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何谓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有几种方式
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是指两个不同性状的细菌间,可通过遗传物质的转移和重组发生的遗传性变异。将供体菌的基因组转移至受体菌,并形成重组的基因组,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遗传特性。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接合、细胞搭锋融合。
*******************************
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知弯晌请追问闹并,
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㈡ 细菌获取外源遗传物质的方式主要有几种
细菌获得外源遗传物质是通过外源dna与受体细胞dna之间的基因重组来实现的
㈢ 微生物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除了一般的微生物学研究方法以外,在微生物遗传研究中最突出的方法是突变型的筛选和选择性培养方法的应用。突变型一方面可作为染色体的标记,另一方面可用来剖析各种生命活动的遗传控制。为了后一目的,必须获得特定类型的突变型。在高等动植物中,虽然也有一些筛选特定类型的突变型的例子,但是多数突变型是由于偶然出现枝察猜而长期积累起来的。微生物遗传学研究则不同,一般工作常从筛选特定的突变型开始,例如筛选不能合成某一种氨基酸的突变型(营养缺陷型)、对于某一种药物或噬菌体具有抗性的突变型、在较高温度中不能进行DNA 复制的突变型、转化过程中发生遗传性障碍的突变型、某一特定的酶发生缺陷的突变型以及导致某一种蛋白质的某一功能区发生变化的突变型等。微生物遗传学的迅速发展和便于取得所需要的突变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定类型的突变型的筛选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应用选择性培养基的结果。例如把大量对某种药物敏感的细菌接种在含有该种药物的培养基上,在这上面能形成菌落的细菌便是发生了抗药性突变的细菌。这一原理也应用于突变的研究、细菌接合的研究、转导的研究、基因精细结构分析的研究(见基因定位)和基因调控的研究等。选择性培养方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基因重组的分析中一般需要测定杂交子代中亲本组合和重组类型的比率;两个基因的距离愈近,则发现重组类型猛型所须分析的子代个体愈多。同一基因内部的两个突变位点的距离必然更近,因此在高等动植物中较难发现它们之间的重组。在微生物中应用选择性培养方法,可以检出距离十分接近的两个突变位点之间的重组,因为特定的选择条件能淘汰绝大多数非重组个体,而只使为数有限的重组体存活。例如大肠杆菌T4噬菌体的快速溶菌突变型rⅡ能感染寄主细菌大肠杆菌B而形成噬菌斑,但在大肠杆菌K上则不能形成噬菌斑。用大肠杆菌K作为选择性培养条件,便能检出两个十分接近的rⅡ突变位点之间发生重组而出现的野生型噬菌体。由于选择性培养方法的应用,才有可能在较短时间测定大量的这没渗类突变型,非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基因的认识。
㈣ 细菌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1.细菌分类 是根据每种细菌各自的特征,并按照它们的亲缘关系分门别类,以不同等级编排成系统。分类有两种:①以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为依据的表型特征分类法,包括有传统分类法(classical classification)和数值分类法(numericalclassification);②用化学分析和核酸分析,以细菌大分子物质(核酸、蛋白质)结构的同源程度进行分类称种系分类(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或自然分类(natural classfication)。
2.细菌命名 在分类基础上,给予每种细菌一个科学名称,使之在生产实践、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相互交流成为可能。按照细菌命名的法规,能保证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以同样方式给予细菌命名。
3.细菌鉴定 将未知细菌按分类原则放入系统中某一适当位置和已知细菌比较其相似性,用对比分析方法确定细菌的分类地位。若与已知细菌相同即采用已知菌的名称,不同者则按命名原则确定一个新名称。
一、按表型特征分类法
细菌的形态、染色以及细菌的特殊结构是最早和最基本的分类依据,众多的理化特征如细菌生长条件、营养要求、需氧或厌氧、抵抗力、菌体成分、能否利用某些糖类和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代谢途径、代谢产生、呼吸酸、毒性酶、毒素、致病力等也一直作为分类依据
目前,以生理生化学作为细菌分类方法有两种,即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
(一)传统分类法
19世纪以来,以细菌的形态、生理特征为依据的分类奠定了传统的分类基础,它选择一些较为稳定的生物学性状,如细菌的形态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作为分类依据,然后按主次顺序逐级区分。这种方法使用方便,分类亦较为明确,但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二)数值分类法
20世纪60年代,随计算机的应用而发展的细菌分类方法。它对细菌的各种生物学性状按“等重要原则”进行分类,一般需选用50项以上的生理、生化指标逐一进行比较,通过计算机分析各碧滚弊菌间相似度,划分细菌的属和种,并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
目前,以生理生化学作为细菌分类方法有两种,即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
(一)传统分类法
19世纪以来,以细菌的形态、生理特征为依据的分类奠定了传统的分类基础,它选择一些较为稳定的生物学性状,如细菌的形态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作为分类依据,然后按主次顺序逐级区分。这种方法使用方便,分类亦较为明确,但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二)数值分类法
20世纪60年代,随计算机的应用而发展的细菌分类方法。它对细菌的各种生物学性状按“等重要原则”进行分类,一般需选用50项以上的生理、生化指标逐一进行比较,通过计算机分析各菌间相似度,划分细菌的属和种,并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
二、遗传学分类法
遗传学分类是以细菌的核酸、蛋白质等在组成的同源程度分类。该分类法具有下述的优点:(1)对细菌的“种”有一个较为一致的概念;(2)使分类不会出现经常性或根本性的变化;(3)可制定可靠备液的细菌鉴定方案;(4)有利于了解细菌的进化和原始亲缘关系。
目前较稳定的基因型细菌分类法有如下几种:(一)DNA G+C mol/%测定(二)核酸同源值测定 (三)核蛋白体RNA碱基序列测定
细菌种属鉴定一般采用形态学观察作初步鉴定,包括革兰氏染色、夹膜、鞭毛、运动性观察等。
然后进行生理生化实验做进一步鉴定,包括厌氧、好氧实验,完全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培养实验,降解性实验等系统的生理生化实验研究。
最后进行16sRNA序列扩增测序,将测到悔族的序列与GENEBANK中已知的细菌序列相比较,根据亲缘关系远近最终确定种属。一般来说,90%以上的同源性就可以确定到属,确定到种的可能性很小。
㈤ 高一生物知识点遗传学名词
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生物知识点遗传学名词》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遗传学名词解释
1、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如:细菌、蓝藻等。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及真菌类。单细胞动物多属于这类细胞。
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形结构。在原核细胞内,是指*露的环状DNA分子。
4、姊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或DNA)经复制形成的两个分子,仍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
5、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6、染色体组: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或者说是指细胞内一套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的染色体。
7、一倍体: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如,雄蜂。
8、单倍体:具有配子(精于或卵子)染色体数目的细胞或个体。如,植物中经花药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物。
9、二倍体: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大多,数植物均属此类
10、二价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的图象。
11、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2、染色质或染色体:指细胞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洋红、苏木精等)染色的纤细网状物质,现在是指真核细胞间期核中DNA、组蛋白、非组蛋白、以及少量RNA组成的一串念珠状的复合体。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
13、超数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也称为B染色体。
14、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15、姊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16、反应规范:遗传型对环境反应的幅度(某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反应的范围。)
17、交叉的端化: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过程叫做交叉端化。
18、受精:雄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细胞)融合为1个合子过程。
19、双受精:
1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另1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20、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21、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另称为果实直感。
22、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23、细胞周期: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开始的时期。
24、无性生殖:
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这一方式也称为营养体生殖。例如,植物利用块茎、鳞茎、球茎、芽眼和枝条等营养体产生后代,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
25、无性生殖:
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这一方式也称为营养体生殖。例如,植物利用块茎、鳞茎、球茎、芽眼和枝条等营养体产生后代,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
26、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7、单位性状: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禅腊开来的性状称为。
28、显性性状: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出现的一个亲本性状。
29、隐性性状:子一贺竖滑代未出现的另一个亲本的性状,即子一代处于隐蔽状态的性状。
30、基因位点(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纤弊置。
31、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32、纯合体(homozygote):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点上的两基因成员完全一致(双显或双隐),具这种基因型的个体为纯合体。如:CC、cc。
33、杂合体(heterozygote):等位基因中的两个成员又一致的个体称为杂合体。
34、测交: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35、完全显性(completedominance):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的表现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作完全显性。
36、不完全显性(imcompletedominance):是指F1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
37、共显性(co-dominance):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如人类的ABO血型和MN血型。
38、显性转换(reversalofdominance):显性性状在不同条件下发生转换的现象叫做显性转换。
39、基因型(genotype):也称遗传型,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组成,是性状发育的内因。
40、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41、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effect):当两对基因中都有显性基因存在时,个体表现为一种性状,当两对基因中只有一对基因为显性或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为另一种性状的基因互作类型。
42、返祖现象:是指在后代中出现祖先性状的现象。
43、积加作用(additiveeffect):指当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互作时,显性基因对
数累积愈多,性状表现愈明显的现象。例如,南瓜果形遗传。
44、重叠作用(plicate
effect):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只要其中一对等位基因中存在显性基因,个体便表现显性性状,两对基因均为纯合隐性时,个体表现隐性性状的基因互作类型。
45、上位作用(epistaticeffect):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这种基因互作类型称为。
46、显性上位: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起遮盖作用的是显性基因称为显性上位。
47、隐性上位:两对基因同时控制一个单位性状发育,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具有遮盖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隐性基因,则称为隐性上位。
48、抑制作用(inhibitingeffect):指一对基因本身不表现性状,当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却能够使另一对显性基因不起作用。
49、多因一效(multigeniceffect):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
50、一因多效(pleiotropism):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现象。
51、连锁遗传: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51、交换: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
52、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53、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54、干扰(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55、符合系数:指理论交换值与实际交换值的比值,符合系数经常变动于0—1之间。
56、连锁遗传图(遗传图谱):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并绘制成图的叫做连锁遗传图。
57、连锁群(linkagegroup):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58、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59、常染色体(autosome):性染色体以外其他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60、性连锁(sexlinkage):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61、交叉遗传:父亲的性状随着X染色体传给女儿的现象。
62、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63、从性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常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的影响,只出现于雌方或雄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64、缺失(deletion或deficiency):是指染色体本身丢失了一段。
65、重复:染色体上增加了相同的某个区段因而引起变异的现象。
66、位置效应:基因由于交换了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而带来的表型效应的改变现象。
67、剂量效应:即细胞内某基因出现的次数越多,表型效应就越显着的现象。
68、倒位: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某一区段发生颠倒,而后又愈合的一类染色体变异。
69、易位(translocation):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节段转移的现象。
70、假显性:(pseudo-dominant):和隐性基因相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缺失了,个体就表现出隐性性状,(一条染色体缺失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便会表现出来)这一现象称为假显性。
71、假连锁:两对染色体上原来不连锁的基因,由于靠近易位断点,易位杂合体总是以交替式分离方式产生可育的配子,因此就表现出假连锁现象。
72、染色体组(Genome):是指二倍体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每个染色体组中各个染色体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连锁基因,构成—个完整体系,缺少任何一条均会造成不育或变异。
73、整倍体(Euploid):指具有基本染色体数的完整倍数的细胞、组织和个体。
74、单倍体: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细胞、组织和个体。
75、同源多倍体:由同一染色体组加倍而成的含有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同源多倍体。
76、异源多倍体[双二倍体](Allopolyploid):指染色体组来自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的杂种经染色体加倍而来的。
77、非整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上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的细胞,组织和个体,称为非整倍体。
78、超倍体;染色体数多于2n的细胞,组织和个体。如:三体、四体、双三体等。
79、亚倍体:染色体数少于2n的细胞,组织和个体。如:单体,缺体,双单体等。
80、缺体:缺掉一对或一对以上同源染色体的个体,2n-2或(n-1)”表示。
81、单体:缺失掉一条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1。
82、“Turner氏综合症”(性腺发育不全):性X染色体单体,45,X0。
83、三体:指二倍体的染色体组中多一条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1。
84、先天愚型(Down氏综合征)21三体型: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核型为47,+21,患儿的核型中比二倍体(46)多了一条第21号染色体
85、影印培养法: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常用方法。把长有许多菌落的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灭菌丝绒布的圆木柱上,然后把这一“印章”上的细菌一次接种到一系列选择培养基平板上。经培养后,就可选出适当的突变型。
86、原噬菌体(prophage):某些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
87、溶原性细菌: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胞,也称溶原体。
88、转化(transformation):指细菌细胞(或其他生物)将周围的供体DNA,摄入到体内,并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89、感受态(competence):细菌吸收外源DNA时的生理状态。
90、接合(coniugation):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
㈥ 细菌获得外源基因的方式有哪些
1转化是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2转导是通过缺陷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3接合是指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性状的现象。
差别表解如下:
比较项目 转化 转导 接合
1转移的春山基因 游离的DNA片段 DNA片段 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
2基因转移的方式 受体菌直接吸收 缺陷噬菌体携带 性菌毛为媒介使细胞间暂时沟通
3基因重组的范围 个别或少数基因扒枝中 个别或少数基因 范围变化较大,从个别或少数基因到部 分染色体都有可能1转化是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2转导是通过缺陷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而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3接合是指供体菌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性状的现象。
差别表解如下:
比较项目 转化 转导 接合
1转移的基因 游离的DNA片段 DNA片段 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
2基因转移的方式 受体菌直接吸收 缺陷噬菌体携带 性菌毛为媒介使细胞间暂时沟通
3基因重组的范围 个别或少数基因 个别或少数基因 范围变化较大,从搭槐个别或少数基因到部 分染色体都有可能
㈦ 细菌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一)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类法
细菌的形态,染色以及细菌的特殊结构是最早和最基本的分类依据;而细菌的生理生化特征一直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
目前,以生理生化学作细菌分类的广泛采用方法有两种,即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
1.传统分类法:传统分类的原则是将生物的基本性质分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主次原则),然后将主次顺序一级一级地往下分,直至最小区分。按细胞形态、革兰染色性、鞭毛及代谢特点作为较高一级分类依据。科、属、种水平的分类主要依靠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
2.数值分类法:数值分类法集数字、电子、信息及自动化分析技术于一体,将细菌的一些基本性质视为同等重要(等重要原则),采用标准化、成品化和配套生化反应试剂条,检测细菌的数十个生理生化特性。每个细菌都能产生一套阴阳性结果,然后转换成数字,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复杂计算,比较每一株与其他类同株,测定其相似度。根据相似度,区分细菌的种群,并确定各种细菌的亲缘关系。
(二)遗传学分类法
遗传学分类是以细菌的核酸、蛋白质等在组成的同源程度分类。该分类法具有下述的优点:①对细菌的“种”有一个较为一致的概念;②使分类不会出现经常性或根本性的变化;③可制定可靠的细菌鉴定方案;④有利于了解细菌的进化和原始亲缘关系。目前较为稳定的应用遗传学的细菌分类方法有下列几种:
1.DNAG+Cmol%测定。
2.核酸同源值测定。
3.核糖体RNA碱基序列测定。
㈧ 微生物三种遗传类型是什么
微生物有不同的分类,不同分类的微生物遗传物质是不同的,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也不同。微生物分为细菌,真菌和病毒。真菌是真核生物,有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遗产物质是DNA,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繁殖下一代,分裂前染色体自己会复制,在有丝分裂中平均的分配到两个细胞中去物物。细菌失原核生物,有拟核,遗传物质是成环状的DNA,通过二枝茄分裂的方式繁殖,拟核会复制,并在分裂是平均的分配的两个子细胞中。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遗传物质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病毒通过转染细胞,利用细胞的结构复制自己的DNA或者RNA,制造自己的蛋白质外壳,并与自己的遗传物质罩搭液装配在一起,宿主细胞破裂后,将合成的病毒释放出来。
㈨ 细菌遗传物质的转移有哪些方式
一般认为是三种类型1、结合作用:细胞间相互的直接接触所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分为F+*F-:F+中所含有的F因子(致育因子),向F-中转移 Hfr*F-:同上,但Hfr不易将F因子导入F-细胞 F' 转导:这种情况下,F因子中夹带了一些染指薯色体DNA,称为F',其余的与第一种情况相同2、转导作用:病毒介导细胞唯氏者间遗传交换3、遗传转化: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核高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