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样本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样本

发布时间:2023-06-01 09:53:07

Ⅰ 社会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

第四章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展现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内容、实质和规律,为我们具体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一、 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一)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东西,最终都要在历史上消亡。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正是这种有限的、无始无终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那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那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如历史不具有最终的性质一样,人类的认识也不具有最终的性质。“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一样,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恩格斯说:“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一论述,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二) 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即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在量变阶段,社会面貌总的说是稳定的,表现出自身发展的连续性;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便引起质变、飞跃,新质代替旧质,渐进性过程“中断”,表现出发展的非连续性。发展史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只有不间断的量的积累,才有间断性的质的飞跃。
坚持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历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联系和区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阶段的社会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毛泽东说:“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三) 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行和曲折性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否定旧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有所抛弃、有所发扬,有所否定,有所肯定,即辩证的否定。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为新事物的要素而成为新事物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一个周期之后,第三阶段的食物击中了前两个阶段食物各自的积极因素,成为更高级、更完善的食物。因此,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然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矛盾双方斗争此消彼长或次长比的复杂性,由于人们认识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反复性,决定了事物的前进运动并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迂回的,表现为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列宁说,历史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不可能那样笔直又笔直。毛泽东说:“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
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历史观,既要反对历史循环论,又要反对历史直线论。坚持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历史辩证法,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同时在实践中自觉走曲折前进的道路。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历史活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是因为:
第一,“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动的产物。人们拥有的生产能力决定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第二,历史是一个合力。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需索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于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自然界的发展是自发的、盲目的、无意识的;社会发展则是自觉地、有意识的。二者的区别,集中表现为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包括选择“做什么”和“怎么做”,即包括选择实践目标、实践手段、实践方法等。主题选择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实践活动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这种选择并非只有非此即彼的正确选择或错误选择,还包括最优选择、次优选择等。同样是正确选择,是最优的还是次优的,对于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
(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主体选择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就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人们只有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当人们没有认识必然性的时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于人的;当人们认识并把握了必然性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
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统一性,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多样性。社会历史过程作为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科学的、辩证的决定论。
三、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一)历史主义的方法
认识社会历史,离不开现代人的眼光。但是,后人在认识既往的社会历史时,必须从特定的历史时代、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出发,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认识。列宁说:“在社会科学问题上有一种最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能离开历史过程和历史条件,用个人的好恶、主观的模式等,去剪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我们要求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
历史的真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真实,二是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真实。我们要把这两种真实统一起来,离开了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真实,无从发现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而仅仅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又远远不够,还必须透过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把握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
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既要反对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肯定一切的历史复古主义。对于历史遗产 要采取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
(二)科学预见的方法
对未来的预测、关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活动的表现。研究社会过程、认识社会规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来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历史课题,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趋势、过程和阶段,确立和设计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宣召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和路径,从而增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动型,做到在某一时间和过程发生之间未雨绸缪,掌握主动。
科学预见之所以可能,在于社会历史过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现,而大量偶然性中又存在着某种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说:“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透过偶然认识必然,便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前程。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马克思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研究社会历史过程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客观进程,逻辑则是对这一进程和历史顺序的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过程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社会历史进程在人类思维中的再现。因此,二者具有同一性。
但是,由于“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因此,逻辑对历史的反应不是机械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学抽象基础上对历史进程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逻辑反映历史又高于历史,只有上升
到逻辑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以科学抽象和逻辑的方式把我社会历史进程,就其实质来说,依然是历史的方式,它“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既要反对把历史碎片化、否认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从逻辑出发剪裁历史、用逻辑统一历史的错误倾向。

Ⅱ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02

理论: 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实际社会研究中通常指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这一定义指出,理论是一组逻辑相连的符号,这些符号表示现实世界中我们所思考的那些事物。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只是人们认识活动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想象和思考的产物。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中心和最终目的。理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理论来源于实践

②.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

③.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

宏观理论: 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它的体系通常十分庞大、结构十分复杂、概念十分抽象。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尔文进化论,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交换理论、冲突理论。它往往并不直接与具体的、经验的社会研究发生联系,它们更多是作为研究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所采取的一种理论视角或依据的一种理论背景。

中层理论: 介于微观、宏观理论之间,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它由有限的几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实或证伪的具体假设。如:社会学中常见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

微观理论: 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实际上是操作层次上的命题陈述,其特点是直接由经验材料或数据来证明或证伪。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由一组命题构成;2、这些命题在逻辑上相互联系;3、命题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大多数理论属于这种形式的理论。如:“高的受教育程度倾向于低的生育率”、“工业化导致人际关系疏远”等。

概念: 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应。概念的形式上常常是用语言、数字和符号来表示。概念由定义构成。概念是构成理论的“砖石”和“基本材料”。社会学研究中的概念可以是有形的社会现象或抽象事物如社会地位。

变量: 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自变量: 指的是其变化会引起其他变量发生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 指的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改变的变量。

中介变量: 指的是出现在更为复杂的一些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它在自变量与因果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途径或方式。

相关关系: 如果说变量x与变量y有相关关系,即若x有变化、y也有变化,反之也一样。在相关关系中,一般无法区分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两者是互为因果的。

因果关系: 在具有相关关系的两变量中,如果明确说明了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那么这种关系就可以称为因果关系。

虚无关系: 从某一个变量的变化很难预计到另一个是以怎样的方式发生变化的。即表明两变量不存在共变关系。是指统计相关而实际无关这种情况,即从统计上看有关系的两个变量实际上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并无有意义的联系。两变量间的对称关系用符号表示就是X—Y。

命题: 指的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命题具有不同的类型:公理、定律、假设、经验概括等,在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形式是假设。

公理: 处于理论的最高层次,它是高度抽象的陈述,可以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其他所有的理论命题都可由公理推演出来。公理的正确性是由定义或假定而来的,他无法直接被经验检验,而只能通过对他的逻辑推论的检验而得到部分证明。

定理: 是由公理推导出来的,它可被经验事实来检验。

假设: 是一种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检验的,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是对命题的操作化表达。假设是命题的特殊形式。假设中的基本元素是相对具体的变量,变量关系是经验可测的,即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的。一般而言,假设有条件式陈述、差异式陈述和函数式陈述三种陈述方式。

思辨理论: 并不关注于解释具体现象,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

分析理论: 侧重对人类社会做出类型学的划分,试图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和分类框架。其中,每一概念都用以指明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现象;分类框架用于把社会分解,使每一经验现象都在分类体系中有一个确定的位置。一个经验现象一旦被归入某一类型,就可以用这一类型的性质对它做出解释。

演绎理论: 也称为“形式理论”,是试图仿效自然科学的公理式理论而发展起来的。这种理论形式上是由一系列不同抽象等级的命题构成的,从高层次命题中可推演出低层次命题,他们可用以解释具体的经验现象。

模型理论: 一般是由经验概括而来的,抽象层次较低,社会领域中大部分模型是依靠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对经验变量的因果分析建立的。

个性解释: 对某一独特事件或个人行为的解释,即对其特殊性或独特性的解释。

共性解释: 这种解释方式是试图找出对某一类型的行为或现象都有影响的最主要的因素。旨在用最少的原因变量去最大限度的解释因果关系的一般模式。

功能解释: 不是说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是通过发现一个现象对它所属的较大体系具有什么功能来解释该现象的存在。

因果解释: 科学的解释是以系统的理论来说明现象之间普遍的因果关系,科学哲学家亨佩尔指出,一个科学解释是由解释项和被解释项组成的。被解释项是研究者要说明的现象,解释项是一组关于这一现象发生的先决条件的陈述,即原因,是由一定规律决定的,因果解释指出某些普遍规律,由于这些规律,那些被称为原因的事项就成为被解释项出现的充分条件,因此,因果解释是演绎性的。

科学环:自己画

 

 

 

 

归纳推理: 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法则。

演绎推理: 是从一般到特殊,从一般原理或理论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具体的事件或现象。

假设演绎法 : 是从理论推导出研究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来检验假设,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做出有效的理论解释;假设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做出修正或推翻原有理论、发展新理论。

经验概括: 指的是对现象反复出现的规律或特征的总结,或者是对变量间反复出现的某种相互关系的一种说明。是对一种有经验数据证实了的变量特征或者变量间关系的一般性阐述。它适用于所研究的整个一类变量,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具体情况。经验概括所阐述的是个一类变量的或然性,而非必然性。

扎根理论 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在资料收集过程中发展理论。这种较贴近于归纳式的方法,意味着理论是从资料中建构起来的,或者说是根植于资料。而且对理论的概念化和操作化,是与资料的收集和对资料的初步分析一起进行的。许多研究者使用扎根理论,因为它使定性研究具有弹性,而且使资料能跟理论进行互动。定性研究者对非预期的事物持开放的心态,他们愿意改变研究方案的方向或焦点,并且能在方案执行中放弃自己原来的研究问题。

Ⅲ 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贯彻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急~~~~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各种社会行为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手段。它包括调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实地研究方法(field work)、实验法(experiment study)、文献法(documentary study)等,其中调查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是社会研究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研究尤其是社会学研究最常见用的方法。是一种量化研究方法,也叫“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统计调查”、“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这种研究方式最大的特点是运用概率抽样方法抽取样本或者针对总体的所有个体,采用问卷调查或登记材料的方法收集资料,并在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把调查结论推论到样本所在总体。他的作用在于能够对大量样本调查或总体全体成员调查的基础上,反映社会的一般状况;能够客观地、精确地分析社会现象;资料精确、可靠,调查结论的概括性程度相对较高。

网络的解释:社会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社会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材料的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是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观察研究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或实验等科学方式,对有关社会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借以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探索有关规律的研究方法。

3、信度:信度是测量的可信性或一致性,也就是说社会测量中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指标或“量器”对同一对象或概念、变量重复测量后的结果的稳定性。

4、效度:效度就是测量的准确性或有效性,也就是说在社会测量中采用的测量方法和指标或“量器”能否准确地测量出概念或变量的特征和内涵。

二、简答

1、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及社会研究的分类标准。

体系的构成: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主要是由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社会研究的技术和工具三层次构成的。方法论(哲学、科学、逻辑学)、基本方式(调查《普遍,抽样》、实地《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社区研究、》文献《内容分析方法、二次分析方法、统计资料分析法、》实验实地《(自然)实验、实验室试验》)、技术和工具(社会测量技术、资料收集技术、资料整理和分析技术、观察记录表、量表、测验表、问卷或调查表)。

分类标准:(1)根据研究方式可分为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实验研究;

(2)根据研究性质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3)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4)根据研究的时间性可以分为横剖研究和纵贯研究;
(5)根据社会研究的应用领域可以分为行政统计调查、学术性研究、民意研究、市场研究等。
2、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基本原则:(1)问卷设计必须以研究假设或研究设想为指导;
(2)问卷必须能够取得受访者的配合;
(3)必须保证收集资料的可靠、正确和方便。
(1)口语化,公正客观,切题,逻辑一致性,完整
步骤:(1)提出研究假设或设想、指标;
(2)设计问卷草案;
(3)试测或专家讨论;
(4)修改和付印。
一、论述
1、经典实验设计:是一种包括前侧和后侧、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变量的标准化实验方式,实验组与控制组要能有效的分离,其成员具有比较高的同质性,尽可能避免其交流。实验结果=(y1-x1)-(y2-x2),例如,某社工组织为了提高农民工对艾滋病和性病的认识,选择相邻较远的A、B两个建筑工地进行实验研究,两个工地的农民工素质基本上差不多,其中A工地为实验组、B工地为控制组。实验变量是由社会工作者向农民工开展各种生动的性健康教育,包括展览、看录像、个别访谈和交流等。实验前对两个工地的农民工进行性健康知识的测量,A、B两工地农民工的分数差不多,平均分数分别为50分和52分。社会工作者在A工地对农民工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性健康教育,再用原来的测量表对AB两工地农民工进行性健康知识测量,平均分数分别为75分和55分,实验结果(性健康教育的有效性)=(75-50)-(55-52)=22.即A工地农民工进行性健康教育后,他们的性健康知识平均分数要高出B工地农民工22分。因此,对农民工实施性健康教育后,可以提高他们对艾滋病和性病的认知水平。
2.(1)随机应答技术(Randomized Response Technique,简记为RRT)是指在调查过程中使用特定的随机化装置,使被调查者以一个预定的基础概率P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回答,除被调查者以外的所有人(包括调查者)均不知道被调查者的回答是针对哪一个问题,以便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最后根据概率论的知识计算出敏感问题特征在人群中的真实分布情况的一种调查方法。 这一技术的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被调查者的隐私不会被泄漏, 从而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
(2)沃纳随机化回答模型
Ø 要调查的敏感性问题,列出正反两个问题。
Ø 然后由被调查者随机抽取一张来回答"是"或"否",至于卡片上具体是什么问题,调查者无权过问。
(3)西蒙斯模型(Simmons model)
Ø 在于调查人员提出的随机化问题是两个不相关的问题,其中一个为敏感性问题,另一个为非敏感性问题B,这样的处理使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进一步提高。
Ø 步骤:随机抽取部分人进行调查;按比例:A组为P,B组为1--P(60% 40%);回答是或否;统计“是”的概率(公式:r=Ra P+(1--Ra)(1--P) 注:Ra为回答A为“是”的概率。
二、操作
ANOVA(方差分析)
提示:方差分析前提条件:1、两个相互独立的正态分布;2、两个总体方差相同。
P>0.05接受原假设 没有显着差异

Ⅳ 样本的名词解释中,什么是关键词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研究对象

Ⅳ 社会研究方法四大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的四大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分析、实地调查。

1、调查研究适用于社会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和学术性调查。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是2009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风笑天。1、该书结合国内外社会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高等学校社会学研究方法教学的实际,对社会学经验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进行了通俗简明的介绍。全书体系科学规范,内容取舍得当,语言简明,适合高等学校的教学需要,也适合实际研究部门的人员自学及参考。

Ⅵ 社会研究方法的层次有哪几层,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三大层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法论是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其中哲学方法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最基本的方法论。方法论决定和影响着在社会研究中如何去观察研究社会现象,以及采用什么具体方法和专门的技术工具。同时,具体方法和技术、工具的发展将促进方法论本身的发展。不同的研究方式与不同的方法论之间存在某种内在 联系,各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与不同的研究方式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比如,调查研究的方式往往需要运用抽样的方法、需要设计问卷的技术、需要运用计算机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存在哪些主要的差别?如何理解二者之间不存在好坏优劣之分?请说明理由。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侧重于、且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定性研究则侧重于和依赖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二者基于不同的范式。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接近于科学范式;定性研究从属于人文肆雀陵主义的自然范式,力图对社会生活的自然场景加以整体的理解和解释。
2.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量研究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目标是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强调价值中立,常常是对已有理论的检验;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注重现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认为事实与价值无法分离。其逻辑方式本质上是归纳的过程,即从实地研究中所获得的经验材料中归纳出具有理论特性的命题和阐释框架。
3.在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上定量研究则用于理论检验;定性研究通常用于理论的构建。
4.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侧重于对社会事物的精确测量和计算,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常使用调查、试验、文献研究,获得数量化的资料便于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变量的因果关联;定性研究侧重于对行为主体的意义以及行为过程的描述和阐释。强调行为背景因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强调研究程序、方手段的灵活性和特殊性,常使用实地研究,获得具体的实地资料。
5.总的来说,定量研究在结果上具有概括性和精确性,但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缺乏深度;定性研究可以获得深入理解岁则社会生活的丰富细致的资料,但难以推及整体的社会运行状况,这是研究过程的两种途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
陈述社会研究的一般程序,画出这一过程以及主要内容。
作为一种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活动,社会研究遵循着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序。从大的方面看,我们可以将社会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选择问题的阶段:从程序上看,选择研究问题是一项社会研究活动的起点,是整个研究工作的第一步,研究问题一旦确定,整个研究活动的目标和方向也就随之确定。众多的因素决定和制约着研究问题的选择。例如理论素养、生活阅历、观察角度、研究兴趣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客观条件等,选题方面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取研究主题,即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现象、问题和领域中,根据研究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确定一个研究主题。二是形成研究问题,进一步明确研究的范围,集中研究的焦点,将最初比较笼统、宽泛的研究领域具体化、精确化。(2)研究设计阶段:研究设计阶段的全部工作就可以理解成为现实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所谓道路选择,指的是为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它涉及研究的思路、策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所谓工具准备,主要指的是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裂戚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等的准备。(3)研究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因而有的书中也称为资料收集阶段。(4)资料的处理与分析阶段:资料分析阶段在有的书中也称为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研究所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5)结果的解释与报告: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第2章 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
1、理论检验的步骤:(1)详细说明待检验的理论(2)由理论导出一组概念化的命题(3)用可检验的命题形式即假设的形式重述概念化命题(4)收集有关资料(5)分析资料(6)评价理论。
2、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通常可将理论化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理论、中层理论和微观理论。由于实践上的原因,研究者在一项具体研究中所涉及的,通常并不是宏观意义上的理论,而是那种相对简单、相对具体、相对小型的理论,即那些中观层次的理论和微观层次的理论。
3、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是构成理论的基本要素。
4、概念是建构理论的“砖石”和“基本材料”,正是由逻辑地联系起来的概念形成理论。
5、在社会研究中,理论也可以是由变量语言构成的,其目的是描述不同变量及其不同属性之间所存在的某种逻辑关系。
6、直接由概念构成的是命题,而理论则是由一组命题所构成的。如果把概念成为建筑理论大厦的“砖石”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命题说成是建筑理论大厦的“预制板”。
理论的结构要素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理论的结构要素包括: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1)概念是构建理论的“砖石”和“基本材料”,正是由逻辑的联系起来的概念形成理论。(2)在社会研究中,理论也可以说是又变量语言构成的,如果把概念称为建筑理论大厦的“砖头”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命题说成是建筑理论大厦的“预制板”。(4)在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形式是假设,即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1、阅读文献时,应对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注意:(1)每一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即了解各个不同的研究分别是从哪一点出发的,他们各自的目标是什么。(2)该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抽样设计、样本特征、资料分析方法等等。(3)该研究的主要结果。包括它在讨论部分所提出观点、所作的推论等等。(4)自己对该研究的评价。包括你所认为的该研究的特点和独到之处,也应包括你所认为的该研究所存在的主要不足,特别是在方法上、研究效度或信度上的不足。
2、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将最初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这是选择研究问题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3、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是使研究问题明确化的两种方法。
4、文献回顾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与某一问题领域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还可以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第四章 研究设计
1、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2、描述性研究的目标是发现和概括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它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和全面性等特征。
3、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是回答“为什么”,是解释原因,是说明关系。
4、最常见的分析单位类型是: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它们都是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在做出研究结论时,要注意防止犯与分析单位有关的区群谬误和简化论错误。
5、社会研究在时间维度上可以分为横向的和纵向的。纵向研究中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趋势研究、同期群研究和同组研究。
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
1、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量的四个要素是:测量的客体、测量的内容、测量的法则、数字或符号。
2、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它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操作化是社会研究中由理论到实际、由抽象到具体这一过程的“瓶颈”。
3、操作化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意识澄清与界定概念;二是发展测量指标。
4、测量层次分为四种,即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
量。四种测量的层次由低到高,逐渐上升。高层次的测量具有低层次测量的所有功能,它即可以测量低层次测量可以测量的内容,也可以测量低层次测量所无法测量的内容,同时,高层次的测量还可以作为低层次测量处理。
5、测量的效度即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测量的效度具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即表面效度、准则效度和构造效度。
举例说明操作化在社会调查中的地位和作用。
含义: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比如,将抽象概念“同情心”转化为“主动帮助盲人过街”、“主动给讨饭者钱物”、“主动向灾区捐款”,就是操作化的一个例子。
操作化在社会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存在于研究者头脑中的各种概念、意识,研究者用以构建其理论大厦的各种基本变量,都只有经过了合适的操作化之后才会在普通人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社会中显现出来。从另一方面看,操作化也是具有定量取向的社会研究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在解释性研究中,若要对任何有关社会现实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操作化往往是不可回避的前提。这就是说,只有通过操作化的过程,将思辨色彩很浓的理论概念“转变成”、“翻译成”经验世界中哪些人人可见的具体事实,假设检验才成为可能。
因此,可以说操作化是社会研究中由理论到实际、由抽象到具体这一过程的瓶颈。从理论思维的天空,到经验研究的大地,有着相当的距离。而这种操作化的过程,就是沟通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具体经验事实的一座桥梁,它为我们在社会研究中实际测量抽象概念提供了关键的手段。
第6章 抽样
1、抽样指的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或者说,抽样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选择或抽取样本的过程。抽样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这些样本值去估计和推断各种总体值。抽样作为人们从部分认识整体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其基本作用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Ⅶ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社会学的解释

从 社会 整体出发,通过 社会关系 和社会行为来 研究 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 规律 的社会科学。社会学既要研究 实际 的 问题 ,又要研究理论的问题。诸如人口、 劳动 、 文化 、 道德 、 妇女 、 青年 、儿童、老年、城市、农村、 职业 分工等等问题,都在社会学研究范围之内。 梁启超 《再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十八世纪之 思想 家盛称 自然 法之存在。及近世社会学上历史的研究大行,自然法之存在,久被 否认 。” 巴金 《 灭亡 》第 十二 章:“他 虽然 不能够像一般学者或 着作 家会从科学上、哲学上、社会学上得出结论来证实自己底 理想 ,但他却坚决地 相信 那伟大的日子 一定 会来。”

词语分解

社的解释 社 è 古代指土地神和 祭祀 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春社。秋社。社日。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 国家 )。 团体或机构:报社。结社。 笔画数:; 部首 :礻; 笔顺

Ⅷ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04

七、抽样 (风笑天第六章,袁方第七章,纽曼第八章)

总体: 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element):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

样本: 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即总体的一个子集。

抽样: 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或者说,抽样是从总体中按照一定方式抽取样本的过程。比如,从3000名工人所构成的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出200名工人的过程;或者从1000户家庭 构成的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出一个由100户家庭构成的样本的过程,都称为抽样。

抽样单位: 指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抽样单位与构成总体的元素不一定相同。如元素是学生,抽样单位是班级。对比:分析单位即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也称为个体。

抽样框: 又叫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在一次抽样中,抽样框的数目是与抽样单位的层次相对应的。如有三个层次的抽样单位:乡、村、家庭,则

对应的抽样框亦应有三个:全部乡的名单、乡样本中所有村组成的名单、村样本中所有家庭的名单。

参数值: 也称为总体值。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在统计中最常见的总体值是某一变量的平均值。比如,某

市待业青年的平均年龄、某厂工人的平均收入等等,它们分别是关于某市待业青年这一总体在年 龄这一变量上的综合描述,以及某厂工人这一总体在收入这一变量上的综合描述。需要说明的

是,总体值只有通过对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进行调查或测量才能得到。

统计值: 也称为样本值。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随机抽样: 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入选样本,或者说,总体中每一个成员被抽中的概率相等,而且任何一个个体的入选与否,与其他个体毫不相关,互不影响(独立性)。

概率抽样: 就是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即原则进行的抽样,能避免抽样过程中人为误差,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是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它是按等概率原则直接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样本。

系统抽样: 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它是把总体的单位进行编号排序后,再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个体的号码来组成样本的方法。它和简单抽样一样,需要有完整 的抽样框,样本的抽取也是直接从总体中抽取个体,而无其他中间环节。

分层抽样: 类型抽样,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在各个类型和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者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的样本的方法。

整群抽样: 又称聚类抽样,是指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一些子群体,每一个子群为一个抽样单位,用随机的方法从中抽若干子群,将抽出的子群中所有个体合起来作为总体的样 本。它的分群原则是使得群间异质性低,群内异质性高,适用于界质不清的总体。整群抽样的优点在于:①它可以通过转换抽样单位扩大抽样的应用范围;②它可节省人财、物力。它的最大缺点是样本分布不均匀,样本的代表性较差。因此与其它抽样方法相比,在样本数相同时,其抽样 误差较大。整群抽样分为等规模整群抽样和不等规模整群抽样,前者总体内所有的群规模都相等,而后者总体内各群大小不一。

多段抽样: 分段抽样或多级抽样,按抽样元素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样过程分成几个阶段。

户内抽样: 从抽取的每户家庭中抽取一个成年人,以构成访谈对象的抽样过程。

PPS 抽样: 即“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其原理是以通过阶段性的不等概率抽样(按元素规模大小抽样)来换取最终的、总体的等概率抽样的方法。

过程:1.将各个元素排列起来,写出其规模,即在总体规模中的比例;2.将比例累加起来,根据该累计数写出元素对应的选择号码范围;3.用随即或系统抽样选择号码;4.从上述阶段的样本中进行第二阶段抽样,获取最终的样本。

偶遇抽样: 自然抽样,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或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的方法。

判断抽样: 立意抽样,调查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自己主观的分析来选择和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即研究者依据主观判断选取可以代表总体的个体作为样本。这种样本

的代表性取决于研究者对总体的了解程度和判断能力。能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总体熟悉、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研究方法和技术熟练、经验丰富时使用。

定额抽样: 配额抽样,是依据那些有可能影响研究变量的各种因素对总体分层,并找出具有各种不同特征的元素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然后依据这种划分以及各类成员的比例去选择符合要求的对象的方法。其前提是要对总体中各种构成的比例有所了解。

雪球抽样: 滚雪球抽样是先从几个适合的调查对象开始,然后通过他们得到更多的调查对象,这样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当调查总体的个体信息不充分时,常采用这种方法。但是,用这种方法抽样最后仍有许多个体无法找到,还有些个体因某些原因被提供者故意漏掉不提,这两者都可能具有某些值得注意的性质,因而可能产生偏误。

空间抽样: 空间抽样是针对一个变动的总体进行抽样的方法,这种总体虽然是变动的,但在空间上是有限的。空间抽样最重要的是要在同一时间对整个总体进行抽样,以防止它的组成经历太大的变化。具体的做法是同时派出若干名经过训练的调查员,排成一排均匀分布在群体的一侧,每个调查者以他面对的人为第一个调查对象。然后按一定的步数间隔穿过聚集的群体,每一间隔停顿下 来时碰到的人均为调查对象。

置信度: 又称为置信水平,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或者说,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把握性程度。反映的是抽样的可靠性程度。

置信区间: 指在一定的置信度下样本值与总体值之间的误差范围。它所反映的是抽样

的精确性程度。误差范围越大,精确性程度越低;误差范围越小,精确性程度越高。置信水平与 置信区间通常成正比的关系,置信水平越高则一般所需要的置信区间也就越大。

抽样误差: 总体的异质性和样本与总体范围的差异性,在用样本的统计值去推算总体的参数值时总会有偏差,这种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大小是可以在样本设计中事先进行控制的。它是样本代表性大小的一个标准。抽样误差主要取决于总体的分布方差和抽样规模, 这两个因素都可以导致抽样误差的增加或降低。当样本规模增加时,样本统计量的随机波动程度 就会降低,从而使抽样误差也降低。这种偏差就是抽样误差。

八、实验研究 (风笑天第七章,袁方第十二章,纽曼第九章)

实验: 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试验的基本目标是决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其特征是控制情境和变量来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以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匹配: 指的是依据各种标准或特征,找出两个完全相同或几乎完全相同的实验对象进行配对,并将其中一个对象分到实验组,而将另一个对象分到控制组的方法。在实际中匹配的方法基本上是无用的。

随机指派: 也称作随机化,即完全按照随机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来将实验对象随机地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它是研究者用来解决实验中两组对象相同性问题的另一种办法。

双盲实验: 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试验的观察人员都是未知的。

准实验法: 就是没有严格的进行指派和严格控制实验刺激的实验方法。它通常不是在纯粹的实验室环境中,而是在研究现场进行,他们常常依据现场的条件和可能性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纯粹的实验设计加以简化。准实验设计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①具有不等同组的仅有后测的设计②有前测和后测的单组设计③仅有后测的单组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也称趋势研究 ,一般用于研究较长时期内人们的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是对相关设计的扩充,它也是一种交互分类设计,不过,它的前测和后测包括多个时点,由此组成一个较长时间序列的观测值,从这些因变量的变化趋势中可以发现自变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过程。

交互作用: 前测和实验刺激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另一种外加的影响。

因子设计: 多因素设计一般又称为因子设计,它是检验多个自变量(或一个自变量的多种取值)对因变量的影响。多因素设计的一种形式是考察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以及自变量之间 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它假定外部因素的影响等于零。

拉丁方格设计: 拉丁方格实验是一种多因素设计,但是与因子设计不同,它不是考察多个自变量与因变 量的关系,而是考察多个自变量的引入顺序对因变量的影响。这种设计可以引入多个不同自变量,但这些自变量只有一个取值。实验组的数目取决于引入的自变量,有多少个自变量就分派多 少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都依次引入各个自变量,但引入的次序各不相同。

九、调查研究 (风笑天第八章,袁方第八章,纽曼第十章)

调查研究: 称调查,是社会研究中一种最常见的研究方式。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总体)的样本那里系统地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兼顾描述和解释两个目的;信度高;能够迅速地、有效地提供有关某一种总体的丰富的资料和详细的信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特征: 抽取一定规模的随机样本;依靠调查问卷;巨大的量化资料,依赖计算机。

市场调查: 为拓展商品的销路,以便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服务,而围绕某类产品或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顾客的购买情况、产品广告的宣传效果等所进行的调查。

民意调查: 也称为舆论调查,即对社会中民众的意见、态度、意识等主观意向进行的调查。

问卷: 社会调查中涌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问卷在形式上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其用途是用来测量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社会特征。包括:封面信、指导语、问题、答案、编码。

问卷调查: 利用设计好的问卷对大量样本进行调查以收集数据资料,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社会调查研究方式。

开放式问题: 即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问题。a.开放式问题的优点。包括:第一,允许回答者充分自由地按自己的方式发表意见,不受什么限制;第二,所得的资料也往往比封闭式问题所得资料丰富生动得多。b.开放式问题的缺点。包括:第一,开放式问题要求回答者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这就大大限制了调查的范围和对象;第二,开放式问题要求回答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第三,开放式问题所得到的资料难于处理,尤其难于定量的处理和分析。

封闭式问题: 即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出若干个可能的答案,供回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一个作为回答。a.封闭式问题的优点。包括:第一,回答者填写问卷十分方便,对文字表达能力也无特殊的要求;回答者完成问卷十分容易,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要少得多;

第二,封闭式问题所得的资料十分集中,而且特别便于进行统计处理和定量分析。B.封闭式问题的缺点。包括:第一,限制了回答者的回答范围和回答方式,所得的资料往往失去了开放式问题所得资料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发性和表现力;第二,回答中的偏误难以发现,从而影响到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相倚问题: 所谓相倚问题就是指在前后两个(或多个)相连的问题中,被调查者是否应当回答后一个(或多个)问题,要由他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来决定。前一个问题作为“过滤性问题”。

自填问卷法: 调查员将问卷表发送或邮寄给被调查者,由其自己阅读和添答,然后由调查员收回或邮寄回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个别发送法、集中填答法、邮寄填答法。

结构访问法: 调查员依据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采取口头询问和交谈的方式,像被调查者了解社会情况、收集有关社会现象资料的方法,可划分为当面访问和电话访问法。它是一种对访问过程高度控制的访问。这种访问的对象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法选取,一般采用概率抽样。访问的过程也是高度标准化,即对所有被访问者提出的问题,提问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对被访问者回答的记录方式等是完全统一的。为了使这种统一性得到保证,通常采用实现统一设计、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进行访问。访问中所有调查员都必须严格按问卷上的问题发问,不能随意对问题作解释,当被调查者表示不明白时,只能重复一边问题或按统一的口径进行解释。通常这种类型的访问都有一份访问指南,其中对问卷中有可能发生误解问题的地方都有说明,这些说明规定了访问者对这些问题解释的口径。

重点访问: 又称集中访问,是指集中于某一经验及其影响的访问,其重点不是对调查对象的重点挑选,而是访问所侧重的内容。重点访问的具体做法是选择一定的情境,并把调查对象安 排到这一预先设置好的情境中去;再对调查对象进行访问,调查他们在情境当中的主观经验,这种主观经验即是重点访问的重点所在。研究者对被访者的回答进行分析与解释,从而获得信息。

深度访问: 又称临床式访问,是指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例如偷窃、吸毒、自杀)的过程及其动机和情感资料所作的访问。最初常用于个案工作的调查、囚犯的调查和精神病人的调 查,其目的是作出临床诊断,挽救罪犯和治疗患有精神及心理疾病的人,后来广泛用于对一般人的个人生活史及有关个人行为、动机、态度等的深入调查中。深度访问与重点访问相似,可以说 是一种半结构式访问,它选取研究问题的某些方面向调查对象提问题,访问是机动的或结构松散的,但重点与焦点是有的。

客观陈述法: 又称非引导式访问,是指让调查对象对他自己和他周围的社会先作一番考察,再客观地陈述出来,即调查者鼓励调查对象把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念、行为以及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客观地加以描述的方法。客观陈述法是一种能让被访问者发表意见的方法,一种能使研 究者直接接触被访人的信念、价值观或动机一类抽象概念的方法。它常用于了解有关个人、组织、团体的客观事实及访问对象的主观态度。

声望偏差: 声望偏差与某个有声望的个人或团体相关联。被访者可能会根据自己对这个人或团体的感觉, 而不是根据那个议题来回答。举例来说,“你赞同总统对科索沃的政策吗?”之类的问题,对于那些听都没 听过科索沃的人来说,将会根据他们对总统的看法来回答。

威胁性题目: 威胁性题目是自我形象与自我保护这个较为广泛主题的一部分。被访者通常会试着把自己较正面的形象呈现给他人。他们可能会因羞愧、不好意思或害怕,而未能提供真实的答案。他们觉得诚实地面对自己的行为,或独自向他人承认有这些行为是痛苦的。他们或者低报,或者有删节地报告自己希望隐藏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和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则高报那些正面的行为或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社会遵从性偏差)。

知识性问题: 大多数民众无法正确回答的问题或超出民众记忆范围的问题,比如某些基本的地理问题,或者某些重要的政治问题。知识性问题可能会给被访者带来威胁感,因为当研究者询问被访者对某个议题 或话题是否了解时,被访者不愿意表现出无知的样子。研究者可以使用试测或探测性题目来避免这个问题。

相倚题目: 相倚题目是一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的题目。这个问题第一部分的答案决定研究者接着将要回答的不同题目。相倚题目筛选出适合回答第二个问题的被访者。有时候,这类题目也被称为过滤 题或跳答题。根据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被访者或访问员依照指示跳到另一个题目或跳过特定的的题目。

标准题目: 不提供“不知道”这个选择,被访者要自动想到。 全过滤题目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相倚题目。先问被访者是否有某个意见,然后再要求那些表示有意见的被访者说明他们的意见。 准过滤题目: 提供了“不知道”这个选项。

游离者: 如果没有列出“没意见”的选项,或是如果直接问他们的话,他们会选择“不知道”的选项。 如果有这个答案的话,或者如果直接问他们的话,他们会说他们没有意见。这种被访者被称为“游离者”,因为他们游离在有答案与不知道之间。文字稍微变动都会影响到他们的答案,所以研究者用准过滤题目或全过滤题目将他们筛选出来。过滤题目不会消除对不存在议题的答案,但是可以降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近因效应: 被访者更有可能选择研究者所提供的最后一个选项。近因效应指出,最好以连续体的方式给出答案,带有一个中间的答案,或者把中立的立场摆在中间。

用字效应: 1)文献记载最为详尽的、有关于使用禁止与不可以之间差异的讨论,说明了用字差异的问题。这两个词有相同的意义,但是更多的人比较愿意接受不可以做某件事,而不是禁止做某些事。一般而 言,教育程度较低的被访者最容易受到极微小的用字差异的影响。2)某些字眼也会触发情绪反应,带有强 烈负面含义的字眼最好避免使用。3)有时候题目的用字与文字的含义令许多被访者大惑不解。

顺序效应: 研究者关心题目在问卷中的顺序可能会影响被访者的回答。这种顺序效应对以下被访者影响最大:缺乏强烈意见的、教育程度较低的和记忆力较差的老年人。例如,如果题目 1“支持单身女性进 行常规流产”,排在题目 2“已检查出胎儿后流产是可接受的”后面,则赞同题目 1 的人数会增加;如果只 问题目 1,或将题目 1 排在题目 2 前面,就不会有这种结果了。

上下文情境效应: 研究者注意到上下文对调查会产生有力的影响。上下文不仅仅包括一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影响。它包括访谈者的影响、访谈的设计甚至历史背景。可以做两件事来处理上下文效应。使用漏斗次序来安排题目出现的先后顺序。或者将被访者分成两部分,给其中一半的问卷根据某种序列的安排,给另一半的则根据另一种序列的安排。然后检验结果察看题目的次序是否发挥作用。

整体设计法: 迪尔曼发展整体设计法改善电话与邮寄调查,这个方法分理论和实务两个部分。理论部分是说,调查是个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个互动中,被访者以他们期望的收益作为给予给做的交换。当社会成本低、预期的收益超过已知成本时,以及当研究者建立起信任感时,被访者就会合作。实务部分重复了此处有关良好的用字措辞与问卷设计的忠告

Ⅸ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03

四、选题与文献回顾 (风笑天第三章,纽曼第五章)

研究问题: 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回答的问题,与日常生活的“问题”既相似又不同。往往更具体、集中、明确。主要来源: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特定经历、各种文献资料等。如生活实践、社会问题、新的社会现象、他人的研究、社会政策的需要等。

研究主题: 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与研究问题相比显得更广泛更一般。如: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社会流动等。

研究问题明确化: 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通常是将主题变为问题。

文献回顾: 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后设分析: 是研究者在综合回顾或更经常的在方法论回顾中所使用的一项特殊的技术。研究者收集大量研究项目的细节资料,然后对这些信息加以统计分析。

五、研究设计 (风笑天第四章,袁方第五章,纽曼第六章)

研究设计: 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包括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及研究方案等方面的内容。根据研究目的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多数研究是描述解释兼有,只是侧重点不同。

探索性研究: 是一种对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更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探索性研究通常采用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问等方法搜集资料,其所研究的对象规模通常都比较小。探索性研究的资料结果主要用于“探测”某类现象或问题的基本范围、内容或特征,“提示”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可能的途径。

描述性研究: 是一种对研究的总体或某种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类型。其关注的焦点通常不是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分布,而是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也可以说,其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应当注意两个方面:①准确性;②概括性。描述性研究中资料的收集主要采用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以自填、邮 寄或结构式访问等方式进行的问卷调查。所得的资料必须经过统计处理,得出以数量形式为主的各种结果,并要将这些结果和结论推论到总体中去。

解释性研究; 指的是那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解释性研究的目标是回答“为什么”,是解释原因、说明关系,因而它的理论色彩往往更浓。它通常是从理论假设出发,经过深入实地收集经验材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在内容上特别注重研究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在分析方法上往往要求进行双变量和多变量的统计分析。

理论性研究: 指那些侧重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验研究。其关注点在于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主要目标是要增加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的理解,增加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

应用性研究: 侧重于了解、描述和探讨某种现实社会问题或者针对某类具体社会现象的问题。其关注点通常集中地体现在迅速地了解现实状况,分析现象或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建议,以帮助制定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评估社会后果等。

分析单位: 社会研究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中将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五种类型: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

层次谬误/区群谬误: 它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或者说,研究者用一个集群内的分析单位收集资料,而用非集群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比如,当一个研究者所收集的是有关某种集群(城市工厂公司)的资料,然后从这些资料中抽出有关个人行为的结论时,他就犯了区群谬误。要避免犯区群谬误这种错误,关键的一点是要保证你做出结论时所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你运用证据是所使用的分析单位。

简化论: 指的是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如,看重个人成就的个性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忽略了宏观因素)。导致因素:社会研究易获得关于个人的具体资料,而客观的单位运行比较抽象和模糊。避免这两种错误的关键是,保证作结论时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运用证据时使用的分析单位。

横向研究: 横剖研究。指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各种内容的民意测验和全国人口普查。它是社会研究的最常见的形式。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纵向研究: 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关系。①纵贯研究的类型a.趋势研究; b.同期群研究;c.追踪研究。②纵贯研究的特点a.它能了解现象的发展过程,能比较不同时期的变化; b.由于各种变量的时间顺序清楚,因此容易作出逻辑上的因果判断; c.纵贯研究的调查范围较小,难以进行不同类型的比较。

趋势研究: 趋势研究是指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进行研究。趋势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一般总体在不同时期的态度、行为或状况进行比较,以揭示和发现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实际上,对某一总体的趋势研究,就相当于利用对这一总体所进行的若干次横向研究的结果,来分析和探寻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

同期群研究: 同期群研究是纵向研究的一种,同期群研究又称为人口特征组或共同特征组研究,它是指对

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中,每次研究的样本并不相同,即每次 研究的具体对象可以不一样,但他们必须都同属于这一特殊人群。这种特殊人群通常都与时间或年代相关。

同组研究: 又称定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与上者的区别在于始终都是同一样本。同组研究主要用来探讨人们的行为、态度或意向的改变模式和变化过程,分析影响这种改变的各种因素。由于同组研究每次进行研究时都使用同一个样本, 但被研究者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 各种变化有时是难以预料的。困难是后续的研究难以获得这些样本。

三角校正: 从不同的角度或观点观察事物,他们就能确定它的实际位置,这个过程被称为三角校正。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测量的三角校正,即研究者对同一现象进行多重测量;②观察者的三角校正,即多个观察者或研究者则会增添多个视角、个人背景和社会特征;③理论的三角校正,即使用多种理论视角去构思研究方案和解释数据;④方法的三角校正,即混合定性和定量类型的研究和数据

双重负载假设: 把两个独立的关系置于一个关系之中,这类假设表明研究者思路不清、制造混淆。研究者应该避免使用它。例如,地区贫困与青少年人口高度集中会导致盗窃。

同义反复: 是一种循环论证,它发生在某人好像是在说一些新的东西,但实际上却是在重复已说过的话,或叙述某些“就定义来说是正确”的话。同义反复无法接受经验证据的检验。例如某人是保守主义者,因为他相信应该减少政府的管制,但这些态度并不是造成某人是保守主义的原因。

目的论: 源于最终的目的和目标,它有多种形式,一件由上帝或神发起的事件,预先决定着它一定会发生。目的论无法被经验所验证,它违背因果论的暂时性时间顺序要求,并且缺少一个真实的自变量,因为“引发因素”极其不明确。很多人将目的论与目标动机相混淆,首先一个人的意识状态可以做经验上的测量,其次意识状态目前是存在的,最后意识状态可以与将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进行比较。

虚假相关: 意味着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错误的,是种幻觉。虚假相关发生在两个变量之间有关联,但不是因果关联之时,因为实际上尚有未被察觉的第三个因素,可能才是造成这个关系的真正原因。/第三个变量同时是看似明显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原因,它能为观察到的关联做出解释。以因果关系的条件来说,未被察觉的第三个因素代表一个更强有力的解释。例如,头发长短与电视节目,隐藏变量(性别)。

六、测量 (风笑天第五章,袁方第六十章,纽曼第七章)

测量: 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具体地说,测量是指根据一

定的规则将数字或符号分派于研究对象的特征(即研究变量)之上,从而使社会现象数量化或类型化。

定类测量: 也称为类别测量或定名测量,测量层次最低。本质是一种分类体系,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名称或符号,确定其类别。数学特征是(不)等于。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如性别:男、女。

定序测量: 也称为等级测量或顺序测量,其取值可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或者说,定序测量按某种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区分为强度、程度或等级不同的序列。数学特征是大于和小于。具有区分类别的对称性和不等于的非对称性及传递性。如城市规模: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定距测量: 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不仅能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其结果可以相互进行加减运算。比如温度的测量。

定比测量: 也称为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除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之外,具有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绝对的零点,其数据可以加减或乘除运算。如出生率。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的非中介性质的零点的存在,是定比与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

概念: 是对现象的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概念是构造理论的砖石,它是对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的概括性表述。概念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思维相互作用的产物。概念 可分为实体概念和非实体概念。实体概念是指可直接观察到的物体、事物或现象;非实体概念则是无法直接观察的概念。

变量: 是指具有一个以上取值的概念,或者说,就是包括一个以上范畴的概念。变量是概念的

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具体化而转换来的。变量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状态或属性,它反映了概念的可变动性,它说明了现象在规模、重量、密度、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情况,或现象在程

度差异上的变化方式。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上可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指标: 指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的事物,称为这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指标是反映社会现象变异特征的范畴。是对社会范畴的变异方面的规定性加以具体化。它把现象的质的方面与量的方面密切的结合起来,以便精细描述社会现象的某一特征。

操作化: 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或者说,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是社会研究过程中最困难、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具体化: 从抽象下降到经验层次,使概念具体化为可观测的事物。1.概念的形成,对抽象的概念加以精确化;2.概念的界定,包括降低概念所指内容的维度、基本单元的分类、给出概念的描述性定义;3.选择测量指标,即对概念的具体度量方案;4.编制综合指标。

指数: 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是由一组有关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见,然后按照某种标准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该回答者对这一事物态度的量化结果。

量表: 用于测量人们的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内容的一种量化工具。是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全部陈述或项目都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以反映出所测量的概念或态度具有的各种不同程度。

总加量表: 由一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意见,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并进行计分。然后将回答者在全部陈述上的得分加在一起,就得到了他的态度得分。

李克特量表: 总加量表的特殊形式。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在原有的总价量表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里克特量表也有一组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但与总加量表不同的是,回答者对这些陈述的回答被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类,或者“赞成、比较赞成、无所谓、比较反对、反对”五类。由于答案类型的增多,人们在态度上的差别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来。

社会距离量表: 鲍格达斯量表,又称社会距离量表。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鲍格达斯于1925年创用的。定量测量人们相互心理距离、相互关系的程度或人们对某一群体所持的态度及所保持的距离的量化工具。由在内容上具有某种趋强的逻辑结构的一系列陈述构成,不同陈述代表人们在态度上的不同程度。

语义差异量表: 用于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由处于两端的两组意义相反的形容词构成,研究者通过对被调查者在适当位置标下的记号所代表的分数,来研究人们对某一概念的看法或态度,或进行个人或团体间的比较分析。用于文化比较分析、个人与群体的差异,人们对环境和事物的态度等的研究。

社会计量法: 社会计量法又称社会交往计量,是“评量某一群体、组织中的人际吸引或拒斥关系的工具”,或更进一步说是“用以决定个人在群体与组织中被接受的程度,发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现存关系,并揭示组织本身的结构特征的工具。”社会计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等人1930年所 创用的,主要用于小整群体的人际关系与群体结构的研究。

信度: 即可靠性,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测量结果能否稳定的测量所测得事物或变量。包括: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

再测信度: 不同的时间对同一对象采取同一种测量,根据两次测量结果计算相关系数,此相关系数即为再测效度。这种信度能表示两次调查结果有无变动,反映了测量的稳定程度,故又称作 稳定系数 。使用这种方法时,两次测量所采用的方法、所使用的工具是完全一样的。再测信度的缺点是容易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即在前后两次测量之间的某些事件、活动的影响,会导致后一次测量的结果客观上发生改变,使两次结果的相关系数不能很好地反映两次测量的实际情况。

复本信度: 复本是相对于原本而言的,它是原本的复制品。对一项调查的问题,让被调查者接受问卷测量,并同时接受这份问卷的复本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复本信度。使用复本求取信度可以避免重测信度的缺点,但使用的复本必须是真正的复本,即在题数、形式、内容、难度及鉴别度等方面都与原本一致,仅在问法与用词方面与原本不同。复本调查可连续或相距一段时间进行,连续实施的复本信度又称等值系数,相距一段时间实施的复本信度又称稳定与等值系数。

折半信度: 折半法是将调查来的结果,按题目的单、双数分成两半记分,再根据各个人的这两部分的总分,计算其相关系数,就得到折半信度。它可检查出问卷或量表中所询问的各项问题是否都针对同样的研究内容。

评分者信度: 检查评分者信度,可计算一个评分者的一组评分与另一个评分者的同一组评分的相关系数。

若信度低,则说明测量工具不标准,不客观,且易于受评分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减少这种影响的方法是删除极端的评分或评分者,由多人评分并计算平均值。

效度: 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是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即测量标准或所用的指标能够如实反映某一概念真正含义的程度。含义是内容性质与程度重合的统一。

表面(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又称表面效度或逻辑效度,是指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 和逻辑相符性。也可以说是指测量所选择的项目是否“看起来”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检查内容效度即检查由概念到指标的经验推演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有效。对此只能凭借人们的主观判断和共同定义,因为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但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以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概念定义为标准。

准则效度; 实用效度或预测效度,指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标为准则,新的方式或指标所得到的结果与原有准则的测量结果相比,将二者的相关系数来反映测量工具和手段的效度。准则效度三种形式:预测效度,共变效度,实用效度。

结构效度: 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比如两种具有一致方向的变量,是否在测量的结果中表现出一致的方向性。

预测效度: 预测效度是指效标或准则依据将来实际发生的情况建立的准则效度。预测效度是将已经得到的测量结果与未来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比较,以检查两者的一致性。例如,设计一种预测学

生学习成绩的量表或测验,用它来测量学生毕业时的学习成绩。如果在学生毕业时,实际的学习成绩确实与预测值相一致,那么这一量表或测验就具有预测效度。

共变效度: 如果效标识于某种测量方式同时被证明为有效的,则称之为 共变效度 。共变效度是用来判断其他的测量工具是否可以取代作为效标的测量工具。

实用效度: 如果效标是以实际经验判断为准的,则称为 实用效度 。实用效度通常用来检查测量工具的实际效果。由于对某些现象的测量过去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只能依据实际经验来检验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测量都是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对具体的调查对象所作的观测。如果在一项具体研究中,对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建构效度的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的话,就可以认为这一研究具有 内在效度 ,它的资料和结论可以有效的解答所研究的问题。可以说, 内在效度 是指一项研究的资料和结论的有效性。而 外在效度 是指这种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对外在效度的检查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以及研究时间、地点、情境和研究内容的普遍意义。

Ⅹ 09年自考社会研究方法笔记第五章

第五章抽样

第一节抽样的概念与程序

1.S抽样——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经常从一个规模很大的研究对象中,选出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这个选举过程就是抽样,即抽样就是指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选取一组元素的过程。

2.总体:在抽样中全部研究对象被称为总体。可分为研究总体和目标总体(即调查总体),样本只能推论目标总体而非研究总体。

3.样本:就是在抽样中,从总体中抽取的元素的集合。

4.抽样框:研究者在实际抽样中,经常是先找到一份近似涵盖所用总体元素的名单,然后从名单中抽取部分元素,这份名单就是抽样框。

5.元素:在抽样中,每一个具体的调查对象被称为元素。

6. 抽样单元:即抽样框中的总体元素,有时候抽样单元与分析单位相同;

7. 参数值:一般来说,总体的情况或者特征是未知的由参数值来描述;

8. 统计值:一般来说,样本的情况或者特征是已知的由统计值来描述;

9. 抽样误差:参数值与统计值之间梁运郑的差异就是抽样误差,它是衡量样本代表性大小的标准,取决于总体的异质性的程度和样本的规模。

10. 两种抽样类型的悄慧差异;

抽样方法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其的区别是概率抽样能够比较精确地估算出抽样误差,根据被抽样出的少数对象的情况,便可以对全体对象的情况进行推论,而非概率抽样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对全体对象进行推论的,同等的被抽中的可能性是区别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根本橡颂标志。

11.Y结合具体实例,说明抽样的基本步骤;

分为三个步骤:设计抽样方案、抽取样本、评估样本等步骤。设计抽样方案:首先界定总体;其次是介绍抽样框的具体内容;第三是要确定样本所含个体数目;最后是根据不同的目标总体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

第二节非概率抽样

1.S非概率抽样——是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来选取对象(抽取样本),即放弃随即原则。其抽样方法有:(方便抽样、配额抽样、判断抽样、雪球抽样)主要适用于很难编出抽样框的抽样。

2.方便抽样:又称为偶遇抽样,是指研究者使用对自己最为便利的方法来选取样本,这种方法很容易产生系统误差,样本代表性很差,典型的例子是电视台、报纸的街头拦人调查。

3.配额抽样:首先要根据某些参数值,确定不同总体类别中的样本配额比例,然后按比例在各类别中进行方便抽样。

4.判断抽样:又称为立意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其研究的目的或专家的判断来选取样本,对研究者个人的研究素质要求比较高。

5.雪球抽样:也称为网络抽样,是一种根据已有研究对象的介绍,不断辨别和找出其他研究对象的累积抽样方法。

6. L非概率抽样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非概率抽样的成本比较低,操作比较方便,但无法预先估计抽样误差,因此很难对总体情况做出可靠的推断。

7. Y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判断抽样的基本步骤;

首先: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择特别能提供信息的独特个案;

其次,研究者用判断抽样来选取很难接近的特殊人群;如城市流动人口;

最后,某种特殊的个案类型,以便于进行深入探究;

第三节概率抽样

1.S概率抽样——是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也称为随机抽样。它是实现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不仅能使研究者选取要素时避免各种形式的系统误差,而且还能估计出抽样误差的大小。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多阶段整群抽样等抽样方法。

2.简单随机抽样:也称纯随机抽样,是指研究者严格按照随机原则来抽取样本。

3.系统抽样:又称为机械抽样,抽样效果与简单随机抽样相同,但操作起来却容易多,系统抽样的样本元素是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的,由于等间距抽取是最常用的规则,所以也称为等距抽样,是一种准随机抽样方法。

4.分层抽样:是指研究者先把总体分为若干个同质的层(次级总体),任何用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方法,从每层中抽取样本元素。

5.整群抽样:是以群为抽样单元的抽样方法。

6. 一段整群抽样: 是整群抽构成样本,不再进一步抽样。多段整群抽样:是整群抽构成样本后,进一步抽取样群或元素。对群的抽样可以采用简单随机、系统或分层抽样方法进行。

7. L随机原则;

随机原则在数学上是有特定含义的,它意味着在选取对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排除任何事先设定的模式,使每一个对象被选中的概率都相等,即满足等概率要求,另一方面,对象之间相互独立,任何一个对象是否入选样本与其他对象无关,或者说,每一个对象的抽取都是相互独立的,是一种随机事件,即满足独立性要求;抽样过程中引入随机性有两条理由:首先,随机抽样由于排除了研究者个人对样本的主观决定,可避免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偏见。其次,随机抽样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因此可以计算参数值和抽样误差。概率抽样和等概率抽样在概念上并不相等,

概率抽样:非零概率被抽中,抽中概率可相等,称为等概率抽样,也可不等,称为不等概率抽样。随机抽样是一种等概率抽样。

8. Y结合具体实例,说明简单随机抽样的基本步骤:先建立抽样框,在从抽样框中选取元素构成样本。

9. 设计一个在百万人口的城市中进行一个千户居民调查的概率抽样方案,并说明这一方案所依据的原理;p102

第四节样本规模

1.S抽样精度:是指抽样中希望达到的精确度,其实就是能够容忍的抽样误差e.当总体规模到达一定的时候,抽样精度并不按照样本规模的增大而提高;

2.总体规模和总体异质性程度对样本规模的影响;

在确定精度的条件下,总体规模与样本规模之间是一种非线形关系,即总体规模增大到一定的时候,增大样本规模,其抽样精度不一定增大。

一般来说,给定抽样精度后,总体异质性程度越小,所需样本规模也究越小,反之亦然。(总体标准差是反映总体元素之间异质性程度的指标;)

3.试析影响样本规模的各种因素?

抽样精度是影响样本规模的首要因素。抽样精度越高,样本规模也越大。对较大总体,在给定精度的条件下,总体规模与样本规模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样本增大并不会带来精度的线性增长。总体标准差是反映总体元素间异质性程度的指标。给定抽样精度,总体异质性程度越小,样本规模也越小,代表性越好。此外,研究者的财力、物力、人力和研究计划要使用的时间长短对样本规模都会有影响

4.L样本规模的估算方法;

其公式为 n=t*t*p(1-p)/e*e

阅读全文

与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样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坪效分析方法是指 浏览:225
乒乓球护胶膜贴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349
考点方法与技巧 浏览:957
猪皮冻的制作方法简单易学 浏览:192
优学派手机上的学习方法 浏览:835
娇韵诗油使用方法 浏览:433
干重活手背肿了快速恢复的方法 浏览:975
鬼谷钱经训练方法 浏览:393
幼儿降温方法有哪些 浏览:520
麦饭石烧干锅了怎么处理方法 浏览:517
应用题一步解决方法 浏览:361
治疗痤疮用什么方法最好 浏览:835
智齿痛什么方法止痛最快 浏览:936
治疗痘痘的适宜方法 浏览:624
七年的汽车折旧计算方法 浏览:711
裤子腰带打结法简单方法 浏览:571
绿松石盘玩方法和图片 浏览:237
蹦极最大速度的计算方法 浏览:115
电机受潮如何处理方法 浏览:180
背东西快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