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一、联系
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阶段或顺序看,是从教学理论到教学模式,再到教学策略,再到教学方法,再到教学实践,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规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较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教学模式的制约。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而教学策略则较灵活,具有一定的变性,可随着教学进程的变化及时调整、变动。二者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要受制于教学策略,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和采用什么方法,受到教学策略支配。教学策略从层次上高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具体的操作性的东西,教学策略则包含有监控、反馈内容,在外延上要广于教学方法。
二、区别
1.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框架,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着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
所以在做题过程中找范型、固定、稳定这样的关键字眼,说的是教学模式。
2.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关键词定位在计划、方案等词汇。
3.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它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
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关键词定位在方式、手段等词汇。
在理解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能够抓住各自概念中的关键词,在做题的时候理解和关键词识记两者结合运用,就能确保准确无误的找到正确选项。
⑵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区别和联系是: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概念有所不同。教学方法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且是为教育者熟知的一些教与学的方式,任一种可取的教学方法都可从中体现出某些教学原则的渗透。而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规律的指导下,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通使用,它的稳定性相对来说不足,而更具有灵活性。正因为教学策略在具体使用时“灵活多变”,教师在运用它时就更需要一种技巧。
⑶ 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
1.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既有教学方法的共性,又有高校教学特点的个性。它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即主要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学方法的构成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信息传输载体。当代的信息传输的载体主要有传统的语言、文字和现代化的音响系统、投影设备、电视与计算机系统等。
2.传统教学方法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内在统一性,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当代高校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大部分大学教师局限于采用单一课堂教学形式的讲授法,带来了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由表1可知,传统的主要教学方法各有利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使用。根据具体课程的实际情况,可以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穿插参观实习法、社会调查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例如,《交通工程学》这门课,在讲述完“交通调查”这一章的理论后可以安排几个课时的调查实习,便于学生深刻的掌握交通参数的具体调查方法。
03
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基本概念
直到目前,教学策略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2003年和2004年,周军与袁振国分别对教学策略进行了定义:
教学策略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水平与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等因素,从而形成可行性教学方案的过程。它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教学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教学行为,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调控机制。
在分析和借鉴上述定义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的定义如下:
教学策略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因素,从而形成可行的教学实施方案,并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行为,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过程。
2.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不讲策略的教学,是不成熟的教学,也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关系的不同观点:
西南财经大学教学训练与评估中心的李克建倾向于把教学方法看作是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决策中需要考虑和加以选择与组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主张使用“教学方法与策略”这一术语,对它们不作特别的区分,他认为名称本身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对它们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本文的观点是: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是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也就形不成好的教学策略,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只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⑷ 教学策略与方法
第一章 教学策略的涵义解析 一从“教学”的概念说起 二 教学策略的基本含义 三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第二章 课程目标与教学策略拦源察 一 怎样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 二 新课程教学目标有什么特点 三 怎样根据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 第三章 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一 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有什么关系 二 新课程介导怎样的课程理念 三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怎样贯彻和渗透于教学策略中 第二编 课程内容和策略性加工 第四章 课程内容的认知性加工 一 课程内容的预热化 二 课程内容的生活化 三 课程内容的问题化 四 课程内容的操作化 五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裂配 第五章 课程内容的情境性设计 一 富集课程资源 二 获取替简茄代经验 三 促使感同身受 四 提供学习诱因 五 运用模拟情境 第六章 课程内容的情感性处理 一 展示情感 二 发掘情感 三 诱导情感 四 赋予情感 五 调节情感 第七章 课程内容的活动性展开 一 开放课堂 二 在参与中学 三 综合学习 四 探索研究 五 课程整合
⑸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课题研究保障方法
英盛观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通过良好的数学概念学习促进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培养数学能力;通过有效的概念教学,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在新课程标准下,优化数学概念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都有极其重要作用。
本课题组成员结合近几年来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目前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比较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把一个新的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比较忽视概念间的联系,许多本来是有联系的概念,却分散、孤立不成系统,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较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因此本课题组希望通过研究探究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索出对概念教学的教材处理方法,达到对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有效性,提高概念教学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的有效性。
在确定了课题后,本课题组成员从网上和教育教学杂志中对概念学习的文本资料进行收集和学习。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等关于概念教学的书籍及文章,并将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与原来的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概念的编排更加淡化,但教材中特别强化在情境中认识、理解概念,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形式自主探究概念的意义。比如在李顺琴老师这次执教的《什么是周长》中,就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动来巩固认识周长。
通过课题组的成员间相互学习、共同探索,对概念教学探索出这样一种基本模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应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研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探究,选择各种有效的形式,在课堂中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⑹ 数学概念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要正确处理好传授数学基础知识,有关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关系;处理好培养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关系。努力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能,在发展智能的指导下传授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上达到高质量,在智能发展上达到高水平。
⑺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区别
常用的几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总体风格和特征。教学策略连续统一体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发现策略’和‘接受策略’,中间有不同的混合、过渡的情况。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方案的总的抽象描述,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方案。
1.训练与练习策略
这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接受学习策略。由于学习的最终结果是记忆感知材料,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需进行复杂的思散洞维活动。教学中教师只须示范做什么并提供练习,而学生只需记忆学习内容,并不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基本上是属于机械记忆的策略。
训练与练习策略的模式如下:提供示范→巩固练习→反馈迁移
训练与练习策略尽管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容易导致死背硬记,但是作为一种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策略,对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2.演绎策略
演绎策略也是基于接受学习而设计的策略,但这种接受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倡的意义接受学习而非机械学习。由于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某种形式的抽象观念——概念或概括)到特殊(得出特定的结冲袜枯论),因此,运用演绎策略设计课堂教学,须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成为推理过程起点的物理概念,及他们能否通过观察将现象与概念联系起来。
演绎策略的模式如下:提出物理概念(原理) →进行演绎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演绎策略是一种教学效率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探究、发现的时间,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容纳较多的信息。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种策略设计的教学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基本上是讲解式的,因而学生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这一点看,演绎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的远迁移能力不利,而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发展。
3.归纳策略
归纳策略是由教师展示定律和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归纳策略既具有发现策略对过程学习的特点,又具有接受学习的讲解特点,故也称为“思考性讲解”。较演绎策略而言,运用归纳策略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取概念或定理的发现过程——由于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个别的事物)到一般(概念和原理),因而教师必须向学生呈现形成概念和定理的过程——故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归纳策略的模式如下:演示(或列举)个别实例→进行归纳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
归纳策略是一种能够达到多种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首先,归纳策略是概念教学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对物理事实的观察和思考,对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必然会从本质上理解和把握它;其次,归纳策略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方式,由于课堂上大多数教学活动是采用实物演示或实例说明,而多样化的活动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与演绎策略相比,归纳策略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的程度更高。相对于演绎策略而言,归纳策略是比较费时的。
4.启发式教学策略
孔子的启发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好信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更有利于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基本思想是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倡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获取知识,是以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为理论基础的,是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上有具体应用。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应用
5.探究策略
探究策略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即在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他们的探索能力,获得理解客观世界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以此为武器,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将以探究的方式将科学知识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科学概念,获得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技巧;通过探究中的各种亲身经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探究策略的模式如下:提出问题→形成假说→制订方案→实施方案→分析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
运用探究策略设计的课堂教学,由于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规律和概念,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意识。与此同时,初中物理课的大多数探究都是分组进行的,个人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探究过程的评估环节则对学生养成善于对工作进行评估的良好习惯非常有益。
由于探究学习重视对过程的学习,因此费时较多,教师在选用该策略时,应注意对课题的选择,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