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已迫在眉睫。这既是国内发展的需要,更是国际交往的需要。只有建构灵活、多样与科学、完备的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应对来自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引领社会发展,引导舆论,教育人民,增强国际交往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可话语体系的建构只有建立在科学话语理论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的说服力、感染力与吸引力。
一、要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不仅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而且还表现在社会领域的多个层面与多个层次上。它的建构应该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社会总体发展层面、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结构层面与具体社会问题层面来全面展开。就社会总体发展层面来说,应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话语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理论);就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结构层面来说,应该建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社会科学为核心的中观话语体系;就具体社会问题来说(特别是热点与焦点问题),应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微观话语体系。宏观话语与中观话语自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重点,只有建构科闭猛学、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才能更好地引领我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事业;在国际上,可以抢得理论制高点,获得话语权,传播中国声音,增强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但微观话语也十分重要。微观话语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建构与否以及建构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和生活的评价与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左右社会舆论,关系到社会稳定。此外,在和平与发展年代,微观话语往往也随时可能成为国际舆论关注与争论的焦点。若处理不慎,可能导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被动结局。
二、要以尊重话语形成规则的方式建构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的形轿渗桥成自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但也需要不断深入社会实际的精神与务实的工作作风。鲜活的话语往往形成于社会生活之中,若仅立足于理论象牙之塔是建构不了科学话语体系的。即使建构成功了,也不可能有巨大影响力与号召力。历史唯物主义自然对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它毕竟不能代替具体话语的建构,更不能充当具体话语的核心内涵。因为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一种宏观理论,它能比较对应地指导包括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而中宏话语特别是微观话语它们涉及的都是一些比较具体甚至比较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答不可能从历史唯物主义之中寻找到直接答案。对此,要研究一种话语首先就必须全面了解跟此相关的陈述在不同领域中的表现,通过对它们的聚合,再对此进行理论化;能达到科学高度的,还需要对它进行科学化。微观话语分析是中观话语甚至是宏观话语形成的前提与基础。只有有效利用并合理布局微观话语的中观与宏观话语,才是有效率与生命力的话语。当前,我国中观话语建构也十分重要。科学中观话语建构只有在正确处理它与宏观、微观话语关系后,才可能真正做到。中观话语建构必须以宏观话语为指导,微观话语为依托,才能做深、做实。在所有话语建构中,社会关系理解、学理程度探究与策略的形成至关重要。只有把所有话语理解为特定社会关系中的话语并从具体社会关系中理解不同陈述的形成,才能真正理解话语形成的原因与建构话语的方向。
三、要将建构与控制有机结合起来
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原则是有比无好,全比缺强。因为话语不只是一种理论,它是一种影响人的行为的实践力量,因此,无论在国内舆论场还是国际舆论界,有话说总比无话说强,能回答总比不回答好。失声的后果不仅仅是主动放弃话语权问题,更可能使另类声音影响国内社会发展或影响本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与地位。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建构具有自身特点的话语内容与话语理论。即使这些内容与理论一开始并不完备,并不精准,但这些都可以以后慢慢解决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可以从推行我们的真理意志入手,把我们对科学理论建设的理解和话语内容建构的思路推广于整个社会(包括国际社会喊卖),通过话语形成规则、方法和策略的推行,在传播特定真理的同时让更多话语内容按这些方式得以产生和演绎。在此,对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做好这样的工作尤为重要。因为它们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才人和产生知识的地方。在坚持以建构和引导为主的同时,配以一定的规矩与纪律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个规矩与纪律的制定应重点表现在对言语规则的强化、言语环境的净化与言语主体权利的限定上。由于话语的形成既跟社会关系有关,又跟学理构建和策略采用有关,因此,强调争鸣、对话与批评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些可以让人们更好认清话语形成的复杂性,理清构建思路,促成科学话语的形成与发展。
四、要将社会实践与话语实践有机统一起来
“事实胜于雄辩”无疑是对社会实践与话语实践关系的最好诠释。话语实践影响再大,相比物质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来说,它仍然是第二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影响力更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影响力。若经济发展不到位,综合国力没有明显提升,即使话语体系再完善,建构能力再强,它也不可能产生巨大影响。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制造那么多有世界影响力的话语议题与话语理论,除了跟它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有关,更跟它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影响力有关。他们不仅在话语设置和话语建构上有一整套措施与方法,而且在话语传播力与渗透力方面也有相应配套的措施与方法。他们可凭借资本与科技的打造,借助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等平台工具,通过编构电影、电视剧以及打造新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与和娱乐方式等,在全球范围内集中宣传、推广他们的话语内容与话语形式,形成可轰动全球的话语制造效应。这就是说,处理好社会实践与话语实践的关系问题,要求我们既要练好“内功”,又要练好“外功”。社会实践与话语实践关系还告诉我们:话语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随时都会出现更新的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且不说一套话语形成后有一个不断受社会实践验证的过程,就单从特定社会某一个时期来看,要想完成所有话语问题的研究与建构就有相当大难度。由于当今社会物的象征价值(文化内涵)不断加入,而象征价值的标准又处于不断流变之中,围绕同一物就有可能在瞬间爆发出若干陈述,更何况还随时随地会涌现新的物及新的陈述。面对这一个问题,除了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外,还需要建立开放机制与开放式研究方法,以此应对随时而来的新陈述与新事物。对于已经形成的话语,在不断验证其真理性的同时,也要保持开放态度。因为已经形成的话语自然是根据对同一事物的若干陈述的聚集与研究得出的,这种聚集不一定是完备的,在社会实践发展中随时还可能产生关于这一事物的其它陈述。已形成的话语知识无疑对新产生的同类陈述的研究与分析有指导意义,但不代表新产生的陈述不能颠覆已有的对这一事物的知识性看法。这样,关于这个事物的话语知识又需要进行新的研究,并从中得到更新的知识。
总之,话语是一种独特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遵循话语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并成为软实力。
原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6期,有删减 。(作者:杨生平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2.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需要做到以下五点,分别是:
1、要善于用精准、恰切、新颖的语言。用语言真实、生动、鲜活地讲述中国故事,坚持事实、形象、情感与道理的有机统一。
2、要进行春雨润物式的文化濡染,循循善诱、引人入胜,让聆听者如品茗回甘,领悟故事深处的思想、话语背后的“道”,更好地读懂中国。切忌夸夸其谈、咄咄逼人,不讲策略、不注意方式。
3、要将“耳听”与“眼见”结合起来。故事不仅在言谈话语中,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码顷天地里。可以通过参访调研、发起论坛、组织研习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帮助外国友人、记迟滚陆者和国际学生深入直观地了解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向他们展示真实、立体、全面、多彩的中国。
4、要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中心,有责任加强理论研究,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使中国故事更好地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和备胡认同。
5、要注意研究国外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找准和外国受众的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和利益交汇点,精准择取故事素材和讲述方式。要根据受众群不同的心理诉求和关注点,把群众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
3. 传播学6种研究方法
传播学种研究方法有从资料中产生理论、对理论保持敏感、不断比较、理论抽样等6种方法。
4.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目前传播学比较公认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四个维度。
调查研究法是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某种社会现象,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
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人为地设计一个特定的、非自然状态的环境,在研究者控制下进行测验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价值在于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与见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础使用,由后续研究得出一般结论。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c6c59f0100zwyl.html
5. 一个中国人学习英语如何传播中国文化
传蔽镇老播方法如下:
1、学好英语,与国外友宏升人共同研究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2、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旅前指导,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帮助学生学习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3、学好英语,用英语进行交流交际,每个人都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6. 如何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和提升中国话语权
我们亟须强化顶层设计,主动设置议题,提炼中国核心价值,发挥多元主体积极性、能动性和联动功能,创新传播模式,以便更好地构建中国话语权。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对外传播资源,凝聚中国核心价值。在日益纷繁复杂的世界,话语权建设应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等多元主体,而且关系价值观、渠道和方式等多种因素、层次及其相互关系,这就需要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更有权威地对中国话语权建设进行总体设计、优化资源、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监督落实,并形成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唯其如此,方能逐步解决目前中国话语建设中统领性不强的问题。而更为关键的是要做好中国核心价值的顶层设计,在当前和未来的国际传播实务中,我们需要超越传统和现代价值,实现多价值内容凝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构建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协同并进的现代社会价值体系,形成熔铸社会共识的中国核心价值。
其次,主动设置国际议题,诠释自己,解读世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际角色、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衡配了巨大变化,当前我们不仅需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更需要明明白白讲中国故事,大大方方塑中国形象,堂堂正正传中国价值。进一步讲,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传播格局中,我们要用自己的话语主动定位自我形象,而非任由他国来构建,或用他国话语来诠释自己;应当更加主动地回应国际社会关切,积极传播和塑造自己的国际角色、身份和责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碰拦晌论体系解释清楚、传播到位。同时,大众媒体等国际传播要关注国际事件、世界大势和人类命题,及时迅速、客观全面、真实公正地报道、分析和诠释这些事件、趋势和命题,为世界提供观察国际社会、国际事务和人类发展的中国视角,让全球准确理解中国在有关问题上的立场主张。特别是要围绕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重大问题和普遍关切积极主动地表达中国观点、表明中国立场、彰显中国价值。
最后,发挥多主体联动力量,创新叙事方式,形成复合传播模式。当前的国际传播主体日趋多元,渠道日渐多样,方式日益丰富,已经步入全媒体和全球治理时代。因此,在话语权建设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发挥国家领导人、、媒体、智库、民间、非组织和公众等多主体联动的强大合力,建立由大众媒体、正式渠道和民间交往构成的全介质、全、全方位传播渠道,培育一批国际一流媒体,增强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非国有参与中国话语权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面向国际的智库和非组织在更多更广更高层次的国际话语上发出中国声音。同时,要善于运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促使中国话语与新生代、新型受众无缝连笑锋接、全面贴近。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研究和贴近国际话语思维和表达习惯,寻求中国民众与国外民众需求及利益相契合的共同点,增强中国与世界特别是西方国际传播对话与接轨的力度,采用国际化、故事化、富有人情味的表达方式,面向外国、民众和国际组织的多元对象组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价值。总之,我们的话语权建设既要牢牢扎根于本土,又要有全球思维,与国际习惯的话语体系、表述方式相对接,使之能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充分接受。
7. 怎样研究中国议题中国理论中国话语
今天强调构建中国话激历镇语,本质上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历史到现实,形成了两个支撑点:第一来自于绵延性,即公认的事实——中国文化烂扰、中国文明几千年没有中断过,中国从来没有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被外族统治的国家,所以文化能够绵延。第二来自于验证性,即通过中国的快速发展来验证中国文化的力量。上世纪70年代“亚洲四小龙”崛起的时候,其文化意义被解读为现代化与儒家文化是能够相兼容的。今天,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只是证明了儒家文化兼容于现代性,而是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中国为什么可以和平发展?当我们把各种要素都找出来跟别的国家进明粗行比较,就会发现,独一无二的要素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结合,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讨论中国话语,不能离开这一点。
构建中国话语需要时间,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努力加快这一进程,这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8.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衡拦展的规律以塌纳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咐衫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研究传播过程,即传者、媒介、受者、传播内容、传播效果。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公众传播、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怎样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数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首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9.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 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
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
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 ,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
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 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
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 很多漏洞。
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 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2.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是在设计阶段 ,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
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 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是特别敏感,也不是特 别有兴趣。 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3.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 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
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 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和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
(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 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
(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 确定该 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 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
(4) 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 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 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4.理论抽样的方法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研究者可以将从资料中初步生成的理论作为下一步资料抽样的标准。这些理论可以 指导下一步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工作,如选择资料、设码、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
当下呈现的每一个理论都对研究者具有导向作用,都可以限定研究者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怎么走。因此,资料分析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机械的语言编码上,而是应该进行理论编码。
研究者应该不断地就资料的内容建立假设,通过资料和假设之间的轮回比较产生理论,然后使用这些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
5.灵活运用文献
使用有关的文献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为资料分析提供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 不要过多地使用前人的理论。
否则,前人的思想可能束缚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将别人的理论往自己的资料上套,或者换一句话说,把自己的资料往别人的理论里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削足适履”,而不是“ 量体裁衣”。
在适当使用前人理论的同时, 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的个人解释在建构理论时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 者之所以可以“理解”资料是因为研究者带入了自己的经验性知识,从资料中生成的理论实际上是资料与研究者个人解释之间不断互动和整合的结果。
原始资料、研究者个人的前理解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之间实际上是一 个三角互动关系,研究者在运用文献时必须结合原始资料和自己个人的判断。研究者本人应该养成询问自己和被询问的习惯,倾听文本中的多重声音,了解自己与原始资料和文献之间的互动关系。
6.理论性评价
扎根理论对理论的检核与评价有自己的标准,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如下四条:
(1)概念必须来源于原始资料, 理论建立起来以后应该可以随时回到原始资料,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料内容作为论证的依据;
(2 )理论中的概念本身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密度应该比较大,即理论内部有很多复杂的概念及其意义关系,这些概念坐落在密集的理论性情境之中。与格尔茨(Geertz,1973)所说的的“深描”有所不同的是:扎根理论更加重视概念的密集,而“深描”主要是在描述层面对研究现象进行密集的描绘;
(3 )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应该与其他概念 之间具有系统的联系,“理论是在概念以及成套概念之间的合理的联系”(Strauss &Corbin,1994:278), 各个概念之间应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4 )由成套概念联系起来的理论应该具有较强的运用价值,应该适用于比较广阔的范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当事人行为中的微妙之处具 有理论敏感性,可以就这些现象提出相关的理论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