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论语循循善诱教学方法

论语循循善诱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3-06-09 14:33:00

❶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孔子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宝库里的一块瑰宝。
孔子从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学而时习”、“温故而知新”、“学思并重”、“因材施教”等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这些都值得我们结合今天教学改革的实际,认真学习、继承、借鉴和创新。

一、教学相长原则

《学记》明确提出“教学相长”,它源于孔子。孔子对教与学、师与生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辨证的。他认为只有很好地当学生,才能更好地当先生。他不但提倡学生要向老师学习,而且提倡老师要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他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相长是一条教育规律,它反映了教学双主体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因果必然联系。《学记》有这么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相长”对于教师的要求,应该是明确教也要学习,教也是一种学习,这是至理名言,只有勤奋刻苦学习,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才能对教学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对学生来说,应是刻苦学习,从“知不足”而激励“自反”,能从教师的“教”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学习迁移,培养自学能力。

二、启发式原则

孔于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教学应该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比古希腊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提出引导学生自己学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主张要早几十年。

孔子认为,不论是培养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掌握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以现在的话说叫做有学习需要才能有学习动机;必须使学生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深入思考,获得切实的体验和感受,才是有效和可靠的。为了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孔于反对注入式的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

孔子对启发式教学是这样表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学生,先让他苦心思索,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再去启发他;当学生经过思考,有所体会,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开导他。比如对一个方的东西,教师已指出一个角的样子,如果学生不能由此类推其余三个角的样子,教师就不必再告诉他了,因为他不肯动脑筋思考。“愤”与“悱”是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在外表面容和言语上的表现。南宋着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是这样解释的:“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 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学生经过相当时间还想不通时,就可以去启发;学生虽然经过思考,又有所体会,但却不能用恰当的言辞表述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去开导他。开导之后,让学生再深入思考,以求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如今启发式已成为广大教师“授人以渔”,教学生“会学”的重要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必须注意创设愤悱学习情境,必须启发学生感悟自得,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经过自己反复训练形成能力,用《学记》上的话说,教师只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通过设疑,鼓励和启发学生求异探新,感悟自得。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领会到开动脑筋、探求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劳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温故而知新原则

孔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第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复习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这是孔子从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对于今天的教学工作仍然有指导意义。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温故”,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就能够自动地“知新”。为什么“温故”可以“知新“?这是因为在“新”与“故”知识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必须的逻辑联系,两者组成了连续的、不间断的知识序列。因此,“温故”的结果才导致自动地“知新”。如果“新”与“故”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不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相互衔接,那么,“温故而知新”是不可能实现的。温故而知新是一种很重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认知策略。例如,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计算长方形面积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然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如学习“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它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然后再计算。

四、学思并重,学思结合原则

孔子有句论述学习方法的名言,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它精辟地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和拓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在学习活动中,学和思是一个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学中有思,思中有学的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是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正确方法之一。例如,小学语文《罗盛教》一课,通过“摸”、“托”、“顶”三个动词,记叙了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三次潜入水中抢救朝鲜儿童的经过,生动感人地表现了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和国际主义精神。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学习课文获得的。但是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三个动词?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紧扣词语,联系课文内容,深入思考才能领悟。

以上教例说明,学生通过学、思的过程,仔细品味、揣摩三个动词所表达的深刻内涵,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思想感情,不仅学习了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而且学习了如何准确地选用词语,具体形象地描写人物行为动作,揭示人物内心的道理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维。

五、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其经验十分丰富。他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学生,“不可以不知人”。怎样了解学生?孔子认为应“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基础、年龄特点、个性特征等,因而对学生的了解较为全面、准确、深刻。这是孔子因材施教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为后人树立了因材施教的楷模。他十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然后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恰恰是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就得注意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应当继承和创新。

不少教师、家长往往忽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在志趣、智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在现实中,早慧与大器晚成的例子不胜枚举。国外有一项有趣的统计发现,在大有作为的科学家、发明家中,小时候学习就特别突出的只占5%,而不突出的竟然占55%。有的学生虽然学业上暂时后进,其实智力潜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只是由于没有得到适当机会来表 现自己的才华,或者没有符合自己兴趣的对象而不愿意学习,或者没有良好的教育时机来发展其智力而已。假如我们无视个别差异的客观存在,一味采用单一的教学内容和划一的教学方法,就难以取得教育的成功。

实践证明,教学只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正在创造性地被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北京市十一学校大面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实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的因材施教。据介绍,该校分层次教学是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实施的。不允许按成绩分层次,而是把ABC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要求、方法、进度和授课教师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目标保底不封顶,学生管理分层不分班,做到面向全体,有选择而无淘汰,努力创造一种尽量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模式。这是运用因材施教原则的创新。

据报载,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1981年发表的一个宣言中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 年,以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是什么?这是很难用几段文字就能表述清楚的。但是,从教学的角度说,孔子教育教学思想中的许多方面,对于我们思考和实施今天的素质教育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❷ 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方法。

一是主张“学”和“思”结合起来,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

二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差异而“因材施教”。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智力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而对中等以下智力水平的人,则不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内容。

三是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注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育学生时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同时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去开导他。

四是提倡师生之间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论语 》中记载了不少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他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志趣,并谈了自己的志趣,然后将各自的志趣进行点评,可说是一种正面教育的最好方法。

孔子还创造了通过人物评价和时政评论,向学生阐发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孔子点评过很多人物,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 春秋 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连自己的弟子,他都曾加以评价。

❸ 论述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意义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份珍贵的教育遗产,至今对我们后来的教学者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 、学思结合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精辟见解。一个人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孔子提倡独立思考,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他说过:“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并教育学生要“多闻阙疑”,敢于发现问题,以培养思考能力。一个人苦思冥想,就会陷入瞎想的境地,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不益,不如学也。”而且他提倡要“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不耻下问”,要放下架子,甘当学生,要“学而不厌”,向人学,向书本学。

二、因材施教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

也》)这句话意思很清楚,对于智力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于智力中等以下水平的人 ,则不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根据这个原则,进行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通过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志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势必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孔子善于了解学生们不同的习性和兴趣,循循善诱。他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乐于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只有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不会感到厌倦。

孔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办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例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来比喻节操,用“逝者如斯夫”来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学生珍惜时间。孔子的这种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称赞,颜回总结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孔子对学生耐心诱导,使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很值得借鉴。

三 、触类旁通

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孔子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教育学生不应采取灌注式的方式,而要结合教学去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想说出自己意见又说不出来时,要启发他自己去说出来。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孔子这一教学方法是很高明,现在还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 、教学相长

《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和子贡师生之间互相讨论问题的两段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与他的弟子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他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对孔子的话句句唯从,从不提意见,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论语·先进》)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鼓励学生主动求学,发挥主体作用。孔子在教学上是民主的、开放的,这对于我们这些后来的教学工作者,还是有重要的启迪和示范意义的。

❹ 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学、思结合

孔子认为,要使一个人成才,就必须通过培养,使他既善于占有资料又勤于对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教好学生。

2、因材施教

孔子能够正视学生资质上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选择地施以不同的教育。神大《论语·由胆大,欠考虑,孔子怕他冒失惹祸,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

3、善于启发,循循善诱

孔子主张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地采取灌输的方式,而应该以学生为主,在学生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开导他,在学生想表达自己思想而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启发他说出来。另外,如果学生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而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强教下去了。



轶事典故

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穗瞎脊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猜渗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获救者为了表示感谢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❺ 孔子的教学方式有哪些

颜回(颜渊)是受孔子经常夸奖的学生,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第十一章)(颜渊感叹说:老师的学问道德,仰望越望越高大,越钻研越深奥。好像在前面引导你,忽然又好似在后面推动你。老师循序渐进诱导我们,用典籍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约束我的行动,使我想停止进步都不可能。竭尽了我的才能,似乎自己提高了有些成绩,然而想跟上他,仍然做不到啊。)颜回在这里讲的是孔子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思考,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来充实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循循善诱,是孔子启发教学的主要形式。孔子回答学生子张的提问: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第十八章)(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暂且保留,认真地讨论其他的部分,就少犯错误;要多看,想不通的地方暂且保留,认真地讨论其他的部分,就能够减少后悔。)孔子所说的学习,从来不是单指书本上的学习,而一贯主张同时在实际中学习,学习的方法则是“多闻阙疑”、“切问近思”。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听取各种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更主要的是独立思考,对书本文献,对事事处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发现问题。学、闻、见,是占有材料,疑、思,是发现问题、思考和分析问题,再谨慎地到实际中去检验。指导学生多闻阙疑、切问近思、在实际中检验认识,是孔子启发教学的又一种形式。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八章)(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实在想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而实在表达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向他不能推知另外三个方向,就不再往下讲。)何谓“不愤不启”?(这里有问号)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通之意。……启,为开其意。”意思是学生想解通某问题,思考长久还不得要领,在这个时候,老师要开导他能够豁然贯通。

何谓“不悱不发”?(这里有问号)朱熹解释说:“悱者,口欲言而未得之貌。……发,为达其辞。”意思是学生想说出自己的看法还不能顺利地表达出来,这个时候,老师去启发他,适当地点拨,学生便能明确地表达出来。

何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这里有问号)隅,在这里指方位。例如指南针,指示的方位是南方,看指南针的人知道了南方便能推知东、西、北三方。这句话,后世演化为成语“举一反三”。“复”,朱熹注解为“再告也”。孔子这句话是说,学生获得的知识不能“举一反三”,他不再讲新知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动了大脑这个思考和记忆储存的器官,经过老师的开导、启发、点拨,形成自己的新知识。实行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受教育者可以开启心灵,思维活跃,获得真智慧。一种知识,如果不能通过自己大脑的运动而被吸收,便不能进行推理和灵活应用,那只是死知识,不能转化为智慧和才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达到“举一反三”,是孔子启发教学的又一重要形式。

孔子还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论语》记录有他与学生子贡的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里有问号)”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里有问号)”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第十五章)(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奉承,富裕而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呢?(这里有问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仍然乐道,富裕而爱好礼义的人。”子贡说:“《诗经》里说,修养像把玉石加工成精美的器物一样,要经过切磋琢磨,是这样的意思吗?(这里有问号)”孔子说:“端木赐呀,可以开始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能知道后来的事。”)子贡名叫端木赐,他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本来是不错的,孔子的答话“贫而乐,富而好礼”,启发他的认识再提高一层。子贡从《诗经》中的两句诗又进一步认识到人的修养也要经过不断的切磋琢磨,才能达到完善的程度。他因此受到孔子的赞许,因为他经过老师的启发,引用已有的学识,通过个人的思考,把认识又提高到新的层次。这样的学习就是触类旁通,即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后,在接触同类事物时能类推而贯通。教师在教学中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是把知识一一细细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善于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由其一而推知其二、其三。

《论语》中还记载,孔子的教学常常运用讨论、问答的方式,这也是启发教学的一种形式。老师先向学生提问题,由学生回答。答对了,老师给予肯定;答错了,老师给予启发式纠正,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

孔子的启发教学,以及要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今天大多学校通行的“灌注式教学”、“应试教育”,不知高明多少倍。“灌注式教学”又称“填鸭式”教学,“应试教育”,实际是死记硬背。二者的弊端,当前已发展到严重的地步,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孔子的教学思想,大有必要。

阅读全文

与论语循循善诱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java操作方法怎么写 浏览:299
脚麻木如何治疗方法 浏览:385
松下咖啡机使用方法 浏览:900
用纸做玫瑰的方法简单又好看 浏览:297
万用表测量直流电压的方法视频 浏览:689
荔枝核食用方法 浏览:176
红掌养护方法怎么养 浏览:993
如何避免被电的小方法 浏览:672
鼻腔里有异物如何处理方法 浏览:690
预先危险性分析辨识方法 浏览:919
苹果6s的苹果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24
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血管去掉 浏览:421
去掉痘印最快的方法是什么 浏览:852
浴缸防滑垫的使用方法 浏览:287
慢中耳炎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134
几招鉴别问题蔬菜的方法 浏览:426
安卓手机手柄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27
检测氧传感器方法 浏览:418
如何判断断奶的正确方法 浏览:389
烹饪香和味的组配主要有哪些方法 浏览: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