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以社会发展史为线索,探讨人类景观活动的发展历程:①采集与狩猎时代,人类选择了具有边缘结构、闭合结构和走廊等结构的景观,这些景观结构对原始人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人与自然景观之间存在双向选择关系。②农耕时代,为了有效地进行食物生产、庇护和空间运动,人类真正开始了能动的景观设计和改造活动。这些活动在自然景观基相中进行并受到自然力制约,因而是人与自然的对抗过程"城里人"的出现使景观的审美功能成为景观设计的目的之一。③工业化景观的恶性膨胀危机及自然景观和人类自身生存,这时景观设计是人类对工业化景观的被动对抗过程。④信息时代的景观生态设计是人类对其整体生态系统中各景观元素的主动设计和谐调过程,系统整体优化是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
人类既是特定景观的产物和组分,也是景观的使用者、设计者、改造者和管理者,从打制石器和木棍的采集与狩猎时代到可以利用核能摧毁整个地球的现代,人类对景观的认识、人与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关系及人类对景观的能动设计和改造方式发生了几次革命性变化。
一、原始人类选择的"满意景观"
人类祖先离开森林走向大地,其生活充满了残酷的竞争和挑战。自然选择的结果,使人类具有选择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满意景观"的能力。通过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马坝人、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长期生活过的典型景观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所满意的景观都有以下几方面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一)边缘结构和边缘效应
典型的"满意景观"都具有一定的边缘结构特征,即它们都处在山地与平原盆地或河谷平原的边缘地带上,具有一系列边缘效应。首先,边缘生境的多样化和边缘带作为动物迁徙的必经之地,为原始人采集和狩猎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第二,在景观边缘带上,背依群山俯临平原,便于"了望--庇护"。由于边缘带有山崖、河流等天然屏障,"易攻易守',使防范和围猎效率都大大提高。显然,边缘景观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多方寻求食物和庇护的需求。
(二)闭合与尺度及其效应
自然环境是无限的,而人们的运动速度和强度及识别环境的能力却是有限的。所以,人的正常活动都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尺度适宜的山间盆地、谷地及大平原之角隅满足了人对景观空间的这种要求。
(三)豁口与走廊结构及其效应
一个满意的景观,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它具有一些与外界联系的豁口,这些豁口沿河谷延伸,成为沟通各相邻闭合空间的走廊。这一方面是动物迁徙的通道,因而是狩猎的最佳场所;另一方面,也是原始人类自身迁徙的必经通道;在不牺牲自己活动便利性的同时,原始人可以利用狭小的豁口和走廊有效地阻止入侵者;当然,作为走廊的河谷,还为原始人提供了生存所必须的水源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可见,上述满意景观对原始人来说具有多种生态优势,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原始人对食物、庇护和空间运动的要求。
二、设计实用与美的景观
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以最有效方式利用环境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上述原始人类对满意景观的选择就反映了这种能力。所不同的是,人还具有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己需要的潜力。旧石器时代拙劣的打制石器和木棍决定了人的各这种潜力只能在极小范围内表现出来,磨制石器和铁器的相继出现,使人类能在较大范围内通过改变环境来满足对食物、庇护及空间运动的更高要求。在农业社会,人类对景观的能动设计和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栽培和驯养生态景观
漫长的采集和狩猎生活,为人类选择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积累了经验,长期和大范围栽培驯养活动,不但改变了生物习性,更重要的是导致人工均相景观元素和几何斑块的出现,如大面积耕地、人为牧场等等。同时,农业活动也导致了某些自然起源的景观元素的减少或消失,如为了扩大耕作面积而大片砍伐和烧毁森林。由于自然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局部景观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人类也时刻面临着自然景观同化力和报复力的威胁。
(二)水利工程景观
农业文明大多发源于河谷平原,这里肥沃的土地给栽培作物带来高产。同时,灾难性洪水使两岸居民面临严峻挑战,所以兴修水利在农业社会一开始就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最主要活动。《史记·夏本记》载:"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口怀山襄陵下民共忧"。禹奉命治水,"行山 表木,定高山大川……。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这俨然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以治洪为主要目的的景观勘察、规划设计和改造活动。人类治洪活动一直延续到今日,笔直的河堤,高高的拦水坝,纵横交错的灌溉网都是有意识对自然景观结构进行再设计和改造的痕迹。通过这些活动,实现景观物流和能流再分配,使其为人类发挥最大效益。但这些水利活动也受到自然力制约,较早的例子是大禹之父治水的失败,更为现代的例子是尼罗河上阿斯旺大坝的失败。
(三)村落和城镇景观
早期农人结束穴居生活而开始修筑房子,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最终发展为地球上最重要的景观元素。已知完全成熟的最早农耕村落景观发现于中东,约在9000年前,是用泥建的,每间带有贮物窑穴和陶灶。以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农耕村落景观,距今已有5000-7000年,屋顶由许多木柱支架起来,上覆草泥,墙壁由草泥内加藤条木筋筑成,村落规模达200座小舍,占地约3万平方米。村落周围有一道壕沟,村落之外,东面是窑区,北面是氏族墓地,这便是中国城市的最原始模型。从此,这一景观元素便开始以加速度方式在自然景观基相中发展起来,并成为后来人类景观设计的主要对象。同时,村落出现使人类的景观认识发生一次飞跃。《尔雅·释地》有:"邑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墒。"这种同心园式景观类型划分方式反映了人为活动强度在自然景观基相中的递减关系,是现代景观生态景观类型划分模式(城市景观--郊区景观--耕作景观——管理景观——自然景观)的原始模式。
(四)防护系统景观
从事农业生产,寻找肥沃的农耕环境,意味着人类必须离开一些天然庇护环境而走向广大平原。所以,在较小选择范围内,除了充分利用天然景观元素为屏障(特别是河流)外,有必要人工修筑防护系统。最原始的防护性人工构筑物是柴篱和壕沟,如上述西安半坡遗址的深宽各5-6m的壕沟可能就是用来防止猛兽或竞争部落袭击而挖的。根据殷虚考古发现,这座商代后期皇城,北边及东北据洹水之险,西边及南边有一条人工挖成的大壕沟,宽约7-12m,深为5-10m,两端与洹河弯曲部相连,壕沟与河道构成一个长方形防御系统。防护工程的另一种形态是墙,早期防护墙都是由土版筑而成的,进而发展为砖石垒砌。在农业大发展时代,各部落之间争夺土地的战争十分激烈,城墙等防御性设施变得更为重要。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因险为塞,竞筑长城。到了秦代,形成抵御西北游牧部落的全国性城墙防卫系统--万里长城,成为地球景观一大特色。
(五)交通系统景观
由利用天然河道运输和旅行到设计并开凿运河来专门为交通运输服务,又使大地景观发生了变化。已知最早的人工运河典范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巴比伦帝王汗默拉比使用的运河,长达160多km,用于军队输送。我国春秋时代的吴人就曾开凿河道,将长江、淮水连接起来,辟出一条通向宋、鲁的水道。隋代的大运河是这种人工设计的水上交通系统景观之杰作,长达四五千里,沟通了南北各大水系,直接间接改变了中国大地的景观结构和能量及物质分配。至于陆上交通系统,早在秦代就有由首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并有隧道连接咸阳与九原,堑山埋谷千八百里,为了交通方便,人类甚至在连猿猴都不敢攀的绝壁上修筑栈道。
上述农耕时代人类的景观设计和改造活动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①在自然景观基相中进行,是一种对自然景观的对抗活动;②直接为人类自身实际需要服务,并直接受人意识控制;③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在物质构成上基本是自然起源的;④能量利用形式是利用太阳能进行食物生产和利用畜力,水力和风力进行必要的生产及交通运输等活动。
(六)设计美的景观
伴随着手工业与农业分工,城镇得到发展,一批久居城市、与自然景观生态功利性相脱离"城里人"出现了,景观(包括自然的和与自然相对抗的文化景观)价值发生了第一次分化,景观审美功能第一次真正被发现和利用,同时也使这些城里人产生了设计并创造美的景观的欲望。而生产力水平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决定了这种景观美创造活动只能在小范围园林中进行,美景的主要享用者是士大夫阶层;景观价值衡量标准是艺术美原则,诗情画意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设计指导思想是艺术哲学、设计者是园主人和艺匠们。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文人山水园,法国雷诺特风格的规则式宫苑和英国的画意风景园,都是这?quot;美的景观"的设计典范。中国的计成、法国的雷诺特和英国的布朗就是这种景观设计者的代表。
三、面对工业化景观的被动反应
(一)工业化的景观后果
工业化有3个主要特点:对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及电能的有效开采和广泛利用,机械化和生产专业化。这些特点本身通过独特的工业景观反映出来,如大规模的煤矿、高大的采油井架和烟囱、粗大的石油及天然气输送管、无处不在的输电网和发电厂、大面积专业化生产厂房等等。这些都是以往任何时代没有的景观元素。而且,这些工业景观以自催化膨胀式发展并促使其它景观加速工业化,如专业化生产意味着需求更有效的运输工具和交通系统,以保证原材料供应和产品运送。这就推动了运输机械和交通系统的发展,而后者的发展势必促进更大规模能源及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掠夺,以及更大的规模专业化生产,结果出现了大规模专业化工业城、宏大的港口、车站和机场,导致大面积自然景观消失。强大的铁路、公路系统象一张巨网,把自然景观分隔得支离破碎,阻碍或改变了自然景观系统的能流和物流。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使田园景观变得单调,原有的自然残遗斑块(如森林、土丘、沼泽等)被推平而成为农田,更大面积的均相景观出现,灌溉系统更趋几何化、永久化,巨大的拦水坝使世界上最大的河流改观。工业化带来的城市膨胀使更多的人远离自然景观;钢筋水泥取代了砖木泥草,使人们生活在建"丛林"之中;拥挤、噪音和空气污染及垃圾,连同紧张的环境气氛,使人类身心健康受到威胁。
可见,工业化使文化景观发展带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文化景观发展与人类自身直接利益相分离。工业化景观以自摧化形式恶性膨胀,人类的景观控制意识失灵;②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在物质构成上大多为人工合成物,不利于自然过程的同化,并对其有抑制作用;③由于上述两个特点,人文景观迅速取代、分隔和"毒化"自然景观,使之结构上解体、功能上目趋瘫痪;同时,也使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胁。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工业化时代的景观设计将是一种对工业化景观的对抗活动。
(二)逃避城市
工业化城市景观的恶果是人们在追求工业化成果时意外带来的副产品。对此,人们不知所措。最初的反应便是逃避,上层市民向城市外围迁移,并出现了相应的景观。但这些避难者不甘心失去工业化生活方式,其结果,工业化景观也随之向外扩展,加速了城市恶性膨胀。
(三)设计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工业化景观带来的恶果,促进了人们对绿色植物生态功能的认识,设计城市绿地系统来改善城市环境,已成为景观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成为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并把绿地作为城市的"肺"来设计。设计的指导理论是生态学,重视对乡土树种的应用。城市的绿地覆盖率或人均绿地占有面积被作为衡量城市景观优劣的主要指标。其目的是为了缓解生态危机,仍是对工业化景观的一种被动的抵抗。纽约的中央公园、英美诸国的绿地系统和城市绿带,各种形式的公园和街头绿地,都是"被动抵抗"的产物,是在文化景观基相中人工引入的拟自然的景观元素。
(四)保护自然景观
工业化景观在恶性膨胀,自然景观面临被吞噬的危险。对此,人类采取的另一消极抵抗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同时,以恢复自然景观保持乡土生物为主的生态园也得到发展。
四、景观生态设计——设计人类整体生态系统
电子工业、遗传工程等新兴工业把社会带入信息时代,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及新能源开发的利用,使人类从理论和技术上都能以强有力的方式来处理以往工业和农业给社会带来的景观问题。景观生态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把人类生活空间内的岩石圈、生物圈和智慧圈都作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研究各景观元素(相对均相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和管理,使整个人类生态系统(景观)的时空结构和能流物流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景观生态学是景观生态设计的指导理论,如果说农耕时代的景观设计是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对抗过程,而工业时代的景观设计是人类对其自身创造的工业化景观的消极对抗过程,以信息社会为背景的景观生态设计则是要人类对整体景观(包括自然的和文化的)的各元素进行主动安排和协调的过程,这意味着人们不再将单一景观元素(如水利、工程、道路、农田、城市绿地或工厂等)作为设计对象,而是同时把构成景观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设计变量和目标,最终使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 达到整体优化。这时的景观设计者不再是某个专业的设计师,而是多部门、多学科的协调者,是决策机构的智囊。本世纪60-70年代,McHarg的工作及其《自然设计》一书标志着景观生态设计时代的到来。
目前,中国正面临这一景观设计革命的挑战。
与以往各时期景观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有以下几条基本原理:①自然优先原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②整体设计原理:景观生态设计是对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而设计,为高产值而设计,也为美而设计;设计的目的是整体优化;③设计适应性原理: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的原有"设计",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④多学科综合原理:各景观元素分别是自然和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有联合多学科共同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的景观生态设计,保证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的产业。近年来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4年我国旅游收人为1600多亿元,跃居全球十大旅游目的地中的第八位。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有必要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管理、决策提供服务。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三、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
四、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2进付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存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贝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3、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4、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5、加强旅游环境立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保证,通过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制定行为规范。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性的干涉与惩罚。立法主要内容有(1)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2)旅游区保护范围和保护内容的确定;(3)对违反者的处罚办法等。
② 景观社会学到底在研究些什么
《景观社会学》还不能是算作一个学科分支或者方向,(个人)的表述是“景观的社会学研究”,是利用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观察理解景观的社会学含义。“学”代表一种愿望和学术追求,不排除随着研究的积累未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方向,随着越来越多学校开设这门课程,越来越多研究案例涌现,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方向趋势越来越明显。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生专业(MSLA)在2005年开设《景观设计学》以来,已经出版教学案例四册(李迪华,李津逵主编)。
③ 景观设计如何展开调研
1、看看书本上有什么样的优秀案例。2、实地考察项目本身适合什么类型。3、拿出方案与东家多做沟通
④ 考风景园林规划的研究生时快题设计,步骤都是怎么做的都要考虑那些细节
可遵循以下步骤:
1、分析完题目后,结合总平面进行分析,根据园林场地的一系列因素,包括对地形、水系、景观等综合因素的考虑建筑的摆放位置。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组织功能布局,主次入口与大概的交通关系等问题。
2、次要的如楼梯、厕所可以放在比较差的位置;门厅必然和值班、门卫等连在一起;以华工2006年的真题为例:所给地形图已将地规划好,那么此时应该注意“服务中心建筑区”的功能划分。
考虑的细节有:
1、建筑形式,可充分利用岭南的内廷形式,用围廊将各单体串联起来;
2、条件允许可以设置亭子之类的,将其引入水中;
3、建筑平立剖一定要画在同一张2号图上,而且要对应,这样子能体现出较好的建筑水准。
(4)景观设计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设计价值
1、景观作为城市景象
在西方,景观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因此,这时的景观是一种乡野之人对大自然的逃避,是对安全和提供庇护的城市的一种憧憬,而城市本身也正是文明的象征。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
2、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将人束缚于君权之下,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存与生活所必须的使用价值。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城市,同时不断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新贵族们想用理想 城市的模式来组织和统领理想的乡村风景,实现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新秩序。
3、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意的第二个转变,源之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与高雅的形象被彻底毁坏,相反成为丑陋的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与田园成为逃避的场所
⑤ 怎样及时了解到景观设计行业里的前沿动态与研究方向
景观设计行业的话也是很不错的,因为现在的人生活方式大都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所以生活环境也是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发展方向上是很不错的。
⑥ 园林景观的设计研究
无论是在东方或是西方人眼中,景观设计都是一个美丽的概念,对于景观设计来说,哪怕是同一景观设计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设计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设计是美的。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设计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设计。
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成本控制。西子湾园林景观设计通过运用各种景观设计手法,巧妙地将水景、绿化、道路、广场、小品雕塑、石景、活动设施等景观元素与简约的建筑有机结合,丰富各园林景观空间,在满足居民交通、游赏、活动要求的同时,兼顾各单元的个性空间环境氛围的营造。通过种植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花草树木,形成可居、可游、可观的景观家园,使景观设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创造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成功的地形营造结合疏林草地,在创造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的同时降低了园林成本。人造微地形有利于空间的划分,通过空间变化及植物的搭配,可丰富小区的景观效果。疏密有致、开阔与密闭结合,是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通常设计师会运用景墙、密植中层灌木地被、构筑物等元素达到分隔空间的效果,但如果人造微地形设计得合理,同样可达到设计师想要的效果,而且建设成本比景墙、地被、构造物低得多。
在西子湾景观设计初期,营造的地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地形较低、高低变化不明显、园路流线不畅等问题,在此情况下施工难度大、造价高,通过对设计地形的调整,特别是调整微地形土坡的形状及标高,最终达到高低有序、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也避免了工程浪费。因此,充分利用地形的营造,配合适量的园建、水景和有序种植乔灌木、草地,可在有效的成本节约前提下,创造出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小区园林景观。
水景观设计的创造及合理利用,“园无水而不活”,水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灵魂。水景常常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点睛之作,但水景观的建造成本较高,而且会给物业管理带来很多问题,因此,水景设计集中在主要的出入口、居民集中活动的区域,其他区域应该严格控制水景的规模,提高水景观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西子湾区内较大面积水景的营造,旨在点明“亲水”及“自然生态”这一主题。在绿地中开辟一条溪涧,成为社区的焦点,岸线流畅简洁,增强了小区的自然生态气息。在水的周边提供交流的场所,通过临水广场、亲水平台、木栈道、戏水溪涧、喷泉、涌泉等的设置,体味临水而居的生活。园区营造亲水活动及赏景停留的空间,在溪边栽种风味十足的植物,使自然的魅力尽显无疑。湖面自然流畅,水体有收有放,有源有尾,亲水平台尺度宜人,环湖小径曲径通幽充分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
园林植物的合理选用及种植,园林景观设计植物的合理选用及种植,抛弃堆砌及大面积地被种植的做法。在进行绿化种植时应定位为创造一个清新疏朗、自然简洁的开放型生态绿地,即以疏林草地、配合适量的灌木、地被以及配合人造微地形营造植物景观设计。采用疏密相间的手法布置利用植物的不同形态,形成起伏有致,收放有序的天际线和林冠线。通过不同品种植物的搭配,形成春花烂漫、夏日浓阴、冬季有绿的丰富植物景观。大量使用乡土树种,效果好、易生长、好管养的植物。少用、甚至不用难管养、无遮阴效果、难移植的植物,如棕榈科植物、胸径很大的大树等。
⑦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景观格局的数据来源主要有航片、卫片、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各种文献资料,其中卫片是大尺度研究广泛采用的数据来源;景观格局数据处理普遍采用现有的GIS软件,如ARC/INFO、ARCWIEW,结合EXCEL处理,或通过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直接获取各类景观指数。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为: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景观格局指数是高度浓缩的景观格局信息,是反映景观结构组成、空间配置特征的简单量化指标[43]。因此,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并结合图形分析与空间统计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源主要选用能够反映小尺度景观特征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河北省中捷友谊农场1985年、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山东省兖州市兴隆庄镇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山东省兖州市兴隆庄镇1980年航片(1∶10000);反映历史景观特征的资料:河北省中捷友谊农场1956年建场规划图(1∶25000),河北省中捷友谊农场11队1963年农业机械化规划图(1∶10000),河北省安国市伍仁桥镇1958年大方园田化图(1∶10000),山东省兖州市1980年农业区划图(1∶50000);反映采煤沉陷地复垦工程的资料:山东省兖州市兴隆庄镇采煤沉陷地生态农业复垦规划设计;以及其他相关文字报告等。
数据处理主要采用ARCWIEW、MAPINFO等GIS软件进行矢量化处理,景观指数通过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获取。
FRAGSTATS是由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森林科学系开发的着名的景观指标计算软件,其最新版FRAGSTATS3.3不仅提供了易于操作的可视化图形界面,还增加了许多新的指数,如线性指数(Linearity Index)、穿越能力指数(Traversability Index)等,并对部分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改。另外,FRAGSTATS3.3还提供了1个使用者定义的移动窗口分析方法,可用于计算核心像元的指数值。但FRAGSTATS3.3只接受多种格式的栅格数据,不接受矢量数据。
FRAGSTATS3.3可以计算的斑块指数19个,类型指数121个,景观指数130个,但许多指数间相关性很强,且部分指数主要适用于野生生物保护以及复合种群(碎裂种群)动态方面的研究(如核心面积指数、邻近度指数以及连接性指数等)。这些指标的计算方法详见FRAGSTATS3.3的使用说明书,所有公式都采用FRAGSTATS3.3中的表达式。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AS6.12对部分数据进行相关性、显着性等方面分析,采用对比分析法,选取已规划的区域(中捷友谊农场、兖州市等)、未规划的区域,进行农田景观格局分析和生态质量等方面的比较,揭示一般农田景观规划存在的优缺点,归纳一般农田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分析一般农田和已复垦农田的景观格局、廊道与斑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以生产力为主和以生态为主设计的区别,以及农业景观格局、廊道与斑块的设计要求(包括内部构成,如物种、材料等)。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①资料收集与分析;②进行农田景观规划的概念、内容、方法、程序和模式等研究;③一般农田景观格局特性分析,取样分析一般农田景观格局特性;④复垦农田景观格局特性分析,取样分析复垦农田景观格局特性;⑤实例模拟评价。如图1-1。
图1-1 复垦农田景观生态重建研究程序框图
1.4.3 实验与模拟方案
①选择华北、华东地区已规划设计的一般农田、复垦农田,并选择相应未规划设计的农田进行景观格局对照;②通过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获取景观格局和结构指标,计算机处理数据,结合EXCEL建模;③选择一定区域的遥感数据,进行景观格局特性分析;④实例评价。
⑧ 景观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怎么写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1、课题背景介绍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下辖3区9县,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临沂城水资源丰富,纵贯南北的沂河、柳青河、青龙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涑河等5条河流在中心城区交汇,位于临沂城区段的沂河橡胶坝长1248米,为世界之最,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上游形成的沂蒙湖水面130万平方米,湖水碧波荡漾,面积相当于两个杭州西湖,2001年被国家水利部评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过去由于只注重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被忽略,市区滨河地段杂草丛生,1片荒芜;挖沙船到处挖沙,使河边变得坑坑洼洼,脏乱不堪;1些不法单位拉来建筑垃圾倾倒在沂河及涑河沿岸的堤坝上,许多工厂将废水也排放到河里,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污染严重,无法饮用。不少居民也将生活垃圾倾倒在这里,使河边变成了垃圾场,1到夏天,熏人的气味扑面而来,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形象。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合理利用充足的水资源,同时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临沂市政府决定投入巨沂资规划建设临市区内的滨河区域。
2、课题拟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实验方案
在上述情况的影响下,我这次所报的毕业设计课题为“临沂市沂河沿岸(局部)景观设计”,所以滨水空间的规划、绿化和景观设计是这次课题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
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因素,自古以来就被赋予多种属性,被当作理想人格的的1种象征,使得其在性、情、景、意交融中充满了生命的灵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水逐渐成为1种根源性的隐喻,是代表自然与城市“合1”的最好模型。可以说水是古代除了封建礼制以外,对城市规划特色形成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作用从饮用、灌溉、运输发展到现在的提供活动、景观的载体,故滨水空间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当前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建设也陷入了不断趋同、特色危机重重的窘境;在工业化时期几近湮灭的水的特性再次成为刺激城市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这次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城市与水的“骨架”与“血肉”关系,因地制宜,融合水与空间、文化的时空联系,塑造出城市的特色与个性,使城市绿化面积扩大,景观更加秀丽宜人,市区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最终形成“水在城中游,城在水中立,水体与绿地相互依托并融为1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生态城市”而贡献1份力量。
实验方案:
通过对课题所涉及的地区进行实地测量考察,以及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对设计的方案进行综合严密的验证。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风水分析、构图分析、植物配置几大方面展开工作,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设计理念:沂河贯穿临沂市区,是离城市公共密集地区较近的生态系统之1,是
城市向乡村延伸,乡村向城市渗透的区域,这种渗透体现的是1种人与自然的对话,在本方案中,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1为设计理念。
设计原则:A、生态原则:维持沂河生态环境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基本门槛。
B、适应自然和社会运动周期的原则:关注人的活动周期和季节
变化,创造出适应季节变化的景观。
C、经济原则:通过设计对环境的改造,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
境,实现其使用价值,同时也带动周围的土地升值。
风水分析:风水上讲究,曲生吉,直生煞,在本方案中,以曲线(主路)来化解直线带来的煞气。
构图分析:本方案设计设计地段位于沂河和其最大支流枋河交汇处,河道比较弯曲,因此在设计中,以北斗7星为主构图元素,根据人文和地理将其分为3个区域:
A区:古文化区,临沂市是1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称琅琊,距今已有2400年历史。闻名中外的汉代帛画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等,就出土在临沂市银雀山下。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人,如春秋时期的曾子、子路,战国时期的荀况,东汉珠算发明家刘洪,西汉经学家匡衡,3国时期着名军事家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南北朝文艺批评家刘勰,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等,有的出生于此,有的在这里生活过,都留下了难以湮灭的印迹。
B区:自然生态区,以沂河自然风光为主题,以生态亲水公园为中心,形成适合休闲娱乐的场所。
C区:沂蒙革命精神区,临沂市是着名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3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台儿庄战役、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1段光荣的革命业绩。
植物配置:从人性化、乡土性、生态原则3方面进行植物配置。
3、相关文献综述
中国建材出版社出版,汤振宁编着的《城市河道景观设计》1书,以大量实景照片向我们展示了北京,上海,韩国等地的1些优秀河道景观设计,本书内1些优秀设计作品的作者分别为具有丰富施工经验和设计经验的专业人士,使该书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同时该书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给我这次所做的课题提供了很多的参考。
上林国际文化有限公司编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滨水区域景观规划》1书,挑选了如“广州市番禹区桥河——河两岸城市设计”,“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滨海生活服务区设计”等34个典型滨水区域,对照其不同的设计思路历程,阐述了滨水景观规划的设计着眼点。从不同角度,不同细节的解析,使我对滨水景观设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比如该书中强调的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要素,因此在这次设计中、使我深入地去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对景观的设计要求,以便于做出更好的设计。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沈蔚、李竹等编着《室外环境艺术设计》1书介绍了环境艺术设计这门涉及生态、园林、建筑、结构、材料、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的实质是以现实条件和自然环境为基础,人性化地对环境进行科学和艺术改善及创造,使之更适应于人们生活、工作和休闲等各种社会生活和人文交流,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文明进步。阅读该书使我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元素、手法、进行的基本程序、表达的方法,以及设计的实施,尽可能实现它的功能性、艺术观赏性、科学合理性、经济性。通过学习和研究此书,使我对景观设计有了更专业的认识。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卢新海、杨祖达编着的《园林规划设计》介绍了园林设计的要素、方法、步骤等具体的内容。内容包括中外园林、园林设计的基本理论、园林设计的原则与依据、园林设计的依据,园林设计的依据、构成要素的规划与设计及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其中我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优秀手法,布局形式,依据与原则等给我的设计带来很大的启发。
4、预期成果
实施这1工程将使城市绿化面积扩大,景观更加秀丽宜人,很好地改善市区人们生活环境现状,整体上提升临沂市的城市品位与城市形象,同时通过设计重塑环境,关注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建设1个概念明确的公共滨水地带,完成城市公共
⑨ 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方向
在大学里没学观赏植物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