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今文经和古文研究方法

今文经和古文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3-05-21 22:54:20

㈠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经籍。

二者区别:

1、对孔子态度

今文经学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传》。

而古文经学崇奉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以刘歆、贾逵等为代表,最重《周礼》。

2、经典顺序

今古文经学视经典的学习顺序的不同,源于两派对于孔子的定位不同。

今文经学视孔子为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将五经顺序定为《诗》、《书》、《礼》、《易》、《春秋》,由浅入深;

古文经学视孔子为史学家,将五经顺序定为《易》、《书》、《诗》、《礼》、《春秋》,按时间顺序排列。钱穆先生认为今古文经学之争始于利益之争,当是定论之言。

3、兴盛衰落

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后今文经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同时,古文经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

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1)今文经和古文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1.今文经学的影响:

自从经学研究成为官方肯定的专业学问之后,就已显示了政府与学者都将以之为政治措施的观念来源,而这也正是先秦以来的儒家学派的根本关怀,然而在今文经学家的学术风气上,尤其以董仲舒的春秋学理论建构肇其端,既重视春秋中微言大义的引申于时政之上,又强调天人感应之神学目的论世界观,在配合了西汉宗教迷信发达的时代风气之下,今文经学家的理论遂提供了谶纬迷信之术的发展空间。

同时在对政治措施的影响方式上,逐渐与谶纬神学合汇,尤其是王莽与刘秀在夺取政权之际皆公开利用,甚至将若干谶语编为官书明白昭告,都是使谶纬之术发达的因素,这样的政治风气显然不是历史的常道。

今文经学的这种研究风气,直至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等融合今古文经学的学风出现后而告中断,而谶语之术虽经两汉以后历朝的明令禁止,却仍保留在道教传统中,以各种不同形式的神学迷信方式,持续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历史。

2.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思想意义及历史定位:

就今古文之争的意义而言,政治上的意义是,因官学而有的政治利益集团间的斗争;文化上的意义是,开创帝国气象的政治与神学结合的知识活动,与回归先秦的义理与考据结合的知识活动之竞技;理论上的意义是,汉代新起之天人感应灾变的宇宙论,与朴实的先秦人伦进路之世界观的交战。

就今古文学风在思想史上的定位而言,在作为政治意识型态学而建构的解经体系意义上,两者对于两汉时政皆有实际的影响力量,而其个别学术力量的起落则与官方的抑抬有互动的关系;

在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环节的意义上,古文经学派对于保存先秦典籍的文字训诂工作有重要贡献,而今文经学派则侧重地发挥了儒学与政治活动结合的义理诠释工作;在作为哲学思想的创造面意义来看,两汉经学的今古文之学在哲学观念的创造上的成就都不大,相较于汉初黄老、道教哲学、淮南子、抱朴子等,整体地说皆有逊色,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结合天道神学与阴阳五行说,及易学官学结合了两汉的天文气象学知识才颇有理论上的创造力。

㈡ 古文经和今文经有什么区别

今文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经籍。

今文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今文经学在两汉一直被立于学官,深受统治者的重视。西汉中后期,武帝时经学成论事晌唯言政依据,董仲舒演说阴阳灾异的新儒学“今文经学”占统治地位。

古文经指汉代前茄谨宏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经籍。古文经通过长期的传习,古文学者转相发明,到西汉末具备了章句义理,形成了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

今文学派指的是两汉学者以儒家经典之研究而成立的一个学术传统。它在学术研究上的基本特性有三:首先,这是汉代的儒学学统,是对儒家经书作研究而成立的学术传统。但严格地说来,它研究的典籍虽是儒经,而表达的观念却是汉代的思潮,是一个融合颤册了先秦各家学说。

而以儒家面貌表现的汉代儒学;其次,因秦火之后典籍荡然,今文学派所依据的儒学经典,是经儒生口授相传而以汉代通行的隶书体写作之书。这就预留了当以先秦古文字写作之儒经被发觉后,将出现新旧不同观点之争辩空间。

第三,它在解经时的理论性格极富创造性,且充满了宗教神学的意味,这是基于两汉之际的学术风气而有的表现。例如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及孟喜京房等的易学,就是最能体现两汉自然科技知识、及宗教神学迷信发达的理论性格。

㈢ 汉朝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是怎么回事

古文经学,即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

今文经学,即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今文学派,与古文经学相对立。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古人以后,经学今古文之争遂告结束。拦世扮然作返埋为不同的治简灶学方法与对待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不同态度,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影响并未结束。

(3)今文经和古文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古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才被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今文学派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外,民间所藏的先秦百家之书尽皆焚毁,仅存官方所藏,也只有官方职司博士官者仍可研究阅读。

自欧阳修怀疑“《系辞》非孔子作”以来,宋儒疑经惑传的学术风气开始流行。实际上西汉以来的今文《易》已根据似乎合理的思路改经了。

㈣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基本差别

今文学派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史记李斯列传中记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谐守慰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鲸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一个政策,被秦始皇执行了,于是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外,民间所藏的先秦百家之书尽皆焚毁,仅存官方所藏,也只有官方职司博士官者仍可研究阅读。
今文学派指的是两汉学者以儒家经典之研究而成立的一个学术传统。它在学术研究上的基本特性有三:首先,这是汉代的儒学学统,是对儒家经书作研究而成立的学术传统。但严格地说来,它研究的典籍虽是儒经,而表达的观念却是汉代的思潮,是一个融合了先正伏棚秦各家学说,而以儒家面貌表现的汉代儒学;其次,因秦火之后典籍荡然,今文学派所依据的儒学经典,是经儒生口授相传而以汉代通行的隶书体写作之书。这就预留了当以先秦古文字写作之儒经被发觉后,将出现新旧不同观点之争辩空间;第三,它在解经时的理论性格极富创造性,且充满了宗教神学的意味,这是基于两汉之际的学术风气而有的表现。例如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学及孟喜京房等的易学,就是最能体现两汉自然科技知识、及宗教神学迷信发达的理论性格。 此外,由于以先秦时期的各国文字体写成的儒家经典陆续被发现,经过学者研究之后,不仅在文句篇章上不同于现厅昌存今文经学派的经典,更在于对社会礼俗、政治制度及哲学命题上产生了不同于当时学术思潮的观点,且强调还归先秦义理的朴实学风,遂有所谓古文学派之兴起,成为与今文学派较劲的新的学术传统,此即两汉经学上的今古文之争。总之,今文学派就是汉儒中以当时流行文字所写成之典籍为依据,而在形上学上侧重宗教神学面、在社会政治哲学上侧重配合新时代提出新建制观点,以阐述儒学理论的学派。
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至哀帝时,刘歆领校秘书,发现古文经不但文字与当时立于学官的博士本有异,而且有的博士本定为今文经。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之余,残阙不全。基于此,刘歆请立古文经《毛诗》、《左传》、逸《礼》于学官。因遭到太常博士群起反对,刘歆离开京都。西汉末,王莽欲篡权,提出“王田”的主张,要将土地收归国有,利用《周礼》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以为现论依据。《周礼》属古文经,古文经学地位因得以提高。平帝时,立五个古文博士,以与今文经学对抗。东汉初,刘秀利用谶语巩固政权,即位后,倡今文,废古文。谶纬之风影响了东汉经学的今古两派。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压倒今文经学,着名古文经学大师如大卫宏、贾逵、马融、许慎等,以学术取高官。或有门弟子几千人,势力极盛。古文经学斥责今文经学附会谶纬的妖妄,强调文字训诂对于治经的重要性。为了准确解释儒家经书,古文经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作了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撰为着述,如齐歆认为“六书”是汉字造字的基本法则,扬雄着《方言》,许慎着《说文解字》等,皆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至今仍为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钥匙,受到学者的重视。至东汉末,儒学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宗,兼采今文之说,综合两派,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代,太宗诏使国子祭酒孔颖达统一异说纷纭的南北经说,撰定《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使明经取学者屏弃今古文的门户之见,自出亲意,宋人抛开旧注,直接往经文中寻求义理,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遂成为“宋学”。明代经学衰弱,少有建树。直至清代,乾嘉学者所用方法,称为“汉学”、“朴学”,无论吴派、皖派、扬州学派,皆与古文经学为近。惟常州学派上承汉代的今文经学,依据《公羊传》及董仲舒、何休等举则人着作,借阐发孔子“微言大义”表达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态度,影响及于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思想家。古人以后,经学今古文之争遂告结束。然作为不同的治学方法与对待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不同态度,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影响并未结束。

㈤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有何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主要在于文字有别,内容和篇目有别,版本有别,以及对孔子的态度与其所言对“古代”的认识有别。

一、今文经学

今文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在经学确立的初期,并没有今文经学这样的名称,只是因为后来古文经学的兴起,才相应地将之前流行的经学称之为今文经学。由于秦的焚书,汉武帝所立的五经博士传习的儒家经传轿毕大多是根据儒生的口耳相传用隶书记录的版本,而非先秦文字写就的古书,这就是所谓的今文经。

今文经学在两汉一直被立于学官,深受统治者的重视。西汉中后期,武帝时经学成论事言政依据,董仲舒演说阴阳灾异的新儒学“今文经学”占统治地位,散文言必称经,喜以阴阳灾异论政论事。

二、古文经学

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经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学日益繁盛,朝廷多次下令搜求遗书,一些诸侯王也重金求购古籍,先秦旧典不断被发掘出来,这些古籍大多是用先秦文字书写的,当时许多人不认识,因此,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通过长期的传习,古文学者转相发明,到西汉末具备了章句义理,形成了古文枣帆闹经学。

古文经学为立学官,与今文经学开展了多次论争。东汉后期的散文,内容多为宦官专权、政治混乱、社会腐败的现实,倾向写实,语言日趋骈偶,文采激情,多不平之气,以王符、仲长统等为代表。

三、今古文经学区别

(一)文字有别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不同,起初只是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不同。而今文经与古文经的不同,首先是文字的不同,即今文经是用汉代隶书书写的,古文经是用战国时六国文字书写的。如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指出:“今古文所以分,其先由于文字之异。今文者,今所谓隶书,世所传熹平《石经》及孔庙等处汉碑是也。古文者,今所谓籀书,世所传岐阳石皷及《说文》所载古文是也。隶书,汉世通行,故当时谓之今文;犹今人之于楷书,人人尽识者也。籀书,汉世已不通行,故当时谓之古文;犹今人之于篆、隶,不能人人尽识者也。”[1]

但仅仅用文字来区分今文经和古文经并不可靠,因为在现实中,古文经可能有今文抄本,今文经亦可能有古文祖本。譬如伏生壁藏的《尚书》属今文经,但原本是用战国末期的古文抄写的;孔府发掘的《尚书》属古文经,但孔安国用今文解读并传世。皮锡瑞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在《经学历史》中说:“凡文字必人人尽识,方可以教初学。许慎谓孔子写定六经,皆用古文;然则孔氏与伏生所藏书,亦必是古文。汉初发藏以授生徒,必改为通行之今文,乃便学者诵习。故汉立博士十四,皆今文家。而当古文未兴之前,未尝别立今文之名。”[2]皮锡瑞认为,为方便学习、传授,汉代发掘出的所有古文都改成了今文,这是符合实际的,但他却没有讲清楚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前者,今文经学言历代圣王,皆虚其人,皆是孔子托古改制,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经学是一套未曾实行的理论;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刘向和何休等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传》。

而后者,古文经学所述历代圣王,皆为实事,崇奉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以刘歆、贾逵、王府和仲长统等为代表,最重《周礼》。

因此,对孔子所言“古代”的认识,直接关系着对经学性质的理解。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古”并非历史时间层面,而在于价值。

[1]清·皮锡瑞着,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54.

[2]清·皮锡瑞着,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54-55.

[3]徐复观. 徐复观论经学史两种[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99.

[4]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60.

[5]清·皮锡瑞着,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55.

㈥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和论争

一、区别

1、概念不同

今文学派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古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

2、形成方式不同

今文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

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经籍。

3、对孔子态度不同

今文经学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传》。

古文经学崇奉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以刘歆、贾逵等为代表,最重《周礼》。

4、经典顺序不同

今文经学视孔子为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将五经顺序定为《诗》、《书》、《礼》、《易》、《春秋》,由浅入深;

古文经学视孔子为史学家,将五经顺序定为《易》、《书》、《诗》、《礼》、《春秋》,按时间顺序排列。钱穆先生认为今古文经学之争始于利益之争,当是定论之言。

5、兴盛衰落不同

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后今文经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

古文经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

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二、争论

1、西汉末年论争

汉哀帝时,刘歆领校秘书,发现古文经不但文字与当时立于学官的博士本有异,而且有的博士本定为今文经。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之余,残阙不全。

基于此,刘歆请立古文经《毛诗》、《左传》、逸《礼》于学官。因遭到太常博士群起反对,刘歆离开京都。这是今古文经学的第一次重要争论。

西汉末,王莽欲篡权,提出“王田”的主张,要将土地收归国有,利用《周礼》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以为现论依据。《周礼》属古文经,古文经学地位因得以提高。平帝时,立五个古文博士,以与今文经学对抗。

2、东汉初年的争论

东汉初刘秀利用谶语巩固政权,即位后,倡今文,废古文。谶纬之风影响了东汉经学的今古两派。

东汉光武帝立今文经十四博士,再次确立今文经学在官学中的统治地位。但是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古文《费氏易》、《左氏春秋》置博士。

博士范升反对,与韩歆等争论,并奏《左氏》错失十四事,不可采三十一事。学者陈元上书与范升辩论,认为左丘明亲受业于孔子,其书弘美,宜立博士,书凡十馀上。

光武帝乃立《左氏》博士,诸儒议论喧哗,从公卿以下,多次在朝廷上争论,终于又被罢废。汉章帝时,贾逵(公元 30~101)作《长义》四十一条,说“《公羊》理短,《左氏》理长”,为古文经张目。博士李育乃作《难左氏义》四十一事,以《公羊》难逵。这是今古文经学的又一次重要争论。

汉章帝赞同贾逵的主张,诏诸儒选高材生从逵受《左氏》、《谷梁》、《古文尚书》、《毛诗》,四经遂行于世。东汉马融(公元79~166)以古学授郑玄,玄遍注群经,于是郑、贾之学流行数百年,为诸儒所宗。

3、唐宋时的争论

唐代,太宗诏使国子祭酒孔颖达统一异说纷纭的南北经说,撰定《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使明经取学者屏弃今古文的门户之见,自出亲意,宋人抛开旧注,直接往经文中寻求义理,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遂成为“宋学”。明代经学衰弱,少有建树。

4、清代

直至清代,乾嘉学者所用方法,称为“汉学”、“朴学”,无论吴派、皖派、扬州学派,皆与古文经学为近。

惟常州学派上承汉代的今文经学,依据《公羊传》及董仲舒、何休等人着作,借阐发孔子“微言大义”表达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态度,影响及于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思想家。

5、近代章太炎是古文经学的着名大师。 古文经学的特点是讲文字训诂,明典章制度,研究经文本身的涵义,不讲“非常疑义可怪之论”及“阴阳灾异”。

古人以后,经学今古文之争遂告结束。然作为不同的治学方法与对待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不同态度,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影响并未结束。

㈦ 古今文经学的异与同

经学分今文与古文,两个流派各有其支持者,其异同在哪儿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古今文经学的异与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今文经学的异与同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成帝时,刘欲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好恶相同并亲见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以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又在今文诸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但因为在西汉朝廷中,不仅担任教职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连那些达官显宦也都是通过学今文经而得官的,因此,刘歆的要求遭到诸儒博士的反对,未能成功。也因为此,才有派别含义的“古文”名称。而“今文”则是由于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之后,到东汉时才出现的名称,它是古文经师加给立于学官的经书、经说和经师的。

经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趋近混于一同。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但从纯学术的观点来看,今文经说有异说,古文经学中也有异说,谁也不能算解释五经的权威,更不能说谁得了孔子的真传。

东汉时期,经今古文学的争论,其实质问题是谁是经学的正统和如何统一经学的思想。今文经学既已立于学拍薯官,士子也依赖学习今文经入仕,朝臣又通过学习今文经而获位,因此古文经学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术一旦跟政治利益结合起来,学术问题也就成为政治问题了。正因为此,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

一、秦始皇焚书坑儒——经今古文之争的罪魁祸首。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规定凡是六国史书和诸子百家,除了博士官能够收藏之外,其他人一律焚毁,不得私藏。并且坑杀了一些方士儒生。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也就成为今古文经之争的罪魁祸首。袭搜者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秦始皇本纪》

在秦始皇下令焚烧儒家作品之后, 很多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就此失传。因此在秦代没有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者。在汉初流传的儒家经典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保存下来:

途径一(今文经的来源):饱学儒家经典的老儒通过背诵漏皮记忆的方式,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流传后世。这也就是今文经产生的主要途径。因为秦朝存在时间并不长,只有30多年的时间。因此它的短命而亡为今文经能够保存下来提供了可能性。途径二(古文经的来源):在秦朝焚书坑儒之前,一些儒生把儒家经典埋藏起来,在秦朝灭亡之后,这些儒家经典又得以重见天日。话说,他们埋藏的方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有把书藏在墙缝里的,也有把书藏在地底下的。总之,都是藏在一些犄角旮旯,很难让人发现的地方。发现藏书最多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在曲阜的孔子旧宅。另一个是河间王献处。这些陆续被发现的战国时代的儒家经典字体都是用秦统一前的篆书抄写的,因此也被称为古文经。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史记》

因为儒家经典流传下来的方式不同。 所以儒家内部又分为了今文经和古文经两派。 今文经大多是用汉朝时流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古文经大多是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篆书书写的。儒家经典在汉初表现为这两种形式也为后来的经今古文之争埋下了伏笔。

二、今文经和古文经之间的差异。

今文经和古文经的斗争能够持续数千年,归根到底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具体理念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所造成的。除此之外,两者还推崇不同的儒家经典,对待孔子和周公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差异,对儒家经典内容的解释也有很大的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今文经和古文经之间的具体差异:

1、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不同――两者斗争的主要分歧。

对待儒家的传统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分别有不同的注释型着作。而且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在对待六经的排名先后上也有很大的分歧。西汉时期以董仲舒为首的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的顺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而以班固为首的古文经学家则认为六经的顺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而且两者又有不同的六经注释型着作:

①《诗》

古文经:《毛诗》

今文经:《鲁诗》《齐诗》《韩诗》

②《书》

古文经:《古文尚书》

今文经:伏胜、大夏侯、小夏侯

③《礼》

古文经:《逸礼》、《周官》

今文经:《大戴礼记》、《小戴礼记》、

《庆氏礼记》

④ 《易》

古文经:《费氏易》、《高氏易》

今文经: 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

⑤《春秋》

古文经:《左传》、《邹传》、《郏传》

今文经 : 严氏 、颜氏、《榖梁春秋》

通过对上述儒家经典的分类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古文经学家和今文经学家对于儒家经典的解释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对诗、书、礼、易、春秋都有属于自己流派的解释性着作。而且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在注释儒家经典的时候往往会加入自己的价值观念,一旦在儒家经典当中渗透进不同的价值观念就会使儒家经典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得儒家经典服务于不同的人。

2、对待儒家经典的态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

今文经和古文经两者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文字和解释性着作的不同。两者对待儒家经典的态度以及儒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今文经认为: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致用,在研究方法上今文经学家主张章句推演,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和刑名学说来发挥微言大义,主张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五常的思想。其实后世流传下来的今文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影响。是经过董仲舒改良之后逐渐演变而来的。

汉景帝以《黄帝》、《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敕令朝野,悉讽诵之。―― 《史记》

古文经认为:重视研究古代的典章制度,在分析事物发展演变时不结合阴阳五行和刑名学说。注重师承、严守家法。在研究方法方面古文经学家看中的是章句训诂,把儒家经典视为古代的历史资料,简单来说就是把儒家经典看作历史书。并没有把儒家经典上升到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度。因此在总体上来看古文经相比今文经来说显现出一定的保守性。

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邹》、《夹》之传。四家之中,《公羊》、《谷梁》立于学官,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汉书·艺文志》

3、对待孔子的态度不同。

两者除了研究方法的`不同之外,在对待孔子的态度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对孔子的评价:

今文经学家认为孔子是素王,六经都是孔子创作出来的。而且孔子是现行的很多制度的创立者。孔子并不是儒家文化的传承者而是儒家文化的创立者。因此今文经学家是把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山鼻祖身份来加以评价的。

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汉书·艺文志》

古文经学家认为孔子是先师,孔子的一套理论体系是从周公那里传承而来的,他的主要特点就是传而不述。因此古文经学家是把孔子作为儒家文化传承者的身份来加以评价的。

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书·艺文志》

三、今文经和古文经的斗争过程――持续数千年的拉锯战。

如果把今文经和古文经的斗争放在5000年中华文明的角度来考量,你就会发现这场斗争是意义深远的,而且对我们整个文明的走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场斗争从秦朝灭亡开始,一直持续到近现代,持续了近两三千年的时间。直到今天我们很多的思想观念依然受到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影响。在这数千年的斗争过程中,今文经和古文经互有胜负,用句俗话来说就是“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两者是轮流的坐庄。但是,两者中的一方谁都没有办法彻底消灭另一方。

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两者的斗争是十分复杂的。由于篇幅有限,如果要详细的把它叙述一遍那是不太可能的。在下文当中我就挑选几个在历史上斗争比较激烈的时期展开论述:

1、两汉时期——今古文之争的巅峰期。

两汉时期是今古文经之争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这场斗争从西汉初年在孔子旧宅和河间王处发现古文经为起点,到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马融、郑玄结合今文经和古文经遍注群经实现两者初步融合为终点。整整贯穿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今文经和古文经既有斗争又有融合,最终实现了同一发展。以下是两者斗争的主要几个阶段:

①阶段一:(西汉初年)今文经占有优势。

西汉初年,因为今文经出现较早。而且董仲舒等人也以善治今文经《公羊春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在董仲舒的建议之下,汉武帝确立了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政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但是,这里汉武帝强调的“儒术”是今文经而不是古文经。在董仲舒的建议之下很多今文经学作品陆续被立为学官。

“董子传《公羊》,《春秋繁露》所载,皆言经义,且皆与《公羊传》合。是董子之于经学,尤为专门名家。”。——《经学家法讲义》

但是在这一时期,古文经发展的并不是那么好。 因为古文经出现的比较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十分的有限。而且相比于今文经来说古文经比较保守,它的很多价值理念并不适合汉武帝来加强中央集权。因此在汉朝初年,古文经只在民间小范围的流传,放在整个国家的水平来说影响力还是十分有限的。

②阶段二:(西汉末年) 古文经开始崛起。

在经历过西汉初年和西汉中期的民间发展之后,古文经在西汉末年逐渐成熟,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和当时的统治思想也越来越契合。汉成帝时命人搜寻天下遗书,刘向、刘歆父子先后负责把搜集到的大量图书加工整理的工作。在他们搜集图书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春秋左氏传》《毛诗》和《逸礼》等古文经书。与此同时,古文经也开始在大范围内流传。

等到王莽当政时期,为了篡夺汉室的江山,王莽提高了古文经的地位。并且把古文经作为自己改朝换代的理论依据。由于脱骨改制的需要,刘歆借机把《左氏春秋》《古文尚书》和《毛诗》立于学官。后来又历《乐经》为博士、《周官经》六篇也立博士。

六艺之文,……《易》为之原,《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刘歆

在这一时期,相比于古文经的一步步发展壮大,今文经却在一步步的衰退。由于得不到政治势力的支持,今文经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逐渐下降。

③阶段三:(东汉时期)今文经和古文经融合贯通。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之后,取消了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经博士,共有14位博士。古文经虽然不得立于学官,但是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实在这一时期就可以清楚的发现, 今古文经之争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争论,是一种政治势力和另一种政治势力的斗争。

东汉末年时,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容今文经和古文经,破除各家传统,遍注群经,得到了今文经和古文经两派的赞许。至此今文经和古文经实现了初步的融合,两者的斗争也就暂时的告一段落。

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王父豫章君(范宁)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专以郑氏家法。——《后汉书》

2、清末——今古文之争的又一次高峰。

今古文之争在两汉达到高峰之后,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时间,在清末又一次达到了高峰。其实这两次高峰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都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清末面对着众多的新兴事物,人们的思想受到强大的的冲击。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又再一次掀起了今古文之争。与两汉时期不同的是,在清末时期人们的思想已经受到西方的影响,面对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差异人们更加理性。他们能够用一些近代化的思想来重新审视这种差异。在清末今古文经之争分为以康有为为首的今文经学派和以章炳麟为首的古文经学派:

①以康有为为首的今文经学派——提倡改革、反对奉天法古。

在清末康有为在政坛上是混的风生水起,他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主张在中国实行维新变法,建立起一套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为了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康有为再一次举起了托古改制的大旗。因为康有为本来就是今文经学大师,他对今文经学的很多理念都是是铭记于心的。为了宣传他的变法思想,他把孔子打扮成了变法改制的先师。认为孔子是变法改制的祖师爷。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变法的阻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康有为先后完成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这两本着作:

《新学伪经考》:这本书也是康有为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写的第一本书。在这本书中康有为对古文经学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他认为《周易》、《尚书》这些古文经书都是王莽改制时刘歆编造出来的。这些古文经书和孔子没有任何关系,他们都是王莽的新朝之学,是王莽为了篡夺汉朝政权而伪造的。此外康有为还认为,东汉末年的马融郑玄之学也是王莽的新朝之学。并不是真正的古文经书。康有为的这些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符合实际。但是他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为他的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始伪伪,乱圣制者,自刘歆;布行伪经、篡孔统者,成于郑玄。于是夺孔子之经以与周公,而抑孔子为传,于是扫孔子改制之圣法,而且为断烂朝报,“六经”颠倒,乱于非种;圣制埋沦于雾;天地反常,日月变色,以孔子天命大圣,风载四百,地犹中夏,蒙难遘闵,乃至此极,岂不异载?——《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这本书也是康有为为了维新变法而编造的一部书。在这本书中康有为主张孔子是变法改制的先师。孔子之前的历史是茫无可考的。孔子通过自己的主张制造出尧、舜、文、武、周公的形象,并假托这些古王先圣来传播自己的政治理想。活生生的把孔子打造成了变法改制的祖师爷。并且他还依据今文经三生三世的说法。把社会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认为君主专制的社会就处在据乱世。君主立宪制则代表生平世。民主共和制则是太平世。

“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六年,康有为读其遗言,渊渊然思,凄凄然悲,曰:“嗟夫!使我不得见太平之泽,被大同之乐者,何哉?使我中国……不得见太平之治,被大同之乐者,何哉?” ——《孔子改制考》

②以章太炎为首的古文经学派——主张发扬国粹,保留传统。

与康有为为首的今文经学派相对应的是章太炎为首的古文经学派。章太炎虽然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革命元勋,但是他的思想并不像他的行动那么激进。章太炎在文化思想上还是比较保守的。他反对康有为所提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认为在近代化变革当中应该保留我们的国粹,发扬我们的传统。因此他反对全盘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尤其反对康有为改革政治体制的行为。

梁子所悲痛者,革命耳;所悲痛于革命,而思以宪法易之者,为其圣明之主耳。——《正仇满论》

在章太炎的这种呼吁之下。晚清社会形成了一股提倡国粹的潮流。他们主张应该将西方优秀的政治制度和我们东方传统的文化相结合,以此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这种潮流一直持续到新文化运动后期。实质上这也是从汉朝流传下来的今古文之争的一个缩影。

结论:今古文之争是儒学内部争夺“利禄”的斗争,是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一种表现形式。

其实如果放在整体史观的角度来考察今古文之争,我们就会发现。这种争论实质上是一种利益的争论。无论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背后隐藏的都是一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这两个派别之后分别有不同的支持势力,今文经和古文经也分别代表着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是儒学内部争夺“利禄”的斗争,是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一种表现形式。

虽然这两种派别争论不休,但是在歌颂先圣先王、美化古代政治、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问题上还是一致的。这种争论持续了几千年的时间,它对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㈧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和论争区别和论

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差别:①记录文字不同。②篇章有差异。

③对经书内容的解释和对古代制度的说法往往不一致。

④今文斥古文传授系统可疑,古文斥今文抱残守缺。

向左转|向右转

章炳麟(1869~1936,号太炎),主张革命,政治立场激进,在学术上却以古文经学反对康有为的今文经学。

晚清今文经学毁野高一度复兴。康有为(1858~1927,字长素),近代今文经学大师。着《新学伪经考》,谓古文经皆出刘歆伪造,是新莽一朝之学,“非孔子之经”;又着《孔子改制考》,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以孔教名义鼓动变法。

举例:

今文、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问题

1、今文《尚书》

今文《尚书》由伏生传授。伏生,亦叫伏胜,济南人,故秦博士,专治《尚书》。秦始皇焚书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流亡。汉文帝时,使掌故晁错前往受《尚书》,亡数十篇,只得29篇(其中一篇是《书序》,实际只得28篇)。由于伏生所传《尚书》是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写成,所以叫《今文尚书》,也称为伏生本。

《今文尚书》28篇,大部分被司马迁采入了《史记》。从文辞上看,虽用汉代通行文字,但文辞艰涩,诘屈聱牙,义奥难懂。与商周以后的文辞截然不同。因此,《今文尚书》是真《尚书》。

今古文师法之不同。廖平曰:“今学祖孔子,主《王制》;古学祖周公,主《周礼》;今学为孔子晚年之说,古学为孔子壮年之说;今学为经学派,古学为史学派;今学出于齐鲁,古学出于燕赵;今学守专门,古学多异说。——林尹《纤尺中国学术思想大纲》

古文《尚书》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刘余扩建宫室,拆毁孔子旧宅,从墙壁里得《书》的竹简。经孔安国整理,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因为它是汉以前的古文(蝌蚪文字)写成的,故称《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古文尚脊老书》虽未被列于学官,但在私下流传,从未中断。东汉时古文经学盛行。贾逵所传授的《古文尚书》就是孔安国所传授的《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也是真《尚书》。其中也被司马迁采入了《史记》。汉代传授今文《尚书》的称今文学家;传授古文《尚书》的称古文学家。由于他们对《尚书》的研究方法不同,形成《尚书》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今文学派注重阐述微言大义,解说烦琐,并且严守家法师法;古文学派则注重文字训诂,考订制度、名物。

㈨ 下列关于今文经和古文经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二者在文字上有差异 B.研究方法相同 C.探求本意是古文

答案:B

今文经和古文经不仅仅在文字上不同,在研究思路也不同。

今文经学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传》。
古文经学崇奉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以刘歆、贾逵等为代表,最重《周礼》。

阅读全文

与今文经和古文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平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的教学方法 浏览:597
查询电脑图片有多张的方法 浏览:425
儿童口腔炎的治疗方法 浏览:336
七星漂走漂解决方法 浏览:974
医疗垃圾微生物杀灭率检测方法 浏览:120
汉服打结方法图片 浏览:255
花绳最简便的方法怎么样玩 浏览:517
宫颈糜烂最好的治疗方法 浏览:693
检测大分子蛋白质的方法 浏览:666
如何创建新的教学方法 浏览:895
痘印快速消除的方法 浏览:906
用白醋美白的正确方法 浏览:208
一楼楼顶漏水用什么方法解决 浏览:713
快速切红辣椒方法 浏览:704
格兰仕微电脑压力锅顶盖拆卸方法 浏览:448
猪脚卤水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981
养青斑鱼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921
训练气质的方法 浏览:853
脊柱损伤治疗新方法和新药物 浏览:509
串钩主线与子线无结连接方法 浏览: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