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尿液分析方法学

尿液分析方法学

发布时间:2023-05-20 03:22:20

A. 尿比重的检查方法

1.试带法 又称干化学法,有仪器比色和目视比色法。试带上含有酸碱指示剂和多聚电解质。
2.折射计法 有座试临床折射计法和手提折射计法。利用光折射率与溶液中总固体量相关性进行测定。
3.尿比重计法 用特制的比重计测定4摄氏度下的,尿液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
4.称重量法 在同一温度下,分别称量同体积的尿液与水的重量,进行比较,求得尿液比重。

B. 尿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知识

尿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知识大全

尿液检验最好留取新鲜标本及时检查,否则尿液生长细菌,使其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 化。新鲜晨尿最佳,以清晨第一次尿为宜,较浓缩,条件恒定,便于对比。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尿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的知识,欢迎阅读。

尿标本种类

按检查目的,常可采用下列标本:

1、晨尿:最好,安静状态下留取清晨第一次尿,该标本为浓缩尿.其细胞和管型等形态完整,适合做各种有形成分的检查和尿蛋白、尿糖等项目的测定。

2、随机尿:较常用,适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常规检验.结果易受多种因素影响。

3、空腹或餐后尿:适用于糖尿病、尿胆原、尿蛋白等的检查。

4、24h 尿:用于尿液成分定量检查分析:

1)24h尿采集方法:留尿当日早晨8时排空尿液,之后每次排尿均收集于一大容器内.至 次日早晨8 时最后一次尿液共 24 小时之间的所有尿液全部收集于洁净容器内。在收集期内 每次尿液标本均应放冰箱(2℃~8℃)或阴凉处保存.全部收集完毕测量并记录 24h 总尿量, 混匀后取20-30毫升置于有盖容器内送检即可。

2)24h 尿可用于检测Cr、BUN、K、Na、CL、Ca、P、UPR、UAER 等

5、特殊实验尿(如3h、8h、12h 等计时尿和餐后尿等),则应按医嘱要求进行留尿,并注明用药时间,便于分析比对。

6、清洁尿(中段尿、导管尿、膀胱穿刺尿):用于病原微生物学培养、鉴定和药敏。

尿液标本收集容器要求

1、清洁、干燥、有盖、便于标记和转送、一次性使用,有较大开口便于收集;

2、避免阴道分泌物、精液、粪便等污染,还应注意避免烟灰、纸屑等异物混入;

3、无干扰化学物质(如表面活性剂、消毒剂)混入,不可使用未经洗涤的装药物或试剂的器皿收集标本;

4、能收集足够尿液,最好大于50 ml,如收集定时尿,容器应足够大,并加盖,必要时加防腐剂;

5、如需培养应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容器收集中段尿液。

尿液采集方法

尿液常规检查标本应按以下原则进行采集:

1、尿液检验最好留取新鲜标本及时检查,否则尿液生长细菌,使其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 化。新鲜晨尿最佳,以清晨第一次尿为宜,较浓缩,条件恒定,便于对比。门、急诊患者亦 可随机留取。在留取 24h 或 12h 尿液时,尿液标本最好至冰箱保存,也可根据检测目的加 入防腐剂(本室未要求使用防腐剂)。

2、尿标本的采集方法多采用自然排尿法,需要注意避免阴道分泌物、精液、粪便等污染; 对自然排尿困难或需细菌培养者,可在无菌操作下用导尿法或膀胱穿刺法采集。

3、尿中某些化学物质及有形成分不稳定,一经排出后易发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尿中原 有或污染的细菌生长也可导致成分改变,如葡萄糖被分解。因此,采集的尿应加盖后尽快 送检,在采集后2h 内完成有关检查。

4、如不能及时送检或收集较长时段尿样,可采取化学防腐(不能用于微生物检查)、冷藏等 保存措施;尿液标本冰箱可保存6~8h 但细胞等有型成分会有破坏,会有结晶析出。

5、根据不同检测目的.选择不同的防腐剂:临床最多用的尿液防腐剂为:

1)甲醛(formalin),用于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浓度为400mg/L 尿液,即 40%;

2)甲苯(toluene),常用于尿糖和尿蛋白等化学成分的定性或定量检查,5~20m1/L尿液;

3)浓盐酸(hydrochloric acid),用于定量测定尿醛固酮、儿茶酚胺等,浓度为1 m1 /L 尿液。

6、沉渣检查:清晨空腹第一次尿,应在 1 h 内送检。标本置于干燥、洁净的容器尿杯中, 至少10 m1。一般情况下,由患者自己采集中段尿。女性患者应清洗外阴部后留取。

7、特殊试验外,晨尿或随机尿要留取中段尿送检,女性在经期不宜做尿液检查。

尿液采集注意事项

1、尿液标本必须新鲜,并按要求留取。从排出到检测应在2h 内完成,否则会影响尿化学 成分及有形物质的改变。如不能及时分析,应置4℃下冷藏保存,但冷藏时间最长不得超 过 8h。有时冷藏后一些结晶析出会影响结果,因此从冰箱取出的尿标本应在室温中放置一 定时间,使尿标本温度平衡到室温后再进行混匀,然后取样检测。尿标本不能冰冻,否则会影响某些成分的检测。 如无特殊要求,均应采集清晨起床后的第一次尿,即晨尿检查。对于门诊和急诊的患者,可采集随机尿,易受食物、体位、活动等的影响。

2、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以免细菌繁殖、细胞溶解或被污染等。送检标本时要置于有 盖容器内,以免尿液蒸发影响检测结果。

3、常规检验留取中段尿送检。细菌检验尿标本留取方法见后述。

4、特殊检验项目标本留取请随时与相应检验科室联系。

5、尿总蛋白(UPR)测定注意避免血红蛋白的污染,否则会使尿总蛋白假性升高;尿液中如含 有免疫球蛋白轻链(如本一周蛋白)会使蛋白假性降低;应用多肽类药物治疗的病人,血液中的多肽会排泄入尿,可导致尿蛋白假性升高,如怀疑尿中有此成分,建议将尿液浓缩后作 蛋白电泳。

;

C. 尿液化学分析及治疗方法

从报告上来看肯定是异常的,极有可能是尿路感染
尿液常规分析是经常做的一项检查。尿常规项目大致可分为四大类:肾病类、糖尿病类、泌尿感染类以及其他疾病类。

(1)肾病类项目:酸碱度(HP)、比重(SG)、隐血或ERY(BLD、ERY)、蛋白质(PRO)和颜色(COL)。这些指标的改变可能提示有肾功能损害。

(2)糖尿病类项目:酸碱度(PH)、蛋白、比重、糖(GLU)和酮体(KET)。这些指标的检测有助于诊断相关并发症和机体一些器官是否受到损害,如是否出现酮血症等。正常情况下,尿糖和酮体为阴性。

(3)泌尿感染类项目:白细胞(WBC)、隐血或红细胞(RBC'ERY)、亚硝酸盐(NIT)、颜色和浊度(TUR)。当泌尿系统受到细菌感染时,尿中往住会出现白细胞和红细胞,尿液颜色或浊度也发生改变,NIT有时也会为阳性。化学检测尿白细胞和隐血或红细胞只起过筛作用,临床诊断以镜捡结果为准。

(4)其他疾病类项目:主要是酸碱度、比重、胆红素(BIL)、尿胆原(URO)、颜色及其他指标。胆红素和尿胆原两项指标反映肝脏代谢血红素的能力和数量。以上指标增高时,往注提示黄疸。尿液颜色呈深黄色。
在阅读报告时,要客观地分析报告,因为老禅有许多干扰段闭因素(如维生素C等)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饮食因素、尿液中的一些干扰物等。当尿常规检查出现异常时,请不要太紧张和忧虑;同样,出现和临床表现不相一致的检验结果,也要盲目乐观,一定要配合临床医生做进一步的握含裂检查和分析,以免延误疾病的诊断。

D. 常见的尿细菌学检查方法是什么

尿细菌学检查对诊断尿路感染具有重要价值。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尿涂片找细菌。尿路细菌感染时尿中含有大量细菌,尿液涂片镜检易找到细菌。每高倍视野细菌数少于10个或未找到,提示中段尿培养阴性或菌落数低于103/ml。如果细菌数为15~30个/高倍视野,中段尿培养菌落数常大于105/ml。据中山医科大学叶任高教授经验,其可靠率为90%以上。并认为,即使已开始使用抗生素的病例,尿培养阴性,尿沉渣革兰染色找细菌仍有可能找到,这样就可弥补在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尿细菌培养阴性的缺点。另外,应用革兰染色涂片找细菌可以初步确定尿路感染是阳性球菌或阴性杆菌,作为使用抗菌药物的参考。

(2)尿液细菌培养。正常人尿内有一定数量的细菌,尿道口周围亦有大量细菌。正常人尿道口及阴道存在以下细菌: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枯草杆菌、假白喉棒状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卡他布兰汉氏菌及耻垢分枝杆菌等。外阴冲洗不净,细菌常混入尿中,但细菌数小于103/ml。尿细菌培养的目的主要是运用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的方法以鉴别是否为尿路感染。

若尿菌落数大于105/ml为感染,准确率约80%;细菌数小于103/ml或有多种细菌生长,为污染所致,无临床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球菌,特别是粪球菌及肠球菌繁殖缓慢,其尿菌落数若为103~104/ml之间,即有诊断价值;细菌数在103~105/ml者不能排除感染,考虑是否因应用抗生素、清洗消毒剂混入、尿过频、细菌生长缓慢等因素所致,必要时复查。

不论中段尿,还是导尿,都不可避免前尿道细菌的污染。因此,做细菌培养而不加含菌量计数,结果很不可靠。但在常规消毒下做膀胱穿刺取尿作定性却很可靠,只要培养出细菌,不论细菌数多少,均认为是感染,不会出现假阳性。尿细菌定量培养结果很可靠,但遇到下列情况时需做膀胱穿刺尿培养:没有条件做尿含菌量计数的单位,在诊断上有困难时;高度怀疑有尿路感染而尿含菌量却低;反复尿定量细菌培养结果均可疑者;要进一步确定是否有混合感染存在;可疑的厌氧菌所致者。以上情况均考虑做膀胱穿刺尿培养。

方法如下:鼓励患者饮水,使膀胱充盈至耻骨联合以上,扪及膀胱后即可穿刺。先剃毛、消毒,用9号10cm长的针头连接注射器,在耻骨联合上方正中线穿入皮肤,然后猛力穿入膀胱,将尿液收集于无菌试管送检。拔针后用无菌纱布覆盖。本法是避免污染的最好方法。

缺点是患者有一定的痛苦。

急性泌尿系感染多为单种细菌,大肠杆菌占60%~80%,余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粪肠球菌;慢性感染常混合其他细菌;绿脓杆菌多在手术或插管后引起感染。

E. 尿液分析试纸(干化学法)怎么用,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

看尿液分析试纸的时候是将尿液分析试纸条完全浸入在尿液中,大概两秒钟时间,手持空白端,试纸条就会出现一些颜色的改变,等待60秒以后就可以对比试纸的检查结果和本身的对照结果,主要是看试纸颜色的改变,来分析尿液的以上各项指标的成分。

注意事项:

1、试纸未开封前及开封后都应在温度为2℃~30℃的环境中,密封、避光、防潮、远离各种化学试剂储存。

2、开封后建议三个月内用完。

3、尿常规检查时,留取尿液不少于10毫升。

4、一般要求女性留取尿标本时应避开经期,以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尿液中,影响检查结果。

(5)尿液分析方法学扩展阅读:

缺点:

由于尿液试纸性质不稳定,如果试剂长时间携带在空气中,空气中的细菌会在试剂上繁殖,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会影响最终的尿液测试结果。

检测原理:

1、pH:通过pH指示剂测定5-9的范围内的pH值,正常人的新鲜尿液pH值在5-7之间。

2、亚硝酸盐:反应根据尿中革兰氏阳性细菌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再与N-(1-萘)-3氨基丙磺酸钠结合呈现出桃红色。

F. 尿液湿化学法与干化学法测定比密 蛋白质 葡萄糖 胆红素 红细胞 白细胞 的评价

但是尿液分析仪人使用不当和许多中间环节及影响因素都直接影响自动化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不仅会引起实验结果的误差,甚至延误诊断因此要求操作者对自动化仪器的原理、性能、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在有充分的了解,正确地使用自动化仪器,这样才能使尿液分析仪得出的结果更可靠、准确。 干化学分析仪的应用50年代即有人采用单一干化学试带法测定尿中蛋白质和葡萄糖,利用肉眼观察试带颜色的变化与标准板时行比较,得出相应的数值。8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使用,尿液自动化分析仪也得到迅速发展,逐步由原来的半自动化发展到现在全自动化。尿分析仪常依测试项目将其分为二类:①主要用于初诊病人及健康检查使用的8-11项筛选组合尿试带。8项检测项目包括蛋白、葡萄糖、PH、酮体、胆红素、尿胆原、陷血和亚硝盐;9项检测项目除上述8项检查外增加了尿白细胞检查。10项尿液分析仪检测项目9项基础上增加了尿比密检查。11项检测项目则又增加了维生素C检查。②主要用于已确诊疾病的疗效观察,如肾疾患可用PH、蛋白、隐血(红细胞)组合试带;糖尿病用PH、糖、酮体组合试带;肝病患者用胆红素、尿胆原组合试带。一、尿液分析仪原理 此类仪器一般用微电脑了控制,采用球面积分仪接受双波长反射光的方式测定试带上的颜色变化进行半定量测定。试剂带上有数个含各种试剂的试剂垫,各自与尿中相应成分进行独立反应,而显示不同颜色,颜色的深浅与尿液中某种成分政权比例关系,试剂带中还有另一个“补偿垫”,作为尿液本底颜色,了对有色尿及仪器变化待所主生的误差进行补偿。 将吸附有尿液的试剂带放在仪器比色槽内,试剂带上已产生化学反应的各种试剂垫被光源照射,其反射光被球面积分仪接收,球面积分仪的光电管被反射的双波长光(通过滤片的测定光和一束参考光)照射,各波长的选择由检测项目决定。二、尿试带试验方法 1.尿PH检查:结果有二重含义:①反映体内酸碱代谢状态;②由于尿蛋白、尿比密的测定原理是基于膜尬上最后PH试剂的颜色变化,因此分析PH变化还有监控尿PH变化对其它膜尬区反应的干扰作用。 2.尿比密检查:尿比密测定曾采用悬浮法和折射仪法,主要测定尿内固体物浓度随着10项尿液分析仪的问世,试带法测定尿比密得到广泛使用,其膜块中主要含有多聚电解质(甲乙烯酸酰马不酐)、酸碱指示剂及缓冲物,这是采用酸砖瓦指示剂法,其原时是根据经过多聚电解质的Pka改变与尿液离子浓度相关原理。麻剂条中的多聚电解质含有随尿标本中离大浓度则解离的酸性基团,离子越多,酸性基团解离子越多,而使膜尬中的PH改变,这种改变可由膜块中的酸碱性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显示出来,进而换算成尿液的比密值。 不同的干扰因素对上述三种方法的测量的比密结果影响也不同:第一是尿液中的非离子化合物增多时,可使悬浮法和折射仪法测得的比密结果偏高,而试带法只与离子浓度有关,不受其影响;第二是尿液中蛋白增多时,三种方法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以试带法最为明显,折射仪法次之;第三是试带法易受PH的影响,当尿液的PH>7时应在测定结果的基础是增加0.005作为由于尿液PH损失的补偿。

G. 可准确分辨出尿液有形成分中的各类管型,常用的检查方法为

【答案】:D
利用电子束毕答作为照明波源,可明显提高分辨手数慧率,将尿沉渣标本切成超薄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准确分毕兄辨出各类管型。

H. 如何通过肾结石结晶形态判断成分

如何通过肾结石结晶形态判断成分?
尿液检查是最常用的医学检验项目之一,对泌尿系统乃至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检查内容的核心。

尿液有形成分是指来自泌尿道,并以可见形式渗出、排出、脱落和浓缩结晶所形成的物质的总称。通过离心方式得到的浓缩的尿有形成分称之为尿沉渣。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是一项经典的检验项目,它和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共同构成尿常规检查的全部内容,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和互相印证。但有形成分检查对于临床医生了解泌尿系统各个部位的变化,对泌尿系统疾病进行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更具有应用价值。

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内容

尿液中显微镜检查可见的有形成分种类非常多,可分为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两大类。

一些成分具有明确的病理意义,如细胞、管形、寄生虫等具有明确诊断价值;另一些为生理性排出的成分,如各种生理性结晶、上皮细胞等,这些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有机成分中包含细胞成分、管型成分以及其他有机成分等。无机成分主要为结晶,可分为生理性结晶、病理性结晶、药物结晶三大类。

鉴于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学术界非常注意尿液检查方法学的标准化、规范化。我国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提出了尿常规检查标准化问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学检验与尿液分析专题研讨会提出了我国尿沉渣的吵银推荐标准。

2002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尿液检查的行业标准首次规范了我国医学实验室尿液常规检查方法。

2009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与尿液检验学组召开了“尿液有形成分检验高峰论坛”,对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标准化和应用自动化仪器对镜检筛选等方面取得了共识。

现在我国所使用的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方法通常采用一般显微镜检查法及尿液涂片染色检查。

尿液涂片染色检查即利用结晶紫和沙黄两种色素对尿沉渣进行染色,使得尿液中的有形成分染成不同的颜色,从而使其形态、结构显示清晰,易于辨认,尤其是对白细胞与各种管型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及检验的临床意义

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有助于掌握尿液中各类白细胞形态特征,对于鉴别与白细胞相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其他小型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细胞、诊断各种泌尿系统疾患、判定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尿液中发现较多的红细胞,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新鲜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与泌尿系统疾病有一定关系,准确辨认和鉴别尿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对肾小球性或非肾小球性血尿的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尿液中的红细胞形态又与尿液的酸碱度、比重、渗透量、标本存放时间等有密切关系,所以在形态确认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多,应引起检验人员的重视。

临床上一般以肾穿刺活检作为金标准来确诊血尿来源定位的肾病的鉴别诊断。由于这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目前多用对尿中的红细胞形态观察和分类,作为鉴别肾性和非肾性血尿的辅助升迟宴方法,实践也证明是安全、价廉、有效的实验诊断手段。

检验尿液沉渣中的病毒感染细胞及其包涵体,是诊断泌尿系统病毒感染的可行手段之一。包涵体是某些病毒在易感细胞的胞浆或胞核内进行增殖、复制时聚集而成的小体。通常可用瑞—吉染色法进行显微镜检查,若能仔细查验,可获得一定的阳性率。观察细胞被病毒感染的特征和包涵体,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尿液中有细菌吗?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肾脏、输尿管和膀胱是无菌的,尿道也是无菌的。但是在接近尿道口部位1~2cm 处,特别是女性,可能会有少数细菌寄生,此外尿道周围皮肤的污旦判染也是造成尿液可能被细菌污染的原因。新鲜排出的尿液是基本无菌的,非离心尿液涂片、干燥、染色后镜检,平均每油镜视野中细菌数量应该小于1 个。当尿液中携带的细菌的数量超过104~105个/ml时,可称为菌尿。

引发尿路感染的细菌有些可在尿液中查到,根据形态学可辨认的细菌有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真菌、酵母菌等。在尿液有形成分检查过程中,若可识别出的细菌数量较多时,应在报告中大致描述其种类和形态,并应及时向临床医生提出进行尿液细菌培养和鉴定的建议。常规尿液有形成分检查一般不需确认细菌存在与否,更不能确认细菌种类,但可以作提示性报告。

传统镜检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逐步深入,对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价值理解逐步提高,尿液有形成分检查逐步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医院依然忽视“尿沉渣镜检”。

目前在检验学界被广泛使用的尿液有形成分自动识别系统是根据数字成像原理,近年来新兴的尿液分析技术,方法简单、快速、自动化程度高。根据数字成像原理采用数字摄像机和显微镜光学系统采图,计算机对目标图像的特征参数进行数据分析对计数池中的尿有形成分进行分类计数。仪器使用时间越长,数据库越丰富,识别能力越强。根据仪器的原理和内存的数据库不同,对有形成分的识

I. 尿液检查的尿常规分析

尿常规检查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医学检验方法之一,可以反映肾脏和泌尿道等方面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如今,大多数情况下会初步采用尿液检查试纸条进行快速、简便而又廉价的尿液检查,确定尿液之中是否存在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亚硝酸盐、葡萄糖以及其他的物质,从而可以揭示出许多的疾病。

J. 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查方法

鉴于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学术界非常注意尿液检查方法学的标准化、规范化。早在1827年,Bright首次发现管型,Bird(1854年)Purdy(1900年)进一步证明了尿沉渣检查的临床价值,Addis(1948年)建立了尿沉渣物定量检查法,美国NCCLS(1991年)提出了“尿常规分析”的推荐标准(GP16-P),经过四年实践以后提出了“尿液分析和尿液标本采集、转运和保存”(1995年)的标准文件(GP-16A),日本JCCLS(1995年)制定了“尿沉渣检查标准”我国中华医学会第一次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1983年会议)提出了尿常规检查标准化问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学检验与尿液分析专题研讨会提出了我国尿沉渣的推荐标准(1995年武夷山会议),2002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尿液检查的行业标准首次规范了我国医学实验室尿液常规检查方法,2009年8月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血液与尿液检验学组召开了尿液有形成分检验高峰论坛对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方法标准化(见图1)和应用自动化仪器对镜检筛选等方面取得了共识。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推荐使用Sternheimer-Malbin染色法,在1951年Sternheimer R 和Malbin B共同推出的尿沉渣染色方法,简称SM染色法(见图3),属于结晶紫-沙黄染色法。利用结晶紫和沙黄两种色素对尿沉渣进行染色,使得尿液中的有形成分染成不同的颜色,从而使其形态、结构显示清晰,易于辨认,尤其是对白细胞与各种管型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Sternheimer R在1975年推出了一种阿利新蓝-派洛宁染色法,简称S染色法(见图4),此法对尿液的有形成分染色效果也比较好。原理是阿利新蓝可以与尿液中细胞核类和管型基质作用呈蓝色,派洛宁可以与细胞浆及核糖核酸类作用呈红色,从而对各种成分进行鉴别。

阅读全文

与尿液分析方法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93乘43加91的简便方法 浏览:389
海螺吃了头晕有什么方法解决 浏览:808
如何写通项方法 浏览:670
小学生如何写作业快的方法 浏览:341
卫星手机夜景拍摄方法 浏览:93
怎么做瘦肚子最快方法 浏览:7
考场查词典技巧和方法 浏览:637
魔芋水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49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方法分析 浏览:321
平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的教学方法 浏览:600
查询电脑图片有多张的方法 浏览:429
儿童口腔炎的治疗方法 浏览:340
七星漂走漂解决方法 浏览:978
医疗垃圾微生物杀灭率检测方法 浏览:124
汉服打结方法图片 浏览:259
花绳最简便的方法怎么样玩 浏览:521
宫颈糜烂最好的治疗方法 浏览:695
检测大分子蛋白质的方法 浏览:668
如何创建新的教学方法 浏览:897
痘印快速消除的方法 浏览: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