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课堂教学有模式,但不能唯模式,更不可模式化。课堂教学的模式应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应依据教育对象的变化而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新的精神。
为了响应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全区中小学开展推进教学改革,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讨论制定了我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并在初一年级试行。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为指导,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导向,大力推进课堂教学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二、总体目标
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构建以预习学案、课堂引导材料、课后巩固训练为一体的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目标导学—呈现引导材料—讲授学习材料—当堂反馈”的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品质。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模式及方法
(一)策略:小步子、长跨度、快节奏、勤反馈。
小步子:是指合理地安排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不追求课堂容量大,立足双基。
长跨度:是指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按期完成每学期的教学任务。
快节奏:是指当堂完成每堂课的教学任务,不拖沓,不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
勤反馈:是指每堂课、每周、每月及时的通过各种检测进行教学质量反馈;重视学生作业质量,及时处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二)模式:目标导学—呈现引导材料—讲授学习材料—当堂反馈
1.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完成六项任务:
(1)同年级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确定本学科周各课时教学目标,并确定教学内容;
(2)根据课时教学目标设计预习学案
(3)课时教学目标,选择合适而有效的引导材料;
(4)确定教学过程的时间安排;
(5)形成上课教案;
(6)确定每日作业设计。
学科指导组就教案、学习指导材料进行审核修改。
2.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落实四个步骤:
(1)出示目标,设置情境;
(2)呈现引导材料,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3)讲授新学习材料;
(4)核查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检测强化学习技能。
(三)方法:每堂一反馈、每周一检测、每月一总结。
每堂一反馈:新课教学和复习课必须要有当堂反馈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当堂反馈,针对性的课后辅导并针对性调整课后作业设计。
每周一检测:每周五上午,周五检测试卷从前四天的预习学案、课堂引导材料和每日作业设计试题中抽取,不增加未考过的试题,检测以及格率为80%为达成目标。
每月一总结:检测内容不能超出本月所学范围,以保证客观反映学生本月学习情况;难易要适宜,以保证大多数学生有成就感,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难易适宜的标准:检测结果80%的学生在60分以上,其中20%的学生在90分以上。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课程设置
1.周一至周四为新课教学日,周五为质量检测与反馈日。
2.课时分配:每天9节课,每节课40分钟,共34节课(周三下午2节课)。
3.初一:
语文6节,数学6节,英语6节,历史2节,政治2节,地理2节,生物2节,体育2节,音乐1节,美术1节,信息1节,诵读课1节,书法课1节,班会课1节。
周五上午检测:采取语文、数学、外语单卷测试,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合卷,共5场考试,每场考试时间为40分钟。
周五下午反馈:公布成绩,每个学科班级学生及格率为80%为通过检测。及格学生可以进入校园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社团活动,图书馆读书活动。不及格学生继续留在班级在教师指导下订正错题,直到通过教师检测为止。
(二)课堂教学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落实四个步骤:
第一时段:出示目标,设置情境,时间宜控制在2分钟以内。
第二时段:呈现引导材料,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时间宜控制在8分钟以内,可以适当延长。
第三时段:教师讲授新学习材料,时间宜控制在20分钟以内,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
第四时段:核查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检测强化学习技能,时间宜控制在10分钟以内。
关于引导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要对后面学习的新课材料起智力脚手架的作用。好的引导材料必须要有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并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设计。
关于课堂教学过程的时间规划,四个时段必须要体现,但是时间可以灵活掌握。这个时间分配必须在集体备课中完成,并借助多媒体在课堂教学开始时与课堂目标一同出示给学生。
(三)教学管理
1.备课管理
关于备课: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年级组同学科教师共同完成教案的设计与撰写。我们要求年级组同学科教师必须在每周五下班前完成集体备课相关材料的上交,教导处及时将上交材料的电子文档上传至学校网站。
2.课堂管理
教导处、学科指导组和各教研组长随堂听课,了解教师课堂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导处每周就年级课堂教学的情况做反馈。
3.评价管理
每日优化作业设计需要同年级教师精心设计,合作研讨,注意层次性有梯度。周五检测试卷从前四天的学习材料试题中抽取,不增加未考过的试题。
考试结束后,教导处立即组织相关教师阅卷,及时统计相关数据,公布成绩。
五、方案实施计划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制定计划、学习动员,课改启动阶段。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案例,为改革实施做好准备;进行教学模式改变的初步尝试。
(一)自开学起,学校执行新的作息制度,从第一阶段开始起营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氛围。
(二)加强课改理论培训,全面、系统介绍学校提出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外地先进学校的课堂改革经验,提高全体教师的课改意识。
(三)开展有效教学在课堂的系列活动,营造课改的氛围,初步探索课改模式。初一年级教师开始提前一周集体备课,编写预习学案、课堂引导材料、学生课后作业。
(四)学生动员,让学生理解学校和教师的课改意图,积极进行配合。班主任老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成立学习小组。
分组原则:根据学生性别、性格、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差异状况合理安排座位,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以5~6人为宜,学习优秀生和学困生相互搭配,以便在课内外更方便地开展帮教结对活动,争取共同提高。
第二阶段:(20XX.3——20XX.7)实施阶段。
尝试构建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开展教师、学生小组长等不同层次人员的系列培训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程序和课改的艰巨性、复杂性。
20XX年6月份开展第一阶段课堂教学模式总结活动。教师人人参与、人人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进行课堂经验交流、反馈,每次课后,教师要写一份教学反思,反馈真实信息并进行交流、总结、形成理性认识。
第三阶段:(20XX.7——20XX.8)逐步成型阶段。经过实践探索,对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工作进行阶段性回顾和总结,形成经验材料。备课组、教师个人、学科指导组和教导处进行分类总结,形成书面材料,汇集研究成果。
Ⅱ 高校教学方法如何改革
导语:高校教学方法如何改革?为了补救改软肋大短板,知时识势,聚心智,拉满弓,早出发,盯落地,尽快开展一场以小见大的方法问题专项大改革,一扫长期笼罩的旧教学方法阴霾,以期收获投入相对较少而见效大且广的功用绩效,也是必要和可能的,而且会是泽及众生、功德无量的善举。
1 高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学方法研究引起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的广泛兴趣。姚利民对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进行了综述,他与其合作者从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性出发,阐述国内的教学改革的现状,认为尽管政府和高校在教学改革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面临着很多阻力,包括来自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有必要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蒋家琼等在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2009学术年会中强调了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切入点。
2 高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思路与手段
2.1 在教学方法的功能上,由“授人以鱼”转到“授人以渔”。
知识信息的海量增长、学习型社会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确定性,今后职业变换的可能性等决定了高校教学的成败不能以知识传递多寡为衡量标准,而要教授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或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要转变以教授、知识传递、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发展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2.2 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由注入式发展为启发式。 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容器,他们必须主动建构知识,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因而应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生思考、发现、理解、生成,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知识与生活、将来工作等关联性。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由重“教”轻“学”转到重“学”,探索、采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或个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独立程度与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3 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方法改革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的载体,也是师生授受、生成、创新的基本素材,即使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去教陈旧、无用、缺乏意义或价值、模糊、混乱的教学内容,也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与教学内容优化相结合,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等基础上,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
2.4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研究说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理想、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这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活动过程,但它们是学生智力活动的精神支柱和学习过程的动力系统,因而可以调节教学活动,使之顺利地进行,从而极大地影响学生智力水平的发挥。
2.5 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 的有效应用。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猛增的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只有采用更加科学、更加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来服务教学,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
2.6 教学模式的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不能一味地给学生满堂灌,不顾及学生的听课感受;在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内容包括化探数据处理、化探制图以及数据解释评价,对教师和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野外地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化探采样、岩石学肉眼观察,样品标记和样品加工处理等一系列的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课堂理论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生与教师是构成大学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两类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离开任何一方,大学就不再为大学,人才培养就不可能进行。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包括“以学生为本”与“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树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思想,要把能否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改革成败的惟一标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以期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中,既要遵循教学的原则和规律,又要符合学生学习可能性和个别差异。潘惫元先生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高校教学方法并无绝对优劣之分”,“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寻求剔除所谓不好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好的方法,或剔除传统方法而采用现代的方法,而是寻求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或是思想观念,熟练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的个性以及学生情况等来选择在达到目标时最合适的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学生基础与学习态度是阻碍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三大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该改变以“注人式”和死记硬背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方法,秉承现代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新精神,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以及学生积极学习、能动发展的过程。
(二)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
科学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教学改革的有序开展并顺利达到既定目标。教学改革必然伴随着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没有制度创新,教学改革就难以突破性进展。在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回报率低及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的问题尤为突出。除此还表现在难以获得立项支持、教师间交流与合作环境差、教学设施与条件保障不足等方面。教学方法的改革仅靠教师群体的自发自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就学校而言,应从积极建立教学方法创新资源保障机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改变教师评价体制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根据教师情况各异,在对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有所区别。在进行职称、业绩评定时,处理好教学指标与科研指标之间的关系;发挥评奖评优引导作用,营造教学方法创新的氛围,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方法的探索;吸收借鉴其他高校在建设教学方法方面的做法,建立多种方式的教学经验交流渠道,让教师能够及时分享其他同事在教学方法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出台激励性政策,要求名师、教授承担教学工作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
(三)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榜样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教学名师对教师专业的发展和对学科专业的引领,应当成为教学名师管理的重要内容。所谓高校教学名师可以理解为出名的或是有名声的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艺术、教学成就的教师,是高校教师中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受人景仰的人。[10]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精神,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由每三年评选改为每年评选一次,大力表彰在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名师的重视及肯定,教学名师作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本身所具备的优秀特征值得其他高校教师学习。大多数教师对教学名师不管在教学上,还是科研上都是比较认可的,但多数教师也认为目前我国教师名师的示范作用发挥得不够。我们通过对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来源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83.7%的教师认为自身教学方法的来源主要是自我学习与摸索,65.3%的教师认为是观摩与借鉴同事,来自专门培训和承袭教师这两个方面所占的比例不大。这说明了高校教师教学方法不是可以通过简单培训就能得到。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要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榜样作用。高校可以通过推动名师上讲台、开设教学名师的观摩课,或者是学校组织教学名师开一系列的讲座传授创新的经验或心得,这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不失为培养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良好途径。
(四)加强培训与引导,全面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赖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要求教师具备利用先进技术的能力,要求教师以平等的、谦虚的态度来组织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具备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穿针引线的支持能力。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高校应该改进和完善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引导,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断吸收新观念、新方法,以发展个性、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探索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心理学,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学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育工作者,才可以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依然存在
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现代教学理念是否真正树立起来。教育部教改项目“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用于知识传授的时间远远多于能力的培养;超过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程度一般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时,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时间分配上,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一言堂”、“唱独角戏”,教师讲学生听的习惯很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依然是高校教师的首要选择,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本身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不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尽管一些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有一定的认识,对如何创新教学方法进行深人研究探讨的教师却为数不多,真正付诸实施的就更是少数。
(二)现行的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方法创新
建立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与配套措施,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实现其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目前,对于什么样的班,什么样的课,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学,教师如何驾驭不同的课程教学,学校的政策制度应当提供什么支持,这些是我国大学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的。根据我们对普通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如下表1),影响教学方法创新的前5个因素,依次是回报率低(47.8%)、科研与社会工作任务重,精力不足(37.3%)、学生基础与学习态度差(34.5%)、教学设施与条件保障不足(34.1%)、难以获得立项支持(30.5%),除此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
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还不完善,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激励机制还不够,教学方法创新涉及到的物质条件和运用环境有待加强。当教学管理难以营造和谐的环境时,教学方法的创新就难以进行。学校要采取根本的鼓励政策与措施,真正树立起重教风气,围绕“教学改革”合理有效地实施教学管理以激发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估制度(即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得到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促进了本科教学工作,但就教学方法而言,在整个评估体系中,只是作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下面“课程”里的一个指标。按此评估,很难看出教学方法在学校整个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就更难以谈得上促进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对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情况的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认为“普遍的”仅占7.2%,“较多的”也只占36.8%,“少数的”占最高的比例达41%olal换句话说,目前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与实践尚未形成一种氛围,还处于一种教师个人自行摸索的阶段。
在高校中,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比,缺乏有效竞争机制和激励措施。政策制度的精神与教学要求不相吻合,是制约大学教学方法创新的主要障碍。对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视大多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在实践上缺乏必要的措施和制约机制。如教师采用教学双方共同参与的,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探素、讨论、案例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发现知识,甚至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教学时,由于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产生了难以衡量教师的工作量,难以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加上近年来,有关职称评定、考核政策的导向作用,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与成果轻工作态度、责任心、敬业精神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只有当评价不仅仅是源于行政压力,而是源于教师内在的发展需求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对学生的评价也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核,教学的重心应由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从侧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转向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需要以多样化、适应性的质量观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更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Ⅲ 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为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我们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教学规律,制定“新课程背景下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意见”,运用行政力量予以实施。下面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 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当前有些教师的教学与其说是方法的落后,倒不如说是教育思想的陈腐,教学观念落后。也就是说,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不合理部分还相当严重地支配他们的行为。陈旧的教育思想束缚着他们的手脚,使他们摆脱不了旧的教学模式,跳不出传统教学的框框。因此,我们把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1本关于新课程理论的专着,阅读5-10篇相关论文,学校提供参考书目,印发学习材料,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并对教师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进行常规检查。通过理论学习,要使教师转变七种观念,树立七种意识: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目标意识;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改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
(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
(6)由居高临下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情感意识;
(7)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
2、加强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努力提高教学预设水平。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无疑是教学预设的结果。教学预设构成预期的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的展开则构成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现场。一般来说,教学预设水平决定着教学过程,也决定着教学现场、教学各环节和教学细节。没有好的预设,很难有好的过程、现场、环节和细节。只有好的预设才能产生好的预期教学。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要求,教学预设应突出教学设计的环节,要强化通过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使教学预设落到实处。我们除每周在规定时间、地点集体备课1次,讨论下一阶段教学内容、进度,探讨教材教法、重点难点疑点外,同时不拘形式,不拘时间、地点,及时开展研讨活动。教学设计和备课的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要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达到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对如何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统一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二要对形成新的师生关系,促使学习方式改变,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进行具体而周密的设计。三是要对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充分的考虑和设计。此外,强力推进校本教研活动,形成相互听课制度,教师每周必须听课2节,新教师原则上要听1节评1节。听课后及时开展评课活动,及时与授课老师交换意见。
3、加强师生交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间的一种特殊交往。其特殊性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的桥梁和主要形式。在师生交往中,必须坚持平等的交往原则,同时,教师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交往中起主导和示范作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行为,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有个性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在平等的原则下,具体做到:
(1)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海,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
(2)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对学生满腔热忱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学生充满信心,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我安排学习时机的机会。使教师和学生互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宽容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课堂上允许学生出错并鼓励、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歧视、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
4、加强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开展师生教学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师生间开展教学互动。而所谓教学互动,就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就是把教学活动看做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的过程。为了能有效地开展师生教学互动,我们对教师作了如下要求:
(1)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新课程强调课前的预习。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主探究。任科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布置预习提纲或预习练习,促使学生预习,并在课前或课堂上作适当的检查。
(2)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状况确立每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要具体、明确、有层次、可操作,既要有知识、能力目标,又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目标可在预习提纲中呈示。
(3)创设情境并设问:围绕学习目标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小黑板、现代教育技术、实物、图示等)呈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设置有层次、能促使学生探究的问题,设问应具体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
(4)诱思探究:启发、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自主性学习活动。坚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提问学生在10人次以上。教师讲授总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思考、探究时间不少于15分钟。
(5)归纳检测:对所讨论、探究的问题,教师要作适当归纳小结,也可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每堂课至少预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即时检测,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
每堂课必须留5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总结、反思、提问。
Ⅳ 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
1、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它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行解释。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它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将教育者和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为循序渐进的四个环节,即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3、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4、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
(4)教学改革主要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教育研究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是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测试,研究教学的过程。
数据有两种类型,定性的和定量的数据。定性研究使用定性的数据。数据的特征是描述性的。教育研究者地定性数据包括:观察、访谈、文件分析、作品分析。(论文、日记、照片或者博客)
教育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地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规律,以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服务。
在教育研究中,包含了多个学科不同程度的交叉。这些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这些学科交叉为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教育研究的发现应该在特定的情境中解释,可能不适合其他的时间、空间。
Ⅳ 如何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课程类型决定教学方法,只有从教学内容和课程类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才能收到实效。我们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对只要能达到教学效果优化、实现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进行大胆尝试、创新。如唐立伟老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其主要作法:一是打破实验室和教室的界限,打破课堂理论教学与单元验证式的实验教学的界限,以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划分教学内容,把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相应的实验技能训练穿插进行。二是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交流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Ⅵ 新课改下教学方法有哪些
情绪调节教学法的概念
指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二、情绪调节教学的基本方法
1、让学生产生好奇的方法
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变换教学方式,如客串演讲、角色交换等。
2、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实验,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3、让学生产生愉快体验的方法
Ⅶ 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措施和成果有哪些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缘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关系缺乏正确认识。本文拟重点就以下几个关系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为教师改进日常教学提供思路。了解更多教育资讯,网络一下英盛观察。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课程改革其本质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再探索,是对教育方针的再认识,是对基础教育的再定位。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稳中求变的渐进过程,而绝非是一场运动式的根本转变。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广大教师既要敢于实践,也要善于思考,还要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针对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一、研究教学活动方式变革的有效性
学生的发展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实现的。学生如何活动,决定了学生如何发展。因此,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变革作为重点,这是基于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的合理选择。广大教师也不满足于讲练、机械问答、逼着学、哄着学、死缠烂打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我们观察到,讲练和机械问答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则多流于"放羊",效率较低。一方面,教师们期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高喊"再也不能这么过,再也不能这么活",另一方面,学习方式变革的结果却又让教师们感觉到"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
之所以陷入这种矛盾的境地,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们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在具体使用上存在机械性。譬如,教师们往往把自主学习理解为让学生自学,把合作学习理解为让学生讨论,不知道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至于教师们认为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浪费时间、效率低下,担心教师不讲,学生不会,教师不讲,教师失职。这说明,在坚持把学习方式变革作为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的同时,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何谓学习方式?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样有助于揭示学习方式的准确内涵,明确变革的对象、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形式主义。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实践的程序、法则和手段。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与学统一的方式。离开了教师教的学习方式,是自学,不属于教学范畴。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而是教师如何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放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程序、法则和手段,分析学习成功或困难的原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不是为了变革而变革。因此,在变革学习方式时,我们应重点关注学习方式变革目的和手段的合理性,思考通过学习方式我们要达到何种教学目的,使用该学习方式能否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应重点研究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的关系,体现出学科特点,突出"语文味"、"数学味"等;应重点研究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内外部活动过程的主动性。
二、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几个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一环。
第一、 做好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以往的教学环节也是注重课前备课环节,但那只是偏重老师自己教材知识的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学生的学情把握,只是老师了然于心就够了。现在就不行了,它要求老师对于以上问题不但要自己了然于心,还要它化成具体可操问题,并于课堂上什么时候以何形式适时展示出来。这就需要老师提前准备出学案或题板。
第二、把握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学"与"教"的互动关系。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牵着鼻子走"是其具体表现。显然,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因为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及应有的创造力。究其根本原因,传统的教学颠倒了主次,是以教师为主,把课堂当"讲堂"。因此,要真正地改过来,就必须为学而教,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当"学堂"。这种学生和老师"学"与"教"的互动关系如何把握,达到怎样的程度还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第三、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可以说,播种在课内,收获在课外。因此,课堂教学只能是点"睛"、点拨、点"种",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空间。再者,语文课本一学期也只有三十几篇文章,三年学完也不过近两百篇。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素养谈何容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延伸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处理好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为考而教虽然奏效,但只是短期行为,从长远看,学生得不到实惠。眼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学习中明于心而不能言于口、诉之笔,一篇作文几百字,错别字常见,病句不断,语言苍白,正是短期行为的结果。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应该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眼;听,能了于心;说,能达于聪;读,能通其意;写,能感于人。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总之,课堂改革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教师有决心、有信心去该,有行动、有思考去做,长此以往,实现课堂改革,减负增效,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Ⅷ 如何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材,必须提高教学效益,改革 教学 方法 与教学方式是重要手段手段。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的背景
如何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不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 措施 。我国各级教学行政部门为了提高 教育 教学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重要内容就是从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入手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学习精神,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我们不仅要研究学科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把握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的动态,还要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研究和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从而使讲授的课程不仅要有理论深度,还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我校自从1993年在90级财政学专业开设《证券市场》课程以来,已有金融、行政事业财务、会计学、 企业管理 等近十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的50多个班级开设了《证券市场》或《证券理论与实务》课程。经过几年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我们深感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束缚,证券这门崭新的课程,本应有崭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实际上,无论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缺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业务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作为一门很有特色和很有吸引力,本应很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却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原因,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这种不甚理想的教学效果,给我们提出了如何上好这门课程这个研究课题。
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
正因为如此,我们自97年初开始,对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进行了 反思 ,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们于1998年初制定了《〈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法等作了全面的规划,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试验。通过编写《课程教学纲要》和《课程学习纲要》,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利用《证券市场学》教材和《证券案例与实验教程》、《证券法规选编》等辅助资料开展案例教学,为发挥证券模拟实验室的作用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收集了证券交易仿真操作资料,并制作了《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教学幻灯片》,使《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中,我们明确了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要以课程内容改革为前提,因此,首先强化课程基本建设,规范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为加强课程的基本建设,规范教师教学内容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我们先后编写了《〈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教学纲要》和《〈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纲要》,从而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融于课程改革的系统工程之中,全面推进该课程的改革。其次是重整教学内容,突出实务教学。在课程基本建设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经过课程内容的重整,将原教学内容抽象为三部分,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部分、业务规则和实务操作部分以及行情分析和仿真操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的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的重整为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学校已建立的证券模拟实验室为实施仿真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我们根据重整后的教学内容和学校的教学设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第一,讲授法。对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内容主要运用讲授法。为改变传统的讲授法,我们以教材为基础,同时以编写的《证券案例与实验教程》、《证券法规汇编》等为教学辅助资料,开展以案例分析、解难释疑为主,以讲解为辅,由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讨论式、解答式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使教学效果更好,我们将全部教学内容制成幻灯片。这部分教学内容约占总学时的40%,并逐渐减少讲授的内容。
第二,案例法。对业务流程和实务操作的内容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法教学。运用我们编写的《证券案例与实验教程》、《证券法规汇编》等教学资料,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案例,如东大阿尔派股票发行案例、清华同方股票上市案例、东大阿尔派分红派息案例、证券投资方法案例等开展案例教学。这部分内容约占总学时的60%,并随着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接受程度,逐步增加案例法的教学内容。
第三,操作法。对课程中的证券交易程序、证券行情分析以及影响证券价格变动因素的分析等内容,采取仿真操作的教学法。在我校已建立的证券模拟实验室的基础上,我们为学生准备了《证券交易 委托书 》、《证券交易成交交割单》、《证券交易分析表》等操作资料,每个学生选择2-5种股票,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仿真操作,并对操作结果作出分析。这部分教学内容约占总学时的30%。
教学改革就要改变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也使学生逐步适应并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变单一闭卷为主的考核方式,以考核学生的能力为主线,采取三种方式进行考核:
第一,平时考核。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验,分析股票行情变化等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适应性和思考能力、实务操作能力,约占总成绩的20%。
第二,对证券市场和证券投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证券业务流程和业务规则等,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约占总成绩的40%。
第三,实践考核。对学生仿真操作证券交易的信息资料、实际操作结果以及操作结果的分析等内容,要做出分析 报告 ,运用实践方式进行考核,约占总成绩的40%。
五、教学方法的典型案例
猜你喜欢:
1. 有效教学方法心得体会3篇
2. 常见的教学方法极其区别
3. 课堂教学方法有哪些
4. 教育教学方法心得体会3篇
5. 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介绍
6. 详细解析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Ⅸ 新课改下教学方法有哪些
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有:
1、问题讨论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学生或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的方法。
2、启发引导式教学法——教师对所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一般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3、程序教学法——按知识的认知规律,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方法来认识物质的方法。
4、实验探究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设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方案进行集体讨论分析,得出最佳方案的方法。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只有以全新的思路,全新方法投入到历史课程改革中,才能使历史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和才干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