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阅读课的 教学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主要对象,如何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方法:如“早读制度”、“图书交换制度方法” “一帮一制度方法”等。这样就能有序、有效的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当以上的制度、方法完善并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在学习上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有些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养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记得刚接手我现在任教的这个班时,在阅读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读一篇课文必须先标上小节号,必须要了解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把 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表明教材是“材料”是“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我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类。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 说明文 ”、“古诗”、“哲理性 文章 ”等。
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例如:“写人记事”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第二步,读课文,必须要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三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有关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反复读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
再例如:“写景状物”的文章,我让学生按这几步去学习,第一步,读文章,了解写了什么内容;第二步,了解写作顺序或观察顺序;第三步,读,了解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写的;第四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去体味感情。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把主动权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活动的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首先,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要将读书时间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不能让读书成为阅读课上的形式,走过场,草草了事。那样的读是起不了效果的。
其次,主动权给学生,我认为应当在学生学习方法掌握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特别是合作学习,除了明确学习目标外,还应当制定小组长职责。让小组长真正成为合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发言者。
使小组学习有序、有效的开展。小组长轮换制,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是不是教师不闻不问了。教师应在巡视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醒学生有必要时甚至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
这样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才有效果。最后,主动权给学生,在阅读教学的汇报、交流时,往往一位学生答对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答错了,就请第二位、第三位,直至有一位答对了,于是,这个也就解决了。一位学生答对了,就能代表全班学生都懂了吗?显然,这是重结论、轻过程,面向少数人的表现。
同时,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较普遍,如:一些学生掌握了,另一些学生还没有掌握,就会受到批评。提出把主动权给学生,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四、提高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伸,是学生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小学生除了学好教材以外,再阅读一些其他书籍,既可以丰富词语,又可以广泛的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读写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将一些浅显易懂的课文当作 故事 课来上。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组织读书活动,检查阅读效果。组织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有利于促进课外阅读深入持久地开展。如: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看谁读的书多;举行故事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巩固加深对课外读物的理解;举行 读书心得 交流会,谈体会,谈收获,相互启发;还可以举行诗歌朗诵会等活动。
通过这些检查读书效果。检查后,认真 总结 ,表扬认真阅读的学生,鼓励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1.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
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 教育 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
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2.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练习
重点进行基本功练习。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的语调语气、停顿及表情等,开展个人朗读表演,师生共同评价活动,激励学生表现自我,积极参与朗读活动,体验朗读乐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标准。利用抒情性课文,练习学生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怀念母亲》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从而教育学生感受母爱,爱自己的妈妈,上升到爱伟大的祖国。《桂林山水》,指导学生读出表现桂林山水特点的语句,读出作者对其山水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又如,《白杨树》、《穷人》等含对话的课文,读中引导学生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引发学生朗读热情,优化朗读练习,重点指导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把握角色的思想感情,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了各种动物的不同本领。让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尝试合作、享受成功。
教师退居一旁,牵引、点睛,教者、学者的角色都由孩子们担当,营造出一派浓浓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
3.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园丁,有责任浇灌这最美丽的花朵。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
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小学生还处于 儿童 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
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
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感受音乐家贝多芬高超的琴技与高尚的品质,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4.注意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 读书笔记 ,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断,甚至篇。
同时指导学生出 黑板报 、 手抄报 ,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勤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教师在这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3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一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作为阅读课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如果没有了教材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可言了。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的教学方法各不同。教学方法选择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要避免花架子,不要用教学方法的展示冲淡了课文内容的学习。
同时,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学生欢迎和接受。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的课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讲授,而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形象地进行教学。
由此可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总之,阅读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加精彩。
二 课文内容重现的方法
一篇课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小学生以多元的方式建立语言的形象、展现丰富的想象,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全面的信息、经历充分的体验。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活动应该是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进行了一定量的朗读训练以后才能进行的,而且教师心中应该有个“谱”:为什么表演?绝不能为表演而表演,表演的目的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中各种形象的特质的理解和感悟。
另外,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只要意思差得不远就行了,要给学生留有再创造的余地。
三 问题情境创设法
书是靠学生自己去读懂的,教会学生读书可受用一辈子,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个例子而已。以启发式教学为例,不少教师仍止步于“我问你答,我启你发”的浅层次上,结果学生的主动性、求异性都受到伤害。其实,教师们不妨大胆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留足够时间让学生先想、多想。
教师给学生引路架桥,学生学会自己走路过桥。方法上,注意运用“迁移”规律,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使小课堂与家庭、学校、社会大课堂互相渗透。扩大信息量,创造机会,增加实践,从深度、广度和效度上巩固知识技能,弥补小课堂之不足。
总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 语文学习 ,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力求达到变教为学、会教会学、乐教乐学、活教活学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四 促进教师阅读教学能力的提高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师和学生都充分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并积极加强研究和实践。
根据本人学习和教学实践,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形成积极的 学习态度 ,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和判断能力。我在语文日常阅读课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实施了“问题情景教学法”的尝试,形成了以下的认识:
在处理了语言点知识,对文章整体认识后,老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让学生相互讨论。进一步促使学生去了解作者观点、态度,提高捕捉加工与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
以“问题”的形式,以“情景”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正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五 在设计导入内容时,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阅读课的导入部分不宜占用过长的上课时间。毕竟导入环节只是阅读前的热身活动,是为阅读文章做准备,占用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降低阅读课效率。
第二,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两者是可以有机结合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想一些可能会出现在文章中的词汇,这个活动既可以解决词汇问题,也能激发学生回忆已有的、关于文章内容的背景知识。
第三,在设计导入部分的背景知识时,要认识到其原则是使学生们意识到他们并非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每个人对他所读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了解,如果他们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帮助他们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信息来理解文章的内容。
4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阅读教学法
在探究阅读教学的实施中,应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给学生充足的寻找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中激发求知欲,调动主体性,培养思维能力。探究阅读教学分四步进行:首先是感知材料。
教师通过让学生朗读、默读和背诵等多种形式来感知课文;其次,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再则,在讨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
最后教师根据探究活动情景,进一步归纳重点,迁移训练,让学生掌握方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这种方法适用多种体裁的课文,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对课文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比较阅读教学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阅读教学法就是把同类型的或相反类型的两篇课文或段落放在一起讲,使学生在学习中认真参照、反复比较,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例如,我们刚学过 六年级语文 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这组课文,在总结单元课文的特点时,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动物的文章,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别从内容与写法两方面进行比较。
虽然不少同学对以前的课文记不清楚了,但是对刚学过的课文还是有印象的,经过引导以后,同学们不仅对新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旧知与新知有了一个横向的比较,明确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比较着学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固。
三、体验阅读教学法
体验阅读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阅读”,体验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在课文中找训练话题,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 发表评论,进行 辩论 。体验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体验阅读,体验语感,体验修辞的美妙和感情的真实。
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信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在课堂上该讲的要言简意赅, 作好引导作用,尽量让学生勤奋起来,在勤奋中思考,在勤奋中内化。
四、读写结合阅读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准确的阐述了读与写的关系。写是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它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所有收获通过一种自由的具有个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完成读的升华。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除了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
读写结合阅读法,可结合课文或仿写,或续写,或改写。学生在阅读那些典范的篇目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语言规则,积累了佳句和词语,领会了修辞的效果,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书教千法以读为本。以上所举教法,都体现了读的特点,这不仅符合教学本身规律,也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教学的新理念。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中要灵活运用,因文而教,因人施法,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② 阅读教学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方法,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欢读书,阅读教学作为我们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你,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那么,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读书方法,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是举足轻重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的爱憎分明,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都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把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另外,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等,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样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都能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
二、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使学生置身在一定的语境中,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更好地感受文中的内容,进入文中的情境。语文教学有关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的语境是由教师、学生、教科书及其他相关语文资源组成的。当我们的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理解的范围,当我们在教学中只依靠静态的文本材料已无法被学生所接受时,就应该借助于丰富的课程资源的支持来创设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环境,从而实现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沟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教材的价值追求与学生的情感也达到了共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更是如此,要想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必须要通过多种方式的练习来实现,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阅读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
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悟出道理。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小组合作激励阅读。
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自主学习,加深理解。这样,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己及小组成员的理解,对课文加深了印象。
五、在阅读中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是要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来评价,如:“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言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
一、学生的自主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阅读教学,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亲自朗读,教师一味地把所有的知识讲给学生,则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初衷。教师按照参考资料把课文的背景、作者的介绍以及文章本身的思想内容、层次划分与层次大意都一一讲解给学生,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水过地皮干,很难深入到学生的心里,阅读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自主性,让学生亲自去朗读课文。多读课文不但可以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明白词语意思,也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思维能力,体会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大胆地阅读,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他们在互相帮助与学习当中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水平以及潜能,以饱满的热情快乐地投入到阅读学习当中去。遇到读得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大家一起帮助他,并鼓励他勇敢尝试,取得进步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
二、注重范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生处在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大多来自身边的教师与家长,对身边成人也有着强烈的模仿欲望,并且自身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这就决定了教师范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他们对老师的行为具有极强的模仿欲,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对课文进行范读,他们常常会认真聆听并注意着老师的语气、声调还有表情,在自己的阅读中也会加以模仿。
教师的范读需要教师能够掌握正确的发音与断句方式,这样学生在进行模仿的时候才能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朗读不同于书面语,发音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音变的现象,如《桂林山水》描写桂林山的特点是就一连有好几个音变,“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些“啊”的读音要分别变为yɑ(呀)、wɑ(哇)、nɑ(哪),读起来才流畅自然。音变的理论原理对小学生来说过于复杂只需简单交待,主要是让他们注重音变的读法。另外断句也是需要教师在范读中体现出来并加以讲解的,合理的停顿不但可以使优美的文字听起来更加悦耳,也能起到区分语义和感情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很多是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充沛的朗读能起到感染学生的效果,让学生陶醉在浓烈的感情之中,跟着老师的朗读去思想去感悟,不但语感得到培养,也能得到感情的熏陶。如《她是我的老师》,那种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在阅读与感受中自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还有《十里长街送总理》,强烈的情感可以让学生为总理的辞世流下眼泪,爱国之情也在学生纯洁的心中得到升华。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课本要求的阅读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意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是阅读效果的关键,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专心致志、勤于思考,并且笔不离手,随时画出或者摘抄优美的句子或者在自己有疑问、有感触的地方作批注等,这些都是一些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这样的习惯对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写作能力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当中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具备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可以在课外阅读更多的书籍,对开阔自身眼界、增长见识、完善自身知识体系都是有益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内,但利在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体现。
四、倡导探究式阅读,培养学生阅读感受能力
新课标特别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式阅读”。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不再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教师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必须注重学生自身的能力锻炼。探究式阅读就是把阅读教学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阅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一起探讨问题,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主动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达到知识的学习与深化。新的《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探究式阅读的提倡与实施也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
③ 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有哪些
谈谈几种常见的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学生、教材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传递方式。如果
不能从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上来把握这些教学方法,就会被纷纭繁杂的现象搞得眼花缭乱,无所
适从。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
1、评点法。又称串讲法,讲授法,讲述法,讲解法,讲析法,讲评法,讲演法,讲读法,点拨法等。
我国古代的评点法始于唐代殷蟠编选的唐诗集《河岳英灵集》,有简明精辟的评点。南宋发展
成为有总批、眉批、夹批及圈点相结合的评点法。明代评点成风,最着名的是归有光的《史
记》五色圈点本和李贽(卓吾)的《水浒传》评点本。成就最高的评点家是明末清初的金圣叹(1
068-1661),他原名金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号圣叹。他桀骜不驯,致力学术,专注古籍评点。他的
代表作就是“腰斩水浒”,认为120回的《水浒传》,前71回是杰作,后49回是败笔。用历史唯物
主义的眼光来看,后49回写了农民起义找不到出路(要么被镇压下去,要么重建一个封建王朝)的
无可奈何的结局,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远不如留下一个悬念,让人们去思索,去寻找。我
国传统评点法的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思维,用直觉、会意、顿悟的方法揭示真谛,其形式多是书
评合一,评点就是对书文的点解和评串(点者断也,评者串也)。明人称赞李贽《水浒传》评点本
说:“若无老卓揭出一段精神,则作者和读者千古俱成梦境。”这与西方基于抽象思维的归纳演
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其形式多是写成独立的论文的文学评论,形成鲜明的对
照。现代的评点法是我国古代的文章评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方法就是:
点,就是点解,又叫点拨。在读中进行。要点在要害处,并要点破。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的“邹忌修八尺有余”,要点“修”,是长而美或高而美,如茂林修竹、身材修颀等。蛇也很长,
但不叫“修”,因为它不美。电线杆子也很高,也不叫“修”,因为它不美,或者是另外一种美。
又如:“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要
点“私”——偏爱;“畏”——畏惧,害怕;“欲”——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总之,对重点词语要
重锤敲打,使之溅出火花。
评,就是评串。即句子、段落之间和全篇的评论和关联。要评出韵味来,评出思想感情来;要串
起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来,串起文章的阶段性和连贯性来。评中有串,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和技
法来。具体来说,句与句间要评出语脉,使其“通”;语段与语段之间要评出层次,使其“顺”;
结构段与结构段之间要评出逻辑,使其显示出内在联系;总评要评出主旨和技法,即中心思想和
写作特点。如上文的第一句“邹忌修八尺有余”,写身材高大;第二句“而形貌昳丽”,写容貌
美丽。两句总写邹忌是一个标致的美男子。在层次与层次之间,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
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二者的区别是有无“君美甚”。有则是真心的赞美,无则
是怯懦的奉承。段与段之间,如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详细描述他由受蒙蔽到了解事实真
相的过程,为进谏作铺垫。第二段:写邹忌向齐王进谏。进谏的方式不是直接提出建议,而是用
以小喻大的方法,委婉,含蓄,动听,易于使人接受。这种方法就叫做“讽”。第三四段:写齐王
虚心纳谏及取得的巨大效果。“三赏”“三变”及“四国来朝”是极言生趣的写法,所以有夸
大之词。如“四国来朝”就不副史实,“战胜于朝廷”也属于设想。总评:封建帝王纳谏是为了
巩固他们的统治,但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因为他们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客观上有利于
社会进步,并能给人民带来某些好处。邹忌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也值得我们在生活中和写作中
借鉴。
评点法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一般的地方读过,重点的地方讲解,层次段落之间评论,全文讲完后总
结。在具体运用中,哪些地方评点,哪些地方不评点,点多点少,评点如何结合等,都要依具体情
况而定。点得过少则不透,点得过多则淹没重点,评点结合不好则会把文章讲得支离破碎。教材
不同,对象不同,都要有所区别。如文言文一般要点多评少,现代文一般要点少评多,低年级一般
要点重于评,高年级一般要评重于点。
2015-02-06 逸豪_2015 文章来源 阅 5670 转 32 分享: 微信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我的图书馆 搜文章 找馆友 留言交流
1 赢顺模拟版 7 macd金叉 13 文华财经
2 赢顺期货官网 8 buy360 14 钛镁合金型材
3 文华财经官网 9 成人高考试题 15 什么是型材
4 kdj是什么意思 10 kdj指标详解 16 赢顺模拟版
5 成人高考是什
么
11 钛合金 17 赢顺期货官网
6 比特币 12 成人高考题目 18 文华财经官网
不锈钢自吸泵
关闭
关闭
评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
深刻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的完成对众多对象的教学任务,方法也简便易行。缺点是,不易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易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不易照顾个性差异。它的优缺点,都是
由它的信息传递的单向注入式所决定的。张志公指出,教师一讲到底是“笨的劳而少功的老办
法”,备课只备教学内容而不必研究学生,也不必进行教学构思。也有人因此称教师为“教书
匠”,即只教书不育人。这些话都是针对它的缺点说的。我们在运用时要扬长避短,注意适应学
生的认识规律,利用科学的启迪和艺术的感染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
以上的特点,它的适应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教材来说,适应于内容较深、语言较难的文
章,一般文章中的精讲部分,以及其他学生自学能力难以达到的地方。如较难的文言文,鲁迅的
一些作品,文章的难点疑点等。就对象来说,年级愈低、自觉性主动性愈弱的学生,适应性就愈
差;反之,适应性愈强。如初中宜较少采用,高中可较多采用。
2、谈话法。又称提问法,问答法,疑问法,析疑法等。特点是以师生的相互问答为主要方式来组
织课堂教学活动。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曾有过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的传统。例如《论语》,就教
育学的观点来看,就是孔子用谈话法和讨论法教学的实录。该书共记录了117次问答,其中4次孔
子问弟子,11次弟子问弟子,102次弟子问孔子。并且正是孔子第一次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并
规定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三原则。但在后来
长期的封建教育中,评点法逐步成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法,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演变成僵
死的注入式。直至近代和现代白话文进入语文教材之后,还是沿袭那种注入式的教文言文的方
法来教现代文,极大地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黎锦熙早就指出:“历来全国中等学校之本
国国文成绩殊不见佳,……症结何在?就在讲读教学时,不知道将白话文的教材与文言文的教材
分别处理,而只知道笼统的用一种大概相同的教学法。”打破评点法的一统天下,谈话法和其他
教学方法的提倡和运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成果。谈话法作为一种有理论指导的规范化的
教学实践活动,是从1953年“红领巾教学法”开始,逐步得到推广的。其要点有:讲究教师提问
的艺术,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指名回答的关系
等。教学实践中经常见到的现象是:平庸的提问引起学生有口无心的随答;高深莫测的提问使学
生茫然不知所答;只有能够牵动学生的神经,能够激起学生思想感情浪花的提问,才具有魅力。
一连串具有思考价值和激发力量的紧密相连的问题,可以勾勒出一堂轮廓清晰、结构严谨的课
堂教学,不断闪耀的智慧的火花,不断涌起的感情的浪潮,引人深思,令人回味。
3、讨论法。又称议论法,辩论法,研究法,研讨法,座谈法等。是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师生之间
的交流共同组成。组织课堂讨论要注意三点:
明确目的。讨论前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讨论的内容和形式。讨论的问题要集中,要既有思考
价值又有明辨需要。这些问题往往是具有一定的鉴赏意义和评价意义的难点和疑点,并且与现
实生活有较密切的关系。讨论的形式可以分组进行,也可以全班进行;可以用整个课时,也可以
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点拨。点,就是点明分歧的实质和焦点,使不同
的意见和对立的意见明朗化,引导讨论步步深入。拨,就是调整方向,避开岔道,放过枝节,使讨
论始终围绕着中心问题进行。要根据主要问题辨明的程度,及时决定讨论的结束或延续。最后
评价讨论的结果也要集中在主要问题上。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讨论成败的关键。北京市特级教师宁鸿彬用三不迷信和三个
允许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不迷信是:不迷信古人,不迷信
名家,不迷信教师。三个允许是:允许有错误,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
动起来了,他们是能够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而且加以辨明的。例如《陈涉世家》:“陈胜、吴
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句中的单引号应去掉。《火刑》:“乔尔丹
诺?布鲁诺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欧洲。”“足迹”与“踏遍”搭配不当。《虎吼雷鸣马萧
萧》:“群山上松涛汹涌澎湃,无边无涯。”不符合修辞格“通感”的运法,松涛是声音,不能汹
涌澎湃,无边无涯。《古代英雄的石像》:“历史并不可靠。”应改为“历史书并不完全可
靠”等。
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在讨论中,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参加者。对争论中的问题,要让各方充分发
表意见,不能生硬的下结论。学生的意见如有错误要正确引导,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发
现自己有错误或疏漏,要勇于承认和改正。特别是对学生的正确意见要充分肯定,对有创见的看
法要充分尊重。《七根火柴》:“他的脸色舒展了。”有的学生提出,颜色只有红黄蓝白黑或深
浅的不同,没有紧凑和舒展的区别。有的学生说,词典上讲“脸色”有“表情”的意思,所以
能“舒展”。教师肯定了后一种意见。但有的学生仍不服,认为表情有气色、气氛等,都是无形
的,只能说紧张或舒缓,也不能说“舒展”,只有面容才能“舒展”。教师表扬了这些同学的独
立钻研精神,并且表示暂不作结论,希望大家继续研究。
我的图书馆 搜文章 找馆友 留言交流
运用讨论法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初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开放期,表现在课堂上勇
于发言,不怕失误,教师要在内容和技巧方面引导他们向高层次发展。高中学生进入心理封锁
期,表现在课堂上发言审慎,必须经过深思熟虑,自认为确有把握时才发言。一次失误,会导致以
后再不发言,甚至别人的失误也会引以为戒。但同时,封锁性愈强,“秘密”愈多,表现自我和渴
求别人理解的愿望愈强烈。他们要借表现自己来显示自我的存在与价值,来建立和调整自我与
周围环境中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所以不是不开放,而是要看对象;不是不表现,而是要看价
值。
讨论中要通过学生发言的声音、表情、动作等,来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如沉默是思考,缄默是
不愿发言,声音小是胆怯,速度快是紧张,语言不简练是思考不成熟,声音平淡是积极性不高,望
老师是试探,环顾同学是寻求支持,态度平静是胸有成竹,言辞激烈是有论敌等等。教师要了解
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辩论是思想的竞赛,也是说理的竞赛,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论述能力。要能够从众多
的发言中发掘问题的本质,进行实事求是的连贯的清晰的论证,从而捍卫自己的观点,还要能够
正确评价别人的发言,准确的找出论证中的错误,抓问题的要害,进行有理有据的、令人信服的
驳斥。两方面结合起来,使问题得到彻底的、明确的结论。所以培根说:“会谈使人敏捷。”
4、导读法。又称教读法,自读法,探讨法,探索法,发现法等。顾名思义,导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
自己阅读,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为主要目的。基
本作法是,教师提出一定的问题和要求,学生自己认读,自己分析,自己综合,互相质疑解难,共同
切磋琢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指定的作业等。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随时指点。
导读法的根本革新意义,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拙劣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优秀
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真理。”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奉送”式授以知识本身,“发现”式
授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关于“发现真理”,是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非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
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美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引导学生发现,不仅限于人类尚未
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即是要培养创造能
力,并不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创造。当然,如果能有一点,那是很可贵的。心理学还证明,
用发现法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即最容易形成熟练技
巧,能够像自身的机能一样,便于储存和运用。目前许多优秀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实验,
多属于这种类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和
辽宁省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的以语文“知识树”为体系的“六步教学法”。
5、练习法。又称巩固法,总结法,复习法,智力竞赛法等,是导读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教师指
导学生在完成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的过程中阅读和理解课文,从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
能和熟练技巧。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必须进行各项内容和
各种形式的训练。
练习法运用了“运动心理学”的原理,使学生在口、耳、眼、手、脑的有规律运动中强化训练
效果。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
好。”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练习课成败的关键是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叶圣陶称赞朱熹说:“朱子注‘学而时习之’道,‘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
如鸟数飞也’。这个说法极好。”练习在教学过程的任何阶段都可以进行。练习就是
练“飞”,预习就是尝试着“飞”,训练就是教师指导着“飞”,历练就是实践着“飞”,复习就
是来回往返的“飞”等等。技能练得纯熟,才能自由翱翔。练习中纠正一种错误,能避免实践中
的许多次错误。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各种错误,许多教师和家长归究于“粗心”,其实是由于练
习不充分,没有练成纯熟的技能所致。
阅读教学练习的内容主要有朗读,默读,视读,吟诵,背诵,默写,填空,答题,智力竞赛,填表,制
图,写短文等。篇章教学的检测阶段、巩固阶段和运用阶段,单元复习和学期复习,都经常采用
练习法。考试采用标准化试题以后,更促使了“课堂教学练习化”的发展。
练习法的一般程序为:(1)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练习的内容和方法; (2)指导学生开展练
习活动;(3)通过答问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4)调节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
施;(5)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练习效果。而决定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练习题的
设计要作到:(1)体现教学目的,(2)体现知识和能力的体系,(3)本于教材而又有综合性和灵活
性,(4)具有创造性和迁移性。练习法是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主,但并不排除必要的学生之间的
研究讨论,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
在各种练习方式中,智力竞赛有特殊的意义。它能够创设一种良好的智力发展背景,让学生在竞
我的图书馆 搜文章 找馆友 留言交流
来自: 逸豪_2015 > 《我的图书馆》 以文找文 | 举报
上一篇:搞定高考成语只需一天时间
下一篇:[转] 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介绍
争中探索新知、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实验证明,处于竞争状态中人的体力活动和智力活动的
强度和灵敏度都高出平时许多倍。就长远意义来讲,智力竞赛也适宜于培养学生在充满激烈竞
争的新世纪中,学会竞争、适应竞争和开拓进取的能力。
6、读议讲练法。这种方法是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的综合运用方式。以
上各种阅读教学方法分别体现单向输出、双向交流、多向交流三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逆向运
用的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不是单独使用哪一种方法,而要根据具体情况,或者以某种方
法为主而以其他方法的因素作补充,或者综合使用各种方法共同组织课堂教学。上海育才中学
校长段力佩提出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教师、学
生的读写讲练结合起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适应各种情境。所以这种
方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多数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读议讲练法的一般程序为:
1)指导学生阅读。主要用导读法。
2)组织学生研讨。主要用谈话法和讨论法。
3)精讲。主要用评点法。
4)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主要用练习法。
例如《诗经?伐檀》读议讲练法教学设计:(1)指导学生阅读,参照课本注释自读,利用工具书理
解字词,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难问题。(2)组织学生讨论的主要问题(或由教师提出,或从学生
的提问中选择):为什么要用重章叠唱的形式? (3)教师讲解的重点:三章中不同的字词,揭示课
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结合欣赏配乐朗诵)(4)指导学生练习:熟读,背诵,默写。通过这样
的欣赏、朗读、背诵、默写等训练,使古代劳动人民悲壮辽阔的劳动场面和深沉郁结的思想感
情印入学生的脑海,就会成为他们的心理素质。
7、情境教学法。又称观察法,欣赏法,电化教学法等。其特点是利用生活场景、图片、幻灯、
投影、电影、电视、实验室、录音、录像、微电子机、演课本剧、CAI课件等方法,创设一定的
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训练
任务。
情境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教学方式的科学化和教学内容的情境化。科学化的手段打破了时空
限制,能把中外古今的社会现象和天南地北的自然景观生动形象地搬进课堂,使丰富多样的教学
内容化为具体直观的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某些想象力难以达到的宏观景象,不易觉察
的微观世界,抽象的意念,事物内部的变化形态等教学内容,情境教学具有特殊的优势。例如,到
天文馆里讲《宇宙里有些什么》,放映图声并茂的教学录像《醉翁亭记》后教师再作讲解,以
《开国大典》的历史记录为背景教学《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先听《连升三级》的相声
录音后再读课文,通过师生同台演出课本剧的方法教学《窦娥冤》等,都会有令人满意的教学效
果。
夸美纽斯曾经指出,教育方法的严酷,使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才智的屠宰场”。
因为错误的方法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破坏学生正常的认识活动,其恶果是磨灭学生的创造意
识,窒息学生智慧的火花。所以,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收到绝佳的效果。
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形式入手理解内容,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进一步理解深化的循环往复的消化吸收的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阅读 教学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抓线索
阅读应是个体与文本对话,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是个体的创造性体验。如何体验和感受文本,那就需要学生在抓住 文章 的线索时与文本进行透彻的对话。线索,是文章布局谋篇核心,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并要按照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以及思想内容。
文章的线索不是单一的,由诸多因素决定文章的内容,写作特点以及风格等。文章的线索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以时间转移为线索、有的是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有的以一物为线索等使文脉清晰,层次分明,读了一目了然,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密的联结起来。如《白杨礼赞》一文以白杨为线索,以礼赞为中心,始终不离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赞美的原因—不平凡。围绕这个线索,作者开篇破题:“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起笔有力,礼赞之情初见端倪。
又如《故乡》全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揭示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抓住文章的核心—线索,认真揣摩,深入理解内容,是阅读的重要方法。
二、抓主要
在纷繁复杂的文章内容情节或众多的形象中抓住最能体现文中主旨的东西。如《斑羚飞渡》学生自读之后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这篇文章作者主要是在写斑羚飞渡是为什么?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进一步使学生深入文章的内容并且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明确主要写斑羚陷入绝境时求生、自救的过程。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心甘情愿地选择了死亡。进而分析了斑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以及让人叹服精神。由整体到局部,掌握成篇之术,水到渠成,提高阅读能力。
三、抓文眼
“撮其精华,得其精骨。”揭示文章本质,抓住“文眼”。所谓文眼,是揭示全篇题旨的文字,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艺术融成一体的凝光点。在 散文 构思中起到艺术聚焦的作用。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不能忘记”就是起到勾连情节作用的文眼。如阅读“听潮”一文,“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这个提挈全文的 句子 ,就是“文眼”。学生阅读,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听潮”的喜爱以及能引起读者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向上生活愿望。
文眼的运用,可以不拘一格。作为文眼的文字,可以是一个字。如朱自清《春》,文眼是一个“春”字,这个字就是一个“面”,也就是一个春草图。
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形式入手理解内容,从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进一步理解深化的循环往复的消化吸收的过程,让学生抓住文章中内在的,本质,规律的东西,有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学习的方法。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1.刺激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个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 经验 的 总结 )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 教育 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教育学生养成很好的主动学习习惯。 儿童 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假设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长处,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教育学生喜欢上语文课,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教学尽大概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带领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气增加兴趣。
2.教育学生阅读本领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七条总目标一开始就说:“要逐步教育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本领”。
提起阅读本领,很多教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便是培养独立阅读本领,这是对阅读本领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错,难题是阅读本领不但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具有体会、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本领。这种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该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别的本领。课标还提出“逐步教育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本领”,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本领等。这种各方面的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阅读本领,理解本领是独立阅读本领的基础和核心。
3.养成学生写作的习惯
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本身对生活的体会和认识,有本身的喜怒哀乐(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有本身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这些与成年人相比,有的时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们的习作所表现的恰恰就需要是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而 作文 教学无非便是处理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难题,写什么属于内容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如何写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靠的是学生阅读的积累。
4、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阅读,去理解词句。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5、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学贵有疑”,知识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中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探讨疑难问题。阅读应是开放性的,阅读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阅读应是挑战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张扬个性,要有创新。阅读还应是实践性的,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6、注重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全部通过阅读来实现。
首先要加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有益读物。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中的积累,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 成语 和格言警句,背诵出色的篇段,通过阅读积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维材料以及佳词好句,以此来增强语感,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确定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我们就不应以自身阅读行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而是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把学生当作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建立学习主体地位的意识,并对阅读文本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比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凭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主对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进行概括,并分段分层,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我们则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加以适时点拨和引导,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如此,我们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课上的学习自主性,既是对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很好落实,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自主分析也能对课文内容产生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在让学生对材料进行阅读时,学生经常表现得心不在焉、漫不经心,他们的注意力很快会从阅读材料上转移到其他对他们更有吸引力的事物上去,这样,一节课下来,阅读教学的效果常常是难遂人愿。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他们无法专心投入到对死板、冷冰冰语言文字的阅读当中,加上小学生缺乏正确的阅读技巧指导,他们不知如何去阅读、如何从阅读材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鉴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应教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有了技巧作为指导,学生能很快投入到阅读状态中,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比如,我们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静下心来读文章,绝对不能一心二用;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不断提出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对于阅读理解材料,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具体的解题步骤,如首先对阅读材料后面的题目进行认真通读,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对阅读材料进行仔细阅读,并通过认真思考来组织答案;最后,对答案进行检查,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切题。
这样,有了正确的阅读技巧作为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就能有章可循,对于学生阅读效果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
三、创设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单纯枯燥的语言讲解,难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对文本内容的阅读状态中,而生动形象的阅读情境的创设,则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以兴趣盎然的心态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依据具体的材料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创设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以此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对文本材料进行阅读。
比如,在学习《埃及金字塔》这一课时,在正式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之前,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了金字塔的图片与视频片段,看着巍峨屹立的金字塔,学生的眼光立即被吸引了,然后,我趁机说道:“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金字塔,是世界十大奇迹之首,那么,你们想不想对金字塔有更多的了解,想不想探索出更多的未解之谜?下面,就请大家读一读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学生迅速进入了对课文的阅读状态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探究各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对文章思想的感悟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性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1.开门见山法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草原》后,老师就讲:这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古时写的一篇访问记,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特点,把文章写得又生动又具体。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梗概,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2.介绍作者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语形式。通过介绍作者,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常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作者的经历较为复杂,我们介绍时就不能长篇大论地笼统叙述,而应该突出一两点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东西。
如介绍《回延安》的作者贺敬之,可以突出他步行千里赴延安,延安把他培养成人,使作者爱党、爱延安人民的一片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可突出他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他就在母亲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沙盘上写字。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着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此教育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3.设置疑问法
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奇有时也会觉得“新鲜”。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及课题特点,故意设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兴趣。例如,教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教师先设“疑”:“同学们,你们到过老师或者父母亲工作的办公室吗?办公室里都有些什么?发现这些办公室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然后揭题:世界上就曾经有过一个非常特别的办公室,它叫做“绿色的办公室”。这样巧设疑问,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并非不可逾越的境界,使学生思而不解,欲罢不能,顿生强烈的求知欲。
4.激情法
通过看图、看物、语言激发等形式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如学习《长城》时,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长城的教学挂图,讲解长城的雄伟建筑,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激起了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这样导入新课自然、和谐,学生爱学。
5.概括叙述法
概括叙述法,即对课文内容或时代背景等作扼要说明,使学生了解轮廓。用语必须简明、准确,具有统摄性。
例如教学《长城》的导语:长城始建于公元前657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入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整修连贯起来,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北傍阴山的城防,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此后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长城东到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余里。长城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因此,它吸引着许多中外的旅游者,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看图学文——《长城》,就向我们具体介绍了长城。
6.描摹景物法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在一个季节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热闹。这些花有的红得像火,有的粉红像云霞,有的洁白像雪花,花里带着香甜的气息,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是什么季节呀?”“是春季。”“春天里还有哪些景象吗?”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印证课文。当然这里也运用了另一种导语方式:提问式。
7.提问法
紧扣课文设计一两个问题,最好能总领全文,或从一个侧面入手,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如自读课文《榆钱饭》,可先让学生预习,利用工具书消灭生字词,然后用一节课分析总结课文。导语可先简略介绍作者刘绍棠,然后问:“什么是榆钱饭,作者想吃榆钱饭吗?”这些学生都能根据课文很快答出。然后问:“是榆钱饭好吃,还是大米饭好吃?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答案是大米饭好吃,榆钱饭不好吃。
理由有:一、在没有大米饭吃的时候才吃榆钱饭;二、作者直接的感情流露。如“哄饱了肚子”、“忆苦思甜”、“打打油腻”。因此,后来作者吃不到榆钱饭是好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富民政策好、有实效。这样既疏通了课文,又明确了主题。
8.概述情节法
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可采用这种导语形式。如《藤野先生》这课的导语可以这样:鲁迅怀着一颗救国救民的红心到日本东京 留学 。因看不惯清朝留学生的附庸风雅和不学无术,于1904年到仙台学医,因此结识了藤野先生。后来鲁迅在“幻灯事件”中思想受到很大震动,决定弃医从文,向藤野先生告别。藤野先生很是悲伤,送了一张照片给他,并题字“惜别”。这张照片后来一直激励着鲁迅先生同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9.解课题法
如《岳阳楼记》,可简介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然后举出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讲解“记”在古代是一种不定体,写法可分两类:一类是由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常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即属这类;一类是寓情理于景物中,如《桃花源记》、《核舟记》。而《核舟记》的“记”相当于 说明文 体。
10.看图说话法
如《中国石拱桥》这一课,可以拿出赵州桥的挂图,请同学们说出桥的结构特点。这种导语适用于事物说明文。
11.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法,就是在讲授新课时,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兴趣。
例如教《 读书笔记 一则》,有个老师是这样开讲的: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会了《再寄小读者》,冰心奶奶在此文中说到一个孩子 日记 写得好,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他写得好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自由说)对,他日记写得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喜欢读书,还做读书笔记。什么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怎样写,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来学习《读书笔记一则》,这一导课语自然流畅,既引导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激发了学生知新之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2.讲 故事 导课法
学生爱听故事,讲故事投其所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有位老师以讲解孔明以大智大勇的聪明才干用草船借到了十万枝箭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兴趣很浓。
13.观察实验法
根据课文内容,根据儿童爱动好奇的心理特点,由教师或学生以亲自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例如教《灰尘的旅行》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下,在教室空间里你看到些什么:然后做实验:用深色布或黑纸把教室门窗遮挡起来,用一束电筒光射进去,这时让学生再观察,问看到什么?(灰尘)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仅有灰尘,而且灰尘在不停地运动着。这样就使学生获得了灰尘旅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14.电化渲染情景法
利用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入新课。例如教《长城》,可用幻灯片打出长城图片的同时,伴放歌曲。学生看着雄伟壮丽、蜿蜒盘旋的长城,听着一曲《我的中国心》,在这种充满感染力的气氛中,不仅自豪、爱国之情顿生,也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15.以诗揭题法
以诗揭题,这是一种依据课题意思或课文内容(人、事、物、景)引用或自拟相关的诗句,通过教师或学生的吟诵,从而把课题揭示出来的方法。
如教学《草原》一课,一开始教师就有感情地朗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紧接着问学生,这诗句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自然景观?然后揭示课题。这一诵一问,不仅很自然地揭示了课题,而且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情感引到了茫茫无际、秀丽苍莽的草原上,同时,也为学习课文中与“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比较作了准备。
此外,阅读教学还可以用猜 谜语 法、练习法、读图法、表演法、欣赏法等方法开讲。教学要有法而无定法,课堂引言的设计应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从而选择好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⑤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预习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有效地培养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效率,而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则是重中之重。在初读的过程中,将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标注,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思考和解答,再通过各种查阅手段来解答疑惑。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进行自主研究,培养并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二、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构成了一段优美的文章。因此,加强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逐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并收集相关的词句,使学生在了解词句含义并享受阅读的过程,借此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使阅读更有效,语文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生阅读方式的指导。
1、略读。这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式。在展开略读时,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所要阅读文章的题、小标题、结论句等,从而掌握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2、精读。这种阅读方式是建立在略读基础之上的,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剖析每一句、每一个字的深层意义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文章的布局巧妙之处,意境的深远,生动的情节以及人物鲜明的个性,使学生在文章上集中注意力,带着情感阅读,边读边想,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⑥ 阅读的教学方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浅谈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
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
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
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
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
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
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
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
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的中心,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积极性。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有很大的改进,如教师在课堂上改教师讲为引导学生读书、看书,课堂上重视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但都因给的时间短,没有真正放手让学生讨论。这样的自主、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学习的效果。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心里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分为多个小组。
⑦ 小学语文阅读题教学方法
语文阅读是 语文学习 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阶段,还不太会阅读,在试题练习中遇到一些阅读类型的题目,也难以做到精准审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阅读题 教学 方法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1小学语文阅读题教学方法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难点也是学习语文的重点,小学生正是处在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期,阅读学习的好坏关系着语文学习的好坏。
一、借助课文,触类旁通
课堂是孩子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之一,是孩子提升阅读能力,培养语感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从而轻松答题。
1、 从概括主要内容中学会举一反三
概括 文章 主要内容是读懂课文的关键,也是学生需要养成并提高的一项重要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常抓不懈,注意引导,强化教与学、学与练。
(1)课题扩充法
交代了课文主要人物的标题,如《小英雄雨来》、《普罗米修斯》等,概括时就可以抓住题目来补充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有的课题点明了文章主要对象,如《北京的 春节 》、《藏戏》、《桂林山水》等,可通过扩充这类对象的特点来概括。有些提示了主要事件甚至也交代了人物,如《草船借箭》、《文成公主进藏》等,概括时结合课题补充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事件即可。
(2)六要素概括法
小学 语文教材 中以写人叙事的文章为多,像《画杨桃》、《尊严》等这类文章就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将这六要素进行合理组织,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除此,还可通过串联段意来概括,像《记金华的双龙洞》,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串联即可。有些可直接找中心句、 总结 句,通过回答课后问题来概括等。
2、 从品词析句中学会迁移运用
圈画关键词句进行感悟是语文学习的常用方法,可是有很多 句子 一语双关,学生理解深层次的含义显得费力。因此,教师对词句的引导、点拨要落到实处,让学生习得方法,学会迁移运用。
(1)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
“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句子融入文本,紧密联系上下文并加以推敲揣摩。
句子一: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笔者先让孩子圈出这两个“幸福”,再引导学生理解“曾经”就是以前的,接着联系上文可知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死前看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这些美丽的幻想让她感到幸福。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就是将学生未知的知识和平时的生活 经验 、知识积累、情感体验等已知知识联系起来,从而理解新知。
句子二: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生活”即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联系生活,像生病、落水、 摔跤 等都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这些“不确定”就是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当我们经得起这些考验,就会变得坚强、独立、有所作为。
理解句子的方法不是单一的,《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老师可结合时代背景来帮助孩子理解。除此,有些还可通过换位思考、替换词语、对比探究等方法去理解。
二、多样批改,拓宽 渠道
批改阅读题,笔者力求用多样化的符号和评语从旁指点,减轻教学负担的同时,调动学生完成阅读题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自我订正的主动性。
1、 批改符号多样
符号形象直观,教师易操作,学生易懂,节约了教师逐一帮助学生分析错题或集体评讲的时间,又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可谓一举两得。笔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
2、 批改评语辅助
评语是师生交流的又一桥梁。老师的用心批改,能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更认真地去完成阅读题。
例如:《受人青睐的绿色食品》中,绿色食品的标志图案是什么?这一图案蕴含的意思是什么?答案就在文中,但个别学生还是没有做对。笔者就这样做:圈出关键词“绿色食品的标志图案”“图案蕴含的意思”,再写上“先在文中找到这两个词,再联系上下文,相信你能行”。孩子看到评语后,按照方法,果真独立解决了。
三、利用讲评,知错会改
讲评阅读题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讲评的过程是技巧的指导,也是学生领悟的最好时机。
1、 诊断式讲评
诊断式讲评是教师针对学生答题中普遍存在的错误,通过讲评先使学生弄清楚引起错解题目的根源,再对症下药,总结出解答这类试题的普遍适用方法。
课例:《开花的课桌》第一题,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耐心 细心 留心)。
“在春寒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更好的纯色,需要怎样的( 1 )和( 2 )呀!这以后,稍一( 3 ),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纤尘,( 4 )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他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
(1)找到病因 这道题主要检测学生对不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但是答题中却出现很多的错误,可见学生对词语的掌握还不够到位。
(2)对症下药
讲评时,引导孩子先区分这几个词的不同之处。抓住这三个词中的不同字去辨别。从而得出,耐心指有耐性,不厌烦。细心指心思细密,做事仔细。留心是指对待事物多一份心思,处处留意。细心和留心相比,细心比留心更用心,更仔细。
在这四处中的第3处,需要填的是留意,多观察之意,因而可以判断填留心;第4处,二月发现春的气息,春意不浓,需要孩子们用心去发现,因而填细心;第1和2处,从句子中可以知道,二月发现这一抹淡到更好的纯色是相当不容易,这就需要细细去发现,长时间的去寻找,可以判断这两个括号应该填细心和耐心。
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进行集体式的诊断式讲评,也可以在犯同种错误的小范围的群体中进行。
2、 发散性讲评
发散性讲评是针对较灵活的典型试题作进一步的“借题发挥”。教师在讲评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并启发学生从中归纳出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如: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课外阅读《完美的礼物》,结合文章 说说 你对标题中“完美”二字的理解。
(1)原因分析
大部分学生只写了儿子的乖巧懂事,而忽略了母亲最后选择珍藏裙子所体现的爱子情深。由此可见,学生的阅读思维还不够开阔,回答问题只停留在表面,欠全面和深入。
(2)借题发挥
讲评时笔者引导学生从不同人物去谈“完美”:①从儿子的角度去体会“完美”。②站在母亲的角度去思考。
类似“你获得哪些启示”这样的题目经常出现,答题也应从多方面考虑:①从文中出现的不同人物身上去思考。②抓住事情的不同结果分析。③站在读者角度去感悟等。
《生活》这篇短文中出现:“读完本文,你认为应当怎样生活?”像这样的题目,它灵活又不脱离实际。它因文而起,应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扣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才能作出有价值的判断。
发散性讲评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跳出固定的圈,由点及面,由此及彼,从一篇文章中感悟到多种思想道理。
2小学语文阅读题教学方法
一、学会阅读和审题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阶段,还不太会阅读,在试题练习中遇到一些阅读类型的题目,也难以做到精准审题。因此,做好语文阅读分析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阅读的方法以及学会如何审题,这样才能把握阅读的考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习语文。
首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阅读观念,因为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它的结构分为很多种,而且它的描写也会采用多样的方式,一篇文章大部分的情况下都会有中心句或者表达中心意思的句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给小学生示范一下如何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每一篇相对典型的文章都细致的进行一些讲解和分析,这样小学生就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在文章的学习中学习到更多的阅读方法,虽然刚开始可能会有一些艰难,很难做到真正的掌握,但是只要是经过长期的语文阅读训练,就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更多的阅读知识,也能帮助小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其次,语文阅读的做题还包括审题,这也是非常关键的重要步骤之一,在小学语文课下的做题中会有很多的小阅读,小学生要想把握好阅读,提升阅读做题的质量,就要重视做好审题这一步骤,语文阅读的题型多样,稍不注意就会使答案跑题,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中要注重 教育 好学生相关的审题工作,每一种题目要求是什么,答案应该怎么梳理等,让小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技巧,这样才能帮助小学生在语文阅读的练习中学会阅读和审题,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加强积累和记忆
语文的阅读虽然有一定的技巧,但是要想真正学好阅读和整个 语文知识 ,关键还是要加强语文的积累和阅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文课程讲解的时候要注重做好语文的思想教育,在完全掌握了一篇课文的学习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本的要求进行相关的记忆和背诵,比如,在学习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之后,文中很多的描写很细致,对于西沙群岛的海水、珊瑚、鱼、贝壳等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整篇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描写,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描写,小学生如果能够在学习完之后将文章背下来,就能增强自身对语文阅读的理解,同时增强语感,在不断的记忆和学习中更进一步了解语文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解题技巧等。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加强小学生语文阅读的基础上要重视小学生的记忆和积累,让小学生在积累中丰富语文知识,首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学习和记忆之外,还有注重在课下进行丰富的积累,尤其是要加强语文课外的阅读,由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小学生丰富的知识积累,作为教师来说,要关注到学生进一步的学习,给小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的阅读名着等,比如《三字经》、《格林童话》、《中国古代神话》、《三毛流浪记》等经典的语文课外读物,让小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知识积累学习中不断探索学习的奥秘。
其次,在阅读完一些课外读本之后,教师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小学生进行一些关于语文阅读积累和学习的交流活动,从而在小学生的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和加深课外阅读的含义,这样通过小学生的进一步分享,他们也能够加深对于阅读的理解,让小学生在不断的语文阅读、积累、记忆与交流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结合生活和想象
任何课程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是为了将知识付诸实践,从而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生活来讲解语文阅读知识,同时让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样就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保证做好语文阅读的相关分析。
例如,在学习到一些亲情类型的语文阅读题型时,教师就可以让小学生回想自己平时在家爸爸妈爷爷奶奶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从而与阅读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比对等,即使在阅读题中的相关行为小学生没有亲自见到过,但是通过实际的生活例子以及自己的推断和想象等,小学生也能够理解阅读中亲情类文章所描写的主题和相关的学习内容。
再比如在练习到山川、河流、动物等相关的景色描写类阅读题的时候,可能有些小学生没有真实去过一些地方,或者对一些事物和景物古迹等不太了解,那么学生在阅读时可以进行一定的想象,这类型的描写可以结合语文课本中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以及《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文章进行对照,在此基础上结合阅读题型中的景物描写进行想象,有助于小学生既能够了解阅读内容还能够提升小学生做题的准确率,让小学生在结合生活、结合想象的基础下进行进一步的阅读练习。
此外,教师除了利用这些传统的 学习方法 之外,还要注重利用多媒体来增加小学生的知识和开拓小学生的视野等等,因为小学生正处在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积累,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因此,促进小学生结合生活进行想象和学习非常有必要。
3小学语文阅读题教学方法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 思维方式 ,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 记叙文 还是 说明文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想象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象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 故事 ,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我们在回答“为什么”类型的问题时,一般要讲清原因,再讲结果。讲清原因时,要写出人物是怎样做的,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也就是要往中心上靠。回答问题时,要加入“因为??所以??”“由于??因此??”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例:《伟大的友谊》一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我们可以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联系课文内容回答:“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长期的共同奋斗中,在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是建立在共同革命目标的基础上的,所以说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
二、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衣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爱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三、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有些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直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有时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直接用原话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要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就要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理解,体会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要仔细揣摩、根据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作答。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四、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 理解的文章。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 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 可用铅笔在文章中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同时我们一定 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答题时间,先易后难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 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要果断舍弃,以免 影响其他较有把握的题目。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 再回来做放弃的题目。
4小学语文阅读题教学方法
一、记叙文的常规问题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 神话故事 、民间 传说 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的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 名言 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内容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