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矿井防治水方法研究
(一)煤层底板高压灰岩水带压开采技术
对于华北型煤田,防范煤层底板水的主要方法是带水压安全开采。虽然深部高压水存在,若充分利用隔水层的防护作用,可消减部分水压值,在不进行或很少进行疏水降压的情况下将可实现带压开采。当矿井采煤工作面突水系数Ts大于0.06MPa/m时,应当采用降压疏干或(和)煤层底板注浆加固方法减小突水系数,以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1.带压开采技术
与华北型煤田类似,郑煤集团各矿井二1煤开采应采用带压开采技术。所谓带压开采就是煤层底板受承压水威胁,充分利用煤层底板至承压含水层间隔水层性能,在不采取或在国家经济、技术条件许可情况下,采取某些技术措施后,实现安全采掘的一种综合性防治水技术。国内外对该技术曾做过大量研究,特别是近几年在我国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着成绩。
评价带压开采安全的标准是突水系数。20世纪60年代由煤炭工业组织的焦作会战提出的突水系数是
郑州煤矿区水害防治规划研究
式中:P——水压值(MPa);
M——隔水层厚度(m)。
20世纪70年代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和其他有关单位对上式所表示的突水系数进行了修正,提出以下突水系数公式:
郑州煤矿区水害防治规划研究
式中:Cp——采动后底板导水破坏深度(m),其他符号同前。
该公式1984年5月由煤炭工业部正式批准作为矿井水文地质规程防治底板突水的依据,并于1986年写入“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试行)中”。
突水系数在以往的应用中取得了显着成效,解放了受水害威胁的大量煤炭资源,特别是在突水可能性分区上已有了较为明确的界限值,所以在评价郑煤集团各煤矿二1煤带压开采时,我们采用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提出的公式。
就整个华北型煤田而言,关于底板奥陶系灰岩突水可能性分区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方案:
Ⅰ区:奥陶系灰岩承压水面以上的地区;
Ⅱ区:奥陶系灰岩承压水面以下,但突水系数Ts<0.06MPa/m;
Ⅲ区:突水系数Ts介于0.06~0.15MPa/m的地区;
Ⅳ区:突水系数Ts>0.15MPa/m的地区。
Ⅰ区不存在底板奥陶系灰岩突水问题;Ⅱ区为可能发生底板突水危险地区,应在加强矿井防治水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带压开采;Ⅲ区发生底板突水危险较大,仅在构造简单的地段采取可靠安全技术措施后才可进行带压开采;Ⅳ区是发生底板突水最危险的地段,底板突水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采取疏水降压把突水系数Ts减小到0.15MPa/m以下才能实施带压开采。
按照以上公式,我们初步计算了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对二1煤层的突水系数。结果显示,本井田内存在突水系数超过临界突水系数,需要进行底板水防治和底板改造。
为了在本井田实施带压开采技术,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把防治水工作的重点放在二1煤层顶板砂岩水和底板奥陶系灰岩水上,采用综合物探、化探和钻探等各种手段,查明陷落柱、断层和裂隙密集带等,以及固井质量差的废旧钻孔;并采用留设防水煤柱或底板加固等手段对地质异常体进行改造,做到采煤工作面底板不出水或不出大水,以节约排水费用,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2)根据涌水量预测结果,适当加大矿井和采煤工作面排水能力,以防不测。
3)发展突水预测预报技术。实现突水预测预报的可视化和适时化,建立水害预警系统,推进矿井防治水信息系统集成。
4)在采掘过程中为防治底板出现灾害性突水,应坚持先探后掘、先探后采和先注浆后掘进、先注浆后回采的技术原则。为了节约工程量和保证安全,在采取钻探、物探、化探等综合手段时,应坚持物化探先行、钻探验证的技术方法,以杜绝采掘巷道误揭陷落柱和落差大的断层。
5)关于避灾路线和通讯联系。在有突水危险,尤其是有大危险突水的地区,安全畅通的避灾路线是保证不发生人员伤亡的有效途径。同时应具备畅通的通讯联系,以达到及时将井下的情况迅速报告和将调度命令传达到每一个井下工作人员的目的。
6)矿井防治水工作管理。煤矿设专门负责矿井防治水领导小组,配备探水钻和专职探水组。严格地讲没有征兆的突水是不存在的,所以每个生产班应设水情观测员负责水文地质资料收集和突水前兆观测。
2.中间指示层
为了研究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与太原组薄层灰岩的水力联系,在带压开采工作面各布置了一个中间层地下水动态监测孔,本规划还要求在今后设计的每一个采面中,至少应布置一个中间层地下水动态监测孔。终孔层位在L1-4薄层灰岩底面。
3.煤层底板注浆加固改造
应根据物探及钻探探测结果,分析煤层底板的实际情况,对煤层底板存在垂向越导通道的区段,进行注浆加固,以防堵为主,确定注浆层位。注浆层位可以是奥陶系灰岩顶部含水层、薄层灰岩含水层和隔水层中的可注层位及构造薄弱带。目前焦作和肥城等大水矿区已成功地在九里山、韩王等多个矿区实施底板注浆加固改造,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
应对准备注浆加固的工作区编制专门设计方案,其中包括注浆层位、注浆孔布置、注浆方法、注浆系统和注浆工艺等。
4.疏干降压
疏干降压一般应在主要充水含水层(薄层灰岩含水层)中进行。可以采用疏干钻孔、疏干巷道等。对于郑煤集团各矿井,由于煤层下部的L7,L8灰岩处于煤层底板采动破坏带内,由于采动裂隙的存在,L7,L8灰岩水势必通过采动裂隙进入回采空间,增大工作面的涌水量,在个别富水区段还可能引起涌水量过大而影响生产,因此,应对L7,L8灰岩进行超前疏干降压,减少其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准备实施疏干降压的矿井,应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以确定疏干漏斗和疏干水量的变化。
疏干降压应编写专门设计,内容包括疏干降压工程布置,疏干降压计算结果以及疏干降压的安全措施等。
(二)顶板砂岩水控制技术
1.顶板砂岩富水性探测
由于在不同岩石所组成的地质体中,岩石的含水性对其相对电阻率有较大的影响,含水地层具有相对电阻率较低的物性特点,且含水程度的差异与地层电阻率的变化幅度相对应,所以,通常采用电磁探测技术测量地下地质体中的电性分布规律进而达到探查矿区导含水地质体的分布及其导含水条件。这种对地层电性参数的获取是三维地震等弹性探测方法所不能及的。
在工作面形成以前,应首先在地表进行瞬变电磁法勘探,探查顶板砂岩的富水性。
在采煤工作面形成后,直流电法在下巷中进行,而音频电穿透则需同时在上巷和下巷中进行。直流电法对地质异常体在垂向上的分布分辨比较清晰,而音频电穿透法对地质异常体的位置分辨比较清晰,因此两者结合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1)音频电穿透法
音频电穿透法是利用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电流强度随介质层电阻率的大小而有规律变化的特征,进而计算出穿透各点的视电阻率相对关系,做出反映探测区域富水性强的等视电阻率平面等值线图,并可结合具体水文地质条件推断出顶底板含水体的性质、富水性大小、空间形态及分布范围,为防治水工作提供依据。该方法的主要用途如下:
1)采煤工作面底板下100m内富水区域探测;
2)采煤工作面顶板100m内富水范围探测;
3)工作面内老窑分布范围探测;
本规划选用这种方法探测井下工作面隐伏含水断层、破坏带和裂隙带空间位置及其赋水性变化。
(2)井下直流电法
井下直流电法主要用于巷道顶底板探查,工作面顶板探查和掘进堵头超前探测。具体解决以下问题。
1)巷道顶底板探查:①利用现有的巷道工作,探查深度可达100m,可探测含水层深度,局部富水体深度范围、导升高度及沿巷道方向分布宽度;②提供沿巷道方向垂向电阻率切片剖面,用于解释工作面巷道底板100m深度内的含水、导水体,潜在的突水通道、底板隔水厚度、含水层厚度、含水层原始导升高度;③要求巷道内无大范围积水。
2)工作面顶底板探查:①改变工作方法利用巷道侧壁可以探测工作面内的隐伏含水构造;②利用多条巷道(上巷、下巷、切眼等)的数据进行立体成图——对工作面底板不同深度进行类似“CT”成像的断面、平面切片,分离出电法含水异常区域,得到视电阻率异常断面图、平面图,进行立体解释。
3)掘进堵头超前探查:①利用巷道超前探测使用三极空间交会探测法,可以预测堵头前方80m范围内存在的导、含水构造(断层、陷落柱、裂隙破碎带、老窑巷道),提供前方80m范围内岩石的视电阻率变化信息;②异常为相对异常,可以肯定解释正常区不会存在突水或出水的危险,解释的异常区不能肯定一定出水;③预测堵头的后方必须有不小于前方探测深度的施工空间;④智能傻瓜化资料处理,容易掌握使用。
2.采动三带的探测
煤层顶板采动三带的探测采用水文地质钻孔观测法和物探方法结合的探测方法。
(1)水文地质钻孔观测法
水文地质钻孔观测法的实质是在采空区地面布置一定数量的观测钻孔,在钻进过程中测定钻孔冲洗液的漏失量、钻孔水位变化,并记录各种异常现象,经综合分析确定垮落带和断裂带的最大高度及破坏特征。
1)观测内容和方法:①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冲洗液漏失量是指钻进单位时间或单位进尺冲洗液的漏失量。通过对钻孔中冲洗液漏失量的观测,可以确定断裂带的顶点以及了解垮落带和断裂带内覆岩的破坏特征。冲洗液漏失量的测定方法有两种:一是使用流量表观测,另一种是测定水池中水量的变化。②钻孔水位观测。在钻孔冲洗液正常循环过程中以及冲洗液完全漏失前,应对钻孔中的水位变化进行观测,这也是确定断裂带顶点和覆岩破坏的重要标志。③钻孔冲洗液循环中断状况观测。此时应记录钻孔深度和钻孔冲洗液循环中断的时间。④记录钻进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在钻进过程中,及时记录掉钻、卡钻及钻具振动等异常现象,此外还应注意有无吸风或瓦斯涌出现象。
2)观测结果的分析整理。导水裂缝带高度主要是根据钻孔冲洗液消耗量和钻孔水位观测等结果加以确定,垮落带高度则主要是根据钻进异常现象加以确定。各观测钻孔一般均在第四系下套管止水后开始观测,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其一是从某一孔深位置开始,钻孔冲洗液消耗量明显增大,孔内水位显着下降,而且向下钻进时继续保持这种趋势,直至钻孔冲洗液全部漏失,孔内水位很低或无水;其二则是从某一孔深位置开始,钻孔冲洗液突然全部漏失,孔内水位很低或无水;其三是导水裂缝带顶界以上的岩层程度不同地出现钻孔冲洗液全部漏失现象,甚至同时伴有孔内水位很低或无水现象。位于浅部区且岩柱尺寸较小的钻孔一般均属前两种类型,而位于深部区及岩柱尺寸较大的钻孔一般则属后一种类型。钻孔冲洗液法具有简单、易操作、可靠、实用、观测数据较能反映实际导水情况等优点,是获取冒落带和导水裂缝带高度及特征的基本方法。
i.裂隙带顶点的确定。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认为进入了裂缝带:①若岩体的原始渗透性较差,当钻孔的冲洗液漏失量显着增加,即大于1L/min或0.1L/s·m时;②钻孔水位显着降低,水位下降速度加快,甚至无水时;③岩心有纵向裂缝及轻微吸风现象时。
ii.垮落带顶点的确定。钻孔进入垮落带以前,冲洗液早已完全漏失,孔内无水。此时应根据钻进中的异常现象及岩心破碎情况来确定垮落带的顶点。
iii.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高度的确定。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的高度,分别等于钻孔孔口至煤层的垂直距离减去垮落带和裂缝带起始点的钻孔孔深。考虑到垮落带和裂缝带内覆岩的压缩量,因此有
H垮=H-h1+W
H导=H-h2+W
式中:H——钻孔孔口至煤层顶面的垂直距离(m);
h1——垮落带起始点至钻孔孔口的垂直距离(m);
h2——裂缝带起始点至钻孔孔口的垂直距离(m);
W——垮落带和裂缝带内覆岩的压缩量,相当于打钻过程中地表点的下沉值(m)。
3)钻孔的孔位、孔径、孔数及施工时间。钻孔孔数一般以5个为宜,分布布置在采空区地面沿煤层走向和倾向主断面上,每个主断面上布置3个钻孔,其中一个位于两个主断面的交点上,钻孔位置应选在能获得垮落带和裂缝带的最大高度的地方,走向主断面上钻孔应位于距开切眼30~50m、距停采线20~30m的采空区内,倾向断面上采空区中央应布置一观测钻孔,其余两个钻孔应设在距回风巷和运输巷3~5m的采空区一侧地表。钻孔孔径一般为91mm。
(2)形变-电阻率探测法
1)基本原理。岩体的电阻率大小不仅取决于岩性,还与岩体中的裂隙大小、裂隙数量及充水程度密切相关。地下煤层采出后,上覆岩体遭受破坏,裂隙增多,阻碍了电流传导,导致电阻率增大。但若裂隙内充水,因水的导电性能优于岩体,电阻率便相应降低。因此,对比开采前后岩体电阻率的变化规律,就可探测出覆岩的破坏高度和破坏形态。
2)观测方法。首先,在某一固定点上测量岩体电阻率随深度的变化,以确定岩体的破坏高度。固定O点,对称地打入A1B1及M1N1电极,M1N1的距离一般可取为A1B1距离的1/30~1/3。通过测量电流及电位差,即可计算出探测高度为A1B1/2时的视电阻率ρs1。加大供电极距到A2B2,测量电极距按比例扩大至M2N2,获得探测深度为A2B2/2时的视电阻率ρs2。依此进行,即可得出视电阻率ρa随探测深度的变化曲线。实际上真正的探测深度H与供电极距AB具有如下关系:
郑州煤矿区水害防治规划研究
式中换算系数K因地而异,可依实测资料反演得出。
之后,固定某一探测深度H,测量岩体视电阻率ρa随某一剖面的变化。对比开采之后视电阻率的变化情况,则可确定出覆岩的破坏高度和沿某剖面覆岩的破坏形态。钻孔冲洗液消耗量观测法(简称为钻孔冲洗液法)是通过直接测定钻进过程中的钻孔冲洗液消耗量、钻孔水位、钻进速度、卡钻、掉钻、钻孔吸风、岩心观察及地质描述等资料来综合判定垮落带和导水裂缝带高度及其破坏特征的一种方法。
3.顶板砂岩水的预疏放
对顶板砂岩水进行预疏放为工作面回采大幅度降低水压,以防顶板冒落时大流量突水冲溃工作面,减少工作面涌水对回采的影响。一般采取两种形式:
1)顶板疏放钻孔。在用物探手段查明顶板富水区的前提下,为了减少顶板砂岩水对回采的影响,探明工作面顶板上方岩层赋水状况,对二1煤顶板上覆含水层进行预疏放,对顶板砂岩水提前疏水降压,降低由于顶板冒落引起顶板水集中涌入工作面的峰值强度,消除或减弱工作面回采时砂岩水对开采的威胁。在工作面上巷施工放水钻孔,将顶板砂岩水相对集中的涌水方式改为相对分散的、循序渐进的逐段放水方式。分析水文地质条件,调查矿井裂隙发育方向,提高单个钻孔放水效率,扩大放水区域,减少放水孔数量。为获得顶板砂岩资料,将放水钻孔水文地质条件探测分解消化于逐段放水之中。
2)疏水巷。当放水钻孔对顶板砂岩含水层疏放效果不理想时,可以在适当地段修建疏水巷道,该巷道应与顶板砂岩径流方向垂直,尽可能切穿顶板砂岩裂隙,以达到最佳的放水效果。通过疏水巷道对工作面顶板砂岩含水层的袭夺,形成以疏水巷道为中心的降落漏斗,达到减少工作面涌水的目的。
4.排水措施
由于煤层顶板主要为数百米的砂岩弱含水层,含水性虽然较弱,但存在局部强含水段。采用放顶煤工艺后,顶板破坏加大,导水裂隙发育向上延伸可达百米以上,上下沟通多个含水段。采煤后随着顶板垮落,上覆砂岩水多从老塘以老塘水形式涌出,老塘水受到堵塞时积聚,当压力升高超过临界值时突然涌出,危害严重,因此需考虑对涌水采取排水措施。
(1)采空区埋设花管
为了将采空区积水引出采空区,可预先在采空区每隔20m设置一根花管,沿下巷向上巷布置,花管长100m左右。将采空区水引至下巷排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二1煤较软,因此并不能完全将涌水排除,该花管只能减少涌水在采空区的积聚,减小大量积水对工作面生产的危害。
(2)施工泄水巷
1)专用泄水巷。专用泄水巷在工作面下巷北侧,距离下巷约5m,在煤层底板下的细砂岩中修建,泄水巷涌水采用自流形式。每隔50m施工一条联络巷,或在低凹地段设置联络巷,将工作面涌水排除,这样可以在水量较大的情况下仍不影响生产。
2)施工双下巷。在距离工作面下巷约20m处再施工一条巷道,该巷道对工作面可以作为泄水巷,可以将工作面涌水排出,同时该巷道也可以作为相邻工作面的上巷。每隔50m设一条联络巷,以保证工作面涌水顺利进入泄水巷。缺点是增加了掘进巷道,同时增加了维护费用。
这个讲到计算机病毒的防范研究方法,面太光了,就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历史来说,从最简单的脚本运行,到现在的系统感染和硬件物理病毒,这就是个发展过程,其次病毒的影响力是如何的,当年的蠕虫病毒,被放到网上几小时后就感染了几乎所有的微软系统,病毒感染后都会有哪些征兆,如程序无法运行,系统被感染后不能启动,硬件失效,现在是时候讲讲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办法,以及一些解决方法,比如杀毒软件,防火墙之类的,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很多更好的防护是从系统开始着手的,而不是单一的靠这些来预防,比如系统的漏洞补丁应该打好,计算机的优化,对注册表的了解等等,很多方面,病毒入侵计算机必定会在注册表内有驻留,然后就是网络安全意识等等,,,
‘叁’ 寻求预防台风的方法 研究性课题报告
寻求预防台风的方法
作者:夏亚可 徐芳芳 李奔 邵振承
【摘要】
台风在温州发生率很高,对温州经济影响很大,并且很多人也因台风而离开这个世界。现在大多数人都不太明白预防台风的方法,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课题报告能够给居住在台风多发区的居民们一些帮助。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全组同学的共同努力,采用资料查阅和问卷调查,终于比较深入了解到预防台风的方法。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来,温州常因受到台风影响而蒙受经济损失,和人员损失,严重影响了温州的经济发展。台风究竟为何物?它的破坏力为何如此强大?既然不能消除台风,那怎样才能预防台风对人类的影响呢?脑中不断地冒出一串问号。于是,带着一些好奇,我们几个同学走进了台风的世界。
二、课题的目的,意义
希望我们的研究报告能让台风多发区的居民们加深对台风的了解,台风来前及时作好预防措施,减少对国家经济的损失。我们希望通过活动亲身体验探究活动中的辛苦和快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也希望自己能学到更多关于台风的知识。
三、人员分工
徐芳芳:资料保管和整理,做课件,写结题报告;
张嘉隆、廖秀章:负责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几图片。
李 奔:负责组织访问调查,调查大家对台风的了解程度。
孙跃洲,邵振承:负责活动记录,出问卷。
夏亚可:负责发放及收回问卷,统计数据,总结。
四、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访问和资料查询来完成任务,并且我们会通过这次活动了解到很多关于台风的知识。
五、探究过程
先查阅资料,作出初步认识。
通过调查问卷,作进一步调查与认识。
与同学进行调查研究成果的意见与交流。
整理研究成果上交老师。
六、研究结果
通过资料查询,我们得到:温州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陆地海岸线长355km,背靠亚洲大陆,面临台风多发的西北太平洋。而西北太平洋起源的台风占全球台风总数的1/3,平均每年有28次左右,是全球台风的多发区。
西北太平洋台风有三大路径:(1)台风生成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一直向西移动,进入我国南海,在我国广东省、海南省沿海或越南沿海登陆。一般在5~6月、10~11月出现的台风多取这条路径;(2)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我国台湾省或日本的琉球群岛,在我国台湾省、福建省、浙江省和江苏省沿海一带登陆。影响温州市的台风主要是沿这条路径活动;(3)台风从菲律宾以东洋面直接向西北偏北方移动,在东经125度以东转向东北方向的日本。
注:本组成员:夏亚可、徐芳芳、李奔、邵振承、廖秀章、孙跃洲、张嘉隆
温州市只面台风路径(2),又在(1)(3)路径的影响范围内,所以,温州市事故台风活动频繁区域,温州市的洪潮灾害95%以上是受台风影响而产生。据史料记载,从晋朝永平元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公元291~1948年)的1657年间,受台风影响共有214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5年的56年间,有178次受台风影响,年平均3.5次,造成大的损失有39
次,频率是每3年2次,其中20世纪90年代有10次,平均每年1次,21世纪以来有增多的趋势。
台风过境时,巨大压力直接吹毁房屋建筑物、吹毁电信及电力线路、吹坏农作物如高茎作物,并使稻麦脱粒、果实脱落等。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对台风多发区的位置还不了解,了解的仅有7%;对预警信号了解的只有47%;对于台风对温州的影响,大部分都能举例部分,但是只知道坏处,却没有人知道台风的好处。至于有关预防台风的方法,基本是不知道的,很多人知道的方法并不完善,知道的一般都是密切关注台风的动向,但这对于预防台风还是远远不够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家的防台意识还是很薄弱的。
七、研究结论:
台风挟有强风和暴雨,可以直接造成很多严重危害。风速愈大,产生的压力亦愈大,所以台风强大的压力可以吹倒房屋、拔起大树、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台风暴雨,降雨过急,山区来不及泄洪,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冲毁房屋、道路、桥梁。低洼与平原地带由于来不及排洪,造成低地淹水。洪水灾害又会诱发泥石流、滑坡、山崩等地质灾害。 台风在海上移动,会掀起巨浪,狂风暴雨接踵而来,对航行的船只可造成严重的威胁。当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对农业、建筑物的影响更大。
但是,台风也并非全给人类带来不幸,除了其"罪恶"的一面外,也有为人类造福的时候。台风降水也是温州夏季雨量的主要来源。并且在酷热的日子里,,台风来临,凉风习习,还可以降温消暑。
经过我们小组的讨论和资料的查询,我们得出以下几条预防台风的方法:
◆注意听天气预报,密切关注台风的动向,了解预警信号的含义,根据台风的大小来确定自己应该做什么预防工作,这样可以避免做无用功。检查电路、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台风来临前应准备好手电筒、收音机、食物、饮用水及常用药品等,以备急需;
◆气象台发出台风警报后,不要到台风影响的地区旅游或到海滩游泳,外出的人应尽快回家。
◆住在楼房中的居民,应关好窗户,取下悬挂物,要注意清理窗台,收掉阳台上的东西,将放置在窗外不锈钢框架里或阳台上的花盆、杂物搬进室内,检查雨篷、空调室外机的固定架是否松脱。
◆住在低洼地区和危房中的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住所。
◆及时清理排水管道,保持排水畅通。
◆储备食品,如果家中只有老人,而菜场、超市离家又较远,不妨多买些水果、蔬菜、鱼肉等副食品储存在冰箱里备用;
◆台风来临时市民最好呆在家里,当风力很大时,要关闭门窗,千万不要在迎风一侧开窗门,避免强气流进入后吹倒房子。如果外出,切勿在玻璃门窗、危棚简屋、临时工棚附件及广告牌、霓虹灯等高空建筑物下面逗留。
◆台风刮来时或台风去后常可能发生触电事故。在台风去后,特别要注意别去电线吹落处玩耍。 要远离看到的落地电线,无论电线是否扯断,都不要靠近,更不要用湿竹竿、湿木杆去拨动电线。
以下是预警信号的信息:
台风预警信号根据逼近时间和强度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一)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低压影响, 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做好防风准备;
2、注意有关媒体报道的热带低压最新消息和有关防风通知;
3、把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 妥善安置易受热带低压影响的室外物品。
(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风暴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风暴影响, 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进入防风状态,建议幼儿园、托儿所停课;
2、关紧门窗,处于危险地带和危房中的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危险地带工作人员撤离;
3、切断霓虹灯招牌及危险的室外电源;
4、停止露天集体活动,立即疏散人员;
其它同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三)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受强热带风暴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强热带风暴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进入紧急防风状态,建议中小学停课;
2、居民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
3、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落实应对措施;
4、停止室内大型集会,立即疏散人员;
5、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
其它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四)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含义: 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进入特别紧急防风状态,建议停业、停课(除特殊行业);
2、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3、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其它同台风橙色预警信号。(气象局提供)
‘肆’ 课题研究:预防近视的措施 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如果是上学的话,看书写字要保持身体坐姿端正,俗话说“一尺一寸一拳头”就是眼要和书本保持一尺的距离,手拿笔要与笔尖有一寸的距离,胸口与桌子边沿要有一拳头的距离
如果你是用电脑的话,最好换成液晶的,要注意眼睛休息,最好两个小时休息一下,到窗台前朝远处看看
如果是看电视,要在电视2.5米之外,不要离电视太近
‘伍’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云南省科研项目:岩溶水有效开发技术方案研究(项目编号:2003PY04),依托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云南典型地区岩溶地下水调查与地质环境整治示范(项目编号:200310400024)完成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典型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测绘1100km2,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钻探3791.94m,各类物探4169点,取岩土水样试验分析626件,岩溶水动态监测18个点,岩溶水示踪试验2组等大量的调查和勘探试验工作。这些工作和成果,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使之能够顺利完成,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并检验了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同时,本书的研究也为岩溶水的勘查和开发示范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指导,使开发工程的技术方案设计得到了技术创新,工程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达到了示范目的。
此外,1999~2002年,作者参与主持完成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也为进行岩溶水有效开发技术研究提供了水文地质与水资源的系统基础资料。在各个参加工作的省市区的示范工作中,也成功地建成了一批暗河及大泉引、提、堵、蓄、富水块段钻井开采工程。这些调查成果和工程实践,为本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在岩溶水资源及地质环境特征研究,以及岩溶水开发技术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适宜于不同的岩溶水源地类型以及不同需求的岩溶水有效勘查和开发技术方案,为岩溶水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使岩溶水开发的成功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书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如下:
第一个方面,以现代岩溶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国家国土资源大调查西南岩溶地区岩溶水资源调查的最新资料。系统地认识岩溶地质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岩溶水的赋存及运动特征,准确把握岩溶水富集规律,建立确切的找水标志,提高寻找和圈定岩溶水源地的准确性。根据岩溶含水层的埋藏分布、岩溶水出露状态,以及岩溶含水层的导水和赋水空间形态、结构及水动力特征,划分岩溶水源地类型,分析总结各类岩溶水源地岩溶水的开发技术条件,评价其脆弱性,最终掌握各类岩溶水源地对不同的勘查开发技术的适宜性。
第二个方面,引进目前国内外先进的核磁共振、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这些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条件,结合常规电法技术和水文地质调查分析方法,选择典型的岩溶流域,结合国家在云南安排的岩溶水开发示范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类型岩溶水源地的勘查技术条件,分别选择不同的方法开展野外技术方法试验研究,并对探测和综合分析解释成果进行钻探检验,验证其可靠程度及准确性,优选出适合不同类型岩溶水源地的有效探测技术方法,集成岩溶水有效探测技术方案。
第三个方面,通过调查省内外岩溶水开发工程,考察发达国家岩溶水开发情况,收集国外相关信息,研究其成功的技术和经验,以及其中失败的原因与缺陷。根据各类岩溶水源地的开发技术条件,引出新的技术方案,并选择典型岩溶水源地进行开发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加以改进和完善,得出各类岩溶水源地岩溶水有效开发技术方案。
从岩溶水开发的全过程来分析,成败的最关键环节是找水勘查,只有找准岩溶赋水空间或径流通道,才可能正确有效地实施岩溶水开发工程,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提高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外,关键是要减少物探方法存在的多解性。本书研究了适合不同岩溶水源地的物探方法,通过不同方法探测结果的相互补充、验证,根据经济合理性和探测的有效性比选,选择其中适宜的方法形成综合探测方案,并建立代表不同含水层的地球物理特性、反映各类岩溶赋水空间的解译参数和标准,从而达到提高探测的可靠性和精度的目标。
参考文献及主要参考资料
[1]国家技术监督局.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2]袁道先,蔡桂鸿.岩溶环境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3~58
[3]王宇,李燕,谭继中等.断陷盆地岩溶水赋存规律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1~4
[4]袁道先.对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一些意见[J].中国岩溶,2000,19(2):103~107
[5]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2,21(2):101~104
[6]王瑞江,姚长宏,蒋忠诚,等.贵州六盘水石漠化的特点、成因与防治[J].中国岩溶,2001,20(3):211~215
[7]耿弘,王宇,汪才芳等.云南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77~78
[8]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网络全书 环境科学[M].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3年.216
[9]杨京平,卢剑波.生态恢复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5~6
[10]王宇,张贵.滇东岩溶高原石漠化及防治对策[A].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岩溶地下水与石漠化研究[C].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2003.26~35
[11]苏维词,朱之孝,熊康宁.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中国岩溶,2002,21(1):19~24
[12]姚长宏,杨桂芳,蒋忠诚.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形成及其生态治理[J].地质科技情报,2001,20(2):75~78
[13]苏维词,周济作.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4(2):177~182
[14]沈继舫主编.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111
[15]邓德仁.21世纪初期的云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行动框架[A].水资源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C].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11
[16]袁道先,刘再华,林玉石等.中国岩溶动力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2
[17]袁道先.论岩溶水的不均匀性[A].《汇编》编选小组.岩溶地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工作经验汇编[C].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1~19
[18]Urich P M,Day M,Lynagh F.Policy and practice in Karst landscape protection:Bohol,the Philippin.Geographical Journal,2001,167(4):305~323
[19]Yuan Daoxian.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1997,Z.Geomorph.N.F.Suppl.-Bd.108,81~90
[20]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461~466
[21]丁继红,周德亮,马生忠.国外地下水模拟软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勘察科学技术,2002(1):37~42
[22]CCOP Technical Secretariat.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mpiler’Meeting of DCGM Phase Ⅳ:Groundwater and Geothermal Databases.24~26 April 2001 Bangkok,Thailand
[23]王宇,李丽辉.德国岩溶水勘查技术与开发利用概况[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32(6):91~95
[24]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新技术应用项目组.国内外地下水勘查新技术专集[M].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27~68
[25]袁道先.法国岩溶和岩溶水[R].桂林: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1984.21~34
[26]岩溶地质考察组.赴南斯拉夫岩溶地质考察报告[R].北京:国家地质总局,1982.27~42
‘陆’ 高中研究性学习——居室蟑螂的危害及防治研究
危害只有自己体验就能明白的。
蟑螂不喜欢干净的地方。。
‘柒’ 白蚁防治的方法是什么
白蚁防治的方法有:
1、细菌防治:
采用病原体防治白蚁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铜绿假单孢杆菌、粘质沙雷氏菌防治白蚁。
2、病毒防治:
采用病毒方式防治白蚁的案例并不多,但采用宿主之间传播的方式,病毒可以很好地满足相关要求。如今,利用病毒防治白蚁只局限于实验室,还没有应用到实际环境中。
而且病毒还有自身缺陷,会受到环境中温度和湿度方面的影响,病毒的繁殖还会受到活体宿主的制约,防治成本比较高,所以这一方法不适合大范围使用 。
3、真菌防治:
利用真菌防治白蚁的研究较多,在白蚁的防治工作中,与这一方法有关的资料可达 65%。当前,已有22种真菌可以作为白蚁专性外寄生物,不少于20种真菌对白蚁具有致病性作用。
很多研究表明,金龟子绿僵菌可以使白蚁致病,接触5到35min 后,白蚁种群的死亡率为85%;如果接触时间达到40min,白蚁死亡率可上升到100%;如果接触时间再延长,白蚁则会在1d内完全消亡。
4、用线虫防治:
在20世纪初,研究人员在台湾乳白蚁的头部发现了线虫,对白蚁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所以在20 世纪30年代开展了利用线虫防治白蚁方面的研究。
5、用抗生素防治:
国内采用抗生素防治白蚁时,多采用阿维菌素和衍生伊维菌素。阿维菌素最早用于对寄生线虫的防治。在室内试验时,采用浓度为20mg/kg的阿维菌素可消灭白蚁,用药后的4~5d是白蚁死亡的高峰期,死亡率为32%。
‘捌’ 岩爆防治措施研究与实施
在二郎山公路隧道岩爆区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岩爆防治措施,以确保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确保隧道顺利施工和按期贯通。
7.3.1 设计单位提出的岩爆综合防治措施及评述
至今极大多数隧道工程喷描支护的设计仍然单纯依赖相似工程类比方法,先查有关规范和参数表来选取支护参数,然后通过监控量测来加以优化、调整,总体上尚处于“经验或半经验设计”阶段。同样地,二郎山公路隧道设计单位交通部第一公路勘测设计院在设计报告中曾提出如下三方面的岩爆综合防治措施。
7.3.1.1 加强监测预报,严格施工措施
(1)加强岩体初始应力、岩爆的预测和分析工作;
(2)光面和预裂(弱)爆破;
(3)分步开挖,短进尺、多循环,及时支护;
(4)加强施工组织与管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及时清除危石,加强人员、设备的防护措施。
7.3.1.2 初期支护(加固围岩)措施
(1)掌子面采用φ40mm缝管式锚杆超前加固,周边施作φ22mm砂浆锚杆系统加固;系统锚杆尾端均加设钢垫板,后续部分施加预应力;
(2)喷C20砼并在其中敷设φ600~φ8mm钢筋网;
(3)喷、锚、网、格栅钢架联合支护对围岩进行加固,并通过围岩监控量测工作加以控制。
7.3.1.3 改善围岩应力条件
(1)爆破后及时对开挖面和掌子面喷洒水;
(2)超前缝管式锚杆预注高压水;
(3)掌子面上半断面喷射砼封闭。
设计单位提出的各级岩爆区支护、衬砌类型参数详见表7-4。
综上所述,设计单位提出的岩爆综合防治措施中,加强监测预报、严格施工和改善围岩应力条件的措施总体上是可取的,但是初期支护加固围岩措施等明显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从表7-4中可以看到,各级岩爆支护衬砌类型参数差异并不大,显然,各级岩爆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合理性;
(2)中等岩爆(Ⅱ级)跨度太大,实际施工过程中正确把握尺度和可操作性较差,明显不利于合理优化工程设计与措施;
(3)各级岩爆防治工程措施过于保守。例如,从微弱岩爆(Ⅰ级)至剧烈岩爆(Ⅲ级),掌子面均采用φ40mm超前缝管式锚杆加固,掘进循环中均喷4cm厚C20砼加以封闭掌子面,并认为必要时均可以设置改善衬砌结构受力条件和防止隧道底板爆裂隆折的仰拱。因此,各级岩爆区如果都不加选择地采用这些岩爆防治工程措施,不仅财力物力条件不允许,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延误工期。
表7-4 二郎山公路隧道各级岩爆支护衬砌类型参数Tab.7-4 Parameter list of lining types in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grades of rock burst,Erlangshan highway tunnel
(据交通部第一公路设计院)
7.3.2 RMS 方案各级岩爆的防治措施及其试用效果
为了克服设计单位原先提出的岩爆防治措施之缺陷,经二郎山隧道主管单位四川省交通厅高管局提议,在充分征求隧道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隧道设计代表韩常岭高级工程师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根据二郎山公路隧道各级岩爆区施工攻关实践,并综合参考了国外赫古拉公路隧道(挪威)、霍格阁—兰峡湾隧道(挪威)、格兰萨索公路隧道(意大利)、关越公路隧道(日本),我国太平驿、天生桥水电站引水隧洞等地下工程的岩爆防治经验,提出了与RMS岩爆烈度分级方案相对应的各级岩爆之防治措施。
7.3.2.1 改善围岩物力性能及其应力条件
根据国内外岩爆防治的经验,岩爆地段采用钻爆法施工时,应短进尺掘进;减小药量和减少爆破频率,控制光爆效果,以减少围岩表层应力集中现象。轻微岩爆(Ⅰ级)、中等岩爆(Ⅱ级)区:一般进尺控制在2~2.5m,尽可能全断面开挖,一次成形,以减少围岩应力平衡状态的破坏;在掌子面和硐壁经常喷撒水,必要时采用超前钻孔应力解除方法,形成局部应力释放区,从而减少(弱)岩爆。强烈岩爆、剧烈岩爆(Ⅳ级)区:一般进尺控制在2m以内,必要时下部可以预留1/3分两部开挖,以降低岩爆破坏程度;可采取超前钻孔应力解除、松动爆破或震动爆破等方法,降低岩体应力,使能量在开挖前提前释放;必要时可均匀、反复地向掌子面内岩体高压注水,以降低岩体的强度。
7.3.2.2 初期支护(加固围岩)
岩爆地段开挖后,应及时进行挂网喷锚支护,以达以“以柔克刚”的目的;从另一角度来讲,当挂网喷锚支护作业完成后,即使再产生岩爆,它们也构成了“第一道防线”,不会因此而危及到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完全。初期支护措施说明如下:
7.3.2.2.1 总体上,酌情分三个循环作业喷C20砼
(1)每次钻爆、排烟后及时找顶、排除危石,拱顶再进行第一次喷砼(初喷厚度5cm);初喷后进行出渣作业,完成一次循环;
(2)第二次开挖时,台架就位后先对第一次喷砼地带施作系统砂浆锚杆,接着挂钢筋网,进行第二次喷砼(厚度5cm),然后钻爆→排烟→出渣,并完成对两侧边墙围岩的加固;
(3)接着开挖时,根据岩爆发生、发展演化情况及时补喷砼,补喷砼层厚度一般在2~5cm;岩爆严重地段应及时修补钢筋网,提高施工的安全性。
7.3.2.2.2 系统锚杆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系统锚杆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2~3.5m,梅花型布置,密度比普通锚杆大(即密锚),锚杆长度和间距视岩爆烈度情况而定。采取密锚的目的在于:
(1)便于挂网;
(2)防止大块岩石爆裂松脱、剥离掉块、弹射等现象的发生;
(3)与喷网形成系统组合,能达到充分加固围岩的作用。
系统锚杆一般在每次台架就位后先施作。
7.3.2.2.3 钢筋网
不单纯采用原设计单位提出的分片状挂网,改用挂“整体网”的方法,即用若干长钢筋在同一循环相互之间与锚杆纵横焊接构成基本骨架,并同时焊接预先准备好的片状挂网构成整体结构,紧贴周壁岩石布置。采用“整体网”的目的在于:
(1)本循环作业的钢筋网等是相互连成一体的,因而不会因局部围岩再发生岩爆面跌落;
(2)与锚杆连接好;
(3)喷、锚、风钶形成浑然一体的整体组合作用。
钢筋网在打完系统锚杆后应立即安置。
7.3.2.3 二次衬砌(永久支护)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和西南交通大学(1998)二郎山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模型试验研究资料,岩爆区围岩初期支护后,隧道均可以按设计单位原定的35cm厚素混凝土衬砌作永久支护。
本课题组提出的与二郎山公路隧道岩爆烈度分级方案(RMS)相对应的各级岩爆具体防治措施如表7-5所示。这些防治措施是在该隧道施工实践中,由我们与施工单位一起逐步试验、总结、补充和完善的,并已在该隧道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试用效果(表7-6),可供其他类似地下工程施工实践时参考。
表7-6 二郎山公路隧道若干岩爆区RMS方案各级岩爆防治措施试用效果Tab.7-6 Results of rock burst prevention in the Erlangshan highway tunnel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