为前提,进行合乎情理的引申,得出一个十分明显而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的观点。
———— 例句 ————
赫尔岑是俄国着名的文学批评家。他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
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
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笑着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比 喻 法
用人们容易理解的具体事物或道理,来解释较为深奥的事物或道理,但不能作为直接论证。
2. 有什么论证方法
《普通逻辑学》说: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引证法”、“反证法”、“归谬法”、“选言证法”、“分解法”、“例证法”、“类比法”和“喻证法”。
论述一:引证法
引证法,又称“直接演绎法”,它是引用一些已为人们认同的真实判断,运用演绎推理形式从论据直接确立论题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论证方法。
引证法是论证中最常用的方法。
例如,“马克思主义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而马克思主义本身不是实践,而仅仅是实践的产物;所以,马克思主义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简单的论证运用的是第二格AEE式三段论,虽然论据只有两句话,但逻辑性很强,因为三段论是必然性推理,而论据的真实性也是无可怀疑的。
引证法的一般模式是:
提示:上式中a,b等是作为论据的判断;“>”表示由这些论据可以逻辑地推出p。
除了“三段论”外,引证法经常运用的推理形式还有“假言推理”等。
权威的言论常常是人们引用的论据。对权威要做具体分析,无论是政治上的还是科学、学术上的权威,由于有丰富经验和真知灼见,他们的言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一种观点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经得住实践的检验,而不是因为它是权威说过的。因此,对任何权威都不能盲从,权威也会犯错误,尤其是在他们不熟悉的领域。
论述二:反证法
反证法是通过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根据排中律确定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
例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因为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丢掉这面旗帜,实际上就是根本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被实践充分证明了的正确路线,就是要放弃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是全党、全国人民绝对不会同意的”。
反证法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设立反论题——要证明一个论题“p”为真,就先假定一个与“p”相矛盾的判断“非p”为真。
第二步:归谬推演——从反论题出发,加上其它明显为真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明显虚假的结论“q”来(如果非p,那么q)。
第三步:证明反论题为假——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由“q”为假,可以必然推出“非p”为假。
第四步:证明论题为真——根据排中律,“p”和“非p”不可同假,“非p”为假,“p”就必然为真。
上述步骤的基本模式是:
从思维过程分析,反证法总要有上述四个步骤,但在反证法的语言表达中,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些过程。
例如,上例就省略了第三、第四步的语言表达。
反证法是一种常用的间接论证方法。
论述三:归谬法
归谬法是一种常用的反驳方法。
这种方法由被反驳的判断(对方的论题或论据)合乎逻辑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揭露它的虚假性。
例如,“逆境有利出人才”的命题,不但经不住事实(历史的和现实的)检验,而且也经不住逻辑的推敲。试想,如果“逆境有利出人才”的命题能够成立,那么我们为了造就更多更好的人才,就应该为青少年去创造“逆境”了,如此推演下去,“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不都反而不利出人才了吗?真是荒谬之极!
归谬法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要证明一个论题“p”为假,就先假定“p”为真。
第二步:从“p”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明显虚假的结论“q”。
第三步: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由“q”为假,必然推出“p”为假。
上述步骤的基本模式是:
归谬法所使用的主要推理形式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这是它与反证法相同之处。它们的不同之处是:反证法的目的是确立“p”为真,而归谬法的目的是为了确定“p”为假;反证法在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得出“非p假”的结论后,还要根据排中律推断“p”为真(尽管在语言表达中这一步可以省略),而归谬法在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得出“p假”的结论时,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3. 探讨文学的跨文明互补与融会可以从哪些具体研究途径入手
我们要在异质性的基础上求得互补,进而达到某种总体性,将不同文明的文学共冶一炉,融会贯通,探索异质文化与文学的共同文学现象与规律,并进而建构起具有更大阐释能力的世界性和全球性理论框架。异质文明间的互补和融会,是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比较文学在新的发展阶段注重异质性研究的必然结果。对于不同文学之间的这种互补和融会,跨文明研究提供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研究途径:归类法、附录法、引证法、混用法和融合法。具体如下:
归类法:在文学的比较研究中采取归类的方法,也即站在总体文学的高度,将异质文明中的文学现象加以类分,并归结为若干理论问题,加以对比研究,进而达到特定的融合。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一书就是采取这一方法进行研究的成功范例。
附录法:我国着名学者王元化先生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就很典型地采用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在研究某种文明体系的文学问题时,以“附录”的形式将不同文化背景中可以与此问题相类比的对应文学观念列出,以进行对比辨析。通过“附录法”,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观念一并呈现出来,在一个宏阔的视野中,正文部分对特定问题的论述详尽深入,附录所列内容全面而清晰,这为我们比照不同文明文学提供了便利,也利于我们在较高层面上探寻共通的文学规律。
引证法: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和《管锥编》中所采用的“引证法”也是文学在研究异质文明之间互补与融会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研究文论时,“引证法”要求我们以某种文论的研究为主,而在研究过程中,将不同文明体系与此相关的例证和理论论述加以引证,从而把异质文明中的文论融为一体。
混用法:将不同文学的各种观念、范畴、术语等汇于一处,熔铸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这种异质融会的途径打通了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之间的“隔”,它不分古今与中外,将各种文学观念和理论融会到一个体系之中。朱光潜先生在其《诗论》中就大胆地尝试了这种方法。
融合法: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将诗、画、书法、音乐和建筑等各种艺术门类融为一体,从具体作品欣赏和分析入手,杂糅中西而又以中国诗学精神的剖析为主,揭示出文艺审美活动中具有本质特征的东西,也成为观照异质文明互补和融会的一种有效途径。
转自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