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运河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运河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3-05-13 18:36:24

❶ 京杭大运河现状和保护措施

编者按:京杭大运河有着辉煌的历史,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但今天,大运河面临的处境让人担忧:自然环境污染严重,文化遗存毁损流失惊人,社会经济功能锐减等。为保护京杭大运河,支持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科技大学成立了“京杭大运河学生调研团”,赴运河沿岸6个省市、18个城市进行调研,并对社会公众进行运河知识普及,携手推进申遗工作。

今年11月,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北京科技大学“京杭大运河”调查报告获一等奖。本报现刊登调查报告中“运河历史与文化”部分,以飨读者。

调研方法
■ 请国家文物局和北京科技大学考古科学技术方面的专家对调研组成员进行培训。
■ 调研团通过徒步、骑自行车等方式,对运河的水源、水质、水利设施及周边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调研团通过与运河沿岸百姓交流,了解运河的变迁,已流失的民俗文化等。
■ 调研团主动联系运河沿岸城市政府和相关机构,组织系列座谈会。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调研团共发放运河知识宣传资料15700余份、调查问卷2581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487份,开展“保护运河,支持申遗”万人签名活动,活动辐射人数近百万。调研团队还采访了70余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并与天津市水利局、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沧州市文物局等26家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

京杭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末期,成形于隋,发展于唐宋,元代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河体系,经过历代的修治、改道,最终形成了一条全长1794公里的“黄金水道”,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

京杭大运河作为古代沟通南北的黄金通道,一直是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命脉,在促进经济繁荣、融合南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等各个方面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京杭大运河流域广阔,文化古迹星罗棋布。

京杭大运河的昔日辉煌何在?现在面貌如何?为什么申遗之路如此艰辛?带着上述问题,北京科技大学京杭大运河学生调研团组建了13支调研小分队共144人,奔赴京杭大运河沿岸6个省市、18个城市,对大运河进行为期半年的全面调研,同时沿河发起“保护运河,支持申遗”万人签名活动。

京杭大运河南北情况差异大,存在问题各异,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主要表现为水源减少,水量不足;污染严重,水质较差;水利设施管理失范,水利工程已经严重老化,大部分年久失修,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运河南北河段情况的不同,同样的设施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运河周围环境不佳,大运河的管理被分割给沿途的各个省市管理,这给运河的整体保护和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再加上一些沿岸居民环保意识不高,运河整治难度较大。现代运输业的发展使运河的航运价值大打折扣。

■ 社会经济功能退化

1. 航运功能发挥不足

京杭大运河曾经拥有发达的航运,是南北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和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水道。即使现在,每年也约有10万多艘船舶长年在运河上航行,年运输量3倍于京沪铁路。但从目前大运河的水位、水利设施等整体情况来看,大运河已不可能全线通航,有近半数的河段已停止航运。大运河全年通航里程仅为800多公里,季节性通航里程也只有1000多公里。

2.难于满足两岸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需求

在调查中仅有30.25%的沿岸居民认为运河水依然可用于烧菜煮饭和洗澡洗衣服等日常清洁,大多数居民已经基本没有使用运河河水的概念。

■ 文化遗产损失惊人

京杭大运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百姓,孕育了一座又一座的名城古镇,留下了一处又一处的文物古迹。

各地居民对运河沿岸文物古迹及风俗习惯的了解程度有一定差异,还需加强对运河文化的宣传教育。

文物古迹的损毁

在运河沿线,已经公布和注册了654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09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9座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北京通州为例,36公里的运河沿岸有燃灯舍利塔、石坝码头等100多处与运河有关的建筑,2000多件可移动文物。另外,运河部分地段的文物保护规划也在制定中,一些河段还展开了环境整治、抢救修缮文物等工作。如浙江杭州的小河直接编制了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杭州市建设了运河博物馆等。在江苏苏州寒山寺,景点沿河而建,保护工作也很完善,导游也在游客游览过程中大力宣传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无疑,在旅游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呼吁大家保护文化遗产和继承历史文化精神,但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有统一、完善、健全的保护措施的基础之上。

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对运河沿线残留不多的古宅、古街、古巷以及深埋地下或为草木掩映的闸坝、堤岸、碑刻等,不仅没有发掘整理或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相反还大兴土木制造伪古迹、兜售假古董,人为地破坏了运河的原貌。例如,天津古宅的拆除、泊头段“正太茶庄”的居民区改建、苏州西山的建筑等,由于得不到有效保护,目前正以每年约为20%的速度消亡。

民间工艺的流失

民间工艺是民间艺人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视角,就地取材,以手工方式创作的工艺美术品,是民间文化的乡土瑰宝。运河水养育了心灵手巧的运河人,他们创造了一批批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

运河沿岸有农民画、剪纸、泥玩、布玩、面人、风筝、彩灯、玩具、糖人、木雕、石刻、刺绣、木版年画、草编、柳编、刺绣织锦等民间艺术形式。其中江苏徐州流传至今的30余种民间艺术形式保留完好。东昌府区民间工艺作品众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东昌年画、梁水葫芦,聊城(古时为东昌府)与潍坊杨家端口并称山东两大民间画市。

但是民间工艺正日渐消亡。在家家有苏绣、人人知苏绣、户户懂苏绣的江苏百家名镇——苏州浒墅关第一镇,原本盛行的特色草编工艺,在苏绣的繁荣发展中却消亡殆尽。手工业的发展无疑带来了商业的活跃和城市的兴起,但在市场竞争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较为困难,受到忽视。伴着城市的大规模改造,运河沿岸的历史文脉也变得漫漶不清。老艺人在老去,技艺后继无人。保护是在与时间赛跑,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民间艺术的没落

大运河吸纳融汇了中国南北各地的民俗、饮食服饰、宗教信仰、官民仪礼等,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其最显着的一个特点是市井文化,即人们通过举办各种节日活动,期盼香火兴旺、风调雨顺、万事如意。如每年春节,龙灯、旱船、高跷、狮子舞,走街串巷,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此外,百余种曲艺也见证了运河人的文化生活。以天津为例,曲艺包括评书、相声、梅花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等近20余种。

然而,随着运河功能的衰退,运河价值的锐减,由运河哺育的民间艺术也难逃没落的命运。运河沿岸某些村落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许多地方连基本的娱乐活动场所都没有。大多数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文化沙漠”和“文化死角”。

其中最典型的是已收入在《中国民间歌曲集》的运河号子。北部运河沿岸常年居住的人们都还会哼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运河号子,但由于运河的缺水甚至断流,已无法在河岸边听见船夫们拉船时高唱出的真实的运河号子。这种在漕运中形成的民间艺术,随着漕运的衰退,如今已渐渐成为“千古绝唱”。值得欣慰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运河号子这种运河文化的传承,目前通州、扬州地区运河号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正在进行着。

京杭大运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诸多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认为,除了对大运河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和部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等原因外,主要还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运河文化的相关研究工作停留于表面,在文化、历史等方面,尤其是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第二,当今社会上部分人对财富的认识局限在眼前利益,忽略对古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致使文化遗产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而日渐消亡。

■ 保护对策及申遗建议

虽然京杭大运河所面临的问题较多,但运河沿岸各级政府也正在加大对运河保护和治理的力度,纷纷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和方案,不断加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申遗和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大运河受到了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们建议建立统一管理协调机制,成立多方参与的京杭大运河保护及申遗工作组。其参与主体应包括文物保护机构,运河沿岸地方政府,水利部、交通部及其对应的基层部门,运河相关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等,从而统一管理、协调沿岸各地对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开发及申遗工作。

■ 旅游资源开发负面效应过多

调查发现,京杭大运河的旅游资源不仅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在有限的开发中还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1)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京杭大运河沿岸既有寺塔庙院、古街巷道等文物古迹,又有戏剧曲艺、灯彩陶塑等民间艺术和民间手工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调查中有群众说:“我们这里有唐代的石板、宋代的瓦、明代的门槛、清代的窗,内部还有现代化设施。”但是京杭大运河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经济产值低。

(2)不合理开发破坏旅游资源

沿岸城市在对运河的旅游开发中缺乏合理的规划、保护,许多河段的旅游开发盲目地推陈出新,没有合理划分缓冲区和保护区。开发商们为了建造热门旅游景点,大兴土木建造运河文化广场、运河公园等。过量建设楼群,随便改造河道,使大运河的原貌及沿岸的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运河古文化与现代都市气息没有合理结合,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部分被访者对运河申遗的了解情况和支持程度

北京到天津段:

知道杭大运河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39.42%;问及京杭大运河有必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认为没有必要的为24.24%,有必要的为42.42%,说不清的为33.33%。

支持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为92.65%,不支持的为2.21%,说不准的为5.15%。受访群众了解了保护大运河的重要性后,很大部分的民众都表示支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徐州到宿迁段:

有将近60%的人不知道京杭大运河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当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京杭大运河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必要,并且给与支持。

吴江到杭州段:

知道京杭大运河现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54.93%;问及京杭大运河有必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认为没有必要的为1.41%,有必要的为94.37%,说不清的为4.23%;支持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为98.59%,不支持为1.41%,说不准的为零。

部分被访者对运河历史的了解情况和运河文化的认识

北京到天津段:

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一点不了解的为12.78 %,有一点了解的为57.89 %,基本了解的为25.56%。对当地与运河有关的文物古迹不知道的为41.67%,知道一些的为58.33%。对地方曲艺、舞蹈、戏剧、文学、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民俗的了解方面,不知道的为53.85%,知道一些的为46.15%。

天津到沧州段:

50.2 %的被访者选择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有一点了解”,18.7 %的被访者选择了“基本了解”,很了解和一点不了解的各占15.6%。在被访者中,有很大一部分能说出有关运河的传说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运河具体的历史,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不知道自己家门口那条水沟就是京杭大运河。

徐州到宿迁段:

大多数人都对京杭大运河历史多少有些了解,但是对于和运河有关的文物古迹,大家知之甚少,一般知道的有秦淮河与瓜州古渡。而对艺术和民俗,有30%左右的人有所了解,知道有安徽柳琴戏,安徽黄梅戏,越剧,豫剧,花鼓戏。

行走在运河的日子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 张禾强

在暑期将要来临前的一个月,我一直在苦苦思索这次实践该做些什么,要做些有意义的调研成果出来,而且,要珍惜把握这次机会,把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某日,看到了京杭大运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招募的宣传画,我的眼睛一亮,思路随之打开。于是我到实践部咨询,证实了项目有着不寻常的意义。我开始“搜罗”自己身边的人才加入我的团队。按照招募要求,需要有当地同学联络,要有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DV等,要有记者、财务、安全、调查、宣讲等等各方面的人才。我调出我的交际人才库:山东老乡会、一起创业的朋友、勤工助学的朋友,经过一番折腾,一支来自几个学院不同班级的优秀队伍诞生了!而我,就是这支队伍的负责人。

准备、商讨、面试,然后等到了通过的结果。经协商,实践部让我们负责山东聊城一段,队员们无比兴奋,我们对本次实践充满信心。

由于事先的行程安排受天气和其他因素影响比较大,我们每天的行程几乎都得重新调整、临时规划。炎热的聊城,夹杂着江北水城的气息,异常闷热,经常是被细密的水汽笼罩全身,从早到晚身上都是粘粘的。由于徒步采访耗费大量体能,队员对于实践的工作强度估计不足,导致体力透支,个别队员出现了懈怠情绪和畏难心理。好在队员们每个人的自我掌控能力比较强,小的不和谐并没有影响团队的工作进程,有时反而形成一种竞争,争强好胜,斗志倍增,倒让队员在这种条件下克服了不少困难。

实践中,有四天是全天徒步深入基层采访,做调查问卷,非常辛苦。但是,队员们没有发怵的,两人一组,深入采访,细心记录,为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肩负着一份责任。有时候看到大家一组组认真工作的镜头,心里便涌起一股感动。随着一份份问卷的增加,一个个民间故事的整理,一篇篇采访手稿的完成,一张张运河照片的积累,大家每天回来的时候脸上都挂着笑容。但一躺下,我就听见队员们打起了呼噜。

除了实地走访,还要采访相关单位和政府部门。当地相关部门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所到之处,大门便能为我们敞开。那时,一股轻松和喜悦便涌上心头。

我们制作了九张喷板,介绍我们的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以及运河状况,用于吸引群众,进行宣讲,将宣讲签名和问卷调查结合起来。在临清大众公园和聊城市中心光岳楼,我们进行了成功的宣讲签名活动。

与困难作斗争的日子,很累,但很快乐,如果重来一次,我们每个人都将欣然接受。

(本文选自北京科技大学“运河,我想对你说”征文。题目为编者所加。)

❷ 各大运河对生态有什么影响因素吗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km,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等重要作用,至今济宁以南1100多公里的航道仍在被利用。但目前运河存在着的生态环境现状不良、人文环境关注度不足的问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和京杭大运返颂祥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为大运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展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对京杭大运河区域及沿岸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以遥感数据为基础,进行土地利用解译和植被反演,分析了京杭大运河两岸60km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植被分布、年内变化及年际变化现状;以京杭大运河徐州段为例,采用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和温度反演,提出不同年代区域森林覆盖率和区域平均温度变化定量关系式;运用RegCM3气候模型对不同区域地表温度的模拟,探讨各区域多年平均气温和森林覆盖率关系;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通过将河口、河道、运河变迁和城市演变相结合,分析扬州城市自形成之初至2006年2500年来的空间演变;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为例,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类环境评价构成要素及新的综合环境评价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简述如下: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以遥感数据为基础,进行土地利用解译和植被反演,分析了京杭大运河两岸60km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植被分布、年内变化及年际变化现状;以京漏搏杭大运河徐州段为例,采用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和温度反演,提出不同年代区域森林覆盖率和区域平均温度变化定量关系式;运用RegCM3气候模型对不同区域地表温度的模拟,探讨各区域多年平均气温和森林覆盖率关系;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通过将河口、河道、运河变迁和城市演变相结合,分析扬州城市自形成之初至2006年2500年来的空间演变;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为例,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类环境评价构成要素及新的综合环境评价模型。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简述如下:

(1)以遥感反演植被指数,结合MODIS-NDVI和SPOT/VEGETATION

NDVI序列植被指数,探讨了京杭大运河两岸60km范围内的植被分布、年内变化及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大运河沿线植被覆盖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指数最高值为0.42出现在8月份,最低值为0.18出现在1月份。

(2)以京杭大运河徐州段为例,对徐州地区不同时期同一月份的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和温度反演,获得各土地利用类型及各区域平均温度,提出了区域森林覆盖率和区域气候变化定量关系。研究表明,区域温度变化和林地覆盖变化密切相关,且1987年8月11日区域最高与最低温度差为0.98℃。其遥感影像反演各区域多年平均温度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式为:y=-0.2132x+25.769;2006年8月11日区域平均最高温度为29.61℃,最低为26.37℃,区域间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差异为3.24℃,这不仅反映了城市化带来的热岛效应对局部区域极端温度和平均温度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森林覆盖率变化对区域极端温度和平均温度的双重影响。遥感影像反演各区域多年平均温度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式为:y=-0.1044x+30.649。

运用RegCM3气候模型,对不同间隔期(1960-1967年间,1990-1997年间)区域地表温度的模拟表明,1960-1967年间各区域间多年年平均气温介于13.6℃-14.1℃之间,低于1990-1997年间各区域间多年年平均气温(13.5℃-14.5℃)。1990-1997年间最高区域多年平均温度较1960-1967年间升高0.4℃,最低区域多年平均温度较1960-1967年间低0.1℃。1960-1967年间徐州市各区域多年平均气温和森林覆盖率负相关,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0%,区域多年平均气温降低0.68℃左右,函数关系式为y=0.0201x2-0.3791x+15.398,

R2=0.67,各区域间多年年平均气温介于13.6℃-14.1℃之间。1990-1997各区域多年平均气温和森林覆盖率负相关,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0%,多年平均气温下降0.75℃,函数关系式为樱告y=-0.0747x+15.229,

R2=0.90,在全球气温升温情形下,徐州市各县区多年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对于应对全球变暖、控制区域气候变暖具有重大意义。

(3)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运用3S技术和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通过将河口、河道和运河变迁和城市演变相结合,分析了扬州城市自形成之初,历经春秋、汉代、东晋、唐代、明清至今2006年2500年来的空间演变,并深入探讨这种演变的驱动力因素,为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探索了一种新方法。由于长江河道北岸大量泥沙淤积的南移带来城市变迁,通过3S技术复原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长江河道与邗沟运河的演变过程,得出2000多年间扬州附近长江河道水域面积缩减了663km2,城市面积由最初的317km2增加到2006年的980km2,年平均淤积面积最高达0.49km2,而运河在这期间发生了四次较大的变化,入江位置也南移了20km。结果表明,扬州城市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气候因素是大背景,长江河道和运河水系变化起主导作用,而且运河对城市的影响贯穿始终,城市的发展始终朝向运河的方向拓展,即使城市缩小了也依然邻近运河的方向。总体上看,唐代之前,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多,唐代之后受人文因素影响较多。

❸ 运河和普通的河有什么区别

运河是指人工开凿的河道,其他的河流都是自然形成的。


两者区别:

1、运河是人工河流,属于桥昌做人造景观,非自然形成的;普通的河流是自然形成的,属于自迅搏然地理景观。

2、运河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包含有人文社会因素;普通河流是自然界自敏衡身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无人文性。

3、按地理学定义来看,运河属于人文地理学研究范畴,普通河流是自然地理学研究范畴。

❹ 具体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成矿的地质背景

地层、构造、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及矿床成因。重点是研究控矿因素、成矿规律,特别是矿床中的矿体在构造中赋存规律–等距性–无矿间隔,侧伏规律–叠瓦式分布等规律,构造中有利成矿部位(是由陡变缓(逆断层),还是由缓变陡(正断层)部位)等,为应用构造叠加晕对已知矿体深部盲矿定位预测提供依据。

(二)成矿的地球化学背景研究方法

研究与成矿有关地层、岩浆岩中成矿及伴生元素背景含量特征,不仅为确定矿源层或物质来源提供依据,更重要的是在叠加晕研究中为确定各元素异常下限、浓度分带提供依据,为计算矿床(体)元素衬度提供背景数据。背景采样要求:采集地层、岩浆岩有代表性的主要类型岩石,要求新鲜、未风化、未受蚀变及矿化叠加。

计算不同岩性的背景样品中元素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该岩性的背景值,计算总体背景样品中元素的几何平均值作为矿区背景值。

(三)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矿床的元素组合及其相关关系:对每个矿体单独采样或从总样品中每个矿体挑选30件左右样品,进行多元素分析。不同矿体元素组合的确定标准:计算矿床(体)(Au≥1或3g/t)各元素的几何平均值,以各元素的衬度值(几何平均值/矿区背景值)≥1(或2)为标准,确定元素矿床(体)元素组合。计算不同矿体和矿床(包括所有矿体)元素的相关矩阵,确定元素相关关系。为突出各矿体特点,可确定各矿体特征元素组合,分别提高各元素参与组合的衬度值标准(衬度值≥3、4、5、6等)。

(2)指示元素在成矿–蚀变过程中,在不同蚀变带的带入、带出、活化转移特点(图、表)。选择垂直含金石英脉体的短剖面,采集不同蚀变带样品,进行多元素分析,与背景含量对比,以确定各蚀变带元素的带入带出。

(3)指示元素的独立矿物、富集矿物及载体矿物研究:研究矿区内所有能挑出的单矿物的微量元素含量特征,根据各种矿物含量比例及单矿物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概括得出各指示元素的富集矿物和载体矿物(图、表)。

(4)不同成矿阶段元素组合特征研究方法:根据野外观察矿脉穿插关系、矿物组合,结合镜下矿物交代关系、生成顺序等研究,确定成矿阶段,若前人已划分了成矿阶段则需核实。不同阶段形成矿体元素组合的研究方法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对不同阶段形成矿体分别采集10~30件样品,进行多元素分析,分别计算不同阶段各元素几何平均值、衬度值。

第二种方法:根据不同阶段矿物组合、各种单矿物在矿体中含量特征,矿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可初步了解各阶段最特征的指示元素含量特征:金矿成矿一般分为4个成矿阶段:

第Ⅰ阶段只能形成金矿化,含金通常≤0.5g/t,Ag、Pb、Zn含量很低;

第Ⅱ阶段为主成矿阶段,形成金矿体特点是,Au含量≥2~3g/t,Ag、Cu、Pb、Zn含量相对较高;

第Ⅲ阶段为多金属硫化物主成矿阶段,形成金矿体特点是,Au含量≥3g/t,以含Ag、Cu、Pb、Zn含量相对最高;

第Ⅳ为碳酸盐阶段,只能形成弱金矿化,含金≤0.5g/t,以含Mn高为特点。

以此为标准,从全体样品分析结果中挑出不同成矿阶段的样品各30件左右,分别计算不同阶段各元素几何平均值、衬度值。

不同成矿阶段的元素组合、特征元素组合的确定方法:以各元素衬度值≥1(或2)作为入选元素组合的标准,以确定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元素组合;为突出各阶段元素组合特点,提高各元素衬度值(≥3、4、5),作为参与组合标准,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特征元素组合。

计算不同阶段样品元素相关矩阵,确定不同阶段元素相关关系。

(四)矿床(体)构造叠加晕特征研究内容及方法

1.采样布置

对所研究和需进行深部预测的每个矿床(体)或矿脉从地表露头、探槽或浅井→深部坑道、钻孔要系统布置采样,以便研究矿体(晕)的轴向分带、叠加结构及地球化学参数变化特点。

2.确定原生晕浓度分带的标准

各元素一般都分为外、中、内带,分带的浓度标准,一般以本矿区围岩中背景含量的2~4、4~8、8~32倍为标准作为外、中、内带含量下限。为突出某些元素在前缘或尾晕特点,可不按上述倍数分带。

各元素的外、中、内带分带标准很重要,分带不好就显示不出哪些元素是前缘晕?在第二章已有举例。

各金矿床的前缘晕、尾晕有很大共性,如金矿床中As、Sb、Hg都是前缘晕特征指示元素,其不同矿区的特殊性往往就表现在各金矿床As、Sb、Hg含量不同,即外、中、内带有不同含量标准,如某矿床As的外、中、内带分别为5、10、20(单位10-6),另一矿区As的外、中、内带分别为30、60、120(单位10-6)。

3.构造叠加晕研究需做的图件

构造叠加晕采样位置图、对分析的所有元素都要做平面图、剖面图、垂直纵投影图,不同剖面各元素叠加晕联剖图,不同中段各元素叠加晕对比图,Au及前缘晕元素、Au及近金矿晕元素综合(叠合)及预测靶位图、垂直纵投影图。

各元素的外、中、内带异常在剖面图、平面图或垂直纵投影图上的分布,是研究区分单一次成矿形成矿体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重要依据,也是识别不同阶段形成矿体–晕叠加结构以及盲矿预测的重要标志。

4.单一次成矿形成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与研究方法

(1)前、尾晕特征指示元素的确定:必须选择控制矿体包括有前缘晕、尾晕的剖面或矿脉–矿体垂直纵投影图,在图上只有一个成矿阶段形成原生晕或两个主成矿阶段形成原生晕同位或近于同位叠加时,才能确定单一次成矿形成已知矿体前缘、近矿及尾晕的指示元素。

根据各元素的外、中、内带异常在剖面图、平面图或垂直纵投影图上的分布与矿体空间关系,确定单一次成矿形成矿体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

(2)计算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只有一个成矿阶段形成原生晕或两个主成矿阶段形成原生晕同位或近于同位叠加时,计算结果是正常分带序列,前缘晕元素在上,尾晕元素在下。计算结果与李惠总结出的中国金矿床原生晕综合分带序列(见第一章)对比,会相近。若出现反分带序列,则指示叠加。

(3)矿床地球化学参数轴向变化特点,如果是两个主成矿阶段同位或近于同位叠加时计算结果则是从上到下,某些地球化学参数逐渐升高或降低。若发生转折,指示不同阶段的矿体–晕叠加。

5.叠加晕的叠加结构确定方法

(1)根据前、尾晕特征指示元素浓集中心(中、内带异常)在轴向上分布特点,分析叠加晕的叠加结构。在平面图、剖面图及垂直纵投影图上,Au内带异常有多中心,前缘晕元素和尾晕元素也相对应有多中心。

(2)前、尾晕共存指示不同阶段的矿体–晕叠加。

(3)根据计算矿体–晕轴向不同标高的分带序列出现反常反分带确定叠加。

(4)根据计算矿体–晕轴向地球化学参数发生转折确定叠加。

(五)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找矿模型)建立及方法

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包括构造叠加晕模式(图示)和盲矿预测标志。

1.构造叠加晕模式

用图表示,并有文字说明。模式图可用剖面图或垂直纵投影图表示,图中要展示出单一阶段形成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即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突出不同成矿阶段形成原生晕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特别要突出串珠状矿体或已知矿体深部盲矿或第二富集带盲矿体前缘晕与上部已知矿体尾晕的叠加共存特点。

2.预测盲矿的构造叠加晕标志

根据模式确定具体预测盲矿的构造叠加晕标志,对第一章所述构造叠加晕预测的五条准则具体化。可研究试验建立定量预测盲矿的数学模型。

(六)在矿区深部及外围进行盲矿预测,提出盲矿具体靶位或赋存部位

预测靶位内金金属量。盲矿预测定位方法见第一章第三节。验证后需进一步跟踪研究总结、提高。

❺ 文旅融合视角下大运河江苏段的 价值挖掘与利用研究

权欣薇 南京农业大学

通过对大运河江苏段 历史 文化与经济价值的挖掘,了解到保护大运河的重要性,根据国家出台的 相关政策,在文旅融合的领域针对大运河在 旅游 产品、 科技 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出现的问题,进 一步提出打造运河特色文化IP、推进“智慧大运河”建设、促进沿线城市跨区域合作等优化策略,促 进大运河江苏段的活化利用,保护和发展大运河非遗。

随着大运河成功申遗,国家颁布相关政策指示, 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逐步推进。大运河作 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大运河江 苏段流经多个区域,多个文化圈,有着重要的开发利用价 值。在文旅融合的视域下,深入挖掘大运河江苏段的价 值,研究其在开发利用中的不足和创新改进措施,对运 河非遗文化保护和运河文化 旅游 业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大运河江苏段的价值挖掘

历史 文化价值 江苏大运河流经三大文化圈, 历史 文化资源丰富,种 类多样。

江苏大运河北段流经徐州、宿迁楚汉文化区。该区域 在 历史 上出现过项羽、刘邦、萧何等英雄人物,流传着游 侠剑客的事迹与传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这里 的民风流露着浓厚的武侠英雄色彩。与运河相伴而生的城 市和居民在重武文化的影响下,民风大多粗犷豪迈,重情 重义。

中段流经扬州、淮安、镇江为淮扬文化区,该区域在 漫长的 历史乎州 中经历多次兴衰,战乱时涌入各地的移民,和 平时聚集四方的商旅,达官富商、文人骚客的荟萃,留下 无数典籍书画和艺术作品。园林桥梁建筑技艺精巧,保存 至今,扬州的瘦西湖,淮安的河下古镇,均驰名省外乃至 海外。淮剧等戏曲,淮扬菜烹饪等技艺,是运河留给江苏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段的常州、无锡、苏州为吴文化区,此文化区域是 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由于该区域兼得长江、太湖的水 利,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居民生活富足。这里环境优美, 气候宜人,十分适合居住。文化 历史 氛围浓厚,江南才子 闻名于此。富庶的生活、发达的农业、密集的人口、贸易 往来的兴盛,造就了此文化区敦厚重礼、热衷于经商,勤 劳且善于学习的 社会 风俗。[1]

经济价值

从交通运输上看,江苏大运河古往今来都是内河航运 的“黄金水道”。近年来,江苏运河航运以其运输货物数 量大、运输风险小的优势,推动运河运输量大幅上涨。其 中苏北内河运输量甚至能与发达国家的运输总量相持平, 可见江苏大运河在交通运输岁如蔽上的重要作用和经济价值。 从地理位置上看,江苏大运河是各地贸易往来的交通枢 纽,北连鲁西南煤炭能源基地、南接上海、浙江,区位 条件优越。

从 旅游 产业上看,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大 运河 旅游 产业发展迅速。大运河沿线大批文旅示范区和 文旅企业的建立,运河文化 旅游 产品受到各地消费者的欢 迎。大运河江苏段以运河水韵为特色,发展水上观光和滨 水休闲游,推动文化 旅游 商品开发,推出参观游览经典线 路,吸引了大批游客,带来大量门票收益。同时,大运河 旅游 相关配套设施产业也蓬勃发展,民宿、购物、交通、餐饮等行业也收益颇丰。大运河 旅游 产业为运河沿线带来 了经济价值,促进了周边城市发展。[2]

生态价值

古往今来,大运河孕育着沿线的城市和居民。保护大 运河生态文明不仅关系运河的 健康 发展,还关系到沿岸居 民的幸福生活和青少年的 健康 成长。加强大运河生态文明 建设不仅能促进经济 社会 高质量发展,还是造福一方水土 养育一方百姓的利民之策。因此,要把大运橡隐河文化遗产保 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 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 区域经济 社会 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 凸显江苏大运河的经济价值。

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是贯通南北的绿色长廊,也是重要 的生态廊道。尤其是在江苏段,大运河发挥了极高的生 态价值。它沟通太湖、长江、淮河、沂沭泗水四大水系, 串连太湖、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不仅是防洪排涝的 “安全公园”、优化水资源调配的“民生公园”,还是 强化饮用水源的“幸福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 态公园”。 大运河本身就是一个绿色生态系统。大运河在 历史 上 就发挥了水利工程的作用,沿线地区居民和城市伴随着大 运河工程而兴。同时,天然的大运河解决了在严峻自然条 件下修建长距离运河面临的地形落差问题,天然水库能削 丰补枯,避免了许多工程的修建,节约了大量时间、人力 和物力成本。不仅保证了水域长期持续通航和生态环境的 稳定,还保护了运河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大运河江苏段 旅游 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

旅游 产品缺乏创新,品牌打造缺乏特色

大运河江苏段文化 旅游 资源丰富,但在 旅游 产品的开 发中,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创新性,不能将文化生态 价值有效的转化成经济价值。

从 旅游 产品开发来看,大运河江苏段的文旅产品大多 包含运河风光观赏,运河古镇游览,运河博物馆展览等传 统 旅游 项目,游客难以深入参与到大运河文化的建构中。 大运河江苏段缺乏具有创新与特色的 旅游 文化产品,如数 字化博物馆、运河主题乐园、运河情景演出以及以运河为 主题的剧本杀等深度 旅游 文化产品。

从 旅游 品牌打造来看,大运河江苏段缺乏区域特色。 江苏段运河流经三大文化圈,北段尚武豪迈,中段桥梁精 巧,南段才子众多,不同区域各有特色。但在目前的 旅游 开发中,不同区域的品牌定位模糊,缺少特色IP。大运河 江苏段沿线 旅游 品牌打造大多依托“仿古小镇”,开发模 式趋于雷同。有些地区一味追求仿古建筑风格,甚至拆除 运河沿岸具有区域特色且反映区域文化的独特建筑,使该 地区 旅游 内容趋于同质化,丧失了原本的独特性。

运河文化 旅游 产品与新媒体和新 科技 融合度低

随着新媒体和新 科技 的迅猛发展,各地景区不断创新 顺应数字化潮流的 旅游 产品。在文旅融合开发过程中, 大运河江苏段忽略了 科技 和新媒体的力量,尤其体现在游 客游览前的宣传和在游览的过程中。大运河江苏段景色优 美,文化底蕴深厚,有极高的 旅游 价值,但是景区的宣传 力度不足。运河景区宣传手段多通过拍摄纪录片、投放电 视广告等传统老旧的宣传方式,未能迎合新时代年轻人的 喜好,难以吸引 旅游 消费主力军。在游览运河景区过程 中,由于缺乏创新, 旅游 产品中缺乏现代 科技 元素,文化 内涵的展现形式没有因时而变,未有效发挥5G、超高清、 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撑作用,基 于高 科技 的沉浸式与体验型文旅产品内容较少,游客缺少 新鲜感。

大运河地域协作性差,缺乏总体规划

首先,大运河江苏段地域性文化特征强,流经省市和 跨行政区划众多。在运河 旅游 开发过程中,各个行政区划 形成屏障, 旅游 线路多成节点式分布,导致缺乏运河 旅游 的连贯性。各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方的利 益诉求难以统一。其次,大运河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地政府制定的保护与开发措施不同,有些地区政策甚至 相左。运河 旅游 也是分区域各自发展,政府缺少整体规划, 各地域间也难以更好发挥各自优势来实现优势互补。大运 河文化一体化发展受阻,难以实现市场空间的共享和共荣。

大运河江苏段 旅游 开发对策及建议

2021年,为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 园建设工作小组印发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 划》,指出要整合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文物和文化资源,按 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思路优化总体 功能布局,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大力弘扬大运河时 代精神,加大管控保护力度,加强主题展示功能,促进文 旅融合带动,提升传统利用水平,推进实施重点工程,系 统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传统运河非遗文化中 注入时代精神,借助运河文化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 明、彰显中国文化自信。这些要求为大运河江苏段开发与 利用提供了总体方向。根据大运河江苏段在文旅融合开发 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国家对大运河发展的指示,提出以下 对策及建议。

创新 旅游 产品内容,打造运河特色文化 IP

在 旅游 产品创新上,大运河江苏段在以运河水韵为特 色发展水上观光和滨水休闲游的基础上,打造运河主题文化公园。主题乐园中包含富有江南韵味的情景演出、汉 服表演和体验、运河沿线游船放花灯等深度 旅游 的特色项 目。改变传统博物馆静态展示的方式,运用新媒体技术打 造数字化运河博物馆,让游客们在游览运河风光中感受 江南 历史 文化和风土人情,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大运河非 遗项目。

从特色IP打造上看,江苏大运河的三大文化圈应根据 地域特色,挖掘文旅融合开发亮点。运河北段徐宿段,打 造成以徐州、宿迁为中心的楚汉文化圈,融合如徐州的文 庙、梆子、竹马,宿迁的龙王庙行宫、泗州戏、彭泽湖渔 鼓等地区特色文化元素,建构忠肝义胆、侠气豪迈的运河 IP风格。

将中段淮扬段打造成以淮安、扬州为中心的淮扬文化 圈,依托精巧的园林建筑。例如,扬州的瘦西湖、淮安的 河下古镇和淮剧等戏曲,淮扬菜烹饪等技艺,挖掘其背后 的文化 历史 价值。将南段的吴文化区打造成实体“江南百 景图”,可以与 游戏 联合开发,吸引新时代的年轻游客和 “江南百景图”的 游戏 用户,扩大运河景区的市场人群。 选取镇江的古渡文化、常锡的船商文化和苏州的水乡文化 等塑造特色IP。

[3] 利用新媒体和新 科技 ,推进“智慧大运河”建设

大运河江苏段应在景区宣传中加大对新媒体的使用力 度,在运河文化展示中提高与现代 科技 的融合程度。

在宣传方面,借助新型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 bilibili等,发布运河相关短视频,并且引导用户进行二 次创作。大运河宣传要转变话语表达形式,将原来景区纪 录片的宏大视角转移到更平民化的短视频微观视角,拉近 游客与景区的距离。同时借助网红效应,用名人直播的方 式拉动运河景区游客的增长和扩大知名度。以“丁真”带 动甘孜理塘县景区知名度为例,借助直播和短视频形成的 网红效应拉动景区发展是互联网背景下有效的宣传方式。 用“互联网+运河非遗”的模式促进大运河文化传播。

在 旅游 展示方面,在线下,将传统运河博物馆改造成 运河沉浸式数字体验博物馆,通过全息影像、全景VR、数 字灯光秀等技术,借助信息化多种交互视觉媒介传达运河 的 历史 与文化。借助5G和人工智能技术为运河主题乐园、 情景演出注入新鲜血液,极大提高游客的新鲜感和趣味 性。[4]在线上,搭建云上大运河非遗APP、借助网络直播运 河情景演出,让游客在线上就能领略大运河的自然风光和 文化风情。目前,大运河文化产业应该创新业态和商业模 式,培育云 旅游 、云参观的新消费需求。借助数字化新技 术,推动大运河景区线上线下互补发展。

政府统筹协调,促进跨区域合作 江苏省政府在大运河江苏段的开发利用中应构建中央 统筹、省总负责,各个区域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 局。各级规划要树立 旅游 引领、南北联动、产业融合、共 建共享的创新理念,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 带面”的思路优化总体功能布局。针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 衡导致运河发展政策不统一问题,政府应考虑多方诉求, 对开发困难地区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针对大运河 各区域分散发展的问题,制定大运河一体化发展战略,设 立大运河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决策参谋和政策咨询,促 进各区域信息资源的整合。大运河 旅游 项目打造涉及众多 部门,包括水利航运、 旅游 园林建设等,须形成协同发 展,各部门合力。[5]

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厚的历 史文化、经济和生态价值,带动了沿线文化 旅游 业的发 展。但由于大运河江苏段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 旅游 产品 和品牌打造缺乏特色、文化 旅游 产品与新媒体新 科技 融合 度低、地域协作性差缺乏规划等问题,大运河江苏段的非 遗文化和 旅游 资源难以充分发挥其价值。同时,为了响应 国家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促进文旅融合带动,提升 传统利用水平的号召。文章从大运河江苏段在开发利用中 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在产品创新和品牌打造、加强新媒体 技术运用、促进跨区域合作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和建 议。为推动大运河非遗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新时代宣传中 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注入新 活力,让大运河文化重焕生机。

参考文献

[1]周艳丽,陈敬敬,崔淼.大运河文化 旅游 资源开发对策研 究——以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为例[J].中国商论,2020(03):112- 113.

[2]姚乐,王健.试论大运河江苏段的特性与文化带建设 要点[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 科学版),2019,18(03):108- 118+127.

[3]郭新茹,沈佳,韩靓.文旅融合视域下大运河江苏段文化 IP开发策略研究[J].文化产业研究,2020(01):264-276.

[4]窦兴斌,何边.新媒体语境下大运河(河北段)非物质文 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J].大舞台,2018(05):99- 104.

[5]廖维俊,何有世.全域 旅游 视角下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 建设模式研究[J].四川 旅游 学院学报,2019(06):41-45

阅读全文

与运河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404x125的简便运算方法 浏览:8
水泥多孔砖砌墙方法图片 浏览:705
孢谷草种植方法 浏览:283
莴笋青菜种植方法 浏览:736
前列腺增生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846
12伏蓄电池存电量计算方法 浏览:219
冲压工36技计算方法计算实例 浏览:858
骨化三醇免疫治疗方法 浏览:306
三联疗法如何服用方法 浏览:426
93乘43加91的简便方法 浏览:393
海螺吃了头晕有什么方法解决 浏览:812
如何写通项方法 浏览:674
小学生如何写作业快的方法 浏览:347
卫星手机夜景拍摄方法 浏览:97
怎么做瘦肚子最快方法 浏览:11
考场查词典技巧和方法 浏览:639
魔芋水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493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方法分析 浏览:323
平焊单面焊双面成型的教学方法 浏览:601
查询电脑图片有多张的方法 浏览:429