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论持久战》主要内容:
着作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
“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
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论持久战》的意义:
《论持久战》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抗战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处在水深火热、迷雾中的人们不再彷徨,有了前进的方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人民群众振奋精神,万众一心,积极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可抗拒的凝聚力。
(1)论持久战的社会分析方法扩展阅读:
1938年五月至六月间,在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军事哲学着作。
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战争的形势和特点,科学预见战争的前景和进程,明确指出胜利的道路和方法,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对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鼓舞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心,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论持久战》发表80周年之际,结合今天的现实问题,学习和汲取其中穿越历史时空的哲学智慧,对于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综合分析时代背景和中日国情,将这场战争界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总结出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特点。
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当前,我们面对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同时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深刻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变”与“不变”,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又顺应新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世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 论持久战的 内容: 意义: 的形式作答
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2、 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3、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其实,论持久战这篇论文式的着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论持久战》的意义《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着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着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着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着作,而见诸中国的着作 。”全文
13
匿名用户2012-11-16
(1)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其内容是分析了:特点: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前途和规律: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这一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
3. 阐述《论持久战》的主要观点和思想方法。
主要观点:
文章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
“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我们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思想方法: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纲领性文献,抗日战争的实践。
历史意义: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综合分析时代背景和中日国情,将这场战争界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总结出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特点。
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当前,我们面对的最大实际,就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同时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 读《论持久战》
据报道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天皇败弊扮的亲弟弟三笠宫崇仁亲王,是一个参加过数次侵华战争的皇族之人,深入阅读完《论持久战》之后,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竟在侵华日军总司令部,对着众多高级军官,痛斥日军侵华的行径,他指出:“在我看来,日本军队是无法与中共对阵的,最终日军必败”。为此,这位亲王还精心策划了一场针对日本主战派军官的刺杀案“津野田事件”。
发动这次刺杀的目的是:待刺杀成功后,亲王以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的身份和中国讲和,体面地退出战争。遗憾的是此次行动失败了,但亲王始终没有改变反战的立场,后来还在日本国宴上当众向中国人民道歉。
到底《论持久战》讲了什么?能让侵略国皇族的亲王有如此逆行的举措。
《论持久战》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将近一周年[1],针对战争的形势,毛泽东引用了他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六日与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肯定地回答说:“抗日战争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并且强调这是一场持久战,明确指出“卜枣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不对的。如此坚定的信念,源自于毛泽东全面的从敌我双方的优劣条件对比分析中总结出来的结果。
首先,中国具有三个必胜的条件:
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主要是中国人民大联合;
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
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
其次,从敌我双方的优劣态势特点分析:①敌强我弱、②敌小我大、③敌退步我进步、④敌寡助我多助。从第①条看,由于敌强我弱,足以能够断定“抗战”必须是一场持久战,从第②③④条可以判定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文中毛泽东阐述说:我军要取得胜利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也就是,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另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进行游击战来分散日军的兵力,正如电影《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展现的场面那样。
战争是变化无常的,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我方能运用正确的军事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性错误,竭尽最善的努力,最终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的。如着名的抗战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团长,指挥作战灵活多变,经常是不按常理出牌,甚至不顾上级领导的命令,出其不意智取制胜,这就是兵法中常说的“兵不厌咋”。但部队有铁的纪律,虽然打了胜仗仍逃脱不了被降级的处分。
再次,毛泽东指出:中国抗察灶日战争的持久性最终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和平的新中国”,并争取中国和世界的永久和平。
最后,毛泽东根据战争的发展趋势,预测性判定:抗日战争这场持久战将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御防的时期。
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未战先知,毛泽东不愧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那先知先觉的超人本领、独到而敏锐的洞察力,令世人敬佩。抗战的最终胜利无一例外地证实了他惊人的精准判断。这也就不难理解日本天皇的亲弟弟三笠宫崇仁亲王,为何读完《论持久战》后,强烈要制止继续侵华的行为了。
总而言之,《论持久战》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客观而精辟地分析抗日战争的国内国际局势,制定出符合抗战的正确战略方针、路线和指导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旷世奇文,它的问世照亮了抗日战争前进的方向,同时它更是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自甲午战争以来妄图灭亡中国的幻想。
时值今日,它同样是指引我们社会发展的明灯,对我们写作人而言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1]抗日战争的爆发时间是:1937年7月7日,当日发生的“卢沟桥事变”是引发这场战争的导火索。
5.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战略方针的长篇演讲。7月1日,演讲稿以《论持久战》为题首次发表在《解放》第43、44期合刊上,之后又出过各种油印本和单行本,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最着名、印行次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抗战着作。1952年被收入人民出版社当时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第二卷。
《论持久战》写了21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9个问题为第一部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后12个问题为第二部分,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毛泽东首先分析了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通过对这些基本特点客观全面而又辩证地分析,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
毛泽东预见抗日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其中,第二阶段也可以叫战略相持阶段。他把这三个阶段,比作中国抗战的“三幕戏”
这篇着作中,毛泽东有很多预见,后来都被一-证实。
比如,文中指出:“第一阶段,现在还未完结。敌之企图是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并把三点联系起来。”后来日军在1938年10月相继攻占广州和武汉。然后便调整战略,开始用重兵去巩固占领区。抗战第一阶段于日军攻占广州渣吵樱、武汉后而告结束。
文中分析,在第二阶段,“整个敌人占领地将分为三种地区:第一种是敌人的根据地,第二种是游击战争的根据地,第三种是双方争夺的游击区”。后来的事实确实如此,在华北、华中的很多敌人占领区,基本分为完全的敌占区、我方的抗日根据地,还有敌我双方拉锯的游击区。
文中预测,在第二阶段,“一切敌之占领地的汉奸碰银组织将合流组成所谓'统一政府’”。在这个预测作出半年后,汪精卫集团就同日本进行另组伪政府的谈判,1940年3月,汪伪政府正式成立。毛泽东的预言得到完全证实。
像这样后来被事实证明的预见使这篇着作特别具有说服人的力量。在这篇着作中,毛泽东还提出了很多正确的军事原则、军事方针,比如游击战、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等。特别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重要思想。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这就是人民战争的思想。这是《论持久战》的一个闪光点和创新点,是敌后战场上抗日军民克敌制胜的一个法宝。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持久战思想的集中论述,而不是首次论如丛述。实际上,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半年后,毛泽东就萌发过持久战的想法后来又多次在各种场合对持久战战略进行过阐述。《论持久战》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并且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优势、生长自己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就像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和漫漫长夜中的北斗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6. 《论持久战》是怎么分析中日战争的形式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因此说中国既不会速胜也不会亡国。而是对日战争的持久战。
毛泽东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2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3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