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学教师资格证《学记》中常考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启发性原则,在名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中可以体现,告诉学生道理而不强迫服从,严格要求学生但不压抑个性,启发学生思想但不将结论和盘托出。所谓“喻”,就是启发、诱导的意思。教育学生,要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
循没搏序渐进原则,在名句:“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不陵节而施谓之孙”中可以体现,躐是超越、逾越的意思,说学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而进。孙指顺序,施教者杂乱无章施教而不按顺序进行,打乱了章法,就不可收拾了。陵是超越;节是限度,指的是不超越(学习者)现有的水平进行教育,这叫做循序渐进。
及时施教原则,名句:“当其可谓之时”,说教师应该抓住最佳教育时机,适时而教。
教学相长原则,名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说的是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授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困惑然后才能自强。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提高的。
课内外凯裂相结合原则,名句:“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
预防性原则,名句:“禁于未发谓之豫”,豫通“预”,学生的坏习惯没有养成时就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这叫做预防。枯孙祥
学习观摩原则,名句“相观而善谓之摩”,摩是切磋、观摩的意思,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也就是切磋琢磨的意思。
㈡ 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的教学原则如下:
1、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措施。否则“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在做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感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如果“杂施而不孙”,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
6、启发诱导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升型答注重启发。注意“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既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要勉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租明思考,而不是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
㈢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如下:
1、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2、尊师重道。
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碰念肢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二者相辅相成,首先是尊师,其次是重道。
4、豫时孙摩。
豫,预防性原则笑世。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如果不良行为发生之后再去禁止,积习已深就难以矫正。这个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要有预见性。
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抓住最佳的时机,及时施教,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㈣ 《学记》提出了什么教学原则与方法
《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散拿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冲嫌搭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者手。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学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资料。书中在总结先秦儒家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尊师重道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㈤ 学记中提到学生增进学业的方法是什么
《学记》中提出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乱吵销教学原则主要碰羡有:
一、 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6)《学记》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教
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哗游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
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7)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
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㈥ 常用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经常被采用,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 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 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2 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
1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伯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3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 在教师纽上,利用一定 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论法
谈论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论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常用谈论法。
谈论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来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
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 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 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 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从生理机制上说,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以便顺 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练习在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练习法对 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特别是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
7)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 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 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实验是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的。有的实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实验法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 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使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 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8)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 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 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9)实习法
实习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 织学生实际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 是实际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实习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方法和实验方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 得直接知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书本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却有其特殊的作用。
语文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
(二)讲授法
(三)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
(四)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
(五)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相机、语音实验实、电脑、网络、多媒体)
(六)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
(七)自学法(自学—辅导式)(卢仲衡、魏书生)
(八)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 (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 (于漪)
4、案例教学法 (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 (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 (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 (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 (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 (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 (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 (美国的斯莱文、前苏联阿莫纳什维利)
18、启发式教学法 (《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
20、发现教学法 (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 (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 (华国栋)
22. 单元教学法
23. 比较教学法
24. 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
25. 直观教学法
26. 图示教学法 (王松泉)
27. 暗示教学法 (洛扎诺夫)
28. 竞赛教学法(罗树根)
29. 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
30. 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
31. 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
32. 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
33. 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
34.迁移教学法 (马芯兰)
35.尝试教学法 (邱学华)
36.学导式教学法 (胥长辰)
学生学法 : 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实习作业法 练习法 参观法 自主探究法
发现教学法 欣赏法
发现法教学法 ( 网络)
发现法作为一种严格意义的教学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 .布鲁纳(Jerome S. Bruner, 1915-)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
中文名 出处 提出者 性质 发现法特点
发现法 《教育过程》 Jerome S. Bruner 教学法 听语音
在这个认知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种兴奋感和自信心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法能较正确地、较充分地体现出教和学这对矛盾在发展中的关系。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现代启发式或问题教学法。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是给他一些事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发现法背景
发现法就其思想渊源说,是个古老方法。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中作过这样的:表达“至于我,我是不想教爱弥尔几何的,相反地,要由他来教我;由我寻找那些关系,而他则发现那些关系,因为我在寻找那些关系时,采用了使他能够发现那些关系的方法。”
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1790-1866)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又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英国的斯宾塞也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1952)曾认为:“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些观点,无疑是发现法的思想基础。
发现法虽是很老的一种方法,但并未确立起明确的定义。有人指其为教法,有人指其为学法:而有人则主张,应把“靠发现而学习”与“以发现为目标的学习”区分开来。前者是通过发现过程进行学习的方法,而后者则是把学习发现的方法本身作为学习的目的。不过,有的人往往把两者结合起来。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认为要培养具有发明创造才能的科技人才,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且要发展学生对待学习的探索性态度,从而大力提倡广泛使用发现法。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他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由于他的倡导,引起了人们对发现法的重新关注和研究。
发现法学习过程
发现法的基本的典型的学习过程是:(1)掌握学习课题(创造问题情境);(2)制定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3)发现补充,修改和总结。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有如下优越性:(1)能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潜力;(2)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增强自信心;(3)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发明的态度;(4)由于学生自己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所以能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学习的内容,并能更好地运用它。
发现法优缺点
发现法虽有一定的优点,但不是唯一的教法或学法,必须同其他方法结合一起使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有人研究指出,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科学家的发现方法完全等同起来;由于发现法需要向学生揭示他们必须学习的有关内容,耗时大多,是不经济的;发现法,是适合于那些能引出多种假设,原理,能明确展开的数理学科,并不是对所有学科都是有效的;由于发现法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并不是对儿童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是适用的。同时,发现法的使用,还需要逻辑较严密的教材和具有较高水平的通晓本学科科学体系的教师。
发现教学法的步骤是什么? 有6个!
第一步: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发现目的。思维源于问题,疑问引发发现,应用发现教学首先需要给出“发现”的明确任务和目标。
第二步: 做出假设,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
第三步: 创设情景,使学生面临矛盾。只有内心的“矛盾”,才可能引起学生求知探索的动力,所以在提出要求、给出假设后,需要进一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矛盾”。
第四步: 指导学生根据案例,整理资料,罗列证据,发现结论,归纳总结。
第五步: 将发现的结论与事实材料结合,加深理解。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归纳结论与“答案”一致时,会欣喜异常,若出现不一致,教师则应加以指导。
第六步: 将发现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这个环节是发现教学法的升华,也是一个后续的要求。
发现法
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以发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综合方式。以研究法为主,将实验、考察、讨论、自学进行综合,强调学生是发现者,参与知识的建立过程,关心学习过程甚过关心学习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发现事物的变化及内在联系,从而获得规律性的知识。
教学手段有哪些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手段是只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具等,包括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像幻灯片、收录机、小黑板、多媒体、实物展示台等。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如网络,观看视频课件、通过BBS、聊天室等多种手段,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一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
(2)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3)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是传授——接受模式和问题——发现模式。
二 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1.注入式
2.启发式
提倡启发式,发对注入式
三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演示法
5.练习法
6.实验法
四、 教学方法的选择
1.根据教学任务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教学条件
㈦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简介
《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具体内容
(1)豫、时、孙、摩。《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而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长善救失。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学记》则把这—思想发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3)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4)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5)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发展。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活动。
㈧ 教学方法的记忆口诀
记忆技巧:
培根首提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纽斯来实现(《大教学论》(1632)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巴特去规范(《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康德大学讲(最早在大学(1776,德国柯尼斯堡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
洛克画白板(代表作《教育漫画》、白板说)
卢梭爱自然(代表作《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
裴斯要心理(教育学心理学化)
杜威来三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2.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孟轲(孟子)
记忆技巧1:最近股市很孟,不断跌停,很多人赔洛,陈奕迅就站在卢子上唱福夸。
记忆技巧2:卢洛浮夸,太过苛求
3.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赫尔巴特。
记忆技巧:双孔特干涩
4.教学原则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力性原则
记忆技巧:直起弓,寻找一英(因)里外的狐狸当粮食。
5.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记忆技巧:淘宝在唯品会上讲段(锻)子,这给奇葩说起到了榜样作用。
6.教学方法:
a..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b.直观性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c.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d.研究性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
记忆技巧:动嘴(语言)、动眼(直观)、动手(实践)、动脑(研究)
动嘴:教授在讲坛(谈)读书
动眼:眼馋(参)
动手:2次实战演练
动脑:武王思考如何讨伐(发)纣
7.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记忆技巧:外出寻找落花生
8.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高尔顿、霍尔、董仲舒
记忆技巧:梦见佛给四个儿子
9.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d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记忆技巧:关键词(规、加、即、延、特殊、个)快递公司规定:加急快件不得延误,必须满足每个人的特殊需求。
㈨ 《学记》中提出了哪些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所谓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5)《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一、 教学相长的原则
《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6)《学记》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教
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
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7)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
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
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着中亦属罕见”.(8)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
用.
二、 预防性原则
《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大学教育的.一般的
说,
教师教育学生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品德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
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纠正不好的道德品质备铅.但是,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好的道德品质一经形成,或积习已深,克服纠正就会格格不入,倍感困难.就象《学记》所说
的:“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调查工作,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以便作到防患于未然,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现在,预防性原则已被
各行各业广泛采用.
三、《学记》主张及时施教.
“当其可之谓时”,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从教师教的方面说,抓
住一切施教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的欲望、动机.当他们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时,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施教,
这就抓住了可告之机,如孟子说的“时雨化之”;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一是学生按年龄特征接受教育.就是学生在什么年龄阶段应该接受什么层次的教育,不能错
过应该受教学习的时机,这就是适时受教.如清人孙希旦解释说:“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时之谓也”.(9)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
涉及到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在现代,不少教育家对此也进行了研究,他们
认为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的最佳内容不同,错过以后接受的速度就慢了.所以,他们也主张及时施教. 四、循序渐进原则
《学记》总结了孔孟的循
序渐进思想,提出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敬孙”,反对“杂施而不孙”,“及于数进”等教学中杂乱无章,急于求成的做法,主张“先其易
者,后其节目”,重视“先河后海”,求其本末.只有循序渐进,教学才会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仿源好败.
《学记》对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
学两个主要方面作了裂蔽全面的总结.一是指教的对象学生,要按照学生年龄的顺序,而教之以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从正反两个方面
进行了阐述.而学生的学,具体一切过程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循序渐进原则就是要求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知识、学生和教学三方面的顺序和客观规律.
五、观摩性原则
儒
家的教育传统,历来都注重群体意识,主张“群育”,强调群体相互影响的教育作用.特别把好朋友的辅助看做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孔子最早在教育中就
提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择善而从”.(10)另外,荀子、《易》、《大学》等都提出了类似观点.《学记》在全面继承总结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并
予以了一定的发展,特别强调了在“群育”中,要求大家的相互影响教育都必须以“善”为前提.突出了正面教育的作用.“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
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相互的学习切磋琢磨,都要以好的方面影响,以达到“善”,这就是“相观而善”的实质.
《学记》强调,教师不仅要教育好学生“论学取友”,引导学生接近“益友”,而且还要争取使“损友”转化为“益友”.这正是“相观而善“另一方面的积极意
义.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观摩性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交友标准至今仍适用于我们的生活.
六、启发性原则
《学记》反复强调:“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11)
“喻”,就是启发诱导.如南宋戴溪说:“教者有善诱之功,学者有欲罢不能之意”.(12)明代姚舜牧亦说:“喻,有不言自契之意”.(13)喻是一条极其
重要的教学原则.是对孔孟启发诱导思想的总结概括.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最根本的一条,要按“喻”的原则教学,就要用启发式,这是教学成功的根本保证.教师如何喻,《学记》提出了三项要求:
一
是“道而弗牵”.道即导,引导,指导.也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而不牵着他们走.教师只有很好的启发诱导,认真指导,学生一定会乐意而且能够很好地接受的.这
样,教与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自然就会和睦友善,这就是“道而弗牵则和”.达到了“和”,就是说学生产生了乐学、愿学的喜悦的心理倾向.这样,学习
起来就轻松愉快,从而也就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得以充分发挥.
二是“强而弗抑”.强是严格要求,认真督促;抑即强制、压抑.
教师教学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认真督促,但要把握分寸,掌握限度,不至于过度而成强制,让学生感到压抑.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也得不到预期效果,甚至
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厌学,畏学.清学者方苞注此说得非常透切:“强之犹恐其不能进取,而或抑之,则重以为难,而自沮丧矣.”(14)只有真正做到了“强
而弗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很好发挥,决不会视学业为畏途.因为没有思想负担,心理压力,所以学起来自然会心情舒畅,轻松愉快,而且
会信心十足,困难也易于克服.这就是所说的“强而弗抑则易”.
三是开而弗达.开,开启,使露其端倪.教师给学生讲解问题,必须把握要领,抓住重
点,突破难点,讲清带有启发性的关键,不必把所有一切全盘托出.这样,学生便可得到老师的某种启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与作
用.所以,启发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本一点就是促进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活动.
针对当时教学的弊端:“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学生就会以学习为苦差事,甚至埋怨老师,并很快地把所学的东西丢弃得一干二净.因此,教学要重启发诱导.
正因为启发诱导原则重在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它很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教学改革的需要.启发性克原则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被普遍地运用,并大力倡导,原因就在于此.
七、长善救失原则
教
学很可能会有得有失,得与失就是教学结果这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失,可分教之失和学之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
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而这四种缺点,又是“心之莫同”——个
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
对教师来说,要起主导作用,必须善教,就要克服自身的“失”,发扬其“善”.对学生的“失”,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摸透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施教,才能做到“长善救失”,这就是《学记》说的:”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得
和失并不是绝对的,永远固定不变的,而是辨证的.学生学习中的“多”、“寡”、“易”、“止”在某些情况下是“失”,教师必须尽一切努力去救之.但另一方
面,失中又蕴藏着得,即转化成得.正如王夫之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以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
长矣.”如果能正确地做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便能正确地做到“长善救失”.
八、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就是“正业”(正课)与
“居学”(课外作业、课外活动)相结合,学习进修
与游戏休息相结合,也就是课内外劳逸结合.教学的这个过程,决不可能永远处于紧张、兴奋或者绝对松散的状态.总要有一张一弛的合理安排,师生都必须有劳有
逸,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辨证统一.
首先,必须安排按时的正课教学,当正课完毕后,学生便可离校休息,但必须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
“大学之教也,明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外必须紧密结合,它们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因为从复习的角度说,“居学”是“正业”的复习、巩固,又是
使正业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即《学记》所说的“不学操缦,
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从预习的角度说.“居学”既是学习正业的准备,又能增进“正业”的兴趣.即“不兴其艺,不能乐
学”.
“正业”的弦、乐、诗、礼是学的主要内容,而居学的操缦、博依、杂服是艺,是练,是掌握正业的重要保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同时,
“藏修”与“息游”偏重于课内外的劳逸结合,意为学习应有张有弛.学生既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学习中的疲劳,发展爱好特长,又可以扩大视野,培养兴趣,增长智
慧,学得愉快又有信心.自然容易达到安学、亲师、乐友和信道的目的.正如清人姜兆锡所说“藏焉修焉之,谓正业专习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谓居学养纯而义愈
熟”.(15)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藏息结合的原则,抓住了人生理机制的紧张与疲劳和心理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等基本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有其科学依据.合
理而辨证地处理好这种关系,既保证正常的
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符合教学规律,就今天来看也是完全正确的.当今,语文教学中
对课内语文训练与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强调,语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乃至“大语文教育”的倡导,同这一原则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何况“不学博
依,不能安诗”等是对古代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作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活动的论着,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
和理论价值十分显着.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观摩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和藏息相等辅原则,是以
当时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是当时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它对以后历代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教学原则是对师生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学原则的提出和发展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支持.同时还必须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
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而《学记》中所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早已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它从先秦的教学实践中来,又指导了以后历代的教学实践.经实践检
验和历史证实,这些教学原则对今天的教学实践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但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教育内容、过程、手段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些教学原则的应用,要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以便更好地为当前的教育服务.
㈩ 【试论《学记》的教学原则】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摘 要:《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教育专着,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尤其其中有关教学原则方面,是其精华所在。如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记 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 藏息相辅 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着,全篇仅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但却比较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官学和私学的教育教学经验,对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以及师生关系等都进行了简明扼要的理论概括,揭示出了某些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其中总结的一套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是其精华所在,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有其值得继承、借鉴之处。在此,笔者就其中的几个教学原则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相长原则
“教学相长”这句话,最早见于《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伏仿皮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意思是说:即使有了美好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无从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了极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无从知道它的奥妙。所以说,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发现自己有欠缺;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能感到疑难困惑。知道自己有欠缺,才能回头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感到疑难困惑,才能自强不息,用心钻研,不敢怠惰。所以我们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和学各占一半。”就是这个意思。
《学记》强调,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惑,感到自己学识不足,更加努力去进修、提高自己。说明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而后来很多人把此意引申开了,认为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说的,即,教师教学生,学生也可以促进教师提高。无论是原意的专指教师而言的“教学相长”,还是引申的指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教学相长”,“教学相长”都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二、藏息相辅原则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缺差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息焉,息焉游焉。夫然,固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意思是说,大学进行教育的方法是: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学习,课外休息的时间还有课外作业。如果不提倡课外的学习,学习就不能心情愉快,不能学好正课。所以,凡是善于教学的人,一定要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努力学习,休息的时候尽情地搞课外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好学习、亲近师长、友爱同学而信念坚强,日后离开师友,也不会违反师友的教诲。《兑命》说:“专心致志,谦逊好学,及时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就是这个意思。
教学的安排要张弛适度,一张一弛。正课学习必须与课外学习(包括各项课外活动和课外作业)相结大培合,恰当的、科学的课外学习是正课学习的延续与补充,可以深化正课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此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彰显其个性、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与乐趣,让学生不再有“要我学”的苦恼,而是有“我要学”的需要。
三、长善救失原则
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不过,他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学记》则把这一思想发展为教育教学的一项普遍的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说,学生在学习方面,往往有四个方面的缺点,当教师的必须了解。有的是贪多务得;有的是孤陋寡闻;有的是把学习看得过于容易,而浅尝辄止,不肯刻苦钻研;有的是把学习看得过于困难,而畏难不前。这四个方面的缺点,是由于学生不同的心理造成的。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在这里,《学记》提出的这些缺点和学生的优点是同时存在、互为条件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其缺点。不要把学习好的学生看成一切都好,把学习不好的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实际上,任何人都有可以学好的苗头,都有可以发展为有用之材的幼芽,正如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不过是容易被没有责任的“园丁”所忽视罢了。所以,教师应对学生有正确的了解和评价,做到能“一分为二”和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对学生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到他们过去的表现,更要看到后来的变化和现时的表现;要看到优秀学生的不足之处,懂得“响鼓也要重锤敲”,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据、因材施教,以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来基础上得到发展。
四、启发诱导
孔子在《论语・述而》篇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启发教学的思想,并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的宝贵经验,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里所说的“喻”,即晓喻,诱导启发,使通晓事理的意思。指出,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牵,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开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善于教育诱导。这些思想极为精辟,至今仍熠熠生辉。
着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而我们也经常谈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教学的真知灼见无不体现着《学记》的光辉思想。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要真正做到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我要学”,充分发挥其独立性――“我能学”,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灵活机智地运用启发思想进行教育教学。可见,无论今天的教学如何进行改革,总是对前人光辉思想的一种继承、一种发展。
古语有云:“家有蔽帚,享之千金。”《学记》作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就是我们的“蔽帚”。当然,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但是它在两千多年前就揭示了教育与教学的客观规律,系统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经验,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理论,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充分挖掘《学记》中宝贵的教育教学思想,古为今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雯.《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启示[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10).
[2]刘青.《学记》的教育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信阳农业高等转科学校学报,2004,(3).
[3]吴国联.谈《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3).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5]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6]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