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导入牵引学生心灵
众所周知,万般开头难,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成功的导语,如同刚刚拉开的大幕,让学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对散文教学而言,导入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因为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文以情生,有人把散文化作心灵的扬声器,那些巧妙构思,生花妙笔的由来,植根于作者对于自己表现对象的深厚感情和精辟的见解之中。因此,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才能以情动情,引导学生,牵引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来正确理解课文,学好课文。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周亚萍在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教学中曾这样导入:首先播放以“早春”为主题的影象片段(实景外拍,配以音乐和解说)——“屏幕上这一幅幅画面,是我们陶醉,使我们被这热情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被这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天是美好的,当产生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出对生命充满无比热爱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逶迤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接着,打出《绿》、《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画面,并进行解说——“瞧,一位采着《绿》、赏着《荷塘月色》、《匆匆》走来,又给我们留下《背影》的文学家踏着《春》来了,他是谁呢?”最后教师出示课题,将学生引进文本之中。这样,在导入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与美丽的自然展开多感官的对话,从而初知初春景致,为课文的学习作作还铺垫。教学叙事散文《散步》一文时,我这样深情导入:“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感动着我们所有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私的爱和不懈地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舒适。可是,等到他们变老了,两鬓开始变白,两眼逐渐浑浊,身体不再灵便,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生活的重负,他们如同风中飘荡的落叶一样,预测不了明天的行程,如同即将熄灭的烛火,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今天学习了《散步》后,我们将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并同时获得一些启示。”在以上的导入中,教师适时地牵引住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快速走进文本之中。
二、让关键词句凸显文本内涵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和文眼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诗文的“眼”实质上就是关键词,而且是核心关键词,是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文本主题的关键语句。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脉搏的律动,领略到文本的精神内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句来把握文本,统摄文本的灵魂内涵。因此,语文关键词教学,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和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语文关键词的选定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文路梳理,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现代着名作家老舍的写景散文作品《济南的冬天》流淌着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感,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无不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作品的种种神韵,美景中浓郁情致,更值得细细玩味欣赏。那么,在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可算是把握文本的一条最佳捷径。例如在文本第一段中,作者写了济南冬天的天气,教学时可把握关键词——“宝地”,然后再探究原因——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因此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特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选择关键词,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语境,品味和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体会文本的意义和意味。李森祥的写人散文《台阶》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普通农民为了实现生活理想而艰辛创业的奋斗史。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把握关键句——“我们家的台阶低”来理解文本,把握人物形象。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要用毕生的精力,把家门口的台阶由三级筑到九级呢?”原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一心想筑高自家的台阶,也就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国农民的坚韧性格,也启迪我们对前辈生活价值观做全面的审视,学会关注农民的命运,关注农村的贫穷。在教学中,由一个关键句的把握,统摄全文的内容,学起来轻松又明白。通过把握关键词句的教学,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让生活与语文共融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散文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流淌于笔尖的产物。因此,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很多学生总是抱怨生活在“两点一线”之间,哪来生活的感悟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确实发现美的眼睛”吧。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叙事散文《背影》是一篇文字朴实而情感丰厚的文章——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父子相别,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意蕴深远而令人回味无穷。文本中的细节很生活化,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很平淡,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寻找同样感人的生活细节来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我在课前布置了一道作业——积累生活中令你感动的亲情细节,以便在课堂上交流。结果发现,学生的课前积累很感人。有同学这样深情地回忆道“晚上伴着爸爸此起彼伏的鼾声的响起,我渐渐进入了梦乡。迷迷糊湖中总听见一声声柔柔的脚步声,似悦耳的歌声渐渐朝我袭来,接着便有一双温暖的手为我轻轻地盖上被子。我察觉了,小眯着眼,不愿惊扰这夜里静谧的幸福。妈妈的目光里流露着浓浓的爱意,嘴角一抹浅浅的笑意,让我仿佛沉浸在爱河里。妈妈又是静悄悄地走了,这下我发现了,妈妈踮起脚走路。”还有同学说父亲虽然粗枝大叶,却能在百忙中惦记着我,逛了好几家书店,终于为我买到我心仪以久的书,以致于脚皮都磨破了;还有同学说冬夜里奶奶早早地就为我暖好被窝,让我睡觉时不会受冻。课堂上,一时间似乎所有的生活细节都在学生的脑海中闪现。在教学写人散文《老王》之后,引导学生积累象老王一样生活中虽平凡却闪烁着人性光芒的小人物的形象,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到,生活中要学会平等的对待别人,要有人道主义精神,幸运的人有责任去关心那些不幸的人们。这样,既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又拓宽了文本,让文本与生活共融,领会了文本的内容意蕴又引领学生走进了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四、让意境尽显文本魅力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现代散文的魅力在于醇厚的意境。散文世界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成为最常用的写作方式,人们又常常以意境称之。散文的意境,具有难以言传的美感。这种美感,需要细致地感受一番。那种条分缕析的做法往往会割裂整体意境,削弱作品的美感,不宜用来学习散文。在品味意境时,首先要注意意境的整体性。其中既有对物象外观的艺术描绘,又有物象内蕴的传神写照;既有作者真情实感的倾注,又隐含着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评价。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感受,切忌把意和境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教学鲁讯先生的写景散文《雪》,(本文是以对自然景物——雪的诗化描写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绪。)暖国的雪“滋润美艳”,是那样地纯真美好、生机勃勃,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的富有春意的意境中。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坚强不屈”,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7]的壮阔的场面,细细品味朔方的雪的顽强不屈,从而明白这正是作者伟大人格的写照。我们通过把握散文的文本意境,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让孩子们充满兴致,充满强烈的探知欲,走进一个多彩多姿的语文世界。在教学写人散文《背影》一文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开篇写了祖母之死,父亲卸职,尽管是一笔带过,但如果和写父亲背影部分联系起来作整体阅读赏析,会发现前面是铺垫,它们共同奠定了凄凉、冷清的情感氛围。唯有如此,父亲的举动才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父亲的背影在读者心目中永远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意境,有意识的在阅读过程中,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结合起来。
五、让板书统领文本内容
人文
“美”
高高望天树
竹楼映蓝天
悠悠野象谷
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自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课堂,但是板书在教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散文作为一种意蕴醇厚、文字优美的文学体裁,倘若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板书,将会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为课堂教学的艺术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我们的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我们的板书更应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的作用,曾一度被视为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其作用被视为“画龙点睛”,可现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板书设计倏然隐身,可有可无,就造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席空档。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针对文本内容有的放矢,不脱离教材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板书,且线条简单,用词精练,把握散文的美感,就让人印象深刻,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巩固。在写景散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中,我曾根据文本的内容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归纳板书,清晰明了,一目了然,而且统领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又突现了文章的主旨。
抒情散文《荔枝蜜》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板书,因为文本的主体是蜜蜂,板书便是一只蜜蜂,且形式与内容非常吻合,头对应标题,身子对应主题,翅膀对应艺术特色,蜜蜂的飞翔靠翅膀,文本的主题显现靠艺术手法。板书如下: ( )
多年以来,在教海中摸索前行,教海无涯,正所谓要活到老,学到老。脚下路正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勇于挑战,勇于创新,让自己的教学永远与时俱进。我期待自己能快速成长,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运筹帷幄的语文教师。
散文教学之我见
内容提要】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散文教学也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从实践经验出发,谈了几点关于散文教学方面的浅见。内容包括:1.散文教学的重要性。2.理清文体,合理界定散文概念的内涵,给学生清晰的文体知识。3.感悟散文的哲理,体味散文的意境。4.点拨散文构思的方法,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散文构思技巧,并同时训练、活化学生思维,开发其智力。5.汲取散文的语言营养,提高其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其人格,熏陶其情操,优化其气质和风度等。6.教学生认识散文创作的主要思维形式之一——灵感思维,指导训练其灵感思维,运用各种手段诱发其灵感的迸发,并巩固其灵感思维调动的随意性,为散文写作及创造人格的养成打下坚实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中学语文教学的课文有60%——80%属狭义的散文性质。就中学生容易学习和入门方面讲,散文为诸文体之冠,几乎所有中学的校园文化阵地(校报、校刊等),都是散文的世界。的确,散文是青少年通向写作殿堂的敲门砖,是入门写作的必经之路。所以,搞好散文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在教学散文时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理文体
有位学生曾问我:老师,有些议论文为什么选入《世界散文精品选》之中?引起我深长的思考,看来,这似乎是一个简单问题,起码说明学生还没听过“广义散文”这一说;但不仅学生不明白散文的界定,老师们也颇拿不准,因为许多“散文”的定义及“散文选本”目前就很模糊。
Ⅱ 如何教散文
简单一点叫散文就是这样教:教会学生如何领会文章的美以及情感的表达,另外就是散文的写作手法
复杂一点就是这样:面对一篇散文,老师要怎么处理才算到位,学生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学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知道,散文难教,但教散文过瘾。教散文最能展现教师的才情,最易与学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与作者同喜同悲。若教学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走出课堂,有不可言说的愉悦。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寻求散文的这种教学境界,试图建构自己课堂教学的理论,最终找到一条出路——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能经得起应试的检验,同时还具有操作性。三者有没有契合点呢?我有几个思考。
散文属于文学作品,教学上,应按照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处理。文学作品的鉴赏,首要的任务是要完成对作品形象的理解,其次是要完成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再次是要完成文本语言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一般情况下,就某一篇文章来说,散文的教学无外乎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目的;就单元教学目的来说,应该通过某篇范文的教学,教给学生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掌握该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另外,初中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学中要加强朗读,先读通顺,再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悟。积累也不容忽视,名家名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
说起来,这是教学外的功夫。我以为,要教好散文,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的特点是题材广泛,感情真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洗练,朴素自然;短小精悍,形散神聚。其次要掌握散文教学的基本套路。由于散文常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把“我”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情绪变化、心理体验表现得形象生动,因此散文教学要抓线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注意形象与精神情感的结合。第三,要教好散文还得要具有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过硬本领。教师较高水平的范读,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举凡操作性的东西,总得讲究个方式方法和先后顺序。散文教学,我以为得有序地唱好三部曲:
1、感知形象。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通过阅读文本,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
2、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解剖,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3、赏析语言。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散文的教学难得面面俱到,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语言的表达应用方面细心揣摩咀嚼,说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那么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揣摩咀嚼的过程有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答案的过程,既是对文章的反刍,也是对自己思维的开发。揣摩咀嚼还可以借助联想,围绕文章内涵作发散思维。这样的品赏,也可以说是读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过程。
当然,在依次研讨“形象”、“情感”、“语言”的过程中,“朗读”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贯穿始终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读,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
那么,散文怎么分类呢?我觉得可以把它分为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议论随笔等三大类:写人叙事类的散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叙事以抒情写意的散文;写景抒情类的散文是以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的物件为主要内容,重在作者主观情感抒发的散文;议论随笔类的散文是指用来表现作者的思维成果、显示出一种理趣与哲思的散文。
散文的另一个共性是语言美。文学是语言艺术,应当说无论何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不乏语言美,只是散文的语言美显得更突出一些。在不同类型的散文作品中,其语言美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写景的散文一般是一种华美、雅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徐志摩的《翡冷翠的夜》等。这种美是外显的、张扬的,它的美感常常像栀子花香潮般地扑面而来。写人叙事散文的语言美一般是在描写中表现出的一种传神的美或在叙事中表现出的一种张力美。它的美需要定睛细看,需要摩挲和掂量;它把机杼和匠心像花雏蹲在杂草中似地藏在平实的语言中。议论随笔类的散文一般是一种严密、凝练、精辟的美。它美在理趣,美在哲思,美在思想的光芒。散文的语言美,确定了朗读在对它的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言越美,朗读越重要。要根据各段落语言美的程度来确定其朗读强化的程度。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朗读的多种形式,以保持学生的朗读兴趣,避免学生对重复朗读的厌倦。
散文的第三个共性是情感的外显性。任何文学作品都要表达作者的情感,但小说表达起来是隐忍的,有些现代诗歌表达起来是朦胧的甚至是暗晦的,唯有散文中的感情不能隐忍,无法暗晦。散文是最易于见人肺腑见人性情的一种文体。
下面谈谈各种不同类型的散文在共性之外的个性——
1、写人叙事类的散文。这类散文相对来说与小说比较接近;因此在教这类散文时,应该借鉴教小说时的一些方法:1、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如教《藤野先生》时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显得很重要。2、注重细节的揣摩;3、注重描写方法的运用。如上《背影》一课时,必须抓住几个“踌躇”几个“终于”特别是要抓住父亲攀台买橘等细节来着力分析,要让学生体会到第6段中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在全文中的突出作用。否则,感人的《背影》就不可能被你教得感人,沉甸甸的父爱就会被你教得轻飘飘的。
写景类的散文。教这类散文时,要注重对象征、托物言志、烘托等表现手段的揭示和领会。在结构上要从画面、层次、动静、虚实等方面疏理。画面包括色彩和线条,层次有远近之分。这类散文,一般在语言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要特别注重语言的品味。修辞手法的分析在这类散文中是必不可少的。朗读在这类散文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议论随笔类的散文。教这类散文要引导学生领悟它们的立意美、哲理美、思想美。要将人文性的充分拓展,要注重课文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要注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希望这样可以帮助祝你,求采纳!!谢谢
Ⅲ 写景状物散文有哪些技巧
摘要:本文从学生对写景状物散文主旨把握的现状进悄脊行分析,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理不清结构层次,抓不住景物特征,把握不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观揣测,套用术语,概括不全。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思路和方法:1、明关系:景因情生;2、理思路:走好三步;3、抓特征:触摸脉搏。
关键词:写景状物散文;主旨把握
一、目的意义
在各类散文裂运锋样式中,写景状物散文最具美质也最难读懂,它经常成为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作品的命题选本。研究关于此类散文主旨把握的问题,出于以下目的肆晌:1、掌握写景状物散文的特点和一般创作思路。2、快速理清思路,把握结构,了解主要内容,抓住景物特征,扎实提高阅读能力。3、明确主旨和材料(景物、人事)、主旨和思路的关系,以景物和思路为突破口,探讨和把握主旨。研究的意义在于:1、引导学生在正确把握主旨的基础上,揣摩命题意图,找准答题方向,实现全面正确答题,切实提高解题能力。2、把写景状物类散文主旨解读复习和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为高考散文复习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二、现状分析
除了文学功底较好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对写景状物散文普遍怀有畏惧心理,阅读能力较弱,解题无从下手,大致表现为两方面:
1、理不清结构层次,抓不住景物特征,把握不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2007年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文章共17段,每段字不多,语言诗化,行文貌似杂乱。先看开头4段:先写落叶带来秋愁,再说“落叶没有哀愁”, “落叶有落叶的好处”,觉得前后似乎矛盾又缺乏勾连。下文作者由落叶联想到家乡的老树、炊烟、山崖、屋檐、母亲等,无法将落叶与我、家乡的景物和母亲联系起来,摸不准文章的意脉,对落叶的内涵难以作出正确的解读,文章主旨也把握不准。又如2008全国卷Ⅰ《阳关古道苍凉美》。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对第一问,有些学生仅凭“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诗句作主观理解,认为作者想借郭小川的诗歌表达对古阳关最终消逝的释怀,进而赞美今阳关的美丽富饶。明显,学生没有真正把握文章结构、古阳关特点和作者情感,犯了断章取义之大忌。联系上文,作者认为“他们(将军和士兵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哲思与诗情,说明古阳关也具有苍凉美,也应该热烈赞美;再结合最后一段蕴含豪情的语句,便可得出正确答案: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及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2、主观揣测,套用术语,概括不全。
例如2007年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内容、把握材料和主旨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可是,有些学生只抓住了“戈壁石”美的特点,没有好好把握此段内容和上下文及主旨之间的关系,主观揣测,概括不全,结果只答出“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大西北的美丽”。其实,上文以“左公柳”、“民勤人”、“胡杨林”表现了大西北的顽强不屈、粗犷坚韧,下文以“美丽诱人、“呼喊我”的“戈壁石”,再次突出大西北特点,表现文章主旨,故答案如下: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又如2007年广东卷《泥泞》。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本题侧重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行文思路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部分考生答作“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这样的回答显然很笼统,对文章主体(泥泞)的把握不够明确,有盲目套用术语之嫌。文章开头描写雪,是为了突出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正确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三、思路和方法
为引导学生如何把握主旨,迅速地读懂文章,下面谈谈关于主旨把握的一些思路方法,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1、明关系:景因情生
散文总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指的是谋篇、选材、技巧、语言等,“神”指的是思想感情,即主旨。虽然散文结构灵活多变,材料五花八门,技巧不拘一格,语言风格各异,但是主旨是唯一不变的。并且,主旨与谋篇、选材、技巧等存在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或者说,作者选择什么材料、技巧,如何谋篇布局,必须服从于主旨的需要。就写景状物类散文来说,景因情生,景随情变,情景关系十分紧密。作者选择的景物和人事,一定关照着他内在的情感和感悟。一篇优秀的写景状物类散文,其景物的特点、写景的断连、主次景物的组接、景物和人事的连通等等,自始至终都与作者的情感的波动、情趣的流露配合得严丝入缝。
例如《荷塘月色》。作者撷取了塘边的树影、灯光,塘中的荷花、流水,塘上的白雾、月色等这些景物,另加江南采莲一事。从景物看,色彩以淡为主,间以浓抹;声音以静为主,间以噪闹;亮度以暗为主,间以明光;形态以美为主,间以阴怖。从人事看,江南采莲是少男少女示爱的尘封往事,作者心系之却无以至之。景物和人事随着作者情感的波动而起伏变化。景因情生,景随情变,透露着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显现出作者心灵在负重和挣脱之间游移而形成的一条曲线。又如2007年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第19题: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本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可选择语言技巧或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此句景物描写及所包含的作者情感。这些雪野里的“精灵”(无名小花)是大自然的弱小生命,与上文“一棵巨树”宏大壮丽之生命同样值得礼赞,因为宏大与弱小的生命“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作者对小花那样弱小生命充满喜爱,对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心怀感动,正是这样的情感诉求,才有如此有情味的景物描写。如果学生能意识到这种情景关系,答案就不会偏离命题指向。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②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如果明确了景因情生、景随情变的情景关系,就打开了解读写景状物类散文主旨的第一扇门户。好的散文,没有多余的景物描写和人事叙述,一切都为了主旨的需要。从景物和人事入手,探寻散文主旨是符合散文文本特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是正确而有效的策略。
2、理思路:走好三步
散文内容丰厚繁杂,结构灵活多变,主旨隐藏于文字之间,但是有一条基本的创作思路,即文章的前一部分为揭示主旨作铺垫,后一部分则卒章显志。表现在写景状物类散文上,思路大致归结为三步曲:主要的景物和人事——其它的景物和人事——揭示主旨。主要景物和人事的描述为了直接揭示散文的主旨,其它景物和人事的描述除了起到与前者形成对比或类比、反衬或正衬的作用外,还有引对象、作铺垫等作用。环境描写则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的作用。高考的散文选本大多较为规范,能大致体现以上思路特点。
例如2008年全国卷Ⅱ《马樱花》。文章思路可整理为:过去 “大院子里”的生活(其它人事)——过去庭院里的马樱花和如今阳光下的马樱花(主要景物)——对新旧时代马樱花的感悟(揭示主旨)。理清了思路,主旨便豁然开朗:文章通过马缨花新旧时代的对比,通过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反过来,把握了主旨也有助于对选材、谋篇的理解。比如第16题: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这道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此题涉及其它人事,可联系主要景物马樱花和文章主旨,再稍作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答案: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又如2008年福建卷《吟风》。文章思路可整理为:“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的银杏(其它人事)——具有丰厚内涵的风(主要景物)——对风的本质的领悟和抒发豪迈之情(揭示主旨)。第12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四时之变”可联系其它人事——银杏;“风骨不变”可联系主旨揭示——对风的本质的领悟,然后对相关信息加以筛选整合,便可得出答案:①风从外在看,有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时时在重新雕塑着一个新的世界。②风从本质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气豪,义无反顾,颇有英雄气度。
这三部曲,概括了高考散文的基本思维过程,简化了散文繁多的内容,帮助考生迅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从而正确解答相关题目。
3、抓特征:触摸脉搏。
景物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情感的外现。作者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赋予景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为最后抒发感情作铺垫。因此,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就触摸到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
例如2007年全国卷Ⅰ《总想为你唱支歌》。写大西北环境恶劣,左公柳“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民勤人“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戈壁石“呼喊我”。这些景物和人事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我们稍作联想感悟,不难得出文章主旨:讴歌了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的生命精神和意志,抒发了对大西北的深情向往和热烈赞美之情。又如2007年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落叶既是文章景物对象,又是全文线索,也是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和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的象征。凄美如蝶的落叶知道叶落归根,为我成长而绿为我成熟而黄。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对母亲和故乡深情的怀念,对母爱深深的感激,对已经没有机会报答母爱的无尽遗憾。
抓景物特征时,要留意景物的人格内涵、写景的断连、主次景物的组接、景物和人事的连通等。这些都与主旨密切相关,不容忽视。
我在高三复习中,运用以上思路和方法,再加以一定的针对性训练,学生大多能较迅速地读懂文章,正确把握主旨,答题正确率也明显提高。当然,散文主旨的把握需经长期的阅读积淀,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考生如何正确把握主旨,是快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明确了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才能纲举目张,心领神会,从容解答。
Ⅳ 如何教学写景状物散文 —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学设计
写景状物的散文名篇,一般都具有四个特点,即写景美、情味浓、意蕴深、语言美。要学好写景状物的散文,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思路的确立上,必须努力体现以上四点。下面以《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为例,来具体阐释教学写景状物散文的一般思路。 一、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教师不要先入为主,作提示,贴标签,越俎代庖,把文章讲析得支离破碎;应把文章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让他自己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力求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整体的”感知,对文章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感知、把握的准不准呢?这时教师再介入,指导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查寻作者的感情基调、感情线索、感情发展变化等,从而对文章情感做出比较准确的定位。如《荷塘月色》一文,通过反复诵读,通过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些领起与过渡语句的阅读理解,以及对荷塘月色优美景象的描写,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忧愁笼罩、暂得喜悦的复杂感情及微妙的起伏变化,那么“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的感情基调的定位也就先得水到渠成。感情是时而忧愁、时而喜悦的,程度却都是淡淡的。感情基调定准了,再来诵读、情读、美读,就有了调子,指导诵读就有了依据。所谓声情并茂的诵读要求其实是空泛的。什么样的“声”?什么样的“情”?声,应是低缓的;情,应是淡淡的。声音高亢、充满激情的朗读是不恰当的。 二、分析写景、注重审美。 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能充分的显示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和语言才华。品味景物描写是解读这类散文必须要过的一道门径。如何分析写景?我觉得应问好五个“什么”:写了什么景?描写了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景与情有什么关系?分析写景的过程绝不可脱离文本语境,进行生硬的剥离式的分析,应在反复诵读、涵咏咀嚼中获得感知。因为写景状物散文都是描写审美物象、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情趣的。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味美景美情,获得充分的美的享受,并对这种美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品味语言,习得语言。 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状物散文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是极致。品味语言是中学生学习散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他们能够透过优美的语言在心中获得有关景物的生动形象,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也获得对语言形式美的感知。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朗读,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语言细节特别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进行赏析。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对叠词(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薄)的赏析,对动词(泻、浮、洗、笼、画)的赏析,既可以突出对景物特点的把握,又加深对文章优雅、朦胧、幽静意境的体悟,在幽雅淡远的感受中实现学习语言的目的。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将写作目标、写作要求引进散文鉴赏教学,既有助于提高散文鉴赏水平,又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散文教学的读写结合可以有多种方式,如鉴赏写作技法,获得写作的启示;学过课文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写小散文,哪怕写片段也行;挑出课文中优美隽永的语句加以品味,再进行仿写;指导学生写课文鉴赏等等,高一学生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写出文章,表达一点个人情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