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运用数学方法需要遵循的基本依据具体有以下五点: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总结: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2. 教学方法及使用依据和原则
教学方法分类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是依据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划分的以下四类。
1.语言类方法
语言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谈话法(启发谈话、问答谈话、指导性谈话)。
2.直观类方法
直观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3.实践类方法
实践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操作练习)、实验法(准备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巩固性实验)、实习作业法。
4.自学类方法
自学类的方法包括读书指导法(讲读、半独立性阅读、独立阅读)、讨论法。
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如发现法、比较法、愉快教学法、分步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还会创生出更多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新方法与策略。
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必须科学地设计和运用教学方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经验为后来者提供了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
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方法选对了,目标就能顺利实现。根据目标选择方法就像爬山和过河一样,去山那边就不适合乘船过去;即使会游泳的人,想要尽快到达河对岸,还是乘坐便捷的水上交通工具比较高高效一些。
2.依据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必须依据教材的性质和具体内容特点来决定。如前文《春》的教学案例中,就是结合文本语言优美,富有节奏感的特点选择了半独立阅读法,通过四个层次的“读”,逐渐达成理解内容,培养语感的教学目标。
3.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教学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客观反映,是教学系统诸要素内在联系的理论概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和配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4.依据教师素质
任何教学方法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具体操作来实现。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结构、品德结构等。只有适应教师素养、能力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如,在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朗读水平很好的教师可选择教师范读,若不然,就选择媒体辅助范读,这样才能起到示范与激励的作用。
5.依据学生特点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
6.依据教学环境条件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得考虑到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时间、教学设备等客观条件。
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各种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又有各自的局限性,同时,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总是千差万别,所以,必须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2.灵活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活动的多变性,决定了教学方法选择的灵活性。
3.优化组合原则
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强化各自的积极方面,弥补各自的消极方面,是教学实践中最机智的做法。
4.教法与学法统一的原则
陶行知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还有当前推行的“以学定教”主张也在提示我们:学法是教法的依据,教法是学法的示范。
5.创造性原则
在教学中,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教学实际推陈出新。发掘并应用自己擅长的技巧,通过各种途径,让教学活动发挥最大效益。
3. 简述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
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由于目的任务不同,完成的手段方法就有所区别。如果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是传授新知识,就应选择讲授法、谈话法等。如果教学的主要目的、任务是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就应选择谈话法或实验法等。如果主要是培养技能技巧,就应采用练习法、实习法。一节课往往有多种任务,应该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采用其他几种方法,相互配合。
(4)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征不同,教学方法亦有区别。低年级学生的教学侧重采用描述、描绘,强调直观教学,而不宜进行较长时间的讲解或讲演,否则学生容易感到疲劳,注意力分散,影响教学效果等。中学高年级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增强,除进行接受性学习外,应更多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引导他们独立地研讨问题、获得知识。
要善于灵活地运用教科书,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脱离教科书的基本要求另搞一套。应当根据教学的要求对教科书作教学法上的加工,使教材内容为学生所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具有较高的水平
(5) 教师本身的条件
教师自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等也制约教学方法的选择。
(6) 学校和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
学校和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
(7) 教学的时限
教学的时限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
(8) 对真实效果的预期
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也是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4.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性等因素,熟练地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性,综合地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要素:
(1)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3)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4)教师自身素养及所具备的条件;
(5)教学方法的类型与功能。
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以及相对应的这种形态下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把中国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类。
第一类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第四类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类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4)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和要求扩展阅读:
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教学方法不同界定之间的共性:
⑴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⑵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
⑶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的体系。
黄甫全教授认为,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这三个层次是:
第一层次:原理性教学方法。解决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新教学理论观念与学校教学实践直接的联系问题,是教学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方法化的结果。如: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注入式方法等。
第二层次:技术性教学方法。向上可以接受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向下可以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例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
第三层次:操作性教学方法。指学校不同学科教学中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的方法。如语文课的分散识字法、外语课的听说法、美术课是写生法、音乐课的视唱法、劳动技术课的工序法等。
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组织进行,它要求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其他学生要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过程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上,强调在学生写作过程中帮助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侧重在语篇水平上指导写作,包括构思、写提纲、写初稿和修改等各个写作环节。教师的指导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直至最后成文。
5.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主要依据是:1、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的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条件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有哪些
(1)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2)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
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4)
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
(5)
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7. 中小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中小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据是:
1、教学目的;
2、教师的业务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材特点。
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有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教学方法的内涵特点
1、中外对教学方法的不同界定
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的不同、研究者研究问题的角度和侧面的差异,使得中外不同时期的教学理论研究者对“教学方法”概念的界说自然不尽相同。
2、教学方法不同界定之间的共性
⑴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⑵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
⑶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的体系。
3、教学方法的内涵重点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内在本质特点:
⑴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
⑵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
⑶教学方法要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