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从数据分析师考试之笔试试题看职业要求
从数据分析师考试之笔试试题看职业要求
一、异常值是指什么?请列举1种识别连续型变量异常值的方法?
异常值(Outlier) 是指样本中的个别值,其数值明显偏离所属样本的其余观测值。在数理统计里一般是指一组观测值中与平均值的偏差超过两倍标准差的测定值。
Grubbs’ test(是以Frank E. Grubbs命名的),又叫maximum normed resial test,是一种用于单变量数据集异常值识别的统计检测,它假定数据集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
未知总体标准差σ,在五种检验法中,优劣次序为:t检验法、格拉布斯检验法、峰度检验法、狄克逊检验法、偏度检验法。
点评:考察的内容是统计学基础功底。
二、什么是聚类分析?聚类算法有哪几种?请选择一种详细描述其计算原理和步骤。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一组将研究对象分为相对同质的群组(clusters)的统计分析技术。 聚类分析也叫分类分析(classification analysis)或数值分类(numerical taxonomy)。聚类与分类的不同在于,聚类所要求划分的类是未知的。
聚类分析计算方法主要有: 层次的方法(hierarchical method)、划分方法(partitioning method)、基于密度的方法(density-based method)、基于网格的方法(grid-based method)、基于模型的方法(model-based method)等。其中,前两种算法是利用统计学定义的距离进行度量。
k-means 算法的工作过程说明如下:首先从n个数据对象任意选择 k 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而对于所剩下其它对象,则根据它们与这些聚类中心的相似度(距离),分别将它们分配给与其最相似的(聚类中心所代表的)聚类;然 后再计算每个所获新聚类的聚类中心(该聚类中所有对象的均值);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标准测度函数开始收敛为止。一般都采用均方差作为标准测度函数. k个聚类具有以下特点:各聚类本身尽可能的紧凑,而各聚类之间尽可能的分开。
其流程如下:
(1)从 n个数据对象任意选择 k 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2)根据每个聚类对象的均值(中心对象),计算每个对象与这些中心对象的距离;并根据最小距离重新对相应对象进行划分;
(3)重新计算每个(有变化)聚类的均值(中心对象);
(4)循环(2)、(3)直到每个聚类不再发生变化为止(标准测量函数收敛)。
优点:本算法确定的K 个划分到达平方误差最小。当聚类是密集的,且类与类之间区别明显时,效果较好。对于处理大数据集,这个算法是相对可伸缩和高效的,计算的复杂度为 O(NKt),其中N是数据对象的数目,t是迭代的次数。一般来说,K<<N,t<<N 。
缺点:1. K 是事先给定的,但非常难以选定;2. 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对聚类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点评:考察的内容是常用数据分析方法,做数据分析一定要理解数据分析算法、应用场景、使用过程、以及优缺点。
三、根据要求写出SQL
表A结构如下:
Member_ID (用户的ID,字符型)
Log_time (用户访问页面时间,日期型(只有一天的数据))
URL (访问的页面地址,字符型)
要求:提取出每个用户访问的第一个URL(按时间最早),形成一个新表(新表名为B,表结构和表A一致)
create table B as select Member_ID, min(Log_time), URL from A group by Member_ID ;
点评:SQL语句,简单的数据获取能力,包括表查询、关联、汇总、函数等。
另外,这个答案其实是不对的,实现有很多方法,就不贴出来了,大家自己去发挥吧。
四、销售数据分析
以下是一家B2C电子商务网站的一周销售数据,该网站主要用户群是办公室女性,销售额主要集中在5种产品上,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分析师,
a) 从数据中,你看到了什么问题?你觉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b) 如果你的老板要求你提出一个运营改进计划,你会怎么做?
表如下:一组每天某网站的销售数据
a) 从这一周的数据可以看出,周末的销售额明显偏低。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周末可能不用上班,因而也没有购买该产品的欲望;站在产品的角度来看,该产品不能在周末的时候引起消费者足够的注意力。
b) 针对该问题背后的两方面原因,我的运营改进计划也分两方面:一是,针对消费者周末没有购买欲望的心理,进行引导提醒消费者周末就应该准备好该产品;二是,通过该产品的一些类似于打折促销等活动来提升该产品在周末的人气和购买力。
点评:数据解读能力,获取数据是基本功,仅仅有数据获取能力是不够的,其次是对数据的解读能力。
五、用户调研
某公司针对A、B、C三类客户,提出了一种统一的改进计划,用于提升客户的周消费次数,需要你来制定一个事前试验方案,来支持决策,请你思考下列问题:
a) 试验需要为决策提供什么样的信息?
c) 按照上述目的,请写出你的数据抽样方法、需要采集的数据指标项,以及你选择的统计方法。
a) 试验要能证明该改进计划能显着提升A、B、C三类客户的周消费次数。
b) 根据三类客户的数量,采用分层比例抽样;
需要采集的数据指标项有:客户类别,改进计划前周消费次数,改进计划后周消费次数;
选用统计方法为:分别针对A、B、C三类客户,进行改进前和后的周消费次数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two-sample t-test)。
点评:业务理解能力和数据分析思路,这是数据分析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一个合格的数据分析应该具备统计学基础知识、数据分析方法、数据获取、数据解读和业务理解、数据分析思想几个方面能力。
② 一本故事书,小明从第6页开始看,看了10页刚好看完,这本故事一共有多少页
这本故事一共有15页。
解答过程如下:
(1)一本故事书,小明从第6页开始看,看了10页刚好看完,表示从开始看第六页到看完这本书总共是10页。
(2)所以这本故事书的页数就是:5+10=15页。
(3)这道题目主要考查的是阅读信息的能力,从第六页开始看和看完第六页的意思是不同的。
(2)从分析方法看扩展阅读:
整数的加法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加法中满几十就向高一位进几;减法中不够减时,就从高一位退1当10和本数位相加后再减。
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1)分析法:分析法是从题中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要解决的问题所必须的已知条件的思考方法。
(2)综合法:综合法就是从题目中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算出要解决的问题的思考方法。
(3)分析、综合法:一方面要认真考虑已知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样思维才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③ 3.从课程评价的方法看,档案婆评价属于从课程评价的方法看,向卷调查属
课程价值取向陆启光摘要:从价值主体维度看,课程价值存在社会与学生两种取向,导致这种二元对立的因素有:教育价值选择、教育事实、社会更替。缺乏人性是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的隐忧,应采用优化思想促使课程价值取向在不同层面上找到人性与科学的不同结合点,力保学生从低层级向高层级发展,弘扬教育主体性。课程价值取向;主体性;人性课程价值取向探析陆启光摘要从价值主体维度看,课程价值存在社会与学生两种取向,导致这种二元对立的因素有:教育价值选择、教育事实、社会更替。缺乏人性是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的隐忧,应采用优化思想促使课程价值取向在不同层面上找到人性与科学的不同结合点,力保学生从低层级向高层级发展,弘扬教育主体性。关键词:课程价值取向;主体性;人性课程的价值取向历来引起教育学界的普遍关注,它不仅涉及教育的理论,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诸多实际,如教育的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方法的取舍,教育评价的标准等等。本文拟从价值主体这一维度对其进行尝试性探讨。一、对立的两极:课程价值的历史选择纵观课程发展的历史长河,通过对中外教育内容选择的分析,从价值主体这一视角来研究,不难概括出几千年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外乎就是社会中心与学生中心。社会中心以古希腊的斯巴达与雅典的课程最为明显,学生中心以杜威和古希腊的“三哲”的课程主张为代表。关于课程价值选择出现的分歧和对立,早就为一些教育家所注意,闪烁于他们的教育言论中。巴格莱曾指出,在漫长的教育史中,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这些对立的教育理论可以用一些配成对的冲突概念加以概括:“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纪律”、“兴趣与努力”、“游戏与工作”、“目前需要与长远目标”、“亲身经验与种族经验”、“心理组织与逻辑组织”、“学生主动性与教师主动性”。他指出:“这些术语所表明的基本原理是二元论,它持续了好多个世纪。”①此外,杜威、诺尔,以及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也对若干对立的教育理论作了概括和研究。但若就价值主体而言,则只可分为学生中心和社会中心(包括集体、国家和社会)。二、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历史上课程价值取向的误区历史上对课程的价值选择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存在着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选择模式,这有着其深远的社会渊源。(一)教育价值选择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势必导致课程价值选择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教育价值选择出现非此即彼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②主观原因是人们在思想方法上的二元对立模式。由于哲学上对立两极的长期争论而始终得不到统一,人们在认识论、价值论等方面形成以非此即彼为主要特征的认识和判断形式。在教育上由认识论、价值论而引起价值的两难选择,价值是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与对立,“当肯定价值的一元性而否定价值的多元性时,教育价值选择就会局限于教育价值的理想指向而脱离教育价值的现实指向,陷入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当肯定价值的多元性而否定价值的一元性时,教育价值选择就会与之相反,陷入没有理想追求的现实主义。”③教育价值选择出现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也有客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社会需要的多元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社会利益间的冲突。2.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为社会发展服务和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并为人的发展服务之间的复杂性。这两个因素也会引起人类教育的价值选择发生矛盾,走向对立的两极。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个体的人与整体的社会总是在矛盾与一致的不断运动中向前发展的,教育价值的选择表现为与社会总体的价值观、认识观、生活观的同步性,而作为教育价值系统的子系统的课程价值自然与其母系统保持着整个系统的协同性,出现亦步亦趋的现象。当教育价值选择因局限于理想指向脱离现实指向而陷入理想主义时,课程的价值取向也表现为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当教育价值选择因局限于现实指向脱离理想指向而陷入没有理想追求的现实主义时,课程的价值取向也表现为不顾理想的现实主义。(二)教育事实的偏差引起教育价值选择的反省,从而牵动课程价值取向的转轨。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为例。欧洲封建社会建立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以宗教神学武装起来治理国家的统治人才,课程的价值选择必然要服从这一目的。当时的教会学校的全部教育内容就是进行宗教教育,连从古希腊古罗马流传下来的“七艺”也被蒙上神学的色彩,其内容始终贯穿神学思想,神学成为全部教学科目的“王冠”,各种自然科目(科学)被打下冷宫。这就是当时课程的价值取向,但此时的教育内容(课程)尚能适应刚建立起来的封建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到10世纪开始,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的手工业与商业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引起新的生产技术的发展,这时新大陆、新航线的发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于是出现了新兴资产者反抗封建主阶级和城市自治反抗封建政权桎梏的斗争。这时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大肆宣扬封建神学的教育已出现重大危机(教育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出现偏差)。相反,崇尚科学知识、重技能培养、打破封建束缚的教育价值取向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呼唤,于是文艺复兴“抑神扬人”的教育呼之即出,应运而生,创设了新的课程体系,古代希腊、罗马时期所实施过的智育、体育、道德教育和美育又被拾起,并给以扩展与深化,并由此创设了文艺复兴的辉煌灿烂文化,但盯薄伽丘、莎士比亚、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哥白尼、伽利略、夸美纽斯等给人类留下了永恒闪光的足迹。由此可见,教育事实的偏差势必引起人们对其重新审视,从而使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选择发生变化,从而也建立起新的课程价值取向。人类的教育与课程正是在这种实践与价值的相互矛盾运动中不断得以发展和进步,逐渐向理想目标迈进。(三)社会的更替促使新的统治者利用权力迫使教育为之服务也引起课程的价值取向出现二元对立。当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取代了旧的社会形态后,新的统治者就持批判眼光对旧的社会的一切进行审视,重新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因为“砸烂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是所有统治者的至理名言。这样,在新的政治观、新的价值观的主导下就出现了新的教育价值选择,新的课程价值取向。这在阶级社会里表现得最为明显。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辛亥革命结束后民国教育宗旨的更替和变化。1912年在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的主持下,制定了民国的第一个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统而观之,则是‘德、智、体、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④。这便是民国初的教育和课程的价值取向。但事隔不久,袁世凯窃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政府,1915年袁世凯亲自颁定教育宗旨,“其实质正是清末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教育宗旨的翻版,并对此五项进一步发展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这就使封建教育宗旨在袁世凯假意玩弄的新名词底下彻底复活了。”⑤可见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教育及课程的价值取向较多地以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为轴心而转移,表现出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三、人性与科学的整合:课程价值的正确取向首先必须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人性”一词指的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特性、本质或本性,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⑥(一)缺乏人性:现代课程价值取向的隐忧。社会发展至今,人类的灾难主要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人类的自身!当人类的脚步踏入20世纪的时候,有人发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科学的欣欣向荣使人类忘乎所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再度光临,人们只看到科学的伟大力量,因科学按照它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冲破封建神学宗教的牢笼,拓宽了人类的认识领域,使人类的智慧之花得以绽放,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充分显示,有人称当今时代是新科技革命的时代,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浪潮接踵而至,第四次浪潮也悄然来临,这时人类展望明天,似乎离人间天堂只有一步之遥。尽管现代哲学家们,总想在二元两极中找到某种确定性,以克服痛苦的二元分裂,然而这似乎只是哲学家的事。人类仍然沉迷于科学的梦幻中,课程的唯科学主义价值取向膨胀。唯科学主义的负面效应在呼唤人性的复苏,被蔑视多年的人性教育在低吟“明月何时照我还”。美国在尝到唯科学主义的苦果后不得不在1984年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报告书震撼美国,也引起世界各国的警醒。还人性教育的真面目以纠正扭曲的人性,追寻教育的本体价值,以富于良知的课程来拯救那些扭曲的灵魂,培养后一代,让人类真正“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已迫在眉睫。(二)人性与科学:时代主题的呼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人类在痛苦沉思后的觉醒,人类如何才能和平共处?如何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答案只有一个: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富于人性。和平与发展需要科学。科学自从产生至今,显示了其神奇的力量,给人类带来了幸福之光,所以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马克思早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与胡萨克谈话时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⑦科学,使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贫穷走向富裕。人类从产生之初离不开科学,今后的和平与发展更离不开科学。和平与发展更需要人性。科学使和平与发展成为可能,而人性则是和平与发展的先决条件。缺乏人性的唯科学主义带来的危害前面已谈过,其原因在于科学教育的局限性,“一是科学教育自身并不能保证人类就一定会将科学技术用于造福人类的目的。”“二是科学教育的片面发展不仅无助于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以及人内心的不平衡性等世界性问题的解决,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些矛盾和冲突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⑧正因为如此,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基于对本世纪末教育发展的回顾和检讨以及对21世纪教育发展方向的展望,提出了“学会关心”的宣言。这一宣言回顾了人类世界的今天尽管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却又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生存环境的挑战,明确提出了“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总之要求人类应具更丰富的人性,反映到教育中来,则要求课程的一个价值取向便是:人性。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总主题,而“学会生存”和“学会关心”则是全球教育的主题,人性与科学就是课程的价值取向。(三)人性与科学的高度有机整合:课程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何调和好课程价值取向在人性与科学间存在的冲突,避免顾此失彼,找到二者在不同条件下的最佳结合点,这就是优化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学上的优化思想是指寻找最恰当的标准或比率,寻找在特定的标准下最好的行动方案,以便获得最理想的效果。优化的前提是数量化,如以0.618为系数的优选法,税收中的税率等。70年代美国青年社会学家拉弗用一条曲线成功地解释了税率高低与收益大小的关系。拉弗曲线意在阐明低的税率可通过刺激生产而增加政府的收益;反之,过高的税率则会通过制造失望打击或遏止生产,政府反而减少收益。寻求曲线A、B两端点间最恰当的E点,正是优化之所求,尽管这个E点变动不居,且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最可行的点未必是处于50%的中点,)但毕竟可以通过试误不断调整以逼近这个E点。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力求在科学与人性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的E点,协调好社会与个人在需要及发展等问题上存在的矛盾。当然,这个E点并非人性与科学的简单的代数相加或调和,而是指在不同的条件下(如层次、学科、专业等)二者的高度有机整合(即这个E点是变动不居的,视条件而定)。这种整合的结果是一个人性与科学的统一体,其意义一是此统一体能协调课程和教育在价值取向上的种种冲突,完成各种整合⑨,二是通过此统一体培养出来的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的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能做到真善美的完美和谐与统一。这正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本质之所在,也是课程价值取向的终极目的和最高目标。何谓全面和谐发展?指的是个体根据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样的人对社会有极强的适应力和应变力,无论何时、何地、什么条件下都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可能地担当起个人的义务和责任,达到个体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最和谐与统一。在这里有必要区分关于个体发展的不同层级。第一层级:全面和谐发展,第二层级:和谐发展,第三层级:一般发展,第四层次:片面发展。这四个层级从高到低排列,不同层级对人性与科学的要求有所不同。我们从最低层级(片面发展)开始分析。片面发展是鲜明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文艺复兴时期以个性为取向,要求片面弘扬人性。进入现代社会后,又片面推崇科学,以科学为取向。由这二者作取向培养出来的人常常引起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和矛盾,都会引起人性的异化。一般发展。赞科夫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提出其“一般发展”理论。“我们所理解的一般发展,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它的所有方面的发展。因此,一般发展也和全面发展一样,是跟单方面的、片面的发展相对立的。”①0“一般发展”既包括智力的发展,又包括心理的发展,也包括性格与思想品质的发展,还包括身体的发展,即包括“人的完整发展问题。”①1赞科夫在这里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没有指出发展的程度,但我们可从其“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①2看出他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强调学生的发展,而要使个体得到完全应有的发展则不是教学能完成得了的,这就是我们提倡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原因之一。可见,以“一般发展”为取向的课程在对人性和科学的要求上尚不能达到人类教育的根本目的,这还尚待有所升华和发展。和谐发展。翻开教育史,我们可从古希腊雅典时期的教育家和后来的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等人的教育理论找到“和谐发展”的倩影,但他们仅从“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①3,或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协调来论述和谐发展,这是一种不科学的、不完全的和谐发展论。真正的和谐发展“就是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内在同一,从而使个体与社会获得一致的发展。”①4若以此为课程的价值取向,则培养出来的人较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的人在科学技术的掌握,在个性的发展上要充分得多。然而人类追求的是最理想的境界,它要求人类不仅学会关心自己、他人、集体与社会及其发展,还要学会关心自然,这毕竟是人类最主要、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对前苏联发展的几十年历程和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他谈到人的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他有能力担当多方面的任务,他应该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整个领域中的创造者、享用者、鉴赏者和保护者,是有文化素养和道德风貌的人,是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公民和具有道德基础的新家庭的建立者。”①5为此须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①6基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苏霍姆林斯基和马克思一样(马克思把教育理解为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这是马克思有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①7),只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谈全面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也许是当时人类尚未意识到生态环境随着人类的发展也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对发展的理解都尚未完满,不是真正的完全意义下的全面和谐发展。人类发展至今,环境等生态问题日益困扰着人类的发展,于是提出了环境教育等有关课题,而这些归纳起来就是人类不仅要对人类自身慈善些,而且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要有的良知,否则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良知与人性是课程价值取向的一个所在。全面和谐发展需要人性与科学的高度有机整合。以此为取向组织起来的课程即是人类最理想的课程,以此知识武装起来的个体则做到个体、社会、自然的充分的长足的协调的发展。感谢导师郭道明教授的悉心指导!
④ 语文阅读分析方法
一.背离原文,歪曲观点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二.置肯定为否定,置否定为肯定
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三.主次不分,本末颠倒
就是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的问题,或将次要的问题说成主要的问题,倒置其关系。
四.过于武断,夸大其辞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夸大其辞,或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过于主观武断。
五.节外生枝,无中生有
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的毫无根据的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六.东拉西扯,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张”的观点态度说成是“李”的观点态度,或将“李”的观点态度说成是“张”的观点态度,东拉西扯,混乱不清。
七.不明事理,偷换概念
不明白原文所阐释的道理,将原文中阐释的某一概念换成另一概念,也就是原文说的是甲事物怎么样,而选项说成是乙事物怎么样,义理混淆不清。
八.不明关系,强拉因果
或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强拉到一起,并强加因果关系,或将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的因果关系颠倒,因说成果,果说成因。
⑤ 自己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分析从哪些文献中查找,采用什么方法阅读文献,采用什
摘要 首先要做的是寻找权威杂志上相关研究领域权威人士撰写的综述类文章。这类文章信息量大,论述精辟,读后不但有助于掌握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内容,而且能帮助我们掌握研究领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个大学或研究所、在哪个方向比较强等等;其次是泛读摘要,挑选最相关的进行精读。精读文章同时做笔记和标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好文章可能每读一遍就有不同的收获,每次的笔记加上心得最后总结起来就会对自己大有帮助;再次是针对不同的需要对论文进行泛读和跳读。
⑥ 论文数据分析怎么样才看得出企业有问题财务管理论文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有什么好的办法或者以什么作为参考
摘要 亲,您好,关于从财务管理报表中看出企业的问题的操作,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⑦ 财务分析的方法分为
财务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的相同点在于“分析”,有相同或相近的分析程序、分析方法、分析形式等。区别主要在:
1)对象与内容不同。财务分析的对象是企业财务活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回收、分配等。经济活动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除了财务活动,还有生产活动。
2)分析的依据不同。财务分析的依据主要是企业会计报表资料,经济活动分析的资料则包括企业内部各种会计资料、统计资料、技术或业务资料等。
3)分析的主体不同。财务分析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可以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也可以是企业经营者、企业职工及其他与企业有关或对企业感兴趣的部门、单位或个人。经济活动分析通常是一种经营分析,分析的主体是企业经营者或职工。
笑望采纳,谢谢!
⑧ 财务分析从分析的方法和目的角度看,可分为
财务分析从分析的方法和目的角度看,可分为: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
扩展阅读:
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
⑨ 请问K线 最简单的分析方法是怎么看
炒股的时候大家常常都会看股票K线。利用K线找“规律”也是炒股常用的方法,毕竟股市变化多端,从而进行更好的投资,进而获取收益。
下面跟大家来详细说明一下什么是K线,教朋友们自己怎么去分析。
分享之前,先免费送给大家几个炒股神器,能帮你收集分析数据、估值、了解最新资讯等等,都是我常用的实用工具,建议收藏:炒股的九大神器免费领取(附分享码)
一、 股票K线是什么意思?
K线图有许多别的称呼,像是蜡烛图、日本线、阴阳线等,我们常叫K线,它最先用于分析米价的趋势的,后来,股票、期货、期权等证券市场也能用到它。
K线是一条柱状的线条,由影线和实体组成。影线在实体上方的部分叫上影线,下方的部分叫下影线,实体分阳线和阴线。
Ps:影线代表的是当天交易的最高和最低价,实体表示的是当天的开盘价和收盘价。
其中红色、白色柱体或者黑框空心都可用来表示阳线,而常见的阴线表示方法是用绿色、黑色或者蓝色实体柱,
除了上面这些,大家目测到“十字线”的时候,就意味着是实体部分转换成一条线
其实十字线的意思很简单,它表示的是当天的的收盘价=开盘价。
领会到K线的精髓,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买卖点(虽然股市根本是没有办法预测的,但是K线也会有一定的指导的价值的),对于新手来说,还是最容易操作的。
在这里有一方面大家值得注意,K线分析起来,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对于炒股小白来说,建议用一些辅助工具来帮你判断一只股票是否值得买。
比如说下面的诊股链接,输入你中意的股票代码,就能自动帮你估值、分析大盘形势等等,我刚开始炒股的时候就用这种方法来过渡,非常方便:【免费】测一测你的股票当前估值位置?
对于K线分析的小技巧,接下来我就去讲讲,一些简单的内容帮助你尽快知道。
二、怎么用股票K线进行技术分析?
1、实体线为阴线
股票成交量是怎样的,这个时候是我们要重视的,出现那种成交量不大的情况,表明股价可能会短期下降;如果成交量很大,那就完了,估计股价要长期下跌了。
2、实体线为阳线
实体线为阳线就说明股价上涨动力更足,是否是长期上涨呢?这还要结合其他指标才能进行判断的。
比如说大盘形式、行业前景、估值等等因素/指标,但是由于篇幅问题,不能展开细讲,大家可以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新手小白必备的股市基础知识大全
应答时间:2021-09-07,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