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商业研究方法如何做出理论贡献

商业研究方法如何做出理论贡献

发布时间:2023-05-22 10:03:52

❶ 怎样研究一个商业案例

永远要相信,你遇到的问题,肯定有人之前遇到过。分析相似的案例,是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所以,分析商业案例是作为营销人必须学习的一堂课。

什么去分析?分析什么?要怎么去分析?

这是要摆在分析人面前的三个问题。

这也是这篇文章要讲述的问题。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去分析?

“当然是为了解决我现在遇到的问题啊”。这是很多人脱口而出的答案。

是的,“以商解商“。从商业案例中,发现背后的底层逻辑,总结底层问题+解决方法,在实际商业中碰到类似问题时,借鉴以及参考其方法,从商业中来到商业中去。

在餐饮行业中,尤其是一些以上班族为主的美食城,就餐时间比较集中,对出餐速度的要求比较高。如何提高出餐速度,这是很多商家面临的问题。

你可以去问一些有经验的人,也可以去一些快餐店去餐馆,如果没有这些资源,研究商业案例就是最快的方法了。

《创业家》,一部以麦当劳创业史为原型的纪录片电影,讲述了麦当劳从创立到走上连锁巨头的过程。麦氏兄弟通过厨房厨具的摆放调整,流程优化,打造出“高速出餐系统“,解决了短时间内快速出餐的问题。

所以,这些店家是否也可以去尝试优化后厨流程,打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的高速出餐系统,从而提高出餐效率呢?

第二部分:我们研究商业案例的什么?

主要从时间横轴和多维纵轴两个方面进行研究。这两个方面,就组成了一个商业案例的骨架。13

13所谓“时间横轴”,就是企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很多商业从发展来看,一般都可以分为:导入期、生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我们研究一个企业案例,不必把它从初创到现在所有的阶段都去研究,只要根据自己企业所处的阶段,去研究其商业案例对应的某个阶段就可以了,省时又高效。

再来说“多维纵轴”。在企业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些重要的转折点,一些生死攸关的决策,而这些关键决策,可能是资金维度的,比如如何引进投资,又或者如何增加现金流;也可能是地域维度的,比如在一线城市开店,还是在二三线城市开店;又或者是整个大环境维度的,比如刚好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某个行业,又或者对某个行业进行大整顿。

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维度,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同样是导入期,拥有雄厚资金的大公司打造一个品牌和一个小公司开始做品牌,他们面临的问题,所采用的方法肯定是有所差异的。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阶段和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

第三部分:怎样来研究商业案例?

按照我们的第二部分所讲,商业案例具体的分析方法,可以三步走。

第一步:先梳理清楚整个案例对象的发展脉络,确定它时间轴上各阶段起点和截止点。这个基础必须扎实。

我们可以通过影视、豆瓣、创始人传记、网页、微信、知乎等来去梳理。关于这里,我需要重点强调:如果研究的案例比较经典,那么首先建议去搜搜影视相关的视频,麦当劳、星巴克、还有Facebook,都有相关纪录片,这个可以帮你准确、快速去梳理整个发展脉络。然后再是一些文字方面的信息收集。

第二步,选取自己需要研究的阶段,然后重点突破以下几个小点:

可以从哪几个维度去分析它,哪些是我研究的重点维度;影响它关键走向的节点一些大家不知道,但对后来者非常有启发的点;有没有哪些不合常理的地方;通过联想案例、案例对比来发现问题。

第三步:以输出倒逼输入,去寻找相关的素材支撑以及理论依据。

来源:你可以去求助的人;得到;书籍;以及其它。

这样,一个案例分析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已经成型了。

如果是个人来分析案例,以上三步基本就完成了一个案例分析了。如果是和他人一起合作来完成一个案例,可能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了。

13

小组要进行案例分析了,最常见的场景是:组长说,他负责查哪方面,你负责查哪方面,我查哪方面。对于一个未知案例,这样很先入为主的划分每个人查的方面,容易造成两个问题:1.就像盲人摸象,只是看到了一部分。大家没有全局观,就很可能导致各个侧面都有分析,但却没有抓住重点。2.如果一个人临时有事儿,会耽误某个方面的进度,导致缺角。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

每个人都去查资料,遇到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微信共享,每天晚上进行群内交流碰撞。这样的好处有这样4点:

1.避免重复收集资料,各自收集的资料互相补充,节省时间;

2.大家每个人都有全局观,又避免了个人因素造成的缺角。

3.固定时间交流,克服惰性,起到监督作用:这种方式逼迫着彼此每天都要有新收获,不然晚上怎么跟队友交代。

4.信息交流,不断碰撞出新火花,最终就案例分析的重点等一些认知达成共识。

综上,我从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商业案例做了拆解分析。在以后的商业案例分析中,你可以试试哦,可能会事半功倍。

❷ 关于创新的研究方法1

研究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研究,目前在学术界,自上而下的研究在数量上有压倒性优势,而商业研究则不定。

为何学术研究更多是自上而下的研究呢?实践决定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但要总结出一个理论,需要大量的实践基础,同时容易被人列举出大量与理论相违背的例子,所以还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明确理论的各种边界。相比之下,用理论指导实践,则容易得多,研究的时间精力更少。而在商业领域,也更容易吹,先说出一大堆高大上的理论,再延伸到具体实际,听起来就十分牛B啦。

然而对于创新而言,用理论指导实际则较难实施。由于理论本身需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严谨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创新活动有所冲突,很多时候,创新往往是突破以往理论,拓展理论边界甚至颠覆已有理论形成新理论,而要获得如此成果的创新,是必定需要从实际出发的。虽然在理论范围内也能进行部分创新,但一般而言,较难产出颠覆性成果。

学术界因为其严谨性,自下而上创新要获得广泛承认,需要付出超大量时间精力,而商业研究则不需要,因此,本人认为自下而上的研究,即从现有的实际和想象出发,往上进行思考,拓展和总结,是更为合适的研究方式。

❸ 怎么做市场研究报告,需要研究调查哪些内容

要选择企业真正关心的问题,运用实践领域能听得懂的语言,力争给出对企业有帮助的解决方案。
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咨询研究三类报告是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之间重要的载体形式,有利于形成二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加速企业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贯通从企业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
把握大趋势和新现象
研究真问题是前提,做负责任的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前提就是要选择对企业有价值的研究题目,可以是中国企业群体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也可以是某一个企业的个性化难题,对此把握都脱离不开中国情境这一维度和对官产研大趋势的把握。
1. 把研究报告写在中国大地上
中国企业的发展已经由跟跑、并跑到了部分领跑的阶段,很多管理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这个大的制度背景下实现的,研究中需要关注中国情境。
在回答“为谁研究”和“研究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中国管理经验,完善中国管理理论,建立中国管理的话语体系,解决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
2. 要有大时代的宏观视野
研究企业管理,既要深入企业,又要跳出企业和管理本身,善于从宏观大趋势的判断中剖析管理的本质。企业是经济发展中的微观主体,其成长方向和节奏受政策、产业和技术等多个外部因素影响,企业管理研究的发展变化也在大时代背景下进行。
有志于此的从业人员可以按照PEST模型中的维度来把握大势。
一是政策改革领域,二是宏观经济、产业/行业发展,三是社会文化,四是技术变革。
这些因素的变化对管理实践是深刻的,具有明显导向性的。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商业模式、组织方式、用工方式、企业制度、领导文化等发生了巨变等。了解大时代背景是做管理研究的基本前提,更是有价值研究命题的出发点。
当然,这不是对宏观大趋势和环境的被动应对,而是坦然面对和聚焦针对,甚至是在掌握足够资源的前提下,影响和设计大趋势。
3. 确定适度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管理研究涉及企业的大千世界,难以面面俱到,撰写研究报告需要明确研究方向和领域。需要强调的是,相比学界之内的研究,学界之外的研究领域可以更宽一些。因此,确定一个大体的研究方向,最好能做到多博一专。多博就是要有大时代的意识和宏观视野;一专就是要在某一个方向上持续发力,把一个领域的研究做精、做透。
同时,要在宏观环境和微观企业两个维度之间就一个问题不断相互验证,持续交互优化。比如研究企业成长,既要看宏观经济增速、产业发展阶段,也要看具体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4. 关注新现象,提出新构想
在研究过程中,对新现象的关注尤为重要。一方面,新现象是企业经营中的最新“苗头”,数据资料往往不充分,但会成为社会热点。同时,运用恰当的发表方式来阐述新问题、新现象,容易及时地获得相对广泛的关注,能提升研究命题本身的价值。
另一方面,中国管理话语权的建立基础是先提出中国管理的构想,再加以分析和论证,从理论上形成系统模型,给出解决方案。中国企业发展日新月异,这正是从增量上做出新构想,发展中国管理理论的良好契机。
怎样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管理研究的原材料是各类信息,无论哪种研究范式,都需要从庞杂的资料中抽丝剥茧,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深入研究。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的虚假化、碎片化、粉尘化已经成为显性特质,而破除信息茧房困扰并不容易,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成本可能会提高。因此,需要以目标为导向,围绕研究方向去有效地筛选有用信息。
1. 持续关注权威信息
管理信息的获取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官方发布、官方媒体解读、相关研究和企业访谈等,在此着重分析前两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官方发布,其是权威且有效的一手信息来源,既是首要选择,也是一个研究者具有独立判断、输出有价值观点的基础。关注官方发布要讲究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产业界的大趋势。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不仅要看懂发布内容,还要了解发布内容背后的含义。官方发布有几种类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定期发布的重要文件,这些能够全面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在一个时期内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方式。二是国家有关部委发布的重要政策和数据,这些可以反映总体的宏观经济形势。三是权威机构发布的各类数据和报告,这些有很强的指引性,对把握官产学大势非常重要。
第二种途径是官方媒体解读。单凭官方发布文件的字面意思,很难深刻理解文件背后的深刻含意,往往需要官方媒体解读的帮助,借此准确和清晰地理解政策导向和意图。这些通常出现在央视、新华社等官方媒体的评论文章中。
2.从两个维度选择企业长期跟踪
从企业出发是应用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要义。无论是确定有价值的研究命题,还是获得优质的研究信息,长期跟踪企业都是必要的选择,可以从两个维度出发。
一是时间维。即根据研究方向,选择那些可以长期跟踪的企业。比如陈春花在中国领先企业的研究中,选择了宝钢、华为、联想、TCL和海尔,制订了30年的跟踪研究计划。
二是比较维。从技术、政策、社会文化等外部影响因素出发,选择那些可以长出新企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领域,或者行业内的经典企业,至少选择两个企业进行对比跟踪研究。比如比较联想和华为,腾讯和阿里,一汽和上汽等。
在具体企业的选择上要有典型性,比如规模足够大、活得足够久、足够创新等。在这方面,可以参考杨杜提出的企业成长的八性模型——规模性、增长性、营利性、结构性、持续性、竞争性、创新性、社会性作为维度选择。
企业成长过程中,成功或者失败的表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其背后的逻辑。跟踪企业的过程中,如能够深入调研、访谈获得一手数据,当然是好。如果没有条件,就做一个旁观者,密切观察企业实践动向。
△ 让复杂变得简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经济和企业发展实践中找寻出研究的生命力
各类研究形式及写作
1.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大多数研究者和实践直接对话并不容易,尤其是和企业领导人对话,需要平行的话语体系、深刻的洞察能力及强有力的观点输出,所以调查研究成为相对容易的路径。从实用性来说,调查研究越来越成为一项基本技能和常规工作,调查研究能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1)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升华
总体上说,做好调查研究需要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和研究相结合,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相结合。调查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调查的延伸和升华。
调查工作的质量至关重要。
○一是要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二是要解剖企业,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弄清楚来龙去脉。访谈或者座谈会都是解剖企业常用的方式,关键在于要有讨论和互动,而不是只听不说,要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
○三是企业的选择要有典型性,要讲究分类思想,地域、行业、规模、所有制、发展的质量差异程度等都可以作为分类的考量。
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大量和零碎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加以系统化、条理化的梳理,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其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
(2)撰写调研报告有道可循
撰写调研报告是调查研究的展示环节。调研报告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序言、主体、结尾。序言紧随调研报告标题,在正文之前,主要是简明交代调查的目的、意义、对象、方式和过程等。结尾可以是调研启示或调研成果的运用建议。
报告主体是重点和核心,通常包含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所调查问题的基本情况,由描述性表述组成,有调研的定性说明和定量数据作支撑。
○第二部分是调查分析,为调查主题或调查对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主要机遇和挑战等。这要通过大量调研资料整理分析,找出构成问题的基本要素,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梳理分析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是调查建议,就是针对存在问题及其造成问题原因的分析,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建议。这部分是整个调研报告的关键和亮点,也是整篇报告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体现。
一份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的高质量调研报告,是充分调研和深度思考的结果。思考基于框架体系产生,框架体系也用于指导报告写作的全过程。框架体系可以有几个基本遵循。
○一是要有大局观,站在国家大局、产业大局的高度来分析问题。
○二是要有逻辑力度,归纳和演绎、分层和架构、个别和一般等要逻辑分明,理论要和具体实践形成互动,要指导报告写作,更要从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理论。
○三是要有时间跨度,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观来动态、客观地剖析实践,洞察大势和主流。
(3)报告标题要有形式设计感
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思路这三部分的大标题相对程序化,但给每一部分拟小标题却是功夫。小标题力求完整准确阐述大标题,数量一般有3~5个。既要讲究要点之间的内在逻辑,也要字斟句酌,讲究形式的设计感。
一是“四六句”,注重形式上的贯通,不需要讲究声律,但讲究对偶或字数相称。比如,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文化建设,增进战略协同、强化伙伴关系。这类标题逻辑清晰、形态优美,较为常用。如果“四六句”形式和题意准确性出现冲突,应以准确性为主。

二是“数字组合”,把下级标题或从属内容进行数字归纳。比如,构建“四大体系”、实施“六大工程”。这种方法相当于创造专有代词,便于宣贯和记忆。
三是“一词到底”,同级标题用相同的动词或形容词串联。比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客户至上,坚持技术创新,坚持持续成长,坚持自我变革。

四是“同维类比”,用类比逻辑实现标题间的呼应。比如,找准亏损根源,在“止血”上下功夫;加大政策扶持,在“输血”上下功夫;坚持客户导向,在“造血”上下功夫。这类标题脉络清晰、目的明确,能够通俗易懂地传达主旨。
2.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是打破学界禁锢的一个突破口,是学界内外研究紧密交叉互动的形式。从鲜活实践出发的案例研究获得了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被期待成为探索当前中国管理现象、履行管理研究使命、形成中国管理理论的“非精致但有灵气”的方式。以下从三方面讨论如何让案例研究产生多类研究成果,推动学界内外研究循环的建立。
(1)关注企业对理论贡献的需要
将企业实践形成理论思想已经成为企业品牌建设、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抓手。案例研究的起意往往基于研究者的兴趣和企业的意愿,甚至有时候是企业品牌部门、市场部门有意推动的结果。
通常来说,龙头企业会致力于制定所在行业的技术、产品、行为等标准,以此来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过去几年,海尔是最受我国研究者关注的企业之一。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法到“人单合一”的生态模式,海尔在管理上的创新赢得了世界管理界的高度评价。而初创企业可能会因为商业模式得到学界的认同,受到研究者有理有据的案例研究肯定,对估值融资、招兵买马等方面大有帮助。
(2)关注案例研究和案例展现平台
案例研究和案例展现平台是理论和实践、学界和非学界之间的重要桥梁。如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和质性研究论坛、中国管理案例研究共享中心,以及其他各类案例研究中心和案例研究会议等。
(3)关注案例研究的团队建立
因为案例研究工作量大、开展艰辛,需要一个好的团队来协作完成,团队成员要发挥各自优势,扮演不同角色,以及相互激励。案例研究的成果具有广泛的出口,仅是学术期刊,一个案例就可以产生多个选题方向。案例研究还适合发表在内参、非期刊、图书等多种媒介。如果研究团队中的成员有多种成果发表的经验,各种发表方式的异质性更容易碰出火花。
3. 咨询研究
咨询研究往往是由企业发出邀请,从商业需求和解决问题出发,研究过程往往隐藏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咨询研究是研究者思想理论、挖掘提炼、沟通表达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和实践互动性最强,受实践检验度最高的一种研究形式,对研究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
(1)咨询服务过程三阶段
从咨询服务的过程来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并形成相应的文件成果。
○第一阶段挖掘客户真实需求,形成项目建议书等招投标文件。
○第二阶段提出项目整体计划和进度安排,以及问卷、访谈、对标研究等工作计划。其中访谈环节是和客户互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重要一环,考验的是研究者的沟通能力和洞察力,尤其是对关键信息的把握能力。这一阶段形成的文本包括调研问卷、访谈提纲、优秀实践对标报告等。
○第三阶段是形成咨询成果和展示汇报环节。成果文件的形式一般包括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和具体方法、路径。
(2)咨询的方法论和能力
咨询需要特定的方法论和能力。首先,要有一套用于指导咨询全过程的体系框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方法论可以来源于管理学理论和模型,比如被广泛使用的波士顿矩阵。也可以来源于身经百战的咨询经验总结,这些来源于实践的方法论更受欢迎,比如麦肯锡的七步法分析商业机遇和金字塔思维模式,又如知本咨询在国企改革领域的“P+7”系统模型都获得了广泛应用。
其次,要有快速的归纳总结提炼和创新能力。咨询往往会遇到全新的课题,仅仅靠几种经典方法是不行的。和企业沟通互动所得到的信息往往琐碎无序,咨询研究者不仅要善于引导信息获取和项目的相关性,还要挖掘信息背后的价值。
最后,要有持续优化和迭代能力。咨询研究所接触的企业实践相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真实、具体和全面,积累的案例库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工具,对学术研究和实践指导都很有价值,研究者要善于利用这些思维框架和方法工具,咨询过程往往是和客户企业共成长的过程

❹ 商业伦理的研究方法

研究和学习商业伦理学的基本方法可以依从以下线索:
1. 从现实的商业现象、商业关系吵弊的事实入手,找到深层的商业伦理矛盾;
2. 揭示和把握隐藏在商业伦理矛盾中的内在必然规律,以及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目标;
3. 根据商业伦理规律和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设计出能够调节商业伦理关系的社会制度,制定商业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商业活动中的基本伦理矛盾:1.自利与利他的矛盾; 2.经济发展目标与人类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矛盾。
解决商业伦理矛盾的方法:
1.解决自利与利他这对矛盾的根本出路——社会公正:
1)社会公正是解决商业活动中自利与利他这对矛盾的根本方法;
2)在现实中,实现社会公正的首要问题就是创建良好的社会制度;
3)实现公正、合理的经济伦理秩序,制度的建立只是条件之一,道德是另一个必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解决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矛盾之关键——处理好升禅族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1)“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经济发展对于这一终极目标来说,只应作为必要的基础条件和手袭樱段,为实现这一总目标服务;
2)制约经济发展的变量主要包括:A.保证公民与政治权利平等的社会制度; B.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平等; C.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之,解决商业伦理矛盾总的方法和原则是:兼顾、结合、最优化妥协。为此,根本上有赖于商业主体道德的提高,要求政府、组织和个人根据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去决策和行动。

❺ 国际商务研究生从事研究(论文写作)选题十步骤法

研究生从事研究(论文写作)选题十步骤法

APEC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王健教授/文

每位研究生在写毕业论文时都会遇到研究的选题问题,我们总结以往的经验,总结出从事研究,或确定研究题目的的思考步骤:

1、确定感兴趣的研究范围或题目(这个范围也可能很灶或前大,从有指导意义的角度,该问题应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是在职人员,最好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来确定研究的内容);

2、浏览与感兴趣的研究范围或题目有关的第二手文献资料

3、在浏览文献过程中,始终用“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如何(How)”研究这个题目来提出问题,并试图解答并说服自己;

4、这个研究范围或题目又包括了哪些可以分解的问题?

5、将范围大的问题分解,并对每个分解后的问题重复1-3的步骤。选择最重要的有待研隐清究的一个问题展开进行研究;

6、对所选择的研究问题再问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

7、研究这个题目涉及哪些基础理论?对这些理论有什么贡献?你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得出最后研究的结论?

8、研究这个题目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或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哪些启示意义?如何?

9、如何收集第一手数据和资料?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研究结果?有可能用测量的方式收集数据么?你的研究结果会有哪些局限性?

10、开始遵循上述所提出的问题的思路找文献,看别人做了哪些工作?你可以做哪些工作……?

——第二手资料

。国际互联网各种搜索引擎

。本校图书馆

。其它学校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如北图

。权威统计资料

。其它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如社科院等

。政府主管机构的文献

。行业协会的文献

。企业的存档文件

——第一手资料:

。彼此交谈启发

。“头脑风暴”式的讨论,

。问卷调查

。个体采访团空(或称深度访问,也是专家调查法,即Delphi法)

。集体小组讨论(或称座谈会,即哥顿法)

❻ 商业研究方法的介绍

《商业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商业研究中的各个步骤,以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具有以下特点:结构清晰、内容判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战性强、文献丰富、观点明确、语言生动流畅且案例精彩。本书的使用面较广、包括全国各地商学院教师和学生、MBA、市场研究或管理咨询专家、企业管理者,需要进行研究方法培训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对商业研究兴趣的广大读者。

❼ 如何从已有研究中整合理论

理论在管理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管理学者,我们在从事研究时利用许多不同理论的见解,以更好地理解管理的许多不同方面。但是,许多研究问题仅仅依靠单一的理论是无法完全解决的。正如两个公司组成联盟来完成各自无法完成的任务一样,学者们可能会将两种理论结合起来,解决两种理论都无法独立完成的问题。然而,就像联盟一样,许多整合理论的尝试都未能实现那些将理论结合在一起所要达到的目标。

虽然整合两种理论需要一定程度的共性,但研究人员如何处理理论之间的差异,以及使用何种过滤器来确定从理论中汇集什么,而这对于决定努力的成功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目标是研究整合理论的不同方法,并讨论如何以最大化整合机会的方式进行整合,从而提供新的见解,影响未来的研究和最终的管理实践。

我们认为有四种方法可以成功地整合理论。第一,两种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即同一因变量,不同解释变量)对同一现迟孙象进行解释。第二,两个看似不同的研究流派可以被证明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不同(例如,它们可能共享隐含的假设或其他一些不明显的联系)。第三,两种理论可能主要针对不同的现象,但将一种理论应用于另一种理论的领域可以产生新的见解。第四,两种理论可能对应着相关的现象,但可以利用一组相关或共同的解释因素。

一、整合方法——单一现象,两种理论视角

整合理论的一种方法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现象进行分析。在这种方法中,共享一个共同的因变量是实现两种理论整合的必要条件。这两种理论不需要在它们所适用的领域完全重叠,但它们需要重叠到它们都能在给定的上下文中预测特定事物的程度。一个例子是Mayer和Salomon(2006年)对分包的研究,其中综合了基于资源的观点(RBV)的要素,侧重于能力和资源在分包决策中的作用,而交易成本经济学(TCE)则侧重于将交易风险作为同一码败链决策的驱动因素。他们提供的证据表明,企业在缺乏相关技术能力时会转包,但当情况逆转时,尽管拥有较高水平的相关技术能力,企业并不一定会内部化。能力与合同风险联合造成的反应差异,也导致了分包。强大的能力不仅有助于降低在内部实施项目的成本,而且有助于降低分包成本,因为技术能力帮助企业比缺乏此类能力的企业更有效地找到、评估和监督分包商。因此,将RBV和TCE的要素结合起来,可以比任何一种理论单独使用更好地理解分包。

在一个组织行为研究者相当感兴趣的话题上,有一个更广泛的例子,它涉及到一项研究,试图解释一个群体中的一些成员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被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视为有影响力的(如以非正式领导人的身份出现)。描述这一枯信过程的一个理论框架是基于地位特征理论(Bunderson,2003)。地位理论认为,成员寻找任务相关专业知识的线索,这些线索可以是特定的(与手头的任务密切相关)或分散的(关于可观察特征的刻板假设,如性别;以及,任务方面的专家)。这些线索塑造了成员对彼此潜在贡献的期望;期望反过来又塑造了互动,然后互动证实了期望,很快,一个非正式的专家(因此也有影响力)等级体系就形成了。第二个理论框架,自我分类理论(Hogg & Terry,2000),认为成员最初的互动方式塑造了理想群体成员的共享原型。一个成员代表的理想原型越多,他/她在团队中的影响力就越大。地位特征和自我分类都在说“涌现性”影响,但它们各自对影响如何产生的解释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重要的差异,从而为整合问题提供了机会:专业知识和典型性是可叠加的吗?或者它们是乘法的:原型能增强专业知识吗?与原型相比,什么时候专业知识才是重要的?这个团体的性质重要吗?

成功整合这类理论的一个障碍是以一种能让各个领域的学者对整合结果感到满意的方式来处理每个理论的假设。这方面的一个问题是,基于知识的企业观(KBV)与交易成本经济学(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之间就TCE的假设进行了对话,TCE假设,如果有机会,一些人会机会主义地行事,但谁可能这样做,并不能事先知道。一些KBV学者反对威廉姆森的观点,即机会主义是决定企业边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如Connor,1991),因此寻求将KBV和TCE进一步分开,而另一些学者(如Foss,1996)则认为机会主义假设并不妨碍理论的生产性整合。争论机会主义假设阻碍了努力有效地整合这些理论,代表了理论整合必须克服的一大障碍——建立一个共同的基础,这两个理论的研究者都可以达成共识。

解决假设冲突问题有不同的策略,但关键是假设对理论整合领域是否重要。如果整合的发生方式与假设不相关,那么在作者发展和整合时,可以将不同的假设放在一边。然而,如果整合工作需要在一个或多个核心假设上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采取强有力的立场,那么这必须明确地体现到整合工作中,并且很可能是在整合开始之时。这可能是假设是上下文相关的,或者只是需要稍微减弱;或者可能需要添加一个新的假设。无论如何,为发展一个理论,作者为相关假设铺设明确的理论基础,非常必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必要通过部分整合来为假设做好充分准备,但没有一种关于理论整合的普遍正确的方法。然而,关键是要仔细选择你的比较,只有在假设对理论发展至关重要的情况下才对其提出异议。即使是这样,也需要以一种尊重理论的方式来完成,这是一种创造富有成效的对话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关于理论基础里旁枝末节的尖锐斗争。

我们认为两个条件有助于这种理论整合的成功。首先,这项工作需要尊重每一种理论的基本假设,并在适用于整合领域时解决相关差异。第二,必须清楚地阐明每一种理论将如何利用,以及为什么每一种理论不能单独解决研究问题。

二、一种现象,看似不同的理论观点  

整合理论的第二种方法是将两个看似不同的研究流派结合在一起,揭示一个流派的隐含或很少被承认的假设是如何与另一个流互补的,反之亦然。这种方法与第一种整合方法相似,因为它涉及对同一组织现象的两种理论观点,可以通过一个共同的因变量(或一组因变量)来操作。使这种方法与众不同的是整合的结构:它首先强调了两个视角之间的明显差异,然后显示了综合的可能性。一个例子说明了这种辩证法。社会网络研究(Brass,1984)关注的是关系的非正式结构如何对个人产生影响,从而使他们在组织中被公认为“参与者”(Burt,1992)。领导领域的另一个研究分支,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MX)也关注于成员如何通过关系在组织中获得影响力,但LMX研究的重点是成员与其正式指定的领导者之间关系的质量。因此,根据他们之间的差异,社会网络研究从关系网络中的结构位置来解释影响,而LMX理论认为“相似性收益”是由单一关系的质量造成的。这两种方法在Sparrowe和Liden(2005)的工作中结合在一起。他们的逻辑首先将这两种观点框定为对立,然后在每种方法的基本假设中发现对话的机会。因此,尽管LMX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系质量上,但该理论的早期表述认为,资源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交流取决于他们所处的位置,这种“位置”被描述为“组织的底层结构”——本质上是一个网络(Cashman等,1976)。相反,Burt(1992)的结构洞理论认为,缺乏合法性的成员可以通过“赞助”来获益,即成员借用赞助者的“社会资本”。因此,社会网络的方法提供了一个更完整的理解领导者如何赞助成员,而LMX理论阐明了成员与正式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质量如何带来合法性和影响力。

Argyres和Zenger(2012)提供了另一个整合理论的例子,这些理论在TCE和企业资源观的研究中常常被定位为正交或冲突的。虽然先前的研究分别侧重于比较能力或交易成本因素来考察企业的边界,但Argyres和Zenger将这两种工作流整合起来,表明这两种理论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跨时联系。以前和当前的交易成本可能在帮助企业决定内部应该做什么方面起到很强的作用,这可能会导致能力的发展。整合这两种理论的一个重要Argyres和Zenger对中长期的关注。短期内,TCE和RBV确实指出了可能影响企业边界的不同因素;但是,如果将重点转移到中长期,这些差异可以通过管理活动来解决,然后需要考虑为什么管理者要投资于开发某些能力而不是其他能力——一个被Argyres和Zenger用来处理由TCE引起的治理话题的问题。

我们能够确定这类整合有效所必需的三个条件。第一,这两种理论都需要对相同或高度相似的现象进行解释。第二,必须有可能在两种观点中划分出有意义的对立。要有说服力,这种对立不应该是被迫的或人为的,相反,应该反映出真正的侧重点差异。第三,在对立内部,这两种观点之间需要有共同点,这些点构成了富有成效的对话的基础。并不是说一种理论胜过另一种理论;对立点依然会存在。但是,在整合过程中,这些差异导致了对问题现象复杂性的更全面的理解。

三、将一种理论应用于另一理论的领域

整合理论的第三种方法可能涉及对不同现象的两种理论视角,但将一种理论应用于另一种理论领域可以提供新颖的见解。Weber和Mayer(2011)就是一个例子,他们将监管焦点理论和预期违约理论的微观视角与交易成本经济学(TCE)结合起来,探讨了不同的合同构成要素方式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合同如何在实践中使用,并解决TCE与治理关系观之间的紧张关系(例如,Dyer & Singh,1998),将TCE与社会心理学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应对不同的合同条款,这将注意力从先前关于合同治理研究的一个主要焦点,即合同应该包含哪些条款,转移到如何“框定”包含在合同中的条款。因此,任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对新问题的敏感性被纳入焦点理论。

要使这种类型的整合成功,两个条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这一理论与新领域之间应该有明确的联系,以便进行富有成效的对话。其次,理论和新领域的基本假设要么需要兼容,要么整合工作必须找到克服任何(显然)不兼容假设的方法。

四、分享相似解释性说明研究的流派

推动生产性整合的第四种方法包括两个(或更多)研究流派,它们在解释不同的组织现象时采用了类似的解释性说明。所谓解释性说明,是指前置因素对结果产生影响的过程或机制。当多个研究流派共享一个共同的解释性说明时,可能有对话的基础。这种整合方法所带来的机遇是开发一个更大的概念框架,将各个独立的研究流派聚集在一起,从而提供更大的理论“简约性”。

这种整合方法的一系列例子在从社会交换理论框架中得出的研究中显而易见,这些研究解释了成员的自主态度和行为,特别是组织公民行为(Organ,1990)。该文的主要解释依据Blau(1964)对社会和经济交换的区分,阐明了社会交换与自主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它揭示了交易性心理契约和关系性心理契约之间的区别(Rousseau & McLean Parks, 1992),支持关于组织支持感知的文献(Eisenberger, Fasolo & Davis-Lamastro, 1990),并且对领导—成员交换观点(Liden, Sparrowe, & Wayne, 1997)很重要。它已经成为理解公正对员工结果影响的主要理论视角(Colquit等,2013)。共同使用一个相似的解释性说明使得开发一个综合模型成为可能,这个模型显示出相当大的概念连贯性。Dulac、Coyle-Shapiro、Henderson和Wayne等(2008年)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例子,其中社会交换理论作为一个模型的总体概念框架,在该模型中,组织支持和领导—成员交换感知通过心理违背和违规影响自主结果。

尽管Blau(1964)对社会和经济交换的区分在许多试图解释自由裁量结果的研究中起到了解释作用,但它绝不是唯一做出类似区分的理论。在心理契约研究中,Clark和Mills(1979)对公共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区分为组织中人际帮助的研究提供了信息(如Konovsky & Pugh, 1994)。MacNeil(1985)对关系契约和交换契约的区分被用于类似于Blau(1964)对社会和经济交换的区分,以将心理契约感知与自由裁量的态度和行为联系起来(Robinson & Morrison, 1995)。Gouldner(1960)的互惠规范也经常被引用,通常与Blau(1964)一起,为涉及自由裁量态度和行为的假设提供证据。解释性说明的多个版本似乎趋于一致,这构成了在元理论层面上进行对话和整合的机会;Cropanzano和Mitchell(2005)正是在对社会交换理论在组织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深思熟虑的整合和批判时做到了这一点。

三个条件似乎对第四种类型的整合取得成功很重要。首先,几个研究流派需要共享一个解释性说明。其次,理想情况下,这些研究流派属于一个单一领域或集中于一组共同的解释变量;Organic(1990)在解释公民行为时使用了Blau(1964)的社会和经济交换的区别,这是针对LMX、POS(感知组织支持)和心理契约的文献。最后,整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展示不同的研究流派如何建立在相同的基础上。只有当框架本身有意义时,更一般的概念框架所提供的简约化才能提供洞察力;在我们的例子中,从一个整体来理解雇佣关系,而不是以分裂的方式,才是洞见简约之源。

五、结论

许多现象和研究问题不能用单一的理论来充分解决。然而,重要的是,要确定如何整合来自多个理论的元素,以处理一个或多个理论无法单独解决的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整合理论,所以我们不认为我们在这里研究的四个方法穷尽了所有。

此外,一些研究问题往往非常有效地利用了多个的理论,但未能将它们结合起来。例如,一篇文章可能有两个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假设和两个以上基于企业知识观的假设。简单地接受来自多种理论的假设并不需要整合。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理论的基本元素为产生新见解而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生整合。这些新颖的见解可能涉及到一个新领域的应用,或者对一个或两个理论领域中已经存在的东西有更丰富的理解。关键在于,这种结合产生了一些新颖的东西,使学者能够回答或更好地回答一个或多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然而,和任何有价值的努力一样,整合理论并不容易。一个挑战是获得那些经常使用某个理论的人的接受,他们可能不认为有必要进行整合,特别是在核心假设被扭曲或修改的情况下。另一个挑战是准确地确定如何整合这些理论,具体的研究问题或感兴趣的现象应该是过滤器,而不是帮助确定从每一个理论中吸取什么和修改什么,以及它们如何以一种新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虽然这项任务具有挑战性,但潜在的回报是巨大的。

❽ 商业研究方法的内容提要

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将更加放开,企业所在面临的的环境也将更加复杂。如何走出困境,取得主动权、赢得相对竞争优势,是每个企业秘须解决的问题。进行商业研究是一种很好地帮企业解决战略决定和经营问题的有效方法。本书是了本广受好评的优秀教材,具有同类教材中取得一见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本书共4篇20章:第Ⅰ篇商业研究导论阐述了商业研究的主要内容、将科学思维运用于解决管理问题、研究过程、研究建议、商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第Ⅱ篇研究方法的设计阐述了设计战略、抽样设计、测量、测量尺度;第Ⅲ篇数据来源与收集阐述了深讨二手数据、调查方法;与参与者沟通、与参与者沟通的工具、观察研究法、实验法;第Ⅳ篇数据分析与表述阐述了数据加工与描述、探讨、展示与检测数据、假设检验、相关测量、多元分析;概述、表达结果;书面与口头报告等问题。

❾ 创业为什么那么艰难——我们要如何研究商业

当今这个时代,商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不论经济、技术、娱乐、消费还是政治隐衫,都已离不开商业的影响。而公司就像组成商业世界的原子,无时无刻不在定义着我们每天的生活。在这个前所未有、瞬息万变的新商业时代,每个人都需要新的智慧来理解生活、面对生活、掌控生活。正因为此绝携态,我会在今后的文章中,与大家一起剖析当代最重要的、和我们的生活最息息相关的一些公司、行业,以及商业人物,一起探索它们的来龙去脉和前世今生。

在开启商业探索之旅之前,我想先借用张潇雨老师的理念,来讲一讲研究商业时,“不要”做的事。我会试着破除一些概念,比如大家看待商业常有的一些误区和不合逻辑的想象,最后,我会讲讲我们应该怎么做,研究和分析商业的原则和理念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最终,我希望你能把这些原则和理念带到你的生活里,受用终生。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要先讲讲这里说的物理是什么。

人类历史上的物理研究大概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要对客观世界有一个观察。 比如,苹果掉在了脑袋上。当然,很多时候这种观察是反复出现的,也正因为它反复出现,我们才会重视这个现象; 接着,我们会根据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开始总结规律,并试图用各种方式描述某种现象。 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就是我们总结出来的。很多时候这种定律,还是用数学来表达的; 再之后,就到了验证的部分。 所谓科学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证精神。简单来说,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能提出各种对客观世界的解释,甚至总结规律,但是你总结得对不对,还得用实践来检并源验。

所以,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物理学家们就会通过各种实验来验证这个定律是否正确。并且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可以参与验证。一旦真的还原出来了正确的实验结果,这个定律才算被承认。如果以后观测到了新的现象,和已有的规律不符合了,科学家们又会试着提出一个新的定律,比如相对论,再来重复一遍刚才的整个验证的过程。

现在我问你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科学或者商业呢?这个问题比较大,可能难以全面回答,但我觉得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我们研究科学或者商业,是希望能用它们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研究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很多时候是为了造飞机、造汽车、造船。研究化学是因为可以造出更安全好用的塑料,使生活更加便捷。那为什么要研究商业呢?除了我们人人都有好奇心,我们还希望在商业中看到各种现象,学到各种规律,了解我们所置身的这个世界,最后能够为我所用。

不过,虽然商业和物理学都在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但它们有着一些本质的区别。研究物理的过程就是:观察世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其中蕴含了两个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基础逻辑:一是严格的因果律,二是定律的可重复性。

什么是 严格的因果律 ?说的是,万事万物的发生都有原因,是原因导致了结果。因为一个苹果存在,你把它扔到了天上,于是它掉到了地上。如果这个苹果不存在,或者你并没有扔它,那么苹果掉在地上的这个结果也就不会存在。换句话说,只要你凑齐了所有的初始条件,执行一遍这个物理过程,那么结果就是必然的,是一个非常严丝合缝的,从初始条件推到最终结果的过程。相信你能理角军。

那什么是 定律的可重复性 ?简单来说,任何人在任何时间站在地球上往上扔一个苹果,它都一定会掉在地上,这个结果是可重复的。不管是牛顿在几百年前扔,还是美国总统在白宫扔,还是我来扔,都没有区别。换句话说,定律之所以是定律,是因为它能预测未来。所以,一旦你有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武器,你就可以非常大胆自信地和人说,现在只要你向上扔苹果,它一定会落下来。结果是非常确定的。这两个逻辑,可以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两个逻辑了,相信很少有人把这么基本的事情拎出来给你讲。你可以想象,没有严格的因果律和定律的可重复 I 性,整个科学大厦都是无法存在的。如果一个规律不能重复,也就不能叫规律了。

说回真正的主题,商业:

张潇雨老师说研究商业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要把商业当成物理学。它本质上的意思就是,当我们在研究商业、分析公司、总结各种商业理论的时候,要有一个清醒的意识。那就是, 构成科学大厦的两个重要基础 ― 严格的因果律和定律的可重复性——在商业世界都是不太成立的。 换句话说,我们千万不能以为商业是科学,不要把研究商业当成研究科学。

任何商业事件,都是被千千万万的因素影响着的。作为观察商业、分析商业的人,当然要去尽力总结、发现规律、学习借鉴,但是,要记得不要把商业当成物理。我们是不可能按照总结物理定律那样总结商业,并且希望之后可以原封不动地重复很多遍的。实际上这也是商业有魅力的所在。它总是在发展、变化,没有一个法则是万用的、一定能保证成功的。

第一个原则,本质上是在说商业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不应该像研究物理、化学那样去研究商业,不要认为有什么恒定不变、百试百灵的商业规律。严格的因果律以及定律的可重复性,在商业世界都不是严格存在的。第二个原则,说的就是因果,在研究商业中,应当避免的三种归因谬误: 一是简单归因,二是过度解读,三是因果倒置 。

简单举例,当我们把阿里巴巴的成功归结为创新商业模式的成功、把腾讯的成功归结为产品文化的成功、把网络的成功归结为顶尖技术的成功,就犯了 简单归因 的错误;为避免犯简单归因的错误,我们深入思考,这么厉害的产品BAT是怎么想出来的呢?他们有哪些成功的诀窍使得他们能创造出这种产品?是他们挑选员工的时候特别挑剔,特别注意保护公司文化,还是有什么特别的培训机制?一旦开始想这些问题,我们就走进“ 过度解读 ”的陷阱了;很多人并不知道企业发展过程一些细节的故事,但是他们在分析这些成功企业的时候,经常把企业的成功归结于产品文化、对细节的追求,甚至是企业总部大楼的设计,这其实都是 因果倒置 。

王俊煌老师打了一个比喻,我印象非常深。他说,有时候企业就像一个飞速上升的电梯。电梯里有人静静地站着、有人在倒立、有人在不停地跑圈,最后等电梯上到最高层的时候,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的事,才是让这个电梯上来的最重要的原因。但实际上这和事实相差太远了。实际上,我在研究和分析商业、公司的时候也经常会有这种感觉。人是喜欢因果的动物,很多时候我们希望能找到某种诀窍和秘诀,使得我们能重复商业上的成功。但这种盲目归因的倾向,也会对我们研究商业、分析公司起到一些误导。

在研究商业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的归因都是极其草率、不理性的。我们有时会把原因简单化,有时会过度解读,有时候会把因果倒置。不管是一个公司的 CEO ,还是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不断去锻炼自己的归因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在学习商业、分析商业中会获得的一个重要能力。

你应该记得,小米公司在前几年非常火的时候,提出过一个口号,“专注、极致、口碑、快”。我非常喜欢这个口号,当时也有很多分析师拿这七个字做了很多文章。但你可能也发现了,这两年小米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整个企业速度也慢了下来,再也没什么人提这七字口号了。但是,难道因为小米发展慢了,我们做事就应该“不专注、不极致、不要口碑、不快”了么?显然也是不对的。

小米这件事本身给我们三个很重要的启发:

一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概念都是高度抽象和模糊的。 就像雷军说的“专注”和“极致”,其实都是对复杂现实状况的一种高度概括。而一旦我们对客观世界做出了这种概括,就会损失很多信息。比如,做企业“专注”很重要,但是什么时候该专注,多专注叫专注,专注多久合适呢?譬如,小米还做很多投资,打造小米生态链企业,这种行为是否不专注呢?同样,“极致”也有这个问题。多极致叫极致,在什么方面极致,为了极致不计成本是否可行呢?在一句口号,或者一组概念里,为了表达简练,这些问题都不得不被忽略了。当然这种概念和口号也有它的作用,比如能让我们快速理解和记住一个东西,人与人之间交流也非常方便,但概念本身是必然有它局限性所在的。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个方面。

二是,由于概念往往是高度抽象的 ,在理解概念的时候,我们容易进入一个经典的思维误区,也是美国投资家,沃伦 · 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 · 芒格经常说的一个概念, “证实性偏见” ( confirmation bias)。说的是,当我们脑中有了一个概念之后,会不自觉地寻找支持这个概念的证据。比如当你知道了“专注、极致、口碑、快”之后,可能看很多公司时就都想套入这些概念。看到老干妈,就想,老干妈非常专注,这么多年只做辣酱,而且做到极致;看到顺丰,就想,它口碑很好、服务非常快速,所以能够火。这些说法虽然没错,但是它把一个公司的成功大大简化了。因为没有公司是因为口碑差成功的,也没有因为产品特别难用,服务不到位而成功的。所以如果我说顺丰因为口碑好和服务快速而成功,等于什么都没说。而当我们脑子里有了不完整的概念,又找一些事实来反复印证这个概念时,最后就会陷入对真正深入思考的停滞了。

三是,一旦陷入对概念的执着中,往往会有一种掌握了武功秘籍的错觉。 好像能做到某些口号和概念,就一定能达到某种成功了。但其实,现实总是更加复杂。正如我们之前说的,商业没有必胜的法则,有时候赢家自己给自己的归因都不一定准确。

这也是商业的魅力所在,因为它不是恒久不变,而一直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或者至少通过观察和研究获得很多新的知识。

所谓“不要站在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是时间维度,不要站在此刻去看历史,用现在的眼光判断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应该努力地回到历史的情境里;第二个层面是空间维度,不要仅仅站在外面去揣度一家公司或一名企业家做的事情、下的决策。而是要尽可能走入公司内部、企业家的内心,去感受那个时刻他们做的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研究商业、理解商业。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中不断观察和转换,才能最接近商业的本质。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拍一个精彩的商业传记电影,导演肯定一方面要还原当时真实发生的故事,另一方面也要走进关键人物的内心。其实研究商业和拍电影的道理是非常类似的。

只有理解了这四个“不要”,你才能够真正明白,为什么即使你看了无数的案例,绕开了失败案例中所有做错的事情,以及拥有了成功案例中所有好的特质,你也不一定能创业成功。归根结底就是三个字, 不确定 ,商业与历史一样,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概率随机事件,不是简单的因果规律。那么,既然看这些案例没有意义,我们为什么还要研究商业呢?商业研究到底是什么?

所谓“归纳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归纳,二是过程。这里的归纳,其实取自一个逻辑学的概念“归纳法”。我们前面说过不要把商业当成经典物理学,不过,这二者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对归纳法的使用。归纳法指的是通过对客观世界重复的观察,并试图总结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比如先前人类发现,一些材料(金、银、铜等)能够导电,于是就有了一个猜想:是不是所有金属都能导电?这就是一种归纳。之后,科学家们根据这种归纳,来试图证明或者推翻这种猜想,从而就完成了一个物理规律得出的过程。

商业着作 《 创新者的窘境 》 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经典的总结。它归纳出了一套初创小企业如何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甚至颠覆大公司的商业理论。这本书连根本不爱看商业书籍的乔布斯都非常推崇,理论非常流行。所以在我们看商业的时候,这种跨越时间、空间、行业的归纳,确实是要反复去做的事情,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使命之一。

但在这里我想更加强调的是,一定要明白: 归纳的过程比归纳的结果更重要。 当我们去做这些归纳的同时,应当要保持一种清醒的意识,就是虽然我们归纳出了这样的规律,但它们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被证明是错误的。所以比起具体的结论,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更加重要。这就是归纳的过程。

首先,商业世界就像天气一样,也是一个关键因子非常多的复杂系统。其中任何一点小小的扰动,就像那只在巴西煽动翅膀的蝴蝶一样,可能会在另一个地方造成巨大的风暴。这就是一个混沌系统里,微小因子的改变带来的结果的巨大不同。但同时,我们不要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虽然我们很难预测北京明年的今天早上 8 点具体温度是多少,但我们肯定知道,它一定在某个范围内。比如一定不会是 50 摄氏度,也不可能是零下 20 摄氏度。也就是说,精确的天气预测虽然几乎不可能,但“气候”确是可预知的。在一定的区域内,气候是有规律的,可预测的,可感知的。

商业的规律也是一样——虽然我们无法精准地做出具体的判断,但是一些规律和逻辑是可以感知、归纳的,也是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当然,在使用任何规律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忘了,我们只是努力在一个混沌的系统中寻找秩序,哪怕能总结出一点规律、获得一点心法,我们都应该非常满意了。就像那句话说的:从来没有什么人对高山的征服,只有对高山允许我们去攀登的感激。面对商业,我们也应该有这种敬畏之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多元、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地方,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们应该抱着平和的心态努力寻找一些规律。

最后一点,研究商业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自我观照的过程。所谓的“自我观照”,指的是我们如何在商业史中看到自己、看到人性。因为慢慢你会发现,所有商业史、公司史,甚至金融史、货币史、娱乐史等等,最终都是人的历史。历史总在重复自己,但又常看常新。本质上是因为人性总是贯穿始终的,每个人都能在里面观照到自己。所以,在研究商业的时候我们应该能做到两个层面的自我观照。

第一点,研究商业锻炼的应当是自己从多个维度分析和思考事物,同时又跳出各种思维误区的能力。 商业世界如此复杂、但也因为它的复杂,反过来给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案例和素材。让我们能对这个真实的世界有所观察、有所理解、有所连接。在真实发生的历史中,去磨炼自己思考的能力,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第二点,也是我常常强调的,研究商业就是研究生活本身。 如何独立思考、如何与人沟通、好朋友和好伙伴的特质是什么、如何与他人竞争、关键时刻应该怎样做决策、如何转变自己的人生路线、怎样激发最好的创意,甚至应该有什么样的消费态度.....这些问题,商业和公司们其实都告诉了我们。

所以在观察商业、研究商业的同时,我们也是在学习人生的智慧。如果最终你能明白商业就是生活,就是对我们自身的观照,你就真正掌握了商业的本质。

❿ 如何提升论文的理论贡献

这要看你的论文的观点的创新兆戚性吧,见解独特且有研究价值的话自然是提升了论文的族帆陵理论贡轿裂献,至于这方面的灵感可以在一些别人的文章里找一下,知网啊,网络学术,汉斯出版社官网都有很多的文献资源

阅读全文

与商业研究方法如何做出理论贡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展示柜制作方法视频教程 浏览:222
第三视角拍摄方法和技巧 浏览:961
戒面膜的正确方法 浏览:466
语音课教学方法 浏览:949
常用的冷敷方法有哪几种 浏览:733
鉴别白色水晶石头的方法 浏览:494
洗青菜的正确方法 浏览:848
吉林省二本线计算方法 浏览:480
配线架安装方法 浏览:152
电表的2种接线方法图怎么画 浏览:825
手上锻炼腰肌最好的方法 浏览:362
36除以101简便方法 浏览:883
氧气焊使用方法 浏览:406
特殊规定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浏览:980
肌肉腿部训练方法 浏览:207
中国电化研究主要研究方法 浏览:510
电力管枕图片施工方法 浏览:974
最简单的眉毛分解方法 浏览:940
做葡萄酒的方法视频 浏览:899
学校武当武术教学方法 浏览: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