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岂止方法文史传统与中国研究

岂止方法文史传统与中国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1 11:05:26

Ⅰ 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有哪些

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

1、哲学方法的层面。哲学方法是在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具体学科都具有指导的意义,因此哲学方法是文学理论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也是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等等。

2、科学方法的层面。这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逐渐形成的方法,以其横断性和交叉性而为文学理论所吸收和借鉴,它处于中间层次而对文学理论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等方法。

3、专业方法的层面。这是适用于文艺学自身专业特点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从自身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传统方法,如赏析方法、考证方法、评点方法等,也有从其他学科中移植过来,后来逐步固定下来的方法,这些方法比较具体,也最接近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如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等。

总之,上述几种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各自的理论背景和操作原则,在把握文学的本质和规律时形成了特有的角度和途径,显示出自己的优长之处,同时它们又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在文学研究和文学理论的建设方面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因此都值得重视,值得借鉴和吸取,而在具体操作中最佳的选择是对其加以融会贯通和综合利用。

首先,要坚持整体的、综合的研究视野。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文学的审美规律与其他规律之间的关系。再次,要坚持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相结合。然后,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统一。

(1)岂止方法文史传统与中国研究扩展阅读:

文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在于理论自身的学理建设。80年代下半期和整个90年代,是中国文学理论比较全面地建立自身学理的时期,确立自身主体性的时期。

在文学理论学理的探索、建构中,无疑,西方文学理论发生过重要影响;80年代初期,在西方文学理论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的时候,中国文学理论中的西化倾向十分流行。但是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审美研究、作品形式、结构等因素的内在研究,和那时中国美学问题的大讨论,都对中国文学理论改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时在讨论中,不少学者对现代文论传统进行了有批判的吸收,并且力图打通古今中外。所以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景象,新说屡起,佳作迭现。文学理论中的新作,都是在解构旧说的基础上出现的,同时又是新的建构。

因此,这十多年的文学理论,不是一味的解构,不是一味地听从外国人说话,不是把外国人的文学理论进行简单的移植,而是在批判。借鉴的基础上,对文学理论既有改造,又力图有所创新,并且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一些新的文学理论范畴。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文学理论在不断地走向边缘化,不被人们重视,但是应当承认,文学理论是个有成绩的部门,真正的理论创新,自会留下自己的印痕。自然,不必把成绩估计过高,但也没有理由妄自菲薄。新的理性精神的解构与建构,正是文学理论现代性的体现。

Ⅱ 中国传统政治学研究有哪些特点——电大一位教授的授课笔记,大部分我深深赞同

政治研究的源头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考察源头可见,中西方政治研究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西方政治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国家构建的制度选择(政府形式和体制问题),而中国政治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国家统治的策略选择(治理国家的个人条件和政治统治术);西方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具有独立地位的政治学科,而中国长期以来政治与伦理高度结合,形成的是伦理政治学。在政治学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方也走过了不同的道路。西方政治学经历了古典时代神学时代理性时代科学时代的发展过程,而中国经历的是传统时期向现代时期的转换过程,在实现转换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建立取消恢复的曲折历程。概括而言,
中西方政治研究的不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种政治观念的不同: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人治主义与法治主义的不同;集体至上主义与个人至上主义的不同;国家权力本位主义与个人权利本位主义的不同。
中国的政治学,照现在大学的院系专业设置,比较杂乱,说不大清楚。以前都在法学之下。现在政治学独立出来了,本该在政治学下的行政学、国际关系或外交等,都独立了。有的研究行政学的、研究思想政治的、研究科社共运党史的、甚至法学的都愿意向政治学靠拢。但是有的却不愿意,认为自己就是自己。因为这样的情况,我们倾向于比较窄的范围:凡研究政治学原理、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学、民族政治学、政治文化、政党政治、政治社会学等方向或专业的,都可以属于政治学范畴。不包括行政学、思想政治、科社、共运、党史。国际政治因为本身都有独立的单位,所以也可以不包括在内。这些是根据中国目前的高等院校的情况说的。可以看出,学科设置不是中国传统的东西,这些学科在古代中国是没有的。
中国古代没有什么政治学理论。学科越来越规范,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一个一个不同学科的,为期并不长。最早的大学出现在德国,据说现代研究型大学是1810年建立的柏林大学,比中国鸦片战争早一些。大学要设置院系,人为划分疆界,然后有了这样那样的学科,各人专搞一门,越来越窄。其实,历史上的大学者多是懂得很多的,有的是网络全书式的。现代的学科体系,各种学科的发展,是基于西方的传统的。从历史上看,西方早就有政治学了。或者说他们有比较专门的研究,比如柏拉图的《共和国》、《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但是在中国,按中国的治学方式和传统,是不会出现那样的政治学的,能出现的是四书五经,政书政典,圣训圣谕而四书五经就是中国古代最好的政治学教材。这样说来,中国与西方古代都有政治学着作,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有些共性的问题大家都会遇到,都有人要想要说,把那些思想写出来,就是政治学的着作。
把中西古代的政治学着作对比一下,共性的问题是如何保持政治秩序。但是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呢?不同的地方很多。先说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的不同好像比较突出。西方的思想家比较注意对事物的理性分析,有点像物理、化学分析一样,研究事物的结构、性质等等,比如他们早就对政体有过分类研究,中国就没有。中国人不那么周密地考虑问题。从另一方面说,不那么机械。中国人要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就是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综合起来研究。也可以说一个宏观些,一个微观些。中国人的宏观,不是简单的宏观,而是真正具有宏大的气魄。中国人这种气质在近代西学东渐的时候往往显得有些可笑。其实也没有什么,正是两种文明冲突交融过程中正常的现象。各自不适应对方的地方,被对方看作荒谬,然后在互相嘲讽中逐渐修正各自的认识,这就是一个过程。但是总的趋势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弱者向强者学习是必然的。等到弱者变为强者,也许会感到,原来所学的东西不过如此,自己原先的东西也有不错的地方。
《皇朝政治学答问》,可能是中国人自己写的最早的政治学着作,其实是一部清朝历史地理和政事典故的小资料。这还是西方政治学传入中国以后出现的东西。它先讲清朝的起源,从一个神化故事说起,然后是帝王谱系、皇宫制度、朝廷衙门、从紫禁城到北京城再到全国的地理、最后是附庸属国。俨然还是天朝大国的梦想。当然这一部政治学的小册子只是西方政治学概念之下的中国传统政治观念的宣扬罢了,算不上什么政治学。
中国古代没有政治学。因为政治学是在西方的学术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点已经无须多言了。但是,中国也有自己的政治理论,用来指导统治阶级的行为,用来规范整个政治体系的运行。这些东西中国传统中有,完全是我们自己的政治学。
政治学是适应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人类社会必然会有政治行为,就必然会有关于这种行为的说法。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源于政治家,一个是来源于思想家。
所谓政治家的政治学,也就是统治者的政治学。
统治者的政治学,第一要义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同志的总结非常精彩。历朝历代都是靠打仗得了天下,统治者理所当然地认为,统治权力是自己打来的。权力的合法性就在于强有力。谁想要分享或染指,你也来打仗嘛!
第二要义就是统治者理所当然地享有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有公有制的意思在内。当然不是公有公享,而是公有王享。统治者收取赋税没有别的理由,就是给皇帝用的。不给就揍你,看你给不给!所以中国政治统治的根本道理就是强盗逻辑。胜者王侯败者贼,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实,皇帝就是占天下为王的最大强盗。老百姓之所以交纳赋税,不是因为国家利益全民利益什么的原因,而是为了不挨打。交了赋税,你不打我,我可以平安地生活了,这就行了。
交上去的赋税做什么了,这不是老百姓能问和敢问的事情。直到现在也是如此。说自觉交税,利国利民,老百姓不明白。农民兄弟钱也交了,粮也纳了,说的好好的这些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可是,要修路,让农民分摊,要建校舍,还要老百姓拿钱老百姓知道,交的钱就是让官吏们造的!这和强盗还不是一样的?总之政府收的不过是保护费吧!保护老百姓不受另外的力量的摧残,但政府什么时候想整老百姓是不受限制的。因为政府有最大限度的自由,老百姓没有。
欧洲不同,统治者老早就有和民众商量的举措。
古代有国民大会,中世纪有等级会议。国王要收税,得和老百姓商量着来。权力受到制约,成为传统。所以他们逐渐形成和发展民主制度,是比较自然的现象。中国很难。统治者不和老百姓商量,哪个老百姓想商量,那是欠揍!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根深蒂固的。所以说起阶级斗争,中国是最硬的,没有商量,没有妥协的。结果就是专制最甚。
政治家拿武器改造社会,其实是改朝换代。思想家拿思想来改造社会,他要靠思想来建立和保持一种理想的秩序。这两种人互相利用。思想家没有强制力不行,政治家没有思想家的花言巧语也不灵,统治一盘散沙的老百姓,光有武器不行啊。
马上得天下,岂能马上治之?政治家不听思想家的也不行,不爱听也不行,汉高祖刘邦先是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到了最后还得听儒生的。不是儒生能制伏君主,是儒生能迎合君主的需要。所以中国就有了被统治者认可和付诸实践的政治学。
为什么说思想家说的才是政治学,政治家的那些想法就不是呢?因为政治学作为一种学问,总得有学问的特征吧。它应该是一种理论,写在纸上,有条有理才行。不过写出来的是一回事,政治家执行起来不一定是那么回事。我们常常感到,书上写的东西有点假,真正执行的是另一种东西。那就是政治家与思想家的不同处。政治家主要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如果说和思想家提出的政治学理论相一致了,那是因为思想向政治本身靠拢了,而不是思想家管住了政治家。但是政治学理论总是起作用的,有影响的。因为政治学理论也有适应政治需要的一面,如果不适应,它也就完蛋了。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持续两千多年,怎能没有政治学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政治学,主要的东西是儒家思想。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大概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讲正确认识世界,讲精神文明建设,讲个人修身养性,讲家庭小单位的治理,讲地区发展,讲远大政治理想。其中也含有忠孝观念,从家庭到国家,道理是一样的。三纲五常,就是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这样看来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中国政治学的一个特征是家的特征明显,儒家说统治者是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里的老太太也是母仪天下的,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的统治。这样的政治学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西方政治学的一个特征是国的特征明显,国里头有各种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所以要互相制约,君主并不是家长,只是行政管理者。而且它还承认有各个不同的封建主,互相是平等的。总之中国是以治理家庭的方式统治国家的,中国的中央高度集权就这样形成了。西方相对而言较难形成。
儒家学说的发明者孔子,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样是世界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中国和东方这么长时间,的确是了不起的。不过要知道,孔子本人的思想与后来流行的所谓儒家思想是有一些区别的。政治家利用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把对自己不利的东西抛弃了。后来的儒家思想家,又根据时代的需要加以修正,这样就有了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孔子原先的那些东西不是官方认可的,后来改造过的儒家思想才是官方正统思想。掌握这种正统思想的解释权的,表面上是一些思想家,其实真正的解释者是统治者。
中国是真正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不像西方历史上有王权与教权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是有了权力之间的制约。老百姓的思想不受政治家的控制。他们交了政府的赋税后,到教堂去接受思想教育。这样才有可能有思想上的一些自由,才出现一些独立的思想家,比较自由地想问题,科学才会出现,政治学理论才会发展。政府除了政治统治与行政管理之外,对老百姓的控制是有限的。商人有经商赚钱的自由,人民有学术思想的自由,都对权力有制约。政府不可能是万能的。这样的条件才有可能发生和形成民主的传统。
中国不行,政教合一,政府管人民的一切,尤其是对思想的统治,这样就容易出现万能政府或全能政府,人民不能管政府一点点。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结果,有人探讨说是东方农业文明的结果。这些且不说它。只说孔子本人的思想并不这样,起码在有些问题上不是这样。比如孔子的思想中知识分子还有独立人格,孟子更是强调这一点。但是后来没有人说这些了。孔子的思想中对君主还是要有一些制约的,孟子干脆说贵戚之卿可以撤换不称职的君主,这还有点贵族民主的意思,但是中国没有这样的条件,没有这样的传统,后来就没有人提了。孔子思想中是主张君主要做道德表率,大臣可以对君主提出批评,君主不听,大臣就要辞职,君臣关系有一定的平等和制约。后来就变了,君主就是圣人,不能批评了。
说到这里,
要说明中国的政治家是关心人民的,要求政治家重视人民的利益,这就是重民思想。民为邦本,是说人民为国家提供财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说人民如果受到过重的压迫和剥削,会起来造反的。所以要重民,包括养民、教民等等。教民,当然是教人民服从了。养民,却是一个有意思的提法,含有辩证法在内,你想,本来是老百姓养活统治者的,他却要说是统治者在养活老百姓。所有那些中国传统的东西,在今天都还存在的。为人民服务,就是重民思想。你不想让他服务还不行,这其实是强制服务。西方不会这样说,老百姓不选你,你服务也没人要。我们现在有一个说法,养活了十几亿人口,好像很了不起的样子。其实也是强盗逻辑,强盗扰乱,不让你活,你就活不好。他不扰乱了,你活得好一点了,他就说,看看,是我养活了你们啊!
到了宋代的朱熹以及他以后的儒家思想家,管不往皇帝。思想家们的性格越来越内向,只对自己严格要求,正心诚意,内圣外王,知识分子苛责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并不大,儒家思想越来越成为知识分子精神上的自我安慰,这时的儒家思想造就了许多伪君子,到专制统治者那里找一碗吃,没有多少责任心了。这种自我安慰的政治学离老百姓越来越远,哲学的意味就重多了。最早的儒家思想关心人民,关心社会,讲的是比较实在的道理。后来到心学理学,就是纯粹的哲学了,是个人修身养性的东西,和佛教差不多。这和政治学求实的品格大相径庭,说空话为主,现在的新儒家也是这个路子。这班人多是生活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享受着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却又融入不了人家的文明之中,便回到中国传统中找一点安慰,向西方人夸耀祖先的光辉业绩,吹得天花乱坠,还有一些西方人瞪大了眼睛听,认为了不起。但是西方能有几个人真正认为中国传统的政治学有多好呢?想想,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学家有那么多,西方不比中国少,西方历史上的政治学和现在的西方政治学又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西方有人大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波利比阿,现在的西方人也不会爱听。毕竟是历史陈迹啊!西方人关注现在,中国人也是。新儒学注定是少数精神贵族的空洞的学问。
返回来,再说其他如法家、道家、墨家,他们与儒家不同,但大的方面却是一致的。也就是华夏文明建设的理想是相一致的。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重民爱民等,大多是一样的。墨家尚同,也是圣贤政治,兼爱,也含有爱民思想。道家无为,其实儒家最高境界也是如此。法家重刑,儒家重德,目标却是一样的。不过法家狠一些,道家阴一些,墨家苦一些,都没有儒家高明,故而儒家成了正统思想,华夏文明的代表。中国历史上实际起作用的政治学是综合这几家的,从发展看是如此。秦初是用法家思想实现统一的,汉初要变秦朝的暴政,就用黄老思想,主要是老子的无为。后来,无为虽然让老百姓自己救自己,休养生息,从战争的灾难中挣脱出来了,但是社会秩序很坏,统治者就想起了儒家思想。汉代一开始就用过儒家,主要是制礼作乐,突出皇帝的威严,很让刘邦兴奋,感受到作皇帝的最大乐趣。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很合时宜。不过天下不安定的时候,儒家总难独尊。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各家思想都曾发挥过作用。儒家真正独尊,是宋代的事情,是朱熹他们的功劳。从那时到清朝,儒家思想都是正统思想。这个正统思想源于四书五经,但是又不全是,是经过统治者修订的思想。如果有人认真地总结一下,才能比较清楚。中国的政治学包含以下内容:
(1)君权神授说,解释权力来源与权力监督的最终力量;
(2)圣贤政治观,一种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论。君主是圣人,大臣是贤才,民众是愚民;
(3)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用家庭伦理观念来规范社会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长;
(4)重民养民教民思想,根本出发点是防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服从统治。中国的传统,统治者都要教育老百姓,思想控制做得很

Ⅲ 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传统曾经遭到意识形态的阉割,以致于我们除了做些典籍的贵族式研究,很难看到传统的踪影。以前的国学热仍旧是一种旁观者式的复归传统,毕竟我们的习俗、文化传承方式,以及各类文物被文革所破坏。如今,长期处于“传统”迷惘的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又要面对全球化的冲击。看到很多人为中国加入全球化而欢欣鼓舞,心中颇多感慨。要知道,传统的困境又将进入“全球化”旗帜下西方现代文明的“合法”侵袭。本来,任何文化尤其弱势文化在全球化面前不堪一击,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为了保护自己的传统,很多国家都有文化委员会(Council),包括西方国家,还有相关的法律,这是政府层面的。反观中国,政府除了由于某些领导人的偏好做些弘扬民族文化的表示,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做真正的、全面的考虑和保护。比如,古籍出版大量依靠市场选择,若大的中国对于自己悠久的文化典籍竟只有400万人民币的政府资助,何等的悲哀!地方政府也仅仅为了旅游来假造历史,对地方风俗、古迹的保护非常有限。传统文化类学术机构的正常运作缺乏资金和规范,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学者像中国这样忙于建立所谓的新学科,在处理传统学科与现代课程的关系方面缺乏经验。藏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一天天衰弱,学者与民间的关系还是那么遥远。希望政府、学术机构(学者)和民间力量合作,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有并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
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内涵的认识。该学科是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献学理论与方法而形成的学科。其内涵包括以下层次:传统的“小学”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之书,即中国文化元典;历史地理学和官职等;在此基础上,才进入各个历史阶段、各种体裁的专门研究。二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培养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的体会。首先要热爱本专业,认识所从事专业的重要性。该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定要通过古籍整理的实践培养研究生。
一、对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内涵的认识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涉及的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而对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太遥远的不说,从孔老夫子序《书》、记《礼》、正《乐》、订《诗》、解《易》、作《春秋》算起,少说也有两千五六百年的历史了。但是中国古代文献学家大多偏重于实践,不重视理论的探讨,所以除了唐初刘知几《史通》、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校雠通义》等少数几部带有理论探讨性质的着作之外,最早的文献学理论着作要算郑鹤声出版于1933年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但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确立,才是近二十年的事。所以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各家的认识并不一致,这一点,我们从全国高校研究生招生目录的古典文献学专业方向设置方面可以大致了解。

正因为古典文献学是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与整理的学科,因此与古代文化各个分支的研究都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内涵都与中国古典文献学有重合的部分。但是既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我的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献学理论与方法而形成的学科,它为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其它涉古学科提供有关典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献处理方法。所以它更测重“横”的规律的探讨,而不是像古代文学那样更重视“史”的规律的研究。

就其内涵的层次而言,至少包括以下层次:第一是传统的“小学”层面,即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这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第二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之书,即中国文化元典,像《尚书》《周易》《诗经》《左传》《老子》《论语》《庄子》《孟子》《荀子》《楚辞》等。第三是历史地理学和官职等,吕思勉曾说,历史地理学和官职之学是研究中国学问的两把钥匙。在此基础上,才进入各个历史阶段、各种体裁的专门研究。第四层是古典文学研究的基础学科,包括:古典文学基本资料的整理,如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新编;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如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基本工具书的编纂,如古代文学家辞典、文学书录、诗词曲语词辞典、戏曲小说俗语辞典、文学典籍专书辞典、断代文学语言辞典等。这些研究是各类专题研究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具有相对的长期稳定的特点。

中国古典文献的内容如此之多,而且都是专门之学,一个人当然不可能样样精通。即使那些通人硕儒也是学有专攻的。但是在个人专门从事的学科方向上,力求“辨彰学术,考镜源流”,能够处于较前沿的境地。所以,作为浓缩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各层次知识的《古典文献学》这门课,应当是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必修课。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就是要关注、跟踪相关学科的进展情况。这样,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涉及到某一方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最重要、最权威的资料。

二、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培养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的体会

首先要热爱本专业、了解学习本专业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专业和经济效益关系十分密切。申请科研立项,申请经费资助,申报科研奖励,几乎每一项填表工作都有“能否创造经济效益”的问题。对研究学习古典文献学专业的人来说,遇到这类表格,往往十分尴尬,不知不觉当中,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减少了学习的信心。所以,应当给同学讲清楚,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是它的根。传统典籍,则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因而传统文化的研究是一项寻求民族之根、筑造民族灵魂的伟大工作,它是社会主义新文化大厦的基础。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其文明传承没有间断,民族文字、民族典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试想,如果我们用的不是方块表义汉字,而是拼音文字,那么,我们面对粤语写的小说、吴语写的诗歌、闽南语写的散文等,恐怕只有经过九曲重译才能略知其大意一二。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一个民族,那是无法理解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实践性强,主要指的在大量阅读原典基础上的整理实践。理论再多,那怕讲的头头是道,不亲自拿着古籍字酌句斟,午夜篝灯,残宵不倦,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硕士研究生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仔细地校勘一些古籍,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使研究生沉潜到典籍的最低处,了解它生成的最细微因素,就如同从事生物研究者对其研究对象进行细胞解剖一样。

当然,中国古典文献学并不排斥理论,实际上,没有理论,我们面对的古籍只能是一盘散沙。聚沙成塔是理论的伟大魔力。当前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界,理论的建树处于低谷。古典文献学的学习和研究应当努力摆脱对一切现成理论的依傍,尽量从材料中发现问题。研究者应当沉潜于史料的宝藏之中,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炼出理论结晶。研究的灵感应当来自典籍本身,不是用实证去证实现成的理论,而是从大量的古籍整理实践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论。

Ⅳ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是什么

1、基本方法:
(1)首先,“从实际出发,广泛、系统地搜集和阅读各种材料”。
(2)其次,应用“考据和分析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方法。
(3)最后,达到把“假设变为科学结论”的目的。
2、史学简介 :
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一门反思的科学,是对各种具体历史研究及其内在规律的探索的科学。其也是一门具有特殊性、综合性、整体性、真实性的具体的和实证的科学。
3、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
中国传统史学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历代统治者皆重视史书的编撰,史官建置沿革自成体系,官修史书是传统史籍的主流,私人编撰史籍之风绵延不绝;史学家辈出,史籍体裁多样,史料内容丰富,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史学理论先进。
4、认真学习、研究中国传统史学
认真学习、研究传统史学,是掌握传统文化的基础。我们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途径和研究方法,有目地选择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与资料,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发扬传统史学的优秀传统精神,提高自己的史学素质。
(1)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站在人民的立场来学习、研究、分析历史问题。这是学习、研究传统史学的理论指导思想。
(2)从宏观到微观,从全面到具体,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

根据个人的专业特点和文化素质状况、学习研究兴趣等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认真学习中国古代通史,掌握传统史学的基本线索和内容,这是学习史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选读部分史籍名着,如《史记》、《资治通鉴》、《史通》等,以加深对传统史学的了解,再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问题,阅读参考有关的史籍原着,然后循序渐进,勤动脑动笔,史论结合,逐步提高自己的史学素质和研究水平。
(3)用动态思维方式去学习、研究传统史学

学习研究史学必须与开拓创新相结合,不能为学而学。力戒教条化、公式化、简单化。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发扬大胆探索新问题的理论勇气结合起来,敢于解放思想,冲破禁区,敢于迎接来自各方面的理论挑战,说明与回答史学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新问题,在理论上要有标新立异的勇气,也要培养科学求证和认真探索问题的素质。
4、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释历史
分析历史的最基本方法是唯物史观,还有历史分析、逻辑分析、系统分析、结构分析与阶级分析等方法。这里只介绍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两种方法,这也是研究历史最基本的方法。基本要求是将历史问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研究、分析,应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化分为不同经济利益的阶级集团及其由此产生的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具体的社会历史现象。
5、传统史学应与其它传统文化、外国优秀文化、当代新文化融会贯通
传统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和其它传统文化、外国的优秀文化以及当代新文化都有一定的互补和相通之处,只有使其与其它传统文化、外国优秀文化、当代新文化融会贯通,才能充分体现出其在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Ⅳ 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常识的方法措施

想要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确基本的世界观,以及学习的方法。

一、基础世界观

要学习传统文化起码要先接受先贤的世界观,你俩要先在一个语境里,才可能稍微明白点先贤在讲什么,而不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华夏先贤们书写的典籍出现在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科之前,是先贤言行的记录,所以拿西方研究文史哲的思路来学习华夏典籍窃以为不太合适。先秦元典代表着古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行为方式,所以真正的传统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的。既然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指的上承先秦时期的干货,那么自然不包后来从天竺传来的佛教。

二、开蒙第一步
汉字表达了形声意三方面的信息,包含着华夏先祖对自然真实的认识。或者说,汉字是承载华夏先祖对自然真实认识的一种载体。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图画,一段动作,一个立体的场景,乃至一段“自然真实”。所以不明白文字背后的自然真实含义,那么对经典的理解就会浮于表面,或者师心自用,自己胡编。

就比如《三字经》里提到的:“性相近,习相远”

习在《说文》里是“数飞也。”其实说的是小鸟拍打翅膀的样子。小鸟想要飞翔,需要不断的重复的拍打翅膀。所以习字其实代表着重复的不停的行动。所以这句话说得是后天的行动的积累是每个人变得不同的关键。而不是简单的学习的意思。

所以当我们越来越贴近文字背后的自然真实含义,就越容易明白典籍中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古人言简意赅,好不夸张的说,有时候一个字就是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图书馆。

所以开蒙认字其实是第一步。在古代这是小孩子们的必修课。

三、学习套路
说完了上面的,才跟大家聊聊学习的方法。古人学习经典讲究师说家法。现代人没有这个条件,但是有一些共通的方法是要知道的。

第一,学之以专。专可以先简单的理解为专注,认真。而且这不是说简单的看书时认真,而是广义上的专注,全身心的投入,不断探索,这样才有可能触碰到典籍叙述的干货,或者说真正的有可能理解一点典籍在说什么。而不是浮皮潦草,看过一点就觉得自己咋样了的那种啦。夫子学琴的故事可以了解一下哈。

第二,学之以序。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序列。学习讲究序列,就像先学小学数学,然后才能学懂初中、高中乃至高等数学一样。学习传统文化依然也需要讲究序列,从基础到高深,而不是好高骛远,小孩耍大刀啦。《三字经》就算是基础啦,是开蒙的重要书籍。大家往往低估了严重低估了应麟先生的水平。

阅读全文

与岂止方法文史传统与中国研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女生系围巾的方法图片 浏览:395
常见阴离子鉴别方法 浏览:759
如何讨好婆婆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828
锻炼治腰间盘方法 浏览:345
鸭蛋的食用方法 浏览:820
分子印迹酶免疫分析方法原理 浏览:921
用食用盐和白醋洗脸的方法 浏览:264
粉怎么做简单方法 浏览:949
苯乙烯和甲苯的鉴别方法 浏览:303
拓扑学用什么方法 浏览:744
莱蔻的使用方法 浏览:698
菠菜苗的种植方法和注意事项 浏览:926
盘腔炎治疗方法 浏览:390
床车安全问题解决方法 浏览:726
瓶子循环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569
有什么方法可以增大 浏览:65
常用药品消毒方法和消毒浓度 浏览:287
运用比较方法分析论文 浏览:340
脚踝怎么去除最简单方法 浏览:947
有什么方法可以降低龟头敏感度 浏览: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