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养老服务设施研究方法

养老服务设施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3-05-19 01:40:03

⑴ 养老服务设施包括哪些方面

养老服务设施包括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养老院专为接待自理老人或综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顷坦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养老服务设施包括什么

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综合性服务的社区服务场所,设有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或单项服务设施和上门服务项雀帆桐目。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机构为社区中失能失智老年人,以及其他生活自理困难的高龄、独居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日间托养服务的机构。

      托老所为短期接待老年人托管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场所,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轿派施,分为日托、全托、临时托等。

⑵ 建筑设计手法有哪些

问题一:建筑的设计手法包括哪些 建筑设计手法的基本内容: 立意性手法:通过什么素材和手法,表现什么意境和思想。解决心理需求、情态和审美的内涵。如空间的缓冲处理、空衫茄间的延伸作用、形态的人情味。 布局性手法:将意具体化,把形式转化为形象。如将建筑语言化、符号化,产生众所周知的共识性符号,然后纳入自己的作品中,门窗、檐部、栏杆、踏步等。〔把朦胧、抽哗塌察象的想法落实到具体的建筑形象,首先要善于思考,即形象思维,或称视觉思维,心目中的建筑形象,既包括历史和现实的,也包括自己萌发出来的形象。〕 单体处理手法:布局完成后要研究具体形象的细节安排,如门窗要考虑比例、高低、大小、前后、明暗、色调,材质。 细部处理手法:细部即细小处、局部,室内装饰视距近、对象具体,细部很重要,尤其材质、色泽、转折、过渡、收头更为重要。

问题二:建筑设计手法有哪些 建筑设计手法:立意性手法、布局性手法、单体处理手法、细节处理手法。
立意性手法:通过什么素材和手法,表现什么意境和思想。解决心理需求、情态和审美的内涵。如空间的缓冲处理、空间的延伸作用、形态的人情味。
布局性手法:将意具体化,把形式转化为形象,如将建筑语言化、符号化,产生众所周知的共识性符号,然后纳入自己的作品中,门窗、檐部、栏杆、踏步等。
单体处理方法:布局完成后要研究具体形象的细节安排,如门窗要考虑比例、高低、大小、前后、明暗、色调,材质。
细部处理手法:细部即细小处、局部,室内装饰距近、对象具体,细部很重要,尤其材质、色泽、转折、过渡、收头更为重要。

问题三:现代建筑设计流行手法有哪些? 一、重视建筑的居住功能,以功能为设计的出发点;
二、注重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乱茄强调材料特性与建筑结构的特性相适应,并通过设计使其更好发挥;
三、突出建筑设计的经济原则,以最低的开支达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性;
四、反对任何的装饰;
五、在具体设计上,空间的考虑最重要,设计应从平面的画面式设计转向立体空间的雕塑式设计上来;
六、建筑设计的基础是逻辑性、科学性,而不是视觉美的装饰性。

问题四:建筑设计立面设计手法有哪些 原则上还是掌握好比例:体块间 窗墙亥
注意韵律的重复和变化(小别墅用的多是变化)
小别墅的尺度一般比较亲切 独具创意也可以用夸张的尺度对比
材质、色彩的变化、搭配能体现风格,表达建筑个性和设计理念
其实个人感觉小别墅的居住功能决定了它的室内功能布置和空间感才是最具本要求 外观和形式都是跟着这个来的 体块的决定并非中大型建筑那样可以单纯靠减法完成的
建议初学阶段别化繁为简做盒子,多做些增强立面层次感的训练

问题五: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有哪些? 5分 1
、空间的限定


1
)垂直要素限定:通过墙、
柱、屏风、栏杆等垂直构件的
围合来限定空间。


2

水平要素限定:
通过顶面
或地面等不同形状、材质和高
度对空间进行限定。


3

各要素的综合限定:
空间
之一个整体,在大多数情况
下,是通过水平和垂直等各要
数的综合运用,以取的特定的
空间效果。

2
、空间形状和界面处理
空间的形状和界面的处理
时决定空间性格、品质的重要
因素。
(古典主义在这上很辉
煌)

3
、空间的围与透

空间关系的处理上,围合与通
透式处理相邻空间关系的重
要手法,为建筑空间艺术的表
现提供了广阔天地。

4
、空间的穿插与贯通
水平空间中,
对多个空间重
叠部分的处理是穿插。
垂直空间中,
对多个空间重
叠部分的处理时贯通。

空间的穿插和贯通使空间划分
灵活,加强了空间层次感和流
动感

5
、空间的导向与序列
空间导向是指在建筑设计
中通过暗示、引导。夸张等建
筑处理手法,把人流引向某一
方向或某一空间,从而保证人
在建筑中的有序活动。

以上共总结了五种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问题六:建筑立面设计的处理手法主要有哪些 建筑立面是指建筑和建筑的外部空间直接接触的界面,以及其展现出来的形象和构成的方式,或称建筑内外空间界面处的构件及其组合方式的统称。
立面处理的方法考虑,立面设计需重点处理以下几点:比例与尺度处理,虚实与凹凸处理、线条处理、色彩与质感处理、重点与细部处理 。
建筑细部应重点处理视觉中心部位,如建筑物主要出入口;体现建筑物的风格特征、情趣和
品位的部位、如阳台、橱窗、花格等;以及构成建筑轮廓线的部位,如建筑的檐口等。
一般情况下建筑外立面的所指包括除屋顶外建筑所有外围护部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特定几何形体造型的建筑屋顶与墙体表现出很强的连续性并难以区分,或为了特定建筑观察角度的需要将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来处理时,也可以将屋顶作为建筑外立面的组成部分。

问题七:现代的建筑手法是有哪些 现代派建筑产于19世纪期熟于20世纪20代50~60代风行于全世界20世纪叶西建筑界居主导位种建筑代表物主张建筑师摆脱传统建筑形式束缚胆创造适用于工业化社条件要求崭新建筑具鲜明理性主义激进主义色彩称现代派建筑

问题八:设计师们平时用哪些建筑表现手法 建筑表现手法分为两个,一个是现实性,一个是创作性。更多细节需要不断补充起来,由丝路
教程网回答。1.现实性这一类主要追求是真实尽量贴近现实生活。2.创作性这一类主要是用来体现建筑师在设计某一座建筑的创作――构想――设计――完成的过程,这种表现可以不需要蓝色的天、很宽的地、很多的人和车也不需要很多的环境花草,它就是展示建筑本身。在静态效果图的表现中同样也是一个道理,我们的重点就是体现这个建筑本身的美,所以天空、背景、树木等等都可以不要。这类效果图主要用于投标。装修效果图相对就要简单多了我们只需要按设计师提供的方案按一定的比例制作就行了,只是在打灯光的时候要主要空间的层次,因为室内空间不像室外空间那样宽阔在打灯光的时候很容易让整个空间平淡没有变化,在装修效果图表现上还有一点就是画面整体尽量用暖色调。

问题九:建筑立面设计手法有哪些 建筑物进行体型立面设计应满足几面要求:

(1)符合基环境总体规划要求;
(2)符合建筑功能需要建筑类型特征;
(3)合理运用某些视觉构图规律;
(4)符合建筑所选用结构系统特点及技术能性;
(5)掌握相应设计标准经济指标

问题十:建筑设计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养老服务设施的布置首先应从环境调查入手,建立一个适宜建设区及不适宜建设区的分析系统;2、要从社区老人规模调查入手。从而确定养老服务设施的规模大小。3、从相应的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及老年人步行路程(时间或距离)来合理分布服务设施在社区内的布局。4、考虑服务设施的内容,也就是说调查老年人需要什么要的活动,相应的采用什么样的服务设施。比如棋牌室、聊天室(结合园林空间形成各个相对独立或半封闭的休闲空间)、游步道(散步)、轻度的健身器材等。

⑶ 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措施

制定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
各级政府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地研究制定本地城乡社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合衡老理配置资源
各级政府应转变职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大投入,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问题,合理配置资源。有条件的地区可针对性地设立专项资金,开设资助项目,探索适应当地特点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贯彻落实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
贯彻落实国家现行关于养老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养老院类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各类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按照当地社区建设规划和老年人实际需要,协同各个部门,整合资源,在城市社区和大部分农村乡镇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等基础性服务设施,大力推动专业化的老年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的开展,构建社区为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多种服务。吸引生活自理的老人走出家门到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接受服务和参加活动;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采取派专人上门包护,满足老高拦空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多种需求。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普遍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
加强服务队伍建设
加强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认真实施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科学界定居家养老服务中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和职责,加强对社工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同时,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
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地位和待遇。紧密结合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实行,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落实相应的物质待遇;对符合条件的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要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
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
按照政府职能转变以及与企业、事业、社戚瞎团分离的原则,对居家养老服务中能够与政府剥离的服务职能都要尽可能交给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去办,交给市场和企业去办。各级政府应积极培育、规范管理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
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制
各地政府应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在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受政府委托负责本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和管理,其主要职责是:建立老年人信息库,发布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和社会服务供给信息,对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老人进行资格评估;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相关资格进行审查,接受服务对象的服务信息反馈,检查监督服务质量。承担政府委托的其他养老服务事项。
切实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把它列入政府工作议程,并根据本意见的精神,抓紧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积极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认真履行综合协调职能,配合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

如何推进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发展养老服务业是最终形成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挥各类资本优势、满足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的最佳途径。在我国,养老服务业既是公认的朝阳行业,也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幼稚产业。一方面发展前景广阔,这是人口、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过去几十年来公立机构一统天下的格局还没有被打破,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虽然有中央层面多个文件开路,但没有能够落实到操作层面的政策,具体到地方各级政府更是流于形式,政策效果总体来看是“雷声大、雨点小”。因此下一步必须打破多层体制机制障碍,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形成多元办养老格局。
(一)从增量入手,培育养老服务供给市场主体
从新增市场主体入手,原则上新增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交由市场主体兴办或经营。政府大步退出养老服务领域,不再插手具体经营。凡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
一是明晰产权,鼓励民营机构向“专、精、优”方向发展。从法律制度上保障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特别是,按照现行民办非企业养老机构的管理办法,出资人不享受机构的所有权。建议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民办养老机构产权归属,在合理范内出资财产属于举办者所有。鼓励支持民营机构提供特色服务,建成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社会赞誉高的服务新品牌,转变民众对民办机构的不信任感。二是打通人力资源流动渠道。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在不同的养老服务机构流动时,不影响职称评定、工龄累积、科研经费等与从业人员息息相关的利益,由市场引导优质资源的流动方向。
(二)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为突破口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责任主体为政府,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也要充当生产者,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养老服务的方式,借力市场,减少对市场主体的直接干仔晌陪预,为各类市场主体打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一是尽快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纳入政府采购体系。购买程序原则上按照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的程序组织实施,统一规划、统一使用。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养老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二是建立公开透明的养老服务购买流程。规范并公开服务项目申请、评审、立项、招标、订约、实施、调整、结项、评估、反馈等环节的操作流程,以保证各类承接主体的公平竞争,并引入独立的监督机构对委托合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三是谨梁建立严格的监督评估体系。在健全机制和量化指标的基础上,坚持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以实际效果和顾客满意与否作为评判标准,积极引入独立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制,建立由政府、公众和第三方构成的综合性、立体式的监督评审机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承接主体退出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
(三)积极推动公办机构管办分开、政事分开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575个,床位数493.7万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约占72%。存量公办养老服务兴办机构应努力推动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实现各类机构竞争的公平性、有效性,这是在养老服务领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性步骤。
一是推动存量公办养老服务兴办机构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独立法人。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对其所有活动独立承担所有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养老服务机构之间只有规模大小、服务领域、服务水平之别,而没有行政级别的高低上下之分。政府机关向养老类事业单位下放决策权和管理权,逐步退出对这类机构的微观管理。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企,参与市场竞争。二是以PPP模式等多种形式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关系。公办民营、委托管理、民办公助、PPP(即公私合作模式)等都是养老服务领域构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关系的有效形式,特别是有利于改变现有公办公营机构为主的格局。其中,PPP是下一步我国可以着力发展的模式。
(四)转变当前民办念蠢养老机构管理模式,解除民营主体两难困境
在多地调研过程中,民办养老机构普遍表示当前营利与非营利机构分类管理体制直接造成了运营的困境。绝大部分机构出于税费优惠、土地使用等方面考量,登记为民政部门管理下的民办非企业,但这意味着失去了定价权和资本营利的权利。一方面是高额税费和租金,另一方面是违背资本逐利本性,民办机构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一些地方如浙江,已经进行了现行政策外的探索,允许合理营利的存在。
营利是社会资本投资的基本需求,不能因为养老服务的正外部性而否定社会资本的营利性。下一步除少数纯慈善性、公办机构由民政部门进行管理外,其他养老服务机构不论出资人成分均在工商部门登记为社会企业,允许自主定价和合理营利;同时享受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依法建立健全退出机制,社会资本有权力收回与其投资相对应的部分。对内外资实行一致的市场准入和配套政策。
通过转变管理方式最终打造这样的格局:一是政府办公益性机构按照政府定价,弥补市场失灵,向公众提供免费的基本养老服务;二是社会办慈善组织,遵照非营利原则,严格财务管理和过程监管,一旦发现营利行为严格惩处;三是其他提供养老服务的各类主体不论是何种出资形式都作为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企业,享受税费减免、土地优惠、金融担保等扶持政策。
二、高度重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按需发展机构养老
尽管国家层面以及一些地方文件都明确指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是今后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但全国范围内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远未建立起来,造成了现实中的需求与供给不匹配。2013年我国各类老龄机构空床率为25%左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床难求与大量二三线城市高空床率并存。目前,居家和社区服务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供给主体也主要是各类政府兴办机构,服务内容停留于基本公共服务,远未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估计格局。基于人口老龄化的风险和老年人实际需求,推广居家和社区养老势在必行。
(一)政策支持重点转向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
目前大部分补贴只针对养老机构建设,而真正将重心放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上的还非常少。将发展养老服务业等同于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建设的地方大量存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发生严重偏离。整体来看,不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居家和社区养老资金都严重不足。长期来看,必须依靠社会力量,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多渠道资金来源,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下一步要转变政策支持方向,尊重市场规律,用需求引导供给,取消床位率等政府规定市场规模的考核指标,加大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补贴力度,引导服务供给从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的迷思中走出来。
(二)强化社区建设,形成社区对居家养老的有效支撑
我国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还远没得到充分发挥,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服务内容、资源整合、人员安排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通过加大政府对社区的财政投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体系、提高社区养老人员素质、加强社区养老机构建设、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效果评估制度等系列措施构建一套新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健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养老服务事业,发挥社区的养老功能,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做饭、送餐及家政等多种形式的生活服务,让大多数老年人不用离开家和社区,就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以解决居家养老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推广多形式的社区内部互助养老。我国拥有大批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他们的参与将为社区养老服务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社区养老服务的生力军。社区养老服务不仅是为老年人提供身体和精神上的帮助,还应该满足他们发挥余热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让有能力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
(三)建设信息平台,提高需求与供给匹配度
将需求与供给匹配起来是当前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迫切需要完善的环节。在养老服务市场发展初期,政府可以着力于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为市场供给与需求搭建中介平台。实际上天津的虚拟养老院就是信息平台建设的一种,这种形式节省了大量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很多老年人对于居家服务的需求,使服务供给形式更加灵活多样。而对于想要进入养老服务的社会主体来说,也节省了寻找消费者的成本,获得了更大的潜在市场空间。
三、强化养老服务需求管理,形成供需良性互动
从成熟国家经验以及我国地方实践来看,需求上不去,供给也没有动力,也就形成不了有效市场。整体来看,未富先老的现实决定了我国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转化能力不足,这就需要在供给端管理的同时强化需求端管理,增强老年人的有效需求能力。同时,更要注重老年人的需求调查,以更好地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匹配。
(一)强化老年人有效需求转化能力
一是加强需方补贴。政府可以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券”,老年人可以凭券自己选择为其提供服务的机构,这将有利于各类主体在良性竞争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和货币收入水平。目前我国退休人员养老资金主要来源于基本养老保险金,整体平均替代率不足50%,如果除去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替代率更低。下一步针对养老服务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特别是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度。通过减免营业税、利润减免所得税等激励保险公司开发多样的护理保险种类。
二是建立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建立面向所有老年人的基本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可以在医疗保险制度中建立护理保险项目,通过医疗保险的盈余形成护理保险基金,护理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中高收人家庭的老年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商业护理保险,而对于低收入或贫困老年人应该建立社会护理救助制度来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护理保险项目与医疗保险的其他项目分开运作、结算。各级政府应形成护理保险项目基金投入机制并承担起财政托底的责任。
(二)推动服务供给内容与需求匹配
一是加快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护理需求。伴随着空巢化、独生子女一代、纯老家庭不断增加,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将越来越迫切。未来中国失能老年人口将大幅增长(增长趋势见图1)。日益庞大的失能老年人群体的医疗费用和养老服务费用将造成稀缺医疗、养老服务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国家、地方政府及老年人家庭等造成极大压力,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上失能老年人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面临的照护服务压力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失能老年人特别是完全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不仅是老年人个人和家庭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严峻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⑸ 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社会养老新方法

第一,候鸟式养老

候鸟式养老通常被大家叫做旅居养老,是指老人根据季节的变化,去不同的城市生活、旅游,夏天去北方避暑,冬天去温暖的南方,像候鸟一样迁徙。过去的旅游由于时间仓促,总是走马观花,而退休后有了大笔的时间,可以毫无顾虑地享受旅行,我们的心情自然会更舒畅一些,在接触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我们还能保持一个积极的情绪,丰富我们的内心和精神的满足。不过,不难看出候鸟式养老对我们自身还是有一定的条件的,不仅要有钱、有闲,最重要的还是身体健康,否则长途跋涉很容易让身体疲惫,适应不了当地的生活也容易让我们生病。

第二,组团养老

组团养老是指老了和三五好友一起养老,大家住在一起或比较近的地方,生活上互相帮助,遇到事情一起解决。这样的养老方式,生活中自然少不了乐趣,几人一起聊聊天、打打牌,内心的孤独感自然少了很多。但是由于大家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多多少少都会存在差异,所以有时难免会有冲突,可能会有很多小摩擦,所以建议大家如果选择组团养老,也要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太亲近,毕竟距离产生美嘛。

第三,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是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进的一种助老方式,主要是通过社区平台来对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各种服务,帮助老人的晚年生活减轻一些负担。不过话说回来,社区的养老服务,只能是帮助我们在养老生活中减少一些困难,并不能完全依靠社区养老,所以还需要结合其它养老方式一起,这样晚年生活才会更有保障。

第四,结伴养老

结伴养老是近年来流行起的一种方式,是指两位单身老人为了减轻经济压力以及排解内心孤独感而合作养老的一种方式,虽然看起来是一场黄昏恋,但并不领证,只是共同生活。其实这样一来需要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日常开销、个人财产、双方责任等问题,毕竟不领证是不受法律所保护的,比如一方遇到生病等情况,另一方没没有责任与义务去照顾,这样一来会面临很多麻烦。所以如果考虑结伴养老,一定不能仓促决定,最好能通过协议约定,避免时候有不必要的麻烦。

⑹ 养老服务体系的五大措施

一是加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对新建小区社区服务用房规划布局的审核,使小区规划和社区养老场所做到同步规划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充分发挥民政部门既管城乡社区建设,又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优势,积极进行内部资源整合,统筹利用社区资源;制定并下发社区托老站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和推进。市内社区普遍建立托老站、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农村以敬老院为依托,增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床位,并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为农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等服务。
二是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市、县(市)区、养老服务机构三级联网系统,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动态管理;健全核查监督机制,落实养老机构扶持政策,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积极性,推进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12349”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依托地方通讯信息平台,构建全市统一的“12349”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建设集机构养老、社区托老和居家养老为一体的没有围墙的“郑州社会化养老院”,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四是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及评估制度。加强调研,加紧制定和出台养老服务评估和补贴办法,根据老年人经济状况和服务需求,分类实施养老服务补贴,推动老年社会福利服务由补缺向普惠型转变。
五是探索建立政府购买保险制度。推动建立政府为养老服务机构入住的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发生意外伤害风险的善后处置能力。

⑺ 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献综述或实地调研。
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养老机构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等信息。
2、实地调研:到现有的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念拍其规模、设施仔陵羡、管理、服务质量等情况,以汪者及用户的需求和反馈意见。

⑻ 大连发展养老事业的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发达国家已于上个世纪中后期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于2000年也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10.18%,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1%。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届时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占25.3%。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老年游悄人口的绝对数量大、发展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空巢”老人迅速增加、未富先老、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等显着特点。与此同时,中国核心家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为66.41%,使得老年负担系数增大,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面对“银色浪潮”的冲击,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养老需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非家庭养老方式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具有较为可观的潜在市场需求。因此,加强对养老模式等系列养老问题的研究,了解大连市社会化养老事业现状,分析目前养老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老年人对养老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大连市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大连市、辽宁省及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及发展趋势比较
中国自200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后,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截至2008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5989亿人,占总人口的12%,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0636亿人,占总人口的8.1%。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为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
辽宁省目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631万,占总人口的14.7%,65岁及以上人口为411万,占总人口的9.74%,人口老少比为68.7%。据预测,到2040年,全省65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45%,即每3个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人。辽宁在全国属于人口老龄化趋势较快的省份。
大连市是人口老龄化较早的城市之一,比全国早13年,也是辽宁省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目前,大连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01.8万,占人口总数的17.9%,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747498人,占人口总数的12.94%;依然高于全国平均值。共有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家庭户约46.6万户,占全市家庭户的21.8%。今后每年还将以4%的速度递增,2010年大连市老年人口将突破110万,老年人口地高峰期即将到来。大连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平均水平,形势更为严峻。
二、大连市社会养老机构现状
随着核心家庭、空巢家庭的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的需求和功能正逐步弱化,而社会养老将成为中国养老模式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为此,此次还对大连市养老机构的规模、收费标准、入住率和医疗服务提供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以评估迎接老龄化挑战的能力,提出解决供需矛盾的对策。
大连市社会养老机构按照所有制形式主要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国办神弯渣养老机构,即由市区两级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院和老年公寓;二是集体办养老机构,即农村乡镇集体举办的敬老院;三是即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机构;四是民营办养老机构,这三种形式养老机构的分布情况是:市内养老机构的所有制形式以国办和民营办为主,而农村养老机构则以集体办为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城乡养老福利机构所223所(其中国办18所,集体办119所,股份制26所,民营60所)养老床位近2.2万张,约占老年人口的2.2%。老年活动场所500多个,闹祥安装老年健身器材1万多件,基本满足了全市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市内53%的养老机构分布在城市的郊区,且各区中分布基本一致。
目前,大连市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有21.6张,高于全国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8.6张的平均水平,也高于辽宁省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1.2张的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0张~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
尽管大连市老年人口拥有的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不能满足客观实际需求。以本次调查结果测算,目前大连市有养老机构需求的老年人达11.4万多人,供需比仅为1:5.2,还有约近10万张的缺口。这还未考虑中年人群未来对机构养老的需求,他们的需求量是老年人群的三倍,这部分人群需求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即便转化为现实需求。因而,社会需求压力巨大,供需矛盾突出。
从规模和入住率等指标看,国办养老机构较具规模,入住率也较高,而个体民营办养老机构的规模相对较小,入住率偏低。各养老机构根据硬件设施的不同,其收费标准也不同,一般划分为保障型、标准型、舒适型三个档次,国办机构收费标准分别在650-850元、550-650元、500-550元左右;民营收费标准型分别在750-1600元、650-1200元、500-950元左右不等。现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益。
三、现有养老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大连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充分挖掘调动各方面力量,为养老福利事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资金保证,形成了多形式、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其中许多模式都是大连市首创,并引领全国。对此,国家民政部有关领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已初步形成了社会养老服务网络,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满足现阶段老年人养老之需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机构数量和床位供需矛盾突出。大连市现有各类养老机构223所,总床位2.2万张,床位总数仅为老龄人口总数的2.2﹪,较之国际通行的5﹪-7﹪的比率,差距很大,而与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需求的比率11.2﹪相比,差距更大。供需比仅为1:5.2,还有约近10万张的缺口。现有的数量和规模满足不了社会的客观需求,需求压力巨大,供需矛盾突出。而且存在公办养老机构供不应求,民办养老机构却尚有空床的问题。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将会愈来愈烈,难以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2.布局不合理,地处偏远,覆盖不均衡。调查的养老机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远离社区,其它养老机构多数也坐落在远离市区或远离车站的位置,与老年人渴望就近的情感寄托愿望形成一定的差距,因而,制约了部分有需求老人的入住,导致入住率较低。
3.收费偏高,低收入老人无法涉足。这是影响入住率的又一重要因素。各养老机构收费偏高,而作为边缘弱势群体的老年人,他们的退休金与之相差甚远,尤其是没有生活来源,每月仅靠政府的最低保障金生活的老年人,不可能负担得起。此外,除国办养老机构的规模尚可外,个体办养老机构规模均较小,一般仅有几十张床位,形成不了养老产业的规模效益。
4.民营办养老机构软硬件建设均劣于国办养老机构。在国办养老机构无论是服务理念、服务内容上均要好于民办养老机构。目前民办养老机构还存在很多问题,服务理念落后,服务内容不够丰富,服务不够规范。护理人员少,受专业培训的人员更少,专业技能较差;缺乏医疗人员;硬件设施不完善。这都与养老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对老年人经济供养、健康照顾及精神慰籍的多方位的需求,从而弱化了养老机构的功能。
四、大连市发展养老事业的对策建议
1.积极开发和建设多层次的养老机构。鉴于大连市的实际情况,养老模式应呈多样化。现阶段应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并逐步地、积极稳妥地推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进程。目前我们的养老机构存量明显不足,需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盘活存量,开发增量。当务之急是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而出生率的下降,恰好提供了这种可能,将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剩余房屋资源进行改、扩建为养老机构所用。其次,建立养老机构应具有超前意识,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到未来老年人对养老机构各种硬件设施与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而应长远规划机构内部建设,以满足各阶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在今后扩大增量时,应注意考虑到大部分老年人的支付能力,避免在建设和开发养老机构时,出现一方面养老机构需求不能满足,另一方面养老机构却闲置的局面。应设置不同类别的养老机构,如家庭化型、医疗康复型等,使老年人根据各自的情况按需选择。由调查得知,老年人希望环境条件趋同小型家化场所,相对舒适,以夫妻或同性的两人间居住方式居多,居住面积为9-10平方米为佳。服务的重点是加大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服务及精神卫生等人性化服务。
2.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模式,进一步完善其功能。在发展社会养老模式的同时,不能忽视居家养老的作用。居家养老模式的益处主要体现在:①可以在及时为老年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同时,不改变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从而照顾到了老年人“故土重迁”的习惯。②可以在排除子女后顾之忧的同时,维护老年人与其子女双方的自尊心。③可以开辟新的就业途径,解决社区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问题。④可以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减轻政府的负担。因此,居家养老服务适合中国的国情,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但仍需在管理上规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增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生机与活力。
3.健全养老服务机制。建立以解决贫困人口养老为重点,多种层次养老协调发展的养老机制。一是应明确各种类型养老机构的职责划分:公办养老机构主管三无老人和低收入人群;民办养老机构主管有进入养老机构需求的自费老人,即中上等收入的人,也含部分较低收入的人群;在居家养老方面,低收入老龄人口的养老应由政府给予补贴;而有负担能力的老人则可由其自己买单,由社区提供较高质量的服务。二是完善各方面制度和政策,规范多个层次养老体系的职能、政策优惠的范围、政府补贴的额度等。三是由政府对服务机构加强监管,以保障老年人能得到价格合理的优质服务。
4.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养老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加大全社会对养老事业的宣传力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养老事业已由过去政府的大包大揽转变为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充满生机的社会福利事业,也是一项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鼓励支持民间资本直接参与社会养老事业投入,是降低政府成本、激发养老事业活力、推进社会养老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希望所在。也可以说,在老年养老社会化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老年福利事业是推进养老社会化进程最为关键的因素。
5.合理规划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布局。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应按国家技术监督局、设计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城镇人口不足6万人的街道办事处要设立一处老年人综合福利设施,同时,附设一处可容纳30人左右老人的养老院;城镇人口超过6万人的街道则按上述要求增加老年人综合福利设施,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使其更加方便更加合理的为老年人服务。由于老年人地缘、邻缘观念强烈,未来新建的养老机构的选址宜就近,城市置于社区内或附近,农村置于乡镇,内设医疗服务诊所,集医疗与养老于一体,这与本次调查中老年人在患病后首选的医疗机构级别是一致的。
6.完善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推进健康老龄化社会的实现。老年人是疾病多发的高危人群,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需要消耗大量的卫生资源,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卫生资源的消耗将会更大,并直接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否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决定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建立社会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同时,应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对已有医疗服务部门的养老机构,在药品储备和医疗设施配备方面要予以加强,而没有医疗服务部门的养老机构,须应尽早设置或考虑与本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合作,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解决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医疗保健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7.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者队伍建设。养老工作涉及到老年生理学、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确保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能够得到高质量、全方位的照顾和服务,应长远规划,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由政府和社会出资成立社会工作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保证入院老人的权益不受侵害。在调查访谈中,许多城市老年人表示,假如服务质量高,服务态度好,即使价格高一些也愿意选择这样的养老机构。大连市的一些社区采取吸纳下岗职工参与养老队伍当中,通过岗前培训,达到工作规范要求,并作为再就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已经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并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阅读全文

与养老服务设施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论述糖尿病的营养治疗方法有哪些 浏览:75
网络面板不能用的检测方法 浏览:708
眼睛黑眼圈怎么办有什么方法 浏览:535
用手机绕地转一圈测出亩数的方法 浏览:148
新旧玉米粒的鉴别方法视频 浏览:868
踢脚线安装方法与尺寸 浏览:403
蟹爪兰的养殖方法视频 浏览:766
研究方法具体有哪几种 浏览:766
用什么方法气走了你的追求者 浏览:540
再生胶脱模的解决方法 浏览:610
少儿英语学习方法及技巧 浏览:210
oppo手机闪烁解决方法 浏览:633
干河粉的快速泡发方法 浏览:199
流量上网速度慢的解决方法 浏览:647
中秋节月饼的制作方法及图片 浏览:233
苹果5屏幕解锁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24
广告显示屏的芯片的安装方法 浏览:762
钢锯子的食用方法 浏览:709
上海普洱熟茶的正确冲泡方法 浏览:611
怎么治疗发烧咳嗽的方法 浏览: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