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研究方法袁

研究方法袁

发布时间:2023-05-15 17:56:38

A. 关于"袁"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怎么制作表格

1. 表格名称: 袁姓携橘歼历史和现状研究报告
2. 表格格式:
(1) 历史研究:
字段1: 起源
字段2: 发展历史
字段3: 名人
(2) 现状研究:
字段1: 现状
字段2: 问题
字段3: 展望
3. 表格内容:
(1) 历史研究:
字段1: 袁姓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初源自地名辩冲“袁”,其本义为“楚国(今河南省)袁氏家族”。
字段2: 唐代,袁姓开始流行,大量袁氏家族在政治上发挥重要作用,历史上有多位袁姓名人,例如袁崇焕、袁绍等。
字段3: 历史上的着名袁姓名人有袁崇焕、袁绍、伍绝袁宏道、袁世凯等。
(2) 现状研究:
字段1: 现在袁姓已遍布全国各地,人数也较多。
字段2: 虽然袁姓人数较多,但在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差异,需加大力度开展教育宣传等活动,增强袁姓自豪感。
字段3: 随着社会的发展,袁姓的现状也在不断发展,未来也将会有更多的袁氏家族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B. 研究方法都有什么

研究方法都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数量研究法、模拟法以及信息研究方法。

研究信晌,汉语词语,意思是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为提高事业或功率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出自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1.钻研;探索。

2.商讨;考虑。

3. 仔细询问。

4. 特指审讯。

5.“研”指审查、细磨;“究”是指穷尽、追根求底。

6.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

英文“research”=“re”+“search”,也就是反反复复寻找的意思。

因此,“研究”指人对事物真相、性质、规律等进行的无穷尽的积极探索,由不知变为知,由知少变为知多。“研究”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认真的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败耐的过程。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殷仲堪 精覈玄论,人谓莫不研究。”

唐李山甫 《古石砚》诗:“波浪因文起,尘埃为废侵。凭君更研究,何啻直千金。”

《元史·铁木儿塔识传》:“ 鉄木儿塔识 天性忠亮,学术正大, 伊 洛 诸儒之书,深所研究。”

清 刘大櫆 《潄润楼记》:“日有馀暇,则又自取六艺而研究之。”

曹禺 <<北京人>>即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察坦春,第一幕:“ 袁先生并不是个可怕的怪物!他是研究人类学的学者。”明唐顺之 《与洪方洲郎中书》:“近来讲学,多是游谈,至于为己工夫入细处,则其说颇长……何日得与兄一研究之?”

老舍《茶馆》第二幕:“ 崔先生 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C. 北京大学研究生新媒体和网络传播专业的指定书目是哪些

首先,北大专业课官方是不指定参考书目的。。
招生专业:传播学 (050302) 人数:25
01.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
02.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
03.新媒体与网络传播
04.广告学
05.媒体经营管理
06.编辑出版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5传播学综合知识
(传播学理论与方法)
847大众传播 、848广告学与媒体经营管理

其实,每个考上北大传播学的同学,参考书目都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大。但核心的几本,都是有的。以下是核心的几本,供你参考吧(PS:借鉴成功人士的):
一、基础书目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最经典的基础读本。甚至有的同学都看了七八遍。它和中华传媒网的精编都可以作为传播学的框架。我觉得精编做框架更好一点儿。先看郭的书,然后看别的书,每看一点知识就想:可以补充到哪个章节,慢慢地传播学的大网就越织越密了。
2.《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李彬(着)新华出版社
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入门的读物。李老师的文采大赞!今年的考题中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本书涉及到了。
3、《传播学概论》许静 北京交通大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考北大的必读书目。2010年有两道原题。但是2011年没怎么涉及到。事实上这本书有几处错误,特别是传播方法那一块。(我自己认为的)
不管怎么样,把这本书细小的知识点都扣到位是正确的选择。临上考场前,我还看到研友抱着这本书在啃。许老师的书有很多新的东西,可以补充到郭书里。
4、《传播学概论》吴文虎 着
可能是给自考生的,有大段的章节和别的书一样。
5、《传播学概论》周庆山 着
和其他的概论书差不多。没时间的话不读。
二、基础中的提高书目
1、《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
这个我想大家都比较熟悉吧。我的框架用的是这本书。
2、《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重点热点难点50题透析》
可能每个人的知识补充来源不同吧。有很多同学的热点分析来自这本书。我没有把这本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时事热点我主要是通过网上评论和学术论文补充的。我同学的反映也是,觉得不像想象中那么实用(可能之前对它的期待太高了)。我不知道最新版的出来了没。看看还是不错的。
3、《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刘海龙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可以很好地提高理论深度。绝对值得扎实地看好几遍。考北大,广度与深度并行。不过别放在最前面读。
三、必读书目
1、《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沃纳·赛佛林(着) 郭镇之、孟颖(译)华夏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也很好。不过有人说这本书翻译地很差劲。其实,考研的我们还到不了做学问的深度。翻译地再不好,这本书对我们知识的补充还是有用的。我们毕竟没有到达对它的翻译吹毛求疵的水平。理论新发展的介绍还是不错的。
2、《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美)巴兰(Raran S.J.)(美)戴维斯(Davis D.K.)着曹书乐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也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有时间的话多读几遍吧。传播学的理论会有个清晰的轮廓。
3、《人类传播理论》 李特约翰
非常好的一本书。建议好好读一下,我当时时间不够了,所以我从第三章开始看的。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还是有帮助的。但是,在必读书目中,如果时间实在不够了,放弃也行。
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着) 殷晓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北大对于史学来讲涉及得不是很多。这本书看的话是当作闲暇时间消遣看的。可以对传播学的过程有个梳理。不要奢望在里面找一些答题的论据之类的。不要放在前面读。等到你了解了很多传播学理论之后再回过头看这本书,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5、《传播学简史》 阿芒·马特拉
如果不想看《传播学史》的话可以用这本代替。但是最好别代替。上一本好。
6、《大众传播效果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着),刘海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如果实在没时间就不用看了。看了之后会对每个假设的来源有个清楚的了解,但考研不会涉及得这么清楚。
7、《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麦奎尔(着) 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我看得不深,因为我放在后期看的,我觉得对我知识的补充作用不是很大。
四、研究方法
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着)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北大研究方法最经典的教材。其实只看前十三章就可以了。不过今年考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超出了这个范围。让人很郁闷。控制实验和滚雪球抽样都可以找到。
2、《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 着
这本书比袁方的书更通俗一些。但是两者分的章节不一样。袁方的书是根据资料收集方法分的类,风的书是根据四种研究法分的类。我只看前十章。关于那个超出这个范围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我也不知道这是趋势还是偶然。
3、《现代市场研究》刘德寰 着
这本书是硕士生的教材。考研的话如果时间不够就不用看了。有一年真题中访问法和问卷法的比较在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4、《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陈阳着
《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李琨 着
这两本书补充定性研究。
注:研究方法是北大的重点。一定要重视。我个人认为方法的书,只要把袁方的扎扎实实看几遍应该就没问题了。不放心的话,用风笑天的再巩固一遍,反正两者几乎是一个体系。其实巴比的,安德森的方法书我都看过,比较了一下,还是觉得只有袁和风的实用一些。如果想补充定性研究的话,用李琨老师和陈阳老师的就可以。
看方法的书,最好记住例子。不要单纯看文字理论,很枯燥。总觉得量表、指标那一章会考。
五、批判学派与文化研究
1、《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利萨.泰勒(着);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一定要看。感觉“互文”“唤询”等名词应该会考名词解释,但一直都没考,所以大家要注意。这本书历年出来很多题,例如再现,类型片,公共服务广播等。其实这本书很多观点都可以用来分析电影的。
2、《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许静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因为李彬的《符号透视》我各大网站、书店都找不到,所以用这本书补充。对迷思,神话的论述很到位。
3、《文化研究导论》陆扬、王毅着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看完之后对一些文化研究的现象豁然开朗。但是,有很多冗余的东西,需要过滤掉。所以,别放在前面看。等到文化研究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以后再看。
4、《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 作/译者:石义彬着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对批判学派有很详细的论述。今年的真题hegemony这本书就有。其实hegemony涉及到批判学派的书都有,郭庆光的书也有。
5、《传媒批判理论》潘知常 林玮着
虽然有网上有很多言论批判这本书。但我认为这本书对批判学派的论述还可以。它将传播分为文化的世界、权力的世界、文本的世界、游戏的世界。这本书和《文化研究导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年的真题hegemony在这本书论述得比较好。
6、《传媒文化研究》 陈龙着
也是一本文化研究的书,如果热爱文化研究或觉得自己在这一块很弱的话,可以看看。
注:今年考的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领导权只要是涉及到批判学派的书中都可以找的到。因为这两个太经典了。另外,还有韦伯的“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也可用文化研究中“自己生产意义”,德赛图的“租房子”理论(房东主宰不了你对房间风格的驾驭)等来解释。
六、网络传播与新媒体:
网络传播这一块自己到书店找一两本最新的书,补充一下就可以。因为我对网传很感兴趣才搜了这么多出来。事实上网络媒体的知识点,我都是在网上直接用论文补充的,书的意义不大。当然有几本很重要。新媒体今年考的很多。例如微博,社交网站,还有大众传媒麻醉负功能在新媒体的表现,以及偷菜游戏等。我觉得新媒体的书作用主要是给学生理出新媒体的框架,关于具体知识点大部分都需要在论文中补充。
1、《众声喧哗》胡泳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如果能找到的话,一定要看。对网络公共领域和共有媒体有很详尽的论述。同时这本书和其他讲网络文化的新媒体书视角不太一样。本书提供的只是分析视角,不要想今年真题“微博”等新词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2、《手机媒体概论》我看的是匡文波的,不过我觉得这本书有点儿旧了。到书店去找一本最新出版的关于手机的书补充这块知识点吧。
3、《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 谢新洲
因为是北大老师的书,所以需要看。特别是一些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主要是本书论述的。我复试的第二题就是“谈谈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环境下是否适用”,这个题已经考了n年了。我准备复试的时候还觉得这么老的题应该不会考了,可是却真真实实被我抽到了。Orz……
4、《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 如果有新版,就不要看2001版的,太老了。
七、老师其他的书:
1、《全球化:起源、方法与影响》
这本书我很喜欢。2010年的谷歌退出中国,这本书就涉及到很多知识点,但最后考题没涉及。但是专一最后一道论述题“举例分析媒介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就可以从本书中找到一个角度,就是电话等等媒体出现之后,社区逐渐解体。后来广播电视出现,消费社会逐渐形成。专二论述第一题“文化全球化”本书也涉及了一点。
2、《舆论学》许静老师的书,能弄到的话看看。如果没有就不用看了。不是必读书。
3、《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1-4辑)
一定要看。涵盖了北大老师的重要论文。大传方向的也不用全看。
好像有第5辑了,第5辑是和新闻有关的。考传播的不用关注。
八、学术专着
学术专着在初试的时候不用太关注。复试的时候可能会抽一道英文题是关于学术专着的。提醒大家,选学术专着尽量避开《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这两本。因为这两本准备的人太多了。自己还是找一本独特的比较好。例如《身份与暴力》《乌合之众》等等都可以。一定要抛弃《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这两本。
期刊:
不要担心,这么多期刊肯定看不完。其实一本期刊能挑出几篇文章对我们有用的就够多了。挑出论文的核心观点,剩下的可以略看。
1、《国际新闻界》月刊,只看传播部分的,新闻的不用关注。
2、《现代传播》双月刊,一些影像之类的实务不用关注。今年的真题有个名词解释是三网融合,其中现代传播有一期专题。
3、《新闻大学》复旦的,季刊,很好。也需要过滤掉一些没用的。
4、《新闻与传播研究》社科院的, 双月刊,每期文章不多,可是每篇文章都很长。
我当时不想跑图书馆去看,而且图书馆期刊更新超慢,所以期刊论文我全是在cnki(中国知网)上下载的。不过这得分人,我有个同学说,在网上看电子论文效果没有看纸质的效果好,所以她只看实体期刊。我觉得效果差不多,所以,我就在网上下载。大家按照自己的情况来吧。
时间充裕的话,拿着老师的名单到cnki上逐一搜论文。但一般的人没这个时间。

D. 古地磁的研究方法

6.2.1古地磁采样与测量

(1)样品采集

古地磁研究所采样品必须新鲜,要选择含有铁磁性矿物的岩石。要准备地质图、地形图、地质罗盘、太阳罗盘、取样机、水罐和水桶、汽油和机油、量杯、铁锤、钎子、定向器、三角板、卷尺、各色油性笔、铅笔、五金工具箱、装样用品、野外记录本等物品。古地磁定向采样方法有两种:机械和手工。机械取样是用轻便式取样机或钻机岩心取样,手工是采用定向标本的取样方法。轻便式取样机取样是古地磁定向采样的常用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短期采集量大的优势。属于同一个地区、几乎在非常短暂的同一地质时间内形成的均一地质体称为采点。一个地质单元可以布置数个或数十个采点,每个采点采集的大块岩石称为标本。一块标本可加工3~4个样品。

(2)古地磁测量和仪器

古地磁的测量仪器有无定向磁力仪、旋转磁力仪、磁通门式旋转磁力仪和超导磁力仪。如HKB-1型卡帕桥磁化率仪、DSM-2旋转磁力仪和SSM-A2磁通门式旋转磁力仪。HKB-1型卡帕桥磁化率仪能满足磁组构研究的要求,但用DSM-2旋转磁力仪和SSM-ZA磁通门式旋转磁力仪进行构造古地磁研究,对有的样品,精度不高,需要用超导磁力仪来测试。

6.2.2剩余磁性稳定性检验和退磁

(1)剩余磁性稳定性检验

岩石必须具有剩余磁性,并且包含原生的剩余磁性,这是进行古地磁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为此,岩石剩余磁性的稳定性检验是古地磁学研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当前剩磁稳定性检验有野外和实验室两种方法。实验室方法是取每一个标本的样品,采用交变磁场法或加热处理法或恒稳磁场法作导向试验来检验。加热处理法是把样品放在无磁性的炉子中加热到指定温度段,稳定半小时后再使其冷却到常温,重新用磁力仪测量剩余磁性。

(2)退磁或磁清洗

如上所述,人们所说岩石中的剩余磁性显然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原生剩余磁性(或称特征剩余磁性)与次生剩余磁性的总和。岩石剩余磁性的稳定性检验工作只是表明其中所含原生和次生的组分之多寡,而岩石剩余磁性的退磁或磁清洗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去掉岩石剩余磁性中次生的或不稳定的组分,诸如等温剩余磁性、黏滞剩余磁性等叠加在原生组分上的次生组分。虽然在技术方法上基本相似,但是退磁工作要比稳定性检验工作在进程上更为前进一步,直至达到只保留岩石剩余磁性的原生组分而去掉其中的次生组分为止,并且是所有研究的样品均须进行退磁工作。退磁有交变磁场退磁、热退磁和化学退磁3种方法。

1)交变磁场退磁:所有铁磁性矿物都有几十奥斯特至几千奥斯特的矫顽力,它取决于磁性颗粒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和内部缺陷。由于岩石磁矫顽力的范围较宽,实验得知原生剩磁具有较高的矫顽力,次生剩余磁性具有较低的矫顽力。所以,把岩石样品放在交变磁场退磁仪的支架上推入具有磁屏蔽的螺线管中,给岩石施加以交变磁场来进行退磁,就可以首先去掉软磁成分,而使较硬磁性组分保持不变,也就是使岩石的剩余磁性在强度和方向上都保持不变,此时样品退磁的交变场值就是岩石样品退磁最佳值,即在Zi-jderveld矢量图上直接指向原点的最先一段连线。

2)热退磁:岩石样品的热退磁过程是在热退磁仪中完成的。单畴颗粒的热剩理论中,弛豫时间的变化可用下面公式表示:

岩相古地理学

式中:A是常数因子;k是波尔兹曼常量;Ja是颗粒的自发磁化强度;h是在位移时克服畴壁的能垒高度;V是能垒的体积,实际上,对单畴颗粒,矫顽力就是能垒;Tb为颗粒的阻挡绝对温度,是当弛豫时间变小时的温度。公式表明,高的阻挡温度的颗粒在室温时有着较长的弛豫时间。于是把样品加热到一定温度段(即Zijderveld矢量图上直接指向原点的最先连接点指示的温度)之后在零磁场中冷却和退磁,此时剩磁的原生组分保持不变,而次生的组分能够被去掉。

3)化学退磁:化学退磁是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来的,在Collinson(1967)的文章中最早使用了这个术语。我们知道,红层是古地磁学研究的理想对象之一。红层的主要磁性载体是赤铁矿而不是磁铁矿,通常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小于1μm的细颗粒的红色颗粒,二是较大的多为10μm的黑色镜铁矿颗粒,偶尔也有一定数量的辉铁矿。实验表明,后一种形式难溶于酸,也就是说,细颗粒的红色微粒比黑色颗粒在酸溶液中的溶解度要高些。已知岩石中不同磁性载体生成于不同的地质时期,因而它们各自带有不同的磁化方向,所以,使用不同浓度以及不同作用时间的酸液来处理岩石标本,能够区别开不同磁性载体的磁性组分,进而可以清洗掉一些溶解度高的赤铁矿胶结的磁性,保留着镜铁矿中某些带有原生剩余磁性的组分。这就是化学退磁方法的一般原理。实验表明,孔隙率好的红层进行化学退磁的效果较为理想;在化学处理时,标本与酸之间一定要保持足够大的接触面,必要时可在退磁过程中进行加热以促使反应加快。自然,化学退磁工作仍应在无磁场空间中进行。

6.2.3数据处理与资料整理

6.2.3.1岩石剩余磁性的平均方向和古地磁极位置

岩石标本的剩余磁性是一个矢量,可以用矢量代数方法求得它们的平均方向。通常对于每个样品的矢量都给以单位权,这样在直角坐标系中每个标本的方向偏角D和倾角I可以用各个样品的方向余弦来表示:

岩相古地理学

图6.4 剩余磁性平均方向示意(据Tarling,1971)数字表示不同样品

对于某个地层单位的许多标本和矢量平均方向,可以把各个标本的方向余弦相加,得出它们合成矢量的长度(R)和方向(Dm,Im)如图6.4:

岩相古地理学

岩相古地理学

岩相古地理学

地磁倾角与地磁纬度的关系是:tanI=2tanfm

式中:fw为地磁纬度。

6.2.3.2古地磁方向的精度和离散度的估计

(1)费歇(Fisher)统计

由于岩石形成的各种条件、地球磁场的长期变化、样品产状的破坏、剩余磁性的部分不稳定、某些磁性分量的存在以及实验的误差(采样误差和测量误差)等原因都可能引起剩余磁性矢量方向上的分散。

在引起剩磁矢量方向散布的原因中,只有采样误差可以预先估计到。由采样误差所引起剩余磁性方向的测定误差,至少由下列误差组成:①测定磁偏角的误差(αm=0.5°);②地质罗盘仪器误差(αi=1°);③在样品上进行定向画线时的误差(αo=1°);④样品加工时引起的定向误差(αc=1°)。因此,测定剩余磁性的总误差为α= (刘椿,1991)。那么,只有当引起剩余磁性方向分散的其他原因可以忽略不计时,这个1.8°误差才能代表Jn矢量方向的最小分散程度。

在一般情况下,天然剩余磁性矢量具有很大的固有分散性。为了统计分析这些Jn方向的分布,费歇(Fisher,1953)提出了下列方法。费歇认为,分布形式Cekcosθ与测量某一矢量方向时的随机误差规律相符,其中k是精度,θ是测量所得矢量方向和矢量真正方向的夹角。

岩相古地理学

式中:矢量k也叫作密集度,P是研究区内的总密集度。当完全随机分布时k值为零;当k<3时,其分布无意义。方向彼此都一致时,则k为无穷大。

岩相古地理学

此式中的N是标本数量,也就是方向点的个数;R为合成矢量长度,它的大小可由公式R2=(∑x)2+(∑y)2+(∑z)2决定,其中x,y,z是单位矢量的方向余弦。所以,可以用k来衡量平均方向的精度。

(2)平均方向可靠程序的评定与其离散度的估计

假定矢量有N个测定,它的平均方向由测定得到的矢量相加求出,并且R就是这些矢量的几何和。这时,正如费歇指出的,角θ超出某一数值的概率可由下式来表示:

岩相古地理学

其中α是平均方向和真正平均方向的夹角。

由此对平均方向测定准确度的估计有公式:

岩相古地理学

平均方向和真正平均方向的夹角大于α的概率是p。通常采用p=0.05,并且叫做95%的误差,即对平均方向的偏离在α角之外的概率只有1/20。这时上述公式就可写成:

岩相古地理学

Jn方向的实际分布常常服从费歇分布,存在方向的系统偏差(如Jn有两个分量时,Jn的部分不稳定的情形是很重要的,这时Jn的实际分布就不满足费歇分布)。因此,费歇认为统计分析能够用来测定岩石Jn的稳定性。所以,可用密集度k和信任圆的半顶角α95来量度一套地层单元平均方向是否呈费歇分布或评定磁极平均位置的可靠程度,其地层单元剩余磁性平均方向的密集度k愈大和α95值愈小,意味着费歇分布的可靠程度愈高。当角度很小时,可以近似地用下式求得:

岩相古地理学

不难看出,当 N→ 时,α95→0,那么 k 的数值是古地磁场方向的最佳估计。

( 3) 极点误差与方向误差

当求解各个方向平均方向的准确性 α95时,平均方向的倾角误差 δI = α95,它与平均倾角 I 无关。然而,平均方向的偏角误差 δD = α95/ cosI,也就是与平均倾角 I 有关。

因此,当应用剩磁方向 D + δD 以及 I + δI 来确定古地磁周围的点时,置信圆 ( α95)可能转变为一个置信椭圆,这个椭圆是以最接近于平均古地磁极为中心的。同样,以平均古地磁极位置为中心的置信椭圆两极轴的长度可以沿着平均偏角以及与其相垂直的方向来计算,而与之相垂直方向的椭圆误差是 δp =1/2α95( 1 + 3cos2φ) 。这些均可使用吴氏网作投影图,在作出古地磁极位置的同时也画出置信椭圆来。

( 4) Zijderveld 矢量图解方法

Zijderveld 图解法是样品在退磁过程中各个阶段实测的剩余磁性矢量的变化投影在水平面与垂直面上的一种图解方法。由于这是荷兰人 Zijdevreld 在 1967 年最早使用的一种方法,人们就称其为 Zijderveld 法。

Zijderveld 法作图,通常包括如下步骤: ①画出两条彼此互相垂直的坐标线 NS 和 EW线; ②标出 NS 和 EW 直线上的间隔数值,并使其满足于所测样品的 x、y、z 或 D、I 测定值; ③由 NRM 起,依次顺序标出每个退磁阶段 ( 如退磁温度) 测出的 x、y、z 或 D、I 数值; ④将各个数值点连接成线,并找出连线上开始向 NS 和 EW 坐标线原点的直线端点,此端点所表示的退磁阶段 ( 退磁温度或交变退磁场) 就是该类标本所要选取的最佳退磁数值 ( 退磁温度段或交变退磁场) 。

有关 Zijderveld 矢量图的绘制,可用专门程序绘出图形。

在大地构造的应用方面,上一节已经描述了地磁倾角与地磁纬度的关系,知道测得地磁倾角和剩余磁性的方向,利用产地的地理坐标便可求得古地磁极位置的现今地理坐标。下面重点介绍古地磁中的磁组构资料在构造地质分析中的应用。

磁组构 ( Magnetic Fabrics) 技术是一种快速、经济和无损伤测量岩石组构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古环境研究 ( Hrouda,1982; 徐柏安,1990; 潘永信,朱日祥,1998) ,用以研究岩石的磁各向异性 (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ecptibility,AMS) 。岩石的天然剩余磁化强度显示出的各向异性,通常反映岩石中铁磁性矿物的择优取向。磁组构的含义是将岩石磁化率的特征表示为岩石磁化率椭球体的形状和方向,其表示方法有两种:一是计算各种磁各向异性特征参数; 二是建立磁各向异性图。

磁组构研究中各种磁各向异性特征参数的计算如下:

1)平均磁化率(κ):

几何平均:κ=(κ1κ2κ3)1/3

算术平均:κ=(κ123)/3

2)磁各向异性度(p):

p=κ13(Nagata,1961)

3)磁线理(L)与磁面理(F):

磁线理(L):

L=κ12(Balsley等,1960)

磁面理(F):

F=κ23(Stacey,1961)

4)椭球形状:

椭球偏心率(E):

E=κ221κ3

形状因子(T):

T=2(η2-η3)(η1-η3)-1

其中,η1=lnκ1,η2=lnκ2,η3=lnκ3

综上所述,古地磁的研究主要利用岩石的原生剩余磁性,经过样品采集、古地磁测量、剩磁稳定性检验、退磁和古地磁数据处理,最后作出数据解释的过程。

6.2.4磁极位置的计算

6.2.4.1古纬度和古地磁极位置

古地磁学中约定把测试结果按轴向地心偶极子场模型表示成古地磁极位置。这个模型就是地磁轴和地理轴一致、磁赤道和地理赤道一致、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的磁纬度与地理纬度一致,所以可由磁倾角推算出地理纬度(图6.5)。但是这里指的是地磁场在正常状态下经过105年的时均值,即平滑去长期变化。在地质尺度上认为是瞬时内的地磁极则叫做虚地磁极(VGP)。

图6.6中示出了极位置计算的几何图形。N表示现在地理北极。采样点S的地理坐标经度为λS,纬度为φS,已知该点的平均磁化方向,偏角为Dm,倾角为Im。计算出古地磁余纬度ρo。那么,由球面三角公式可以得到古地磁极P的地理坐标(经度λP,纬度φP)。

在球面三角形NPS中,已知SP=p,SN=90°-φS,其夹角为Dm,依余弦定理:

岩相古地理学

图6.5 轴向地心偶极子场(据袁学诚,1991)

图6.6 从平均磁化方向计算古地磁极(据袁学诚,1991)字母意义详见文字

岩相古地理学

式中β的取值范围0~360°。又根据余弦定理

岩相古地理学

当0≤β≤90°,270°≤β≤360°时,cosβ>0,又因cosφScosφP>0,-90°≤φSP)≤90°,cosp-sinφS·sinφS>0,cosβ>sinφS·sinφP;当90°≤β≤180°和180°≤β≤270°时,cosβ<0,即cosβ<sinφS·sinφP。从式(6.1)求得β,β取值范围是-90°≤β≤90°。这样,在

岩相古地理学

6.2.4.2古纬度和古地磁极位置的计算

(1)古纬度

已知某采样点的平均磁化倾角Im,由公式tanIm=2cotp求得古余纬度p=cot-1(0.5tanIm)古纬度φ=90°-p

(2)古地磁极的位置计算

已知标本产地的经度(λS,φS),平均磁化偏角Dm,倾角Im,以及余纬度p,应用上述推导的表达式,求得古地磁极的位置:

岩相古地理学

6.2.4.3古地磁极性的判别

已经证明,古地磁极位置比岩石磁化方向更接近于轴向对称。所以,用古地磁极位置来判别地磁极性更好些。

新生代古地磁极位置的纬度分布,可分为3个区域,即剩余纬度0°~40°,40°~140°(40°~-50°)和140°~180°(-50°~90°)。落在3个地区的地磁极性分别为正常极性、中间极性(极性过渡式偏移)和反向极性。

新生代以前,特别是前寒武纪,地磁极有可能跨过赤道。这时,就不能用古地磁极在现在地理坐标上的位置来区分地磁极性,而用极移曲线来划分。根据雷德(1972)的定义,由岩石单元的磁化方向计算的古地磁极(北极)落在能追索到现在地磁北极的极移曲线上及附近区域就称为“正常极性”,南磁极落在这条曲线上及附近就称为“反向极性”,其他均称“中间极性”。

6.2.4.4绘制古地磁极曲线

古地磁极移曲线是研究大陆漂移和地极迁移的重要工具。将某一稳定地块上,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磁极位置绘在地理坐标图上,并连成一个曲线或一个带,称为古地磁极移曲线,或称古地磁移轨迹(路径)。这里是把“地块”固定,而认为“极”在移动,所以,它不是地磁极的真实运动,故称为表现(或视)地磁极移(APW)曲线。如果只得到某段时间内各地史时期的古地磁极位置,也可以作出该段时间的古地磁极移曲线。

绘制极移曲线的数据资料,要有一定的选用条件,粗略的标本是:

1)每个采点的数据是由6块以上的样品统计的(6~9块为二级,>9块为一级)。

2)古地磁极位置至少是由5个采点统计的,可以认为消除了地磁场长期变化,或其他地磁场摆动的影响。

3)样品经过退磁处理,建立了磁稳定性,确定出是单成分还是多成分。

4)磁化年龄系由作者认为与岩石本身的年龄一致的,为乙类;磁化年龄系由其他测年方法推导的,为甲类。

5)采点都在同一个构造块上,而且从原始磁化后没有相对移动。

这些条件虽然不充足,但也不能硬性使用,否则就会淘汰许多资料。因此在编绘极移曲线时,有很大程度的主观判定成分。例如编绘者应当做的事有:①确定构造单元,非本单元的资料不要收入;②判定资料中哪些是加印磁化的;③确定出各资料点的可靠程度大小;④若认为资料的统计方法不合要求,要根据原始数据重新计算。

将符合上述条件的古地磁极位置绘在现在地理坐标图上,按地质历史时期,以现在地理北极为出发点,由新到老按最小距离原则,将相邻时代的磁极连接起来,就形成一条代表地磁北极的视极移曲线。

如果地质年代相差久远,缺少中间地质时期的古地磁极,则不能硬性连接得到视极移曲线。

视极移曲线有几种表示方法。通常,将一个地块上得到的古地磁极位置绘在有现代经纬度线的地理图上,用一个宽约30°的带子包围各个位置点,或者作出各个位置点的置信A形圆,然后,按置信A形圆的范围勾绘出一个视古地磁极移带。在位置点不多的情况下,也可以简单地用折线将它们连接起来。要求精确时,要用样条函数拟合。

通常,将有年龄资料、数据丰富、有可靠地质依据、置信区间为10°~15°的古地磁极位置点作为主要参考点,其他点只起辅助作用,或者说尚存在着争议。

总之,得到的表观极移曲线要符合地质实际情况,如果两个连续地质单元得到的古地磁极位置距离与按其时间间隔推算的相差很大时,则是不合理的。就是说地质上连续的沉积地层和年代相近的火成岩,它们的古地磁极化位置是相近、连续变化的,否则难以解释。当然极性倒转要另外考虑。

E. 行动研究为什么不适宜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刚好复习到这里,我想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看法。
参见袁振国老师的《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十四章“行动研究”。开篇就论述道:“严格地说,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去掉中间的描述,袁振国老师认为行动研究只是一种研究活动,严格说不是研究方法。故而,在他这本书里把这章作为全书最后一章介绍,而且放在了资料分析和结果处理这章后面。可见袁老师确实没有将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看待。
回到问题,您是写学位论文,一定是倾向于理论研究的,偏向于基础研究。而行动研究多数是在职的教育工作者(主要是老师、校长这些一线群体),为改进实践而做,偏向于应用研究。因此我觉得不适合的地方可能在这里。
今天复习到这里也很好奇,尝试搜索了一下发现也有人和我有一样的疑问哈哈😄最好结合几种主要的参考书目研究一下,我还没有翻看裴娣娜老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也是很权威的着作,还有陈向明老师的也是,一起学习吧!

阅读全文

与研究方法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手机屏幕保护时间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17
鉴定别人的手机的方法 浏览:618
直播发题的技巧和方法 浏览:271
感冒身体发热怎么办简单的方法 浏览:197
紫砂水洗使用方法 浏览:414
小孩支气管治疗方法 浏览:683
杏种子的种植方法 浏览:930
凉席如何除螨最有效方法 浏览:476
研究心理学的方法内容及优缺点 浏览:505
家用鱼缸水泵安装方法 浏览:715
物理降温头枕冰袋正确方法图片 浏览:528
六十四卦五行及卦运快速记忆方法 浏览:980
信管冲突解决的五种方法 浏览:587
电力学习方法研究报告2000字 浏览:111
躺着看手机瘦腿的最快方法 浏览:500
私募基金浮动收益计算方法 浏览:424
淘宝店铺数据插件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
创魔零基础快速打金币方法 浏览:313
分离新冠病毒最常用方法 浏览:340
低压电容测量方法图解 浏览: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