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儿教师虐童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当前幼儿园虐待儿童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思考,虐待儿童的行为,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分析幼儿教师虐待儿童的原因,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对于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分析幼儿园教师虐待儿童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师;虐童;对策
一、幼儿教师虐待儿童行为的原因
(一)工作压力大
幼启唯儿园教师不仅要完成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工作任务,还要担负起照顾幼儿的保育任务。幼儿园教师都是每天早上7:30上班,下午6:00才下班,工作时间长达将近11个小时,在下班后都表示什么都不去想,动都不想动。在幼儿园里,生怕孩子有什么闪失,时刻需要监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心理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巨大的心里压力导致幼儿教师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二)工资待遇低
大部分幼儿园教师认为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太低,而且合同制教师和在编老师的工资待遇差距较大,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到了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很多教师抱着可干可不干的态度去完成保育和教育任务,影响到了保育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部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素质不高
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以后才能走上工作岗位。然而当前幼儿园教师队伍当中教师学历水平不高,大部分都是大专学历水平,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许多教师在保育和教育工作中不能将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当中去。
(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护幼儿权益的重要保障,当前幼儿园屡屡出现的虐待儿童的现象和法律法规的缺失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每当出现虐待儿童事件以后,对当事人的处理结果往往培铅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当事人就是被所在幼儿园开除而已,这样的处理结果能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虐待儿童事件的发生值得我们深思。
二、幼儿教师虐待儿童行为的对策分析
(一)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国内关于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有几部,但是这些法律规范里针对虐待儿童行为的处理的规定非常少,一些规定比较模糊,处罚的措施不明确或者是处罚的程度太轻,不能从根本上去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因此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西方的许多发达国家对于这方面的法律已经十分的健全,国内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做法,同时结合自己国家的真实情况,制定切实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幼儿的合法权益,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
目前幼儿园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差距较大,两者相差的一倍还要多,应该大力提高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工资待遇的提高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能够调动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让幼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幼儿教学,同时也能把职业道德素质高,专业能力扎实的幼儿教师留在幼儿园,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素质。
(三)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幼儿园要经常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培训工作,给教师培训的机会,让幼儿园教师及时吸收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配旁好可以把教育培训工作和教师工资待遇、职称的评定结合起来,调动全体教师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培训教育的工作切忌流于形式,可以采取参观、一对一解答、示范园引领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从解决幼儿园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培养幼儿教师的师范院校应该把学生道德素质纳入到毕业成绩的考核标准当中去,开展相关的职业道德课程,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幼儿园也应当在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方面做出努力,经常开展优秀教师的学习感悟活动,同时将幼儿教师师德纳入到幼儿园的绩效考核当中去,也可以拿出专项的资金,用于奖励那些师德素质较高的老师,建立相应的物质奖励机制,多方面提高幼儿教师的道德素质。
(五)幼儿教师自身方面的努力
教师职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当今社会的发展也对教师职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把教育事业当成是自己的事业,立志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不断的钻研专业知识,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园丁。
参考文献:
[1]皮艺军.“虐童”浅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01)
[2]李梅.幼儿园“虐童”事件探析[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02)
作者:于立新 郭庚健 单位: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⑵ 关于幼儿园虐童事件(议论文500字左右)
近日,各大媒体争相报道7岁女童惨遭生父继母的虐待,长期住在阳台。而女童亦因饥饿从二楼阳台翻下,到便利店偷东西吃。再被送往救助站,而该街道办事处也展开调查帮助。对此我深感同情,且十分愤怒。此事件揭露了各种社会问题。一是单亲或离婚家庭的孩子容易到伤害。在此类家庭成长的孩子缺乏父母其中一方的爱。而这份爱则需要父母的多关心,多关爱来弥补,但很多父母就是忽视了孩子对这份爱的渴望。这就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再加上受到父母的虐待,暴力。那么这样的孩子能健康吗?二是社会对这些孩子的关注不够。为什么7岁女童要从二楼阳台翻下后才被发现她的悲惨遭遇?为什么孩子被虐待多时,却无人问津?那么当老师和学校发现学生辍学,他们是否与其家长沟通了呢?如果沟通了,学生被虐待会不知道吗?那么社区的人来来往往,会不知道孩子长期住在阳台吗?既然知道为何当时不对女孩伸出援手,却是在她受尽委屈后才站出来讲话。难道这样不是很讽刺吗? 一个家就像一棵大树,树倒了,果子散落一地,人们都在议论树为什么会倒,却忽略了即将成熟的果子。对于生活在单亲或离婚家庭的孩子,家长们应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同时以健康心理,人格的力量和社会道德规范帮助孩子树立自主、自信、自尊、坚韧、正直、豁达的健全人格。 对此,社会媒体能做的,除了是报道、帮助外,更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阻止此类事件的发生。与其让悲剧发生后才去补救,那为什么不阻止悲剧的发生呢?社区和街道应该多组织居民开展有关虐童危害的活动,从而让人们深入了解要好好地爱护孩子,让人们从观念上改变。学校和老师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避免虐童事件的发生。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正确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⑶ 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幼儿园的虐童事件已经发生了很多起。去年长春红黄蓝幼儿园,今年携程幼儿园,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不仅给小孩带来了心理创伤,也给小孩父母带来了巨大痛苦。当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突破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民众感同身受,也加入到声讨违法行为中来。情感因素在我们对直觉判断和决策的理解上发挥了比以往更大的作用。我们的主观判断是存在成见的:我们特别容易相信在没有足够证据的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果,而且研究中对观察样本的收集也不足。
我们大饥启脑有说不清楚的局限:我们对自己认为熟知的事物确信不疑,我们显然无法了解自己的无知程度,无法确切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当我们回顾以往时,由于后见之明,对有些事会产生虚幻的确定感,因此我们变得过于自信。红黄蓝的声明和道歉显然低估了幼儿园“连锁经营”带来的管理问题,团码北京之后,接着又发生了沧州红黄蓝幼儿园的虐童事件。
对概率问题的非理性思维常常引发公共事件,最典型的莫过于安塌肢哪全问题。焦虑情绪让我们高估风险,如果幼儿园虐童事件继续发展下去,将危及到广大幼儿的身心健康。尽管这看上去过虑了,但是因为关系重大,我们通常喜欢采取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这也是大家吐槽朝阳警方事后处理结果的原因之一。当然,朝阳大妈集体作假证的动机值得怀疑,尤其是硬盘数据的问题深受大家质疑。
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指当决策者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使决策者产生更大的情绪波动。Kahneman和Tversky(1979)做的相关心理学实验表明:当面对相同数量的损失和收益时,损失给人们带来的负效用为等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如果虐童事件带来的精神损失可以量化,那经济补偿要足够的高。网传相关家长已与园方达成私下和解,而和解金额惊人地高。
⑷ 颜艳红虐童事件的深思(一篇旧作)
浙江温岭二十岁的”幼师”颜艳红的所谓的“虐童案”已过去二个月了,但此事似乎并没运毁有平息,据传有关被虐的儿童的家长欲向有关方讨说法并索赔。我觉得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现在的孩子金贵啊,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被人家玩虐啊。
对于颜艳红所作所为我也深感愤怒,无论从怎样的角度来看,虐待儿童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在事件暴光后网络媒体的一边倒也是情有可愿的。
但是,如果我们理性地观察分析这个事件,那么我们就不会把一切的愤怒都撒在颜艳红一个人的头上了。
因为其一,颜艳红本身就是一个稍大一点的孩子。她根本没有教育孩子的资质。我们已经知道颜艳红根本没有拿到幼儿教育的职业证书。而没有资质的人怎么能担当幼师的重任呢,她又是怎么会进入幼师的队伍的呢?回答是我们现在的幼师队伍中能够有教师资格的只有40%。这就是说颜艳红本来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幼儿教师,她是因为需要而被选用的。这就不奇怪了啊。颜艳红无论从个人的素质或者从资格上都无法达到一个幼儿教师的标准。而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却让她来担负这个重任,可想而知,出事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尽管她口口声声说:她很喜欢孩子,很爱孩子。但是从事实来看,她不知道怎样去爱孩子,怎样去保护孩子,她的行为其实在伤害孩子,而对于这一切她都是那样的麻木。
可怜的孩子!
我既可怜那些受虐的儿童也可怜这个已经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成人的大孩子。从现实生活中,从许多人的眼中,颜艳红是长大了,二十岁的女孩了应该是成人了,但是她其实并没有长大。她的心理素质和她所接受的教育的缺少使她成为一个不成熟的大孩子。
假如这个女孩进入工厂或者其他的工作场所,她会慢慢地成熟,也许能成为一个好工人,但是阴差阳错的,她却去做幼师,让一个没有谨悄洞长大的孩子去管孩子,这孩子的悲剧就此产生了。
颜艳红事件被披露后,网络上是一片骂声,什么样的难听话也有,这样凶狠的话去对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去说我的心里总觉得太不是滋味。
可怜的国人啊,都是些什么人了啊,简直是一群手拿长矛的杀手!最可恨的是有人竟用人性两字来评判一个女孩。说什么毫无人性,不配结婚,不配生孩子等等。我觉得说这些话的人本身就没有人性。
什么是人性,这女孩只是幼稚无知,她犯错,但是和人性无关。
我不禁想起了雨果的《悲惨世界》想起了那个冉阿让,假如没有那个好心的教士的宽容,那么就没有他后来的高尚人生。那是十九世纪的法国啊,难道我们今天这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的中国竟没有这样一点大度和宽容吗,难道我们非得把一个可怜的贫穷的小女孩逼上绝路而心甘吗?颜艳红并不是一个失去人性的女儿,她的所作所为只是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的结果,是典型的九零后的逆反心理的表现,她只顾发乎情而不止于礼仪。这只能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教育的失败。
再说,也许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也曾经受到过这样的虐待,也许来自老师或者是家长的类似的恶作剧式的“虐待''而这种行为她根本也没有看成是虐待啊,她也许还想不通呢,为什么同样祥枯的行为自己就成了千夫所指了呢?所以颜艳红虐童事件应该归根于我们社会,归根于我们的思想理念.
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虐童法就足于说明了我们本身就存在着缺口,不要太加压于一个不成熟的九零后,而更应该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去教育,怎样去树立一种善待儿童,尊重儿童的社会风气和保障制度。
⑸ 如何评析 虐童 事件
虐童事件折射出来的是社会深藏的病态,是道德败坏,是社会监管的缺失,是铅销家芹镇庭教育的严重缺乏。虐童,是家长是成年人在社会里遭遇许多不尽人意的状况而逐渐让自己采用一种极槐首游其不合理的发泄方式,当然,我们要关注虐童事件,要注意防范,但最根本的还是社会的病态心理导致的。(希望采纳,拜托拜托,我会很感激你的)
⑹ 反思幼儿园虐童事件
每次出现幼儿园虐童事件就有人开始攻击幼教这个群体,某些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确实是变态心理根本不配当老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老师都是这样,反思幼儿园虐童事件出现的原因,不能把一切都归咎在幼教这个职业。并不是幼教就意味着虐童犯。
首先、我们要反思的是幼教的门槛在哪?据调查幼儿园里面多半是中专大专学历,本科研究生少之又少,还有一些幼儿园里面的老师保育员甚至都没有教师资格证,幼教资源的缺失导致一些幼儿园见人就拉来当老师,“非专业幼教”的增加势必导致幼教这个行业的整体素质越来越低,也势必导致越来越多的虐童事件曝光。
第二、有关部门对幼儿园的监管制度是否完善,二胎开放孩子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私立幼儿园也越来越多,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加强对幼教的考核。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好的幼儿园入学名额少之又少,家长冲破了头花高价去买上学名额,那么雀缓团抢不到名额的孩子呢、家庭贫困的孩子呢,只能选择上一些各方面资源都差的幼儿园。国家要多建立公办园,招聘专业教师,平衡教育资源。
第三:幼教的薪资待遇够顷橘不够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一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姐说大多数人毕业后都选择转行,我们这一届换专业考研的也越来越多,大部分人内心对这个职业是排斥的。据我们去幼儿园见习所了解到的是幼儿园老师真的很辛苦,对孩子没有骂更没有打只有耐心的劝导和安慰,帮孩子打理一切,幼儿园老师多半说的话太多声音大导致嗓子不好,经常弯腰曲背导致腰不好,耳朵也要整天遭受噪音污染。幼教这个职业社会地位太低,大多家长都觉得其实就是帮他们哄孩子的,社会地位低待遇低,而且心理压力大,面对那么多孩子那么多家长,还有乱七八糟的手工环创教案要做,一过节就哪者要给孩子排节目帮孩子给家长准备礼物,一弄就是几十份,学生的档案一人一份作业一人一份,幼儿园繁琐的事情极其多,总有难搞的家长总有管不住的学生,老师一天从早到晚都和一群孩子在一起,既要保证孩子安全又要操心孩子喝水吃饭还要教给孩子东西组织活动。说起来这个我真的是停不下来了,为幼儿园老师鸣不平,很辛苦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甚至被恶意揣测。这也是越来越多优秀幼教选择转行的重要原因。越来越多优秀幼教选择转行导致幼儿园紧缺专业教师。
最后只想说,幼教是个良心活,希望在职的幼教受到的伤害攻击少一点,希望各个园长在招聘老师时把德放在第一位,希望有关部门增强监管力,希望国家重视学前教育,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快乐的幼儿园时光。
⑺ 关于虐童事件的论述
近年来,
幼儿园老师虐待孩子事件屡屡发生。
3
岁女童的改空激下体被老
师放臵芸豆,
7
岁男童被逼接受紫外线“消毒”的惩罚,还有
7
名儿童
因上课说话而被老师用电熨斗烫伤……幼师的毒手频繁地伸向了幼小
的孩子们,不禁让我们汗颜。幼师原本是孩子们最希望亲近的群体,
可是昔日的“天使”和“知心姐姐”
,今日为何变成了“恶魔”和“狼
外婆”了?这不仅仅是孩子和家长的悲哀,还是幼师和幼儿教育的悲
哀,更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我们不禁要问:
“是不是棍棒下一定出孝子?”不得不承认,由于
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一些地方对于教师体罚学
生事件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家长因望子成龙,即使对老师的
体罚略有微词,但怕得罪老师误了孩子,也只能忍气吞声。可是这样,
孩子的尊严、自由、权利、童年的乐趣,几乎被架空。这不得不说是
教育的失败。教师在教学中有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批评并
不等于肆无忌惮的处罚,更不等于毫无理由的虐待。靠体罚来教育学
生,本身就是教师无能的表现。真正优秀的教师,决不会靠棍棒来教
学。就教育而言,我们不仅要重视教育质量,更要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虐待幼儿事件一再频发,也给我们的幼儿教育敲响了一记警钟,
更是引出了幼师鱼目混珠、幼儿园遍地开花、幼儿教育体系尚不健全
等一系列沉重的话题。深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虐童事件”的背后
是三方的缺位:
一是教师水平普遍偏低。
幼师工作辛苦、工资待遇低,招聘标准
也相对较低。一些学校在招聘幼师的时候,只看重个人学历和外在表
现,忽视个人内在品德,工作考核也“重量不重质”
,幼儿启蒙教育被
简单地等同于“带孩子”
,现在的幼师职业素质越来越低。还有的幼师
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就入职上岗了,连幼儿教育的基本常识、幼儿阶
段的年龄性格特征、教育方法等都不懂,耐心更是极其有限,加之管
理乏力,这就为“虐童事件”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二是教育机构良莠不齐。
“入园难,难于上青天”
,这叫喊声早已
传遍大地。幼儿教育普遍存在公办园核袜“稀缺化”
、民办园“两极化”
、
优质资源“特权化”
、收费“贵族化”等问题。从我国教育现状来看,
由于学前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不能纳入国家财政统筹,政
策上也没有优惠,经费投入少之又少,幼教从业人员及幼教人才严重
不足,致使幼儿教育需求大、供给少、收费贵。随着市场利益的驱使,
幼儿教育的公益性在逐步淡化,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公立幼儿园转
为民办的趋势。当幼儿教育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公益性被忽视,各级
政府将幼儿教育的主要责任推向社会力量和市场之时,不少不良机构
便趁机办起了幼儿园来。他们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敛财,随便招聘一
些人来就能当教师,根本不顾幼儿的安全、饮食、起居,类似“虐童
事件”的发生必然在所难免。
三是外部监督疲软乏力。
几乎在每一次的“虐童事亏戚件”后,当事
人受到的处罚只是罚款或者辞退,随后便不了了之。更有甚者,从一
家幼儿园换到另外一家幼儿园就职,继续将无形的魔爪伸向了幼儿。
面对《未成年人保护法》
、
《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的明文规定,
承担相应刑事责任的案例少之又少。简单的处罚根本无法起到震慑作
用,加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我们只有看着悲剧一次次上演。
“虐童事件”
折射出的
“幼教之殇”
,
不能单纯地将矛头指向幼师。
教师、教育机构、政府三方都应从自身找原因,发现问题,加以改进,
形成合力,一起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一是要加强幼师职业素养培训。
幼师职业也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
职业,幼师也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幼师师德是最需要良心的工作。
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幼师的职业素养尤为重要。当前,在进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必然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
员。作为基础教育的幼儿园教师,也应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新时
代的要求。首先,要加强政治学习,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无私奉献
的爱心、体贴入微的细心、诲人不倦的耐心、纯真质朴的童心,都是
一名幼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其次,要加强理论学习,培养合理
的知识结构,不懂业务、没有专业文化修养的幼师是误人子弟的,扎
实的理论知识、广博的科普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新兴的前沿知识
都将是一名幼师“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源泉。幼儿教师必须深刻
认识到加强职业道德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而自觉地在爱事业、爱
孩子,提高专业文化素质,注重自身的形象,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
以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需要,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二是要提高幼儿园办园准入门槛。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幼儿
教育是成人教育的基础,是最前沿的教育,它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
和发展,是关乎儿童养成、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人的行为习惯、
认知风格、个性特征等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作用。为了提高我国国民的
基本素质,保障国民教育的延续性,政府应加大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支
持,适当考虑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的范畴。相关部门应制定一套
科学统一的幼儿教育标准,对幼儿园的办园办班规模、人员配备、园
舍要求、保健与教育和安全等工作进行规范,严格把控幼儿园准入门
槛,尤其是师资门槛,不让师德不良者混进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对现
有幼儿教育机构重新“洗牌”
,踢出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幼儿园,把幼儿
教育纳入规范的教育管理体系,杜绝类似事情重复上演,还孩子一个
快乐的童年时光。
⑻ 对于幼儿园虐童事件,您怎么看
幼儿园是孩子学习和娱乐的天地。幼儿园里出现虐童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有可能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阴影。
幼儿园虐童事件不仅是一种非人道的行为,还是一种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当然,在谴责幼儿园恶性行为的同时更要反思发生此类事件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幼儿园及其老师没有基本的教书育人的职业理念和关怀儿童的友芦锋人文情怀,儿童动辄得咎,遇到不顺心之事即对儿童暴力相对、拳脚相加,玷污了为人师表的纯洁性,愧为人师。
第二,儿童的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所以在把儿童送到幼儿园后,就不再监管孩子的行为,更不对幼儿园的虐童行为予以监督,听之任之,忍气吞声,致使儿童在幼儿园受到虐待时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和保护,助长了幼儿园哗虚的嚣张气焰。
第三,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好晌门没有加大对幼儿园的监管力度,没有及时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没有及时的对幼儿园及其老师进行处罚,致使虐童事件屡屡发生,这是典型的不作为,是教育部门职能的缺位。
第四,媒体没有加强舆论的喉舌作用,部分媒体人对一些恶性事件漠不关心,没有及时地对幼儿园虐童事件进行曝光,让虐童事件频频发生。
(8)分析虐童事件论文方法扩展阅读:
杜绝幼儿园虐童事件的再次发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要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承担起一份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业作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行业,肩负着培育优秀人才、巩固国家发展的重要职责。作为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幼儿园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⑼ 3·31南京虐童案的社会反思
受虐男童已经得到了来自政府与社会越来越多的呵护,而作为直接施暴者的养母,也已经被当地警方刑事拘留,等待她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南京市虐童案最终被曝光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对于全国范围内成千上万被收养的孩子来说,他们当中还有多少人有过被家暴、被虐待的经历?或者说正在遭受着家暴和虐待呢 ?
从这个角度来说,南京虐童案的曝光,给了我们一个从根本上反思未成年收养制度的机会。在我看来,要反思当前的未成年人收养制度,并且对可能存在的问题给予改进与完善,就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收养行为发生之前;二是在对未成年人家暴和虐待行为发生之后 。
在对未成年人的收养行为发生之前所要做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预防。具体地说,要对申请收养人的收养条件,收养资格进行严格而全面的认定,这个认定的过程,并非像现在这样,只凭申请收养人的一面之词或者是凭其提交的各种书面材料,而必须深入到居委会、社区、家庭,对申请收养人的人品、性格,尤其是有无精神病史,有无暴力倾向等给予重点关注,对于有家暴和虐待前科的,应该坚决说不。一些地方在办理收养工作过程中,过于关注申请收养人的家庭条件、经拿枝行济实力等等,而对其个人品德、性格等方面关注不够,这是值得注意的 。
对于已经发生家暴或虐待未成人行为的收养者,除了要按照现行法律规定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之外,还要本着维护未成年人利益的原则出发,及时解除或者变更养父母的监护权,把未成年人交给那些真正有能力、有资格给予他们健康成长空间的人或者是家庭。这种时候,未成年人自己的意见要听取、要尊重,但更多时候还是得优先考虑未成人的权益。像南京虐童案发生以后,这个孩子事后表示想继续跟养母一起生活,但我们在满足孩子诉求之前,首先得保证养父母不会再发生虐待行为,得保证虐待者的行为已经得到了矫正,否则,就只能考虑通过正当手续变更收养人 。 在如何看待“虐童事件”上,至今还有不同的观点,这催人深思——从“虐童事件”到底应该收获什么?很搭宏明显,“虐童事件”的最大收获,是社会的关爱之心在成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对于“十年邻居,对面不识”早已见怪不怪,也早已习惯于“路见不平,不管闲事”,以至于邻居发生小孩饿死、打死的惨剧还无动于衷。然而,这次却明显不同以往,被打的儿童从发现、举报到被送回老家,每一个环节都有“好事者”在其中参与,微信朋友圈更是为其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透过这个事件,人们发现,“爱管闲事的”多了,有正义感的多了,敢于和乐于对跟自己看起来没有关系的事件表态并行动的多了,这当然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
但是,透过“虐童事件”,社会也应该思考:面对沸沸扬扬的热点事件,是否应该变得更加理性、成熟?诚然,不管是谁,乍一看到小虎身上那些伤痕,都不免义愤填膺,怒气冲冲,都不免有把恶母绳之以法、进而剥夺其监护权的想法。然而,作为“外人”、作为媒体,在冲动的同时恐怕还要有“冷一冷”、“等一等”的成熟和理性。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小孩教育上,有的父母可能采取了不适当的教育方法,这应该制止和教育,甚至应该进行必要的干预,看其是否具有监护孩子的条件和能力,但恐怕也不宜上纲上线,更不能没问清青红皂白就作出剥夺父母监护权的“舆论判决” 。
小虎被打的照片公布后,有人说这“灭绝人性”、“惨绝人寰”;有人断言其养母是一个精神有疾病的“恶母”;有的还以被打小孩生活在“高知家庭”为题,将其亲生父母和养父母的隐私一一公布;有的人认为发生这样的“虐童事件”,有关部门“保护未成年人不力”,等等。这些观点,显然有过于情绪化之嫌。从了解的情况看,小虎被打尽管看起来挺重,但实际上并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灭绝人性”,事实上,小虎的养父母也很爱小虎,小虎事后承认养母教育得对,“并不恨养母”。退一步说,即便“虐童”属实,也只是极个别的极端事件,不能一竿子打倒一船人,更不能随意将公民的隐私抖落得一干二净 。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在新媒体的介入下,一些偶然的事件很可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面对这种事件,社会成员一方面应该拒绝冷漠,给予应有的介入和参与;另一方面应该保持冷静,以成熟、理性的态度看待事件。选择态度,适当行动,当是此次所谓南京“虐童事件”带来的应有收获 。 孩子不听话,家长进行必要的惩戒并无不妥,也是一种正常教育。但新闻中,这位养母的行为已经消哗远超出正常教育的范畴,如此虐童行为令人发指。如果不是那位热心网友爆料,此事不知道还会瞒到何时?随着更多信息的披露,养父母“高知”的身份备受关注。其实,在多数人的预期中,“高知”往往意味着较好的道德修养和较强的守法意识,这样的家庭更适合收养孩子。不过,这也给了一些养父母们免于公众质疑和审视的“特权”,此类的虐童案件更难被察觉和披露。其实,“高知”并不都是“高修养”,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生长环境,此案就是一个证明 。
此事在社会关注下,男童的养母已经被警方刑拘,这样的进展多少让人感到欣慰。不过,此案留给公众反思的东西并不少。在笔者看来,首先要反思的是将孩子当成家长私产的传统观念。从媒体的报道可知,养母虐童不是一时冲动的偶然行为,此前男童所在学校的老师就曾发现过至少两次。为何到了今日才被揭发?如果老师能在第一次发现的时候就报警处理,男童或许就可以免受后来的皮肉之苦。但在一些人的观念中,虐待家庭成员很多时候被认为是“家丑”,不可外扬。而且,“孩子是自己的”打骂孩子又有何不可?外人很少也很难去干涉。孩子或是出于畏惧等原因,一般也不会主动去告发养父母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法律介入的可能性,造成不少虐待儿童行为被视而不见 。
其二,按照《收养法》,无子女,有抚养教育的能力,年满三十周岁,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符合这些规定即可收养孩子。仔细看便可知道,这样的规定有些粗线条——准入门槛低。孩子被领养后,生长环境好坏也只能是听天由命。相比之下,有些国家对收养人的条件是苛刻的,准入门槛高。比如,除了收养家庭的经济能力评估,对于养父母的精神状况和心理状况等都会进行综合评估,即便是领养之后也会有定期回访等制度。一旦发现存在虐童等不适合收养的情况,就可以及时给孩子提供有效的保护。在另一方面,当前对于虐童入罪还存在争议。尽管刑法规定“虐待犯罪除了受害人死亡或重伤的,都属于自诉案件”,但让被虐待的孩子或者近亲去告发家长,显然是不大现实的。而这种“家丑”,家里人很多时候也不为外人说道。由此,不少受虐待的孩子难以得到及时的救助 。
而且,长久来,“由谁来告发”虐童行为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虐童行为,不能总是依靠媒体来披露,媒体资源是有限的,过多报道也会让公众出现“审丑疲劳”。因此,从长远看,保护儿童不仅要依靠家长良好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在立法和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保护制度。短期来说,最为迫切的是要在法律层面对领养儿童的家庭设置更为专业和严苛的审查门槛,以及领养回访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